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力障碍儿童的心理特点

合集下载

第一部分视力残疾儿童学生心理与教育

第一部分视力残疾儿童学生心理与教育

视力残疾儿童学生心理与教育一、视力残疾儿童心理(一)视力残疾儿童身心发展的基本规律视力残疾不直接影响儿童的生长和发育。

视力残疾儿童与普通儿童身体发育的基本规律相同。

视力残疾儿童心理的本质、生理基础与普通儿童一样,视力残疾儿童的心理发展趋势与普通儿童完全相同。

但是,视力残疾儿童在某些阶段生长发育的速度要比普通儿童缓慢。

比如在与行走相关的一系列动作发展上,早期视障儿童与明眼儿童之间的差距并不大,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视障儿童明显要比明眼儿童缓慢。

爬、走、跑、抓握这些动作发展迟缓。

这些儿童还由于视觉的缺陷,无法像明眼儿童那样通过视觉信息来矫正身体动作,平衡能力差。

总之,视力残疾儿童与普通儿童相比,共性多于特殊性(共性表现在:身体发育、心理的本质和心理发展趋势都与普通儿童一样)。

视力残疾儿童的特殊性主要表现在接受外界信息的途径不同,视力残疾儿童与明眼儿童的显著差别存在且只存在于感知觉方面。

没有充分的视觉刺激以激发运动的动机和兴趣,缺乏视觉模仿学习,加之环境和教育可能不利,对视力残疾儿童的身心发展会产生一定的消极影响,如动作发展迟缓,形成概念困难等。

刚才我们概括的说了一下视力残疾儿童的身心发展与普通儿童具有相同的规律,下面我们就从他们身体发育和心理发展方面进行具体的阐述。

1、视力残疾儿童与普通儿童身体发育的规律基本相同视力残疾儿童身高、体重的增长速度,骨骼肌肉组织的发育与同龄普通儿童基本相同,到了一定年龄阶段也表现出相应的特征。

视力残疾儿童,他们学会控制身体的过程也是从头部开始的,然后逐渐向下到双手、到躯干、到双腿。

其躯体动作的发展也是沿着翻身一坐一爬一站一走的单一方向趋向成熟的。

其肌肉的发展趋势也是从大肌肉运动向精细肌肉运动方向发展的。

在神经系统方面,视力残疾儿童与普通儿童具有相同的特点.随着大脑结构的发育完善.大脑活动的机能也显著提高。

2、视力残疾儿童与普通儿童的心理发展具有相同的基本规律(1)视力残疾儿童心理的本质、生理基础与普通儿童是相同的视力残疾儿童与普通儿童心理的本质都是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客观现实是他们产生心理的源泉,社会生活更是他们产生心理活动的主要源泉。

视觉障碍儿童心理特征

视觉障碍儿童心理特征

1.难以形成清晰正确的概念
视觉障碍儿童欠缺具体事物的视觉经验,因而无法形成事
物的视觉表象,更不能像明眼儿童那样借助事物的表象,
通过比较,认识事物的本质属性。他们通过听觉和触觉感
知到的一些事物的特征,往往是不完全、不连贯甚至是不
准确的,所以容易形成错误的概念。
2.分类归纳能为、概括与抽象能力较差
由于视觉障碍儿童在概念形成上存在较大的困难,造成了他们 对事物进行分类归纳的能力也比普通儿童要差。所谓分类,就 是通过比较事物之间的特征,区分出这些特征的异同,从中抽 取出事物的本质特征,把具有共同本质特征的事物归为一类。
情绪
(一)情绪及其组成成分
情绪是人类对各种认知对象的一种内心感受或态度,是生理性的
而情感则是情绪过程的主观体验,是情的感受方面,是社会性的
。通常所说的感填,是过遗流。填感这一类心理现象的笼统的称
谓。人们表现情绪的形式主要是喜、怒、哀、乐,通过这些情绪
的表现来表达个体当前的需要与愿望,同时调节人与人之间的社 会距离。为了更好地理解情绪,人们把情绪结构分成四个组成部 分,包括引起情绪的情境、身体状态、情绪表现和情绪体验。

意志

意志是人们自觉地调节行动去克服困难以实现预定目标 的心理过程。
特点:
1. 独立性不强 2. 果断性差 3. 坚定性不足 4. 自制力较差
意志培养
1.加强生活目的性教育,树立健康的人生观
要培养视觉障碍儿童的意志,首先要加强其生活目的性教 育。要帮助视觉障碍儿童认识到眼前的学习、工作、生活 是为实现更长远的目标打下基础。 2.培养正面的情感
2、丰富视觉障碍儿童的知识
人的想象不是凭空产生的,它需要借助知识形成记忆表象。 有了丰富的知识和记忆表象,才能产生丰富的想象。总之,知识 越丰富,想象力也就越丰富。

特殊儿童的基本概况

特殊儿童的基本概况
(4)听力残疾儿童的语言特点: ——有声语言发展明显滞后,日常交往以手语占主导。
(5)听力残疾儿童的思维特点:
——思维活动带有明显的形象性特征。
可编辑版
10
(三)听力残疾儿童的情感与个性特点
没有明显的特点,学龄期后在情感和个性会表现出不 同程度的紧张、焦虑情绪;特殊感;交往障碍而自卑、萎 缩等情感特点及退缩、孤僻、自私的性格特点。
二级重听
8 2 4 1 50 31 254 16 65 432
8
(一)听力残疾儿童的生理特点
据调查表明,听力残疾儿童的身体形态、机能、素质等 的发育规律与普通儿童基本一致。虽然在身高、体质、胸围、 肺活量等主要指标上不及同龄普通儿童,但年龄越小,差距越
不明显。 学龄期,在肩宽均数、臂粗上许多年龄组听力残疾儿童
可编辑版
13
(二)视力残疾的分类 (1)医学的标准 (2)教育的标准:生理视力和功能视力
生理视力指的是视敏度(中心视力)和视野测得的视力。
功能视力是指生理视力运用时的实际有效视力。
可编辑版
14
医学的标准分类
最佳矫正视力
无光感 <0.02-无光感; 或视野半径<5° <0.05-0.02;或 视野半径<10°
可编辑版
28
截肢学生
• (1)定期调整或重装假肢 • (2)教师对假肢的基本结构、安装及保养有所了解 • (3)课桌、椅高度调节适当 • (4)课桌、椅的摆设位置 • (5)在相关活动中加强对接近截除部分关节的训练 • (6)注意截肢学生的坐姿和步态的矫正 • (7)保持残肢的卫生 • (8)提供必要的阅读和书写用具——持笔器、翻书器等
• (9)课程要求允许做适当的改变
可编辑版
29

对视觉障碍儿童的认识

对视觉障碍儿童的认识

对视觉障碍儿童的认识视觉障碍儿童是指在视觉功能方面存在缺陷或障碍的儿童。

这些缺陷或障碍可能是由于眼球、视觉神经或大脑皮层的发育异常导致的。

视觉障碍儿童通常会面临视觉感知、运动和认知能力的困难,这对他们的学习和生活产生了显著影响。

我们需要了解视觉障碍儿童的分类。

根据视觉障碍的程度和类型,视觉障碍儿童可以被分为完全失明、低视力和色盲。

完全失明指的是无法通过视觉感知世界,无法看到任何东西。

低视力则是指视觉功能受损,但仍能看到一些东西。

色盲则是指对颜色的感知存在问题,通常只能看到黑白或部分颜色。

我们需要了解视觉障碍儿童的特点和需求。

视觉障碍儿童在感知世界的过程中,会面临很多困难。

他们无法通过视觉获取信息,需要通过其他感觉通道(如听觉、触觉和嗅觉)来补偿。

因此,视觉障碍儿童需要特殊的教育和康复训练,以提高他们的感知、运动和认知能力。

视觉障碍儿童的教育和康复是非常重要的。

他们需要接受专门的教育,以满足他们的学习需求。

视觉障碍儿童通常需要使用盲文、放大器、放大镜等辅助工具来帮助他们学习。

此外,他们还需要学习如何使用无障碍技术,如屏幕阅读器和语音识别软件,以便更好地使用电子设备。

对于视觉障碍儿童来说,社交和情感发展也非常重要。

他们需要与其他儿童和成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并获得支持和理解。

家庭和学校应该给予他们足够的关注和关爱,帮助他们建立自信和独立性。

我们还需要关注视觉障碍儿童的心理健康。

由于他们的特殊需求和困境,他们可能面临压力和焦虑等心理问题。

因此,我们需要提供心理支持和咨询服务,帮助他们应对挑战和困难。

我们要鼓励社会对视觉障碍儿童的包容和支持。

我们应该尊重他们的权利和尊严,为他们提供平等的教育和就业机会。

社会应该为他们提供无障碍的环境,以便他们更好地融入社会。

对视觉障碍儿童的认识是非常重要的。

我们需要了解他们的特点和需求,并提供适当的教育和康复服务。

同时,我们还需要关注他们的心理健康,并鼓励社会对他们的包容和支持。

《视觉障碍儿童的心理发展》教案

《视觉障碍儿童的心理发展》教案
【讲授新课】
一、什么是视觉障碍
视觉障碍是指由于各种原因导致双眼视力低下并且不能矫正或视野缩小,以致在日常生活中存在障碍的一种疾病。视觉障碍儿童是指先天或后天导致视觉障碍的儿童。这里应该注意的是,视觉障碍儿童并不等同于盲童。盲童只占视觉障碍儿童的一部分,大部分视觉障碍儿童尚有残余的视力,并非全盲。
(教师组织学生阅读P18【拓展阅读】部分,小组讨论假如你只有三天的光明,你将如何使用你的眼睛?想到三天以后,太阳再也不会在你的眼前升起,你又将如何度过那宝贵的三日?你又会让你的眼睛停留在何处?)
【情境导入】
“春天是什么样子的?”老师问。“春雷说:‘柳树,你快醒吧!’春雨下了,柳树喝到水就发芽长叶了。”小雨回答。“谁摸过柳树,柳树长什么样子呢?能不能给大家说说呀?”老师问。班上的几个孩子纷纷举手,小丽说:“柳树的枝条是柔软的、垂下来的,叶子是细细长长的。”这是宁夏特殊教育学校盲一六班的班主任海藏梅在给一年级的视觉障碍儿童上语文课。他们的小手摸着盲文课本上的坑坑点点,想象着柳树的模样,想象着春天的美好。虽然孩子们看不到这些事物,但是海老师会用很多词汇和比喻句讲解给孩子们听,让他们知道柳树的形状,柳絮像棉花一样是白色的、松软的,风轻轻一吹就漫天飞舞,告诉他们燕子的羽毛是黑色的,尾巴像剪刀的形状。每次上语文课,孩子们都很认真地听讲。根据老师的语言描述,孩子们认识到了一个更大更美好的世界。
二、视觉障碍儿童的分类
(一)按照视力损伤的程度分类
按照视力损伤的程度,把视觉障碍分为盲和低视力两大类。
以视力损伤的程度为标准划分视障的等级具有重要的意义。患有不同视力损伤的视觉障碍儿童在生活、学习以及其他的心理机能上都有着不同的发展特点。其中,盲童和低视力儿童之间的差别最明显。与全盲儿童相比,低视力儿童可通过残余的视力获取信息,在学习中可以直接使用特殊的汉字课本。但是低视力儿童利用视觉的能力有限,需借助于助视设备,在矫治后其视野与视敏度也与普通儿童不完全相同。这使得全盲儿童、低视力儿童与普通儿童之间均存在差异。因此,依据视力损伤程度对视觉障碍儿童进行划分是必要的,不同类型的视觉障碍儿童其心理发展的特点存在差异。

视力残疾学生的身心特点

视力残疾学生的身心特点

视力残疾学生的身心特点(一)视力残疾学生的身体特点1.身体形态的特点2.身体机能与身体素质特点近年来,有人报告视力残疾儿童的动作发展迟缓。

这种迟缓在出生的早期,没有表现,但是,先天盲的儿童在出生几个月之后,就可能开始出现运动技能发展迟缓的情况。

(二)视力残疾学生的心理特点1.视力残疾儿童的认识活动手可以代替眼的一部分功能。

但是,手和眼睛相比,在认识活动方面有一系列不足之处。

如:(1)触摸受到手和手臂长度的限制(2)触知觉一般由点到线再到面,由局部到整体进行认识活动(3)手只能一点点地顺序触摸,速度较慢(4)触摸需要视力残疾儿童的主动性(5)触知觉过程较为复杂,需要进行训练2.视力残疾儿童的言语和思维概念不完整、不准确是视力残疾儿童思维活动的第一个特点。

思维活动发展比明眼儿童落后是视力残疾儿童思维的第二个特点。

3.视力残疾儿童的个性心理视觉障碍及其所处的特殊的社会环境与教育,必然给儿童的个性发展造成明显的特点。

(1)视力残疾儿童的气质倾向(2)视力残疾儿童的性格良好的教育及环境影响,可使视力残疾儿童对现实有积极健康的态度,否则因视力残疾容易引起一些不良的个性心理。

(3)视力残疾儿童的兴趣(4)视力残疾儿童的能力事实上,视力残疾儿童的能力表现是全方位的,在某些方面或某个个体其能力可能强于普通人。

①视力残疾儿童的听觉分辨能力、触觉能力、嗅觉能力比普通儿童高些,这是实践的结果。

②一些视力残疾儿童的语言模仿能力较强,这与其对声音的兴趣、较强的听觉能力有关。

③视力残疾儿童的听觉记忆能力强。

例如:有的视力残疾儿童听一遍乐曲,即可演奏;盲校的学生多数靠听进行全班同步的快速考试。

④视力残疾儿童定向行走能力薄弱。

原因是缺定向的参照物(坐标);行动的反馈不及时、少,甚至没有。

⑤视力残疾儿童应变能力弱。

⑥部分视力残疾儿童的操作能力弱。

⑦视力残疾儿童适应社会的能力弱4.视力残疾儿童的障碍感觉人们早就发现,大多数视力残疾儿童在独自走路时,能发现离自己尚有一定距离的物体,即使它们没有任何声音或气味。

论视障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论视障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论视障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作者:冯伟君来源:《成才之路》2014年第19期摘要:结合视障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常见的心理健康问题,就如何有效地实施心理健康教育,帮助视障学生维护和增进心理健康进行初步探讨。

关键词:视障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成长随着近几年我国教育观念的更新和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化,新一轮的教育课程改革把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摆上了重要位置。

视障学生作为特殊人群,其心理健康状况更需要得到社会的关注和重视。

对视障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解决视障学生心理问题,促进视障学生健康成长,已成为特殊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也是盲校深化教育改革,实施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视障学生常见心理健康问题分析一般来说,视障儿童的心理发展与普通儿童具有相同的规律,在成长、发展的过程中视力障碍儿童也具有许多与普通儿童共同的本质特点。

但由于视觉功能的缺陷,不仅给视障儿童的学习、生活和社会交际等各方面带来极大的困难,而且会影响和阻碍他们的身心健康发展,容易形成以下几个常见的心理问题。

(1)偏执、孤独、抑郁、冷漠、敏感、自卑。

视障学生缺乏视觉表象,影响了其获取信息和感知事物的直观感觉。

造成他们对环境和事物了解少,接受的信息量小,较难形成完整的概念,因而他们更相信自己的感觉,在性格上容易形成偏执、任性。

同时,因视力障碍造成与他人和社会交往范围窄小,孤僻离群的生活使他们的内心常感孤独、抑郁。

视障学生长期把自己封闭在个人生活的小圈子里,对外界事物缺乏兴趣,久而久之导致了性格上的冷漠。

视障学生常因自己的视力残疾感到痛苦羞耻,内心很难坦然地接受自己视力残疾的现实,又经常要面对社会对失明人的许多偏见和歧视。

这些情况严重地伤害视障学生的自尊心,导致他们产生敏感、自卑的心理。

(2)依赖、自私。

由于许多父母家长根本不懂如何及时地对视觉障碍儿童进行早期干预和缺陷补偿教育,而是一味采取过分溺爱、过分保护的教养方式,造成他们的行动能力和生活自理能力低下。

视障儿童的认知特点与教育对策

视障儿童的认知特点与教育对策

视障儿童的认知特点与教育对策一、本文概述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特殊教育领域逐渐受到人们的关注和重视。

视障儿童作为特殊教育的一个重要群体,其认知特点与教育对策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本文旨在深入探讨视障儿童的认知特点,并结合实际提出相应的教育对策,以期为视障儿童的教育实践提供有益的参考。

本文将概述视障儿童的认知特点。

由于视觉通道的缺失或受损,视障儿童在感知、注意、记忆、思维等方面表现出与普通儿童不同的特点。

例如,他们可能更依赖于听觉、触觉等其他感官进行信息获取和处理;在注意力方面,他们可能更难以过滤掉无关信息,容易受到外界干扰;在记忆方面,他们可能更倾向于使用机械记忆而非意义记忆;在思维方面,他们可能更偏向于具象思维而非抽象思维。

本文将重点探讨针对视障儿童认知特点的教育对策。

在教育实践中,教师应充分了解视障儿童的认知特点,采用合适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以满足他们的特殊需求。

例如,教师可以通过多感官刺激的方式帮助视障儿童建立全面的感知体系;通过提供清晰、简洁的指令和反馈,帮助他们提高注意力水平;通过创设具体、生动的教学情境,促进他们的意义记忆和抽象思维发展。

本文还将对未来研究方向进行展望。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教育理念的更新,视障儿童的教育将面临更多的机遇和挑战。

未来研究可以关注如何利用现代科技手段改善视障儿童的学习环境,如何结合多元智能理论等先进教育理念促进视障儿童的全面发展等问题。

本文旨在全面分析视障儿童的认知特点,并提出相应的教育对策,以期为视障儿童的教育实践提供有益的指导和支持。

二、视障儿童的认知特点视障儿童由于视觉信息的缺失,其认知发展呈现出一些独特的特点。

在感知觉方面,视障儿童对听觉、触觉和嗅觉等感官的依赖程度较高,他们通过听觉和触觉来感知和认识世界。

在注意力方面,视障儿童往往表现出较高的警觉性和专注力,他们更容易捕捉到环境中的声音、气味和振动等信息,并对此保持高度的注意力。

在记忆方面,视障儿童往往采用更多的形象记忆和联想记忆,他们通过听觉、触觉等感官所获得的信息来构建记忆网络,形成自己的记忆体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视力障碍儿童的心理特点
1、有强烈的自尊心
视力障碍孩子的自尊心比其他孩子更强烈,由于身体的原因,他们渴望人们尊重他们。

只言片语的不尊重,都可能严惩刺伤他们的心。

正因为如此,视力障碍孩子的家长往往小心翼翼地保护着那颗容易被伤害的心。

2、较强的依赖心理
在家里,他们依赖父母和其他家人;在学校,他们依赖老师和好心的同学、人们。

他们希望得到更多的关怀与帮助。

3、容易自卑、缺乏自信
他们往往暗叹命运之神太不公平,为什么把不幸留给自己。

他们在羡慕其他孩子的同时,会认为自己不幸,许多该做的事情做不来。

他们遇到的挫折更多,于是面临更多的自信与自卑的选择。

4、渴望幸福
视力障碍孩子憧憬美好生活,渴望像所有人一样获得幸福在每个视力障碍孩子心里,都有一片光明、美丽的世界。

5、渴望与人交朋友
表面上看他们很难相处,其实,他们也渴望像我们一样有人和他们做朋友。

一般地说,听力障碍儿童心理行为特征主要表现在下述几个方面(并非所有听力障碍儿童都存在这些问题):
一、感知觉方面
由于听力损失,听力障碍儿童主要依靠视觉、触觉、味觉、嗅觉等途径感知外界事物,而听觉不起或仅起很小的作用①。

听觉损伤限制了儿童的感知觉活动的范围和深度。

他们的感知觉活动缺乏语言活动的参与,使他们的感知觉活动与学习语言的活动不能同步进行,第一信号系统与第二信号系统出现脱节,造成他们接触的东西多,会说的很少。

二、认知方面
1.语言与思维
听力障碍儿童在语言理解和表达方面会受到严重的影响(Hallhan&Kauffman,1998;Kirk,Gallagher & Anastasiow,1998)o他们的口语和书面语表达经常是不通顺的。

听力障碍儿童语言形成的过程与健全儿童不同,由于缺少了听觉的帮助,不能适时形成口语,很多儿童错过了语言发展的关键期。

此外,听力障碍儿童还要学习和运用手语以及看话(亦称看口、唇读)作为与正常人的交流方法。

听力障碍儿童的抽象思维活动因语言形成和发展的缓慢受到影响,具有明显的形象性,思维发展水平比较长地处在具体形象思维的阶段,即人的思维发展整个历程中的初级阶段。

大多数的听力障碍儿童有正常的智力,运用儿童所熟悉的符号系统来进行非口语测验时,这些儿童会在正常范围内表现得很好( Schlesinger,1983)。

但多数听力障碍者在学业成就方面有严重缺陷。

尤其是与语言有关的语文能力。

2.观察力与想象力
听力障碍儿童的想象力非常丰富,观察力也极为敏锐。

在对语言的理解上,听力障碍儿童往往借助于“唇读”来捕捉语言信息。

视觉补偿在听力障碍儿童的认知上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他们常常集中精力用眼睛来观察,所以他们常常表现为异常的安静和缄默状态。

听力障碍儿童在社会适应方面,会有不易交友的问题和寂寞的自我感觉。

他们容易聚集在一起,彼此提供归属感与自尊心,而形成聋人文化(Moog & Geers,1991)。

三、情绪与行为
听力障碍儿童由于听力和语言的障碍,在表达自己的需要和情感上有一些困难。

他们常
常会感到不被理解,不被周围环境所接纳,在对其他人或某一件事的理解上,他们明显地不够敏感甚至有些困难,如果这些困难长时间没有被周围环境所理解,甚至受到一些指责,逐渐地就会出现情绪发展障碍的各种表现。

听力障碍儿童常常受到偶然动机和激动情绪的影响,表现出冲动性的行为特征,有冲动性的行为表现。

四、社会交往困难
听力语言障碍会妨碍社会交往,听力障碍儿童往往难于结交同龄的正常儿童,社交表现不成熟,愿意呆在家里自寻乐趣。

他们会选择其他听力障碍儿童作为玩伴,这样会使他们同正常儿童进一步疏远。

致使他们容易产生自卑感,缺少自信心,情绪不稳定,容易发脾气。

部分听力障碍儿童与家庭其他成员进行感情的交流时有困难,而与同样是听力障碍的伙伴交流比较容易。

少数听力障碍儿童由于受到不良团体的影响会有反社会行为,如偷窃行为。

自闭症儿童心理有什么特点
眼神的交流经研究表明,孩子从出生的第一个月开始就可以看出,患有自闭症的婴儿是无法和父母或抚养者进行眼神接触的。

他们对人的脸型也不感兴趣,经过观察,部分三个月的自闭症婴儿不能区分人脸。

注意是一种使用感官与他人分享喜悦的社交能力,对正常儿童来说,大约8~12个月的婴儿会显示出共同注意这一社会能力。

比如,当他们看到可爱的玩具时,会用手指向那些玩具,力图和他周围的人分享这种兴趣。

智力一般来讲,自闭症儿童常伴随着智力偏低或轻度弱智,但有的自闭症儿童又会在空间知觉、机械记忆、计数、艺术和操作等方面表现出超凡的能力,这种单项的突出的认识能力常使人感到困惑。

语言在语言方面,尤其是语言沟通方面,自闭症儿童明显地表现出落后和无能。

大约有一半的自闭症儿童不具备实用性语言。

正常儿童大约在一岁左右开始说话,经过早期的训练,自闭症儿童可能在六岁前开始讲话,若到十岁都没有开始讲话,他就很难有可能出现口语,甚于终生保持缄默。

从语音、词汇、语法、语义和语用等方面探讨了自闭症儿童语言无能的特点。

2.1自闭症儿童的心理特点(1)社会化发展障碍一个人出生后就依附于某一特定的社会环境和社会关系。

正因为社会环境和社会关系的影响促进个体的心理发展。

他们逐渐独立地掌握行为规范正确处理人际关系和管理自己从而客观地适应社会生活这个过程称为社会化。

自闭症突出的特点就是社会心理发育缺陷。

所以自闭症不属于精神病与某些表现自闭症特征的器质性脑病也属不同性质。

它是一种社会、心理方面广泛发育延迟或偏离的发育障碍。

(2)图像思维与组块记忆这既是自闭症儿童认知特点也是自闭症儿童潜能开发的重要依据所在。

由于其思维和理解能力的限制这一特点给自闭症儿童带来的不全是正作用而是其学习能力和思维能力发展的障碍。

(3)感觉异常与焦虑感觉是指客观刺激作用于感觉器官经过人脑的处理加工而产生的对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

知觉则是在感觉的基础上对事物的综合的、整体性把握。

显然自闭症儿童在感觉和知觉能力方面都存在障碍导致对外界的认知偏差或缺失其使深处焦虑之中。

可以说感觉异常是自闭症儿童康复训练的最大障碍之一。

需要是动机和行为产生的基础只有了解自闭症儿童的心理需求才能真正找到与自闭症儿童交流的渠道才能找到有效矫治措施。

[通过球池实验、滑冰实验、群体游戏测试、斑马线实验得出以下结论与国外的许多研究成果相吻合。

] [一旦某种需求得到满足
训练效果将突飞猛进!] (1)安全感的满足:缺乏危险意识但最需要安全的满足; (2)情感的宣泄:不能与外界交流负性情感无法宣泄谁能理解孤独的内心; (3)成功的体验:能力的缺乏成功体验成为自闭症儿童的奢望; (4)认识自己和世界的需要:不是不愿了解世
界而是无力了解这个世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