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林墙是德国分裂期间民主德国政府环绕西柏林边境修筑的边防系统

柏林墙是德国分裂期间民主德国政府环绕西柏林边境修筑的边防系统
柏林墙是德国分裂期间民主德国政府环绕西柏林边境修筑的边防系统

柏林墙是德国分裂期间民主德国政府环绕西柏林边境修筑的边防系统,以将西柏林与民主德国领土分割开来。柏林墙始建于1961年8月13日,全长155公里。柏林墙开始为铁蒺藜围成的路障,后改筑成2米高、顶上拉着带刺铁丝网的混凝土墙。在正式的交叉路口和沿线的观察塔楼上设置警卫。民主德国政府称此墙为“反法西斯防卫墙”或“强化边境”,其目的是阻止民主德国居民逃往西柏林。

[1]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原纳粹德国首都柏林被分割为东柏林与西柏林。柏林墙的建立是冷战期间美国和苏联两大阵营之间冲突导致的,它是二战后德国分裂和冷战的重要标志性建筑,也成为了分割东西欧的“铁幕”的一个象征。

柏林墙勃兰登堡门边防检查站

柏林墙修筑前,约有250万民主德国居民逃离民主德国,他们中的许多人通过西柏林前往联邦德国和其他西欧国家。民主德国政府根据人民议院1961年8月12日通过的法令,于8月12~13日夜间修筑柏林墙。目的是制止民主德国居民包括熟练技工大量流入联邦德国。柏林墙修建后,在1961至1989年间这类逃亡被大幅限制下来,约有5000人在此期间尝试翻越柏林墙。1960年起,民主德国边防军将其视为非法越境并向越境者开枪射击。1961年8月24日,发生第一次枪击逃亡者事件。1982年《开枪射击令》下达后,枪击穿越柏林墙者被合法化。截至1989年,共有61人因穿越柏林墙被民主德国边防哨兵枪杀。[2]

1970年,虽然民主德国和联邦德国之间关系有所改善,民主德国政府还是把柏林墙加高到3米以阻止居民外逃。1971年9月,美、苏、英、法四国签署《四国柏林协议》,允许放弃任何单方面改变柏林现状的尝试,给西柏林人一个自由出入城市和在东柏林探亲的国际法保证。1971年12月20日,民主德国和联邦德国[3]签署《通行协议》,人员往来限制略有放宽。1972年5月,美、苏、英、法四国又签署《中转协议》,以缓解西柏林局势和方便东西柏林的居民通行。1980年,柏林墙的围墙、电网和堡垒总长达1369千米。

柏林墙被迫开放(1989年)

1989年,随着东欧剧变的发生,民主德国出现大批公民外逃的现象,政局发生动荡。1989年11月9日,民主德国政府宣布允许公民申请访问联邦德国以及西柏林,当晚柏林墙在民主德国居民的压力下被迫开放。1990年6月,民主德国政府正式决定拆除柏林墙。1990年10月3日,分裂41年的两德统一。[1]

1949年,德意志联邦共和国与德意志民主共和国相继成立。两个德国的分裂对峙持续了41年。民主德国和联邦德国成为东西方两大阵营交锋的最前沿,各为其主,各不相让。这期间,柏林墙的出现,便具有了标志性意义,成为冷战的符号和象征。[4]

2历史背景

德国分裂

西柏林与东柏林边界示意图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纳粹德国及其首都柏林被苏联、美国、英国和法国分成四区占领。1949年,苏联占领区成立德意志民主共和国(简称东德或民主德国),首都设在东柏林(柏林的苏联占领区),而美、英、法占领区则成立德意志联邦共和国(简称西德或联邦德国),首都设在波恩一直到1990年两德统一为止。

[1]

美、英、法、苏签署的四国占领协定保证联邦德国和西柏林之间的空中走廊。联邦德国法律和西柏林基本法都规定,西柏林是联邦德国的领土。由于西柏林的领土完全在民主德国境内,苏联为迫使联邦德国放弃西柏林,开始强行对西柏林实施封锁,前后共造成3次“柏林危机”。第一次发生于1948年6月24日,又称“柏林封锁”,其导火线为苏联阻断铁路和到柏林西部的通道。1949年5月11日,苏联宣布解除封锁,停止行动之后,危机缓和。第二次发生于1958年,苏联发出最后通牒,要求英、美、法6个月内撤出西柏林驻军,后来以苏联让步结束。第三次发生于1961年,苏联重新提出西柏林撤军要求,最后以正式开始修建柏林墙结束。美苏关系以苏联宣布冻结柏林问题而得以缓和。[1]

人员流失

1952年起,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关闭了民主德国和联邦德国的边境,只有东西柏林边界仍然开放。大批民主德国公民经西柏林前往联邦德国及其他西方国家,造

成大量技术人才和劳动力的严重外流。人力资源的流失带给民主德国的直接损失约为70亿至90亿美元,年轻劳动力的流失造成民主德国225亿马克的教育投资损失,[2]教授和其他知识分子的流失为民主德国的经济建设增加了困难。

修建过程

1961年8月13日,民主德国政府开始沿着西柏林的边界修建柏林墙。先是完全封锁西柏林的边界,民主德国军队和工人开始破坏道路使车辆无法正常通行,并安装带刺的铁丝网和围墙。柏林西侧外围共修筑156公里,其中柏林市区43公里。铁丝网在修建时相对法定民主德国领土稍向内侧,以确保没有侵占西柏林的领土。8月17日后,开始放置混凝土构件,边界被修建成真正的墙。在修建期间,民主德国国家人民军和工人阶级战斗队得到授权,可以射击任何试图穿越的人。之后又安装了围栏、雷区和其他障碍,从而清理出一个巨大的无人区来分辨逃亡者。到1961年11月20日,柏林墙基本建成。[2]

各方反应

1945年同盟国占领德国

对于柏林墙的修建,西方盟国的反应逐步加大:柏林墙开始修建的20个小时之后,出现了在边界沿线的军事巡逻。40个小时后,盟军占领当局向柏林的苏军指挥官递交了抗议书。72小时后,盟国正式向苏联提出外交抗议。[2]

关闭西柏林边境后,民主德国公民再也不能自由地到西柏林以及联邦德国旅行或移民,许多家庭就此拆散,在西柏林工作的东柏林人无法上班,西柏林变成了在一片有敌意的土地上的一座孤岛。时任西柏林市长维利·勃兰特批评了美国未能及时对此作出反应,并号召西柏林人举行示威抗议修建柏林墙。[1]

1961年,美国国务卿迪安·鲁斯克说:“围墙不应该是欧洲的永久景观,我不理解为什么苏联会考虑它的存在,从他们的角度上讲这无疑是修建了一座显示共产主义的失败的纪念碑。”[3]

时任美国总统约翰·肯尼迪谨慎地作出了最初的回应,称柏林仍是一个“自由的城市”。他随即重新任命曾主持柏林空运的卢修斯·D·克莱为他的特别顾问与副总统林登·约翰逊同期前往西柏林,并于8月19日在西柏林会合。美国在西柏林增加了驻军。美军第八步兵师第18步兵团的的1500名士兵从曼海姆启程通

过民主德国领土到达了西柏林。西柏林市民和民主德国边防警察之间发生了冲突,随后苏联驻民主德国集团军伊万·斯捷潘诺维奇·科涅夫缓和了边境的紧张局势。[2]

美军和苏军之间的直接对峙发生在1961年10月27日弗里德里希大街的查理检查站,两方各部署了30辆主战坦克对峙于边界线两侧。然而第二天双方均撤走了坦克。美军这一行动意在宣示对西柏林的管辖权,然而双方都不愿因此使冷战升级。[2]

3建筑结构

建筑样式

柏林墙在1961年开始修筑后经过多次翻修,最终于1975年成为留存下来的样子,共经历过4种形式:

1.铁丝网(1961年)

2.加强的铁丝网(1962–1965年)

3.混凝土(1965–1975年)

4.75型边境围墙(Grenzmauer 75)(1975–1989年)

柏林墙

第4代围墙的官方名称是“UL 12.11 型支撑墙构件”(Stützwandelement UL 12.11),修建于1975至1980年间,共计使用约45000块构件,每个构件高3.6米,宽1.2米。在上方放置了一条光滑的管道以使其难以攀爬。总的修建成本为1615.5万民主德国马克(折合363.80万美元)。其建筑标准要求可以抵挡冲过栅栏的车辆撞击,在某些具有战略意义的地方,墙体的结构较弱以便在发生战争时民主德国和苏联装甲车可以轻松地冲破。除了没有安放地雷和触发式自动机枪外,柏林墙的总体结构与民主德国国内边境相似。

过境通道

柏林墙有7个过境通道,其中有1个专门为盟军、外交官和外国记者所用。[2]

各层防线

柏林墙有超过155公里长,约3~4米高,主要可分为:

第零层防线:302座瞭望台

第一层防线:约3.5米高、光滑、淡色的水泥墙,有的地方附铁丝围拦和警报器[2]

柏林墙结构示意图

第二层防线:钢制拒马

第三层防线:2米高的铁丝围拦

第四层防线:音响警报缆

第五层防线:通电的铁丝网

第六层防线:共22个碉堡

第七层防线:用来引导(滑)警犬的缆线(共600只警犬)[2]

第八层防线:6~15米宽的无草皮空地,可以留下逃亡者的脚印,埋有地雷

柏林墙结构设施近景

第九层防线:3~5米深的反车辆壕沟

第十层防线:5米高的路灯

第十一层防线:武装警卫(共14000人)

第十二层防线:2米高的通电铁丝网,附警报器

第十三层防线:空地

第十四层防线:第二道水泥墙,高3.5~4.2米、厚15厘米[2],可以抵挡装甲车辆的撞击

第十五层防线:有些地方需要游过施普雷河

4边防军队

根据1989年民主德国的统计,德意志民主共和国边防军共有11500名士兵,500名文职人员。边防军的7个团驻扎在柏林。另外有两个边防军预备团,分别是GAR-39团和GAR-40团。

每个边防军的团下属五个连,分为先遣、通讯、交通、榴弹发射器和炮兵组。在过境检查站有时也会配备侦查小组、火焰喷射器、军犬小组和水面小组。边防中心共有567辆装甲运兵车、48个大型榴弹发射器、48座反坦克炮、156辆装甲车、2295辆其他车辆以及992只猎犬。[2]

在“加强边境安全”期间,边境部署的边防军会增加至2300人。1988年,由于示威和天气恶劣,有80天边境守卫的人数高达2500人。

5水上边界

西柏林城市外围有若干可航行水道,西柏林市政厅在边界处放置了一串白色浮标并注有“地区边界”字样。西柏林的游船必须小心保持在西柏林一侧,在东侧则有民主德国边防军的巡逻艇巡逻。

东柏林河岸上通常修建有工事,在哈弗尔河等部分河道和湖岸两边会修建围墙。民主德国居民不能到达这些水域的东侧。在施普雷河的某些地段,水下安置了栅栏以阻挡潜水越境者。[2]

市区内的水上界限并未标注明确,柏林墙在这些地方被河道隔断,水面情况被边防军监视。有时一些西柏林的船只和游泳者误入边界时民主德国边防军会开枪射击,并造成过一些伤亡。

6拆除消亡

民众涌向柏林墙(1989年)

1989年,受匈牙利人民共和国宣布开放边境和苏联领导人米哈伊尔·谢尔盖耶维奇·戈尔巴乔夫的“新思维”思想的影响,民主德国局势发生了急剧变化。1989年5月起,大批公民通过匈牙利外逃至联邦德国。[2]

1989年10月18日,民主德国领导人、德国统一社会党总书记埃里希·昂纳克宣布辞职。莱比锡等许多城市相继爆发了规模不等的示威游行,要求政府放宽出国旅行和对新闻媒体的限制等。新当选的德国统一社会党总书记埃贡·克伦茨表示,民主德国要在世界开放的形势下革新社会主义,进行彻底改革。[2]

1989年11月9日,民主德国部长会议决定,在人民议院的有关新的旅游法规生效之前,私人旅游和关于公民移居国外的规定立即生效。这项规定的内容如下:

1.私人出国旅游不附加任何条件,公民可随时提出申请,并在短时间内就可

获得通过;

2.民主德国警察局立即办理长期出国护照,警察局和主管国内事务部门可办

理迁居国外的申请;

3.移居国外的民主德国公民可经由民主德国同联邦德国和西柏林的所有过

境站离境。

柏林墙拆除前后对比

在当时召开的政府新闻发布会上,由于时任德国统一社会党中央政治局委员君特·沙博夫斯基对上级命令的误解,错误地将政府放宽私人出境限制宣布成柏林墙立即开放,导致数以万计的市民通过柏林墙进入西柏林,柏林墙开始被人为地拆毁。到1989年12月底,东西柏林之间被柏林墙阻断的主要街道已重新畅通。

[2]

据民主德国官方的统计材料显示,柏林墙开放的最初10天里,大批民主德国公民涌向联邦德国。头三天就有300万民主德国公民进入联邦德国和西柏林“短暂访问”,到11月19日民主德国警察局已签发1000多万份私人旅游证,这个数字相当于民主德国全部人口的2/3,其中批准20000份长期居国外的申请。[2]

民主德国政府开放边界的决定,在欧洲乃至世界引起强烈反应。

时任美国总统乔治·布什和英国首相玛格丽特·撒切尔表示愿意把两国在联邦德国的军事基地当作临时住所,接纳民主德国难民。乔治·布什说:“这是一个富有戏剧性的事件。这是民主德国,当然也是自由的一件引人注目的大事。”他命令美国驻军和美国驻联邦德国大使向联邦德国提供“一切可能的帮助”。[4]

时任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说,英国完全支持“民主德国人民关于实行自由选举和多党制的要求”,称1989年11月9日是“自由的一个伟大日子”,开放边界是“拆除柏林墙的前奏”。但她同时强调还需要保持“非常清醒的头脑,做到非常沉着和非常实际”,因为“局势发展非常快,我们必须一步一步地走”。[4]

柏林墙勃兰登堡检查站(1989年)

法国外交部发表声明说:“我们应当为德国人民感到高兴和向理解了这样做的必要性的当局表示祝贺。”时任法国总理米歇尔·罗卡尔认为,开放两个德国之间的边界是“非常巨大的事件”,并将“带来和平:如果柏林墙倒了,那就再就也不会交战了”。[2]

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秘书长曼弗雷德·韦尔纳在一项声明中说:“40年来对结束欧洲的分裂和结束德国的分裂所抱的希望,从来没有像今天在开放柏林墙的消息宣布之后这样美好。”[2]

时任苏联总统、苏共中央总书记戈尔巴乔夫1989年11月10日致电时任美国总统乔治·布什,表示“支持民主德国领导人作出的决定”。[2]

时任联邦德国总理科尔临时中断在波兰的国事访问,返回波恩召集内阁紧急会议,制定政策。联邦德国各界纷纷称赞民主德国的这一决定。科尔表示“对我们德国人来说,现在是极其愉快的时刻”,“应该感谢世界上一切支持我们、与我们团结在一起的朋友们。这首先是美国、英国、法国政府。没有他们的支持,我们就不能经历这个历史性的日子。我们也感谢苏共中央总书记戈尔巴乔夫。应该提到的是,苏联领导人在1989年6月正式访问联邦德国期间签署的联合声明中曾重申,尊重各国人民的自决权尤应是建设和平与合作的欧洲的因素。”1989年11月10日,时任联邦德国总统里夏德·冯·魏茨泽克表示“这对我们德国人来说是一个激动人心的时刻。这一时刻的到来意味着战后历史将揭开历史性的一页。”1989年11月13日,里夏德·冯·魏茨泽克亲自访问了柏林墙波茨坦广场的检查站。[2]

1990年5月18日,民主德国和联邦德国在波恩签署《关于建立货币、经济和社会联盟的国家条约》。1990年8月31日,双方又在柏林签署《两德统一条约》。1990年10月3日,民主德国正式并入联邦德国。民主德国的宪法、人民议院和政府自动取消,原14个专区为适应联邦德国行政建制改为5个州,并入联邦德国,分裂40多年的德国重新统一。[1]

7逃亡事件

1961年8月13日,民主德国决定封锁西柏林四周的边界,随后关闭勃兰登堡门,在分界线上建筑了隔离设施。民主德国政府通过广播发布紧急通告:“德意志民主共和国政府应华沙条约组织的请求决定从即日起对柏林内部和周边地区建立

有效的控制……东柏林和西柏林之间81个路口均被封锁,剩余的也即将关闭,共和国与西柏林之间所有的交通线路全部切断,地铁和有轨电车也不再通行”。

[1]

康拉德·舒曼(1961年)

柏林墙是沿着西柏林而建的,它可以分成两大段:第一大段是在柏林市内隔开东西柏林的,这段长约45公里,另一段是在柏林城边沿,把西柏林的其余地方也围起来的一段,长约120公里,两段总长165公里。[2]

柏林墙是一道全面、立体的封锁线的统称,并不是简简单单的一堵墙,它是由两堵墙构成的宽约50米、极为复杂的军事禁区。就墙体而言,高约4米,为防人攀爬,墙头铺有光滑冰冷的铁管。

两墙中间,铺设苏制铁丝网,上有报警器,一旦被触动马上会自动发出刺耳的警笛声,附近配套的自动射击装备便会猛烈开火,置触动者于死地。最外面的那堵墙下,不仅有铁丝网,竟然还有另一重“死亡保险”——宽约4米到15米的浅色沙面地带。即使是在夜晚,上面的异样人体和物体,均会清晰地被哨兵发觉。万一侥幸没被发觉,松土带中埋设的70万颗地雷会随时引爆。

柏林墙,有警察的那端为东德。

在两墙构成的窄长的带状禁区内,各种现代化的警用、军用设备。据统计,总共有253个瞭望台、135个碉堡、270个警犬基地,还挖有108公里的防汽车壕。如临大敌,防守严密,不用说逾越,就是接近它,都相当的困难。

即便如此,柏林墙从建立那一天开始,就见证了偷渡与反偷渡的惨烈较量,给东西方冷战作了最生动的注解。自从柏林墙建立后,有人采用跳楼、挖地道、游泳、自制潜水艇、热气球等方式翻越柏林墙,共有5043人成功地逃入西柏林,3221人被逮捕,239人死亡,260人受伤。[3]

1961年8月15日,柏林墙已修建到最后一部分,还仅仅是铁蒺藜的路障。19

岁的民主德国士兵康拉德·舒曼头戴钢盔、肩背长枪大步跃过铁蒺藜樊篱。这个瞬间被当时在场的摄影师彼得·雷宾拍了下来,震惊了世界。[3]

1962年8月17日,18岁的民主德国公民彼得·费查试图攀越围墙,被民主德国士兵开枪射杀。当时,有西方记者在场,东西两边的人民都看到他中枪,但没有人施予援手,事件在冷战时期轰动一时。他成为第一个因试图攀墙而被射杀的人。

[3]1997年3月,两名开枪的东德士兵Rolf Friedrich和Erich Schreiber分别被判刑20和21个月。

1961年8月22日,民主德国妇女艾达·西格曼为穿越柏林墙从柏尔诺街48号的3层公寓跳下后身亡,成为第一个因穿越柏林墙而丧生的人。

1961年8月24日,民主德国边防军收到开枪射杀所有尝试越境的人的命令。

Günter Litfin在尝试游过施普雷运河逃往西柏林的过程中被射杀,成为第一个因穿越柏林墙边界而被射杀的人。最后一个被射杀的人是1989年2月6日尝试越境的克里斯格·弗罗伊。[4]

除直接翻越外,人们采取了许多方式尝试越境。

1963年4月,19岁的民主德国人民军的文职人员Wolfgang Engels利用所在基地的苏联装甲运兵车冲破围墙,随后被民主德国边防军开火严重击伤,最终被联邦德国西柏林警察解救。[2]

Thomas Krüger曾利用民主德国体育技术协会的轻型飞机(兹林Z 142)穿越柏林墙降落在英国空军位于西柏林Gatow的基地。另外有人通过挖地道、大型热气球、潜水以及利用汽车高速冲过检查站的方式越境。随后民主德国在柏林墙各检查站修筑了“之”字形的道路,并降低了横杆的高度。由于下水道系统为柏林墙修建前的结构,部分人通过Girrmann学生组织的协助利用下水道越境。[2]

8社会影响

文化差异

1990年10月3日,德意志民主共和国(民主德国)加入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德国和柏林完成统一。东西柏林的道路、铁道及桥梁在围墙倒塌后迅速接连在一起。两德统一后,虽然柏林围墙不再存在,但仍有其他无数障碍存在,联邦德国的资本主义席卷民主德国企业,导致数百万的民主德国人失业。民主德国人认为联邦德国人贪得无厌,联邦德国人觉得民主德国人好吃懒做,此一现象并反映在德东与德西地区之间的社会及经济现象。[3]

博物馆

在柏林仍保留有一小段围墙的遗迹以作为纪念和历史见证,不断吸引著大量游客前来参观。柏林墙的查哨站,原是东西柏林的通道旁边建了一座柏林墙博物馆。

[5]

9纪念活动

柏林墙

柏林人曾因推倒柏林墙而大感畅快淋漓。但因为当初毁掉柏林墙太过彻底,以至于如今来柏林的游客几乎找不到它的历史痕迹。在2009年庆祝柏林墙倒塌20

周年之际,许多柏林人倒希望,当初应该留下更完整的墙体结构作为历史纪念。为此,德国也意识到了柏林墙实物对纪念的意义,正努力修复多处现存遗迹。[3]当1989年柏林墙倒塌时,人们将那里的石块连地基都挖出来全部出售,对柏林墙进行了彻底摧毁,借此消除德国人民心中仇恨隔离的屏障。柏林人对柏林墙是否值得纪念还存在很大争议,柏林不仅是德国分裂的标志,也是欧洲和世界分裂的标志,而柏林墙正是分裂的标志。[3]

许多前民主德国居民认为,前联邦德国接管了他们的文化和政治。而前联邦德国民众说,他们已经厌烦前民主德国人对社会主义时代的怀念。尽管大部分柏林墙都被拆除,但许多柏林人心里依然有一道“心墙”无法跨越。柏林自由大学2008年的调查显示,12%的前民主德国居民和11%的前联邦德国居民都表示,如果柏林墙没有被推倒,柏林的形象会更好些。[3]

2003年,2名德国人经过柏林墙涂鸦“兄弟之吻”,这幅由迪米特里·弗鲁贝尔创作的涂鸦曾是柏林墙上最著名的作品之一,描绘原苏联领导人勃列日涅夫亲吻民主德国领导人埃里希·昂纳克的情景。由于柏林墙翻修,这幅涂鸦2009年已被官方擦除。

柏林墙

2006年,沿着围绕前联邦德国地区,政府修缮了一处长达96公里的柏林墙遗迹,建成了人行道和自行车道。这也是柏林墙遗迹恢复最长的一段,墙壁上有号称“东部画廊”的艺术绘画,沿着施普雷河绵延1公里长。除了这样的一小段柏林墙残留外,地面上的鹅卵石小路显示柏林墙的宽度和走向。[3]

2009年6月9日,柏林,模特展示以柏林墙上的涂鸦为主题的时装,以纪念柏林墙倒塌20周年。这些作品的灵感源于一段1.3公里长的,名为“东部画廊”的柏林墙遗迹。[5]

2009年11月6日,在德国柏林的勃兰登堡门附近,一排按照多米诺骨牌方式摆放的柏林墙墙体模型被灯光照亮。这排竖立在柏林墙遗址上的墙体模型共有1000块,从勃兰登堡门到波茨坦广场绵延1.5公里,每块重20公斤,高2.5米,上面由儿童们绘制了色彩鲜艳的图案。这排柏林墙墙体模型是为了纪念柏林墙倒塌20周年而摆放的。[5]

10名人评述

美国总统里根在柏林墙前演讲(1987年)

“自由有许多困难,民主亦非完美,然而我们从未建造一堵墙把我们的人民关在里面,来防止他们分开我们。” “自由是不可分割的,只要一人被奴役,所有的人都不自由。”——约翰·肯尼迪(1963年6月26日)[3]

“世界上的围墙都是防止外面的人闯进来的,只有一种围墙是防止里面的人出去的,那是什么?那就是监狱的围墙!” ——约翰·肯尼迪

“戈尔巴乔夫先生,打开这扇门。”“戈尔巴乔夫先生,推倒这堵墙!”——罗纳德·里根(1987年6月12日)[3]

“柏林墙的倒塌是对暴政的谴责。”——巴拉克·侯赛因·奥巴马

“感谢柏林人在这个陷入困境的世界所作出的努力。非洲人还处于饥饿中,津巴布韦人留着眼泪在哭泣。那些处于痛苦中的人不必永远忍受。”——戈登·布朗“这个纪念活动是号召大家反对压迫,拆除仍然分裂世界的所有围墙。这些围墙将城市、地区和国家分离。”——尼古拉·萨科齐

“对抗时代已经过去,我们应该建立一种独特的、新的、更好的世界。”——德米特里·阿纳托利耶维奇·梅德韦杰夫

11历史意义

柏林墙的倒塌,给联邦德国提供了大量的劳动力,给民主德国带来了先进的技术和资金,并使民主德国的人民的生活有一定的改善。

柏林墙的倒塌,代表了一个统一的德国,作为欧洲经济体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德国的发展可以带动整个欧洲的经济发展,使世界经济向多元化的趋势发展。

柏林墙的倒塌标志着德国的统一,是东欧剧变的一部分,也推动了苏联解体和冷战结束。

不能否定柏林围墙倒塌的正面意义,但更应为二十多年来所付代价作反思。苏联集团解体诚是历史跃进,但若世界思维仍停在“敌消我长”这种战略利益窠臼中,那么历史跃进的意义会被抵消。

1989年11月9日,作为东西两大阵营对立的主要象征,柏林围墙被拆毁。[2]柏林围墙的建造始于1961年,它的兴建与倒塌都标志着近代历史的重大变化。它的兴建意味着二战之后东西对峙的冷战时代达到巅峰。苏联东欧集团,在20世纪80年代,经历波兰“团结工会”运动、捷克斯洛伐克“七七宪章”运动,到柏林墙倒塌的第2年,即1990年10月3日,两德统一。而整个苏联也在1991年12月25日正式解体。[1]

因此柏林墙倒塌,乃是欧洲及世界史的里程碑事件。它淘汰掉历史发展过程中某些专制封闭的政治形式,让全球统一进了以自由化、民主化和市场化为主导的新秩序中。

12文物保护

2013年3月2日,“柏林墙画廊受到建设规划者的威胁。”英国广播公司在报道柏林“东部画廊”拆除事件时说。

《华盛顿邮报》写道:“为了盖高档公寓,一段柏林墙将被拆除。”因抗议活动被迫中断的拆除工作引发了全世界媒体的关注。位于柏林腓特烈斯海因-克罗伊茨贝格区的“东部画廊”被作为历史文物受到保护。

2013年3月4日下午,有3000名抗议者在“东部画廊”举行示威活动。

过去一段时间已有45米长的墙体被拆除,为修建一座新大桥和一栋63米高的建筑还将推倒约20米长的柏林墙。而这座文物还可能被继续打开豁口:计划修建的还包括一条办公商业街。

柏林市政府表示,腓特烈斯海因·克罗伊茨贝格区必须尽全力保证今后不会再出现拆除行为,保留这段对柏林人和游客极具重要历史意义的柏林墙的完整性。柏林旅游局局长布克哈德·基克刚刚结束在洛杉矶的推广活动。“我在美国还展示了‘东部画廊’的图片,”他说,这段经过艺术家再创造的柏林墙出现在世界各地有关柏林的旅游手册上。它代表了柏林的精神和多姿多彩的生活感受,因此极受游客喜爱。[5]

柏林墙的倒塌观后感

柏林墙的倒塌观后感 南方学院风景园林系城市规划二班 n111002227 许恒玮摘要:柏林墙,正式名称为反法西斯防卫墙,是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在己方领土上建立环绕西柏林边境的边防系统,目的是阻止民主德国和德意志联邦共和国所属的西柏林之间人员的自由往来。 The Berlin wall, the official name for the anti fascist protective wall, is the system of the German Democratic Republic establishedin its territory around WestBerlinborder, to free personnelexchanges between stop GermanDemocraticRepublicand the Federal Republic of Germany of West Berlin. 关键词:柏林墙(The Berlin wall)二战(World War II)明主德国(The main German) 今天城市法律法规这门课上,我们观看了“柏林墙的倒塌”这一纪录片。该记录片主要记录了柏林墙的由来,是德意志民主共和国(简称民主德国或东德)在己方领土上建立环绕西柏林边境的边防系统,目的是阻止民主德国(含首都东柏林)和德意志联邦共和国(简称联邦德国或西德)所属的西柏林之间人员的自由往来。以及后来在东德西德的同胞们不懈的努力到最后柏林墙的倒塌这一过程。 柏林墙是德国分裂期间民主德国政府环绕西柏林边境修筑的边防系统,以将西柏林与民主德国领土分割开来。[1]柏林墙始建于1961年8月13日,全长155公里。柏林墙开始为铁蒺藜围成的路障,后改筑成2米高、顶上拉着带刺铁丝网的混凝土墙。在正式的交叉路口和沿线的观察塔楼上设置警卫。民主德国政府称

里根柏林墙英文演讲稿

篇一:追忆柏林墙 追忆柏林墙 肯尼迪在柏林墙边的演说: kennedy 二千年以前,最自豪的夸耀是civitas romanus sum,今天,自由世界最自豪的夸耀是ich bin ein berliner。 世界上有许多人确实不懂,或者说他们不明白什么是自由世界和共产主义世界的根本分歧。让他们来柏林吧。有些人说,共产主义是未来的潮流。让他们来柏林吧。有些人说,我们能在欧洲或其他地方与共产党人合作。让他们来柏林吧。甚至有那么几个人说,共产主义确是一种邪恶的制度,但它可以使我们取得经济发展。“lasst sie nach berlin kommen.” 自由有许多困难,民主亦非完美,然而我们从未建造一堵墙把我们的人民关在里面,不准他们离开我们。我愿意我的同胞们——他们与你们远隔千里住在大西洋彼岸——说,他们为能在远方与你们共有过去十八年的经历感到莫大的骄傲。我不知道还有哪一个城镇或都市被围困十八年仍葆有西柏林的这种生机、力量、希望和决心。全世界都看到,柏林墙最生动最明显地表现出一种失败。但我们对此并不感到称心如意,因为柏林墙既是对历史也是对人性的冒犯,它拆散家庭,造成妻离子散骨肉分离,把希冀统一的一个民族分成两半。 这个城市的事实也用于整个德国——只要四个德国人中有一个被剥夺了自由人的基本权利,即自由选择的权利,那么欧洲真正持久的和平便绝无可能实现。经过保持和平与善意的十八年,这一代德国人终于赢得自由的权利,包括在持久和平中善所有的人民,实现家庭团聚和民族统一的权利。你们住在受到保护的一座自由之岛上,但你们的生活是大海的一部分。因此让我在结束讲话时请求你们抬起目光,超越今日的危险看到明天的希望;超越这道墙看到正义的生平来临的一天;超越你们自己和我们自己看到全人类。自由是不可分割的,只要一人被奴役,所有的人都不自由。当所有的人都自由了,那时我们便能期待这一天的到来:在和平与希望的光辉中这座城市获得统一,这个国家获得统一,欧洲大陆获得统一。当这一天最终来临——它必将来临——时,西柏林人民将能对这一点感到欣慰:几乎二十年时间里他们站在第一线。 一切自由人,不论他们住在何方,皆是柏林市民,所以作为一个自由人,我为“ich bin ein berliner”这句话感到自豪。 历史见证:越过柏林墙,寻求自由 柏林墙由12公里长的水泥墙和137公里长的铁丝网组成,包括有116个观望台,随后经过了四次改建和加固。柏林墙一共截断了192条街道(97条在柏林内,95条为柏林通向东德的道路),32条铁路线,8条轻轨和4条地铁以及3条高速公路。边界上的河流、湖泊也被禁止通航,并加以监视。西柏林变成了一座孤岛。谁想在西柏林与西德之间旅行,则必须通过边境的严格检查。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德国被分为4个区域,分别由法国、英国、美国和苏联接管,后来前三方合并,而苏联接管的地区变得更加孤立。这条1953年拉起的钢丝围栏把很多德国朋友分开了。 随着苏联和西方国家紧张局势的加剧,不同地区间的通道逐渐缩小。1961年,这条边界被正式化地变成了一堵砖墙,照片中东德士兵和工人正在给柏林墙增加高度。柏林墙把千千万万的德国家庭分隔开来,许多居住在东部的德国人无法再去西部上班。沿墙而行的街道也都被割裂开来,许多交通工具无法再在那里行驶。 多年来很多东德人试图逃到西边去。图为1961年一名17岁的东德男孩翻越柏林墙,两名西德警察正在帮助他安全地下来。 柏林墙建成后,西柏林变成了一片孤独的、被敌视和被包围的土地。

勃兰特的“新东方政策”与德国统一

勃兰特的“新东方政策”与德国统一 苏颖 一、德国分裂与“哈尔斯坦主义”的失败 1945 年6 月 5 日,英美法苏四国军事司令官签署了关于占领德国的声明,维持一个统一的德国已不可能。就在冷战的大背景下,德国走向了分裂。从此,在中欧出现了东西两德并立的局面,政治地图为之大为改观。有人称之为“畸形的两头胎”。 德国分裂的开始同时也是两德谋求重新统一的开始。西德(联邦德国)从1949 年成立伊始,就推行一条坚决向西方一边倒的对外政策。1955 年12 月阿登纳政府抛出“哈尔斯坦主义”,宣布西德拒不承认战后欧洲边界,特别是东德(民主德国)与波兰之间的奥德-尼斯河边界线,拒不承认东德是一个独立主权国家,坚持不同与东德建交的任何国家(不包括苏联)建立或者保持外交关系。 “哈尔斯坦主义”与西德一贯奉行“向西方一边倒”的政策是一脉相承的。阿登纳的这种外交政策有一个至关重要的前提,即苏联和以美国为首的东西方之间的紧张对峙。因为德国是冷战的一个前沿阵地。东西方的对峙越尖锐,西德在西方阵营中的地位就越被看重,它所提出的统一全国问题也就必然地能获得西方国家的首肯。反之,一旦东西方局面松动,西德的利益就难以得到保证。 冷战给西德提供了较为有利的时机。因为,在冷战条件下,德国是美苏双方都非常看重的一个有力砝码。阿登纳和他的同僚们深切地认识到这一点。同时,他们更为深切地体察到没有西方诸国的支持,德国统一也将是纸上谈兵。 “哈尔斯坦主义”的推行,使得西德在以美国为首的西方阵营的保护伞之下的确得到了不少益处。但它是以对抗为其基本特征和前提的,它使得两德关系进入了“冬眠”状态,且进一步加剧了冷战的紧张局势。不仅如此,“哈尔斯坦主义”大大限制了西德的外交舞台和其国际地位的提高。这对西德来说,无疑是到处树敌,作茧自缚。西德的外交回旋余地越来越小,与之相伴的是西德在这些地区的经济影响力也是弱小的。这一切都损害了西德的实际地位,似乎与“哈尔斯坦主义”的初衷已经完全背离。 60 年代的西方历史发生了由对峙到缓和的大转折。缓和是全球大趋势,而西德却因为“哈尔斯坦主义”的推行游离在这种缓和之外。 “哈尔斯坦主义”是冷战这一特定历史背景下的特殊产物,不是一国外交的常规政策形态。这就决定了它的时限性较强而适应性较弱。它伴随着东西方紧张局势应运而生,在此历史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尚能表现出一定的可行性。但一旦时机发生变化,它就成为一个必输之赌。但是德国统一问题不能束之高阁,时代呼唤新的理论来指导德国统一。在这种情况下,一种新的西德外交指导思想呼之欲出。 二、“新东方政策”的提出

7个故事讲述法律和人性善恶

7个故事讲述法律和人性善恶 1:法律与良心 在柏林墙推倒的前两年,东德一个名叫亨里奇的守墙卫兵,开枪射杀了攀爬柏林墙企图逃向西德的青年克利斯。 在墙倒后对他的审判中,他的律师辩称,他仅仅是施行命令的人,基本没有挑选的权力,罪不在己。 而法官则指出:“作为警察,不施行上级命令是有罪的,然而打不准是无罪的。 作为一个心智健全的人,此时此刻,你有把枪口抬高一厘米的权力,这是你应自动承担的良心义务。 这个世界,在法律之外还有良心。当法律和良心抵触之时,良心是最高的行动原则,而不是法律。尊崇性命,是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准绳。” 短评:你有把枪口抬高一厘米的权力——在那个万不得已的局势下,打,但应当故意打不准——不把人家打死,这是最低限度的道德,这也是最高境界的良心。 任何人都不能以“听从命令”为借口,去跨越道德伦理的底线。这就是“一厘米权力”的道德义务,否则就必需承担罪责。 2:法律与成本 一位校友在德国留学期间,在一家图书馆,钱包被扒手窃走,包里有20欧元。 他不准备报警,可是图书馆的保安却报了警,不到5分钟,一位女警察赶到现场,问了情况,便请他做笔录。 女警察说:“图书馆的自动安全系统已经录下了小偷的尊容,警察局今天就可以将小偷的照片张贴到全区各个警察局。如果仍找不到小偷,我们会把录像带送电视台反复播放,直到破案为止。” “我看算了,只有20欧元,不必兴师动众。即使抓到了小偷,所花费的代价也太大了。”他对女警察说。 “不!我们是警察,不是商人,只有商人才讲值不值,而法律的尊严不能用金钱衡量。小偷触犯了法律,就必须受到法律的惩罚。”女警察严厉地说。 结果,当电视台播出小偷偷钱录像的第二天,小偷就落网了。 短评:不计法律成本的国家和地区,付出的成本反而小,而报案难或不愿报案的国家或地区,往往要付出更大的代价。 3:法律人的眼界 相传春秋时期,鲁国制定了一道法律,如果鲁国人在外国看见同胞被卖为奴婢,只要他们肯出钱把人赎回来,那么回到鲁国后,国家就会给他们以赔偿和奖励。 这条法律执行了很多年,很多流落他乡的鲁国人因此得救,因此得以重返故国。 后来孔子有一个弟子叫子贡,他是一个很有钱地商人,他从国外赎回来了很多鲁国人,但却拒绝了国家的赔偿,因为他自认为不需要这笔钱,情愿为国分担赎人地负累。 但孔子却大骂子贡不止,说子贡此举伤天害理。祸害了无数落难的鲁国同胞。 孔子说:“万事,不过义、利二字而已,鲁国原先的法律,所求的不过是人们心中的一个‘义’字,只要大家看见落难的同胞时能生出恻隐之心、只要他肯不怕麻烦去赎这个人、去把同胞带回国,那他就可以完成一件善举。事后国家会给他补尝和奖励。让这个行善举的人不会受到损失,而且得到大家的赞扬,长此以往,愿意做善事的人就会越来越多。所以这条法律是善法。”

十多年来原民主德国地区政治转型

十多年来原民主德国地区政治转型 高德平 [内容提要]1989年政局剧变后,民主德国实行制度上的某种转变。仅在政治取向上,民主德国放弃共产党即德国统一社会党一直对国家事务的绝对领导,实行多党议会民主制。1990年10月3日,民主德国“加入”联邦德国,德国实现统一。德国统一后,原民主德国地区(德国东部或“5个新联邦州”)全面采用联邦德国政治制度。十多年过去了,德国东部新旧政治体制“转换”早已结束,从宪法和法律上已完全实行联邦德国政治制度。但是,要按照联邦德国模式在德国东部建立起一套完整的“民主”政治制度,则仍有一个过程。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讲,德国东部政治制度转型尚未完全结束。德国现任总理施罗德称,“路仅仅走完一半”。人们通常也说,德国统一十多年了,钢筋水泥筑造的“柏林墙”早已被推倒,而一堵无形的“墙”依然顽固地遗留在许多东德人的头脑中,即“新”的政治制度尚未为他们所完全接受,尤其是地区差异给他们带来的心理差异还需要相当长时间的调整和磨合。 [关键词]原民主德国地区(德国东部或“五个新联邦州”);政治制度转型;“新”政治体制运作 [作者简介]高德平,1949年生,中国社会科学院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所副研究员。(北京100007) 1989年政局剧变后,民主德国(全称为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开始重新探索本国的发展道路,实行制度上的某种转变。也就是说,从这年的11月起,在政治取向上,民主德国已放弃共产党即德国统一社会党长期对国家事务的绝对领导,实行多党议会民主制;在经济体制方面,通过国营经济(重新)私有化,以公有制和私有制等多种所有制形式取代单一的公有制形式;宣布建立和发展民主德国

与联邦德国(全称为德意志联邦共和国)两德间的“契约共同体”。1990年10月3日,民主德国以恢复5个联邦州建制的形式整体“加入”联邦德国并因此而不复存在,德国实现统一。德国统一后,原民主德国地区(德国东部或“五个新联邦州”)全面采用联邦德国的政治经济制度,并加快其政治经济制度转轨进程。 十多年过去了,德国〖LL〗东部新旧政治经济体制“转换”早已结束,德国东部从宪法和法律上已完全实行联邦德国的政治经济制度。但是,要在德国东部建立起一套完整的政治经济制度并使之完全符合联邦德国模式,则仍需一个过程。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讲,德国东部政治经济制度转型尚未完全结束。德国现任总理施罗德说,“路仅仅走完一半”。人们通常也说,德国统一十多年了,钢筋水泥筑造的“柏林墙”早已被推倒,而一堵无形的“墙”依然顽固地遗留在许多东德人的头脑中,即“新”的政治经济制度尚未被他们完全接受,尤其是地区差异给他们带来的心理差异还需要相当长时间的调整和磨合。本文仅试图探讨一下十多年来原民主德国地区政治制度转型进展、“新”政治体制的运作以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政治制度转型的几个不同阶段 十多年来,原民主德国地区政治制度转型大致可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1.多党制建立阶段(1989年11月~1990年6月)。实行多党议会民主制度的前提条件是允许多种类型的政党存在并实行多党制。众所周知,在1989年之前,像其他东欧国家一样,民主德国除了存在共产党即德国统一社会党之外,还存在一些“民主党派”。但是,这并不等于说民主德国存在各种类型的政党,至少不能说民主德国实行的是多党制。所以,像其他东欧国家一样,民主德国政治体制转轨也是从允许建立多种类型的政党并实行多党制(“政治多元化”)开始的。 民主德国是1989年东欧政局发生重大变化的第三个国家。自这年的年初起,面对高高的“柏林墙”,许多民主德国居民都选择了“出逃”之路。截止10月7

最关键的8月经验

最关键的8月经验 从一月份考研结束到现在的7个月,若似一种恍然如梦的错觉。经常自己坐在客厅的大理石地板上,两眼凝视着玻璃杯,手指在杯壁凝结的水珠上画着圈,就这么懒懒散散地偷窃着一个下午的时光。 是的,考上之后的心境,是一种奢侈心安与平静。我没有考上什么很好的名校,可是这也足以宽慰此前半年的撕扯与困斗。现在想来,真TMD值得。 而此时此刻正在看论坛的你,8月份的中央,混沌与光明的柏林墙。 “七月亢奋八月懒,九月上课十月忙,十一十二招聘会,心思动荡学未央。” 以上名言出自......本人......假装幽默一下会被讨厌么。 都知道考上之后的心如止水或心花怒放,但是在考试结束之前,考研就是悬浮在头顶的堰塞湖,随时降临的洪荒会将你淹没,没有浮沉的机会。而此间出现的犹豫和放弃的想法,乐衷于不合时宜的自我表现;像是惯性药品,引诱着贴着防伪标签的不安。 之所以会在8月回论坛写这篇东西,是因为我深知8月容易出现普遍的懒散,暑假的概念在你脑中挥之不去,考研的各种传闻令你疑神疑鬼,连开几十场的招聘会似乎会召唤了你的魂,闷热的而拥挤的自习室会让你头晕目眩。 我先在这里说明一下我的考研分数是217分,安徽财经大学,综合145+英语72,如果你觉得我分数低而你目标高远,那么我不配在这里指指点点,但如果你只是想有学上,心平气和,我很乐意让你听我絮叨絮叨。 另外我会说明年的国家线不会像今年这么低,我不做进一步解释,因为考试会考逻辑,你需要用你的逻辑去试着想一想为什么。 好了开始谈论我们的考试,8月份的松懈,你不要紧张,从生物周期来也很好理解,这就是一个过渡的季节。但是我希望你保持一份考研的觉悟,就是无论你怎么松懈,你都不要忘记自己是一个要考研的人。 一个忠告,很多人,会在考研的从始至终,热衷于找各种学长,找各种经验,问这问哪。学校会好不好啊,专业好不好啊,就业好不好啊。然后就开始问,什么书好啊,辅导班好不好啊,有没有什么资料啊,什么什么资料给我一点啊。 我需要自作主张的批评一下,考研绝对不是一直在忙活寻找各种讯息和资料,考研最好的办法就是拿着基本常用书去一直做,考研是需要埋头的东西而不是仰着头左顾右看的事情。因为你需要,(至少是在最后3个月)每天7小时以上的做题时间,才能保证你的考试

东德西德区分

东德和西德的区别 西德狼犬东德狼犬统称德国狼犬。德国牧羊犬很聪明,在所有犬类的智商排名中排行第四。... 目前常见的德国牧羊犬有经过进一步改良的“西德德牧”以及较为原始的“东德德牧”。两者体型有显著区别. 国内的德牧基本上是现在的西德展示德牧。其实无论东德还是西德的狼犬都是同根同源!但后来因为培育目的的一些差异,成了德牧的两个分枝!东德和西德没有合并以前,东德德牧的体形和毛色与西德狼犬是有差别的!工作性能也不尽相同,东德狼犬更加强健,凶猛!也从不参加展示比赛!数量也少!毛色多以狼灰色、黑色为主!东德和西德合并后,sv开始统领狼犬的繁育标准!所以展示犬的地位逐渐占了主体!其实sv领导下的德牧繁育也是把德牧作为工作犬为宗旨的,并且也德牧的确是当之无愧的万能工作犬种!但现在看来,更多的狼犬爱好者和繁育者更看重德牧的外观了!很多德牧在他们手中只是繁殖用来赚钱的机器,要么就是花瓶摆设而已!这样的发展趋势如果成为主流,那么德牧的培育先人冯。斯特凡妮茨先生的在天之灵会伤心落泪的! 血统很重要但不是唯一的,最重要的是犬本身的品质。现在SV的育犬指导思想和操作方式正在使德国牧羊犬走向衰亡,更可怕的是SV 的育犬标准在国内养犬爱好者中被敬为圣旨一般。国内原有的老式牧羊犬-指优秀的东欧牧羊犬也与SV的狗交配,所繁殖的后代类不论不类,SV的狗是模特狗中看不中用国内的德牧饲育现壮不容乐观。

SV的犬不能训练用于工作。价格远远高于价值。 注重训练用于工作和神经类型的优秀,当然也要求型态优美。SV注重血统书和特定外型,如果用美国AKC的标准,SV的犬没有一条合格。东德牧羊犬嘴必须强壮有力,发育完好,而且健康,并具有完整的牙齿,牙齿全部长齐应有42颗。另外,德国牧羊犬的嘴必须具有像剪刀般的咬合力,换句话说,就是上下牙齿间闭锁可以形成剪刀般的结构。同时,上颚必须可以覆盖下颚,上下颚的边缘位置是指犬的正前方的上下牙齿的上边层和下边层,且上边层和下边层不可完全形成闭合线,而是上牙齿可以压盖住下牙齿,上下齿之间形成类似剪刀般关闭状态。另外,颚骨必须发育良好,以便牧羊犬牙齿正常发育。眼德国牧羊犬的眼睛大小适中,呈杏核状,并有略微的倾斜,双眼不能有突起。眼睛的颜色越黑越好。牧羊犬出现轻浮和轻率的眼神是不尽如人意的,这对犬的表现力有相当大的破坏。 耳德国牧羊犬的耳朵大小适中,质地硬而挺拔,耳根部要宽,长在犬的头盖骨之上。耳朵始终处于直立状态,朝向发声目标,耳阔向正前方开放。犬耳略有倾斜可视为有缺陷,如果犬耳不能直立,呈耷拉状,则是非常严重的缺陷,另外犬在奔跑过程中耳朵可以向后背。 颈牧羊犬的颈部必须强壮,具有很好的肌肉组织,特别在咽喉部应无多余和松懈的皮肤。颈部与躯干的夹角为45度。 躯干德国牧羊犬要有一条平滑的被线,它从颈背开始,经过一个发育良好能形成一直线的肩部,其间不应有任何可见的凹凸起伏。犬的背部一定要结实,强而有力,有很好的肌肉组织。腰部要宽,发育要好,

个法律幽默故事的法律智慧解读

个法律幽默故事的法律 智慧解读 集团标准化小组:[VVOPPT-JOPP28-JPPTL98-LOPPNN]

案例一:刘备明天要去荒无人烟的大沙漠中独自旅游,准备好了一壶水打算明天口渴时喝。关羽知道此事后偷偷在水中放入了致命的鹤顶红毒药,打算毒死大哥。第二天刘备带上水壶开始出发,张飞对大哥早有不满,决定杀死大哥,但对水中有毒一事全然不知。就悄悄在大哥的水壶下钻了个小孔。刘备在沙漠中准备喝水时发现已经没有水了。最终渴死在沙漠中。请问关羽和张飞谁承担刘备的死亡责任?请说明理由。 答案:关羽虽然投了毒,因为张飞偷偷把那毒水放旧了,刘备没有喝上,刘备死于渴死,不是毒死,刘备的死与关羽无关,但是毒水被倒掉,是关羽意志以外的原因,不是关于出于好心放掉的。但是,关羽的毒行为己实施,不是主动中止,所以,关羽属于杀人未遂。 张飞则属于间接故意杀人。他明知一个人进入沙漠没有水喝可能会渴死,却偷偷地把刘备唯一的一瓶水偷偷放掉,刘备在不知道道水被放掉的情况下进入沙漠,最终导致刘备死亡,在主观上,张飞放纵刘备死亡结果的发生。 20个法律幽默故事的法律智慧解读 一、良心是人行动的终极原则恶法非法 幽默:在柏林墙推倒的前两年,东德一个名叫亨里奇的守墙卫兵,开枪射杀了攀爬柏林墙希图逃向西德的青年克利斯。在墙倒后对他的审判中,他的律师辩称,他仅仅是施行命令的人,基本没有挑选的权利,罪不在己。而法官则指出:“作为警察,不施行上级命令是有罪的,然而打不准是无罪的。作为一个心智健全的人,此时此刻,你有把枪口抬高一厘米的主权,这是你应自动承担的良心义务。这个世界,在法律之外还有良心。当法律和良心抵触之时,良心是最高的行动原则,而不是法律。尊崇性命,是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准绳。” 法律视角的解读与法律智慧的体现: 1、这个故事,首先告诉法律职业者不应僵硬地理解、执行法律,法律背后有伦理道德,伦理道德的底线是不能逾越的。你有把枪口抬高一厘米的主权——在那个万不得已的局势下,打,但应当故意打不准——不把人家打死,这是最低限度的道德,这也是最高境界的良心。任何人都不能以“听从命令”为借口,去跨越道德伦理的底线。这就是“一厘米主权”的道德义务,否则就必需承担罪责。 2、这个故事,还告诉法律职业者应当发散思维,练就在规范之内实现自己目标的能力与技巧方法,正所谓“从心所欲而不逾矩”。 二、法律服务收费亦需审时度势、随机应变 幽默:一个配镜师教一个新上岗的雇员如何向顾客要价。 当你给顾客配眼镜时,如果他问多少钱,你就说“75美元” 如他的眼睛没有颤动,你就说:“这是镜架的价格。镜片50美元。” 如果他的眼睛还是没有颤动,你就补上:“每片”。 法律视角的解读与法律智慧的体现: 1、这个幽默对于律师服务收费是否可以借鉴呢!笔者在律所实习时,即接触过类似案例。因一起涉黑刑事案件,主任与当事人的妻子约好收费5万,交费过程中,当事人的妻子自银行取款10万,可能有他用,主任见此,便寻理由将另5万也收入囊中,当事人的妻子救夫心切,也无大的异议便交了。有些朋友可能认为这样不地道、不讲究,有违职业道德,但事情哪有如此简单即可得出明确的结论的。当你身处国内这样的法治环境与文化之中的时候,急需第一桶金解决生存吃饭问题,怎么办呢?何况面对如此当事人的钱款,是否亦应该通过因果轮回变相实现些正义

东德与西德

德意志帝国是怎样分裂成两个德国的? 德国经过数百年的封建割据,于1871年普法战争结束时,首次实现统一,德意志帝国宣告成立。此后,资本主义迅速发展,并很快过渡到帝国主义阶段,至二十世纪初,德国一跃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个工业强国。1914年发动了第一次世界大战,1918年以失败告终。1939年德国又挑起了第二次世界大战,1945年5月8日希特勒无条件投降。根据《克里米亚声明》和《波茨坦协定》规定,战败的德国应该成为一个统一、独立、爱好和平与民主的国家,在这样的国家没有出现以前,德国暂由苏联、美国、英国和法国四国分区占领,首都柏林也由四国分区管制。 由于东西方盟国的立场、目的和利益不同,对各项协议都作了有利于自己的解释,就德国的统一和柏林问题等,四国及其占领区的各派政治力量展开了激烈复杂的斗争。1948年6月,美、英、法三国占领区合并,并于1949年5月23日单独成立了德意志联邦共和国,简称联邦德国或西德,9月20日阿登纳组成第一届联邦政府;同年10月7日,苏联占领区也宣告成立了德意志民主共和国,简称民主德国或东德。自此,统一的德意志国家一分为二,在世界舞台上同时出现两个德国。两个德国均是主权国家,都获得了许多国家的承认,并与之建立了外交关系;1973年又同时被接纳为联合国的成员国;双方又都参加了不同性质的军事、政治、经济集团。近年来,两国之间的关系已有所改善,1972年签订了《关系基础条约》,各自承认对方为主权国家,相互建立正常的睦邻关系,互设常驻代表机构;两国领导人进行互访,就两国关系和国际问题交换意见。两个德国要不要统一,在什么基础上实现统一,应由两国人民自己决定。 “西柏林问题”是怎么回事? 柏林原称“大柏林市”,第二次世界大战前为德国的首都。战后,根据有关国际协定,柏林同整个德国一样被苏、美、英、法四国分区占领,初期还设有统一的反法西斯市政府。1948年,美、英、法占领区合并,成立了“三联占区”;同年,苏联占领的东部地区成立了大柏林临时民主政府;1949年,西方三国又在西部

德国历史发展阶段简介

德国历史发展阶段简介 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德语:Bundesrepublik Deutschland),简称德国(两德统一前简称西德或联邦德国),是位于中欧的联邦议会共和制国家,北邻丹麦,西部与荷兰、比利时、卢森堡和法国接壤,南邻瑞士和奥地利,东部与捷克和波兰接壤,该国由16个联邦州组成,首都为柏林,领土面积357167平方公里,以温带气候为主,人口约8110万人,是欧洲联盟中人口最多的国家,以德意志人为主体民族。 德国人的祖先是古代居住在中欧的日耳曼人。10世纪时日耳曼人建立神圣罗马帝国,后发生分裂。1871年普鲁士王国统一除奥地利帝国以外的日耳曼各邦国建立德意志帝国,曾先后挑起两次世界大战并战败。1945年分裂为东西两部分。1990年10月3日,德意志民主共和国(简称东德或民主德国)正式加入联邦德国,实现两德统一。目前,德国是欧洲第一大经济体,也是欧盟的创始会员国之一、还是北约、申根公约、八国集团、联合国等国际组织的重要成员国。1、早期历史 日耳曼一词来自拉丁文日耳曼尼亚,尤利乌斯·凯撒以日耳曼尼亚称呼莱茵河右岸的各个部落,日耳曼尼亚纪载于西元100年的《日耳曼尼亚志》。而德文中的德意志国(Deutschland,德意志人的土地,起初为diutisciu land)来

自deutsch,由古高地德语的diutisc(大众的,指属于diot 或diota'人'的)一词而来,该词最初用以区别源自拉丁文及罗曼语族的地方话。diutisc一词依序来自原始日耳曼语的tiudiskaz(大众的),tiudiskaz又来自于teudō,teudō又承继自原始印欧语的tewtéh(人)。 很早以前德国就居住着日耳曼人,公元2-3世纪逐渐形成部落。公元476年推翻了罗马帝国(西罗马)。 2、罗马帝国 843年德意志从法兰克帝国分裂出来,962年建立神圣罗马帝国。通过长期的对外征服,神圣罗马帝国占领了捷克、意大利北部和波兰西部,并远征俄罗斯、匈牙利。13世纪中期走向封建割据。 1157年,这一帝国得到了“神圣帝国”的称号。1254年,帝国第一次开始使用头衔“神圣罗马帝国”,1512年的科隆帝国会议后颁布敕令,使用“德意志民族的神圣罗马帝国”,此后作为官方名称沿用直至1806年。 1806年7月12日,通过签署莱茵邦联条约(德语:Rheinbundakte),16个在法国保护下,包括列支敦士登、巴伐利亚、符腾堡和巴登在内的莱茵河两岸的德意志南部、中西部邦国,脱离了神圣罗马帝国,建立了一个新的政治联合体“莱茵邦联”。邦联在法兰克福设两院制议会,推选拿破仑为保护人,并由拿破仑支配邦联的外交和军事;协议同时

20个法律幽默故事

20个法律幽默故事,讲述20个法律职业者在职业过程中遇到问题的智慧处理。 一、良心是人行动的终极原则 幽默:在柏林墙推倒的前两年,东德一个名叫亨里奇的守墙卫兵,开枪射杀了攀爬柏林墙希图逃向西德的青年克利斯。在墙倒后对他的审判中,他的律师辩称,他仅仅是施行命令的人,基本没有挑选的权利,罪不在己。而法官则指出:“作为警察,不施行上级命令是有罪的,然而打不准是无罪的。作为一个心智健全的人,此时此刻,你有把枪口抬高一厘米的主权,这是你应自动承担的良心义务。这个世界,在法律之外还有良心。当法律和良心抵触之时,良心是最高的行动原则,而不是法律。尊崇性命,是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准绳。” 法律视角的解读与法律智慧的体现: 1、这个故事,首先告诉法律职业者不应僵硬地理解、执行法律,法律背后有伦理道德,伦理道德的底线是不能逾越的。你有把枪口抬高一厘米的主权——在那个万不得已的局势下,打,但应当故意打不准——不把人家打死,这是最低限度的道德,这也是最高境界的良心。任何人都不能以“听从命令”为借口,去跨越道德伦理的底线。这就是“一厘米主权”的道德义务,否则就必需承担罪责。 2、这个故事,还告诉法律职业者应当发散思维,练就在规范之内实现自己目标的能力与技巧方法,正所谓“从心所欲而不逾矩”。 二、法律服务收费亦需审时度势、随机应变 幽默:一个配镜师教一个新上岗的雇员如何向顾客要价。 当你给顾客配眼镜时,如果他问多少钱,你就说“75美元” 如他的眼睛没有颤动,你就说:“这是镜架的价格。镜片50美元。” 如果他的眼睛还是没有颤动,你就补上:“每片”。 法律视角的解读与法律智慧的体现: 1、这个幽默对于律师服务收费是否可以借鉴呢!笔者在律所实习时,即接触过类似案例。因一起涉黑刑事案件,主任与当事人的妻子约好收费5万,交费过程中,当事人的妻子自银行取款10万,可能有他用,主任见此,便寻理由将另5万也收入囊中,当事人的妻子救夫心切,也无大的异议便交了。有些朋友可能认为这样不地道、不讲究,有违职业道德,但事情哪有如此简单即可得出明确的结论的。当你身处国内这样的法治环境与文化之中的时候,急需第一桶金解决生存吃饭问题,怎么办呢?何况面对如此当事人的钱款,是否亦应该通过因果轮回变相实现些正义呢!……又如一幽默:年轻的律师第一次打官司就赢了,他回到家,对老律师父亲说道:“爸爸,你还记得你经手的那宗约翰和彼得的没完没了的官司吗?我只用了一个月便把它顺利地解决了。你瞧,连律师费都拿到手了。真不明白你怎么会拖那么久也没有办完。” 老律师:“孩子,你知道我是怎么供你读完法学院的吗?”

纪念柏林墙倒塌(英语版)

The fall of the Wall Today we celebrate the bi-decennial of the demolition of the Berlin Wall - the concrete barrier erected by the then German Democratic Republic (GDR) (East Germany) that completely encircled the city of West Berlin, separating it from East Germany, including East Berlin. The Wall included guard towers placed along large concrete walls, which circumscribed a wide area (later known as the "death strip") that contained anti-vehicle trenches, "fakir beds" and other defenses. The separate and much longer inner German Border (the IGB) demarcated the border between East and West Germany. Both borders came to symbolize the Iron Curtain between Western Europe and the Eastern Bloc. Prior to the Wall's erection, 3.5 million East Germans had avoided Eastern Bloc emigration restrictions and escaped into West Germany, many over the border between East and West Berlin. During its existence from 1961 to 1989, the Wall stopped almost all such emigration and separated the GDR from West Berlin for more than a quarter of a century.[1] After its erection, around 5,000 people attempted to escape over the wall, with estimates of the resulting death toll varying between around 100 and 200. During a revolutionary wave sweeping across the Eastern Bloc, the East German government announced on November 9, 1989, after several weeks of civil unrest, that all GDR citizens could visit West Germany and West Berlin. Crowds of East Germans climbed onto and

两德统一及有企业改造得失谈

两德统一及国有企业改造得失谈 〔德〕葛德里茨穆勒 〔按 葛德里茨先生原是联邦德国艾伯特基金会驻中国首席代表, , 年他在中国任期届满, 返回德国工作, 亲身经历了东西德合并的全过程,在这里, 他从一名德国人的角度, 讲述了东西 德合并的必然性、成绩及其存在的问题, 给人以全新的角度和感受。穆勒先生是一位经济学家, 他曾任联邦德国托管局官员, 亲自负责实施了对原东德部分国有企业的私有化工作, 以及对原 东德国有企业的重组和改造。他以一名亲身实践者的身份, 讲述东西德合并后对原东德国有企 业的改造过程, 给人以深刻的启迪与思索。 ?年 ! 月底, 他们应邀来华访问, 与有关单位进 行了座谈交流。在征得了他们同意的基拙上, 现把他们演讲的主要内容整理发表如下。〕 芬德里茨 我作为一名西德外交官, 在东有?! 万军队。由于苏联反对改革, 东德想改 德工作了几年, 全力观注了东西德的统一工也行不通, 所以以往的数次改革均以失败告作, 了解了东德从社会主义变为资本主义的终。 为了维持社会稳定, 东德政府为人民提供 全过程。 # 年?月日, 柏林墙出现了裂了大量的福利, 这使得东德人的生活水平一 缝 。, 但当时谁也没有想到德国统一会来得那般比东欧和苏联要高 。但是问题在于东德人 么突然 、 那么快 。 所以, 当统一实际发生的时的生活水平与西德相比差距越来越大, 而且 候, 西德并没有任何计划可供应用 。 我是要维持这种生活水平也已使东德政府越来越 ! 年回国的。回去后发现德国的各种圆桌难以承受 。在这种局面下, 东德人的劳动积极 会议非常多, 也很有意思。那时大家都在谈论性不断下降, 人民对政府的宣传也不再相信。统一问题, 主导的观点是主张要抓住时机在在两德统一前, 在生产上东德要比西德多用 四至五年后建立邦联。随后, 形势便急转直%! & 的人, ?! & 的资金, 而生产水平则比西德下, 可以说, 当时的情况已不是由政治家来决要落后(! 年。 就这样, 东德和平地崩溃了。 定的了, 而是由人民来决定 。当时流行的口号两德统一后, 对东德人来说, 可以说从希 就是 如果马克)西德的货币名称?不来找我望走向了失望 。开始, 东德居民对统一抱有很 们, 我们就要去找马克。在这种情况下, 两德大期望, 东德的德国统一社会党的期望值也

《柏林墙消失》阅读训练及答案

柏林墙消失 张抗抗 那墙初看上去,其实并不怎样的让人觉得恐惧。甚至一点儿也不狰狞。那墙就那么静静地蹲着,似乎并不显得高大厚重,表面只不过是一层薄薄的水泥,涂着灰白色的油漆。上面有五颜六色的粗笔留下的图像、一串串不规则的德文字母连成的句子、还有怪诞的符号和各种图形…… 它绝不像我想象中的柏林墙那般森严、那般威武、那般雄奇,墙上墙下没有铁丝网、没有炮楼、没有宪兵。 也许我就可以轻易地从上面一跃而过,或者穿越它。 它仅仅是一个象征? 墙,向着城市的两边小心翼翼地延伸过去,如同一根硕长而又弯曲的巨楔,插入那些从废墟上重建的高楼之中。时而同那条幽幽然环绕全城的施伯列河无声交汇,矗立并铺陈了这充满苍凉历史感的界标,一瞬四十几载,划开了东西方两个世界。 面对寂寞空旷的施伯列河,我愕然。 听说曾经有一个土耳其孩子落入河中,但没有人能够跳下水去救他,他就那样活活淹死了。因为虽然河岸的一边在西柏林境内,但河却属于东柏林所有。任何人如跳下水去,都会构成“越境”的“罪名”。 我站在河岸上,不,确切地说,我站在岸边的墙下,我肃然。墙下有小小的墓碑,砌得十分精致的水泥墓地,上面安放着一只只鲜艳的花环,是鲜花,很娇嫩很缤纷的鲜花。 墓碑上写着:越墙者。 没有姓名,只有年、月、日。 是一个个年轻的生命被留在墙下的日期。柏林墙上血迹斑斑。 但尽管曾有许多人倒在柏林墙下,还是不断有新的勇敢者,用热气球或挖地道的方式设法越墙,一年年总未间断停止…… 我开始怀疑自己对于墙的最初感觉。 后来我登上勃兰登堡凯旋门下的一座木台,从上面跳望东柏林。气势宏大的石砌大门顶端,耸立着一辆覆盖青苔的金属马车雕塑,马车上站立着一位衣裙飘逸的天使,似欲乘风归去。从矮墙至那些建筑物,中间有一大片开阔的空地,除了几个来回巡视的带枪警察,杳无人踪。 除了墙,还有这块不可接近的真空地带。 远远地,可以望见薄雾笼罩着的东柏林菩提大街,一条很宽很美的大街,绿阴葱茏。 我突然产生了一种强烈的想要去那儿看看的愿望。 但我知道这不可能。 我不能够越墙而过。否则我将永远地留在墙下。 这墙拦阻了我。墙原来并不是一个象征。 1985年夏天,我徘徊在柏林墙下的那个下午,柏林墙似乎还很坚固。我完全没有预料到,在不很长的五年以后,它竟会那么轻而易举地崩塌、破碎,被拆除、被清理,甚至没来得及让人再看它一眼。 那天,我决意要设法去东柏林。 我对那墙充满了好奇。 几天以后,我紧紧捏着护照,穿过那也许叫做海关也许叫做边境的地铁站大厅。 ………… 东柏林! 天下着小雨,迷蒙中,那些在二次世界大战后修复一新的古典建筑,更显得庄严肃穆,

柏林墙射手案审判启示

柏林墙射手案审判启示 时间:2015-10-20 10:53 点击:157次 1990年,东西两德统一,于德国而言,恢复了完整的国家主权,是为盛事,但是也存留了不少问题,比如经济问题,法律问题。其中法律问题的突出点在于柏林墙射手案,如何审判守墙士兵击杀越墙青年的行为成为人们关注的要点。在柏林墙射手案审判过程当中,延续了 1990年,东西两德统一,于德国而言,恢复了完整的国家主权,是为盛事,但是也存留了不少问题,比如经济问题,法律问题。其中法律问题的突出点在于柏林墙射手案,如何审判守墙士兵击杀越墙青年的行为成为人们关注的要点。在柏林墙射手案审判过程当中,延续了纽伦堡审判的僵局,即士兵依照长官的命令与国家的法律所进行的“违法行为”完全是有法可依,是正当的,那么士兵是有罪抑或无罪。这也使人们思考一个由来已久的问题,即遵守恶法是否是正当的,更进一步而言,恶法是否是法。 1991年,柏林墙倒塌后,守墙士兵因格·亨里奇受到了审判。在柏林墙屹立期间,该士兵射杀了企图翻墙而过的青年克里斯·格夫洛伊,其律师辩解,士兵开枪杀人是在执行命令,他别无选择,是无罪的。但

是法官西奥多·赛德尔却不赞同:“作为警察,不执行上级命令是有罪的,但打不准是无罪的。作为一个心智健全的人,此时此刻,你有把枪口抬高一厘米的主权,这是你应主动承担的良心义务。这个世界,在法律之外还有…良知?。当法律和良知冲突之时,良知是最高的行为准则,而不是法律。尊重生命,是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原则。”最终,士兵因格·亨里奇被判有罪,且不予假释。 这一段话的真实性有待考察,但是无可否认,这段话为法理学研究提供了新的思维,为研究柏林墙类似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 实际上在柏林墙存立的几十年间,先后有300多人在守墙士兵的枪口下丧生,两德统一后,联邦对柏林墙枪击事件进行了6500次调查,5900人被判无罪,100人被定罪。柏林射手案是最具代表性的一起。这起案件经过了四级诉讼,直至2001年在欧洲人权法院终审判决。1992-1996年,柏林地区法院、德国司法法院和联邦宪法法院在裁决中都运用了拉德布鲁赫公式,其中德国联邦司法法院则是直接适用。 何谓拉德布鲁赫公式? 拉德布鲁赫公式是拉德布鲁赫在《法律的不法与超越法律的法》一文中提出的,主要内容是: 首先,所有的实在法都应当体现法的安定性,不能够随意否定其效力;

民主德国1977年军服图绘一套

民主德国1977年军服图绘一套(2010-06-22 13:24:13) 标签:民主德国 东德 军服 军衔 兵种符号 等级 臂章 广西小杜 图片 军事分类:欧洲各国原版:军服军衔合集 明天要去上海世博会一周,博客也暂停,当然,在上海有条件上网的,将继续更新。 广西小杜注:1977年1月4日军服规则里的民主德国军服,在常服和徽章上保留了普鲁士传统风格,而钢盔和礼服又融合了苏联的因素,因而成为一代经典军服。下图为当时的大檐帽,士兵用黑色皮质帽饰带,尉官和校官用银灰色金属丝帽饰带。图中没有画出将官的大檐帽,实际上将官用的是金色金属丝帽饰带,同时帽徽上的像树叶为金色。至于船形帽,则通用于军官和士兵。请注意图右下角的橘红色空降兵贝雷帽,民主德国陆军佩戴此帽的独此一家。

冬季棉帽和各式头盔,有空降兵头盔和一般士兵戴的钢盔,苏式味道很浓,刷白杠的钢盔代表的含义和苏军一样:军警,也就是西方统称的宪兵。这个军警钢盔于1977年5月改为全白色加红色横杠,前端涂有民德军徽。

民主德国短短几十年,军服系列换过几茬,唯独这个时期的“黑领”军服,被国内军服爱好者奉为经典。图中展示的是士兵和尉官用的礼服,以及空军尉官的礼服大衣和陆军尉官执勤大衣。

民主德国各种作战服,有夏季、冬季作战服和空降兵迷彩服,军警的冬季夹克上还扎了白色的勤务腰带。注意所有的军服上都使用了伪装色肩章。

陆军士兵礼服和大衣(顺便说一句,此大衣俺有一件,黑色衣领和剪裁极度PP,本肚胖子穿上都显出了身材~~),空降兵士兵的礼服和空军士官大衣,空军可是没有黑领的,幸亏俺收的不是这件,嘿嘿~~

柏林墙是如何被推倒的

柏林墙是如何被推倒的 关于柏林墙的推倒,有个很有趣的故事:当日,东柏林总理在电视上接受采访,当被问到“东西德何时合并”的问题时,他答到:“快了,也许就是今天”。喜欢较真的东德群众一听,就立即高兴地往柏林墙跑。这时在墙的对面响起了喇叭声,科尔开着大广播说:东德人民你们过来吧,只要过到西德,每人立即发给一百元西德马克,大家可以拿去买巧克力!这一来,包括守墙的士兵、警察、群众都激动起来,一起推呀推,终于在墙上推开了一个大缺口。于是,柏林墙就被巧克力颠覆了。 欧洲最著名的冷战产物莫过于柏林墙。柏林墙的象征意义,或者说它给人们带来的心理阻隔远甚于咫尺之遥的物理距离。柏林墙的屹立,意味着德国分裂和冷战的继续。世界的冷战还在继续,各国之间的冷战和热战层出不穷。有这些物理的、心理的『柏林墙』存在,为了追求自由和民主,人们通常都选择用脚投票。

1961年8月,一道40公里长的铁丝网隔开了柏林,后来,铁丝网又改成了更为坚固耐用的砖墙。这就是史上著名的柏林墙。东德称此墙为『反法西斯防卫墙』,其实是为了隔绝东德人民与西德的接触与投敌,沿着边界在己方的领土上建立围墙,将整个西柏林包围起来。二战后,德国和柏林被苏联、美国、英国、法国分成四个区分别占领,而整个西柏林都在苏联占领区。苏联为了使美英法国放弃西柏林,就对西柏林进行断水断粮等封锁。在1950年代,苏联逐步加强了控制民众流动,限制移民的举动,尤其是包括东德在内的大部分东欧国家。但是对于那些经济比苏联发达,政治比苏联要民主的东欧国家来讲,移民和人员流动都显得平常,特别是对原来就没有边界的东西德,因此他们对这条禁令显得不知所措。在柏林墙建立之前,柏林市民是能够在各区之间自由活动。1952年4月1日,东德领袖进莫斯科会见斯大林,随后与苏联外长讨论东德问题。针对越境问题,苏联外长建议『引入一套西柏林人进入东柏林参观体制,以防止西德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