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古典人学的危机及其现状(1)

合集下载

西方历史人类学研究的历史与现状

西方历史人类学研究的历史与现状

历史部分
在西方社会工作理论的起源上,我们可以追溯到中世纪的宗教慈善活动。当时, 修道士和教士们通过开展各种慈善活动,帮助贫困者和弱者。然而,这一时期 的宗教慈善活动并非现代意义上的社会工作,它更多的是基于宗教信仰和慈善 精神的自愿行为。
随着工业革命的推进,城市化的进程加速,城市贫困问题和各类社会问题逐渐 凸显。在这一背景下,一些具有现代意义的社会工作理论开始形成。其中,最 具代表性的是玛丽·里士满(Mary Richmond)的功能派社会工作理论。她强 调社会工作应以科学的方法解决社会问题,而非仅限于慈善和志愿服务。
人类学是一门人类社会、文化和历史的学科,其研究范围广泛,包括从原始社 会到现代社会的各种人类社会形态。历史人类学作为人类学的一个分支,主要 的是历史时期的人类社会和文化,其研究内容涉及到历史学、社会学、文化学 等多个领域。
历史人类学转向的出现是由于传统历史学在研究方法上的局限性。传统历史学 往往注重政治、军事和经济方面的研究,而忽视了对社会和文化方面的。历史 人类学的出现弥补了这一缺陷,它强调对人类社会的整体理解,文化、社会和 政治等多个方面。
四、成果和不足
西方历史人类学的研究成果丰富多样,为社会和文化的发展提供了许多有价值 的思路和方法。首先,西方历史人类学的研究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不同地 区和文化的社会结构和文化习惯,有助于促进不同地区和民族之间的相互理解 和交流。其次,西方历史人类学通过研究历史事件和社会现象的演变过程,为 我们的文化遗产保护和社会发展提供了许多有益的启示和建议。
总之,西方历史人类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已经经历了长足的发展。其研究 成果丰富多样,为社会和文化的发展提供了许多有价值的思路和方法。然而, 其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需要进一步完善和提高。

西方知识分子的困境和理论

西方知识分子的困境和理论

西方知识分子的困境和理论作者:黄万盛开放时代2008年第6期西方在近代社会通过知识分子这个阶层强烈地发展了一种“批判的建设性”,即对社会的贡献通过批判的建设来体现。

这样的传统,与中国传统的知识分子的特征有很大不同。

在中国,圣王真正参与朝政之中,可以选择与朝廷合作;如果不能合作,他仍可以在民间跟君道配合,实现士大夫的政治理想;如果朝政的道义基础彻底崩溃,他们也可以成为抗议精神的领袖,参与政治的空间是非常宽广的。

在西方当代社会中,关于知识分子的生存困境和角色困惑备受关注,并且出现了一些新的理论成果。

对这个领域的问题,我做了非常初步和基础的梳理,和大家一起探讨,看看中国的学者对此如何回应。

其中,很多的问题在中国同样存在,某些方面甚至比西方的情况更严重,例如市场、媒体对知识分子的诱惑和腐化。

我们知道,在英语世界当中intellectual(知识分子)这个词最初起源于拉丁文,这个词成为流行的日常公共语言是近现代的事,与这个词比较接近的是“scholar”,早期是指中世纪神学院里做研究的神职人员,不是在外传教的那些牧师,神学院企图通过物理、化学、数学、天文的研究来证明上帝存在的那群人,我们通常称之为“scholar”。

法国大革命以后,源于对圣经解释学理念上的分歧,再加上对基督教神学垄断世界的解释权、泥守神学教义、无视甚至打压客观知识不满,神学院中有一批scholar(学者)开始分化出来,而通过神学院这批学者的研究,知识论的问题开始出现,从而影响了更多的人在神学院之外开始知识建设的工作,由此这批人对社会的参与就越来越多,影响也越来越大。

这些人终于成为历史的标志,告别了中世纪,开启了知识掌握时代命运的近现代历程。

可以看到,后来的法国大革命就和一批从事知识研究和思想研究的学者有相当大的关系,如我们熟知的卢梭、狄德罗、达朗贝、孟德斯鸠、爱尔维修、拉美特利等等。

法国大革命之后,索邦大学的两个讲师对一个宗教判决的结果非常不满,不惜生命代价去对抗那错误的判决。

文化人类学的危机及其解决路径

文化人类学的危机及其解决路径

文化人类学的危机及其解决路径摘要:文化人类学乃至整个人类学的范式目前存在着一些学科本质的危机,而危机的根源在于对于“文化“一词的理解,本文认为一门新的范式——生命文化学的建立可以应对这一危机。

关键词:文化;人类学;危机;生命文化学众所周知,人类学家宣称,人类学是关于人类历史的科学。

美国的人类学研究传统分为四支(特别是在Boasians的研究推动之后):生物人类学、考古人类学、语言人类学和文化人类学<sup>[1]</sup>。

Robert Borofski(20XX)的研究揭示出来,在文化人类学的子分支之间的联系已经非常薄弱<sup>[2]</sup>。

人类学的分支越来越专一化。

过度的专业化是人类学面临的一个问题。

人类学面临的第二个问题是“文化”这个词本身。

20世纪初,人类学家把人类学界定为关于文化的科学,而现在人类学家逐渐变为文化研究方面的专家<sup>[3]</sup>。

人类学家把文化界定为他们用来研究世界上不同人类群体的生活方式的理论、认识论和方法论的工具。

大量关于文化的概念起源于20世纪的上半个世纪<sup>[4]</sup>。

尽管文化的概念众多并且没有确立一个统一的标准,但是人类学家普遍承认这样的假设:文化是后天习得的,基于符号的历史产物。

换句话说,文化与自然相对,拥有自己存在和进化的方式。

而到了20世纪下半叶,文化达到了一种滥用的程度,尤其是被“种族中心论”的人误用。

Adam Kuper陈述了它的成功:“现在每个人都进入到文化中来。

”<sup>[5]</sup>换句话说,我们正在见证这个世界的文化膨胀。

Keesing在1974年预测了未来的研究热点:“‘雅诺马米文化’、‘日语文化’、‘文化的发展’、‘自然与文化’:我们的人类学家仍然使用这个词,我们仍然认为这意味着什么。

方朝晖:现代儒学的困境与出路

方朝晖:现代儒学的困境与出路

现代儒学的困境与出路方朝晖【提要】20世纪儒学所走过的弯路主要来自于未能正确处理两个关系,即(1)儒学与现代西方学科体系的关系,(2)儒学与现代性的关系。

这些错误导致儒学原有话语系统的人为中断,和儒家固有的意义世界被葬送。

具体表现为儒学被消融在现代学科体系中,从进德修业之学变成了知识之学。

据此,儒学复兴的基本任务,应该考虑如下三个方面:其一、通过正确定位儒学与现代学科及现代性的关系,回归原有的话语系统,包括恢复经学及修身这两个千百年来儒学赖以存活和发展的基本传统;其二、重新确立未来中华文明的基本框架,其中包括从夷夏之辨出发重铸中国文化的最高理想,从王霸之辨出发理解中国现代性的发展道路(即行业的自治与理性化问题),从社群主义出发理解未来中华文明的形态;其三、通过回归经学和复活修身传统来重建现代儒学传统,培养大批21世纪的新儒家。

儒学的复兴主要不是建构体系或方案设计的问题,而是能否通过回归儒家自身的话语系统培养出一批又一批现代儒家的问题,儒学的现代意义需要通过现代儒家在新的时代条件下‚激活‛传统的智慧、用自身活生生的生命来世人展示。

(一)年前,一位专业不是中国哲学的朋友出于兴趣看了些中国哲学研究论著,得出这样的结论:一代不如一代。

他非常感叹地说,如今研究中国哲学的人是一代比一代差了,只要拿今日中国哲学界最突出的学者与冯友兰比一比就知道,没有一个人在气象、格局、规模上能与冯先生相提并论,更不要提王国维、熊十力、牟宗三、钱穆等老一代学者了。

这位朋友的感叹引起了我的沉思,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原因当然是多方面的。

比如当今大陆学者外文功底及西学训练多半不如老一代,跟冯友兰、陈寅恪等这样受过西学严格训练的学者相比有较大差距;又比如当今学者国学基础多半不如老一代,未经过老一代那样专门、系统的训练,更无老一代学者那样的家学或师承渊源。

不过,要是拿王国维、钱穆、熊十力、唐君毅、徐复观、马一浮、梁漱溟等人来比较,可以发现这些人的西学功底不见得有明显优势。

西方人格心理学的困境与出路

西方人格心理学的困境与出路

西方人格心理学的困境与出路【作者简介】陈少华(1972-)男,华南师范大学心理学博士研究生。

华南师范大学心理学系,广州510631郑雪(1957-)男,华南师范大学心理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华南师范大学心理学系,广州510631【内容提要】随着人格心里学发展的多元化和综合化,人格研究领域必须首先处理好以下几个问题:(1)稳定性与可变性问题,(2)人格的结构与维度问题,(3)注重结果还是注重过程的问题以及(4)人格的描述功能与解释功能的问题。

要想走出这些困境,人格研究务必在整合原有理论的基础上(1)建构一种人格的元理论,(2)与其他心理过程和相关学科相互渗透与结合,(3)完善人格研究的方法论以及(4)整合社会文化因素。

【关键词】人格心理学/困境/出路/人格特质/元理论【正文】在西方心理学中,人格心理学是最受人们关注也是最有争议的分支学科之一。

这不仅因为该学科的研究对象直接指向人类心理的最底层――人性及其特征,而且也是由人格研究领域中存在的问题及其性质所决定的。

一、问题的提出人格问题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倍受人们青睐。

它是日常生活中人们谈论颇多和感受很多的,也是心理学为大众接受的最重要的途径。

在学术界,人格研究成果不断,尽管这些研究颇受争议,但是在美国心理学会(APA)的权威刊物《心理学年鉴》中,近16年来几乎每年都要刊发一篇关于人格研究成果的综述。

即便如此,人格心理学并没因此而获得学术界的认可,表现有二:一是在学院派心理学中,人格领域的研究一直声誉不佳,美国联邦基金会不仅对人格研究的投入少,而且国家科学院(NAS)也没有人格心理学家的一席之地;二是在所有心理学家中,人格心理学家占的比率很小,在APA的人格与社会心理学分支机构中人格心理学家不到10%。

人格心理学的地位所以如此,一方面是因西方心理学实证研究的取向所致,在认知心理学占主流的心理学体系中,量化问题将人格研究拒之于学院心理学之外;另一方面也是由人格心理学的学科性质决定的。

深层原因分析当代西方价值哲学理论困境

深层原因分析当代西方价值哲学理论困境

深层原因分析当代西方价值哲学理论困境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当代西方哲学为什么长期受主观主义特别是情感主义的统治,为什么在理论上陷于混乱、陷入困境,其原因在于,西方个人主义文化的深层影响,西方价值哲学先驱者从情感是否快乐理解价值的思想的影响,学科自发性影响。

西方价值哲学经过100多年的发展,取得了多方面的成果,但在其发展过程中也存在很多困难,我曾经撰文予以分析。

即:一是理论上的混乱;二是价值追求功利化、庸俗化,导致西方道德生活和道德理论的混乱;三是西方价值哲学基本理论长期停滞不前,从而使西方价值哲学陷入困境。

实际上,当代西方价值哲学陷于困境有其多方面的深层原因。

本文拟就这些问题再做些分析。

(一)西方文化的深层影响当代西方价值哲学长期受主观主义价值论特别是情感主义价值论统治,且理论混乱,陷入困境,其原因,首先是西方文化的深层影响。

当代西方社会是资本主义社会,当代西方文化是以个人主义为核心。

文艺复兴以后,西方人文主义兴起,个性解放,人们冲破了宗教思想的束缚,个人的作用大大增强。

随着资本主义的兴起,市场经济的发展,以自我为中心的意识强化。

人们就以自我为中心去观察问题,以个人利益,以自我情感、欲望、需要、兴趣为基础去理解价值。

如前所述,美国伦理学家麦金太尔曾指出,当代西方文化是情感主义统治。

他谈到西方的情感主义的特点时说:情感主义的自我缺乏任何理性标准。

他们对任何事物都可以从自我所采取的任何观点进行批评。

麦金太尔所说的情感主义的自我,就是以自我为中心的情感主义者。

西方情感主义就是在以自我为中心的西方人文主义思潮的影响下发展起来的。

同样,西方价值哲学中的情感愉快论、兴趣价值论、满足欲望论、满足需要论等,也是以自我为中心的思想文化影响下发展起来的。

在自我为中心的思潮的支配下,人们就会认为,凡能使自己快乐、满足自己兴趣、欲望、需要就有价值,而不论这种快乐是否健康,这种兴趣、欲望、需要是否合理。

简析西方有关学习困难研究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简析西方有关学习困难研究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简析西方有关学习困难研究的现状和发展趋势作者:柴小林文章来源:龙泉外国语实验学校点击数: 1013 更新时间:2006-5-17在西方教育心理学史中,与其他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内容相比较,学习困难的历史则是比较短暂的。

然而,在教育心理学的研究中却占有着重要的地位,这方面的研究成果对于改善学生的学习成绩,提高自我效能感等方面具有广泛的促进作用。

下面简要对其研究程进行梳理。

一、学习困难产生原因的理论研究相对于教育心理学的其它研究领域,要想对学习困难进行准确的概括,有一定的难度。

这是因为自1962年SamuelKirk提出学习困难以来,研究的历史较短且涉及面十分广泛,西方教育心理学界不少学者从不同的方向和角度予以研究,对学习困难的原因和解决方法进行了探索,但理论流派较多,尚未形成一整套、统一的理论,研究成果归纳起来主要有四种:第一种理论认为学习困难是由神经系统的缺陷所造成的,即由于学习困难的学生在对视、听等感觉通道信息进行加工时产生冲击所造成的;第二种理论也称注意力缺乏理论,认为注意力低的学生不能把注意力集中在学习上,因测才导致其学习成绩下降;第三种理论认为,学习困难产生的原因与学生的学习动机有关,学习困难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往往容易产生习得无能为力,其学习特点是被动学习,经常把学习失败的原因归于自己,很少见到把成功的原因归因于自己;第四种理论认为,学习困难学生的信息加工过程存在着问题,如“错误的信息编码、储存和提取”。

上述四种有关学习困难原因解释的理论,从遗传、神经生理基础和学习动机、信息加工方式等方面进行了有益的阐释,对我们开阔视野有较大的帮助。

二、学习困难概念的界定由于学习困难原因解释的多样性,在理论研究和具体实践过程中国内诸多的不便与消极影响,使得人们对学习困难的概念界定造成了很大的负面影响。

鉴于此种情况,从八十年代以来,人们在界定学习困难的概念时,回避了对此问题的争论,转而普遍接受美国学习困难联邦委员会(NationalJointonDisablities)的概念界定:学习困难是多种异源性失调,表现为说、读、写、推理和数学能力的获得和使用方面的障碍,这些失调源于个体的内部因素,假定是中枢系统的机能失调,并且可能存在一个人的一生伴随学习困难,人可能会在自我调节、社会知觉以及社交等方面出现问题,但这些问题本身不构成困难。

范景中人文科学的危机和艺术史的前景

范景中人文科学的危机和艺术史的前景

范景中人文科学的危机和艺术史的前景在十几年前,我和一些朋友曾做过一点儿工作,我们力图使人们相信,为了推动学科的发展,应该明确地把美术史置于人文科学的牢固根基之中。

那时,我们都还年轻,有股干经儿,不但在杂志上,而且还出书宣扬这种主张。

但随着岁月的流逝,我个人却越来越强烈地感觉到,当初作为一个乐观主义者所瞻望的那种前景,正在日益离我们远去。

这种感觉是随着一种总体感觉而来的,即在世界的范围内人文科学都在逐渐衰落。

这样说可能过于笼统,但我认为,撇开现代社会从外部给予人文科学的各种压力不谈,仅就其内部而言,至少有两个方面可以让我们产生这样的感觉。

首先是学术研究也和时装翻新一样,成了一种追逐时尚的比赛:今天是结构,明天是解构,今天是巴特,明天是福柯,今天是现代,明天是后现代。

一些真正伟大的观念还未被认真对待,就被时尚的洪流席卷而去。

可以说,这种对于学术时尚的追逐,成了我们当代浮躁学风的主要特点之一。

一位现代派艺术家告诉我说,在美国,先锋派艺术家通常每隔十天半月就要跑到纽约去转悠几天,以便刺探军情,好决定下一步的走法。

现在,中国的学术研究领域也产生了类似的先锋派学者,他们急于冲锋陷阵,去填补空白,而实际上却又惴惴不安,生怕被冷落在“共同话语”的外缘。

据说,最近时兴的话题是伯林[Isaiah Berlin]的自由观念,但我怀疑,每十个高谈阔论的人中是否有一位真的去钻研过他的著作。

在这场追逐时尚的潮流,搅得很多学者整天赶时髦、赶任务,无暇安心读书,无暇静心思考问题,这是不言而喻的。

名利场毕竟是极其诱人的竞技场,而每当名利给人以体面和荣耀的时候,学问便掺了水分。

于是,经典著作真的成了人们觉得应该认真精读而从来不去一读的东西。

相反,那些评述各家各派或时新观念的提要性论著倒成了争传抢手的读物。

我曾在一篇短文中对这种现象表示过担忧,这当然不是说,它们一无是处,而是觉得,在这类文字中,真正伟大的观念常常不是被淡化,就是被歪曲,或者就像维吉尔[Vergil]所说的apparent rari nantes in gurgite vasto,把一点点有价值的思想淹没在废话的汪洋大海之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念——理念一一与任何过程和变化都是格格不
入的.但亚里士多德的本质包含自己实现、现实 化的方面和维度,就是说,本质与某种过程有关, 在这个过程里,本质获得自己的实现、现实化。 除了能的概念之外。亚里士多德又引入一个 概念。即隐德莱希(entelecheia),意思是本质的彻 底实现。借助于这两个概念,哲学就获得一种巨 大的可能性。即发现实在和存在里的运动和过 程,并描述这样的实在和存在。有了本质的概念。 再加上能和隐德莱希的概念,哲学描述和哲学分 析就可以达到一个新的深度.这个深度是以前所 没有的.在以后的整个哲学思想里也是如此。不 过,在涉及到人学问题时。亚里士多德完全没有
西方古典人学的危机及其现状
[俄]霍鲁日 张百春译
摘要:西方古典人学肇始于亚里士多德的伦理学,经过笛卡儿的转折从而进入近代阶段,在康德那里获得 更为精致的形式.在黑格尔那里达到顶峰并集中暴露出其不可克服的内在缺陷:本质上的“反入学性”.也即 把人淹没于本质、精神、知识、历史等概念之中。克尔凯郭尔最先发起对古典入学的反抗,把哲学的目光真正 引向人的内心世界.从而迈入非古典入学阶段。非古典人学历经尼采、精神分析学、结构主义入学等发展阶 段。目前正在被后一非古典入学(其最具代表性的形态是福柯的自我修炼理论和协同人学)取代。 关键词:古典入学:缺陷;协同入学
语,并在重建静修主义人学的基础上提炼出一种普遍的人学学说——协同人学;(3)“西方古典人学的危机及
其现状”(三讲),尝试把协同入学整合到西方哲学传统中去,或者说。在协同人学的基础上对整个西方哲学传 统进行了批判性的考察。霍鲁日讲座的前五个讲稿分别发表在《世界哲学>20lO年第二期和《俄罗斯文艺)20lo 年第一、二期。这里发表的三篇讲稿根据讲座录音翻译整理,并作了适当的压缩。
体。x.-l以后的哲学历史,这一点很重要。把意识当
做实体严重妨碍了x.-J-意识的正确理解。实际上意 识是纯粹的能的本性。而不是实体的本性。一切 都是实体,这是从亚里士多德开始的一个公设, 它不对任何东西加以限制。一切都是自动设定 的.一切都具有实体性。实体被看做最普遍的哲 学概念。 4.认识论性。这是主体与认识论相关的一 种特征。在笛卡儿看来.主体的主要活动,或积极 性,就是认识,认识决定主体的本质。主体是认识
万 方数据
把整个实在严格分割为两大部分,两大领域,分 别称为“思想之物”和“广延之物”。这两大真理放 在一起就决定了笛卡儿入学的实质。 笛卡儿的两大哲学真理包含着对人的问题 一个独特的处理方案。其独特性就在于使人个体 化,这是与亚里士多德完全不同的。亚里士多德 入学的任务是把人纳入到宇宙的一般秩序之 中。换言之,就是把人普遍化,就是确信,人服 从整个宇宙所服从的那些一般原则。可以把人 描述成普遍宇宙大厦里的一个元素。和t!t界上 的任何一个事物一样。人也可以用普遍概念来描 述。与agxrJ'-cr。笛卡儿人学的任务是将人个性化、 个体化。 在笛卡儿这里。我思是个体化的极限。思考 和认识着的主体就是一个中心、一个点、一个地 点,这里集中的是独立的、有能力思考和行动的 个体、原子,可以思考和行动的实在,这就是笛卡 儿的概念。 笛卡儿创立了主体学说。虽然他的哲学里没 有主体概念,但“我思”这个动词形式在笛卡儿的 话语里发挥着完整而真实的主体的作用。 这里还需要指出一点。为什么主体问题、个 体化问题的解决需要两大论题。而不是一个论 题。初看起来.在“我思故我在”里已经包含了问 题的全部答案。意识在思考.即那个思想和行动 的原子在思考.这就是全部答案。但是.笛卡儿 认为还需要第二个真理,这个真理对问题的解
到.如果把肉体也纳入到个体化概念里来,那么
这就不是哲学的解决方案了,因为作为肉体存在 物,人被放在空间世界里。放在其他物体中间,
与它们密切联系。没有办法把他与时间和空间
实在中的其他物体区别开。只有当我们把意识 完全独立出来,无论如何不与时间和空间联系 在一起时,才能把这个思维着的意识看做真正独 立的原子。 笛卡儿确实给出了主体问题、个体化问题以 无懈可击的哲学上的解决。换言之,这里出现了 新人学的坚实基础,后来的整个欧洲科学都可以 建立在这个基础之上。欧洲思想发展的脉络就是 如此。至于说到笛卡儿哲学的入学部分。它很少 被独立出来,但已经明显地存在。尽管后来的形 而上学从他那里主要选择了认识论。把主体当做 建立认识论的主要概念。当做认识论化的形而上 学的主要概念,但是我们看到,人学问题的解决
一6一
使用能提供最深刻哲学分析的能和隐德莱希的
概念。 可以说.欧洲人学的根源在亚里士多德那 里。就在这个根源里.已经开始了欧洲哲学的灾 难和不幸。亚里士多德发明了天才的哲学工具, 即能和隐德莱希的观念。但是他没有将其用于人 学。他对人的描述始终是纯粹本质主义的。还可 以指出一个细节.它对人学后来在欧洲哲学中次 要的、服从的地位具有重要意义。我们知道,对驱 里士多德而言。哲学知识的最主要和最高级的部 分是形而上学,在这个形而上学里,理智、理性如 果不是最主要的概念,也是最主要的概念之一。 当然.理智(奴斯)与人有一定的关系。但是。当理 智作为形而上学范畴出现时,它实际上与人分离 了。亚里士多德从来没有说过,关于理智所说的 话是人学的一部分。相反。人是个单独的。对哲学 而言没有多大吸引力的对象,在形而上学里没有 人。理智从人身上被剥夺了。被当做独立的对象 来考察,这对后世哲学有着深刻的影响。黑格尔 就是这样处理精神范畴的。 在欧洲人学模型的起源里.人学的次要地位 和从属地位已经非常清楚。而且这个地位一直保 持在后来的欧洲哲学里。 (二)笛卡儿与近代西方人学的转折 笛卡儿提出两个非常著名的论题或两大哲 学真理。第一个是“我思故我在”,第二个论题是
作者简介:翟鲁日(C.C.Xopya锄,194l一),男,数学物理学博士。俄罗斯科学院教授.从事俄罗斯哲学、协同
人学、东正教思想、西方哲学等研究。 译者简介:张百春(1965一),男,黑龙江依安人,俄罗斯圣彼得堡大学哲学博士,北京师范大学哲学与社 会学学院教授。从事俄罗斯哲学、东正教神学研究。
中图分类号:B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7504(2010)02埘05一15收稿日期:20lmOl—15
一、欧洲古典形而上学对人的遗忘
(一)亚里士多德与西方人学的肇始 在亚里士多德所建or的哲学知识的结构里,
嚣雾是三薹品善篆姜篙篓亲善
一3一
概念,思考神、存在等,不关注具体对象。显然,人 学完全不属于这些领域。在亚里士多德所建立的
万 方数据
哲学知识结构里.作为一个独立的部分,人学尚
不存在。但是。我们不能认为,亚里士多德对人学 的关注不足。我们知道,人学这个名称是在后来 的思想里出现的.此前。有关入学的内容包含在 哲学的其他部分里。在亚里士多德那里当然有人 学内容,而且非常丰富。不过,在他的形而上学部 分里,我们确实找不到人学内容。那么.在他的体 系里,入学内容到底在哪里呢? 除了形而上学问题和方法论问题外。亚里士 多德特别关注伦理学,在这里,我们可以找到人 学的内容。亚里士多德的主要人学思想都在他的 伦理学中。这是个非常重要的事实。在古代希腊
时代,人们还没有单独地研究人。没有把人看做
一个独立的研究对象,没有研究人自身。因此,什 么是人,什么是人的个性。当时的哲学思想对这 些问题几乎还不清楚。这方面的信息很少。但非
常清楚的是,关于人和人的个性能够和应该如何
在其所生活的环境里行动,这方面的信息是很多 的。这里说的不是一般意义上的人.而是在社会 里的人,在拥有自己规则和问题的希腊城邦里的 人,希腊人在这方面有非常明确的观念。 亚里士多德人学的第一个主要特点就是彻 底的本质论特征。在这里,人学。也即对人的描 述,建立在本质概念的基础上。本质的观念有许 多部分。有各种不同的方案。有大量的表现类型。 亚里士多德就用它们来描写人。他的整个入学就 是由不同类型的本质构造出来的。 本质概念的特点导致人学的其他重要特征。 首先。与本质概念密切相关的是规律概念.不同 类型的本质之间由古典的因果关系联系在一起。 在人的活动领域.如果在两个现象之间有严格的 因果联系.那么可以说,这个联系就具有规f、的 形式。在亚里士多德那里,整个伦理学。整个人 的存在。都被因果联系之网包围着。今天,我们 把完全被规律之网所包围的现实。完全建立在 规律基础上的话语称为规范的现实和话语。需要 指出的是。亚里士多德并没有引入规范这个范 畴。但是,用我们今天的术语完全可以说,亚里 士多德的伦理学,在更广泛的意义上.包括他的 有关个体和社会战略的整个话语。都具有规范 的特征。亚里士多德在《形而上学》里说过,规律 笼罩整个生活。 人学的本质特征的另外一个后果所涉及的 问题是,如何描述人的改变的可能性。这种改变 可能具有什么特征,又有哪些特征是不可能具有 的。换言之。人身上什么是可以改变的,什么是不 可以改变的,这一切都由本质决定。亚里士多德 认为,人的本质是不能变的,本质是非时间性的. 与任何可变的东西无关,人身上发生的一切,他
在这里也是存在的。 在笛卡儿这里已经出现了人的古典欧洲模
型,古典人的肖像。在我们看来,这个肖像有五个
特点。 1.个体化。这个特点意味着,笛卡儿的人是 针对个体化问题的解决,人是最简单的。不能再 分割的元素。它具有思想和行动的能力,是最简 单的思想和行动的中心。这就是人的个体化。 2.二元性。这里区分了两个部分。两个领 域。即笛卡儿的第二大真理。在他看来。人的意识 与其肉体彻底分离,与时间和空间中的所有因素 分离,但人的意识和思想是完全独立的实在。不 在空间和时间里,且与它们没有任何共性。于是。 人被分割了,一分为二.这就是人的二元性。 3.实体性。无-i仓x.-J-人的思维的部分,还是其 空间的部分。笛卡儿都果断地使用实体概念。他 认为,意识是实体,人的广延和空间部分也是实
决也是必要的。原因很简单。他需要把意识、思
维与肉体严格区分开,把作为思想存在物的入 与作为肉体存在物的人严格区分开来.后者在空 间中运动,和其他占据空间的物体一样。笛卡儿 之所以需要这样严格的区分,是因为他清楚地看
着的主体。当我们说,主体是思想和行动的载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