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历史必修一:《辛亥革命》教学设计 李丽雯
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一第四单元13《辛亥革命》教学设计(共1课时)

为了巩固本节课关于辛亥革命的学习内容,培养学生的历史素养和思辨能力,特布置以下作业:
1.请学生撰写一篇关于辛亥革命的历史小论文,要求如下:
a.围绕辛亥革命的历史背景、过程、历史意义及其影响等方面展开论述。
b.论述观点明确,论据充分,字数在800-1000字之间。
c.论文结构合理,包括引言、正文和结论三个部分。
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一第四单元13《辛亥革命》教学设计(共1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辛亥革命的历史背景,包括清朝晚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危机,以及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状况。
2.掌握辛亥革命的主要过程,包括武昌起义、各省响应、中华民国的成立等重大事件。
3.理解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认识到它对中国政治、经济、思想等方面的深刻影响。
2.学生回答后,教师进行点评,简要介绍辛亥革命的基本背景,引出本节课的主题——《辛亥革命》。
3.随后,播放一段关于辛亥革命的纪录片片段,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辛亥革命的史实,激发学生的兴趣。
(二)讲授新知
1.首先,详细讲解辛亥革命的历史背景,包括清朝晚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危机,以及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状况。
因此,在本章节的教学中,教师应关注以下几点:
1.注重激发学生的兴趣,通过生动形象的故事、图片、视频等多媒体资源,帮助学生更好地融入辛亥革命的历史场景。
2.重视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其在探讨辛亥革命的成功与失败原因时,能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进行思考。
3.针对学生历史思维能力不足的问题,采用启发式教学,设计具有挑战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探讨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及其影响。
b.在探讨辛亥革命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时,教师可以联系现实,举例说明辛亥革命对民主制度建设的推动作用,让学生认识到历史与现实的关系。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1第4单元第13课《辛亥革命》优秀教学案例

一、案例背景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1第4单元第13课《辛亥革命》”是一节重要的历史课程,旨在让学生了解辛亥革命的起因、过程、结果及其对中国历史的影响。本节课的内容涉及辛亥革命的历史背景、革命过程、重要人物、革命成果等方面,对于培养学生的历史素养、分析问题的能力以及爱国主义情感具有重要意义。
4.反思与评价的教学过程:在课堂教学的最后,留出一定时间让学生反思自己在课堂上的学习情况,思考自己学到了什么,还有什么需要改进的地方,并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评价,鼓励学生继续保持优点,改进不足,为今后的学习做好准备。
5.教学内容的全面与深入:以教材为依据,详细讲解辛亥革命的时间、地点、原因、过程、结果等关键节点,使学生全面了解辛亥革命的历史背景、过程、重要人物和成果,并对革命在中国历史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有深入的理解。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感受革命先烈的英勇事迹,培养他们的爱国主义情感。
(三)学生小组讨论
在学生小组讨论环节,我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学生共同探讨辛亥革命的一个方面,如革命过程、重要人物、革命成果等。小组讨论过程中,学生相互交流、分工合作,共同完成学习任务。例如,一组学生负责探讨辛亥革命的过程,另一组学生负责探讨重要人物,以此类推。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五)作业小结
在作业小结环节,我布置与本节课相关的历史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同时,我提醒学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注意查阅相关资料,提高自己的历史素养。此外,我还要求学生在作业中写出自己对辛亥革命的认识和体会,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五、案例亮点
1.情景创设的引入方式:通过多媒体展示清朝末年的民生困苦、外国列强侵略中国的图片和视频,让学生感受到当时国家和人民的痛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情感共鸣,使学生更直观地理解革命的历史背景。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13课辛亥革命教学设计

教师引导:“正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一场伟大的革命——辛亥革命爆发了。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场革命的过程、历史意义及其影响。”
(二)讲授新知
1.教学内容:详细讲解辛亥革命的过程、历史意义及其影响。
(1)武昌起义:介绍起义的背景、过程和影响。
4.鼓励学生提问、质疑,培养独立思考、批判性思维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认识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民族觉醒,为民族复兴奠定了基础。
2.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理解为国家、民族利益奋斗的仁人志士的崇高品质。
3.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认识到历史的发展是有规律的,人类社会是不断进步的。
练习内容:“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及其影响”
2.练习形式:选择题、简答题等。
3.学生完成练习:学生在课堂上完成练习,教师进行个别辅导。
4.课堂反馈:教师对学生的练习情况进行反馈,解答学生的疑问。
(五)总结归纳
1.教学内容:对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进行总结,强调辛亥革命在中国近代史上的地位和作用。
2.教学方法:采用教师讲解、学生互动等方式,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
4.结合本节课的学习内容,针对以下问题进行思考:
(1)辛亥革命对中国近代史的影响有哪些?
(2)辛亥革命的成功与失败给我们带来了哪些启示?
(3)你认为辛亥革命时期的哪些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5.阅读相关历史资料,了解辛亥革命后的历史发展,为下节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1.作业要求学生在规定时间内独立完成,切勿抄袭。
(3)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分析辛亥革命中的重要事件、人物,培养学生合作学习、共同探究的能力。
高中人教版历史必修一第四单元第13课《辛亥革命》教学设计

3.结合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评价辛亥革命的成败得失,不少于300字。
4.拓展阅读:《辛亥革命与中国的现代化》一文,思考辛亥革命对中国现代化进程的贡献,并结合现实谈谈你的看法,不少于500字。
3.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有哪些?它对中国历史产生了哪些影响?
4.辛亥革命中的主要人物有哪些?他们的主张和贡献是什么?
讨论过程中,教师巡回指导,引导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问题,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历史思维能力。讨论结束后,每组选代表进行汇报,教师点评并总结。
(四)课堂练习,500字
在课堂练习阶段,设计以下习题:
此外,教师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结合本节课所学内容,撰写一篇关于辛亥革命的历史小论文,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本节课所学内容,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特布置以下作业:
1.请结合本节课所学,撰写一篇关于辛亥革命的历史小论文,要求观点明确、论据充分,不少于800字。
(二)讲授新知,500字
在讲授新知阶段,将按照时间顺序,详细讲解辛亥革命的过程。首先,介绍辛亥革命的背景,包括国内外形势、民族危机等。然后,讲述武昌起义的经过,强调起义的重要意义。接着,分析各省响应起义的情况,以及南京临时政府的成立。
在讲解过程中,着重强调以下知识点:
1.辛亥革命的主要过程和关键事件。
1.辛亥革命发生在哪一年?它的导火线是什么?
2.请简述武昌起义的经过及其意义。
3.南京临时政府成立于哪一年?它的主要任务是什么?
4.请列举辛亥革命中的三位主要人物,并简要介绍他们的贡献。
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一第四单元第13课辛亥革命教学设计

2.教学方法:学生分组讨论,每组选取一个话题,展开深入探讨。
3.学生活动: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相互交流,形成共识。
(四)课堂练习
1.教学内容:设计具有针对性的练习题,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2.教学方法:采用问答、填空、判断、简答等形式,检验学生对辛亥革命相关知识的掌握。
3.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如图片、视频等,丰富教学形式,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提高学习兴趣;
4.设计课后作业和思考题,引导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认识到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民主革命的开端,增强民族自豪感和历史使命感;
2.学习孙中山等革命先辈为民族独立、民主与富强而英勇奋斗的精神,树立爱国主义情操;
4.学会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辛亥革命的成功与不足,提高历史思维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将:
1.以问题为导向,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辛亥革命的背景、过程和影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自主学习能力;
2.通过分组讨论、角色扮演等教学活动,让学生在互动中深入了解历史事件,提高合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本节课所学知识,检验学生对辛亥革命的理解,特布置以下作业:
1.请学生结合课堂所学,撰写一篇关于辛亥革命的小论文,要求观点明确、论述清晰,不少于800字。
2.设计一份辛亥革命时间轴,标注出辛亥革命的重要事件、人物及其影响,要求图文并茂,展现辛亥革命的历史进程。
3.分析辛亥革命成功与不足的原因,从政治、经济、文化等多个角度进行探讨,形成一篇不少于500字的论述。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1专题三第二节《辛亥革命》教学设计

3.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认识到辛亥革命中涌现出的英勇斗争精神、民主进步思想等,对于当代社会的意义。
4.培养学生的历史责任感,使他们明白学习历史是为了更好地服务现实和未来,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5.增强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让他们明白在历史的长河中,个人与集体的关系,培养团结互助的品质。
4.成果展示:每组选派一名代表,汇报讨论成果,其他小组成员进行补充。
(四)课堂练习
在课堂练习环节,教师设计以下练习题:
1.选择题:针对辛亥革命的背景、过程、历史意义等方面,设计选择题,检测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
2.简答题:要求学生简要叙述辛亥革命的过程,评价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3.论述题:让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论述辛亥革命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
3.设计相关实践活动,如编写辛亥革命简报、制作辛亥革命知识卡片等,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
4.通过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辛亥革命的历史真相,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5.定期进行课堂检测,了解学生对辛亥革命知识点的掌握情况,及时调整教学策略。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使他们认识到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的重大事件,为民族独立和民主进步奠定了基础。
二、学情分析
高中阶段的学生在历史学科方面,已具备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和分析能力。在此基础上,他们对辛亥革命这一重大历史事件的了解程度各异,大部分学生对辛亥革命的背景、过程和意义有初步的认识,但往往局限于表面,缺乏深入理解和全面把握。此外,学生在分析历史事件时,容易受到个人情感和主观意识的影响,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加以引导。
高中人教版历史必修1:第13课辛亥革命优秀教学案例

3.帮助学生掌握辛亥革命对中国历史进程的影响,特别是对中国政治制度、社会结构和人们思想观念的变革。
4.引导学生了解历史资料的来源和价值,培养他们独立搜集、整理、分析历史资料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3.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组织课堂讨论,激发学生的思维碰撞,提高他们的历史分析能力。
(四)总结归纳
1.引导学生对辛亥革命进行多角度、全方位的总结,使他们对革命的过程和结果有更深刻的认识。
2.强调辛亥革命在中国近代史上的重要地位,让学生认识到革命对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深远影响。
3.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学生对辛亥革命的知识掌握和能力发展。
高中人教版历史必修1:第13课辛亥革命优秀教学案例
一、案例背景
本节课为高中人教版历史必修1第13课《辛亥革命》,旨在让学生了解辛亥革命的发生、发展及其历史意义,通过分析革命的过程,使学生认识到辛亥革命在中国近代史上的重要地位,从而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历史责任感。
考虑到学生的认知水平,本节课将重点讲解辛亥革命的原因、过程和影响。在教学过程中,我将注重引导学生从历史背景、社会矛盾、革命过程和历史意义等方面,全面了解辛亥革命,提高他们的历史分析能力。同时,结合课程内容,我将运用丰富的历史史料,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独立思考和合作探究的能力。
3.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思考辛亥革命爆发的原因,以及革命过程中所面临的困境和挑战。
(二)问题导向
1.引导学生关注辛亥革命中的关键问题,如革命的目标、动力、阻力等,培养学生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2.以问题为导向,让学生探讨辛亥革命对中国历史进程的影响,以及革命所取得的成果和存在的不足。
《辛亥革命》教学设计

《辛亥革命》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了解辛亥革命的背景、过程和结果。
掌握孙中山的三民主义思想及其在辛亥革命中的作用。
分析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和局限性。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阅读史料、观看视频等方式,培养学生获取历史信息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提高学生的合作学习和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感受孙中山等革命先驱为实现民族独立和民主共和而不懈奋斗的精神。
认识到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化进程中的重要里程碑,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和社会责任感。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辛亥革命的背景、过程和结果。
三民主义的内涵和作用。
2、教学难点对辛亥革命历史意义和局限性的分析和评价。
三、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辛亥革命的基本史实和重要概念,使学生对辛亥革命有初步的了解。
2、史料分析法引导学生阅读和分析相关的历史资料,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意识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激发学生的思维,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4、多媒体辅助教学法运用图片、视频等多媒体资源,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和趣味性,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播放一段有关辛亥革命的视频片段,引起学生的兴趣,然后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段视频反映的是什么历史事件吗?”从而导入新课。
2、讲授新课(1)辛亥革命的背景政治方面:清政府的腐败无能,民族危机加深。
经济方面: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
思想方面:西方民主思想的传播,孙中山提出三民主义。
(2)辛亥革命的过程组织准备:兴中会、同盟会的成立。
起义爆发:武昌起义的经过和结果。
民国建立:中华民国的成立,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3)辛亥革命的结果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
辛亥革命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
(4)三民主义的内涵和作用民族主义: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强调反对民族压迫。
民权主义:创立民国,主张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
民生主义:平均地权,关注土地问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3课辛亥革命课程标准了解孙中山早年的革命活动,直到孙中山是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了解武昌起义和中华民国成立的史实,认识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教学设计案例第13课辛亥革命教学内容分析高中历史必修(一)第13课《辛亥革命》是第四单元“近代中国反侵略、秋民主的潮流”中的内容,本课分为三个小标题,武昌起义,中华民国成立,中华民主进程的丰碑。
19世纪末,清王朝统治下的中国岌岌可危,孙中山首倡民主革命,成为中国民主革命的先驱者,20世纪初,资产阶级革命思想广泛传播,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分分建立,资产阶级革命派形成。
中国同盟会的成立标着着中国民主革命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资产阶级革命派不断发动武装起义,促使革命形势不断高涨。
革命首先在武昌爆发,各省纷纷响应。
在此基础上,中华民国成立。
革命爆发后,袁世凯在帝国主义的支持下,利用革命派和清政府之间的矛盾,逼迫清帝退位,自己当选为中国民国临时大总统,窃取了辛亥革命的果实。
在此期间,孙中山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三权分立,限制总统权力,辛亥革命推翻了在中国延续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政体,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是近代中国第一次完全意义上的民主革命,是20世纪中国历史上三次巨变之一,极大地推动了中国历史的进步。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完第12课《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之后,学生进一步了解学习将倾的清政府,为导出革命活动作铺垫。
学生虽然在初中阶段学过本课,但高中阶段他们对于革命类型的课程理解、归纳能力比较弱,历史认知能力有待提高,教学中,要注意史论结合,以史实导出结论,提高学生总结归纳能力以及学会分析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由于课程内容的乏味,在教学中可创设情景,采用讨论法,引用故事等,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1、识记兴中会、同盟会的成立,南京临时政府的成立;《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袁世凯篡夺辛亥革命胜利果实,清帝退位。
2、理解辛亥革命发生的背景(政治、经济、阶级、思想、组织、军事等条件),南京临时政府的性质。
理解辛亥革命的意义。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图片和文字的展示,培养学生阅读分析史料的能力;学生探究评价辛亥革命,理解辛亥革命的意义,掌握史学评价方法;结合现实,感知历史和现实的关系。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命者愈挫愈奋的精神,是人生观教育的极好教材,感受革命先烈“反专制、求民主”“天下为公”“与时俱进”等爱国主义情怀。
教学重点辛亥革命的过程和意义教学难点辛亥革命的意义及《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意义板书设计第13课辛亥革命一、山雨欲来(政治、经济、阶级、思想团体、军事)二、武昌圆梦保路风潮10月10日起义武汉三镇光复三、铸就民国 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南京五色旗四、民主的丰碑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意义辛亥革命的意义教学过程导入:展示新中国成立以来毛邓等五位领导人在正式隆重的场合穿中山装的图片,请同学说说领导人们穿的服装以及由来。
生:中山装源于孙中山师:1919年,孙中山请上海亨利服装店将一套英国陆军制服改成便装,这套便装在保留军服某些样式的基础上,吸取了中式服装和西装的优点,简练、大方。
由于孙中山先生的提倡以及名望,这种便装很快流行,发展成中山装,成为中国男子普遍穿用的服装。
毛泽东也经常在公开场合穿着,此后,中国历代领导人也身着中山装出现在世界舞台,那么孙中山为什么备受推崇以致他穿的服装都被命名?孙中山作为资产阶级革命派的领导者在历史上领导了辛亥革命,辛亥革命被江泽民评为20世纪中国历史上三次巨变之一。
孙中山的影响力是如此之深,今天老师带领大家走进辛亥革命那段峥嵘的岁月,重温那段不寻常的历史。
板书第13课辛亥革命孙中山于1866年出生在广东中山市的一农民家庭,13岁时,随母亲去了美国夏威夷州的檀香山,接受西方的近代教育,1892年,毕业于香港西医书院的她到澳门行医,致力于治病救人,但后来孙中山的思想开始慢慢发生变化,他改医人为医国,寻求救国之路,从事挽救民族危亡得的政治活动。
那么是什么原因让这位年轻人做出了这种决定?中国当时得了什么病,这位医生竟想医国呢?想想十九世纪末中国发生了哪些事情?(板书山雨欲来)生:回忆,甲午中日战争,清政府惨败,签订《马关条约》民族危机空前严重;1899年,帝国主义掀起瓜分狂潮;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义和团运动危机清政府统治。
师:很好,(总结学生的回答,板书政治)在民族危机面前,清政府出政策挽救了吗?有,那就是迫于形势的压力,打出了“宪政”和“预备立宪”,提出行政改革、设立议会、地方自治。
这些政策并没有取得实质上的改变,只是清政府的幌子,以“改官制”为名,把权力集中在了满洲贵族手里。
但客观上促进了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板书经济),如棉纺织、缫丝、面粉、火柴。
资产阶级力量开始壮大,这使得资产阶级左派为了争取自己的利益也开始有了自己的呼声,他们在政治、思想上提出自己的主张。
随着经济的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新式学堂和留学教育开展起来,一批新型的知识分子出现了,他们一般出身与中下层(板书阶级),深受社会动荡和农民群众革命形势的影响,一些人从资产阶级革命文化中吸取革命和民主的一部分,天赋人权、自由平等学说,作为民主革命的思想武器,进行大力宣传。
在当时革命的潮流中,成为了运动的进步力量。
当时上海、日本东京成为中国革命知识分子宣传民主革命思想的重要阵地。
著名的民主革命宣传家有章炳麟、邹容、陈天华等。
(出示一张有三个人物肖像、名字、代表作的图片),老师带领大家了解一下这三位民主革命者的思想。
(板书思想)随着民主革命思潮的兴起,遭到主张君主立宪的康有为的反对。
他发表文章说,中国人“公理未明,旧俗俱在”。
没有进行革命的资格。
章炳麟立即撰写了《驳康有为论革命书》,针锋相对地指出:“公理未明,即以革命明之,旧俗俱在,即以革命去之。
”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生:提倡革命改变中国。
师:大概是这个意思。
中国到底应该走向何方还没有明确的理论,章炳麟提倡革命宣扬公理,去掉旧俗。
邹容也将革命作为社会进化的公理,强调革命的进步意义,提出了“开创中华民国”的口号,要求根绝郡主专制等,他在《革命书》中写到;革命者,天演之公例也。
革命者,世界之公理也。
革命者,争存亡过渡时代之要义也。
……革命者,由野蛮而进文明者也。
……邹容在此书出版后遭到反动势力的深忌,被清政府通过上海租界巡捕局拘捕监禁,于1905 年以折磨死于狱中。
陈天华提出了针砭时弊的已见。
是革命派中最激进的先锋和最卓越的鼓动家和宣传家。
陈天华在《警世钟》中写到:“(新政)不但没有放一线光明,那黑暗反倒加了几倍。
到了今日,中国的病,遂成了不治之症。
”在《猛回头》中极力抨击清政府“这朝廷,原是个,名存实亡。
替洋人,做一个,守土长官。
压制我,众汉人,拱手降洋。
”此时的清政府内忧外患重重,竟有一种黑云压城城欲摧之势。
而之前的孙中山见中国得病之深竟是因为有清政府这个毒瘤,作为外科医生他的主张切掉,也就是革命,推翻清政府的统治。
《孙中山全集》第一卷写道:“夫以四百兆苍生之众……有心人不禁大声疾呼,亟拯斯人与水火,切扶大厦之将倾。
用特集会众以兴中,协贤豪而共济,抒此时艰,奠我中夏。
”孙中山这段话是什么意思?生:有心人要拯救于水火之中的四亿人民,扶将倒的中国,孙中山与众贤豪同舟共济。
师:孙中山是早期的民主革命宣传家,走在时代先列,1894年,孙中山在檀香山建立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团体——兴中会,以上那段话是摘自《兴中会章程》。
孙中山组织起了爱国豪杰志士,决心“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合众国。
”出示图片誓词中的鞑虏,是历史上汉人对中国北方少数民族如蒙古族、满族等的称呼,含有贬义。
其他团体还有华兴会、光复会等等。
(板书团体)这些团体酝酿的起义规模比较小,但基本上也都是以失败告终。
革命家、教育家吴玉章回忆说:“无论光复会也好,华兴会也好,都缺乏明确而完备的纲领,更没有严密的组织,而且都受地方性的局限,不足以领导全国日益高涨的革命运动。
”在孙中山的推动协调下,1905年8月,兴中会、华兴会、光复会骨干聚集日本东京,召开中国同盟会成立大会,大会通过了同盟会章程,以孙中山提出的“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为政治纲领(后为三民主义,民族、民权、民生),那么纲领和三民主义是如何对应的?生:驱除鞑虏,恢复中华与民族对应,创立民国与民权对应,平均地权欲民主对应。
师:很好,民族放在首位,意味着推翻清政府的统治也是首要。
同盟会成立大会上,孙中山以他的资历和为革命的贡献被推举为总理,黄兴为执行部庶务。
并决定创办机关刊物《民报》。
中国同盟会是近代中国第一个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展示同盟会成立的图片老师再具体介绍一下三民主义,民族主义指推翻清政府,把打击对象集中在满族统治者上,但没提出从根本上推翻封建势力,以及反对帝国主义,是资产阶级自身软弱的表现。
民权主义方面,推翻君主专制,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
在民生主义方面,提出平均地权,预把封建土地所有制改变为资产阶级的“土地国有”。
三民主义在当时有着很大的振奋人心的作用。
现在同学们思考一下同盟会和以前的兴中会、华兴会、光复会等革命团体相比,有什么不同?生:它是全国性的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有统一的纲领:三民主义:民主主义、统一的口号、统一的机关刊物。
师:中国同盟会成立后,发动了一系列武装起义,推动全国革命进入革命高潮,有镇南关起义、萍浏醴起义等,其中黄花岗起义最为壮烈。
展示各地起义的图片。
1911年4月27日,黄兴领导革命党人在广州起义,他亲自率领勇士一百二十余人,攻入两广总督署张鸣歧,这个人后他也赞助袁世凯称帝。
遍搜两广总督不得,又冲杀出来,在东辕门外与水师提督李准俄卫队相遇,双方激战一昼夜,黄兴手部受枪伤,最后他带剩下的这一孤军逃走,后收敛起义军尸体时,得72具,合葬于广州黄花岗,成为“黄花岗七十二烈士”,这次起义也成为黄花岗起义。
虽然黄花岗起义失败了,但无论如何,资产阶级革命党人用生命和鲜血献身革命的伟大精神却震动了全国,也震动了世界,从而促进了全国革命高潮的更快到来。
起义在不同程度上打击了清朝统治,后来的武昌起义为革命军圆梦。
(板书军事)(板书武昌圆梦)展示联合国龙灯大会图片。
同学们从图片上能找到哪些信息?生:前面一个人为清朝官员,后面几个微外国列强,他们举着火车做的龙灯,十分得意。
师:读图很仔细。
1911年5月,清政府秉承列强旨意发布“铁路国有”法令,其实是卖给了列强国家。
强行收回民间集资自办的粤汉、川汉铁路。
四川是按地租3%出谷来作为铁路资本。
由于清政府拒不归还四川的股金,招致了四川城乡劳动人民、地主绅商的反对,各界人民群众、保路同志会会党等一起掀起了轰轰烈烈的保路运动。
(板书保路风潮)此时四川军务吃紧,清政府从湖北调兵遣将,造成湖北防御空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