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江区地质情况
成都市地质构造及背景1

成都盆地内分布有多条断层,这些断层有的部分出露地 表,有的则全部隐伏于第四纪覆盖层之下,延伸方向以北 东—南西向为主,规模较大,一般延长在30km以上,多表 现为逆冲断层。盆地东部逆冲断层一般消失在中三叠统雷口 坡组(T2l)构造滑脱层中,以向南东倾斜,向北西逆冲的 断层为主,且规模较大。盆地西部的逆断层多构成叠瓦式组 合,呈前展式扩展。逆冲断层均系中更新统以来(18万年) 以来的活动断层。
1.龙门山山前隐伏断裂 2.大兴场东侧逆断层 3.大兴场西侧逆断层 4.蒲江—新津(熊坡背斜西侧)逆断层 5.熊坡背斜东侧逆断层 6.仙女山东(盐井沟构造东侧)逆断层 7.仙女山西(盐井沟构造西侧)逆断层 8. 黄龙溪-煎茶溪(苏码头构造东侧)逆断层 9.秦皇寺(苏码头构造西侧)逆断层 10.华阳逆断层 11.磨盘山逆断层山断裂带南起于泸定、天全,向北东延伸经灌 县、江油、广元进入陕西勉县一带,全长约500公里, 宽40—50公里。龙门山构造发展大致可分为古生代以前 时期、印支运动时期和喜马拉雅时期三个阶段。喜山运 动期使龙门山带最终定型。由于印度洋板块陆壳与欧亚 板块强烈碰撞,产生的强大推挤力使龙门山断裂带成为 松潘-甘孜地块的东南边界。喜山运动主要可以分为三期: 第一期为渐新世末,第二期为上新世末,第三期为早更 新世末,其中前两期是主要的造山期,特别是第一期, 是龙门山的大发展阶段,三大推覆构造带均在此期间形 成;第二期逆掩推覆作用继续发展,并形成重滑型飞来 峰,龙门山地貌轮廓形成,与四川盆地界线分明,高差 对比悬殊;第三期以来龙门山继续抬升,使山前强烈拗 陷。
1.4 区域主要活动性断裂
1.龙门山断裂带 2.岷江断裂 3.虎牙断裂 4.鲜水河断裂 5.安宁河断裂 6.荥经——马边——盐津断裂带
2. 成都地区的地质构造
成都市温江区碧落湖绿地规划现状及发展对策分析

成都市温江区碧落湖绿地规划现状及发展对策分析第一篇:成都市温江区碧落湖绿地规划现状及发展对策分析成都市温江区碧落湖绿地规划现状与再规划改造组员:专业:园林(教育)班级:园教08-03日期:2011年5月目录封面…………………………………………….....………………….第1页目录…………………………………………….....………………….第2页1项目概况…………………………………………….....………….第3页 2成都市温江区概况…………………………………………..……第3页 2.1自然条件…………………………………………………...……第3页2.2社会文化条件………………………………………………...…第3页3温江区碧落湖规划现状分析及改造分析……………..................第3页3.1温江区碧落湖总体规划……………………………………...…第4页 3.2温江区碧落湖规划方案…………………….……………….….第4页 3.3温江区碧落湖现状分析以及碧落湖改造分析……………….第5页 3.3.1温江区碧落湖现状分析………………………………….….第5页 3.3.2温江区碧落湖改造分析………………………………….….第5页4改造依据………………………………………….………………第7页5改造设计主题………………………………………….…………第7页6设计主题及改造景点…………………………………………….第8页7 改造对策以及主要改造景点…….………………………..…….第9页8单项规则…….………………………………………..…..……..第9页成都市温江区碧落湖绿地规划现状与再规划改造1项目概况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环境越遭破坏,可持续发展,绿色生态发展成为人们追求的主题,也是人们对生活质量提高的要求,而在城市化迅猛发展,城市人口已占多数的今天,城市绿地对于人们对于绿色的需求满足无疑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汶川地震前后温江不同土层温度的变化特征

汶川地震前后温江不同土层温度的变化特征陈志安;郑丽英;洪小鸥;张树金【摘要】运用地面气象测报业务软件,结合铂电阻地温传感器分别采集地震前后4年(2004~2012年)的土层温度,探讨汶川Ms 8.0级地震前后温江不同土层温度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随着土层的加深,土壤温度呈下降的趋势,且在0 cm时达最高;0、10、15、20 cm土层的5月份平均温度随着年份的增加,其温度总体上表现出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在2007年5月时达最高值;而40、80、320cm土层的5月份平均温度的年际变化相对较小.浅层(0 ~40 cm)地温的变化幅度较大,而深层地温(80 ~ 320 cm)的变化幅度较小;其原因主要是由于浅层地温受地面天气现象的影响较大,而深层地温则受此影响较小,但其地温总体上呈逐渐增加的趋势,与太阳辐射的增强有关,且基本不受地震释放的热量影响.地震对不同土层的温度均有不同程度的影响,且随土层的加深,其影响逐渐降低,在0、5、10、15、20 cm的土层温度中,其作用尤为明显.地震对不同土层温度的影响集中体现在震后1~3d,而震前无明显的变化,这也是当前地震预警预报较低的原因之一.【期刊名称】《安徽农业科学》【年(卷),期】2013(000)017【总页数】3页(P7614-7616)【关键词】汶川地震;土层温度;温江;年际变化特征【作者】陈志安;郑丽英;洪小鸥;张树金【作者单位】四川省温江区气象局,四川温江611130;四川省温江区气象局,四川温江611130;四川省温江区气象局,四川温江611130;四川省眉山市农业局,四川眉山62001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162.32008年5月12日14 :28,发生在四川省汶川县映秀镇(31.0°N、103.4°E)Ms8.0 级的地震具有震级高、震源浅、破坏性强、波及面广、持续时间长及次生地质灾害严重等特点[1-3]。
震中最大烈度达XI度,超过8.7万人在这次地震中遇难、失踪,灾区面积达30万km2以上,直接经济损失超过1万亿元[4]。
成都特殊复杂地质条件

第1章成都特殊复杂地质条件1.1 成都地质环境概况1.1.1 气象水文特征成都市属东部季风区及中亚热带湿润气候亚区,热量丰富,雨量充沛,四季分明,雨热同季。
其气候特点是:冬季较暖少雨,无霜期较长;春季气温与同纬度地区相比,回升早,天气变化不稳定,降雨量偏少,春旱时有发生;夏季多暴雨、洪涝,亦常有干旱;秋季阴雨连绵。
全年阴天多,为全国日照时数较少的地区之一。
年平均降水量,大部分地区为800~1 000 mm,西部多于东部。
全年降水量,夏季最多,冬季最少,秋季略多于春季。
年平均降水日数为145~160 d,7月、8月多暴雨。
年内平均降水量变化呈单峰型(图1-1)。
年平均日照时数为1 200~1 300 h。
全市年平均相对湿度可达85%。
平均年蒸发量可达1 130 mm。
图1-1 成都降水与日照时数分布成都平原河流分属岷江、沱江、涪江水系。
各水系从西北部各大小山口进入平原后呈扇状分流(图1-2)。
岷江水系流经平原西南部后汇于新津县流出区外;沱江水系流经平原东北部后汇于金堂赵镇流出区外;涪江水系流经平原东北部后流出区外。
各水系在平原的分流密度平均每千米2.5条,与江河配套的各级渠系每千米为2~4条,是典型的水网化平原。
都江堰自然地理条件优越,渠首处于岷江冲积扇顶点,可利用岷江丰沛的水量控灌整个成都平原。
由于都江堰的灌溉,成都平原成为“水旱从人,不知饥馑”的天府之国。
图1-2 成都水系分布1.1.2 地形、地貌特征成都市位于岷江冲洪积扇的东南边缘。
市区以西为川西平原岷江水系一、二级阶地,地形开阔、平坦;以东为成都市东部台地,地形起伏相对较大,坡度平缓。
区内地形平坦,地势受扇状平原的控制,总体上西高东低、北高南低,海拔为484~540 m。
受区间内数条现代河流及古河道的影响,地形有一定起伏,但在市区内因长期的人类活动改造,原始地形已不甚清晰。
区内地貌类型单一,均为侵蚀、堆积地貌,其主体地貌单元为冰水堆积扇状平原二级阶地,受后期河流的切割改造,表现为东南展布的相互平行的条带状河间地块。
温江校区环境调查

温江校区环境调查实验目的:掌握环境调查的内容及方法,具备查阅文献资料的能力成都校区概况:四川农业大学温江校区位于成都市温江区公平街道办事处,现有用地面积366166平米(约合550亩);校舍建筑面积约318347平方米,其中教学楼32000平方米、科研实验楼34500平方米,综合楼15000平方米、学生、研究生宿舍154803平方米、食堂12700平方米、教师宿舍42000平方米,其它用房944平方米。
该校区目前主要为四川农业大学本科、研究生。
农大温江校区全部用于教学和科研,无实验田,农场及试验田位于崇州实验基地。
实验内容:一、温江区自然环境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一)自然环境条件:温江区地理坐标北纬30°36′-30°52′,东经103°41′-103°55′;地处成都平原腹心,东邻青羊区、南毗双流区、西接崇州市、北连郫都区、都江堰市,面积277平方公里,东西宽18.5公里,南北长33公里,境状呈扫帚形。
农业用地23.3165万亩;建设用地16.5811万亩;未利用地1.5235万亩。
温江区地势平坦,各种自然条件在境内表现较为均一,属亚热带湿润气候区,四季分明,气候温和,雨量充沛,日照偏少,无霜期较长,属全国日照低值区。
年均气温16.0℃,平均降雨量865.9毫米,年均日照时数991.1小时,年均风速1.2米/秒。
温江区河流均属岷江水系。
境内四条大河一一金马河、杨柳河、江安河、清水河自西北向东南呈扇状分布,其走向与区境地势一致,由西北流向东南,占地面积9.67平方公里,为全区总面积的3.5%。
温江区水资源总量6.239亿立方米,其中,地表水4.534亿立方米;地下水1.705亿立方米,可开采量1.42亿立方米,温江区当地水资源开发利用率约40.94%。
温江区境内土壤母质单纯,均属第四系近代河流冲洪积物,多为变质灰色岩风化物,经岷江悬运搬迁沉积于平原区,具有明显的质地层次,矿质养分含量丰富,多发育为水稻土。
成都地质

成都平原第四系较为发育,由不同时期和不同成因类型的松散堆积物组成,以中上更新统分布最广,其余为零星分布。
地层厚度变化大,从西北向东南厚度变薄,由40多米变为几米,为河相冲——洪积、冰水堆积成因。
全新统(Q4)为近代河流冲一洪积层。
形成河漫滩和一级阶地,河漫滩由灰色砂及砂砾卵石构成;一级阶地上部为灰色砂质黏土,局部地方夹粉细砂层,下部为黄灰色砂砾卵石,粒径4~10厘米。
上更新统(Q3)广布平原地区,与下伏基岩呈不整合接触。
为流水、冰水堆积层,主要分布于二级阶地,上部为褐黄色砂质黏土、黏质砂土、灰褐黄色砂砾卵石层;中部为浅黄褐黄色成都黏土及砂质黏土含铁锰质结核;下部为砂砾卵石层夹粘土层,砾卵石成分多为花岗石、石英岩、变质岩类,呈浑圆状,粒径一般为3~10厘米,厚5~40余米。
中更新统(Q2)与下伏基岩呈不整合接触。
上部为黄、棕黄、紫红色粘土,含铁、锰质碎屑及结核。
黏土裂隙发育,吸水性强,网纹状裂隙中常充填白色高岭土,厚度8~12米;下部为黏土泥砾层,其顶部常夹黄砂透镜体,砾石成分以花岗岩、石英岩为主,次为深色变质岩类,粒径多为3~8厘米,次圆状,无明显粒序性和定向性。
中、下更新统(Q1-2)为冰碛——冰水堆积层,不整合基岩之上,上部为棕黄色黏土,这种黏土多呈硬塑状态,含铁、锰质、硅质、钙质结核与白色高岭土团块,具良好的黏性,可塑性与强偏中等程度的膨胀性,其厚度为数米至10余米,黏土层下为砂砾卵石层,厚数米至20余米,卵石层下与白垩系灌口组呈不整合接触。
白垩系(K)上部多遭剥蚀而被第四系地层覆盖,因此出露较为零星,总厚度大于319米,自上而下可划分如下。
上统灌口组(K2g)为边缘湖相沉积的紫红、棕红色泥岩夹泥质粉砂岩,泥岩中夹绿色斑点薄层石膏及钙芒硝,上部遭受剥蚀出露不全。
上统夹关组(K2j)为河湖相沉积,主要为紫红、砖红色长石砂岩组成,中一细粒结构,厚层至块状构造,泥质胶结,上部夹数层同色薄层或透镜状砂质泥岩,风化强烈。
温江城区资源环境状况调查报告

《资源与环境概论》课程论文温江城区资源环境状况调查报告摘要:主要调查了温江城区的资源环境状况,通过实地走访与调查,发现温江城区资源环境状况的优缺点,并对此提出相关的意见、建议及治理方法。
使我们对温江的发展状况有一个整体的了解与规划。
关键词:资源;环境;存在问题;治理方案正文:本次我们小组所调查的区域为第8区域。
本片区地形平坦,无山无丘,属于成都平原腹地地区,土地肥沃,物产富饶由此可知该片区的土地资源丰富;由于有较大河流穿过本区域,降水丰富,因此本片区水资源丰富;本片区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气候温和,夏无酷暑,冬无严寒,气候条件舒适宜人,由此可知该片区有良好的气候资源;在调查的过程中,我们发现该区域的城市绿化景观植物种类还是很丰富的,各种各样的植物不仅净化了城市的空气,还给城市添加了更多的美感,让居民生活在一个舒心优美的环境当中,这也说明了该区域有较丰富的生物资源。
该区域的自然环境条件优越,是很适合人们居住生活的好地方。
该区域集中了大量的居住小区,小区周围有很多的饭店酒店,还有医院、学校、图书馆、事业单位、超市等配套基础服务设施也比较齐全。
由于人类活动对城市环境的多种影响,使城市环境表现出明显的特征。
1.城市环境具有最强烈的人为干预特征由于城市是人口最集中,社会、经济活动最频繁的地方,也是人类对自然环境干预最强烈、自然环境变化最大的地方。
除了大气环流、大的地貌类型、主要河流水文特征基本保持自然状态外,其他自然要素都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化,而且这种变化通常是不可逆的。
2.城市的环境质量与城市社会经济的发展紧密相关城市是由社会--经济--环境组成的复杂人工生态系统,经济、社会的发展与环境发展相互依存,相互作用。
社会为发展经济、满足人民生活需要而开发环境,又为了更好地利用,还必须保护环境。
环境作为一种资源,是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自然基础,所以环境问题实质是经济问题。
若为了发展经济,以污染环境作为代价,这种发展是脆弱的,最终将限制生产,制约经济发展。
彭州地质地貌实习报告

一、前言彭州市位于四川省中部,地处成都平原西部边缘,是一座具有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的城市。
为了更好地了解彭州的地质地貌,我们于2023年3月组织了一次地质地貌实习活动。
通过实地考察和理论学习,我们对彭州的地质地貌有了更加深入的认识。
二、实习目的1. 了解彭州地质构造和地貌特征;2. 学习地质地貌调查方法和技能;3. 培养团队合作精神和野外工作能力;4. 提高地质专业素养。
三、实习内容1. 实地考察实习期间,我们先后参观了彭州市的青白江、白鹿镇、九尺镇等地,对当地的地质地貌进行了实地考察。
(1)青白江青白江位于彭州市西部,是长江的重要支流。
在青白江沿岸,我们观察到河流侵蚀作用形成的峡谷地貌。
峡谷两岸峭壁陡峭,河床狭窄,河水湍急。
此外,我们还发现了河流沉积形成的河漫滩、阶地等地貌。
(2)白鹿镇白鹿镇位于彭州市北部,拥有丰富的地质资源。
在白鹿镇,我们参观了白鹿山、白鹿洞等地。
白鹿山是一座火山地貌,山顶有火山口,周围火山岩层明显。
白鹿洞则是一处喀斯特地貌,洞内钟乳石、石笋等景观令人叹为观止。
(3)九尺镇九尺镇位于彭州市东南部,拥有典型的岩溶地貌。
在九尺镇,我们参观了九尺溶洞、九尺石林等地。
九尺溶洞是一处规模较大的喀斯特溶洞,洞内钟乳石、石笋、石柱等景观琳琅满目。
九尺石林则是一处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岩石形态各异,令人叹为观止。
2. 理论学习在实地考察的同时,我们还学习了地质地貌的基本理论,包括:(1)地质构造:了解彭州的地质构造类型,如褶皱、断裂等;(2)地貌类型:认识彭州的地貌类型,如河流地貌、火山地貌、喀斯特地貌等;(3)地质年代:了解彭州的地质年代,如新生代、中生代等;(4)岩石类型:学习彭州的主要岩石类型,如花岗岩、砂岩、石灰岩等。
四、实习成果1. 实地考察方面:通过实地考察,我们对彭州的地质地貌有了更加直观的认识,掌握了地质地貌调查方法和技能;2. 理论学习方面:通过理论学习,我们提高了地质专业素养,为今后的学习和工作打下了坚实基础;3. 团队合作方面:实习过程中,我们充分发挥团队协作精神,共同完成了实习任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成都平原处于四川沉降带西侧,介于龙门山隆起褶皱带与龙泉山褶皱带之间,其地质构造系川西新华夏构造的一部分,称为"成都洼陷",为一继承性的新生代沉降盆地。
据物探及钻孔资料,平原基底构造方向为北北东--北东向,西陡东缓,基底起伏,盆地东西边缘皆受断裂控制,东缘蒲江--新津隐伏断裂,经成都西郊--广汉以东,与西缘大邑--彭县断裂对冲,中间相对下陷,在中间凹陷地带,第四系厚度大,在断层外侧,第四系厚度小。
沉降中心位于成都平原偏西侧,即邛崃--大邑--崇庆一线,第四系厚度达350米以上、下卧白垩系或第三系基岩,顶面凹凸不平,并分布有大小不一的洼槽或盆湖。
温江县位于成都平原沉降中心及东缘蒲东--新津隐伏断裂之间,第四系沉积厚度150至250米。
1976年四川省一0一地质队在县内永兴公社钻孔查明,第四系在当地厚200米。
平原基底断陷的形成,始于白垩系末,第三系有明显加强,通过晚近期构造变动过程的不断发展,成
现今形态。
规模宏大,结构多元的以冰碛--冰水成因为主、冲洪积次之的第四系松散物质,则不整合地堆积在白垩系或第三系的基岩上。
县境基底为第三系大邑砾岩,白垩系灌口组、夹关组。
1976年四川省一0一地质队在永兴公社钻孔,孔深694.79米,仍未穿透夹关组。
第二节地层
县境内出露地层主要为第四系松散堆积物。
据四川省地质局水文工程地质大队1977年12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区域水文地质普查报告》和《1∶20万中华人民共和国综合水文地质图》灌县幅、邛崃幅资料,以及1976年1月四川省地质局一0一地质队在永兴公社的钻孔资料,其地层分布,岩性特征,由老至新分别为:
1.下中更新统(Qgl-al 1+2) 该层深埋于平原下中部。
按堆积物的结构特征,堆积层序列可分四层:
第一层为绛红、紫红、黄棕等杂色粘土泥砾层。
该层深埋于平原区凹槽底部,黏土中时有网纹结构发育,砾石大小混杂,一般砾径5至20厘米,大的达20到40厘米,砾石成分复杂,以花岗岩、砂岩、石英岩为主,风化剧烈,有些可手捏成粉。
第二层地表未见出露,据物探资料揭示,在广汉--成都一线以西,什邡灵杰--彭县一线以东(温江县位于两线之间)的平原下部广泛存在着厚1.06至41米的一套青灰色--灰褐色含泥砂砾石层,有时夹淤泥,多见植物碎屑。
砾石成分除花岗岩、石英岩外,尚见较多的喷土岩及硅质岩类,层中时夹淤泥及炭化植物碎屑、乌木,其分布局限于平原深槽之内。
第三层在平原腹部,为一套黄棕、黄褐色强风化含砂泥砾层,分布广泛,深埋在25到29米以下。
砾石成分复杂,以花岗岩、石英岩为主,砂岩、变质岩次之。
其分选差,大小混杂,砾径一般5至20厘米,
大的达30到50厘米。
砾石风化严重,砾间充填砂质粘土,并多被泥皮包裹。
第四层在第三层上,局部出露一层黄褐色、红褐色、棕黄色粉砂质黏土及泥砾石,厚0-10米。
2.上更新统(Q3)
该层广布于平原,部分出露地表,形若二级阶地,大部分被冲洪积砂砾卵石层掩埋,一般厚25至30米,最厚可达40余米。
由下至上可分为两层:
第一层为褐黄、黄褐色弱风化含泥砂砾石层。
砾石成分以花岗岩为主,次有石英砂岩、砂岩等,磨圆度较好,有一定分选,砾径一般5至20厘米,间夹40到50厘米,漂砾。
沉积岩多被风化,锤击易碎,黏土砂粒充填其间,或于层中形成透镜体。
局部泥钙质或铁锰质富集,具铁质胶结。
第二层为黄棕、褐黄、灰黄色粉砂质黏土--黏质粉砂土--砂层,矿物成分以石英为主,次为长石、云母,常见长石被风化呈白色细粒,粒径由下往上逐渐变小,黏粒增加。
据分析,下部砂粒占40.5%至68%,黏粒15%至27.5%;上部砂粒占20%至29%,粉粒36%至38%,黏粒33.5%至44%。
顶部粉砂质粘土常有铁锰质浸染,其间夹泥炭层透镜体,泥炭碳化程度较低。
3.全新统(oal+pl4 4 )
在成都平原岷江上游的冲洪积扇及往下的一级阶地和河漫滩堆积物,均属全新统地层。
一级阶地阶面比高2到4米,堆积物上部为黑灰色粉砂土--砂土,结构松散。
河漫滩堆积物为砂砾卵石层,分布于江安河岸,厚10到15米,金马河、杨柳河亦均有分布。
第三节地貌
全县地貌简单,地势平坦,从整个微地貌看,几千年来兴修水利和耕作改造等人为作用是很显著的。
地势由西北向东南缓倾,平均比降4.1‰,为自流引灌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
成都平原这个断陷盆地,自第四纪以来持续下沉,接受岷江、沱江、石亭江及其支流从上游带来的大量冰水物质与流水冲洪积物质的充填,后又经过河流的不断堆积与浸蚀,进一步改变了平原面貌。
从宏观形态来看,县境地貌均为平原,就成因而论,为浸蚀堆积型。
其中根据各自不同特征,又分为冰水堆积扇状平原(或二级阶地)、一级阶地和河漫滩。
一级阶地及河漫滩均以内迭嵌入形式,镶在冰水堆积扇状平原内,顺河延展,由第四系全新统(Qal+pl4
4)冲洪积物组成。
冰水堆积扇状平原,由第四系上更新统(Qal 3
)冰水堆积物组成。
由于近代河流浸蚀作用,扇面多残存河间地块及起伏不大的洼地,形成了县境内"
大平小不平"的地貌景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