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千帆、罗宗强的治学思路与方法

合集下载

批评与考据相结合的治学方法——从曾国藩到程千帆

批评与考据相结合的治学方法——从曾国藩到程千帆

批评与考据相结合的治学方法——从曾国藩到程千帆丁婷婷【摘要】我国当代著名学者程千帆在长期学术研究过程中,提炼出批评与考据紧密结合的治学方法.程千帆的治学方法是立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考察其核心部分,与曾国藩会通汉宋学术的治学之法,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论学层面上,程千帆对曾国藩既有继承,更是一种超越.【期刊名称】《甘肃广播电视大学学报》【年(卷),期】2013(023)003【总页数】3页(P26-28)【关键词】程千帆;曾国藩;治学方法【作者】丁婷婷【作者单位】安徽师范大学文学院,安徽芜湖241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K092.49程千帆是我国当代著名学者,也是文史学界承前启后的大师级学者之一。

他一生致力于学术研究方法的探讨与推广。

他的学术研究领域十分广泛,其治学从校雠学入手,兼擅史学、古代文学、文学批评史,其古代文学研究最能体现其治学特点。

在研究过程中,程千帆兼学文史,会通古今,学贯中西,将中国传统文学与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相结合,提倡批评与考据结合、文艺学与文献学完美结合的治学方法。

在方法论层面,他的文艺学与文献学的完美结合超越了汉宋学术的藩篱,是对曾国藩的治学之法的创新与突破,对现代学术研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程千帆:批评与考据相结合程千帆祖籍湖南宁乡,出身书香门第,幼承庭训。

宁乡程氏重视家学,程千帆少时问学于堂伯父程君硕的有恒斋,博览群书,如《论语》、《孟子》、《诗经》、《左传》、《礼记》、《文选》、《古文辞类纂》、《经史百家杂钞》、《资治通鉴》等,奠定了厚实的国学基础。

从中学到大学期间,他求学于南京,转益多师,受到现代治学方法的训练,这对其后的学术研究影响深远。

程千帆的家学师承决定了其文史结合的治学方法。

在研究过程中,他不断反思探索,丰富治学方法的内涵,明确提出追求文艺学与文献学的完美结合。

20世纪40年代初期,程千帆对中国古代论学研究方法进行了初步的探索。

他不满足于有清以来的考据与批评分开的研究方式,开始尝试将传统的学术方法与现代的科学研究知识结合起来,建立一种“将批评建立在考据基础上的方法”[1]。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专业代码:050105学科专业介绍:中国古代文学专业是河北师范大学重点建设学科,历史悠久,成就卓著,富有特色。

自建国以来,有萧望卿、李松筠、夏传才、王学奇、朱泽吉、常林炎等知名学者在这里任教,为学科建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982年本专业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1998年获得硕士学位授权点,2005年获得博士学位授权点。

近年来,通过自主培养和积极引进等措施,已建成具有高职称、高学历、年龄结构合理、研究实力雄厚的师资队伍。

共有教师17人,包括特聘教授1人,教授7人,副教授3人,有博士学位者7人。

经过几代学者五十多年的共同努力,目前已形成先秦两汉文学、魏晋南北朝隋唐文学、曲学研究、古代小说研究四个特色鲜明的研究方向,在国内外有着广泛的学术影响。

自2000年以来,在包括《中国社会科学》、《文学评论》、《文学遗产》、《文艺理论研究》、《文艺研究》等权威期刊在内的省级以上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100余篇,出版学术专著30余部,获得各级科研经费150万元。

雄厚的师资队伍和强力的经费支持,将为本专业博士研究生培养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一、培养目标博士生教育必须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按照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要求,努力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促进国家经济建设、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

博士生培养必须坚持质量第一,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高层次专门人才和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一)较好地掌握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拥护党的基本路线和方针、政策;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品德良好,学风严谨;树立献身科学与真理的坚定信念,具有较强的事业心与责任感,为现代化建设服务。

(二)牢固掌握古代文学专业的基础理论和系统深入的专业知识;较好地掌握与古代文学密切相关的古代汉语、文献学、历史学、哲学、美学等学科的基础理论和研究技能;掌握一门及以上外国语;能够运用所学知识独立从事具有较高学术含量的文史研究工作,能够胜任高等学校教学科研工作;培养突出的创新能力,在学术研究或专业技术上取得创造性成果。

程千帆先生教学思想中的辩证思维

程千帆先生教学思想中的辩证思维

程千帆先生教学思想中的辩证思维作者:陈天澍李孟渝来源:《文学教育》2016年第08期内容摘要:程千帆先生是20世纪杰出的文史学者,也被公认为是一位出色的教育家,培养出许多优秀的学术人才。

作为教育家的程先生十分重视教学与科研相互促进的辩证关系,将教学中遇到的疑难问题作为科研的对象,用科研成果来提升教学。

根据自身教学经验,程先生还指出学与思、博与专、知与能之间的辩证关系,认为看似矛盾的双方其实都缺一不可,还可以互相补充。

这些带有辩证思维的教学思想,其实根植于深厚的儒家文化土壤,也来自于程先生对黄季刚、胡小石、刘永济等前辈学者治学教学经验的借鉴与吸收。

关键词:程千帆教学思想辩证思维儒家思想程千帆先生(1913—2000)在20世纪后半期的文史学界无疑是一位大师级人物,他在诗学研究方面的成就更是享有盛名。

学界对此已有定评,毋庸赘言。

i近几年,已有学者将程先生的诗学研究提升到哲学高度进行考察,并认为“千帆诗学”与中国哲学之间的关系密不可分,其中辩证思维模式的运用是十分重要的部分。

其实,不仅在诗学研究方面,作为教育家的程先生在教学思想中同样具有辩证的思维模式,这是目前研究者没有注意到的问题。

ii一.作为教育家的程千帆先生程千帆先生在遗嘱中说:“千帆晚年讲学南大,告慰平生,略有著述,微不足道。

但所精心培养学生数人,极为优秀,乃国家之宝贵财富。

望在我身后,仍能恪守…敬业乐群勤奋谦虚‟之教,不坠宗风。

”iii他对自己的著述尚很谦虚,但对培养学生所做出的成绩却非常自信。

与程先生同辈的学者中,王瑶先生认为他“很会带学生”iv,王元化先生说他“继量守、愿夏之坠文,续东南学风之余绪,培养商量,阐幽扬隐,一时人材蔚起,与京沪名校鼎足成三,而风尚之盛美,转有居上之势。

”v这些都揭示了一个事实:程先生的教学成绩有目共睹,十分值得重视。

《南大报》悼念程千帆先生专刊曾刊文评价道:“程千帆先生是一位诲人不倦的教育家。

”vi这可视为官方对程先生的总结性评价。

中国古代文学研究方法

中国古代文学研究方法

中国古代文学研究方法(莫砺锋教授演讲)莫教授以南京大学为例进行演讲,多次提及程千帆先生。

两大主要问题:一、功底欠厚二、眼光欠佳一、功底欠厚莫先生现身说法,以他当年读研实例说明。

当时南大研究生物质条件欠佳,书籍都摆在床上,可谓“年年岁岁一床书”(《长安古意》句)。

程先生来研究生寝室视察,看到他们书籍欠缺(莫先生只有几本古代文学专业书,还有一半是外文专业书。

莫先生本科外语专业出身),不是很满意,便开出书目而且还拨款给他们买书。

一)语言文字功底——极重要初入南大读研,程千帆先生要求每位研究生写三篇自传:汉语白话文一篇、汉语文言文一篇、外语一篇1、汉语文言文《礼记•学记》“一年视离经辨志”辨志:郑玄注“谓别其心意所趣乡(同'向’)也”2、外语南大许多古代文学教授外语水平出类拔萃,出访哈佛燕京学社。

而其他学校的代表多是外国文学、外国史教师。

在学术已成为世界性活动的当今,即使是中国古代相关研究也和世界密不可分。

选题勿重复,观点勿冲突。

E.G.域外汉学家宇文所安教授著作虽有译本,但还是读原著为好。

主张读一手文献。

3、汉语白话文古代研究者勿轻视。

因为这反映出一个人的表达能力。

标准:清晰、简明、文从字顺、优美。

E.G.闻一多先生《唐诗杂论》,观点、见解、文笔俱佳。

(二)读书以朱子为例。

《朱子语类》“论读书之法”类将读书喻为“煎汤剂”(中药)“煮物”。

1、广泛涉猎一一“猛火”勿为论题所限研究唐代文学也要了解先唐文学,以此了解唐人文化基础。

E.G •《文选》诗学、史学、哲(经)学。

了解时代背景。

2、精细研读——“文火”体会、涵泳黄季刚(侃)先生细读者20余部。

若能记诵,则受用无穷。

E.G.1学问狂。

戴东原(震)先生背诵十三经注疏。

E.G.2马茂元先生《唐诗选》乃当代学者唐诗选本最优者,据传他会背1万余首唐诗。

E.G.3王国维先生:韦庄《秦妇吟》使其当时曝得大名,有“《秦妇吟》秀才” 之称。

但由于作者担心遭公卿抨击而要求子孙从文集中删去,全诗失传,后近代学者众人得法藏(“伯”号)敦煌文献卷子,见一长诗,无人识得。

“有所法而后能,有所变而后大”——程千帆先生诗学研究的学术史意义

“有所法而后能,有所变而后大”——程千帆先生诗学研究的学术史意义

作者: 张伯伟[1]
作者机构: [1]南京大学文学院
出版物刊名: 文学遗产
页码: 158-172页
年卷期: 2018年 第4期
主题词: 程千帆;诗学;方法;学术史
摘要:在20世纪的古代文学研究者中,程千帆先生最具有方法的自觉和不懈的努力,这是他区别于同时代其他学者的重要标志。

从20世纪40年代开始,他尝试将考证和批评相结合,到20世纪90年代中期概括出“两点论”——文艺学和文献学的精密结合,这种努力是一以贯之的。

作为其学术精神上的先导,陈寅恪具有不可忽视的意义,但千帆先生对陈氏的学术,做到了既“有所法”,又“有所变”,在诗学研究方法上做出了有益的探讨和实践。

将“两点论”应用于文学批评的实践中,并且将经验型的感觉梳理为接近客观化的具体手段,与国外中国学家展开真正的对话,使得中国文学不仅在中国的也能在文学的框架下探讨,或许是中国文学研究的前景之一。

高三语文郑州三测答案 (1)

高三语文郑州三测答案 (1)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4)①丰富塑造人物的角度和手法,侧面烘托 阿熳的形象。如通过写女友因对他不满而与他分 手,侧面表现了阿熳坚持“慢生活”的决心和他 的不被理解;用周围人对阿熳的过度关注与阿熳 的宠辱不惊形成对比,突出了阿熳闲适心态的难 能可贵;通过写上司对他的赏识,侧面表现了他 的能力和对公司的责任心。②丰富小说内容。如 通过写同事们对阿熳的种种揣测评议和对他升迁 的嫉恨,表现一些人阴暗猜忌的心理和喜欢搬弄 是非的习惯,增加了小说的丰厚感(反映现实生 活的深广度和现的角度看: ①教室是学习的地方,学生的主要任务之 一就是学习。而很多学生每天花在玩手机 上的时间已经很多,不能再把宝贵的课堂 时间浪费在玩手机上,收手机有利于学生 上课集中注意力,减少学习时间的浪费。 ②尊师重道,是传统美德。老师在讲台讲 课,学生却在下面玩手机,这是对老师、 对学问的一种不尊重。因此,有必要采取 措施强制不自觉的学生交出手机。
(2)从反对的角度看: ①“强制收手机”有违大学自由民主的风气。 大学教育不是应试教育,没有必要采取整齐 划一的手段强制学生学习。而应创设自由的 学习氛围,让学生“沉者自沉,浮者自浮”, 自主发展,多样化发展。 ②“强制收手机”是对学生自律能力的不信 任。大学生已经具有明辨是非和自我管理的 能力,上课玩手机究竟是弊大于利还是利大 于弊,他们自有判断,因此,不宜采取强制 措施收缴他们的手机,而应引导他们自觉专 心听讲。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9. ①意境营造:本诗以清蝉、斜阳、暮鸦、
衰草、秋风为主要意象,营造出凄清萧瑟的 意境;杜诗以急风、高天、无边落木、不尽 长江为主要意象,营造出雄阔苍凉的意境。 ②章法结构:本诗一、三联写景,二、四联 抒情,两者穿插交错,景情转换灵动自然; 杜诗前两联写景,后两联抒情,由景及情, 层次清晰。 (6分;每点3分,其中分号前后内容答出一 方面给2分,答出两方面给3分)

莫砺锋忆程千帆:培养学生比自己的学术研究重要

莫砺锋忆程千帆:培养学生比自己的学术研究重要

莫砺锋忆程千帆:培养学生比自己的学术研究重要我当教师三十多年了。

每逢教师节来临,看到学生的贺卡上写着“师恩难忘”之类的话,心头便涌现出我的老师们的身影,尤其是在南京大学读研时的导师程千帆先生。

正如唐诗所说:每逢佳节倍思亲!1979年春,我在合肥报考研究生,南大中文系的“唐宋诗歌”研究方向吸引了我,导师是程千帆教授。

当时我正在安徽大学外文系读本科二年级,从未进过中文系、仅在当知青时读过几首唐诗宋词的我,能考上吗?没想到梦想成真。

9月中旬,我与同时被南大录取的两位同学一起见到了满头白发的程先生。

程先生说:“这次有四十多人报考我的研究生,有人多次给我写信,有人带了礼物跑来见我,你们三人连信也没写过——”我以为这下要被责怪了,没想到先生微笑起来,说:“这很好!”说也奇怪,后来程先生教诲我的话不知有多少,但我一直记得他最初说的这句话。

进入南大后,我才知道程先生曾是武汉大学中文系主任,被打成右派后下放农村养牛、喂鸡,1975年被勒令退休,成为武汉的街道居民。

1978年,年已65岁的程先生被匡亚明校长聘为南大教授,程先生决心要把被耽误的20年光阴夺回来。

一般来说,一个学者在被耽误多年后,最着急的是整理自己的学术成果,程先生却把培养学生放在第一位。

在他看来,弥补“文革”造成的损失,让中华文化后继有人,才是当务之急。

程先生不顾年老体弱,亲自为本科生上大课。

后来健康情况不允许了,才转而以培养研究生为主要教学任务。

程先生1979年开始招收研究生,我正巧在那年决定考研,我能立雪程门真是前生的缘分!程先生的教学工作绝不只在教室里进行,他的书斋也是课堂,甚至病房也常常被他当作批改作业的办公室。

他为研究生设计的课程都以训练治学方法为目的,而且是因材施教,精心布置的全面训练。

他力主研究生在撰写学位论文之前要用一年多时间认真阅读经典著作。

在论文写作方面,程先生要求学生认真选题,鼓励学生选择难度较大、学术价值较高的题目。

他对学位论文的撰写有严格的规范要求:从小处说,一定要保证材料的可靠性,绝对不能剽袭成说;从大处说,一定要具有问题意识,要勇于创新。

程千帆传阅读答案

程千帆传阅读答案

程千帆传阅读答案:读书文学文化程千帆程千帆传程千帆先生家相当清贫,但却是一个富有文学传统的诗书之家。

因一家数代皆有诗人。

生性颖悟的程先生耳濡目染,自幼便能吟咏。

程先生十多岁曾在伯父君硕先生所办的私塾”有恒斋”里读过数年古书。

君硕先生的教育方法与一般的私塾完全不同,他讲授古文时文辞义理并重,而且要求学生用文言文写文章、日记与学习心得,并练习书法,学习过程艰苦、繁重而且乏味,但正是这种严格的训练使程先生具备了阅读古书和写作文言文及诗词的能力,并使他熟精古典典籍,从而对古代文化具有感性而深刻的体会,这是他在文史研究尤其是古代诗学的研究中如鱼得水的重要原因。

如果说程先生在”有恒斋”中的学习仅仅是打好基础的话,那么他进入金陵大学后就真正跃入学术的海洋了。

在金大的四年中,他如饥似渴地吸取营养,学问大进。

他在晚年还深情回忆说:”在大学四年中,诸位老师各有专长,已使我耳濡目染,枵腹日充;而因求知心切,又曾向不在金大任教,或虽任教而不曾讲授某项课程的先生们请教。

”正所谓”师傅领进门,修行靠个人”,程先生真正做到了转益多师、博采众长,在经学、史学、目录学、文学批评史诸方面积累了深厚的学养。

程先生不是只知埋首于故纸堆中的旧式学究,他是紧跟时代脚步的新型学者。

他的气质中兼有学者的严谨、深刻和诗人的灵性、敏感。

虽然他从小就在私塾中学会了写作古体诗词的技巧,但在金大求学时却更醉心于新诗创作。

他与同学孙望、友人常任侠等人组织了一个诗社――土星笔会,还办了一个新诗半月刊《诗帆》。

《诗帆》虽然只办了十七期就因故停刊了,但程先生已在上面发表了四十五首新诗,显示出他对新诗的热情。

解放后,程先生在学术上已经成熟,而且形成了独特的治学方法。

一九五四年,他与沈祖棻把自己的十多篇论文结成集子出版,取名为《古典诗歌论丛》。

这是程先生诗学研究成果的第一次展示,也是他所倡导的治学方法的最早范例。

沈祖棻在此书后记中指出:”在师从古代文学的大家进行研究时,我们感到了旧有方法的缺点,那就是,没有将考证和批评密切地结合起……基于这样的理解,我们就尝试着一种将批评建立在考据基础上的方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程千帆、罗宗强治学思路与方法
程千帆:
以下信息来自百度百科:
程千帆简介:程千帆中国著名古代文史学家、教育家,是公认的国学大师,在校雠学、历史学、古代文学、古代文学批评领域均有杰出成就。

他也是一位杰出的诗人,存世作品有《闲堂诗文合钞》和《新诗少作》两种,其中尤以五七言诗成果最为杰出。

代表作品:有《校雠广义》、《史通笺记》、《文论十笺》、《程氏汉语文学通史》、《两宋文学史》、《唐代进士行卷与文学》、《闲堂文薮》、《古诗考索》、《被开拓的诗世界》等。

“将考证和批评密切地结合起来,将批评建立在考据基础上的方法。

”是贯穿他一生学术工作的精髓,是他对古代文学研究在方法论上作出的最重要的贡献。

(百度百科)
程先生的治学格言:以学心听,以公心辨,以仁心说。

听:“听”指的是学习和吸收,这个阶段强调一个“学”字,就是要虚心和谦逊,要老老实实听取和接受前人和别人的东西,只有虚心,才能听得多,接受得充分;
辨:其次是“辨”的阶段,从别人那里得到了许多东西,你还得用自己的脑子去分辨、取舍,哪些东西有道理或者道理比较充分,哪些东西没道理或者道理不够充分,还有哪些东西对你的学习和研究有帮助和
参考价值。

这种分辨和取舍就需要“公心”,“公心”指的是公正、客观的态度。

学术领域里说好说坏的事情很多,不顾事实、意气用事的褒与贬也司空见惯,原因就在于“辨”的时候缺少“公心”,没有公正、客观的科学态度,而不能正确对待别人的学术意见和成果往往是限制自身学术进步的一个重要障碍。

说:第三个阶段是自己“说”,也就是发表意见、提出自己的见解,这个阶段,程先生强调一个“仁”字。

指的是做学问的态度要端正,品格要纯正,境界要高远,这是学术领域多年承传的一些公认的优秀传统,比如热爱真理、忠于事实、与人为善、超脱名利等应当包括其中。

一、莫砺锋《程千帆古代文学研究述评》(文学评论,1998年第6期)中对程千帆的评述:
对于程先生来说,文献学与文艺学,或者说搜集材料与整理材料,
都是考证与批评的不同表述方式。

程先生十分重视文献整理。

程先生重视史实考订。

程先生说:“谈一个问题,首先必须把它放到一定的历史范围内。

”(1982年4月与硕士生的谈话,见《程千帆沈祖学记》,贵州人民出版社1997年)。

所以,研究古代文学,又不能不考虑它所处的历史文化背景,这样才能更准确地把握它的精神实质,才能提高这种研究的学术
品位。

程先生治学,强调要有“通识”。

他主张研究文学史应着眼于通史,
而不宜自我封闭于某一阶段。

他认为研究古代文学应注意各种文体及其关系,而不宜局限于某一种样式。

他还认为古代文学批评和古代文学这两类研究之间不应存在鸿沟,优秀的学者应该两者兼通。

推而广之,他还主张文史哲相通,文学与艺术相通,古代与现代相通,东方与西方相通......程先生对古代文学的审美观点,就是从整体着眼的系统性把握。

因此他常常在全局通识的指导下从事个案研究。

程先生那些属于宏观研究的论著,就更加鲜明地体现出通识。

例如《古典诗歌描写与结构中的一与多》。

二、郭国庆《通往成功之路—程千帆先生的治学方法》中对程千帆的评述:
程千帆治学是从校雠学入手的,认识到了校雠学对于读书的重要性。

程先生说:“认为只有考据才是学问,那是偏见;说可以抛弃语言文字,直接进人作家的心灵,那完全是神秘主义。

”所以他一生治学既搞考据,又搞批评,提倡“把批评建立在通过考据而得出的坚实的材料的基础上”的研究方法(《全集》第15卷第145页)。

1996年9月程先生和学生谈话时提到:“学术研究,一方面要运用逻辑、推理、考证,进行理论思维,另一方面又要深入到作品实际中,去体味、把握作者的内在感情和内心世界,进行形象思维。

二者应当结合起来,井注意考察二者所得结论是否一致,仅仅据一方面的
思考所得的结论未必一定靠得住。

对具体作品有了深刻的把握,理论思维所得的结论是否正确,一对照便知了。


程千帆认为:从理论的角度去研究古代文学,应当用两条腿走路。

一是研究“古代的文学理论”,二是研究“古代文学的理论”;
前者是今人所着重从事的,其研究对象主要是古代理论家的研究成果;后者则是古人所着重从事的,主要是研究作品,从作品中抽象出文学规律和艺术方法来。

程先生主张新方法与传统方法并用。

程先生多次强调文学创作对于文学研究的重要意义。

“我多年的认识和体验是:从研究角度来说,创作实践愈丰富,愈知道其中的酸
甜苦辣,理解他人的作品也就愈加深刻。

”(((学记》第10页) 在诸多方法中,“把批评建立在通过考据而得出的坚实的材料的基础上”、“文献学与文艺学相结合”是程先生治学一以贯之的精神。

罗宗强:
以下信息来自百度百科:
罗宗强简介:罗宗强(1932年11月25日-2020年4月29日),致力于研究中国文学批评史和中国古代士人心态史。

代表作:《李杜论略》、《隋唐五代文学思想史》、《唐诗小史》、《玄学
与魏晋士人心态》、《道家道教古文论谈片》、《魏晋南北朝文学思想史》、《唐诗小史》、《明代后期士人心态研究》、《明代文学思想史》。

主编《古代文学理论研究概述》、《隋唐五代文学史》(与郝世峰合作);并
在《中国社会科学》、《文学评论》、《文学遗产》、《南开学报》等刊物发表多篇论文。

一、左东岭《中国文学思想史的学术理念与研究方法—罗宗强先生学术思想述论》(文学评论,2004年第3期)中对罗宗强学术思想的总结:
1、求真求实与历史还原:宗强先生将历史还原作为中国文学思想史研究的第一要义,他说:“古代文学思想史研究的第一位的工作,应该是古代文学思想的尽可能的复原。

复原古代文学思想的面貌,才有可能进一步对它作出评价,论略是非。

这一步如果做不好,那么一切议论都是毫无意义的。

我把这一步的工作称之为历史还原。


宗强先生在许多场合反复强调求真求实的研究目的:“有时候,对于历史的真切描述本身就是研究目的。

”“弄清古代文学理论的历史面貌本身,也可以说就是研究目的。

”“有时候,复原古文论的历史面貌,也可视为研究的目的”。

“学术研究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求真”。

“从文化传承的角度,弄清古文论的本来面目,也可以说是研究目的”。

宗强先生既然认为求真或者说复原历史面貌乃是古代文论研究的重要目的之一,则历史还原便成为不言而喻的具体途径,所以他说:“历史还原的目的,是为了了解古文论的历史原貌”。

2、理论批评与创作实践:把古代文学的理论批评与创作实践结合
起来进行研究,是宗强先生中国文学思想史研究得以建立的基本前提,
同时也是其历史还原的求真目的得以实现的重要一环。

3、历史环境与士人心态:将文人心态研究引入中国文学思想史的领域,是宗强先生进行历史还原的又一个贡献。

4、心灵体悟与回归本位:宗强先生在一篇文章中曾明确地谈及此问题:“多学科交叉的研究,如果没有用来说明文学现象,那就又可能离开文学这一学科,成了其他学科的研究,例如,成了政治制度史、教育史、思想史、民俗史、宗教史、音乐艺术史、社会生活史,或者其他什么史的研究。

这些`史'的研究,研究古代文学的人可以用来说明文学现象,但是它的本身,并不是文学本身的研究。

我们既然是研究古代文学,多学科交叉当然最终还是要回到文学本位。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