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一学案:第13课 辛亥革命

合集下载

高中历史必修1优质学案:第13课 辛亥革命

高中历史必修1优质学案:第13课 辛亥革命

第13课辛亥革命课程标准素养形成简述辛亥革命的主要过程,认识推翻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中华民国的历史意义。

1.从“唯物史观”角度分析武昌起义爆发的必然性。

2.构建时间轴,从“时空观念”角度认识武昌起义、中华民国成立、《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等史实。

3.结合《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内容,从“历史解释”角度认识其特点和意义。

4.从“家国情怀”角度认识辛亥革命在近代中国历史上的丰功伟绩。

武昌起义1.条件(1)经济基础:清末“新政”和“预备立宪”客观上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2)阶级基础:新式学堂的勃兴和留学教育的发展,使革命知识分子的队伍不断壮大。

(3)思想基础:章炳麟、陈天华、邹容等人大力宣传资产阶级革命时期的天赋人权和自由平等学说。

(4)组织基础:1894年,孙中山在檀香山建立兴中会;1905年,又在东京建立了近代中国第一个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中国同盟会。

2.酝酿(1)军事起义:革命党人发动了一系列武装起义,推动全国革命进入高潮。

(2)革命党人深入湖北新军中做宣传组织工作。

(3)有利条件:清政府调湖北新军入四川镇压起义,湖北防务空虚。

3.爆发:1911年10月10日,武昌城内新军工程营的革命党人果断起义,占领武昌。

中华民国成立1.成立: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定都南京,以五色旗为国旗。

2.《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1)内容⎩⎨⎧①中华民国主权属于国民全体,国内各民族一律平等,国民有人身、居住、言论等自由和选举、被选举权。

②确立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

③特别规定实行责任内阁制。

(2)评价: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宪法性文献,具有反对封建专制制度的进步意义。

中国民主进程的丰碑1.结局:袁世凯篡夺革命果实(1)原因⎩⎨⎧①袁世凯玩弄两面手法,势力强大。

②列强以军事威胁、外交孤立、经济封锁手段,对革命政权施加压力。

(2)过程⎩⎨⎧①1912年2月12日,袁世凯逼迫清帝退位,次日通电赞成共和,孙中山提出辞职,袁世凯被选为临时大总统。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1第4单元第13课《辛亥革命》优秀教学案例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1第4单元第13课《辛亥革命》优秀教学案例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1第4单元第13课《辛亥革命》优秀教学案例
一、案例背景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1第4单元第13课《辛亥革命》”是一节重要的历史课程,旨在让学生了解辛亥革命的起因、过程、结果及其对中国历史的影响。本节课的内容涉及辛亥革命的历史背景、革命过程、重要人物、革命成果等方面,对于培养学生的历史素养、分析问题的能力以及爱国主义情感具有重要意义。
4.反思与评价的教学过程:在课堂教学的最后,留出一定时间让学生反思自己在课堂上的学习情况,思考自己学到了什么,还有什么需要改进的地方,并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评价,鼓励学生继续保持优点,改进不足,为今后的学习做好准备。
5.教学内容的全面与深入:以教材为依据,详细讲解辛亥革命的时间、地点、原因、过程、结果等关键节点,使学生全面了解辛亥革命的历史背景、过程、重要人物和成果,并对革命在中国历史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有深入的理解。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感受革命先烈的英勇事迹,培养他们的爱国主义情感。
(三)学生小组讨论
在学生小组讨论环节,我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学生共同探讨辛亥革命的一个方面,如革命过程、重要人物、革命成果等。小组讨论过程中,学生相互交流、分工合作,共同完成学习任务。例如,一组学生负责探讨辛亥革命的过程,另一组学生负责探讨重要人物,以此类推。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五)作业小结
在作业小结环节,我布置与本节课相关的历史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同时,我提醒学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注意查阅相关资料,提高自己的历史素养。此外,我还要求学生在作业中写出自己对辛亥革命的认识和体会,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五、案例亮点
1.情景创设的引入方式:通过多媒体展示清朝末年的民生困苦、外国列强侵略中国的图片和视频,让学生感受到当时国家和人民的痛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情感共鸣,使学生更直观地理解革命的历史背景。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13课辛亥革命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13课辛亥革命教学设计
3.引入新课:在总结完清朝晚期的历史背景后,教师顺势引出辛亥革命的话题,激发学生的兴趣。
教师引导:“正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一场伟大的革命——辛亥革命爆发了。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场革命的过程、历史意义及其影响。”
(二)讲授新知
1.教学内容:详细讲解辛亥革命的过程、历史意义及其影响。
(1)武昌起义:介绍起义的背景、过程和影响。
4.鼓励学生提问、质疑,培养独立思考、批判性思维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认识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民族觉醒,为民族复兴奠定了基础。
2.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理解为国家、民族利益奋斗的仁人志士的崇高品质。
3.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认识到历史的发展是有规律的,人类社会是不断进步的。
练习内容:“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及其影响”
2.练习形式:选择题、简答题等。
3.学生完成练习:学生在课堂上完成练习,教师进行个别辅导。
4.课堂反馈:教师对学生的练习情况进行反馈,解答学生的疑问。
(五)总结归纳
1.教学内容:对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进行总结,强调辛亥革命在中国近代史上的地位和作用。
2.教学方法:采用教师讲解、学生互动等方式,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
4.结合本节课的学习内容,针对以下问题进行思考:
(1)辛亥革命对中国近代史的影响有哪些?
(2)辛亥革命的成功与失败给我们带来了哪些启示?
(3)你认为辛亥革命时期的哪些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5.阅读相关历史资料,了解辛亥革命后的历史发展,为下节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1.作业要求学生在规定时间内独立完成,切勿抄袭。
(3)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分析辛亥革命中的重要事件、人物,培养学生合作学习、共同探究的能力。

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一第四单元第13课辛亥革命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一第四单元第13课辛亥革命教学设计
1.教学内容:教师提出讨论话题,如辛亥革命成功与不足的原因、孙中山的主要革命活动等。
2.教学方法:学生分组讨论,每组选取一个话题,展开深入探讨。
3.学生活动: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相互交流,形成共识。
(四)课堂练习
1.教学内容:设计具有针对性的练习题,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2.教学方法:采用问答、填空、判断、简答等形式,检验学生对辛亥革命相关知识的掌握。
3.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如图片、视频等,丰富教学形式,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提高学习兴趣;
4.设计课后作业和思考题,引导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认识到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民主革命的开端,增强民族自豪感和历史使命感;
2.学习孙中山等革命先辈为民族独立、民主与富强而英勇奋斗的精神,树立爱国主义情操;
4.学会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辛亥革命的成功与不足,提高历史思维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将:
1.以问题为导向,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辛亥革命的背景、过程和影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自主学习能力;
2.通过分组讨论、角色扮演等教学活动,让学生在互动中深入了解历史事件,提高合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本节课所学知识,检验学生对辛亥革命的理解,特布置以下作业:
1.请学生结合课堂所学,撰写一篇关于辛亥革命的小论文,要求观点明确、论述清晰,不少于800字。
2.设计一份辛亥革命时间轴,标注出辛亥革命的重要事件、人物及其影响,要求图文并茂,展现辛亥革命的历史进程。
3.分析辛亥革命成功与不足的原因,从政治、经济、文化等多个角度进行探讨,形成一篇不少于500字的论述。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高中历史必修1精品学案:第13课 辛亥革命

高中历史必修1精品学案:第13课 辛亥革命

第13课辛亥革命课程标准学法指导简述辛亥革命的主要过程,认识推翻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中华民国的历史意义。

1.联系列强侵华、清政府反动卖国的史实,认识辛亥革命爆发的必然性。

2.利用《武昌起义形势图》等资料,理清辛亥革命的主要过程。

3.理解辛亥革命的意义,尤其侧重其变革政治体制的意义。

知识点一武昌起义1.条件(1)经济基础:清末“新政”和“预备立宪”客观上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2)阶级基础:新式学堂的勃兴和留学教育的发展,使革命知识分子的队伍不断壮大。

(3)思想基础:章炳麟、陈天华、邹容等人大力宣传资产阶级革命时期的天赋人权和自由平等学说。

(4)组织基础:1894年,孙中山在檀香山建立兴中会;1905年,又在东京建立了近代中国第一个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中国同盟会。

2.酝酿(1)军事起义:革命党人发动了一系列武装起义,推动全国革命进入高潮。

(2)革命党人深入湖北新军中做宣传组织工作。

(3)有利条件:清政府调湖北新军入四川镇压起义,湖北防务空虚。

3.爆发:1911年10月10日,武昌城内新军工程营的革命党人果断起义,占领武昌。

知识点二中华民国成立1.成立: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定都南京,以五色旗为国旗。

2.《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1)内容⎩⎨⎧①中华民国主权属于国民全体,国内各民族一律平等,国民有人身、居住、言论等自由和选举、被选举权。

②确立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

③特别规定实行责任内阁制。

(2)评价: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性质的民主宪法,具有反对封建专制制度的进步意义。

知识点三 中国民主进程的丰碑1.结局:袁世凯篡夺革命果实(1)原因①袁世凯玩弄两面手法,势力强大。

②列强以军事威胁、外交孤立、经济封锁手段,对革命政权施加压力。

(2)过程①1912年2月12日,袁世凯逼迫清帝退位,次日通电赞成共和,孙中山提出辞职,袁世凯被选为临时大总统。

②1912年3月,袁世凯在北京正式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落入袁世凯手里。

第一学期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1第13课《辛亥革命》学案

第一学期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1第13课《辛亥革命》学案

第一学期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1第13课《辛亥革命》学案【学习目的】1、能掌握中国同盟会的成立、武昌起义、中华民国的成立等相关史实;2、能了解«中华民国暂时约法»的主要内容及提高意义;3、能剖析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重点】辛亥革命迸发的背景、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难点】辛亥革命的局限性【效果探求】一、武昌起义1、背景资料1:辛亥革命前,500多个不对等条约中,仅从«南京条约»到«辛丑条约»的8次主要赔款,就被敲诈19亿多白银,相当于1901年清政府全年财政支出的16倍。

«辛丑条约»签署前夕慈禧:〝量中国之物力,给与国之欢心〞。

阅读课本62、63页注释文字,结合资料1,归结武昌起义前的历史背景?时代背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经济基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阶级基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思想基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组织基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军事预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革命机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更没有严密的组织,而且都受中央性的局限,缺乏以指导全国日益高涨的革命运动。

人教版历史必修一第13课《辛亥革命》优秀教学案例案例

人教版历史必修一第13课《辛亥革命》优秀教学案例案例
2.设计问题链,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和层面思考历史问题。例如,引导学生思考辛亥革命爆发的原因是什么,革命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革命胜利后对社会产生了哪些影响等。
3.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问题,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通过问题的探讨和解答,使学生能够更深入地理解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和价值。
(三)小组合作
在过程与方法方面,我将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如展示历史图片和文献资料,引导学生直观感受辛亥革命的背景。同时,我将采用问题引导和讨论法,激发学生的思考和讨论,培养他们的历史分析能力和批判性思维。通过梳理辛亥革命的过程,学生将提高历史思维能力,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历史知识。
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我希望通过辛亥革命的教学,培养学生对国家历史的热爱和自豪感,激发他们对历史事件的关注和思考。同时,我引导学生认识到辛亥革命的重要性和历史价值,培养他们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通过学习辛亥革命,学生将培养人文关怀和道德素养,提高他们对社会问题的敏感度和关注度。
总而言之,我希望通过本节课的教学,使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取得全面发展,为他们的历史学习和个人成长奠定坚实基础。
三、教学策略
(一)情景创设
1.通过展示历史图片、文献资料和播放相关视频,为学生营造一个生动直观的历史情境,让他们能够身临其境地感受辛亥革命的历史背景和氛围。
2.利用多媒体技术,创建虚拟的历史场景,如辛亥革命爆发的武昌起义现场,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中更好地理解历史事件的发展过程。
作为特级教师,我深知教学目标的重要性,它不仅是教学设计的出发点和归宿,也是评价教学效果的重要依据。在制定教学目标时,我注重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者紧密结合,以期全面提升学生的历史素养。
在知识与技能方面,我力求让学生深入了解辛亥革命的历史背景、过程和影响,掌握相关的历史知识和人物。通过我的引导和教学,学生将能够分析辛亥革命的原因和结果,认识历史的发展规律,并培养他们的史实判断和分析能力。

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一第四单元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第十三课辛亥革命优秀教学案例

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一第四单元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第十三课辛亥革命优秀教学案例
五、案例亮点
1.情景创设:通过展示辛亥革命的历史图片、视频等资料,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当时的历史氛围,使学生在情感上与历史事件产生共鸣,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2.问题导向:本案例以问题驱动的方式进行教学,引导学生关注辛亥革命的历史背景、过程和意义。通过设计具有启发性和层次性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1.辛亥革命背景:讲解清朝的衰落、民族危机的加剧、民众疾苦等问题,为学生提供历史背景。
2.辛亥革命过程:详细讲述武昌起义、推翻清朝、建立民国等关键事件,让学生了解革命过程。
3.辛亥革命意义:阐述辛亥革命对中国近代史的影响、推动中国民主进程的作用等,引导学生认识到辛亥革命的历史价亥革命对中国近代史的重要性和影响,使学生深刻认识到辛亥革命的历史价值。
(五)作业小结
1.作业布置: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通过查阅资料、撰写论文等方式,巩固所学知识。
2.作业反馈:对学生的作业进行批改和反馈,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为下一步教学提供参考。
3.课后总结:鼓励学生总结自己在课堂学习和作业完成过程中的收获,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3.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高尚情操,使学生意识到自己肩负的历史使命。
4.通过对辛亥革命的学习,培养学生敢于创新、勇于实践的精神品质,鼓励学生在现实生活中追求真理、进步。
5.引导学生从历史事件中汲取智慧,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使学生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能够坚定信念、勇往直前。
三、教学策略
4.组织课堂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思考,促进学生间的思维碰撞。
(三)小组合作
1.合理分组,确保每个小组成员都能在团队中发挥自己的特长。
2.设计小组合作任务,如共同探讨辛亥革命的过程、分析历史资料等,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3课辛亥革命重点突破
一、酝酿和爆发
1.背景:20世纪初,民族资本主义有所发展。

2.酝酿
(1)思想方面:革命思想的传播
革命知识分子通过译书、办报、著书立说等形式宣传革命思想,把西方资产阶级的天赋人权、自由平等学说,作为革命思想武器。

宣传革命思想的中心是上海和日本东京,著名宣传家有章炳麟、邹容、陈天华等。

(2)组织方面:创建领导机构
①革命团体纷纷出现
1894年,孙中山在美国檀香山成立兴中会,决心推翻清政府,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紧接着,国内的革命团体纷纷涌现,如华兴会、光复会、日知会等。

②中国同盟会的成立
时间:1905年8月
地点:日本东京
内容:通过《中国同盟会总章》,提出十六字纲领“
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并决定创办机关刊物《民报》。

性质:同盟会是第一个全国性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意义:它的成立,标志着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3)军事方面:发动一系列武装起义
同盟会发动的一系列武装起义虽然都失败了,但沉重打击了清朝统治。

3.爆发——武昌起义
1911年10月10日,新军工程营的革命党人熊秉坤、金兆龙,率领起义士兵冲出营房,占领楚望台军械库。

经过一夜激战,革命军占领武昌。

12日,武汉三镇全部光复。

此即“辛亥革命”。

二、中华民国的成立
1.中华民国成立
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宣告中华民国成立。


五色旗为国旗,以中华民国纪元,1912年为民国元年。

2.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1)内容:①中华民国的主权属于国民全体(主权在民);②国内各民族一律平等(民族平等);③国民有基本的自由;④国民有选举和被选举权;⑤规定实行责任内阁制。

(2)意义:《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确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的制度和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具有反对封建专制制度的进步意义。

三、辛亥革命的结局
1.结局
(1)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最终落到了袁世凯手里。

(2)过程:①1912年2月,清帝退位。

②孙中山辞去临时大总统职务。

③1912年3月,袁世凯在北京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

(3)影响:中华民国名存实亡。

2.评价
(1)辛亥革命的性质:
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伟大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2)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和局限性
意义: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两千多年的封建专制统治结束了。

从此,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

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侵略势力,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鼓舞了亚洲被压迫民族的民族解放运动。

局限性:由于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辛亥革命并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没有得到根本改变。

典例导析
【例1】20世纪初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得到广泛传播的主要原因是()
A.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B.革命知识分子的增多
C.西方资产阶级思想的影响
D.戊戌变法运动的失败
解析:20世纪初,随着新式学堂的增多和留学教育的发展,革命知识分子人数增多,故B项正确。

参考答案:B
【例2】资产阶级革命派发动资产阶级革命的根本目的是()
A.推翻清政府的专制统治
B.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C.开辟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
D.建立资产阶级法制社会
解析:题中四个选项中,C项包含了其他三项的内容,是从经济根源的角度来说的。

参考答案:C
【例3】洪仁玕、孙中山思想的相同点是()
①主张推翻清政府②主张君主立宪③主张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④坚持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③④
解析:该题考查概括分析问题的能力。

洪仁玕《资政新篇》最突出的意义在于是先进中国人最早提出的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这样我们就能判断出他与孙中山思想的相同点最主要体现在哪里。

参考答案:C
【例4】《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中华民国主权属于国民全体”,其根本含义是()A.否定了君主专制制度
B.为资本主义发展创造了条件
C.人民在政治上翻了身
D.确立了民主共和国的主张
解析:在封建社会中是主权在君,而《临时约法》规定“主权属于国民全体”,很显然根本含义为A项。

参考答案:A
【例5】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实现了20世纪中国第一次历史性巨变,因为这次革命()A.推翻了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政体
B.确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度
C.给予了人民充分的民主与自由权利
D.结束了帝国主义在中国的殖民统治
解析:辛亥革命最伟大的功绩是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

民主共和制度在辛亥革命后没有真正确立;人民享有充分的民主自由权利不符合史实;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才使帝国主义在华的殖民统治结束。

参考答案:A
【例6】辛亥革命最大的历史功绩是()
A.打击了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统治
B.人民获得了一些民主和自由的权利
C.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D.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
解析:辛亥革命作为资产阶级发动的革命,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其失败更说明了资产阶级同封建势力、同帝国主义相妥协的软弱性,因此A、C两项都是不正确的。

B项是功绩之一,但相对于D项来说,这是次要的。

参考答案:D。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