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60年历代代领导人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理论的探索

合集下载

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及成就

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及成就

历史风云网历史风云网 为您提供:新课标岳麓\人教\人民版各课教案\课件\试题\人物图文简介\原始史料\趣闻轶事\不同观点\拓展阅读等; 历年高考题、高考三轮复习资料、高考模拟试卷;学习复习方法、记忆技巧、答题技巧;历史故事、历史电子书!子书!第 1 页 共7 页 《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及成就》专题复习(四)专题概述:1949年10月,新中国诞生新中国诞生,,中国历史从此进入现代史时期中国历史从此进入现代史时期.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1956年底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是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中国人民在中共领导下彻底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遗留任务的同时,迅速恢复了国民经济并开展了有计划的经济建设计划的经济建设,,在全国绝大部分地区基本上解决了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并取得很大胜利,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1956年至1976年的20年,是中共为寻找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道路而进行艰苦探索的历史时期. 其中(1956至12月至1966年5月)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中共领导人民在社会主义建设上艰难探索中共领导人民在社会主义建设上艰难探索,,它又可分为两个阶段它又可分为两个阶段. .1、从1956年至1957年初年初,,即中共八大一次会议前后即中共八大一次会议前后,,是初步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阶段是初步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阶段..中共破除了对斯大林和苏联经验的迷信除了对斯大林和苏联经验的迷信,,及时总结了我国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的经验,对我国的基本国情和社会主义经济主义经济,,政治政治,,文化建设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文化建设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方针新方针..中共形成了一些正确的和比较正确的理论观点中共形成了一些正确的和比较正确的理论观点,,方针政策与实践经验针政策与实践经验,,使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

使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

2、从1957年下半年至1965年,是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的阶段是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的阶段,,由于国际形势变化和国内反右派斗争扩大化反右派斗争扩大化,,党内党内""左''''的指导思想使我国社会主义事业遭到以的指导思想使我国社会主义事业遭到以的指导思想使我国社会主义事业遭到以""大跃进大跃进""为标志的第一次挫折为标志的第一次挫折..随后的国民经济调整纠正了失误的国民经济调整纠正了失误,,取得了成就取得了成就,,使之成为中共工作的主导方面。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一、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1953——1956) ⒈背景和条件:
政治基础: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政权的巩固。
经济基础: 国民经济的恢复。 重要力量: 国营企业的建立。 阶级条件: 工人阶级在国家中地位的确立和 提高。
2、经过:
A、制定过渡时期(中华人民共和国成 立——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总路线。 B、社会主义改造: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 改造:采取国家资本主义的形式,成功地 实现了对民族资本的和平赎买。农业、手 工业的改造,参加生产合作社,走集体化 的道路。
一化:社会主义工业化 内容: “一化三改造” 三改: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 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讨论: “一化三改造”的内容及其关系?
“一化”指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是三大改造的物质基础;“三改 造”是指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它 为工业化的实现创造前提条件。他们之间是互相联系、互相促进 的关系,体现了发展生产力与变革生产关系的有机统一,即发展 生产力和变革生产关系同时并举。
“苏联共产党就是我们 最好的先生,我们必须向他 们学习。” ——毛泽东 “我们所走过的道路就 是苏联走过的道路,这在我 们是一点疑问也没有的。” ——刘少奇 “苏联经济文化及其各 项重要建设的经验将成为新 中国的榜样。”
1949年12月,毛泽东主席访问苏联。图为抵达莫斯科车站时的情 景。这是新中国最高领导人的首次出访。
想一想:你认为这样炼出 的钢质量会如何?这样炼钢你 认为有什么影响?
1957年11月6日,赫鲁晓夫在庆祝十月革命40周年 的报告中正式提出15年内赶超美国的口号。同时还宣称: “我们有一切根据宣布共产主义已经不是遥远的将来的 事情了。”正在苏联进行国事访问的毛泽东,也不甘落 后,提出中国在15年内赶上英国的宏伟目标。1958年5 月,中共八大二次会议通过了“鼓足干劲、力争上游、 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等口号。这样,一 场轰轰烈烈的“大跃进”运动在中国开展起来。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第四章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理论成果从1956年到1976年,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为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付出了艰辛的努力。

既取得了积极的成果,也遭受了重大挫折。

所有这一切,都为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的探索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1956年4月25日,毛泽东在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作了《论十大关系》的讲话,论述了借鉴苏联经验教训,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问题的重要意义,提出要进行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的第二次结合,揭开了党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新道路的序幕。

(一)探索的原因1、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我国将进入全面的社会主义建设阶段——党面临如何在中国这样贫穷落后的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新课题国情:人口众多,经济文化落后,发展极不平衡→全新的课题: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强国?2、第一个五年计划执行过程中,既取得了重大成就,也暴露出不少问题。

成就:一五期间的五年中,我国先后施工的工业项目有1万多个,其中大中型项目近6000项。

我国有了自己的汽车、飞机、重型机器和精密仪器等制造业;以铁路为中心的交通运输业,也有很大发展;新建成的宝成、鹰厦、集二等铁路都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在长江上架起了武汉长江大桥,连结了中南地区南北的交通。

川藏、青藏、新藏公路铺到了“世界屋脊”。

问题:选择了苏联模式。

毛泽东后来回忆:这是必要的,但“总觉得不满意,心情不舒畅”。

必要的:①“一五计划”是在苏联的大力援助下全面展开的。

1952年8月,为争取苏联对“一五计划”,周恩来率团访苏。

期间,苏联共派遣3000多名专家,带来的资料重量达600多吨,共完成156个重点工程项目。

②工业化起步阶段,需要集中力量打基础③我们缺乏搞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有必要向别人学习不满意:苏联模式存在严重的弊端①重工业、农业和轻工业的比例关系失调(重太重,轻太轻,农无足轻重)②积累和消费的比例关系失调(重积累、轻消费)③管理体制过分集中统一④所有制结构过分单一3、直接的导火线:1956年2月的苏共二十大1956年2月25日,在苏联共产党第二十次代表大会的最后一天,赫鲁晓夫在会上作了《关于个人崇拜及其后果》的秘密报告。

党史讲稿《党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范文多篇

党史讲稿《党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范文多篇

党史讲稿《党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范文多篇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多年来,中国从一个积贫积弱、四分五裂的旧社会,变成如今繁荣昌盛、团结统一的社会主义国家,这一翻天覆地变化的根本原因在于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在不断发展的新形势下,党带领全国人民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建设不断推向深化。

一、探寻社会发展之途——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近代以来,在长期的奋斗中,中国人民得出了重要的历史结论即:惟有共产党、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惟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

“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是我们党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它包含了几代共产党人对社会主义的理想、追求和探索。

事实证明,“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真正坚持社会主义”。

但是,党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并不是一帆风顺的,从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开始,经历了曲折而艰苦的奋斗征程,才逐步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理论。

(一)第一代领导集体:奠基的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始于毛泽东。

新中国成立以1/ 8后,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国共产党人将马列主义的普遍原理与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进行了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改造,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并开始对适合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进行探索。

首先,摆脱苏联模式,坚持走自己的路。

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由于缺乏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经验,照搬苏联建设模式便成为我国建设的必然。

但是苏联模式的弊端在我国建设中逐渐显露,毛泽东在党内首先提出这个问题:“最近苏联暴露了他们在建设社会主义过程中的一些缺点和错误,他们走的弯路,你还想走?过去我们就是鉴于他们的教训,少走了弯路,现在当然更要引以为戒。

”毛泽东在总结苏联经验的基础上,主张在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上,要走自己的路。

其次,提出了许多有关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正确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

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一文中,毛泽东阐述了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和两类矛盾,并揭示了解决矛盾的不同方法。

专题三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专题三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人民日益增长物质文 无产阶级同资产阶 化生活需要与现实间 级之间的矛盾 的矛盾 集中精力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尽快从落后 的农业国转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4.有计划的经济建设(1953-1957)
计划经济起步的标志: 一五计划的实施 时间:
1953年-1957年
发展重工业;进行三大改造 过渡时期总路线
借鉴苏联经验,工业基础薄弱 增强国防的需要
1958年,中共八大二次会议提出“鼓足干劲, 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 线。
“大跃进”的主要表现为大办工业、农业, 片面追求经济发展的高速度。
人民公社化运动是在生产关系方面急于过渡 的一次典型实验。错误地认为社会主义的所有制 形式是越大越公越好,在生产关系的变革上盲目 求快求纯。
【感悟历史】 在山西省故县“小土群”的一角 农 1958年,全国共生产钢1108万吨,其中民 大 合格的钢只有800万吨。 炼 ------造成人力物力的巨大浪费,而且使土 钢 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 时 运 送 矿 石
一、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1949----1976)
(一)、社会主义建设的起步(1949---1956) 1、国民经济的恢复(1949---1952) 措施: (1)没收官僚资本,建立社会主义国营经济; (2)进行土地改革,废除地主土地所有制,实 行农民土地所有制。 影响: 为开展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奠定 了基础。
①给经济建设造成极大破坏,直接损失5000亿元 ②更为严重的是20世纪70年代使中国失去了一次极 其宝贵的发展机会,与发达国家差距拉大了
1967年的中国与世界
感 悟 历 史
大 革 命
一 小 步
4、文革十年取得的成就
1)一桥: 南京长江大桥 一厂: 湖北十堰第二汽车制造厂 一田: 胜利油田 二铁: 成昆铁路、湘黔铁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第一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初步确立以后,中国共产党人对在中国,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进行了艰辛探索,取得了很多成就,也产生了一些失误。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在新的时代背景和实践基础上继续进行探索,提出要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并把它当作首要的基本的理论问题。

?什么是社会主义?是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问题,?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是寻找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问题。

只有弄清社会主义本质是什么,才能真正认识社会主义,也才能更好的寻找出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和方法来。

因而,社会主义本质问题是个很重要的问题。

毛泽东等人的探索是以1956年党的八大前后为起始的。

在探索实践中,他们提出了一系列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正确思想和主张,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但是,探索者的道路从来不是平坦的,在探索中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历程中,有过成功,也发生了严重失误。

这一探索过程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从1956年4月《论十大关系》到1957年2月发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是毛泽东探索的正确发展阶段;从1957年下半年到1966年?文化大革命?爆发前,是探索的曲折发展阶段;从1966年5月到1976年10月,是探索陷入歧途的阶段。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艰苦探索和理论成果(难点)1、改革开放前党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艰苦探索1956年,国内外形势出现重大变化,为我们党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提供了客观的必要性和现实的可能性。

①从国内情况看,随着社会主义改造取得决定性的胜利,社会主要矛盾发生了变化,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应当转移到社会主义建设上来。

但是,在经济和文化落后的国家中,社会主义建设应该怎么搞,这是整个国际共运中尚未很好地解决的问题。

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在对生产资料私有制改造的方式方法上,毛泽东等人大胆地创造性地开拓出了一条带有中国色彩的成功的道路。

第七讲:党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第七讲:党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党史知识大讲堂》第七讲:党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各位网友大家好,今天我要谈的话题是党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这个题目要谈的是从1956年到1976年这20年的历史,讲的是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索的过程。

这一段的探索应该说很曲折,几十年之后,我们再来回顾这段历史是有意义的,能够使我们总结历史经验教训,能够在这个基础上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由来有更深入的理解。

探索是从1956年开始的,探索的任务是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这篇讲话中提出来的。

他这样讲,最近苏联暴露了建设社会主义过程中的问题,他们走过的弯路,你还想走?很清楚,毛泽东想在社会主义建设问题上走一条自己的路。

那么,为什么这个任务这时候才提出?新中国成立到这时候已经快七年时间了,为什么这中间没有提出?当然,这是有原因的。

我认为,这个时候提出探索任务的最重要的原因,就是苏共二十大的召开,打破了过去对苏联模式的迷信。

苏联是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搞的社会主义跟马克思的设想是一致的,实践过程中也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在这种情况下,各国共产党人都对苏联模式有着迷信,那就可以理解了。

似乎社会主义就是这样的,跟它不一样就是离经叛道。

这个迷信对于我们中国共产党人,对于毛泽东都造成了压力。

毛泽东后来讲过,建国初,我们是照抄照搬苏联的,懵懵懂懂不满意,但是没办法。

没办法,就是这个迷信的压力。

但是,这个迷信让苏共二十大打破了,让赫鲁晓夫所谓的“秘密报告”打破了。

所谓“秘密报告”,其实题目叫《关于个人崇拜及其后果》,为什么说是“秘密报告”呢?因为事先没有正式列入苏共二十大的议程,苏共二十大2月25日结束,24日晚上临时通知开全体会议,赫鲁晓夫作了一个报告。

作这个报告的时候,各国共产党代表团的团长只让波兰、匈牙利的两位团长去听,我们的团长是朱德,副团长是邓小平,都没让听。

所以被称为秘密报告。

当然,这个秘密维持很短时间,美国中央情报局搞到报告的本子,6月上旬干脆在纽约时报上登了出来。

如何理解“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始于毛成于邓”

如何理解“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始于毛成于邓”

如何理解“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始于毛成于邓”摘要:毛泽东、邓小平在领导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进程中,分别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对社会主义道路进行了艰辛的探索,对社会主义理论的创立作出了巨大贡献。

毛泽东作为中国共产党第一代领导集体的核心,是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最初探索者,他确定了社会主义建设的大政方针,明确了社会主要矛盾,制订了经济建设的具体方针。

邓小平作为中国共产党第二代领导集体的核心,领导中国成功跨越了“卡夫丁峡谷”,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在新的实践基础上,开创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毛泽东社会主义建设理论是邓小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理论的理论来源,可以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理论“始于毛、成于邓”。

关键词:毛泽东;邓小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卡夫丁峡谷薄一波同志曾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始于毛,成于邓。

”毛泽东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渊源理论,而邓小平理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本源理论。

对此,小平同志曾经说过:“从许多方面来说,现在我们还是把毛泽东同志已经提出、但是没有做的事情做起来,把他反对错了的改正过来,把他没有做好的事情做好。

今后相当长的时期,还是做这件事。

当然,我们也有发展,而且还要继续发展。

”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两大理论成果,都是党和人民实践经验和集体智慧的结晶,反映和代表的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辉煌历史。

一:毛泽东为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打好良好的开端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共第一代领导集体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探索取得了重要的成果。

(1)提出了以苏联经验为鉴戒,探索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问题。

(2)提出关于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两类不同性质的社会矛盾,以及正确处理和解决人民内部矛盾的一系列方针、政策。

(3)明确了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后,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和党的中心工作,提出“四个现代化”的“两步走”战略。

以上思想,在今天对我们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仍具有指导意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中国60年历代代领导人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理论的探索(摘要)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归结起来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正确认识、了解、评价我党历代领导人关于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理论的探索过程,是学习、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基础。

本文简要回顾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和胡锦涛为代表的中央历代领导集体对我国社会主义发展阶段问题进行的逐步探索、创立并完善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并且就这个伟大的探索过程做了粗浅分析和论述。

力图找寻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有了确切的历史方向的每个伟大的历史瞬间和艰辛过程,有望对新时代、新形势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工程的实施产生借鉴作用。

如何在社会主义历史条件下正确地认识和把握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所处的历史阶段,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立论基础。

也是中国共产党人所面临的重要的理论和实践课题,建国初期以毛泽东为代表的领导人对我国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理论进行了初步探索,并提出社会主义可分为“不发达的社会主义”和“比较发达的社会主义”两个阶段。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以邓小平为代表的领导集体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做出了我国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论断,并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进行了系统论证和明确表述。

在新时期、新形势下在我国改革开放的关键时期# 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领导集体积极探索,勇于创新#。

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作了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使其日臻完善。

一、毛泽东:我国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需要一百多年时间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论著中也曾提出过关于未来社会发展阶段的设想。

1875年马克思写了著名的《哥达纲领批判》,其最显著的理论贡献就是把代替资本主义社会的未来共产主义划分为两个阶段,即“共产主义的第一阶段”和“共产主义的高级阶段”。

但他并未将社会主义划分为若干阶段,在科学社会主义发展史上#,列宁第一次将社会主义划分为“低级发展阶段”和“高级发展阶段”,并提出了“低级发展阶段即初级发展阶段”的科学概念和观点。

但是我国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与马克思、恩格斯、列宁设想的社会主义社会在发展程度上有很大的差别。

因此,绝不能教条主义地照抄照搬他们的理论观点,毛泽东历来主张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必须遵循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原则。

而我国最大的实际就是我国的国情,分析我国基本国情、认清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是毛泽东探索我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基本原则。

如果脱离中国的实际,理论就不能指导实践取得有效的成果,就会阻碍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发展。

在领导民主革命时期毛泽东就曾指出“认清中国的国情,乃是认清一切革命问题的基本的依据。

”建国以后,毛泽东又进一步分析了我国“一穷二白”和人口众多、百分之九十是农民的基本国情,强调我国社会主义建设要从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的情况出发,他认为,社会主义社会是一个相当长的历史阶段,是一个发展过程。

在社会主义发展阶段问题上毛泽东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和《在一九五七年的夏季形势》中提出了“建立”和“建成”两个表示不同阶段的概念,并在时间上作了预测。

毛泽东曾提出一个估算“我们要建成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大概经50年即 10个五年计划就差不多了,就象个样子了,就同现在大不一样了”。

50年代末到 60年代初,毛泽东对我国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认识又有所深化他在读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时联系中国实际进行了理论思考,指出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社会不是凝固不变的,“社会主义这个阶段又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不发达的社会主义, 第二阶段是比较发达的社会主义”。

1962年他又谈到建设强大的社会主义经济在中国50年不行会要100年或者更长的时间。

在1962年扩大的中央工作会议上,他又向党内同志讲了这番话并劝同志们宁肯把困难想得多一点,因而把时间设想得长一点。

可见,毛泽东历来都坚持不断革命论同革命发展阶段论相统一的原理,这是在长期的革命斗争实践中总结而形成的。

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观点绝不是简单地重复马克思列宁的社会主义阶段论,而是对中国革命阶段论在社会主义时期这一新的历史条件下的发展。

是他运用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阶段理论对我国社会主义发展过程客观规律的探索。

因而毛泽东60年代末关于“我国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需要一百多年时间”的科学论断是我们党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重要思想来源和实践经验之一,而我们党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则是对毛泽东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理论的重大发展。

二、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标志着我国进入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

以邓小平为核心的中共第二代领导集体对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研究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第一,对我国社会主义所处的发展阶段进行了深刻反思。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共第二代领导集体系统总结和深刻反思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痛切地意识到“我们的根本失误就是离开了我国的国情”,没有清醒地认识到我国已建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但又需要经历一个长期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并据此制定正确的路线、方针和政策。

对此,邓小平总结说“文化大革命十年浩劫中国吃了苦头,中国吃苦头不只这十年,这以前,从 1957年下半年开始"我们就犯了‘左’的错误,总的来说,就是对外封闭、对内以阶级斗争为纲。

忽视发展生产力制定的政策超越了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

有鉴于此,邓小平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

对我国社会主义所处的历史阶段进行了新的探索与总结。

他清楚地认识到要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首要的重大理论问题就是要正确判断我国社会所处的历史发展阶段。

1981年6月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第一次正式提出我们的社会主义制度还是处于初级阶段,我们的社会主义制度由比较不完善到比较完善必须要经历一个长久的过程。

1982年党的十二大报告指出,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还处在初级发展阶段。

并认为物质文明还不发达是这个阶段的根本特征,而真正意义上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概念是1986年9月十二届六中全会做出的中共中央关于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

1987年10月党的十三大则第一次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进行了系统而精辟的论证郑重而明确地做出了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论断。

第二、科学地阐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内涵和基本特征。

中共十三大报告对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内涵进行了全面论证和阐述。

它包含两层含义:其一,我国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我们必须坚持而不能离开社会主义。

其二,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还处在初级阶段,我们必须从这个实际出发而不能超越这个阶段。

我国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不是泛指任何国家进入社会主义都必须要经历的起始阶段,而是特指我国在生产力落后、商品经济不发达的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必然要经历的特定阶段。

第三、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指导下制定了正确的路线、方针和政策。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提出彻底纠正了我们以前在建设社会主义指导思想上的空想论使我们对社会主义建设的认识完全植根于现实的基础之上。

基于此,我们党制定了一系列发展社会主义的路线、方针和政策。

(一)从我国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实际出发把发展生产力作为根本任务并对原有经济体制进行改革。

(二)强调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发展社会主义的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

(三)在民主政治建设上既把建设高度的民主政治作为一个奋斗目标,又遵循从实际出发、循序渐进的原则(四)在精神文明建设方面既讲共产主义的崇高理想又讲现阶段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等。

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不是从一般原则出发,而是从中国的实际出发,从中国社会主义发展的具体历史条件出发,在总结中国社会发展的历史经验的基础上概括出来的科学结论。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形成标志着中国共产党人对中国国情和中国社会主义发展阶段问题的认识的深化!同时也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找到了现实基础标志着我们党领导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在理论上开始走向成熟。

三、江泽民:条件具备时,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会进入更高的发展阶段。

20世纪 80年代末 90年代初,国际国内形势都发生了重大变化。

从国际上看最显著的变化就是苏联解体、东欧剧变、国际共产主义运动遭受严重挫折。

从国内看我国的现代化建设已进入关键时期,改革正处在攻坚阶段。

社会生活各方面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面对国际上的挑战,国内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任,中国共产党人在总结苏东历史教训和我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过程中,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经验教训后,对社会主义建设的长期性艰巨性和曲折性有了更深刻的体会对我国社会主义所处的发展阶段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在此基础上以江泽民为核心的中共领导集体领导中国人民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胜利前进的过程中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首先,在党的十四大报告中,江泽民同志把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列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内容之一,党的十五大又进一步对这一理论进行了深入地论述。

有许多新的构思和独创性的观点,集中体现在:(一)进一步强调指出对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的统一认识和准确把握是我们解决种种矛盾澄清种种疑惑、正确贯彻党的各项方针政策的关键所在(二)提出了要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就必须首先搞清楚什么是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在初级阶段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进一步发展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三)全面阐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特征、根本任务和发展过程(四)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制定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基本目标与基本政策。

其次,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指出: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现在达到的小康还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

我国生产力和科技、教育还比较落后,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江泽民进一步强调了社会主义发展过程的阶段性,并且第一次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看作我国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的一个十分重要的阶段,从而进一步发展和丰富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四、胡锦涛:科学发展,坚持以人为本的、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

人类历史进入新的千年,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如何在实践中正确认识我国社会主义所处的发展阶段在理论上丰富、发展、深化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理论?以胡锦涛总书记为代表的新一代领导集体面对新形势、新任务,与时俱进地进行了理论创新,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十七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