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文地球化学研究现状与进展

合集下载

水文地球化学研究现状与进展

水文地球化学研究现状与进展

的研究 。其 研究方法 也 日臻完善 。随着化学热力 学和 化学 动力学 方 法及 同位 素方 法 的深入 研究 , 以及人 类 开发资 源 和保 护
生态的需 要 , 文地球化学 必将在多学科 的交叉 和渗透 中拓展 研究领域 , 水 并在基 础理论及定 量化研究方 面取得新 的进展 。
关键词 水 文地球化 学 研究现 状 进展
poet n rtci . o
早期 的水 文地球化学工作 主要围绕查明区域水
文地 质 条 件 而展 开 , 地 下 水 的勘 探 开 发利 用 方 面 在 取 得 了可 喜 的 成 果 ( 照 理 ,95 。水 文地 球 化 学 沈 18 )
依诺夫等著《 水文地球化学》 分为理论水文地球化学
Z eg ig,Hee,5 8 3 3 h n o gIsi t fG o gcl n iern u ry, /a hn dn bi0 0 0 ; )S a d n nt ueo el i gneigS re Jn n,S t o aE k咖
, 401 ) 2 0 4
A s  ̄t Hyrg c e sr , S nidpn e t i ile hsma esbtni ee p n ic h em “ yrgoh it ” ht doe hmi y a ee dn s pi , a d s t l vl me t n etet r o t a n dc n u a ad o s r h doec  ̄f r sy
wa rae n 1 3 Scetd i 9 8.Atp ee th d o e c e clt ere a e b e p l o v ro sfe ssc Solf l tr ca tr rsn y rg o h mia h o s h v e n a pi t a iu l u h a i i d wae ,o e n w e , i d e i d e a g o h r l tr ru d trq ai , e d mi iessa d go d trmiro g ns ,a d rlt ee rh meh d v l e tema e ,g o n w e u l y n e c dsa e r u w e co ra i a w a t n n a m n eae rsa c to s h e as d a o b c memau e eo t r .W i h u t e e eo me t fc e cl h r o y a c ,kn tc t t efrh rd v lp n o h mia em d n mis ie smeh da di tp h t i to n s o emeh d,h d 0 h mjn o to yrg e sy wi u eye tn t ee rh f si eC1 s f ut.icpieitrcina dma en w rg esi a i h oy a dq a t c . l srl x e d i rsac dd t o.  ̄o m li sil ea t k e p o rs b scte r n u i a l s i n h 1 r d n n o n n n f . i

《2024年乌梁素海流域水文地球化学成因及水盐运移》范文

《2024年乌梁素海流域水文地球化学成因及水盐运移》范文

《乌梁素海流域水文地球化学成因及水盐运移》篇一一、引言乌梁素海流域,位于我国北方某大河流域的下游地区,因其独特的水文地球化学特征和水盐运移规律,在区域水环境治理和水资源保护方面具有重要研究价值。

本文旨在探讨乌梁素海流域水文地球化学成因及水盐运移的规律,以期为该流域的水资源管理和环境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二、乌梁素海流域水文概况乌梁素海流域地形地貌复杂,地表水与地下水交互作用频繁,具有显著的水文地球化学特征。

本部分将概述该流域的水文特点,包括气候条件、地表水与地下水的分布与流动等。

三、水文地球化学成因分析1. 影响因素:本部分将分析影响乌梁素海流域水文地球化学特征的主要因素,包括气候、地质、地貌、植被等自然因素以及人类活动等。

2. 离子组成:分析流域内水体的离子组成及其变化规律,探讨其与水文地球化学特征的关系。

3. 水质变化:研究水质的时间变化和空间分布特征,分析水质变化的原因和机制。

4. 影响因素的综合分析:结合影响因素、离子组成和水质变化等方面的研究结果,综合分析乌梁素海流域水文地球化学的成因。

四、水盐运移规律研究1. 地下水的流动与运移:通过地质调查和水文地质试验,研究地下水的流动方向、速度和运移规律。

2. 水盐运移模型:根据地下水流动和离子运移的规律,建立水盐运移模型,分析水盐在流域内的分布和变化规律。

3. 水盐平衡分析:结合流域内水资源的利用和消耗情况,分析水盐平衡状况及其影响因素。

五、结论与建议1. 结论:总结乌梁素海流域水文地球化学成因及水盐运移的研究成果,明确该流域水文地球化学特征及水盐运移的规律。

2. 建议:根据研究结果,提出针对性的水资源管理和环境保护建议,为乌梁素海流域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六、展望随着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不断影响,乌梁素海流域的水文地球化学特征和水盐运移规律可能发生新的变化。

因此,需要进一步加强该流域的监测和研究工作,为应对未来的挑战提供科学支持。

同时,还应加强跨学科合作,综合运用地理学、生态学、环境科学等多学科的知识和方法,为乌梁素海流域的水资源管理和环境保护提供更加全面和有效的支持。

水文学研究的新进展和应用

水文学研究的新进展和应用

水文学研究的新进展和应用水文学是研究水文循环及其影响的一个学科,其研究内容包括降水、蒸散发、径流等方面。

近年来,水文学研究的新进展和应用日益重要,下面就具体来谈一谈。

第一,新型观测和测算技术的引入。

在过去的水文学研究中,大多使用重力水准仪、地下水位测量仪、水文站等传统观测设备,并依据这些数据进行径流模拟和预测。

而随着新型测量技术的引入,如卫星遥感、激光测高、GPS定位以及无人机技术等,可以更加精确地测算出地表水情。

此外,新型的计算机模型和数字地球技术的出现,对水文学模拟的效率和准确度也产生了很大的提高。

第二,水文学研究的跨学科交叉。

水文学的发展离不开地质学、气象学、生态学等学科的支持,相辅相成,共同助力于水文学的发展。

随着水资源和环境问题的日益突出,跨学科研究的重要性日益突出。

第三,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

全球气候变暖导致了极端天气事件的频繁发生,造成了水资源和环境的变化,这对水文学研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气候变化下的水文学研究涉及到更多的因素,如气温、降雨量、蒸散等。

同时,需要结合通量测量与能量平衡,探讨出更加精确的模拟和预估,为环境治理提供科学依据。

第四,模式实践的提高。

水资源有效管理是当下的热点问题,为有效保障水资源的利用和保护,对水资源的预报、评估和规划等各方面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基于模式的研究设计得越来越精细,可以更好地预测降水和径流变化,利用后处理的方法对结果进行后处理,获得更加有效的分析结果。

第五,回归到本真的水文学研究。

伴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水文学研究面面俱到,其实践、应用和模拟技术得到了长足的进展。

但是,我们也需要回到本真的水文学研究,如顺流地球观测、基本水文数据的采集和系统观测的维护。

这对于水文学的百年计划是至关重要的,我们需要掌握稳固的基础,为今后的研究奠定坚实的基础。

总之,水文学研究的新进展和应用为我们认识和管理水资源提供了更加科学和深入的手段,但是我们还需要在不断进步的过程中扎根于水文学本质,为水资源管理的未来打下更加良好的基础。

水文地球化学及其应用

水文地球化学及其应用

水文地球化学及其应用水文地球化学是地球化学的一个分支学科,其研究对象是水与地球物质的相互作用、反应和转化过程。

水文地球化学地位重要,尤其是在环境保护和自然资源管理方面具有很大的应用潜力。

本文将着重探讨水文地球化学的基本理论、应用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

一、水文地球化学的基本理论1、水文循环水文循环是地球上水分子在不同地方以不同形态的运动。

水分子在不同状态下所体现的物理、化学性质也不同。

水循环包括蒸发、降水和地下水的形成,它是水文地球化学的基础。

2、岩石和土壤岩石和土壤是水文地球化学的重要研究对象。

岩石化学和土壤化学是水文循环的重要环节。

岩石和土壤可以分解成不同的化学组分,并对水的特性产生深远的影响,因此,研究它们的化学特征和变化过程对于水文地球化学研究至关重要。

3、水文地球化学过程水文地球化学过程是指地球上水的循环、沉积、蒸发、降水等过程中与水相互作用、反应和转化的物质。

包括水分子与矿物、溶解气体、有机物和微生物的相互作用。

水文地球化学的过程是广泛且多样的,对其进行分析研究可以形成修正以及完善生态环境政策。

二、水文地球化学的应用现状1、水资源管理水资源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资源之一,对于保障人类健康和经济发展大有裨益。

水文地球化学对于水资源管理有着重要的作用。

科学有效的管理水资源是现代社会永续发展的必要条件,水文地球化学则可以提供一系列的分析方法和数据供管理层面参考,使得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和保护得以实现。

2、水污染治理随着城市化的加剧和经济发展的快速发展,水污染已成为了一个不可避免的问题。

水文地球化学为水污染治理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思路。

在处理水体中的化学物质时,可以运用水文地球化学的更准确的能力寻找有效的污染治理方法及杀菌程序,有效保障水生态的平衡和协调。

3、环境保护水文地球化学在环境保护领域有广泛应用。

例如,可以用化学和物理方法来检测大气、水、土壤污染程度以及其它人为污染物质的存在。

有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环境的水文地球化学变化是关于地球气候科学和环境科学的。

海洋生物地球化学研究历史与现状

海洋生物地球化学研究历史与现状

讲座一大海生物地球化学研究的历史与现状第一阶段:化学计量学与原始模型1950-1960s对于大海化学构成的解说主假如静态的.1、海水中主要离子的浓度是依据瑞典科学家Lars Sillen 提出的热力学模型进行解说。

2、与生物过程有关的元素在大海中的散布依照Redfield 、等提出的计量关系来解说(Redfield 比值)。

只有 Riley(1953)在解说大西洋深海营养盐、 DO 的散布时,提出代谢速率是调控这些物质空间散布的重要过程。

3、已认识到生源因素(NO 3-、 PO43-、Cd 、Zn 等)由表及底的增添及中深层水体中DO 极小值的存在。

大海中元素生物地球化学循环所经历的时、空尺度变化很大:空间尺度上:小如1cm3堆积物中所发生的溶解、积淀、氧化、复原反响等大如陆地—大海—大气圈之间物质的输送等时间尺度上:从几日成千上万年几十万至几百万年沉降颗粒物从大洋环流锰结核的生长上层水体的沉降按其发展历史,可分为4个阶段。

4、认识到颗粒物的沉降不单是生源因素随深度增添的原由,并且是太平洋深层水营养盐浓度高于大西洋的重要因素。

5、大洋环流模式被引入来解说元素的水平散布。

6、距 Riley (1953) 提出代谢速率的重要性15年后,形成了一维平流—扩散箱式模型。

7、认识到很多同位素可作为水团构成以及垂直、水平混淆过程的示踪剂,但未发展起来。

*明显, 1970年从前,化学大海学的初期阶段几乎完整仅关注深海大洋化学物质的散布,并用它们来解说全世界大洋环流及代谢速率。

18、1970年从前,对于生物过程怎样影响DOC 和POC 时空散布的问题几乎全无所闻。

其主要原由在于缺少定量确立有机物输入、汲取和转变等过程速率的手段。

当时测得的 DOC 、POC 的深度散布显示,表层水中浓度略有高升,深层水中均匀散布,进而产生这样的看法:DOC 、POC 是很不活跃的,它在碳循环中几乎不起任何作用。

9、只管当时对大海中CO 2和O2的循环有了必定的认识,但有关它们在气—海界面的互换主要由气体互换模型和碱度来确立,并未与生物生产力联系在一同。

钾稳定同位素在水文地球化学领域的研究进展与展望

钾稳定同位素在水文地球化学领域的研究进展与展望

钾稳定同位素在水文地球化学领域的研究进展与展望摘要:钾(K)元素位于元素周期表第四周期第一主族,与钠元素同是重要的碱金属元素,也是一种重要的生命元素,以单价离子形式存在于自然界。

K元素在自然界存在3种同位素,包括39K、40K和41K,其中39K和41K是稳定同位素,两种稳定同位素分别占总K元素的93.2581%和6.7302%。

本文主要研究其稳定同位素组成以及分馏机理,文中的钾同位素指钾稳定同位素。

K的2个稳定同位素39K和41K相对质量差约为5%。

在岩石圈,钠、钾主要富集于硅酸盐矿物中,而在碳酸盐矿物中含量较低,两者在地壳中的元素丰度相近。

2种元素主要通过大陆风化过程进入水体,是河水及地下水中的主量元素。

由于二者的地球化学性质存在差异,钾在陆生水体中的含量要远低于钠,位于Ca、Na、Mg、K4大主量元素的末位,世界大河K/Na摩尔比值平均值仅为0.16,一些地下水K/Na可以低至0.0001。

已有的元素地球化学手段无法解释地下水K/Na可以很低的原因。

河流等水体中的K离子在迁移过程中,容易被一些沉积物、黏土所吸附,同时也可参与一些黏土如伊利石等层间阳离子构成,因此具备离子交换反应的能力,然而仅根据水体中K含量变化难以精确识别这些过程。

基于此,本篇文章对钾稳定同位素在水文地球化学领域的研究进展与展望进行研究,以供参考。

关键词:钾同位素;同位素分馏;吸附;化学风化;引言钾在自然界中有3个同位素:39K(93.258%)、40K(0.012%)和41K(6.730%)。

其中,39K和41K是稳定同位素,而40K是放射性同位素,半衰期为1.277×109a,可发生β衰变成40Ca,或通过K层电子捕获衰变为40Ar。

钾稳定同位素比值(41K/39K),一般用δ41K来表示:δ41K=[(41K/39K)样品/(41K/39K)标准-1]×1000。

20世纪30年代,由于分析测试精度的限制,天然地质样品中的钾同位素组成变化并没有得到有效的识别。

水文地球化学的理论研究与应用

水文地球化学的理论研究与应用

水文地球化学的理论研究与应用水文地球化学是地球化学和水文学的交叉学科,主要研究水文过程和地球化学过程的相互作用及其对环境的影响。

本文将介绍水文地球化学的意义、发展历程、主要研究内容和应用。

一、水文地球化学的意义水文地球化学的研究对于解决水资源开发、治理和保护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和经济发展的加快,水资源短缺和水环境污染已成为威胁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问题。

而水文地球化学的研究可以帮助我们深入了解水循环和地球化学循环的机制和规律,预测水文地球化学过程对水资源和环境的影响,从而制定科学的水资源管理和环保政策。

二、水文地球化学的发展历程20世纪60年代初,水文地球化学作为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开始萌芽。

1970年,奥地利水文学家Bruno Stumm首次提出了“水文地球化学”这一概念,并领导了世界上第一批水文地球化学研究团队。

此后,水文地球化学逐渐成为一个独立的学科,并吸引了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加入到其中。

随着研究深入,水文地球化学的理论框架逐渐形成。

在水文学方面,研究者关注水文循环过程,包括降水、蒸发、输移、旁路、补给、消耗、汇入淋溶水、渗滤和地下水循环等。

在地球化学方面,研究者关注污染物和营养元素等物质在水体中的迁移和转化过程,包括生物地球化学、岩石地球化学、淋溶、沉积、吸附、氧化还原等。

三、水文地球化学的研究内容1. 水文学和地球化学循环过程的研究通过对水文学和地球化学循环过程进行研究,可以了解水资源的来源、流向和变化规律,分析地表和地下水水质的变化趋势,预测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方式。

2. 污染物和营养元素的迁移和转化研究研究污染物和营养元素的迁移和转化规律,可以揭示污染物的来源、迁移途径、转化过程和时空分布规律,为水环境保护和污染治理提供科学依据。

3. 土壤水化学和植被水化学的研究研究土壤水化学和植被水化学,可以了解土壤和植被的水分利用效率和水分循环特征,以及不同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的差异。

水文地球化学课程面临的问题与挑战

水文地球化学课程面临的问题与挑战

552019年4月总第311期ISSN1672-1438CN11-4994/T水文地球化学课程面临的问题与挑战孙红福 颜瑞雯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地球科学与测绘工程学院 北京 100083摘 要:水文地球化学是在水文地质学、地球化学及水化学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门学科,主要研究地下水化学组分的形成及演化规律,是水文地质和工程地质本科生的必修专业课。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深入,水文地球化学课程也面临诸多问题和挑战,主要从教材缺失、学时压缩下的教学内容调整、教师能力要求的提升、课程特色、课程衔接、学生思维和能力的培养以及实践教学环节几个方面进行探讨。

希望通过对课程教学问题的探讨,引起同行的关注,促进水文地球化学的课程教学和学科的发展。

关键词:水文地球化学;教材;课程特色;实践教学作者简介:孙红福,理学博士,副教授;颜瑞雯,理学博士,讲师。

基金项目:中国矿业大学(北京)《水文地球化学》课程建设项目(编号:k140206)。

1938年初由苏联著名水文地质学家奥弗琴尼科夫首次提出了“水文地球化学”这一术语,到20世纪50年代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20世纪80年代,我国的水文地球化学研究也蓬勃发展,出版了一系列专著。

目前我国许多高校开设了水文地球化学课程,这门课程主要研究地下水水质随时间和空间的演变规律,对于地下水的研究是其他课程不能替代的。

该课程相关的教研文章和教学研讨非常少。

随着水文地球化学学科的不断发展以及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深化,水文地球化学课程也面临一系列的问题和挑战,只有面对和解决这些问题才能更好地促进水文地球化学的发展。

1 教材问题水文地球化学课程教学面临严峻的教材问题。

水文地球化学这门科学是从原苏联引入并发展壮大的,20世纪70年代以来,热力学被引入到水文地球化学的研究中,并对水文地球化学的发展起巨大的推动作用;但欧美国家并没有对应的英文专著和教材,只有水化学相关的著作。

目前我国已经出版的相关著作包括沈照理等编著的《水文地球化学基础》[1]、李学礼等编著的《水文地球化学》(第三版)[2]、钱会和马致远编著的《水文地球化学》[3]、周福俊等编著的《水文地球化学》[4]等;这些教材的内容各有侧重,并且均已不再出版印刷,因此高校无法通过出版社购买这些教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本文由国土资源部地质调查项目“全国水资源评价”和“鄂尔多斯自留盆地地下水赋存运移规律的研究”项目资助。

改回日期:2001212217;责任编辑:宫月萱。

第一作者:叶思源,女,1963年生,在读博士生,副研究员,从事矿水、地热水及水文地球化学研究。

水文地球化学研究现状与进展叶思源1) 孙继朝2) 姜春永3)(1)中国矿业大学,北京,100083;2)中国地质科学院水文地质环境地质研究所,河北正定,050803;3)山东地质工程勘查院,山东济南,250014)摘 要 1938年,“水文地球化学”术语提出,至今水文地球化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得到长足的发展,其服务领域不断扩大。

当今水文地球化学研究的理论已经广泛地应用在油田水、海洋水、地热水、地下水质与地方病以及地下水微生物等诸多领域的研究。

其研究方法也日臻完善。

随着化学热力学和化学动力学方法及同位素方法的深入研究,以及人类开发资源和保护生态的需要,水文地球化学必将在多学科的交叉和渗透中拓展研究领域,并在基础理论及定量化研究方面取得新的进展。

关键词 水文地球化学 研究现状 进展Current Situ ation and Advances in H ydrogeochemical R esearchesYE Siyuan 1) SUN Jichao 2) J IAN G Chunyong 3)(1)Chi na U niversity of Mi ni ng and Technology ,Beiji ng ,100083;2)Instit ute of Hydrogeology and Envi ronmental Geology ,CA GS ,Zhengdi ng ,Hebei ,050803;3)S handong Instit ute of Geological Engi neeri ng S urvey ,Ji nan ,S handong ,240014)Abstract Hydrogeochemistry ,as an independent discipline ,has made substantial development since the term “hydrogeochemistry ”was created in 1938.At present hydrogeochemical theories have been applied to various fields such as oil field water ,ocean water ,geothermal water ,groundwater quality ,endemic diseases and groundwater microorganism ,and related research methods have also become mature.With the further development of chemical thermodynamics ,kinetics method and isotope method ,hydrogeochemistry will surely extend its research fields in the course of multi 2discipline interaction and make new progress in basic theory and quantifica 2tion research ,so as to meet the demand of human exploration and exploitation as well as ecological protection.K ey w ords hydrogeochemistry current state of research advance 早期的水文地球化学工作主要围绕查明区域水文地质条件而展开,在地下水的勘探开发利用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果(沈照理,1985)。

水文地球化学在利用地下水化学成分资料,特别是在查明地下水的补给、迳流与排泄条件及阐明地下水成因与资源的性质上卓有成效。

20世纪60年代后,水文地球化学向更深更广的领域延伸,更多地是注重地下水在地壳层中所起的地球化学作用(任福弘,1993)。

1981年,Stumm W 等出版了《水化学———天然水化学平衡导论》专著,较系统地提供了定量处理天然水环境中各种化学过程的方法。

1992年,C P 克拉依诺夫等著《水文地球化学》分为理论水文地球化学及应用水文地球化学两部分,全面论述了地下水地球化学成分的形成、迁移及化学热力学引入水文地球化学研究的理论问题,以及水文地球化学在饮用水、矿水、地下热水、工业原料水、找矿、地震预报、防止地下水污染、水文地球化学预测及模拟中的应用等,概括了20世纪80年代末期水文地球化学的研究水平。

特别是近二十年来计算机科学的飞速发展使得水文地球化学研究中的一些非线性问题得到解答(谭凯旋,1998),逐渐构架起更为严密的科学体系。

第23卷 第5期2002210/4772482 地 球 学 报ACTA GEOSCIEN TIA SIN ICAVol.23 No.5Oct.2002/47724821 应用水文地球化学学科的研究现状1.1 油田水研究水文地球化学的研究在对油气资源的勘查和预测以及提高勘探成效和采收率等方面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早期油田水地球化学的研究只是对单个盆地或单个坳陷,甚至单个凹陷进行研究,并且对于找油标志存在不同见解。

此时油田水化学成分分类主要沿用B A苏林于1946年形成的分类。

1965年,E C 加费里连科在其所著《根据地下水化学组分和同位素成分确定含油气性的水文地球化学指标》中系统论述了油气田水文地球化学特征及寻找油气田的水文地球化学方法。

1975年,A G Collins在其《油田水地球化学》中论述了油田水中有机及无机组分形成的地球化学作用(汪蕴璞,1987)。

1994年,汪蕴璞等对中国典型盆地油田水进行了系统和完整的研究,总结了中国油田水化学成分的形成分布和成藏规律性,特别是总结了陆相油田水地球化学理论,对油田水中宏量组分、微量组分、同位素等开展了研究,并对油田水成分进行种类计算,从水化学的整体上研究其聚散、共生规律和综合评价找油标志和形成机理。

同时还开展了模拟实验、化学动力学和热力学计算,从定量上探索油田水化学组分的地球化学行为和形成机理。

1.2 洋底矿藏研究1870年,ААВериго在黑海河口湾开始了海洋水的研究。

直至20世纪50年代中期,苏联和美国都较系统地开展了该次研究。

1972年,ОВЩишкина在其《海洋软泥水地球化学》中讨论了世界三大洋和内陆海软泥水化学成分资料,对不同类型沉积物中的软泥水化学成分特征进行了描述和分类,总结了软泥水化学成分浓度随深度变化的规律性,并进行了解释。

1988年,G N Baturin撰著的《大洋锰和锰结核的地球化学》英文版专著中有一个章节,专论海洋沉积物孔隙水中的Mn。

研究发现海洋沉积物孔隙水中Mn含量的变化幅度很大,可在7个数量级的范围中变动;每种沉积物类型软泥水的Mn浓度变动范围亦相当大。

依Mn浓度将沉积物分为内陆盆地、边缘海洋带和大洋深海带3种类型(汪蕴璞,1991)。

近20年来,由于陆地资源储量日益消耗加剧,特别是陆地上的Cu、Ni、Co、Mn4种多金属资源在50~60a后即将殆尽;另一方面世界大洋底部蕴藏着金属结核约有3×108t,因此人类转向大洋矿产资源开发。

汪蕴璞等在1986~1988年期间,在太平洋中部海域开展的多金属结核调查,以及通过开展室内水2岩作用模拟系列试验和各类样品成分的多项分析测试,在应用电子计算机技术和数理统计法等取得的极其珍贵的、比较系统的第一手资料的基础上,经过综合分析研究,首次披露了洋底界面水的物理化学场的景观,以及洋底存在金属垒、氧化垒和碱性垒的现代环境。

剖析了大洋水物质模型和界面水物理化学场的形成机理及其与多金属结核形成之间的规律性联系。

发现多金属结核的成矿溶液是一种稀的金属溶液和参与成矿的金属存在形式。

概括了成矿作用反应场中成矿金属的形成和转移模式。

提出了水成多金属结核的成矿阶段、作用和机理。

阎葆瑞等采用新的微生物成矿的理论和观点着重论述了大洋水及沉积物系统的地质、地球化学环境,洋底水、沉积物、孔隙水及多金属结核等介质中微生物的分布及其地球化学作用对成矿元素富集、沉析的影响,现代和古代微生物的成矿作用及成矿机制等问题(阎葆瑞,1994)。

在微生物成矿机制及古微生物的成矿作用,以及多金属结核纹层等微构造的微生物成因等方面提出了新的见解与发现。

1.3 地热水研究目前对地热水中的地球化学研究,已有了较全面的了解。

其地下热水(蒸汽)绝大部分起源于大气(沈照理,1985)。

早在1964年A J Ellis等在“天然水系统与实验室热水2岩反应”一文中提到热水中的大部分溶解组分来自于水与围岩之间的反应。

可以概括为:地热田是一个高温条件下的水文地球化学系统,构成该系统的基本物质成分是地热流体和固相介质(围岩)。

1977年,Ellis等发表了《地热系统化学》一书。

书中就热水的起源、热水的物理化学同位素特征、水热蚀变、热水中矿物沉淀等作了详细的阐述。

同时还讨论了新西兰有关野外采样和实验室分析方法。

1977~1983年,美国学者Bowers T S经过6年的实验室工作,获得第一手有关矿物、气体和溶解态组分在一系列温度、压力下的热力学参数和化学反应方程,建立了600多种相图(包括压力达500MPa,温度达600℃),并出版了《矿物2水溶液平衡活度相图》一书。

20世纪80年代,R O Fournier874地 球 学 报2002年等对地热温标作了进一步探讨,建立了一系列地热温标公式,被广泛应用于地热开发利用中确定热水系统的热贮层温度。

1988~1992年,W F G iggen2 bach创立了一系列三角图作为研究地热流体起源和形成机理的标志(G eoindicators)。

这些三角图作为一种简明而强有力的技术对热泉及热水井水作出快速的评价(G iggenbach,1993;Hedenquist,1990; Reyes A G等,1993)。

目前广泛使用的标志有ΟCl2 SO42HCO3三角图、Cl2Li2B三角图、Na2K2Mg三角图和N22Ar2He三角图。

1957年,H Craig在意大利地热田应用了同位素技术,随后H P Taylor等相继研究了世界上一些大型的地热田水的同位素,认为在氢氧同位素的组成中地热水18O的正漂移原因是地热流体在上升过程中沸腾2闪蒸2混合作用、水2岩相互作用及岩浆水的输入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