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茂名民俗文化
茂名传统文化

小谈茂名传统文化首先很官方的来说一下“茂名”是怎么来的吧!据明万历《高州府志》记载:西晋末,永嘉年间(307-313年),今高州地内有个潘茂名的人,他曾为民灭病除害和用石船救水灾居民。
所以当地人民把他住过的山叫做潘山,把他炼丹所在地叫潘仙坡,把潘仙坡附近一带地方称作茂名。
传说镇南大将军冯游后来来到两山间筑城,取潘道士的名字,建了潘州的茂名县。
有些史书记载:隋始置茂名县。
其实东晋就已置茂名县,后废,南朝梁复置。
然后再详细的介绍一下茂名在地球上准确的位置吧。
地理坐标为东经110°19°-111°41°,北纬21°22°-22°42°。
东毗阳江,西临湛江,北连云浮和广西壮族自治区,南临南海。
东北距广州362公里,西南距湛江121公里。
全市陆地总面积11458平方公里,约占全省陆地面积的6.4%。
以上是非常官方的资料,接下来呢,就让我来带着你去了解一下,在我们的当地老百姓眼中,茂名传统文化的魅力所在吧!!!!!!!!茂名传统节日:讲到茂名的传统节日,茂名人会毫不犹豫的就想到“年例”,什么是“年例”?可能很多非茂名地区的人都不知道这是什么的一个东西。
然而,在我们茂名,有这样的一个说法——“年例大过年”,也就是说,过年可以不回家,但是年例一定得在家里面过。
在茂名,“年例”算是茂名人一年当中最重要的日子吧!虽然茂名人都做年例,但是在不同的地方,做年例的时间是会不一样的,绝大部分是在每年的正月,当然做的时间长度也是不一样的,一天,两天三天的都有,但通常都是只有那么一天才是最重要、最热闹的。
在“年例”这一天,家里面会来很多的亲戚友人,有很多可能就是一年当中就这一天见一次面的,所以年例这一天也可以说是亲戚朋友之间联系感情的日子;当然也会有很多的传统活动,年例当天,有“游神、舞龙、荡菩萨、舞狮、飘色、做大戏”等等,但这并不是在同一个地方就能看到所有节目的,因为就算是在同一个镇上,在不同的村也是会有不同的习俗的。
茂名民俗风情

茂名民俗风情茂名市位于广东省西南部,是石油化工城市。
陆地总面积11459平方公里,现辖高州市、信宜市、化州市、电白县和茂南区、水东经济开发试验区。
总人口约618万。
沿海有220公里海岸线,主要河流有鉴江、罗江、黄华河,港口有博贺渔港、茂名港。
距今约4500年的新石器晚期,境内已有土著民族繁衍生息,创造人类文明。
如今的茂名更有着浓厚的文化气息,有着自己的独特的民俗风情。
茂名春节风俗习惯年廿六、七做(米乞)吃每年到了农历十二月二十六或二十七,我市民间都有做吃的习惯。
相传,从前茂名本是一片荒芜之地,五谷不生,后来来了一群躲避战乱的人,见此处丘陵连绵,了无烽烟,便扎根开荒种作,繁衍生息。
人们初时只能种些薯类等杂粮,聊以充饥。
为充分利用粮食,人们便将杂粮用木槌捣成粉,加水搅成糊状蒸煮,令其体积增加几倍,成为木薯糊、玉米糊之类的食物。
再后来,人们已成功地在这块土地上种上了稻谷,并连连获得好收成。
为庆祝丰收,也为调换口味,人们便按先前之方法,将米捣成粉,并配以蔬菜之类简单的馅料,做成了有一定形状和一定味道的食物,这就是“(米乞)”了。
初时,人们还只是用梗米(俗称“粘米”)粉做,后来发现糯米粉黏性更强、造型更易,口感更佳,便专门用糯米粉做(米乞),年复一年,渐成风俗。
茂名糯米(米乞)式样很多,有煮汤(米乞)、菜包(米乞)、寿桃(米乞)、水(米乞)、糖心糍、糖板(米乞)、槌挞(米乞)、灰水粽、艾(米乞)、糯米糍、发(米乞)等。
各种(米乞)都有不同的做法,不同的形状、不同的吃法、不同的味道。
每年在过年前几天,即腊月二十六、七的时候,我市民间便兴起做(米乞)的习俗,一来表示送旧迎新,二来可准备一些以“摆年”(即将(米乞)放在家中跨越新旧两年),以祈求来年五谷丰登、生活美好。
过了春节,茂名各地的年例也就陆续开始了。
所谓“年例”,可解释为年年有例,俗语也叫“饭期”。
茂名人有“年例大过年”的说法,可以说“年例”是茂名农村的第一大节日。
茂名特色文化介绍词

茂名特色文化介绍词
茂名特色文化是指茂名市独具特色的传统文化、历史文化和地方文化。
以下是对茂名特色文化的介绍词:
茂名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城市,拥有丰富多样的特色文化。
茂名的特色文化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茂名是海洋文化的发源地之一。
茂名地处珠江三角洲的东部,拥有广阔的海域和丰富的海洋资源。
茂名的海洋文化深受影响,体现在茂名的饮食文化、民间艺术和习俗中。
特色海鲜美食如牛蛙煲、沙茶鱼头、海鲜烧烤等,成为茂名美食文化的代表;茂名的木偶戏、龙船舞和渔船灯等民间艺术也具有浓厚的海洋元素;每年的海神节和海上嘉年华等活动,更是茂名海洋文化的展示与传承。
其次,茂名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
据考古学家的研究,茂名地区的历史可以追溯至距今4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晚期。
茂名是岭南文化的发祥地之一,保留了大量的历史遗迹和文化古迹。
茂名的丹霞山、西山壁画、抱琴岩石刻等景点,展示了茂名悠久的历史文化底蕴。
第三,茂名有着独特的地方文化。
茂名的地理位置使得其独具特色的地方文化得以产生和发展。
茂名的当地方言——茂南话,是一种独特的方言语言,富有韵味和特色。
茂名还有着丰富多样的民间传统节日和习俗,如茂名花灯、露天剧场、豆包舞等,充分展示了茂名人民淳朴豪爽的性格和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茂名特色文化丰富多样,充满活力和魅力。
茂名人民将不断传承和弘扬这些特色文化,为茂名的发展和进步做出贡献。
广东茂名高州民俗文化

高州八音锣鼓是一种古老的传统民乐。作为民俗文化的一部分。在明 末清初时期由福建传入,曲谱是口传的昆山腔和弋阳腔的牌子乐曲,至嘉 庆年间才用正线、反线的记调方式记载工尺谱作乐谱。
2013年11月,经省人民政府批准,高州八音锣鼓纳入为第五批广东省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用茶、多、呈、得、叻、昔、O等简单文字和符号记载锣鼓谱。八音 锣鼓的演奏形式以“八音锣鼓亭(柜)”为中心道具,该亭(柜)用竹、 木制作而成,长1.3米、宽0.9米、高1.8米;亭(柜)用绣锦布或土花布 装饰;亭(柜)内可装载演奏用的打击乐(桶鼓、扁鼓、竹简、木鱼、文 锣钹、京锣、大钹、大奶钹、拱锣、高边锣、叮赞等),吹奏乐(长笛、 大笛、长筒、公笛、短筒等)、民乐(二胡、中胡、扬琴、秦琴、三弦、 椰胡、横箫等)。
历史的车轮转到上世纪六七十年代,高州山歌曾盛极一时,在广东享 有“南有高州山歌、北有梅州山歌”的盛名,吸引了全省各地的文化部门 及文艺团体前来高州学习取经,名声远播南粤大地。
谢谢观看
广东茂名高州民俗文化
木偶戏(高州木偶戏),广东省高州市地方传统戏剧,国家级非物质 文化遗产之一。
高州木偶戏,也称“傀戏”“傀仔戏”。高州木偶属杖头木偶,始于 明朝万历年间,是在福建布袋木偶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高州木偶像头雕 刻精巧,表演技艺精湛,偶像可作眨眼、喷烟喷火、杀头等高难度动作; 木偶艺人集唱、做、念、打和奏乐于一身,是一门融会了雕刻、服装、表 演、剧本、音乐诸元素的民间戏曲艺术。
2006年,木偶戏(高州木偶戏)被广东省人民政府列入第一批省级非 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6年5月20日,木偶戏(高州木偶戏)经中华人民 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遗产编号为 Ⅳ-92。
高州木偶戏俗称傀仔戏,属仗头术偶为主、布袋木偶为辅类型。从明 朝发展至21世纪初,已具有400多年历史。
茂名民俗文化的心得体会

茂名民俗文化的心得体会茂名位于广东省西南部,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和丰富民俗文化的城市。
在我与茂名民俗文化的接触中,我对这座城市的独特魅力有了更深的感受。
茂名的民俗文化丰富多样,其中最具代表性的要数岭南礼俗和节日文化。
岭南礼俗是广东特有的一种文化现象,它源于古代的宗教信仰和人际交往习惯,通过逐渐演变和发展成为岭南地区独有的一套规范和仪式。
岭南礼俗的最典型代表有婚嫁、丧葬、过大礼等,这些仪式具有浓郁的传统色彩和鲜明的地域特色。
茂名的婚嫁文化深深地吸引了我。
在茂名,结婚不仅仅是两个人的事情,更是一种传统的家族联姻关系的交融。
一场完整的婚礼包括迎亲、接亲和返回新娘家三个环节,每一个环节都要经历一系列繁琐而庄重的仪式。
我曾有幸参加过一场传统的茂名婚礼,从热闹的婚车队伍到庄重的拜堂仪式,每个环节都显露出茂名人对婚姻的重视和礼仪的严谨。
作为一个海滨城市,茂名的节日文化也有其独特的魅力。
茂名的传统节日丰富多样,其中最有特色的要数端午节。
端午节是中国非常重要的一个传统节日,而茂名的龙舟竞渡则是端午节的重要组成部分。
每年的端午节,茂名各个乡镇会举办盛大的龙舟比赛,吸引了无数游客前来观赛。
龙舟竞渡是茂名人民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它不仅展示了茂名人民的韧劲和团结精神,也彰显了他们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热爱。
除了岭南礼俗和节日文化,茂名的民俗文化中还有许多其他有趣的方面。
茂名人崇尚劳动、敬重老人,这种传统的价值观在茂名民俗中得到了体现。
在茂名的一些乡村地区,人们仍然保持着许多传统习俗,比如农民画、杂耍、土方戏等,这些乡村文化活动不仅给当地人民带来欢乐,也吸引了许多游客前来领略。
在接触了茂名的民俗文化后,我对这座城市更加热爱和喜欢。
茂名的民俗文化丰富多样,不仅让我学到了许多知识,也让我感受到了传统文化的魅力和力量。
茂名的传统文化传承了数千年,不仅有着很高的历史价值,更为后代注入了正能量和向上的力量。
我相信,在茂名这片土地上,民俗文化会得到更好的传承和发展,成为茂名独特的文化名片。
广东茂名办丧事风俗

广东茂名办丧事风俗广东茂名位于中国南部,是一座历史悠久、文化灿烂的城市。
在茂名的传统习俗中,讲求“敬老、尊祖、好客、重义”,重视家族和谐、人情味道,丧葬礼仪也不例外。
在茂名,人们办丧事时,不仅要维系家族情感关系,还要讲究丧事节俭、庄重、规矩,以示对逝者的深切哀思和尊重。
一、通知社会、缅怀先人在茂名,家中有人去世,家人首先要向社会发出丧事通知,并且要选好丧事办理负责人。
传统的丧事通知方式有以下几种:1.拜表通知:在公共场所或者大门口放置一张白底黑字的通知,让外人知道家中有人去世。
2.请柬:家中请亲朋好友来参加葬礼仪式或者照顾丧居。
3.电话通知:通过电话告知亲朋好友家中有人去世,询问是否前来参加丧事仪式。
在发出丧事通知之后,家人还要到先人的墓地或者祭祀处供奉香烛。
这是为了缅怀先人的功德,并向先人祈求保佑自己的生活幸福美满。
二、布置灵堂、“三朝”祭拜家属为逝者修建临时灵堂,摆放逝者生前喜爱的物品、照片、衣物等,以示对逝者的怀念和缅怀。
灵堂的布置要简洁、庄重,不过分奢华和浪费。
在丧事中,“三朝”祭拜是举行时间最长、较为重要的环节之一。
所谓“三朝”,就是祭拜的三天。
一般以晚上七点左右开始,由男女长辈共同主持。
祭拜包括点烛、烧纸钞、焚香、祷告等步骤,亲朋好友轮流发表悼词,表达对故人的思念之情。
三、参加告别仪式、安葬告别仪式是丧事中的重要环节之一。
在茂名传统习俗中,告别仪式要尽量简化、节约,绝不铺张浪费,以节俭精神体现对故人的尊重和哀思。
丧事仪式结束后,家人和亲友一同前往公墓进行安葬仪式。
在祭仪仪式中,家人还会为逝者抚长发、饮胡琴酒、散花瓣、投盂水等,表达对逝者的怀念和告别。
茂名的办丧事风俗是在家庭中体现孝道、敬业、尊亲、尽孝的传统文化,它使家族中的血缘关系和感情更加牢固,同时也增强了社会凝聚力。
它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该得到珍视和继承。
茂名文化

茂名民俗风情茂名市位于广东省西南部,是石油化工城市。
陆地总面积11459平方公里,现辖高州市、信宜市、化州市、电白县和茂南区、水东经济开发试验区。
总人口约618万。
沿海有220公里海岸线,主要河流有鉴江、罗江、黄华河,港口有博贺渔港、茂名港。
距今约4500年的新石器晚期,境内已有土著民族繁衍生息,创造人类文明。
如今的茂名更有着浓厚的文化气息,有着自己的独特的民俗风情。
茂名春节风俗习惯年例过了春节,茂名各地的年例也就陆续开始了。
所谓“年例”,可解释为年年有例,俗语也叫“饭期”。
茂名人有“年例大过年”的说法,可以说“年例”是茂名农村的第一大节日。
茂名地方的“年例”,可以说来源于“元宵节”。
元宵节作为我国的传统节日,是指农历正月十五这一天。
这天晚上有观灯的风俗,“东风夜放花千树”描写的正是元宵节观灯的情景,因此元宵节也称灯节或上元节。
也许是茂名人的创造,把节日时间错开,便成了以吃喝为主的“年例”。
年例期早的从年初五便开始,直到二月底。
茂南有句俗语“最早黄竹,最迟艾屋”,是说高山镇黄竹村正月初七日便做年例,而公馆镇的艾屋地是2月28日才做年例。
各条村庄的年例日期错开,是便于亲戚朋友互相欢聚。
在改革开放前,农村人做年例没有现在这样热闹、隆重。
那时,生产队干鱼塘,杀几头猪,社员们领回几斤鱼、几斤肉,再杀一个鸡做菜,就算是丰盛了。
改革开放后,人们生活水平提高了,做年例也就越来越隆重、热闹。
现在的年例,一般人家也摆上三、五桌;富裕人家则摆十几二十桌,吃的也不仅仅是鸡、鸭、鱼、肉,而是“天上飞的,海里游的”,山珍海味,应有尽有。
做年例是谁家客人多,客人级别高,门口停放的小车多,主人的面子就大。
因此,探年例不仅亲戚朋友来,连亲戚的亲戚,朋友的朋友,都可以来。
亲戚朋友见见面,聚聚情谊,交流信息,辛苦一年的农民高兴热闹几天,也是一件有益的事。
年例一般有三天,头天叫“起年例”,第二天叫“正年例”,最后一天叫“年例尾”。
从“起年例”到“年例尾”,贯穿始终的是大吃大喝和一连串的迷信活动。
茂名地区的婚俗

茂名地区的婚俗茂名地区的婚俗人类的繁衍是通过男女的结合既婚姻的形式表达出来的,以此,婚姻乃是一生中的事件,男女双方通过这种形式走到一起。
男女相亲相爱,互相依赖,养儿育女,传宗接代,阴阳交接,有劳有逸,万物生长,繁衍不息。
结婚既然是人生的事件,那么就粗心不得,不能任凭对付,草草了事,于是乎,华夏子孙的祖先制造出来了各种各样的“规定”来维护“终生事件”的圣神性,即人们常说的婚俗习俗。
而我的故乡茂名的婚俗也有无数与其他地方不一样的地方。
在茂名的传统风俗中,婚姻程序普通都包括六个步骤,俗称“六礼”。
一礼:纳采(即今天的“问吉”)。
俗称“提亲”、“说媒”,是男家请媒人向女家送礼求婚的仪式。
男方欲与女方结亲,请媒妁往女家提亲,得到应允后,再请媒妁正式向女家纳“采择之礼”。
《礼记〃土婚礼》:“婚礼,下达纳采,用雁。
”古时候,人们纳采礼的礼物只用雁,纳采是所有婚姻程序的开头。
纳采纳雁,象征顺乎阴阳往来之意,实际等于告知女家“男大当婚,女大当嫁”。
现在纳采人们普通用活鸡或花布妆奁类用物。
人们把这种鸡称为“带路鸡”,寓意吉利如意。
若礼物被女方收下就说明这婚事有了眉目。
若女方已许配他人或无意与男方通婚则要买红糖用红纸封上压在男方送来的礼品上退还男方。
二礼:问名(即今天的“过生辰八字贴”)。
征得女家同意后,男家可以接着举行问名之礼节。
媒人代男方到女方家特长请问女方姓名、生辰八字,以便和男方八字相合占卜是相合相生还是相冲相克。
同时还要算出迎亲、送亲之人在属相上的忌讳,用大红纸一式两份写好,叫“年名帖”,由媒人直接送往女家,叫“送日子”,而且还要向女家送聘礼。
有的地方是送钱一宗,叫“盒子钞”,女家用其中一部分置办嫁妆,留一部分给嫁女压柜子,叫“子孙钱”。
而有的地方则惯以鸡、鱼、肉、菜、面、枣、栗子等,随“年命帖”用食盒抬送女家,上帖“禧”字,俗称“送头盒”。
若是相克则要退还八字庚帖,要放在一把新葵扇上用槟榔压着,喻意请女方重新挑选合意的夫郎“送日子”之后男女双方即预备婚嫁物品,男家所缝制的被子多在四角放少许棉籽,取“辈辈有子”之意;同时,女家也要请儿女双全的妇女协助“棉被子”,多在四角放些红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广东茂名民俗文化
姓名:周广杰学号:201030740433
茂名在广东省粤西,以西和湛江接壤,以北与广西交界,茂名全景包括高州市,信宜市,化州市和茂名市。
茂名处于原来的高凉郡,建国后才正式把这地区划分为市,用茂名地区的历史人物潘茂名作为市的名字。
茂名是著名港口城市,也是广东省人口较多的地级市,农业经济比较发达,农业总产值、粮食总产量、水果总产量、油料作物总产量、猪肉总产值在广东省地级市中均排第一位。
茂名具有很多地区特色的民俗文化。
在民间音乐、舞蹈等传统文化方面有着丰厚的存量,茂名的农历新年也有其特色的民俗文化。
一、茂名民间音乐、舞蹈
茂名民歌大致可分为革命历史民歌、新民歌、号子、山歌、田歌、小调等几类;茂名民舞在八十年代普查时,共有80余个舞种,120多个演出形式,400多个传统节目,3350多个演出班社,占全省的舞蹈演出班社1/3以上。
著名的茂名民歌有《八月桂花遍地开》、《送郎当红军》、《花轿到门前》、《车水歌》等。
著名的茂名民舞有花挑、花扇、花伞、火绫子、狮子舞、春牛舞、竹马舞、旱船、龙灯等。
其代表作品《丰收乐》、《一把伞》、《山乡渔歌》、《锣鼓闹秧》等曾在全国汇演、调演比赛中获奖。
除此之外,茂名传统文化中还有一部分音乐演奏形式、节目;如“潢川锣鼓”、“商城丝弦”等。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前(即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曾有一次较大的变革,即在原生状态的民间音乐舞蹈中加入了一些新的音乐、舞蹈元素,形成所谓新民歌和新民舞;建国后,至1978年经过两次“文艺采风”,原生状态的民歌、民舞在被收存保护的过程中又有所变化,纯原始的民间音乐舞蹈已不多见。
代之以原民间音乐舞蹈素材为基础,再创作而形成的一批音乐、舞蹈节目存在形式。
茂名灶戏,是茂名特有的民间曲种,其唱腔音乐与端公祭神唱的“灶书”唱腔相近,修称“唱灶”。
它最早流行于固始东乡、北乡的罗集、分水、蒋集、往流等地乡村的木匠群体中,至今约150年历史,其代表曲目为《郭丁香》。
活动鼎盛时期,即清末至民国年间才在固始县毗邻的商城县、潢川县、淮滨县等部分区域流传。
五十年代,灶戏还在农村时有演出,此后随生产生活方式和文化生活的改变而逐步走向衰亡。
如今除七十岁以上的艺人和六十岁以上的群众,懂它的声腔音乐和表演形式、主要剧目外,中、青年一代知晓者已寥寥无几。
灶戏作为流传在民间的一种曲艺形式,演出和传承都很困难,据口碑资料整理而得,灶戏在一百四十多年前的清朝咸丰年间产生。
先后形成曲目约10余个,但表演和受众面较窄,主要以心传口授形式传承。
群体受众也很有限。
二、茂名农历新年民俗
农历新年有吃饐(广州读音为[ég3],源于《高州府志》)的习俗,每逢到农历十二月廿六、廿七,每家每户都要做饐。
相传,从前茂名本是一片荒芜之地,五谷不生,后来来了一群躲避战乱的人,见此处丘陵连绵,了无烽烟,便扎根开荒种作,繁衍生息。
人们初时只能种些薯类等杂粮,聊以充饥。
为充分利用粮食,人们便将杂粮用木槌捣成粉,加水搅成糊状蒸煮,令其体积增加几倍,成为木薯糊、玉米糊之类的食物。
再后来,人们已成功地在这块土地上种上了稻谷,并连连获得好收成。
为庆祝丰收,也为调换口味,人们便按先前之方法,将米捣成粉,并配以蔬菜之类简单的馅料,做成了有一定形状和一定味道的食物,这就是“饐”了。
初时,人们还只是用梗米(俗称“粘米”)粉做,后来发现糯米粉黏性更强、造型更易,口感更佳,便专门用糯米粉做饐,年复一年,渐成风俗。
在茂名有时没有到农历新年也要做饐,比如结婚等重大日子,通常要做饐和做煎堆(茂名读音)分发给亲朋好友,以表示吉利。
茂名年例源于元宵节,年例是一个主要以亲朋好友一次吃饭、看烟花、观马灯、看木偶戏为主,期间还有一些民俗仪式。
茂名各地区的年例时间不同,一般从正月初五开始就有地方做年例,一直到正月十五,特殊的也有在农历二月都有做年例的。
一个地区的年例一般做三天,前两天是搭钟台,每天清晨、黄昏都要去烧香供奉钟台,和放鞭炮。
第三天是“正年例”,每家每户都会来许多亲戚朋友,然后大家一起吃饭。
然后就是“游神”,就是有一支队伍穿着鲜艳的服饰和拿着大旗,中间有几个人抬着一个菩萨,和后面跟着锣鼓队,一直从这一个村落到另外村落,菩萨每经过一个一户人家,这户人家都要放鞭炮迎接。
期间有人专门进这户人家里面收这家人预先准备好的草人。
到晚上,做年例的地方都要放鞭炮和烧烟花。
还有一种活动是抢“利是”,这种活动有一种口号是“今年捡到明年还”。
具体是这一年有新出生的孩子的家人提供“利是”,然后在一个广场用一个火药筒把木塞子射到几米高,如果谁捡到了木塞子就可以得到“利是”。
表示这一年捡到好运。
然后明年还要把那一部分钱还给人家。
“年例”作为茂名地区一项自古沿袭的重大传统节日,有着悠久的历史,它表现的更多的应是优良的传统,具有多方面的意义,如对整个地区的人们的精神文化就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参考资料:【1】百度百科
【2】茂名县志·风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