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出兵朝鲜决策共60页
抗美援朝出兵决策

抗美援朝出兵决策1950年6月25日,朝鲜战争爆发。
顷刻间,全世界的目光都集中到东北亚的这个半岛上来。
6月28日,毛泽东在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八次会议上庄严宣告:“全国和全世界人民团结起来,进行充分的准备,打败美帝国主义的任何挑衅。
”表明了中国政府的立场。
70年前的那个10月,毛泽东经历了漫长的18天,曾四下决心作出抗美援朝出兵决策,揭开了中国人民抗美援朝战争的序幕。
这是一个需要有战略胆识和气魄的决策,是一个创造了现代战争史上奇观的决策,也是毛泽东一生最难作出的决策之一。
一在1950年10月1日大批韩国军队越过“三八线”当天的深夜,朝鲜党和政府领导人金日成紧急召见中国大使倪志亮,向中国政府提出出兵支援的请求。
同时,金日成与时任朝鲜外务相的朴宪永联名致信毛泽东,请求中国给予军事支援。
虽然毛泽东对出兵已有思想准备,但是要使一个刚从战火中获得新生的人民共和国再次面临血与火的考验,同世界上头号帝国主义强国决一雌雄,下这个决心需要何等的气魄和胆略!70年前,中美两国的国力相差悬殊。
美国钢产量达8772万吨,工农业总产值达2800亿美元;而中国钢产量只有60万吨,工农业总产值只有100亿美元。
美国还拥有原子弹和世界上最先进的武器装备,具有最强的军工生产能力。
就连实力雄厚的苏联,也不愿因为援助朝鲜而冒与美国直接冲突的危险。
“中国出兵会不会导致同美国直接对峙?”“美国轰炸重工业基地东北和内地大城市怎么办?”……毛泽东接到朝鲜政府请求中国出兵的信息已是深夜,他紧急召开了中央政治局会议。
与会同志畅所欲言,在出兵的问题上却意见不一,许多人提出:“不要因为援助朝鲜而引火烧身,去冒险跟美国发生冲突。
”并且分析了出国与美军打仗的各种困难。
毛泽东等大家把话说完,才缓缓地说道:“你们讲的都有道理,可是人家有危难,我们在一旁看着心里不好受呀!”“再说斯大林一直认为我们是民族主义者,说世界上有两个‘铁托,一个在南斯拉夫,一个在中国。
徐焰 中国出兵抗美援朝的决策

徐焰中国出兵抗美援朝的决策朝鲜战争有一个演变的过程,开始是朝鲜北南双方的内战。
若是回顾一下当初朝鲜民族的分裂,以至于演化为后来的内战,在某种程度上也是美国和苏联两国二次大战以后划分势力范围种下的结果。
1945年日本投降后,朝鲜北南分区而治并各自建国。
苏军于1948年末、美军于1949年夏从朝鲜撤军后,南北争端仍未能摆脱两大国在冷战中对峙和相争的影响。
当时以李承晚为总统的大韩民国政府一直叫喊着要“北进统一”,金日成为领袖的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提出要实现“祖国解放”,双方的军事冲突就很难避免。
90年代初俄罗斯解密了苏联有关朝鲜战争的档案,从中可以看出1949年末以前斯大林一直反对朝鲜北方南进,看到中国革命胜利以及美国并未干涉,便于1950年初改变了原先的态度。
金日成于1950年5月中旬访华时,将斯大林的意见通报了毛泽东,认为美国不会出兵干涉。
当时中共中央的主要目标是恢复国民经济和解放台湾,出于本意并不希望在周边出现战争。
然而出于中苏结盟及中国共产党一直支持他国人民革命的传统信念,尤其是考虑到过去斯大林阻止中国革命已被事实证明是错误的,毛泽东对他国的统一事业也不便表示反对意见。
随后的事实却证明,此刻美国反动势力正为“丢失中国”而争吵,对于尚能控制的南朝鲜绝不肯放弃,因此出现了迅速干涉的军事行动。
朝鲜内战是国际冷战条件下的产物,却又加剧了冷战,并造成了小国把大国拖进战争的结局。
看一下历史事件的日期就能知道:1950年6月27日美国出兵台湾,其第七舰队马上控制了台湾海峡,同年10月志愿军才进入朝鲜。
美军进入台海后,中国人民解放军还没有可用的海空军,怎么渡海攻台呢?当时中国要打击美国入侵台湾的侵略行为,只能选择在陆地战场,最好的战场又是朝鲜。
过去有人谈到中国的抗美援朝的决策,往往只谈朝鲜局势,这其实回避或者忽略了另一个关键问题,即台湾问题。
美国入侵台湾,是促使毛泽东决定出兵朝鲜的一个重要因素,把进行抗美援朝战争只解释为援助朝鲜,这是不全面的。
抗美援朝决策-文档资料

抗美援朝决策继朝鲜战争爆发后,1950年10月至1953年7月的抗美援朝战争无疑是战后国际关系中历史影响最深远的事件之一。
作为冷战背景下的热战,中国在克服自身困难的前提下,仍表现出国际共产主义者的牺牲精神,出兵朝鲜在挽救社会主义邻邦的同时也以“御敌于国门之外”的方式为国内经济建设提供了有利环境,守住了社会主义阵营的东方大门。
尽管对抗美援朝决策的看法众说纷纭,文章将以外交决策战略视角对抗美援朝的决策从四个方面进行剖析,以揭示该决策的具体运作过程。
一、抗美援朝战略目标的评估战略目标的评估涉及对决策主体自身及相关各方动机、利益和政策偏好等要素的认知和判断,其实质上是博弈各方战略目标的互动。
而在其中,又有基本的刚性的目标和具体的弹性的目标之分,前者是一国不容谈判的底线,后者是各方讨价还价的高频区。
(一)中国的战略目标国内外环境塑造下的主客观国家利益根本上决定了中国在抗美援朝决策上的战略目标。
国际环境方面,两极格局下两大阵营的对峙使中国必须“一边倒”。
在这里,政治性因素――对苏联和朝鲜为代表的社会主义阵营倾向的考虑――占有很大分量。
毛泽东认为“如果中国军队不打这一仗,必引起资本主义各国甚多揣测,民主阵线各国亦必有些不以为然,发生许多议论”①。
另一方面,当时本可在协调朝鲜战争和平解决的联合国也沦为美国的战争工具。
国内环境方面,“国家疲惫不堪、尚未统一、财政匮乏、经济崩溃”②,国内斗争明暗相间。
领导层担忧“美国同中国进入战争状态,使中国已经开始的经济建设计划遭到破坏,引起民族资产阶级及其他一部分人民对我们不满”③。
此外,这一时期领导人的认知和判断对决策的影响尤为突出,于是便有了毛泽东认知条件下的主观国家利益,也即指毛泽东具有民族主义色彩的国家利益认知特点下对国家安全与意识形态对立的敏感。
对毛泽东来说,“中国别无选择,必须参战,台湾是他最大的心病”④。
(二)相关各方的战略目标对相关各方的战略目标评估之于各国博弈而言是至关重要的,也是战略互动的必需。
(部编版)八年级抗美援朝完美课件

(2)巩固了中国新生的人民政权,保卫了中朝两国的安全和独立。 全国人民空前团结,推动了我国各项工作的发展。
(5)提高了全国人民的政治觉悟,振奋了革命精神,极大地激发了全国人民的爱国热情和国际主义精神。 为缩短攻击距离,保证战斗发起的突然性,邱少云所在的排,奉命于晚上潜伏在距离敌人只有60米的山脚下,准备配合第二天晚上大部队的进攻。
第四页,共21页。
第五页,共21页。
但是战争的结果却截然相反,抗美援朝的主要战绩:
①25日晚,志愿军某团在朝鲜北部与敌军遭遇,全歼敌军一个营, 首战告捷。后来,10月25日被定为抗美援朝纪念日。
②中国人民志愿军同朝鲜军民并肩作战,连续发动五次大规模战役,把 美国侵略者赶回到“三八线”附近。
第六页,共21页。
志愿军坚守阵地,击退敌军900多次进攻,最终取得上甘岭战役的胜利。 黄继光是上甘岭战役中的一位战斗英雄。 ②中国人民志愿军同朝鲜军民并肩作战,连续发动五次大规模战役,把美国侵略者赶回到“三八线”附近。 但是战争的结果却截然相反,抗美援朝的主要战绩:
联合国军遗留下来的炮弹壳 蔽地开赴朝鲜;
中国共产党的英明决策和正确指挥 ②革命英雄主义精神:英勇顽强、舍生忘死,为完成祖国和人民赋予
邱少云
第十一页,共21页。
以黄继光、邱少云为代表的中国人民志愿军身上体现的这些精神具体表现: ①爱国主义精神:祖国和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为祖国和民族的尊严
而奋不顾身;
②革命英雄主义精神:英勇顽强、舍生忘死,为完成祖国和人民赋予
的使命慷慨奉献自己一切; ③国际主义精神:始终保持高昂士气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为人类和
毛泽东四次下决心出兵朝鲜

毛泽东四次下决心出兵朝鲜作者:暂无来源:《领导文萃》 2020年第16期李颖1950年9月15日美军在仁川登陆成功后,朝鲜局势急转直下,出兵朝鲜问题也作为应急方案摆在了中国领导人面前。
10月2日凌晨2时,毛泽东以中央军委名义给高岗和邓华发电,要高岗立即来京开会,让邓华下令“边防军提前结束准备工作,随时待命出动,按原定计划与新的敌人作战”。
同一天,毛泽东拟就了给斯大林的电报稿,电报稿中说中国已决定“用志愿军名义派一部分军队至朝鲜境内和美国及其走狗李承晚的军队作战,援助朝鲜同志”。
这是毛泽东第一次明确表示派兵入朝作战的意思,但是,这封连夜起草的电报却并没有发出,原因是在当天下午,即10月2日下午举行的政治局扩大会议上,几乎所有领导人都对现在出兵朝鲜持怀疑和反对的态度。
由于气候原因,彭德怀于10月4日下午才飞抵北京。
下午政治局会议继续对是否出兵援朝问题进行讨论时,仍有两种意见。
这时,彭德怀发言坚决支持毛泽东的主张。
彭德怀的发言的确起了重要作用。
会议同意了毛泽东的主张,决定出兵援朝。
所以会议结束后,毛泽东才十分肯定地对彭德怀说:“给你十天准备时间,出兵时间初步预定10月15日。
”10月8日,毛泽东发布了关于组成中国人民志愿军的命令,任命彭德怀为志愿军司令员兼政委,率第十三兵团及所属4个军和边防炮兵司令部及所属3个炮兵师,待命出动。
后勤供应事宜,统由高岗调度。
同日,毛泽东发电将这一决定通知金日成。
这是毛泽东第二次作出派兵入朝的决定。
中国决定出兵朝鲜的确是有很大困难的,其中军事方面的问题主要在于中国军队装备落后,而且没有进行现代化战争必备的空军。
为了取得出战必胜的把握,也鉴于斯大林电报中说过“联手作战”,中国决定派周恩来赴苏,与斯大林洽谈苏联出动空军支援和提供武器装备的问题。
然而,就是在出动空军的问题上,斯大林瞻前顾后,出尔反尔,以至中国在下决心出兵朝鲜的问题上再次出现波折。
10月13日中午,彭德怀和高岗抵达北京。
中国出兵朝鲜决策

麦克阿瑟接受联合国旗帜
(三)中国人民军志愿军参战
(1950年10月25日-1951年5月23日) 1、中国高层被迫作出出兵朝鲜的决策; 2、中国人民志愿军的名称 ; 3、五次重大战役;
1951年5月1日 金日成、朴宪永 紧急致函 毛泽东主席, 请求中国 出兵援助朝鲜。
毛主席发出号召打败美帝国主义
四、中国出兵朝鲜决策的合理动机
第三,对国家安全和主权完整受到威胁的 忧虑。 当麦克阿瑟仁川登陆成功并越过三八线北 进的趋势日益明显的时候,现实的环境和 条件发生了急剧变化; 朝鲜劳动党政治局召开会议,决定向苏联 要求空军支援,同时给毛泽东写信,恳请 中国提供直接的军事援助。
四、中国出兵朝鲜决策的合理动机
双 方 僵 持 阶 段
著名的上甘岭战役
(五)米格走廊:苏联的秘密介入
“中国几乎在一夜之间成为空军强国。” 米格走廊中最神秘而精锐的力量是苏联与 东欧地区的飞行员 ; 斯大林要求严格保密,并严格限制其飞行 员作战区域;独立于中国军队 ; 苏制装备逐步到位的中朝军队在防御战中 再次彻底扭转了战局
北方的军事力量
“借”原被称为“朝鲜义勇军”的两个解放军朝鲜 族师(164、166师); 朝鲜10个师,前六个师,每师1.1万人,第7师1.2 万人,超出1000人,第10师和第13师不足满员, 每师只有6000人。第15师也是1.1万人。 2个独立团:约8000人.5个警备旅共18600人。 一个105装甲旅:120辆苏制T-34坦克。 一个独立装甲团:30辆苏制T-34。 火炮:600门。飞机:180架。战斗机:40架。轰 炸机:70架。侦察机:10架。 总兵力:约13.5万人
中国抗美援朝决策始末

中国抗美援朝决策始末作者:赵袆楠来源:《决策与信息》2010年第12期60年前,中国人民志愿军背负着中朝两国人民的重托,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进入炮火连天、疮痍满目的朝鲜国土,揭开了“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战幕。
在做出出兵朝鲜决定前,发生过哪些大事,中共中央又是如何做出这一决策的?本文按时序逐一进行回溯。
金日成分别致函苏联、中国要求军事援助朝鲜战争是1950年6月25日爆发的。
战争开始后,北朝鲜方面打得很顺利,朝鲜人民军主力部队已经推进到朝鲜半岛南部,眼看整个朝鲜半岛就要全部解放,这时,美国却插手进来。
6月27日,美国总统杜鲁门命令美军直接介入朝鲜战争,并命令第七舰队入侵台湾海峡。
7月7日,美国操纵联合国安理会,纠集15个国家拼凑成以美军为主的“联合国军”,紧急入朝,支援南朝鲜李承晚政府。
朝鲜人民军统帅部对强敌估计不足,军事上也有疏忽。
9月15日,美军大部队在朝鲜的仁川登陆,分割切断了朝鲜人民军之间的联系。
金日成得知前方不利的消息后,于9月28日召集朝鲜劳动党中央政治局紧急会议。
会上对目前军事形势进行了讨论,最终形成了两种意见:一种意见认为,美国军队也没有什么了不起,用逐步抵抗的办法拖住它,等南方战局稳定下来,即可将南进主力部队回师,对美军南北夹击,最终将美国军队消灭在朝鲜中部地区。
另一种意见则认为,美军仁川登陆后,军事形势已经对我们十分不利,北方已经完全暴露在美军面前,南方主力又撤不回来,美国军队一直向北推进,朝鲜有亡国的危险。
金日成接受了后一种意见。
会议最终认定,由于大部分人民军主力未能撤回来,一旦美军越过三八线,在北方的人民军不可能进行有效的抵抗,朝鲜将不可避免地沦为美国的殖民地,因此,朝鲜面临十分严重的危险局面。
朝鲜劳动党中央政治局领导人决定,由金日成出面,给苏联和中国最高领导人各写一封信,向苏联和中国要求直接的军事援助。
金日成立即命秘书起草了致苏联和中国最高领导人的两封信的草稿,在会上读了一遍,并按会上提出的意见进行了修改,最后定稿。
引导案例 中国将出兵朝鲜

用500万美元买一句话,美国人认为 简直是发疯,他们一笑置之。
3
朝鲜停战后, 美国国会开始辩论“究 竟出兵朝鲜是否有必要”的时候,才 有人想起兰德公司的研究成果。
4
美国才以300万美元[有资料为280万 元]买下兰德公司的研究成果。
5
其实最终的研究成果只有7个字: “中国将出兵朝鲜。”另附了380页 的论证材料。
案例A:“中国将出兵朝鲜”
1950年初的,朝鲜战争到了剑拔弩 张、一触即发的时刻。美国政府就发 动朝鲜战争中国会否出兵的问题展开 了反复的讨论。讨论的结果认为中华 人民共和国刚刚成立,百废待兴,自 顾不暇,不会也不 秘密情报:著名的决策咨询机构兰德 公司,集中了大量人力和财力研究出 了一项对美国来说非常有用的课题, “如果美国出兵朝鲜,中国的态度将 如何”?研究成果出来以后,打算把 它卖给美国。据说这个成果只有一句 话,却索价500万美元(当时折合一 架最好的战斗机)。
6
美军侵朝司令麦克阿瑟谈起这件事时 大为感慨地说:“我们最大的失策是: 舍得几百亿美元和数十万军人的生命, 却吝惜一架战斗机的代价。”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