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劳动力现状及其特征分析
重庆市近年来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趋势分析

重庆市近年来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趋势分析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重庆市的农村劳动力也在逐步向城市转移,寻求更好的就业机会。
据统计数据显示,过去几年,重庆市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规模持续扩大,就业趋势逐渐明显。
一方面,重庆市鼓励企业在农村地区设立工厂和加工厂,以吸引更多的农村劳动力。
这些企业提供了较高的工资水平和更好的工作环境,同时也拥有更多的职业发展机会和更好的社会保障。
因此,越来越多的农民工选择在城市工作,寻求更好的生活条件。
另一方面,重庆市政府还积极推动农村劳动力就业的产业振兴和拓展。
例如,在农村地区发展大数据、电商、旅游等产业,扶持当地小型企业和新兴企业,也为农民工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和创业空间。
同时,政府还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加强对农民工的社会保障制度建设,提供更多的社会保障,增加他们的安全感和就业信心。
此外,相关政策也促进了农村地区经济的发展。
例如,扶持农村地区的土地资源、水资源合理利用,涵盖了很多农田的水资源、农田水利设施的建设以及优秀特色农产品的推广,为农民提供了更多的经济来源。
同时,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扶持农村的农业三产业,吸引更多的人才和资金,促进当地经济发展,进一步推动了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
总之,近年来,随着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不断提高,重庆市农村劳动力转移趋势逐渐明显。
政府、企业和相关机构都在积极推动农村劳动力就业的产业振兴和拓展工作,为农民提供更好的创业和就业机会,加强了对农民工的保障,同时进一步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推进。
重庆的人力资源管理现状

重庆的人力资源管理现状重庆作为西部大开发的重点城市,从直辖至今已经走过了12个年头;在国家大力提倡产业升级的时候,重庆提出要成为东部地区产业转移最好的承接平台,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又一个强大的增长引擎和发动机。
同时,我们也看到,人类已经跨入了知识经济时代。
知识经济把知识资本快速转化为货币资本的经济。
在知识经济时代,谁拥有更多的知识资本,谁能更快地将其转化为货币资本,谁就拥有更强的竞争力。
重庆目前的人力资源状况从宏观分析来看,分为三个方面。
首先,重庆市人口3200万,其中外出打工农民工近1000万。
他们绝大部分是没有知识和技术的体力劳动者,属于劳动力价格低廉。
一方面,他们促进了重庆的劳动力密集型产业的发展。
比如餐饮业、低端服务业等。
在重庆的大街小巷,随处可见生意兴隆的火锅店与叫卖的小商贩。
这类低端服务的人口众多,曾经风靡全国的电视剧《山城棒棒军》就是一个真实写照。
从无论是繁华的闹市还是居民休闲广场,皆是人头攒动,蔚为壮观,若是遇上过节,则一定是摩肩擦踵,人山人海,各大道路水泄不通。
现在不提“棒棒军”,换作“农民工”了,但所指对象没有什么区别。
从另一个角度看,这也是重庆市人力资源的优势。
人口众多则人力资源丰富,转化为高素质人力资本的潜力就越大。
这些打工者如果能够成为重庆产提升升级和转型的合格工人,哪怕只有其中有三分之一的人成为产业工人,重庆的人力资本将会变得很雄厚。
其次,重庆市的高等院校共有55所,高校生数量62万人。
这个数量是巨大的人力资源。
然而,目前国内教育包括重庆的高等教育的差距在于这些受教育者的知识和专业技术转化为企业技术能力和企业效益与资本之间的差距。
我认为,在2008年以前,重庆市在人口结构方面的政策是向有需求的外省市输送低端服务的劳动人口,同时大力引进国内外高素质人才来重庆就业。
但是,在全球后金融危机的情况下,承接东部地区的产业转移需要重庆保持一定基础的低端劳动力人口,与此同时,当前大学生就业难的时候,政府有必要抓住机遇,采取积极地政策,引进并储备大量的知识型高素质的知识工人和知识资本家,使人力资源发生本质性的变化。
重庆市人口与劳动力分析

Tankertanker Design
• 四、年龄构成,0-14岁的人口为489.80万人,占总人口的 16.98%;15-64岁的人口为2061.41万人,占总人口的 71.46%;65岁及以上的人口为333.41万人,占总人口的 11.56%。 • 五、各种受教育程度人口全市常住人口中,具有大学(指 大与以上)程度的249.30万人;具有高中(含中与)程度 的381.14万人;具有初中程度的951.41万人;具有小学程 度的974.71万人。每10万人中具有大学程度的为8643人; 具有高中程度的为13213人;具有初中程度的为32982人; 具有小学程度的为33790人。文盲人口(15岁及以上丌识 字的人)为123.90万人,文盲率为4.30%。文盲率是指15岁 及以上丌识字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
Death Rate
7.98 6.06 5.80 5.78 7.47 4.40 4.68
Population
10.63 7.50 10.58 11.95 10.28 16.78 21.68
2007
2008 2009 2010
44.66
43.26 40.82 62.83
13.88
13.33 12.50 19.10
人口不劳动力分析
重庆市
10城市规划
Tankertanker Design
人口不劳劢力
• 人口
• 以汉族为主体,此外有土家族、苗族、纳西族、羌族、仡佬族等55个 少数民族。少数民族人口总数为193万人,其中土家族人口最多,有 139.8万人,主要分布在黔江开发区的五个民族自治县和涪陵地区。 全市总人口3303.45万人,少数民族人口占全市人口的5.8% • 重庆市的外来、外出人口流动数量大。重庆主城区内外地来渝工作获 得暂住证的人口在2009年达到524万,是一个实际已经容纳了900万 外来流动人口的特大型人口净流入城市,其外来务工人员数量占重庆 主城区实际居住人口的一半,仅次于上海、北京和深圳,是全国第四 大流动人口居留城市,其自身即存在外来务工人员问题;而另一方面 重庆市郊区县居民如原涪陵、万州和其原所辖县等等地区离开居住地 外出务工人口却有437万。
重庆市劳动力现状及其特征分析

一 .
5 l 6 7 黧謇l 9 露 ■ 8 露 . - ’ 5 6 7 9 8 岁 曩
动 力 性 别 比 大 大 高 于 乡村 , 说 明 乡村 外 出 务 工 的
还 是 以男 性 劳 动 力 为 主 。
图3重 庆 市2 0 年 乡村 地 区劳 动 力 年 龄金 字 塔 09
( )劳 动 力平 均 年 龄 二
分析2 0 年 劳动 力的年龄 结构 ,全市 劳动 力 09 年 龄 结 构 呈 金 字 塔 状 , 1 - 4 组 占 8 3; 2 - 62 岁 .j l 5 ,
3 岁 组 占1 . j 3 - 4 组 占 3 . , 4 - 4 4 5 Oj 5 4 岁 ; , 1 6; 5 5 岁 7 j
组 占2 . j 5 - 4 的 占 1 6j 5 以上 的 占 0 2i 5 6 岁 ; , 7. j ; 。6 岁 7. % 通 过 劳 动 力 的 年 龄 结 构 表 计 算 , 重 庆 市 劳 3 。 动 力 平 均 年 龄 为4 . 岁 , 其 中城 镇 地 区平 均 年 龄 41 为4 . 岁 , 乡村 地 区 为4 0 , 乡村 高 于 全 市 平 09 7. 岁 均水平2 9 . 岁, 高 于 城 镇地 区6 1 。 。岁
表 2 重 庆市 2 0 0 9年就 业 人口 的行 业 构 成
市 城 镇 乡 村
l00 0. 35 . 3. 67 4 2 :0 1. 07
46 .
100 0. 1 . 6 2. 18 4 33 l. 86
重庆市近年来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趋势分析

重庆市近年来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趋势分析随着经济快速发展,中国劳动力市场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重庆市是中国内陆城市之一,长期以来,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就业一直是这个城市的一大课题。
这篇文章将分析近年来重庆市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趋势和变化。
一、转移就业的背景和数据在中国,从农村走向城市的流动人口最初是因为农村就业机会不足,城市经济发展需要大量劳动力从而促进了城市化进程。
但是,在全球化和技术进步的背景下,中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速,使得城市劳动力市场的发展迅速,形成了对农民工的需求,这也加速了农民工向城市转移就业的趋势。
根据重庆市人民政府发布的数据,截至2019年,重庆市的城镇化率已经高达65.1%,其中,农业人口、非农业人口分别占33.3%和66.7%。
在农业人口中,其他产业和服务业的人口占33.3%,同时也面临着就业问题。
在大规模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中,建立服务业和职业培训机构非常重要。
二、农民工的岗位分布目前,在重庆市的农民工主要从事制造业、建筑业和服务业以及其他一些行业,占全部城市劳动力市场的68%。
在这些领域中,制造业是最大的就业领域,占22%,其次是建筑业,占13%,服务业占10%。
这些领域中的就业机会主要分布在城市中心和周边区域,而地理分布不均(主要分布在重庆市区),制约了部分农民工的就业。
目前,在重庆市外地和其他省份的农村来的外来务工人员占所有务工人员的30.6%,主要来自四川、湖南和贵州等地区。
这些外来人员就业集中在建筑和制造业领域,使农民工的市场就业过程也面临一些困难。
三、农民工的教育水平现状在农民工的整体劳动力市场中,教育质量差异仍然是制约其就业的因素之一。
数字显示,2019年重庆市包括农村在内的60岁以下人口中仅有31.2%的人拥有大专及以上学历,其余均为中专、高中和初中学历的人士。
此外,农民工个人技能水平不够高,缺乏职业培训经验,也使大量的劳动力无法符合市场需求,限制了他们的就业机会。
重庆市近年来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趋势分析

重庆市近年来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趋势分析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成为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方面。
重庆市作为西部地区的重要城市,也面临着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问题。
本文将对重庆市近年来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趋势进行分析。
重庆市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数量呈现稳步增长的趋势。
根据相关数据统计,近年来重庆市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人数逐年增加。
这主要是由于城市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工业结构的调整升级,对劳动力的需求不断增加,从而吸引了更多的农村劳动力进入城市就业市场。
随着重庆市内外交通网络的不断完善,劳动力转移的成本和门槛逐渐降低,也促进了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增加。
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地区分布也发生了变化。
过去以沿海地区为主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现象逐渐向内陆地区扩展。
重庆市作为西部地区的重要城市,拥有较为完善的产业链和较高的发展潜力,吸引了大量的农村劳动力来此就业。
重庆市还实施了一系列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政策措施,如创业扶持、技能培训等,使得更多的农村劳动力选择在本地就业。
重庆市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问题也需要进一步关注和解决。
虽然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数量和结构都发生了积极变化,但在实际过程中依然存在一些问题。
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质量和薪酬待遇还有待提高,一些劳动力转移到城市后仍然面临较低的工资和较差的工作环境。
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也需要更好地与城市居民融合,避免形成“二元劳动市场”和“城乡二元结构”。
重庆市近年来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呈现出数量增加、结构变化和地区扩展等趋势。
这既是重庆市经济发展的需要,也是农村劳动力实现就业增收的重要途径。
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仍面临一些问题,需要进一步优化政策和措施,提高劳动力转移就业的质量和待遇。
重庆市劳动力供给变动及影响因素分析

从下 图可 以看到,我市 常住人 口在2 0 年 一2 0 00 05
承载 力有 了明显 改善,市 场和机遇 对外来 人 口的吸引 意 愿人 员 )后 的劳动适龄人 口与全 部 劳动适龄人 口之 力不 断 增 强, 出现 了近 年 的外 出市 外 人 口增 长 趋 势 比。在 总人 口规模 和劳动 年龄人 口比重相 对稳定 的情
劳动力 资源总量 从2 0 年 开始逐步 回升,在 两者相互 05 影响下 ,我市 劳动力供给 从2 0 年 开始止 降转增, 出 07
现 了缓 慢增长 的态势。
( )工资率决定 劳动 时问供给 三
劳动 力人 口 占常住 人 口 的 比重 6 1 2 5. 9 4 5 8 9 5 9 2 5 97 6 . 00
升 , I 2 0 年 仍 没 达 N 2 0 年水 平 。 U方 面,随着社 会经济 的发展和新 增就业 岗 总人 口规模 的大小, 是决定 劳动力供给 的基础 。 位 的不断增 加,我市 劳动 力的就业率 有所上升 ,失业 人 口规模越 大,意 味着提供 的劳动 力规模潜 力越大 , 率 有所 下降 。以城 镇地 区为例,2 0 年城镇地 区失业 反之 ,则越小 。上 图显示, 我市劳 动力规模 与常住人 09
在 人 口一 定 的情 况 下 , 劳 动 力供 给 则 受其 他 因
素 的影响 。经济学 理论分 析劳动 力供给 的主要原 因在 于 市 场 工资 , 并 把市 场 工 资 率作 为影 响 劳动 力 供 给
资料 来 源 :根 据 第五 次 人 口普 查 及 近 年 I L 口抽 %
劳动力人 口 ̄2 0 年 减少2 .4 L00 7 3 万人 , 占常住人 口的 可支 配时 间中, 闲暇 与劳动 时间 的选 择。影 响劳动力 比重  ̄2 0 年 下 降 1 2 百 分 点 。 L 00 .个 决策 的 因素很 多,其 中决定 劳动力供 给的首 要因素是
重庆市近年来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趋势分析

重庆市近年来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趋势分析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趋势在重庆市得到了进一步的加速。
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是指农村劳动力通过各种方式(如外出务工、创业等)在城市或其他地区就业的过程。
重庆市作为西部地区的先行者,吸引了大量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这对于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缓解农村就业压力、提高农民收入水平都具有重要意义。
下面将就重庆市近年来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趋势进行分析。
一、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规模持续扩大重庆市近年来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规模呈持续扩大的趋势。
据统计数据显示,2015年至2019年,重庆市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规模呈逐年增加的态势,特别是2018年至2019年,增幅更是明显。
大部分农民工主要从事建筑施工、餐饮服务、家政服务、制造业等劳动密集型行业。
这些数据表明,重庆市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规模不断扩大,也反映了重庆市吸引外来劳动力的能力逐渐增强。
二、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结构逐渐优化随着重庆市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规模的持续扩大,就业结构也逐渐得到了优化。
以前,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主要集中在建筑施工等传统劳动密集型行业,工作环境较为恶劣,技能要求较低,收入也相对较低。
而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行业结构的调整,重庆市吸引了更多的农村劳动力从事服务业、高新技术产业、文化创意产业等新兴行业。
这些行业相比传统行业,工作环境更加舒适,技能要求也更高,收入水平也更有保障。
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结构也逐渐得到了优化,有助于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和就业质量。
三、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返乡创业趋势明显近年来,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和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一些农村劳动力在城市工作一段时间后,开始选择返乡创业。
他们将城市积累的经验和技能带回农村,通过开办农家乐、种植养殖、电商等方式,为当地的农村经济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重庆市政府也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支持农民工返乡创业,如提供创业资金、技术培训、市场推广等优惠政策,吸引更多的农村劳动力回乡创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重庆市劳动力现状及其特征分析劳动力资源是社会的基本财富,合理开发和利用劳动力资源,在发展国民经济和保障社会安定中具有重要意义。
重庆市户籍人口三千多万,劳动力资源相当丰富,但人均自然资源相对不足,经济发达程度赶东部发达地区还有一定差距。
如何从重庆市的基本情况出发,充分利用五普和历年1%人口抽样调查资料,分析研究劳动力资源总量、分布及其特征,对进一步有效的开发和利用重庆市丰富的劳动力资源,不断改善就业状况和优化经济结构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劳动力资源总量据2009年1%人口抽样调查资料推算,重庆市劳动力资源总量2307.61万人,占常住人口总量的80.7%;其中就业人口1668.83万人。
二、劳动力结构特征(一)劳动力性别构成从劳动力性别比看,2009年全市劳动力男女性别比(以女性为100,下同)为109.1,男女性别比相差不大,男性略多于女性。
分城乡看,城镇男女性别比为119.0,而乡村为101.0。
城镇劳动力性别比大大高于乡村,说明乡村外出务工的还是以男性劳动力为主。
(二)劳动力平均年龄分析2009年劳动力的年龄结构,全市劳动力年龄结构呈金字塔状,16-24岁组占8.3%,25-34岁组占15.0%,35-44岁组占31.6%,45-54岁组占20.2%,55-64岁的占17.6%。
65岁以上的占7.3%。
通过劳动力的年龄结构表计算,重庆市劳动力平均年龄为44.1岁,其中城镇地区平均年龄为40.9岁,乡村地区为47.0岁,乡村高于全市平均水平2.9岁,高于城镇地区6.1岁。
图1 重庆市2009年劳动力年龄金字塔图2 重庆市2009年城镇地区劳动力年龄金字塔图3 重庆市2009年乡村地区劳动力年龄金字塔资料来源:重庆市2009年1%人口抽样调查资料(三)劳动力文化素质2009年重庆市劳动力中文盲、半文盲约占3.5%,小学文化程度占36.7%,初中文化程度占42.0%,高中文化程度占10.7%,大专及其以上占7.1%。
全市平均受教育年限8.4年。
城乡之间劳动力文化素质存在明显差距,城镇劳动力人口文盲率为1.6%,而乡村为5.3%;劳动力人口中高中及高中以上文化程度人口的比例,城镇已达33.3%,接近全国发达城市水平,而乡村只有4.1%。
表1 重庆市2009年劳动力文化程度的城乡构成单位:%全市城镇乡村100.0100.0文化程度 100.05.31.6文盲、半文盲 3.521.849.9小学 36.740.743.3初中 42.03.718.6高中 10.70.49.3大专 4.60.0本科及以上 2.55.4平均受教育年限(年) 8.4 9.7 7.2资料来源:重庆市2009年1%人口抽样调查资料。
(四)劳动力就业状况全市劳动力人口中就业人口1668.83万人,其中城镇地区就业人口717.88万人,城镇地区调查失业率比2008年下降0.4个百分点。
三、就业人口构成状况(一)就业人口的产业分布重庆市大农村、大城市的二元化城市格局,导致重庆市第一产业就业人口仍占据主体地位,到2009年末第一产业就业人口733.68万人,第二产业355.69万人,第三产业579.46万人,一产业就业人口分别高出二、三产业377.99、154.22万人。
从三次产业就业人口结构看,第一产业所占比重为44.0%,第二产业所占比重为21.3%,第三产业所占比重为34.7%。
图4 重庆市2009年产业结构图单位:%44.0 21.3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资料来源:《重庆统计年鉴—2010》。
(二)就业人口的行业分布2009年在国民经济的19个行业(注:在国民经济的20个行业中,重庆市国际组织行业为0 ,所以称19个行业,下同)中,就业人口较密集的前六个行业分别是:农林牧渔业占44.0%;制造业占11.6%,批发零售业占8.8%,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占8.1%,建筑业占7.9%,住宿和餐饮业占5.4%。
以上六个行业合计占总就业人口的85.8%,而其余行业就业人口所占比重均低于5.0%。
因此,重庆市就业人口主要集中于以上六个行业。
表2 重庆市2009年就业人口的行业构成单位:%行业占就业人口比重合计 100.0农、林、牧、渔业 44.0采掘业 1.3 制造业 11.6 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 0.5建筑业 7.9 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 3.2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 0.5批发和零售业 8.8住宿和餐饮业 5.4金融业 0.6 房地产业 0.5 租赁和商务服务业 1.6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 0.6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 0.4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 8.1教育 2.2 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 1.0文化、体育和娱乐业 0.3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 1.6资料来源:《重庆统计年鉴—2010》。
(三)就业人口的职业分布在我国7个职业大类中,重庆市农、林、牧、渔、水利生产人员所占比重最大,远远高于其他职业就业人员,占60.9%;其次是生产、运输设备操作人员及有关人员和商业、服务人员,所占比重分别为15.0%和14.7%;按从事智力型(职业大类1—3,下同)和体力型(职业大类4-6,下同)职业划分,2009年重庆市就业人口从事智力型职业的就业人口比重较低,占9.2%;从事体力型职业的就业人口比重较高,占90.6%。
由于不同职业所表现的劳动强度和特征各有差异,使得男女在各职业的分布也各有不同。
从表3中可以看出,性别比最高的职业是生产、运输设备操作人员及有关人员,性别比为289.9;其次是国家机关、党群组织、企业、事业单位负责人,性别比为261.6;而商业、服务人员和农、林、牧、渔、水利生产人员的性别比低于100,分别为77.9和90.8。
表3 重庆市2009年就业人口职业构成职业分类编号比重(%)性别比(女性=100)合计100.0109.1国家机关、党群组织、企业、事业单位负责人 1 0.7 261.6专业技术人员 25.0114.6 办事人员和有关人员 33.5196.0商业、服务人员 414.777.9 农、林、牧、渔、水利生产人员 560.990.8生产、运输设备操作人员及有关人员 615.0289.9不便分类的其他从业人员 70.2134.4资料来源:重庆市2009年1%人口抽样调查资料。
(四)就业结构的区域差异表4数据显示,重庆市就业人口结构地区差异较大。
在一小时经济圈,从事第三产业人数最多,占一圈就业人口总数的41.6%,产业结构呈现“三、一、二”的格局。
而在两翼地区,就业人口比重最大的产业都是第一产业,其中渝东南翼第一产业就业人口比重最大,达到70.0%,两翼产业结构呈现“一、三、二”的格局,这与重庆市大乡村,大城市的二元特征相吻合。
值的注意的是两翼地区第二、三产业就业人口的比重都偏低。
表4 重庆市2009年分“一圈两翼”的就业人口产业构成单位:%地区合计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全市100.0 44.0 21.3 34.7一小时经济圈100.0 32.7 25.7 41.6 渝东北翼100.0 56.8 16.5 26.7渝东南翼100.0 70.0 10.9 19.1资料来源:重庆市2009年1%人口抽样调查资料。
四、劳动力的地区分布特征(一)劳动力城乡分布2009年重庆市拥有城镇劳动力764.51万人,所占比重为44.6%,乡村劳动力951.15万人,所占比重为55.4%。
(二)劳动力地区分布从地域分布来看,一小时经济圈的劳动力数量最多。
2009年,一小时经济圈劳动力占全市劳动力比重为60.7%,渝东北翼劳动力占全市劳动力比重为29.5%,渝东南翼劳动力占全市劳动力比重为 9.8%。
与此同时,一圈两翼劳动力人口占常住人口的差异并不明显。
总体上看,一小时经济圈和渝东北翼劳动力人口占常住人口比重稍高,分别为58.0%和58.5%,而渝东南翼比重稍低,为55.6%。
五、劳动力资源供需特点(一)劳动力资源总量供需差异。
2009年重庆劳动力资源供给总量2307.61万人,而就业人口为1668.83万人,减去非经济活动人口仍有46.83万人的劳动力资源得不到利用,这一方面造成劳动力资源的浪费,另一方面由于这部分劳动力找不到工作,将造成社会一定程度的不安定。
(二)性别供需差异。
2009年1%人口抽样调查资料中男性劳动力资源供给与就业人口之间的差异显示,男性劳动力资源富余24.9%,女性劳动力资源富余33.6%,比男性高出8.6个百分点。
说明社会对女性劳动力的需求相对男性较少,女性在寻求工作时比男性稍显困难。
(三)各年龄段供需差异。
由重庆市劳动力资源供给与就业人口年龄差异可以看出,劳动力供需差异最小的是30-34岁、35-39岁、40-44岁这三个年龄段的劳动力,其供需差异占劳动力资源供给的比重都在10%以下,分别为9.1%、7.7%、7.2%。
由于这三个年龄段劳动力主要以青壮年劳动力为主,经验丰富,专业知识也比较能适应工作要求,工作较为稳定,因此供需矛盾较小。
而供需差异最大的是16-19岁这个年龄段的劳动力,其供需差异占劳动力资源供给的比重达到80.5%,这是因为这一年龄段人口大部分为在校学生,并且这部分劳动力大多为新增劳动力,工作经验不够,因此社会需求较少。
20-24岁和25-29岁年龄段分别有32.9%和12.7%的富余劳动力。
可见,虽然20-24岁和25-29岁这两个年龄段劳动力的需求较多,但是由于这两个年龄段的劳动力大多处于工作不稳定期,一部分在求学,一部分工作转换频率较快,因此出现这种差异。
(四)各种受教育程度供需差异。
重庆市劳动力资源供需的文化程度差异仍然较大。
从劳动力资源供给与就业人口受教育程度差异看,劳动力资源富余程度最高的为文盲和半文盲,富余64.3%;其次为高中,劳动力富余47.0%;再次是大学本科及以上,劳动力富余40.0%;第四位是大学专科,富余29.8%。
(人口处励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