井冈山革命斗争简史
简述井冈山的革命故事

井冈山是中国革命历史上的一座重要山区,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井冈山革命根据地而闻名。
以下是井冈山的革命故事的简述:
1. 形成根据地:1927年,国共内战爆发,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红军在打败国民党军队后,开始寻找适合建立革命根据地的地方。
井冈山,位于江西省吉安市境内,因其地理条件险要而成为红军的理想藏匿之地。
2. 井冈山会议:1927年8月1日至9月7日,中国共产党在井冈山召开了重要的井冈山会议,会上制定了建设农村根据地的基本方针和策略。
毛泽东提出了"枪杆子里面出政权"的思想,强调通过武装斗争夺取政权,同时加强党的组织建设。
3. 井冈山游击战:井冈山成为中国革命的重要战略据点,红军在这里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游击战,与国民党军队进行多次激烈的战斗。
红军以机动灵活的游击战术,成功地与敌军进行周旋,为中国共产党在农村建立根据地奠定了基础。
4. 井冈山精神:井冈山成为中国共产党的摇篮,培养了一大批革命干部。
井冈山的斗争历程形成了井冈山精神,包括坚定信仰、顽强拼搏、艰苦奋斗、百折不挠等价值观,对中国革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5. 长征起点:1934年,由于国共内战形势严峻,红军被迫实施长征。
井冈山成为长征的起点,红军开始了漫漫征程,最终在1935年到达陕北,为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取得最终胜利奠定了基础。
井冈山的革命故事是中国革命历史上的重要篇章,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和红军艰苦奋斗、不畏艰险的革命精神。
井冈山革命斗争简史

井冈山革命斗争简史井冈山,是中国革命的摇篮。
这片神奇的土地,养育了毛泽东、朱德等一代伟人。
1927年秋,毛泽东率领工农革命军来到这里,创建了中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开辟了“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全国政权”的井冈山道路,在中国革命的历史上写下了光辉的篇章。
井冈山,山高林密,沟壑纵横,道路狭窄,地形险峻。
只有五条小路可以出入。
在军事上,进可以攻,退可以守,足以影响湘、鄂、赣、粤四省,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
毛泽东在这里建立了革命根据地后,坚持了两年多的时间。
下面我们将井冈山斗争历史按时间顺序作一简要叙述。
井冈山的斗争从1927年10月至1930年2月,经历了创立、巩固发展和坚持斗争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创立。
(1927年9月至l928年2月)(一)八七会议和秋收起义1927年4月至7月,以蒋介石、汪精卫为代表的国民党反动派,背信弃义,相继发动了反革命政变。
白色恐怖笼罩着全国,轰轰烈烈的大革命遭到了惨重的失败。
在革命的紧要关头,中国向何处去?中国革命的道路如何走?成为迫切需要回答的问题。
1927年8月1日,在周恩来、朱德、贺龙、叶挺、刘伯承等同志的领导下,举行了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开始了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的新时期。
为了确定全党在新形势下的斗争任务,根据共产国际的指示,中共中央于8月7日在汉口召开紧急会议,这就是著名的“八七”会议。
这次会议的主要议程是:检查党中央过去工作中的错误;制定新的路线;改组中央政治局。
经过到会代表的一致努力,会议总结了大革命失败的经验教训,彻底结束了陈独秀的右倾投降主义在党中央的统治,成立了临时中央政治局,确定了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
毛泽东出席了会议,并在会上作了重要发言,提出了“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著名论断。
会后,临时中央政治局派毛泽东和彭公达改组湖南省委,领导秋收起义。
8月18日,湖南新省委召开工作会议,确定成立秋收起义领导机关枣党的前敌委员会,毛泽东任书记。
井冈山历史简介100字

井冈山历史简介100字井冈山,位于中国江西省吉安市青原区,是中国革命的重要地标和红色旅游胜地。
井冈山因毛泽东主席等众多革命先烈在此开展革命斗争而闻名于世。
以下是对井冈山历史的简要介绍:井冈山地区自古以来就有人烟,丰富的自然资源使其成为研究人类社会历史的重要地区之一。
然而,井冈山的历史名声主要源于20世纪的革命斗争。
1927年,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秋收起义在井冈山爆发,标志着井冈山成为中国共产党的革命根据地。
在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领导下,中国共产党开始实施土地革命,积极发动群众参与革命行动。
在毛泽东等领导人的努力下,井冈山逐渐实现了土地改革和革命实践的理论探索。
井冈山精神的形成为中国共产党后来的革命斗争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指引。
井冈山也是中国红军长征的重要站点之一。
1934年,红军被迫离开井冈山,开始了千辛万苦的长征。
然而,井冈山留下的精神却一直激励着中国共产党在艰苦的斗争中壮大和发展。
现在的井冈山已被开发成为一处重要的红色旅游景点。
游客可以参观井冈山革命博物馆,了解革命历史的背景和重要事件。
还可以参观井冈山革命纪念馆和毛泽东旧居等地,感受那段艰苦岁月中革命烈士的奋斗精神。
井冈山历史的重要性不仅仅在于其作为革命根据地的角色,更重要的是它代表了中国共产党和中国革命的初心和信念。
井冈山的历史简介中蕴含着中国共产党在艰难环境下的坚持和勇敢,是中国革命史上的重要一页。
通过井冈山的历史简介,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和使命,也能够深入领会中国革命斗争的艰辛和伟大。
井冈山的历史将永远铭刻在中国人民的心中,激励着我们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通过这篇文章,希望读者能够对井冈山历史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并对中国共产党的革命斗争和井冈山的精神有所感悟。
井冈山的历史是我们珍贵的宝库,是一代代革命先烈为之付出生命的宝贵财富。
让我们铭记历史,不忘初心,继续前行,为实现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井冈山红色经典小故事5则

井冈山红色经典小故事5则摘要:一、井冈山红色经典小故事的背景介绍二、故事1:朱毛红军的成立三、故事2:井冈山的斗争策略四、故事3:红军战士的英勇事迹五、故事4:井冈山根据地的建设六、故事5:红色经典的传承与意义正文:一、井冈山红色经典小故事的背景介绍井冈山,中国革命的摇篮,这里孕育了无数英勇的革命先烈和感人至深的故事。
在这里,我们选取了五则红色经典小故事,旨在传承革命精神,激发人们对历史的敬仰之情。
二、故事1:朱毛红军的成立在井冈山斗争时期,朱德和毛泽东两位伟大的革命家携手创建了朱毛红军。
他们共同领导这支队伍,英勇抗击敌人,为革命事业立下了赫赫战功。
朱毛红军的成立,标志着中国工农红军的诞生,为中国革命指明了方向。
三、故事2:井冈山的斗争策略井冈山斗争时期,面对敌人的围剿,红军采用“敌进我退,敌退我进”的游击战策略,有效地打击了敌人。
这种斗争策略不仅在井冈山得到了成功实践,还为后世革命斗争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四、故事3:红军战士的英勇事迹在井冈山斗争中,红军战士们展现出了顽强的毅力和英勇的品质。
比如,红军战士张思德在战斗中英勇牺牲,为革命事业献出了自己年轻的生命。
还有贺龙、叶剑英等一大批英勇的红军战士,他们的英勇事迹永远值得后人怀念。
五、故事4:井冈山根据地的建设在井冈山斗争时期,根据地人民在党的领导下,积极开展土地改革、教育、卫生等各项建设。
他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为革命事业付出了巨大的代价。
井冈山根据地的建设,为新中国的成立奠定了基础。
六、故事5:红色经典的传承与意义井冈山红色经典小故事,是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
我们要传承这些故事,让革命精神代代相传。
同时,我们要从中汲取力量,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总之,井冈山红色经典小故事承载着中国革命的伟大历程,是我们铭记历史、缅怀先烈、传承精神的重要载体。
井冈山革命斗争史简述教案新部编本

教师学科教案[ 20 – 20 学年度第__学期]任教学科:_____________任教年级:_____________任教老师:_____________xx市实验学校绪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领导创建的中国第一块农村革命根据地。
井冈山斗争历时两年零四个月,划分为四个时期:第一是初创时期,1927年到1928年3月半年,毛泽东把秋收起义部队带上了井冈山,这半年是打基础时期,是毛泽东领导干的。
第二是全盛时期,朱德上山了,实现了朱毛会师,成立了红四军,边界进入全盛时期。
第三是曲折发展时期。
井冈山根据地斗争不是一帆风顺的,经历过两次曲折,三高两低。
第一节井冈山革命斗争简史为了更加深入的了解井冈山革命斗争的历史我们重点来讲四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毛泽东引兵井冈的决策问题毛泽东到了三湾后,做了两件大事:一是进行三湾改编,稳定部队;二是设法联络袁文才。
毛泽东引兵井冈的重大战略意义一是为当时严重受挫的秋收起义的部队找到了一个落脚生息的大本营。
二是为中国革命找到了一个“以农村为中心”的新路子。
第二个问题:井冈山时期党的建设问题◆按照马克思主义经典家的论述,无产阶级政的组成成员必须是工人级出身的先进分子。
这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初期几乎是一条定律,为各党所普遍遵循和信奉。
国共产主义运动的领们,开始对恪守这条“律”,强调要在工人中发党员。
然而,现实使他觉察到这样做将面临巨的困难。
一个看来不可和的矛盾产生了:从保无产阶级政党纯洁性的边界建党很难,难在三个方面,第一,家族观念太强。
第二,地方主义严重。
第三,更严重的是土客籍矛盾。
首先一点,毛泽东通过三湾改编。
第二,重建了地方党组织。
第三,毛泽东提出了思想建党的原则。
第四,毛泽东回答了“红旗到底能打多久”的疑问。
第五、厉行“九月洗党”。
第六,重建井冈山前委。
第七,毛泽东确立了无产阶级的建军思想。
第三个问题:井冈山时期的理论创新的问题毛泽东的理论创新主要是提出了红色政权的理论。
井冈山的斗争

井冈山的斗争写作背景:井冈山,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创建的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
1927年9月9日,毛泽东等领导的湘赣边界秋收起义爆发。
起义军公开打出了“工农革命军”的旗帜;在攻打长沙遭遇严重挫折后,起义部队决定南下,向敌人控制比较薄弱的农村区域转移。
10月,毛泽东率领经“三湾改编”后的秋收起义部队到达井冈山,恢复和建立了党组织,发展武装力量,开展游击战争,领导农民打土豪分田地,建立红色政权,实行工农武装割据,创立了党领导下的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
《井冈山的斗争》一文是毛泽东1928年11月给中共中央的报告。
文章分为湘赣边界的割据和八月失败、割据地区现势、军事问题、土地问题、政权问题、党的组织问题、革命性质问题、割据地区问题共八个方面。
主要内容、思想:这篇文章同《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论证了红色政权能够长期存在并发展的主客观条件,提出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
文章明确地指出,以农业为主要经济的中国革命,以军事发展暴动,是一种特征;实行工农武装割据,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之下,把土地革命、武装斗争与根据地建设三者结合起来。
阐明工农武装割据长期存在并发展的条件非常重要,因为只有正确回答这个问题,才能同那种怀疑中国红色政权能够存在的右倾悲观思想划清界限,又同那种认为可以无条件地在农村发动武装暴动的“左”倾盲动错误划清界限。
虽然,就全党来说,这时还没有解决以农村为工作中心的问题,但是工农武装割据思想为解决这个问题奠定了基础。
观点:1、在这篇文章中我们能够清楚的感觉到,红军初始建立时的各种困难。
包括经济问题、人力资源问题、军事素养问题、反水问题、内部矛盾和分歧的问题等等。
在当时由于红军力量的扩大,使得原本就困难的经济问题更加的捉襟见肘。
毛泽东在文中说道:“红军至今没有什么正规的薪饷制,只发粮食,油盐柴菜钱和少数的零用钱。
”“湖南省委要我们注意士兵的物质生活,至少要比普通工农的生活好些。
现在则相反,除粮食外,每天每人只有五分大洋的油盐柴菜钱,还是难乎为继。
井冈山上的5个故事

井冈山上的5个故事
1. 毛泽东农村革命思想的初露锋芒:在井冈山,毛泽东开始了他的农村革命实践。
他通过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农村革命军队和农村群众组织,开展土地革命斗争,初次展现了他的领导才华和农民群众的觉醒。
2. 井冈山会师:在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毛泽东领导的红军与朱德领导的红四军进行会师。
这次会师标志着两个军队的合并,形成了更强大的农村革命力量,为中国革命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3. 南昌起义的准备:井冈山革命根据地不仅是毛泽东的活动基地,也是中国共产党筹备南昌起义的重要场所。
在井冈山,毛泽东组织和培养了一批共产党员,并利用山地的地形进行了对日作战的训练。
4. 敌后抗日游击战:井冈山是中国革命的重要根据地,也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游击战争的主战场之一。
在井冈山,红军与日军展开了多次战斗,进行了游击战争,对日军实行了有效的缠斗和袭击,保卫了井冈山的革命根据地。
5. 井冈山精神的传承:井冈山的革命斗争和毛泽东的农村革命思想,一直对中国共产党和中国革命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井冈山精神强调依靠农民群众,坚持游击战争,进行革命斗争的艰苦奋斗精神,成为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抗击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的重要理论和实践。
井冈山相关背景资料

一、毛泽东井冈山时期的著作《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井冈山的斗争》,《关于纠正党内错误思想》,《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反对本本主义》。
(一)其中提到和民主有关的:1.红军的物质生活如此菲薄,战斗如此频繁,仍然维持不敝,除党的作用外,就是靠实行军队内的民主主义。
《井冈山的斗争——45》。
2.......不喜欢麻烦的民主制度。
民主集中主义的制度,一定要在革命斗争中显示出了它的效力,使群众了解它是最能发动群众力量和最利于战争的,方能普遍地真实地应用于群众组织。
《井冈山的斗争——72》。
3.注释17,在军队内实行一定的民主,是毛泽东一贯的思想。
(83)。
4.注释5,红军中的士兵代表会议和士兵委员会为了发扬军队内部民主而建立的一种制度。
(82)5.关于极端民主化。
《关于纠正党内的错误思想——88》。
(二)然后将这几本书的基本思想概括一下。
1.《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文章总结了湘赣边界斗争的经验,并针对党内存在的右的和“左”的思想倾向,科学地论证了红军和红色政权在中国存在和发展的5个条件:①中国是一个政治经济发展极不平衡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大国,反革命营垒内部不统一并充满矛盾,因而使许多农村小块革命根据地能够在反革命政权的包围下产生、坚持和波浪式地向前扩大。
②经过第一次大革命影响和锻炼的工农兵士,为建立革命军队和红色政权准备了良好的群众基础。
③中国革命形势是跟着国内买办豪绅阶级和国际资产阶级的继续的分裂和战争,而继续地向前发展的。
这就为小块红色区域的长期存在和发展,提供了客观依据。
④相当力量的正式红军的存在,是红色政权存在的必要条件。
⑤共产党组织的有力量及其政策的正确,是红色政权长期存在和发展的关键条件。
2.《井冈山的斗争》《井冈山的斗争》一文,是毛泽东同志写给中共中央的报告。
作于1928年11月25日。
文章分为湘赣边界的割据和八月失败、割据地区现势、军事问题、土地问题、政权问题、党的组织问题、革命性质问题、割据地区问题共八个方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井冈山革命斗争简史井冈山,是中国革命的摇篮。
这片神奇的土地,养育了毛泽东、朱德等一代伟人。
1927年秋,毛泽东率领工农革命军来到这里,创建了中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开辟了“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全国政权”的井冈山道路,在中国革命的历史上写下了光辉的篇章。
井冈山,山高林密,沟壑纵横,道路狭窄,地形险峻。
只有五条小路可以出入。
在军事上,进可以攻,退可以守,足以影响湘、鄂、赣、粤四省,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
毛泽东在这里建立了革命根据地后,坚持了两年多的时间。
下面我们将井冈山斗争历史按时间顺序作一简要叙述。
井冈山的斗争从1927年10月至1930年2月,经历了创立、巩固发展和坚持斗争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创立。
(1927年9月至l928年2月)(一)八七会议和秋收起义1927年4月至7月,以蒋介石、汪精卫为代表的国民党反动派,背信弃义,相继发动了反革命政变。
白色恐怖笼罩着全国,轰轰烈烈的大革命遭到了惨重的失败。
在革命的紧要关头,中国向何处去?中国革命的道路如何走?成为迫切需要回答的问题。
1927年8月1日,在周恩来、朱德、贺龙、叶挺、刘伯承等同志的领导下,举行了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开始了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的新时期。
为了确定全党在新形势下的斗争任务,根据共产国际的指示,中共中央于8月7日在汉口召开紧急会议,这就是著名的“八七”会议。
这次会议的主要议程是:检查党中央过去工作中的错误;制定新的路线;改组中央政治局。
经过到会代表的一致努力,会议总结了大革命失败的经验教训,彻底结束了陈独秀的右倾投降主义在党中央的统治,成立了临时中央政治局,确定了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
毛泽东出席了会议,并在会上作了重要发言,提出了“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著名论断。
会后,临时中央政治局派毛泽东和彭公达改组湖南省委,领导秋收起义。
8月18日,湖南新省委召开工作会议,确定成立秋收起义领导机关枣党的前敌委员会,毛泽东任书记。
讨论制定了秋收起义的计划。
省委会议后,毛泽东于9月初在安源召开军事会议,组织了秋收起义的武装力量,组建了中国工农革命军第一师。
师长余洒度,副师长余贲民。
下辖4个团,计5000余人。
卢德铭任总指挥。
9月8日,中共湖南省委发布了《关于夺取长沙的命令》,要各地会师长沙,夺取省城,建立中国革命委员会湖南分会。
9月9日,湘赣边界秋收起义正式发动。
我军首先破坏武长和株萍铁路,切断敌人的交通运输。
10日,分头向萍乡、礼陵、平江、浏阳等地进攻。
第二团从安源出发,两次攻萍乡未成,西取老关,后攻克礼陵,成立了革命委员会。
由于敌强我弱,第二团经老关北上,攻克浏阳,在浏阳被围,损失了三分之二以上的兵力。
一、四两团向平浏进发,在攻打长寿街时〕,四团团长邱国轩率部叛变,勾结敌人,从背后袭击一团。
一团死亡百余人,并有两个营被打散。
第三团在向浏阳前进时,右路失利,失去配合。
敌军开展反攻,三团受到部分损失,向上坪转移。
鉴于起义部队先胜后败,遭受严重挫折,14日,毛泽东在上坪召开了三团连以上干部会议,决定通知各路部队到浏阳文家市集合。
19日晚,毛泽东在文家市主持召开了前委会议,否定了“取浏阳直攻长沙”的错误意见,决定部队向萍乡退却,再向湘南转移。
(二)向罗霄山脉中段转移20日清晨,工农革命军在文家市里仁学校的操坪上举行会师大会,毛泽东作了重要讲话,指出:秋收暴动原计划攻打长沙,可是长沙那样的大城市目前还不是我们蹲的地方。
我们要到敌人管不着或难管的地方去,保存和发展武装力量。
讲话后,部队立即出发,当天到达江西境内的桐木。
21日,部队到达萍乡境内的上栗市,原打算经萍乡去安源,但到上栗市后,听说萍乡有重兵把守,部队又绕道到芦溪。
当晚部队到达芦溪。
第二天凌晨,工农革命军在芦溪遭到赣敌朱培德部的突然袭击,经激战后突出重围,总指挥卢德铭在战斗中英勇牺牲。
芦溪战斗后,部队继续南下,24日到达莲花县的甘家村。
25日,部队冒雨攻克了莲花县城,砸开了监狱,营救出被捕的70多位革命群众。
翌日,毛泽东在县城召开了原莲花县党组织负责人会议,研究莲花县党的工作。
(三)三湾改编和古城会议9月29日,工农革命军到达永新县的三湾村。
根据江西省委的介绍,前委派人与宁冈县党组织和袁文才部取得了联系,并决定对部队进行改编。
在前一段的行军打仗中,由于长途跋涉,粮食不足,缺医少药,部队弥漫着一股消沉情绪。
少数人经不起考验,认为失败已成定局,悲观动摇。
有的不辞而别,有的背叛革命。
军官打骂士兵的现象时有发生,官兵关系紧张,军纪松弛。
加上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没有确定,党组织不健全,一个团才有一个支部,无法开展有力的工作。
为了改变这种状况,部队来到三湾的当天晚上,毛泽东在“泰和祥”杂货铺召开了前委扩大会议。
会上毛泽东总结了秋收起义的经验教训,分析了部队的政治思想和组织状况,提出了改编的主张。
会议通过了这一决定。
第二天便着手进行改编。
三湾改编的主要措施有三条:一是进行组织整顿,将部队缩编为一个团,称为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第一团,下辖一、三两个营。
另外还组编了一个特务连,一个军官队,一个辎重队,一个卫生队。
改编时以自愿为主,愿留的则留,不愿留的根据路途远近,发给三至五元钱的返家路费,让他们回家。
改编后部队剩700人左右。
人虽少了,但部队更精悍了。
二是确定了“支部建在连上”的制度,将以前一个团一个支部,改成班有党小组,连有党支部,营团有党委。
连以上设党代表,全军由前委统一领导”。
三是在部队中实行民主制度,在连、营、团各级设立士兵委员会,废除繁琐礼节,不准打骂士兵,经济公开,士兵管理伙食,官兵待遇一样,建立起新型的官兵关系。
整编中还重新任命了干部。
团长陈浩、团党代表何挺颖、副团长徐庶、参谋长韩昌剑,一营营长黄子吉、党代表宛希先、三营营长张子清、党代表李运启,特务连连长曾土峨,军官队队长吕赤,辎重队队长范树德,卫生队队长曹锑、党代表何长工。
三湾改编,标志着工农革命军的新生,在我军的建军史上具有深远而伟大的意义。
在三湾,毛泽东还接见了宁冈县党组织负责人龙超清和袁文才的代表陈慕平,听取了他们对宁冈县和井冈山的敌我情况、袁文才农民自卫军情况的介绍。
10月3日,工农革命军进驻宁冈古城。
当天便召开了前委扩大会议。
出席会议的有前委委员,营以上干部,永新、宁冈、莲花三县的党组织负责人,共60余人。
会议历时3天,首先传达了党的“八七”会议精神,总结了秋收起义的经验教训;决定对袁文才、王佐两支地方武装进行团结改造;着重讨论了在罗霄山脉中段建立革命根据地,开展游击活动等重大问题;决定在靠近井冈山的茅坪设立留守处和红军医院。
会议结束后,前委紧接着召开全体军人大会,传达了这次会议精神。
毛泽东也开始了建立革命根据地的各项准备工作。
(四)水口整休与边界游击10月7日,工农革命军进驻茅坪。
在途中的大仓村,毛泽东会见了袁文才,并送给袁部100多支枪。
袁文才也资助工农革命军700块大洋。
在袁文才的帮助下,部队在茅坪设立了一个留守处,建立了一所红军医院,妥善安置了伤病员。
为了扩大政治影响,联络边界各县的农军,同时解决经济给养问题,毛泽东亲自率领革命军沿湘赣边界游击。
在湖南酃县十都,派何长工去长沙、衡阳等地寻找湖南省委和湘南特委,汇报起义部队的情况,并打听南昌起义部队的消息。
10月中旬、毛泽东率工农革命军来到酃县水口村。
部队到达水口后,进行了短暂时间的休整。
一方面组织军事训练,在松山坝进行实弹演习,另一方面进行建党的组织工作。
为了确保“支部建在连上”原则的贯彻,毛泽东亲自深入到战士中间,发展一批工农骨干分子加入党的组织。
一天晚上,毛泽东在水口的叶家柯堂亲自主持了连队6名优秀战士的入党宣誓仪式。
在水口,毛泽东从国民党的报纸上看到了南昌起义部队在潮汕失败的消息,更坚定了在井冈山建立革命根据地的决心。
他在水口采取了这么几个措施:一、派出徐彦刚、游雪程、陈伯钧三人去茅坪袁文才部开展工作。
二、派宛希先率领一营的两个连到湖南安仁、茶陵一带游击。
这支队伍于10月2l日打进茶陵城,处决了敌县长,砸开了敌监狱,救出了被关押的共产党员和革命群众。
三、主力部队改变行军方向,由原来的南下改为举旗向东,折至江西遂川,向井冈山转移。
在水口,工农革命军第一师师长余洒度借口去长沙向湖南省委汇报情况为名离开了队伍,成了可耻的逃兵。
毛泽东率领工农革命军主力沿湘赣边界进入遂川境内。
经营盘圩、戴家铺等地,于10月22日抵达大汾。
第二天拂晓,部队遭到遂川靖卫团肖家壁地主武装的袭击,被分成两部分。
一部分由张子清、伍中豪率领到桂东等地活动,后来和朱德、陈毅率领的南昌起义余部接上了头,至12月才上井冈山归还建制。
另一部分由毛泽东率领继续向井冈山转移。
23日中午到达黄坳,晚上到达荆竹山。
24日中午到达大井村,受到王佐部队的欢迎。
离开荆竹山时,毛泽东向部队宣布了三项纪律:第一,行动听指挥;第二,打土豪筹款要归公;第三,不拿老百姓一个红薯。
部队在大井住了3天,于27日到达茨坪。
(五)改造袁文才、王佐部队袁文才、王佐两支地方武装其前身是井冈山上的两支绿林队伍。
袁文才是客籍人, 1898年生于宁冈茅坪附近的马源村,早年在永新求学。
因受地茅坪一带的一支绿林组织“马刀队”建立了关系。
后来其母惨遭豪绅杀害,便公开投奔了马刀队。
由于他有文化,会计谋,逐渐成为马刀队的首领,在宁冈周围有较大影响。
王佐,井冈山下庄村人,也是1898年生。
早年丧父,家境贫困,从小学做裁缝。
因不忍豪绅的残酷压迫,参加了当地的一支绿林组织。
后来他自己买了一支枪,脱离了原队伍,另外拉起了一支一几个人的武装,自立为王。
袁王两人,由于共同的社会地位,又是同年所生,遂结为“金兰之好”,彼此感情很深。
两支队伍互相配合,各霸一方,控制了井冈山一带。
1926年大革命的洪流对袁王两部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宁冈、遂川两个县的党组织曾分别派人到袁、王部队开展团结和教育工作。
这两支武装也分别于1926年秋和1937年初改编为农民自卫军。
袁文才于1926年秋加入了共产党。
大革命失败后,湘赣边界各县的党组织大部分塌台,地方武装枪支也大部分被缴去,而袁王两部却各自保存了60支枪,坚持与敌作斗争。
1927年7月,还参加了攻打永新城的战斗。
工农革命军到达井冈山地区后,对袁王确定了既团结又改造的方针,力争袁、王部队参加工农革命军。
毛泽东先后派出徐彦刚等人到袁文才部、何长工到王佐部开展工作。
他们对袁、王两部的改造主要从以下几方面人手:一、加强政治思想工作,帮助他们明确为谁打仗,为谁革命的道理,培养干部、士兵入党,在部队中建立起党的组织,组织士兵委员会,推广各项民主制度。
二、进行组织整顿,把混进队伍中来的少数坏分子清洗出去,同时把那些思想进步、革命坚定、忠厚纯朴的年轻士兵选拔到班、排指挥员的岗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