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方服饰礼仪的差异
中西方礼仪文化的差异PPT课件

西方
多是祝贺合作成功,但 并不在乎是否再合作, 拥抱表示祝贺。
二、餐饮礼仪
所谓“民以食为天”,每个人一天至少吃三 顿饭,吃饭时的礼仪文化代表着一个民族的 文化和特色,更能体现一个名族文化的深度。
菜品要求
中方
西方
在餐饮方面,中国比较 注重色、香、味、形、 意俱全,注重好看好吃,
科学的饮食观念,讲究 营养的搭配与吸收,多 是为了生存和健康,并
甚至超过了对营养的要 不是太讲究色、香、味、
求。
形、意这些。
宴请礼仪
中方
中国自古至今大多讲究 以左为尊,座位安排比 较讲究;吃饭时在动作 上没有什么讲究,喜欢 饮酒。
西方
西方则以右为尊,男女 间隔而坐,男士应该为 自己旁边的女士拉开椅 子表示尊重;吃饭时必 须坐正表示礼貌,饭桌 上不提倡大肆饮酒。
交际,是人与人之间的交往,通过语言、 行为等表达方式进行交流意见、情感、信 息的过程。友善的言行、得体的举止、优 雅的风度这些都是走进他人心灵的通行证。
招呼方式
中方 在日常生活中打招 呼时习惯用“去哪儿 啊”、“吃饭了吗” 等,体现人与人之间 的亲近。
西方
一般只说一声“Hello” 或按时间说“Good morning”、“Good afternoon”、“Good evening”,而英国人则喜 欢说“What’s the weather like today?”“It’s fine today,isn’t it?”
西方
生活中西方人则喜爱穿 休闲装,如T恤加牛仔。
中西方文化差异图解
❖ Opinion/意见
❖
❖ Way of Life/生活方式
❖ Punctuality/准时
❖ Anger/对待愤怒
如何从服饰礼仪看中西方文化差异

如何从服饰礼仪看中西方文化差异概要:中西方文化之间的差异是由于各个民族的经济制度、地理环境以及社会文化历史背景等不同而产生的,是在社会的发展、历史的沉淀中约定俗成的,是一种永久性的文化现象。
将中西方文化差异进行对比学习,并及时总结归纳,清楚掌握两种文化的共性与差异,有助于我们掌握正确的西方文化的内涵,同时更加深入地了解中国的文化。
本文从文化的概念、文化差异产生的原因以及中西方服饰差异等方面对中西方文化进行了比较。
英国社会人类学家马林诺夫斯基认为:“文化是包括一套工具及一套风俗----人体的或心灵的习惯,它们都是直接的或间接的满足人类的需要。
一切文化要素,若是我们的看法是对的,一定都是在活动着,发生作用,而且是有效的。
文化要素的动态性质指示了人类学的重要工作就在研究文化的功能。
”世界是个大家庭,由无数个民族组成。
由于各民族之间的经济的和政治的、地理的和历史的多种因素不同,又决定了各国之间的文化具有很大的差异。
一、文化的概念《中国大百科全书》社会学卷对“文化”的解释为:文化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文化是指人类创造的一切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的总和。
狭义的文化专指语言、文学、艺术及一切意识形态在内的精神产品。
”《辞海》也认为文化有广义与狭义之分,“从广义来说,指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从狭义来说,指社会的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机构。
文化是一种历史现象,每一社会都有与其相适应的文化,并随着社会物质生产的发展而发展。
作为意识形态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的反映,又给予巨大影响和作用于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
”二、文化差异产生的原因1、经济制度因素的影响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同时又是一个文明古国,传统经济是典型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老百姓安分保守,低调内敛,推崇“和为贵”。
而西方国家经过工业革命很早就进入了工业经济时代,加之他们的农耕远不像中国的农耕在古代社会那样重要,所以欧洲人热衷探索,追求个性,崇尚自由。
中国礼仪与西方礼仪的区别

中国礼仪与西方礼仪的区别01、在问候方面中国人与人打招呼第一句话一般是“你吃了吗”、“上哪儿去啊”,而西方人第一句话一般是“你好”或“很高兴见到你”。
02、在饮食方面中国人的饭桌上菜色比较丰富,以肉食为主,而西方人的菜色就比较单调,但是讲究荤素结合。
03、在餐桌礼仪方面中国人吃饭的时候喜欢热闹,喜欢边吃饭边聊天,而且聊得很大声,而西方人吃饭的时候比较安静,就算聊天也是低声聊。
04、在着装方面中国人更喜欢休闲的装备,除非特殊场合,否则是越休闲越好。
而西方人在着装方面很讲究,喜欢穿修身的衣服,还喜欢穿正装。
1、在称谓和称呼方面,西方人的称呼通常是比较笼统的,通常一个称呼可以涵盖中国的很多个称呼。
例如西方人称呼男的为先生,称呼女的为女士或者小姐。
而“先生”一词在我国各类词典中的第一解释就是“教师”,是对教师最古老、最悠久的称谓,已经流传了几千年。
在我国,握手礼不但在见面和告辞时使用,而且还作为一种祝贺、感谢或相互鼓励的表示。
因此是社交中应用最广泛的致意礼节。
见面、道别时的礼貌演变到今天就是“你好”、“再见”两个短语,客气的顶多再互相握下手,在各种古怪疾病流行的今天显得简洁而卫生而又体面。
然而西方国家,见面就要先送贴面礼、亲吻礼和吻手礼,让我们很不习惯也不能接受。
3、在宴客方面,喝酒,历来被中国人视为做生意、交朋友等社交场合不可缺少的一环。
中国通常遵循的是酒杯不能空茶水不能太满,在西方人他们通常喜欢啤酒、葡萄酒,不喜欢劝酒,他们的行为会随女主人的动作而进行。
中国是一个酒文化大国,几千年流传下来的酿酒工艺和人们赋予酒的美好寓意,使饮酒成为中国人宴请宾朋、交际应酬等活动中不可缺少的内容。
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酒文化也令老外折服,使他们也对中国的白酒满怀好奇心,但他们对中国酒桌上的强行劝酒有多反感。
就如我们正常的中国人对老外的贴面礼排斥一样。
4、在禁忌与习俗方面,中国人不喜欢说4,觉得8非常吉利,而西方人不喜欢13、中国人视4为不吉利,因为与“死”同音;而在荷兰语中4却是个喜庆的数字,因为与荷兰语“庆祝”一词的发言相近。
中西方服饰礼仪

四、国外的着装礼仪举例
美国:总体而言,美国人平时的穿着打扮不太讲究。崇尚自然,偏爱 宽松,讲究着装体现个性,是美国人穿着打扮的基本特征。跟美国人 打交道时,应注意对方在穿着打扮上的下列讲究,免得让对方产生不 良印象。 第一、美国人非常注重服装的整洁。 第二、拜访美国人时,进了门一定要脱下帽子和外套。 第三、美国人十分重视着装细节。 第四、在美国,女性最好不要穿黑色皮裙。 第五、在美国,女士不能随随便便地在男士面前脱下自己的鞋子或者 撩动自己裙子的下摆。 第六、穿睡衣、拖鞋会客,或是以这身打扮外出,都会被美国人视为 失礼。 第七、、出入公共场合时化艳妆,或是在大庭广众之前当众化妆补妆 ,不但会被人视为缺乏教养,而且还有可能令人感到“身份可疑”。 第八、在室内依旧戴着墨镜不摘的人,往往会被美国人视作“见不得 阳光的人”。
1992年,巩俐出席第64 届奥斯卡颁奖 2004年参加嘎纳电影节
2001年上海
APEC峰会
阿玛尼高级定制系列 Armani Prive2009春 季带来浓郁中国风的 设计,黑、白、灰, 黄、紫、红,蕾丝与 流苏,中国画风的印 花与刺绣,华丽的绸 缎面料,借鉴中式建 筑向上飞扬的华丽檐 角„„从形式到细节 ,甚至模特的发型, 无一不透露出中国情 调。
(一)对服饰功能的认识不同
中国强调服饰的伦理功能和符号意义,西方注重服饰的 装饰意义。 班固:“衣者隐也,裳者鄣也,所以隐形自鄣闭也”。 (伦理意义) 《释名· 释衣服》:“上曰衣,衣,依也,人所依以 庇寒署也;下曰裳,裳,鄣也,所以自鄣蔽也。” 上衣:实用功能 下裳:伦理功能 在中国,服装是一种身份地位的象征,一种符号,它代 表个人的政治地位和社会地位。《资治通鉴》中说:“ 天子以四海为家。不壮不丽无以重威”。
中西方礼仪文化差异(超级完整版)

选材差异
Ⅱ.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Chinese food and Western food
Ⅱ.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Chinese food and Western food
饮酒差异
pk
西方 西方人用餐都喜欢幽雅、 安静的环境。他们认为 用餐时必须注意自己用 餐的礼仪,比如在进餐 时不能发出很难听的声 音
中西礼仪
拜访礼仪
在西方,去别人家作客或赴邀,必须提前预约并 且准时到达,否则是非常不礼貌的。主人收到礼物 后,最好马上打开,当面赞扬并道谢,表示喜欢。
不喜欢别人对自己家里的装饰或摆设指手画脚。
初次见面你该怎么做?
鞠躬:日本是一个极其注重礼节的国家,见面时一般都要 互相问候,脱帽鞠躬,眼睛向下,表示诚恳的态度。除了 日本之外,朝鲜人见面也行鞠躬礼
中国人重义轻利,法制观念较淡薄
• 西方人重利轻义,法制观念较强Conclusiຫໍສະໝຸດ n比较总结
礼仪是一种文化,是文化就有纵向的传承 和横向的借鉴与融合。 经济、文化高速碰撞融合的大背景下,中 西礼仪文化必将会互相渗透,不断发展。 我们借鉴西方礼仪,应当借鉴其内在的灵 魂,建立起自己的自信和优越感 ,确立我 们的感染力,使我们的礼仪行于世界 。
进餐的礼仪
中方 由服务员上菜,然后 大家再用公筷到大盘 中去取菜。就餐时, 等所有客人都入座后, 不能先动筷子,要等 长者和客人先起筷。 筵席中暂时停餐,把 筷子直搁在碟子或者 调羹上。用餐完毕后 应把筷子横搁在碟子 上
进餐的礼仪
在西方 在正规晚宴上,每个面前一般有三 把叉子、三把刀子、外加汤勺和四 个酒杯。原则上,最外侧的餐具总 是最先使用的。在进餐时一定要等 主人打开餐巾后,才可以把餐巾打 开,平摊放在自己的膝盖上。在用 餐时应左手拿叉、右手拿刀,同时 应切一块吃一块而不应该把所有的 都切好后再吃。停餐时,应把刀叉 以八字形状摆在盘子中央,刀柄应 朝向自己。用餐完毕后,刀叉应朝 向四点钟方向。另外,在西方用餐 时要坐正,认为弯腰、低头、用嘴 凑上去吃是很不礼貌的。
中西方着装礼仪文化差异你了解多少

中西⽅着装礼仪⽂化差异你了解多少 由于形成礼仪的重要根源―宗教信仰的不同,使得世界上信仰不同宗教的⼈们遵守着各不相同的礼仪。
显然中西⽅有着截然不同的礼仪⽂化,下⾯是店铺为⼤家准备的中西⽅着装礼仪⽂化差异,希望可以帮助⼤家! 中西⽅着装礼仪⽂化差异 ⼀、式样 中国传统服装的主体形式是前开型的⼤襟和对襟式样。
前开⾐最早起源于中国,形成于黄帝时代。
中国服装有两种基本形制,即上⾐下裳制和⾐裳连属制,两种形制在中国⼏千年的历史中交叉使⽤,相容并蓄。
⼥⼦穿上⾐下裳式样的较多,男⼦多穿上下连属的袍衫。
西洋服装在样式上有⼀个演变过程,古希腊的服装是披裹式,古罗马到中世纪,服装的式样以披裹式的⾮成型类⾐和前开式的半成型类⾐为主。
公元四世纪,⽇尔曼民族南下,⽇尔曼民族的四肢分离的体形型服装逐渐渗⼊到欧洲服装的基本样式中,从13世纪开始⾄今,体形型服装逐渐占据了主体地位,其基本形制是男⼦上⾐下裤,⼥⼦为上下连属的裙装。
⼆、外形特征 中国传统服装的外形强调纵向感觉,⾃⾐领部位开始⾃然下垂,不夸张肩部,常⽤下垂的线条、过⼿的长袖、筒形的袍裙、纵向的装饰等⼿法,使着装⼈体显得修长,特别是使四肢有拔长感。
亚洲许多国家的服装都有类似特点。
清代服装相对来说是⽐较肥⼤的,袖⼝、下摆都有向外扩张之势。
然⽽,清代妇⼥那⾼⾼的旗髻和⼏⼨⾼的花盆底鞋,加上垂⾄脚⾯的旗袍,使旗⼈⽐历代妇⼥都显得修长。
服装外形的修长感是对东⽅⼈较为矮⼩的⾝材之弥补,在感官上产⽣视错觉,在⽐例上达到完美、和谐。
⾃然修长的服式使男性显得清秀,使⼥性显得窈窕。
同时,平顺的服装外形与中国⼈脸部较柔和的轮廓线条相称。
西洋古典服装的外形强调横向感觉,常采⽤横向扩张的肩部轮廓、各种硬领、轮状领、膨胀的袖型、庞⼤的裙撑、重叠的花边和花朵以及浆过的纱料和各部位的衬垫,使服装线条产⽣夸张和向外放射的效果。
西洋服装的外形特点与西⽅⼈热情奔放的⽓质、起伏明显的脸部轮廓以及⽐东⽅⼈⾼⼤挺拔的体型相适应。
中西方服饰文化差异对比

秦汉时代——内衣外穿
• 社会背景:秦统一中国,是中国第一个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秦朝创 立了各种制度,其中包括衣冠服制,对後世影响很大。 • 特点:当时的男子多以袍服为贵,袍服的样式以大袖收口为多,一般 都有花边。百姓、劳动者或束发髻,或戴小帽、巾子,身穿交领长衫, 窄袖。
秦代的袍服是 一种有絮棉的 夹层内衣,穿 着时在袍服的 外面要罩一件 外衣。
•
中国服饰文化
• 1.了解中国服饰所包含的中国文化内涵,以及这种文化如何在历史变迁 中得以传承发展并得以稳定形成。 • 2.了解西方服饰文化的演变与特有意义。 • 3.最后通过中西方服饰的对比,了解中西方文化的不同点,相同点,深 入理解文化的碰撞与融合,促进中外文化的交流,也为我们未来跨文 化交际打下基础。
唐朝服饰的特点:华丽开放,等级制度
唐代女服中有一种 在贵妇间流行的款 式:高腰襦裙。它 将裙带高高系在腰 线以上,比如胸下, 甚至系在胸线上方, 准确地说应称为齐 胸襦裙。这种款式 无论身材丰腴还是 瘦削都能达到别样 的飘逸效果,尤其 是在以丰腴为流行 的圈子中更受欢迎
明朝重拾汉唐服制
• 明太祖朱元璋称帝後,为了恢复汉族的礼仪,便制定了以 周汉、唐宋为准则的新服饰制度。 • 这一时期体现了中国服饰文化中的图腾文化的鲜明特点。
四.哥特式服饰
• 影响因素及特点:受哥特式建筑风格影响,哥特服装风格 主要体现为高高的冠戴,尖头的鞋,衣襟下端呈尖形和锯 齿等锐角的感觉。而织物或服装表现出来的富于光泽和鲜 明的色调是与哥特式教堂内彩色玻璃的效果一脉相通的。 真正的哥特时尚体现为:黑色的东西,或其他暗色,如海 军蓝、深红。
五.文艺复兴时期
西方服饰特点中国服饰特点早期服饰初具模型商周时期等级制度宗教拜占庭时期宗教影响大春秋战国对应天时节令十字军东征时期战争影响骑士风秦代衣冠服制哥特式服饰教堂色彩汉代不分级别性别文艺复兴时期形体美风格奢华魏晋南北朝享乐主义受老庄佛道影响巴洛克时期男装女性化隋唐时期文明开化中西结合洛可可时期夸张大胆明代图腾文化近代后期工业革命衣料改革创新清代庞杂繁荣现代个性化服装品牌林立近代社会革命现代受西方影响不同点衣料
中西方文化礼仪差异

P7
礼仪差异的原因之三:思维方式的不同
中国文化深受儒家和道教文化的影响,中国人的思维方式以辩正和整 体思维为主要特征;西方文化是建立在古希腊的文化传统上,在思维 方式上以亚里士多德的逻辑和分析思维为特征。 E.g. 从中、西医的理论和实践上充分看出两种思维方式的不同。 - 中医认为人的各个部分器官是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某个局部的病 症要通过对集体的整个调理,使用天地人相应相协的疗法。 -西医针对人体局部病症,究其病原,直接深入到细胞、血液、人体生 物分子、原子以及病菌、病毒。 中国文化没有绝对的宗教观念,使中国文化具有开放性,海纳百川, 没有对于异教的排斥,使得中国文化不与其他民族对立,而易于为其 他民族所接受;西方强调以自我意识为中心的,主张用理性和科学为 工具对于自然客体的利用和分析。
P19
解析:
• 案例中,上司Tom认为中国下属Jhon有一定的项目经验,有疑问就该当 面提出,既然没有任何异议,其间也没有找他商量,就说明胸有成竹 了,理应把项目做好。而John则认为项目没有达到预期的目标在于Tom 没有把要求说清楚,在项目执行过程中也没有主动关心并给于指导。
• 案例中的矛盾集中反映了中西方人在工作放式沟通习惯上有区别。一 般说来,外籍老板不会告诉你具体应该怎么做,他们要求员工在实践 过程中自己总结经验。而中国人则习惯于由老板下达命令,把做什么 、怎么做、应该有什么结果统统告诉下属,然后由下属按部就班的执 行。同时,中方员工在没有听清楚或彻底理解老板的指令的时候,并 不善于主动提问,而是暗地里自己琢磨,按照自己的理解行动,当出 现问题时,他们会埋怨老板指令不清,而老板则认为,既然他当初没 有提出异义,说明完全理解自己的意图,之后有什么问题都理应由其 承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西方服饰礼仪的差异我们从小就知道,中西方的差距大致上可分为:肤色,语言,教育,饮食,礼仪,衣着,时间,生活习性等。
今天我们要讲的就是中西方服饰礼仪的差异,希望能够帮到你哦!中西方服饰礼仪的差异一、中西方思维方式的比较中西审美的最大区别来自于文化上的区别,在于思维方式的不同。
这种差异自西方黑格尔哲学体系形成以后愈趋明显,而不同的思维方式导致了不同的行为方式。
黑格尔的哲学有三个特点1、能动的辩证法思想,这是它最突出的特点。
2、辩证理性,即彻底的理性主义和逻辑主义。
3、建立在前两个特点之上,那就是逻辑、认识论和本体论“三统一”,在黑格尔那里三者被归结为一个东西。
西方文化的思维模式注重逻辑和分析,而东方文化的思维模式则表现出直觉整体性,这一点也是中国传统文化思维的特征。
由于这种传统文化的影响,中国人审美往往特别重视直觉,注重认识过程中的经验和感觉,在交往中也往往以这种经验和感觉去“以己度人”。
从本质上说,思维定势往往忽视个体事物的差别,夸大与另外某一社会群体相关的认知态度,常常带有感情色彩,并伴有固定的信条。
在所有的定势中,有些定势是正确的,而有些则是错误的,会直接影响跨文化交际,造成交际失误。
而且,人们的审美能力是在社会化的过程中产生的,必然与价值观联系在一起。
每一种文化都有自己特有的价值体系,这套体系能够帮助人们区分美与丑、善良与邪恶,这就是人们的处世哲学、道德标准和行为规范。
但是它不能脱离具体的文化而存在,每一种文化的判断标准是不同的,这种文化认为是好的,另一种文化可能认为不好,但是它们在自己的文化体系内都有其存在的合理性,绝不可以理解为一种价值标准先进,而另一种价值标准落后。
以中西文化为例,在中国文化中,人们推崇谦虚知礼,追求随遇而安,不喜欢争强好胜,同时社会风气也往往封杀过于突出的个人,正所谓“行高于众,人必非之”。
在中国文化中,集体取向占据主导地位,追求个人发展被视为是一种严重的个人主义,必然会受到谴责。
而西方文化则非常崇尚个人主义,“随遇而安”被看作是缺乏进取精神的表现,是懒惰、无能的同义语,为社会和个人所不取。
人本位的思想根植于他们心中,人们崇尚独立思考,独立判断,依靠自己的能力去实现个人利益,并且认为个人利益至高无上。
中国人注重谦虚,在与人交际时,讲求“卑己尊人”,把这看作一种美德,这是一种富有中国文化特色的礼貌现象。
在别人赞扬我们时,我们往往会自贬一番,以表谦虚有礼。
西方国家却没有这样的文化习惯,当他们受到赞扬时,总会很高兴地说一声“thank you”表示接受。
由于中西文化差异,我们认为西方人过于自信,毫不谦虚;而当西方人听到中国人这样否定别人对自己的赞扬或者听到他们自己否定自己的成就,甚至把自己贬得一文不值时,会感到非常惊讶,认为中国人不诚实。
很多时候,在中国,有很多人为了一点点面子问题而闹出很多事非。
西方人没有面子这一概念,但在儒家文化熏陶的中国社会,这个太重要了。
儒家文化是很注重面子的。
士可杀不可辱,便是很好的例子。
西方人很想不通为什么会为这么虚无缥缈的东西牺牲生命。
但中国人看得很重。
即便是现在的中国社会,如果对一个人尊敬,是给人面子。
替别人办事是看在他们的面子上。
什么客套呀,称赞呀都是给人面子。
如果别人不给自己面子,便会不高兴。
所以中国人做事是建立在人的基础上。
中西方文化冲突的具体举例:1隐私方面的冲突中国人的隐私观念比较薄弱,认为个人要归属于集体,在一起讲究团结友爱,互相关心,故而中国人往往很愿意了解别人的酸甜苦辣,对方也愿意坦诚相告。
而西方人则非常注重个人隐私,讲究个人空间,不愿意向别人过多提及自己的事情,更不愿意让别人干预。
因此在隐私问题上中西双方经常发生冲突,例如:中国人第一次见面往往会询问对方的年龄,婚姻状况,儿女,职业,甚至收入,在中国人的眼里这是一种礼貌,但在西方人眼里则认为这些问题侵犯了他们的隐私。
2时间观方面的冲突西方人的时间观和金钱观是联系在一起的,时间就是金钱的观念根深蒂固,所以它们非常珍惜时间,在生活中往往对时间都做了精心的安排和计划,并养成了按时赴约的好习惯。
在西方,要拜访某人,必须事先通知或约定,并说明拜访的目的、时间和地点,经商定后方可进行。
而中国人则属于多向时间习惯的国家,在时间的使用上具有很大的随意性,一般不会像西方人那样严格的按照计划进行,西方人对此往往感到不适应。
3餐饮习俗方面的冲突中华民族素有热情好客的优良传统。
在交际场合和酒席上,热情的中国人常常互相敬烟敬酒。
中国人宴客,即使美味佳肴摆满一桌,主人也总习惯讲几句“多多包涵”等客套话。
主人有时会用筷子往客人的碗里夹菜,用各种办法劝客人多吃菜、多喝酒。
而在西方国家,人们讲求尊重个人权益和个人隐私,所以他们不会做强人所难的事。
吃饭的时候,绝不会硬往你碗里夹菜,自己想吃什么就吃什么,他们也不会用各种办法劝客人喝酒,不会非要你喝醉了为止。
二、审美上的差异性中国美学和西方美学是有着两种不同思想文化体系的美学。
他们各有自己不同的社会背景和文化环境,各有自己不同的发展史及传统习俗等等,因此种种导致了中西方视觉审美的差异。
中国古代审美心里偏于表现,以言志缘情为基础,这使得中国传统美学更加注重审美的愉悦性而消弱了它的写实内容,大量运用写意、抒情的方式,因此有充足的条件使中国美学趋向艺术意境的表现。
得于此在视觉艺术上中国创造了自己的书法艺术、特别是在中国画中表现的内容和艺术创作上,运用人物、山水、花鸟等为题材,体现中国古人对自然、社会及与之相关联的政治、哲学、宗教、道德、文艺等方面的认识。
西方古代审美心里更加偏重于表现,以摹拟写实为基础,使西方传统美学注重审美的真实性,增强了它的写实性,运用模仿、再现的方法,因此有充足的条件趋向写实理论艺术。
因此发明了素描,油画,及在雕塑上的表现,都体现了其对于现实存在、数理比例的高要求,注重视觉形体、物体结构及本质构造。
三、中西方服装审美区别从人类社会出现开始,人们就产生了对美的主观反映,随着美学和美感的不断发展,也就出现了作为审美意识表现的服装艺术。
审美理想指的是特定的民族在特定的历史阶段中所形成的审美追求的集中体现,是一定社会的物质文明生活及意识形态在审美领域中的最高结晶。
中国服装审美文化大致是在黄河文明的基础之上,在一个相对于西方来说比较固定和封闭的地区环境下形成的。
随着文明的不断进步以及中原朝代的更迭,中国服装文化有了高度的发展。
具有强大的传承性。
西方服装审美文化是建立在地中海文明的基础之上的,跨越了亚欧非三个大陆版块,相继混合了多种不同地域,不同时期的文明。
伴随着不同种族在亚欧非三大陆的不断迁移,文化不断移动、交流碰撞直至融合,最终形成了欧洲基督教文化为中心的服装文化。
而由于不断的文化融合,西方服装文化表现出了强烈的复杂性与包容性。
相对于中国服装文化来说,更加多样化。
西方文化比起东方大陆文明来说比较开放,融合外域文化更是其发展壮大的重要因素之一,是一种明喻文化。
一个地处远东,一个地处西欧。
中西方地域文化起源的不同,决定了服装文化的不同。
中国黄河文明中蕴含着农业文明,自古中国人的性格就如同大地一般宽广和温和,形成了以含蓄包容为特征的中国文化。
再加上漫长的封建社会政治体系,构筑了自己发达的文化体系。
中国服装文化的起源如同中国文化一样是在一个相对固定的地理环境中发展繁荣起来的,具有单一而鲜明的特色。
而西方服装文化的起源来自于他广阔的地理环境中不同文明的相互交错和影响,是伴随着民族的大迁移而形成的。
西方服装文化经过来自北方日耳曼民族大迁移,逐渐处于不断融合,不断积累,不断扬弃的变化中,形成一种活跃积极的性格特色。
西方构筑了一种与东方美学截然不同的审美文化体系。
在服装审美方面,西方人特别崇尚人体美,重视表现人体的性差异,毫不忌讳表现出性感,这与东方儒家文化截然不同,常常将服装作为人体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来看待。
尤其是当毕达哥拉斯运用数学方程来解算人体比例,研究出人体的黄金分割比例,更加显露出西方形体写实风格与东方意境写意风格的差别。
另外,西方服饰以立体裁剪为基础,大都表现出三维效果,强调立体感和合体感,追求身体与服装之间的最大程度的契合,追求装扮风格与整体造型相适应,同时采用各种立体饰物比如花结、荷边、丝带、切口等装饰服装,所用布料上的花纹、图案虽然简单,甚至许多服装制作材料是单色的布料,但是风格却自然协调,易于激起观赏者审美的愉悦感。
审美意识是一个人在自己的审美活动之中,呈现出的对不同的审美对象的能力反映,包括审美感知、审美感受、审美趣味、审美理想、审美标准等不同方面,即为通常所说的美感。
他是审美活动进入人们心理思维阶段后所产生的意识活动。
而服装审美意识则是人们在审美活动中通过服装所感受,以思维意识形态表现的美感。
自古以来,中国服装就一直以协调美为中心。
纵然几千年来改朝换代不计其数,但是统治阶级对人们的衣着行为总会有严格的规范,不论身份地位高低贵贱都需要按照这种服装规范来进行穿着打扮。
比如在宋代,条文规定百官朝衣为绯色袍和裙,内衬以白花中单,腰部用罗带束扎,又加上绯色罗的蔽膝用丝带束紧,佩挂以玉佩等。
由此可知,穿着者在自身穿戴上要与规范一致,政治色彩浓重。
因此中国的传统服装注重的是协调之美,注重伦理,然而确淡化了个性,单一化趋势严重。
西方服饰的发展则始终将追求自然美做为发展的主流方面,内容较为丰富、款式造型也较有新意。
古希腊的服装文化便十分重视自然美以及人体美,“缠身型”服装独具匠心,韵律和谐。
但是到了中世纪,由于宗教神学的发展兴盛,宗教对人体形态的禁锢,禁欲等宗教戒条是服装以筒式的形式存在,形成了“罩壳型”服装风格,但仍然能从形形色色的点、线、面之间以及对色彩的应用与调和之间得知西方审美文化对与比例的重视,对于形式美的追求。
直到今天,在西方开展的大型展览会上,设计展出的作品无不折射着比例、对称、节奏、韵律等形式美的光芒。
由此可见,西方服饰对形式美确是情有独钟。
其次、中西方审美差异还在于追求精神美、突出人体美的不同侧重点上。
中国服装追求的是人的精神、气质、内涵、神韵等内在美感。
为了追求这种层次比形态还要高的精神,运用夸张的大袖、宽襟、长条衣带来造成飘逸的感觉,超越形的存在,是典型的理想主义境界。
此外还运用服装的色彩、图形、花纹等元素来表达强烈的精神美感。
比如龙袍下端排列着许多线条,名为水脚,水脚之上还画有许多波涛翻滚的浪花,浪花之上又有山川宝石,它除了表示绵延不断的吉祥含意外还隐喻着“一统山河”的精神寓意。
而西方服饰则突出表现人体美。
早在古代希腊时期,那些体育健儿就表现出比例匀称,肌肉发达的人体美感,表现出社会地位和身份的也并非服装。
随后历朝历代的宫廷贵妇的服装都是“内塑形体,外露肌肤”,根据不同时期的审美风格,去强调人体的某些部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