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二历史下册第17课知识点
八年级历史第17课笔记

八年级历史第17课笔记
第十七课内战烽火
一、重庆谈判
1. 背景:抗日战争胜利后,全国人民渴望和平、民主。
但是,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统治集团,在美国的支持下,阴谋发动反共反人民的内战。
2. 目的:为了尽一切可能争取国内和平,戳穿蒋介石假和平、真内战的阴谋。
3. 时间:1945 年8 月
4 结果:194
5 年10 月10 日,签订“双十协定”。
二、内战爆发
标志:1946 年6 月,国民党发动全面内战,人民解放战争开始。
三、解放区的土地改革
1. 背景: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中国人民同美帝国主义支持的国民党反动派之间的矛盾。
2. 政策:1947 年,中国共产党召开全国土地会议,颁布《中国土地法大纲》。
3. 内容:没收地主土地,废除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按照农村人口平均分配土地。
4. 作用:土地改革使广大农民政治上翻了身,经济上分到土地,生活上得到保证。
他们积极参军、参战,为打败蒋介石、建立新中国奠定了深厚的群众基础。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下册第17课 外交事业的发展 知识点下册归纳

第17课外交事业的发展知识点一: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1、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为什么是“恢复”而不是“加入”?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阻力是什么?原因:联合国是1945年二战后成立的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的国际组织,在它创立之初,中国既是创始会员国之一。
阻力:①败退台湾的蒋介石占据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②美国的阻挠(在新中国成立后,美国一直采取孤立、封锁、包围政策,阻挠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入联合国,企图扼杀新中国于摇篮中。
)2、分析概括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的背景、概况及历史意义是什么?背景:在美国等国家的操纵下,联合国长期将中华人民共和国排斥在外,仍由蒋介石集团占据中国在联合国的席位。
概况:1971年10月,第26届联合国大会通过决议,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
意义: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是中国外交的重大胜利,有利于中国积极参与国际事务,发挥重要作用。
3、你从乔冠华的开怀大笑中感受到了什么?1)自信的笑、胜利的笑;2)中国综合国力的增强、国际地位的提高;3)进一步表明美国的孤立政策失败;4)我国在外交上取得了更大的进展。
4、中国为什么能够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1)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提高的结果;2)中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同世界各国发展友好关系,赢得世界的尊重;3)亚非发展中国家对中国的支持与帮助。
5、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意义:对中国:这是中国外交的重大胜利。
正式成为联合国安理会五大常任理事国之一,进一步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中国积极参与国际事务,发挥了重要作用;对世界:有利于维护世界和平,加强世界各国的友好合作,促进人类进步事业的发展。
知识点二:中美、中日建交6、概括中美建交的背景、关系出现转机的原因?背景:从中国来说:①从整体上打破外交僵局,改善国际地位②牵制和对付来自于苏联的威胁,缓解国家安全压力③有助于解决台湾问题,实现中国统一从美国来说:①认识到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的重要,承认孤立中国政策的失败;②改善中美关系,可增强美国对付苏联的实力原因:美国方面:(1)认识到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的重要作用;(2)孤立中国的政策失败;(3)美国霸权地位衰落,可增加对付苏联的实力;(4)陷入越南战争的泥潭。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历史第17课《外交事业的发展》课堂笔记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历史第17课《外交事业的发展》课堂笔记本课主要探讨了我国外交事业的发展历程和现状。
以下是课堂笔记:一、鸦片战争与近代中国的外交危机1840年,英国发动了鸦片战争,导致中国陷入外交危机。
中国在这场战争中败北,被迫签订了不平等条约,这让中国的外交地位受到了极大的影响。
之后,中国陆续签订了多次不平等条约,导致西方势力在中国的殖民地扩张和割据。
这一时期,中国的外交工作比较 passivism,对西方列强的压迫采取了较为软弱的姿态。
二、新中国的外交政策和成就但是,随着新中国的成立,外交政策发生了重大转变。
中国开始采取独立自主、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外交政策,积极发展友好合作关系。
1954年,中国至阿尔及利亚进行了首次外交使团,标志着中国跳出了国际孤立的状态。
之后,中国相继与亚非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成为了第一批承认新中国的国家之一。
三、改革开放后的中国外交改革开放后,中国开始向世界开放,外交取得了巨大的发展。
1989年中国加入联合国,1991年加入亚太经合组织,1996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此外,中国也开始参与到地区和国际决策中,如主办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非正式会议和金砖国家合作等。
同时,中国也扮演了重要的和平维护角色,如参与联合国维和行动等。
四、新时代中国外交的特点和挑战新时代中国外交致力于打造全球伙伴关系网络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中国采取了更多的主动出击姿态,极力为全球和地区和平、稳定、繁荣作出贡献。
但是,中国现在面临外交压力和挑战,如贸易战和地缘政治问题等。
总的来说,中国的外交工作在历史上经历了起伏和变革,从passivism 到独立自主,再到主动出击。
新时代中国外交的挑战也随之而来。
但是,我们相信,在中国的发展历程中,外交将依然发挥重要作用,书写新的辉煌篇章。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历史第17课外交事业的发展

第17课外交事业的发展单元导读本单元主要从新中国的国防和外交上讲述新中国的历史。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人以在战争的废墟上建立和发展自己的国防力量。
特别是人民海军、空军和导弹部队,在极其薄弱甚至空白的基础上,一步步发展壮大起来,铸造了守卫祖国安宁的钢铁长城。
在新中国成立之初,面对艰难的国际环境,我国确立了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并相继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和“求同存异”的方针,积极发展对外关系,国际地位不断提升。
到了20世纪70年代,我国通过努力,恢复了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先后与日本和美国建交,由此,与我国建交的国家纷纷而来。
改革开放后,我国展开了全方位、多层次的外交活动,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第17课外交事业的发展主题与课时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国历史》八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十七课(1课时)课标要求了解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和中美建交等史实。
学习目标1、掌握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和中日建交的相关史实。
2、了解中美关系走向正常化、掌握尼克松访华和中美《联合公报》。
3、了解改革开放后的全方位外交,体会外交是利益的博弈,理解新时期中国在国际事务中承担的大国责任。
评价任务1.完成评价任务一、(检测目标1)2.完成评价任务二、(检测目标2)3.完成评价任务三、(检测目标3)资源与建议本课是本单元的第三课,在前一课,学生已经了解了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外交政策,这为本课的学习起了铺垫作用。
本课紧承上一课的内容,是上一课内容的继续和延伸,着重介绍了20世纪70年代及改革开放后中国的外交成就,它包含了本单元三个重点内容:中美、中日建交,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以及中国全方位的外交所取得成就。
它和本单元其它两课一起概述了新中国国防建设和外交成就,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增强爱国意识,懂得外交事业的发展源于国力的增强。
重点: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恢复;中美关系正常化。
难点:我国外交事业之所以取得辉煌成就的原因。
初二历史下册第17课知识点

初二历史下册第17课知识点学习八年级历史知识有教养的头脑的第一个标志就是善于提问。
读书越多,越感到腹中空虚。
店铺为大家整理了初二历史下册知识点,欢迎大家阅读!初二历史下册知识点:第17课科学技术的成就(一)1、1964年10月16日,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加强了我国的国防国量,也打破了帝国主义的核垄断,对维护世界和平具有重要意义。
2、1964年6月,我国设计的中近程地地导弹研制成功,1966年10月,装有核弹头的中近程地地导弹试爆成功,我国有了可用于实战的导弹。
3、1970年,我国用长征号运载火箭,成功地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1号,成为继苏联、美国、法国、日本之后,世界上第五个能独立发射人造地球卫星的国家。
1999年,我国成功发射第一艘无人飞船“神舟一号”,2003年,我国第一艘载人飞船“神舟五号”发射成功,飞行员是杨利伟。
4、1973年我国水稻专家袁隆平首次培育成功籼型杂交水稻(“东方魔稻”),被称为“杂交水稻之父”。
初二历史下册知识点(一)第18课科学技术的成就(二)1、1986年3月,我国四位科学家为了发展我国的高技术产业,向中共中央写了一封题为《关于跟踪世界战略性高科技发展的建议》,邓小平非常重视并做了批示,此项计划被称为“863计划”。
经过半年的论证,形成了《863计划纲要》,选择生物技术、航天技术、信息技术、激光技术、自动化技术、能源技术和新材料技术七个领域作为我国发展高技术的重点,1996年又将海洋高技术列为第八个领域。
2、20世纪末,人类进入了高度的信息化时代,以因特网为主要特征的数字化正在改变着世界,引起经济和社会的深刻变化。
中国古代有“秀才不出门,便知天下事”的说法,今天这种说法已经通过计算机网络变成了现实。
3、“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邓小平说的。
初二历史下册知识点(二)第19课改革发展中的教育1、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重视基础教育的发展,1986年颁布实施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增加经费投入,到2000年,全国基本实现了普及了九年义务教育,九年义务教育属于基础教育;20世纪90年代以来,政府实施“科教兴国”的发展战略,把九年义务教育作为科教兴国的奠基工程。
部编版-历史-八年级下册-素材:第17课 外交事业的发展 知识点总结

第十七课外交事业的发展一、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1、史实、1971年10月,第26届联合国大会通过决议,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并立即把国民党集团的代表从联合国及其所属一切机构中驱逐出去。
2、背景:联合国成立于1945年,是由主权国家组成的国际组织。
中国是创始会员国之一,也是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之一,当时由国民政府代表中国。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作为代表中国的唯一合法政府,理应享有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3、70年代我国的外交成就:①1971年10月,第26届联合国大会通过决议,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起合法权利。
②1979年,中美正式建交。
③1972年,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访华中日两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二、中美、中日建交:1、中美建交的原因:①新中国成立后,美国政府敌视新中国,对新中国实行封锁禁运、包围威胁的政策,双方敌对的状态长达20多年。
②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和国际形势的变化,20世纪70年代初,改善中美关系成为两国共同的要求,中美关系出现了转机。
3、建交过程:①1971年7月,基辛格访问中国,同周恩来总理举行会谈。
②1972年,尼克松访华,中美双方正式签署并发表了《联合公报》,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
③1979年,中美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美国承认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中国的唯一合法政府。
4、中日建交:1972年,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访华,中日两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5、影响:许多国家纷纷与中国建立外交关系,出现了与中国建交的热潮。
三、全方位外交:1、外交政策:改革开放以后,继续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坚持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同其他国家发展友好合作关系。
2、外交策略:(1)中国注重改善和发展与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关系,注重加强同发展中国家的政治经济合作,力争中美、中日关系稳定发展,逐步实现中苏关系正常化,积极发展与欧盟国家的关系。
初中历史八年级下册十七课

1、“两弹一星”指什么?
原子弹、氢弹和人造卫星
2、“两弹”研制成功的史实: 1964年10月16日,我国西部地区硕大的蘑菇 云腾空,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1964年6月,中近程地地导弹研制成功;
1966年10月,装有核弹头的中近程地地导弹 发射,我国有了可用于实战的导弹。
3、原子弹具有巨大的杀伤力,我国 为什么还要研制?
中 国 第 年一 颗 月原 子 日 弹
1964 10 6
中 国 第 一年 颗 氢月 弹 1966 10
中国首次成功发射地对地中程导弹.
作为美国军事观察团的成员,我在原子弹爆炸后的第三 周登上了一列开往广岛的火车,这一刻成了我一生当中 最可怕的时刻。尽管我经历过可怕的战争,可对我即将 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加强了我国的国防 看到的一切仍然没有思想准备。这里空空如也:没有鸟、 没有人、没有树、没有房子、没有生命、水泥墙壁上留 力量,也打破了帝国主义的核垄断,对维护 下来的一个个人体轮廓,就像照片底片被烙在了墙上一 世界和平具有重要意义。 样。广岛就像一股烟儿似的眨眼间就消失了。 原子弹不仅能够将广岛夷为平地,而且可能毁灭人类和 地球,为什么中国还要控制并拥有它?
探究:新中国成立后, 我国科技发展的原因?
一: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为科技事业 的发展创造了前提。 二:党和政府对科技发展的重视和正确 决策,为科技事业发展提供了保证。 三:优秀的科学家和广大科技工作者在 科技事业中的开拓创新和无私奉献。
1、下列是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做出了卓越 贡献,成为全国人民楷模的人物,其中为我国 的核武器的研究做出了贡献的是( C ) A焦裕禄 B王进喜 C邓稼先 D袁隆平 2、被杨振宁成为“中国的奥本海默”的是D ( ) A 华罗庚 B 钱学森 C 赵忠尧 D邓稼先
8下17课历史笔记

8下17课历史笔记八年级下册第17课的历史笔记可能会根据不同版本的教材和历史时期有所变化。
不过,这里我可以提供一个大致的框架和可能包含的内容,以帮助你整理笔记。
请注意,以下内容是基于中国初中历史教材的一般情况,具体细节可能因地区和教材版本而异。
八年级下册第17课历史笔记一、课题首先,记下课题的名称,例如“新中国的成立与巩固”、“改革开放的起步”等,这有助于你快速定位这一课在整个历史时间线中的位置。
二、重点知识1.历史事件:列出本课涉及的主要历史事件,如重要会议、战役、政策实施等。
2.时间线:整理出这些事件发生的时间顺序,有助于形成清晰的历史脉络。
3.人物:记下与本课内容相关的重要历史人物,包括他们的角色和贡献。
4.意义与影响:分析这些历史事件对当时及后世的影响,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
三、难点解析1.复杂概念:对于本课中出现的复杂历史概念或术语,进行解释和举例说明。
2.容易混淆的点:指出容易与其他历史事件或概念混淆的地方,并进行辨析。
四、图表与地图1.历史图表:根据教材内容,绘制或复印相关的历史图表,如人口增长图、经济发展图等。
2.历史地图:标记出与本课内容相关的地理位置和疆域变化。
五、思考与讨论1.课后问题:记录教材或老师提出的课后问题,并尝试给出自己的答案。
2.课堂讨论:记录课堂上同学们的观点和老师的点评,有助于深化对历史事件的理解。
六、补充资料1.相关文献:记下老师推荐的或自己找到的与本课内容相关的历史文献。
2.多媒体资源:记录与本课相关的视频、音频、图片等多媒体资源,以便课后复习时参考。
示例(假设课题为“新中国的成立与巩固”):一、课题:新中国的成立与巩固二、重点知识1.历史事件:新中国成立、抗美援朝、土地改革等。
2.时间线:1949年新中国成立→ 抗美援朝(1950-1953年)→ 土地改革(1950-1952年)。
3.人物:毛泽东、周恩来、彭德怀等。
4.意义与影响: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结束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开始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抗美援朝保卫了国家安全,提高了国际地位;土地改革废除了封建土地制度,解放了农村生产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二历史下册第17课知识点
学习八年级历史知识有教养的头脑的第一个标志就是善于提问。
读书越多,越感到腹中空虚。
学习啦为大家整理了初二历史下册知
识点,欢迎大家阅读!
1、1964年10月16日,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第一颗原
子弹爆炸成功,加强了我国的国防国量,也打破了帝国主义的核垄断,对维护世界和平具有重要意义。
2、1964年6月,我国设计的中近程地地导弹研制成功,1966年10月,装有核弹头的中近程地地导弹试爆成功,我国有了可用于实
战的导弹。
3、1970年,我国用长征号运载火箭,成功地发射了第一颗人造
地球卫星——东方红1号,成为继苏联、美国、法国、日本之后,
世界上第五个能独立发射人造地球卫星的国家。
1999年,我国成功
发射第一艘无人飞船“神舟一号”,2003年,我国第一艘载人飞船“神舟五号”发射成功,飞行员是杨利伟。
4、1973年我国水稻专家袁隆平首次培育成功籼型杂交水稻
(“东方魔稻”),被称为“杂交水稻之父”。
第18课科学技术的成就(二)
1、1986年3月,我国四位科学家为了发展我国的高技术产业,
向中共中央写了一封题为《关于跟踪世界战略性高科技发展的建议》,邓小平非常重视并做了批示,此项计划被称为“863计划”。
经过半年的论证,形成了《863计划纲要》,选择生物技术、航天
技术、信息技术、激光技术、自动化技术、能源技术和新材料技术
七个领域作为我国发展高技术的重点,1996年又将海洋高技术列为
第八个领域。
2、20世纪末,人类进入了高度的信息化时代,以因特网为主要
特征的数字化正在改变着世界,引起经济和社会的深刻变化。
中国
古代有“秀才不出门,便知天下事”的说法,今天这种说法已经通
过计算机网络变成了现实。
3、“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邓小平说的。
第19课改革发展中的教育
1、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重视基础教育的发展,1986年颁布
实施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增加经费投入,到2000年,全国基本实现了普及了九年义务教育,九年义务教育属于基础教
育;20世纪90年代以来,政府实施“科教兴国”的发展战略,把九
年义务教育作为科教兴国的奠基工程。
2、新中国以来,我国高等教育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巨大发展。
20
世纪90年代,为迎接新世纪的挑战,教育部启动了将北京大学、清
华大学等若干大学建设成世界一流大学的工作。
高等学校在社会主
义现代化建设中,已经成为名副其实的科技重要方面军。
3、“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是邓小平说的。
看了“初二历史下册知识点”的人还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