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族民居建筑的形态研究
壮族民居建筑特色

壮族民居建筑特色壮族是我国特有的民族之一,拥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文化。
壮族民居建筑作为壮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展现了这个民族丰富的传统和独特的审美风格。
本文将介绍壮族民居建筑的特色,从建筑形式、结构特点、装饰元素等方面进行论述,以便更好地了解和欣赏壮族的建筑艺术。
1. 建筑形式壮族民居建筑形式多样,以“三进”式为主要类型。
这种建筑形式一般由前堂、中堂和后堂组成,每一堂都有特定的功能。
前堂通常是客厅和接待客人的场所,中堂是主要的居住空间,后堂一般用来存放物品和养殖家禽。
此外,壮族的民居建筑还常见于“板楼”和“吊脚楼”等类型,这些建筑形式巧妙地融合了崇山峻岭的地势特点,使整个建筑群体呈现出独特的山地风貌。
2. 结构特点壮族民居建筑的结构特点也很独特。
它们通常采用木材、竹子和土坯等自然材料,结构简单而坚固。
屋顶多为斜坡状,以方便雨水的自然排放。
在建筑结构上,壮族民居注重平衡和对称,体现了他们对平和和谐的追求。
同时,壮族的民居建筑也注重通风和采光,以适应炎热潮湿的气候条件。
3. 装饰元素壮族民居建筑的装饰元素充满了浓厚的民族风情。
壮族人常常在房屋的门窗、梁柱以及室内墙壁上进行精美的木雕和石雕。
壮族的木雕工艺精湛,常以花鸟鱼虫等自然图案为主题,图案线条流畅,造型生动。
此外,壮族的民居建筑还常常运用彩绘和壁画进行装饰,红、黄、黑等鲜明的色彩增添了建筑的艺术魅力。
4. 文化内涵壮族民居建筑不仅仅是建筑形式和装饰元素的堆砌,更重要的是它蕴含的丰富文化内涵。
壮族的民居建筑反映了他们对自然环境的敬畏和崇拜,体现了他们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
同时,这些建筑也承载着壮族人对家庭、部落和族群的认同感,是他们身份认同和情感寄托的重要场所。
总结:壮族民居建筑独具一格,既有与环境融合的特点,又有浓郁的民族文化内涵。
它们既展示了壮族人民的智慧和工艺水平,又体现了他们对自然和家庭的关心与热爱。
通过欣赏壮族民居建筑,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和传承这个民族的独特文化与历史,同时也体味到了建筑艺术的魅力与无穷魄力。
壮族奇特的干栏式建筑远古时盛行于南方

壮族奇特的干栏式建筑远古时盛行于南方干栏式的壮族民居壮族主要聚居在广西,云南文山、广东连山、贵州从江、湖南江华等地也有分布。
由于他们基本上生活在南方亚热带气候潮湿温暖的山地丘陵,为了适应自然环境,他们创造出了极有特色的壮族民居。
壮族人民多沿水而居,村寨依山傍水,建在山脚下向阳、通风好的地方。
后山和村边栽上树木,有村规民约不准乱砍滥伐,以保持村庄的良好环境。
居住在城镇附近的壮族,其房屋多为砖木结构平房(如今已成壮家的住房主要形式)。
平房一般为三开间,外墙粉刷白灰,屋檐绘有装饰图案。
居住在边远山区的壮族,其村落房舍则多为土木结构的木楼瓦房的干栏式建筑。
“干栏”又称高栏、阁栏、麻栏,式样一般有全栏式、半栏式两种。
全干栏房属全楼居式,上层住人,下层圈养牲畜和存放农具;半干栏房以一开间为楼房,楼上住人,楼下关牛羊、放农具等,另一间为平房。
干栏式楼房均为木质结构,一般先起底层,上立屋架(壮家叫两节柱),两头搭以偏厦,屋顶为人字形,顶上盖陶瓦、杉树皮或茅草,房间有三间五间。
楼上住人,底层关养牲畜和家禽,放农具,并置有舂碓、磨坊等。
楼梯在屋内一侧,楼上前边为宽敞的走廊,用栏杆或半块板壁围住,光线充足,可在这里会客、乘凉和纺织。
进大门是堂屋,一边有火塘,后房和侧房是卧室。
粮仓多设于住房旁边,房前竖立着一排丈许高的挂禾架,通称禾廊,以便秋收后晾晒禾把,干爽后堆入粮仓。
建筑时一般用木、竹料作桩柱、楼板和上层的墙壁,下层无遮拦,墙壁也有用砖石泥土从地面砌起来的。
干栏式建筑早在远古时就盛行于中国南方,距今7000年的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中出土的木构建筑,是至今发现最早的干栏式建筑。
在我国南方各省(区)的考古发掘中,也出土有不少的陶制干栏式建筑模型。
壮族的建筑风格是怎样的

壮族的建筑风格是怎样的
壮族的建筑风格是怎样的
我国少数民族的建筑风格都是十分有特色的,那么壮族的建筑风格是怎样的呢,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壮族的建筑风格是怎样的
壮家多沿水而居,村寨依山傍水。
大多数房屋仍然保持古老的."干栏"形式,由于居住地区不同而形式各异。
在从江、黎平等地,壮家多与侗族杂处,房屋结构外观基本上与当地侗族相同。
其楼房全系木质结构,一般先起底层,上立屋架(壮家叫两节柱),两头搭以偏厦,顶上盖瓦或杉皮,有三间五间不等。
楼上住人,底层关养牲畜、家禽,置农具,设舂碓、磨坊等。
楼梯设于屋内一侧,楼上前边为走廊,较宽敞,围以栏干或半节板壁,光线充足,壮家人在这里会客、乘凉和纺织。
进大门是堂屋,一头设火塘,后屋和侧屋为卧室。
粮仓多设于住房旁边,房前竖立一排高约丈许的挂禾架,名叫禾廊,作为秋收晾晒禾把,待干后堆入粮仓。
独山、荔波一带的壮家房屋,则与邻近广西壮家相同。
其楼房有三间五间至八九间不等,一般不搭偏厦,楼梯设于屋前正中,有砌石梯或木梯。
楼上住人,分前中后三隔,后边为卧室,中间为过厅,正中设香火堂,前边为年青子女卧室、书房、客房和纺织间,一头设火塘、火灶,其地基填实土石。
磨坊、舂碓、粮仓等,设于屋内或另立厢房安置。
楼下只是关养牲畜和家禽。
房前多搭一竹、木晒台,晾晒衣物和粮食等。
居住市镇附近和交通沿钱的,因受外界影响,有的新建房屋多改为平房或普通楼房。
壮族民居——青山绿水间的干栏式木楼

壮族民居——青⼭绿⽔间的⼲栏式⽊楼 壮族是由古代百越的⼀⽀发展⽽形成的,是我国少数民族中⼈⼝最多的⼀个民族.居住在坝区和城镇附近的壮族,其房屋多为砖⽊结构,外墙粉刷⽩灰,屋檐绘有装饰图案。
居住在边远⼭区的壮族,其村落房舍则多数是⼟⽊结构的⽡房或草房,建筑式样⼀般有半⼲栏式和全地居式两种。
⼲栏,也叫⽊楼、吊脚楼。
壮、侗、瑶、苗、汉都有。
多为两层。
上层⼀般为3天间或5开间,住⼈。
下层为⽊楼柱脚,多⽤⽵⽚、⽊板镶拼为墙,可作畜厩,或堆放农具、柴⽕、杂物。
有的还有阁楼及附属建筑。
⼀般⼲栏都依⼭傍⽔,⾯向⽥野,前景开阔,采光也好。
⼀个寨⼦⼀个群落,整体肜去,既雄伟⼜壮观。
有些村寨,家家相通,连成⼀体,就像⼀个⼤家庭。
居室格局,各族⾃有特点。
龙胜县龙脊乡壮族⼲栏,以神龛为中⼼,神龛后⾯,居中是家公住房(以⼥主⼈为中⼼),左⾓是家婆住房,有⼩门与家公房相通。
主妇房在右⾓。
丈夫房在厅堂右侧外。
客房在前庭左⾓,姑娘房在右⾓楼梯旁,便于她们与⼩伙⼦们交往。
这种布局的最⼤特点,是夫妻异室,沿袭了古俗。
现在的⼲栏,内部结构略有变化,但基本格局不变。
壮族喜欢依⼭傍⽔⽽居。
在清⼭绿⽔之间,点缀着⼀栋栋⼲栏式⽊楼,这就是壮族⼈民的传统民居。
⽊楼上⾯住⼈,下⾯圈牲畜。
⽆论是什么房⼦,都要把神龛放在整个房⼦的中轴线上。
前厅⽤来举⾏庆典和社交活动,两边厢房住⼈,后厅为⽣活区。
屋内的⽣活以⽕塘为中⼼,每⽇三餐都在⽕塘边进⾏。
壮族民居 - 壮族居住风俗 壮族⼈喜欢把村⼦建在⼭脚下向阳、通风好的地⽅。
后⼭和村边栽上树⽊,规定不得乱砍滥伐,以保持村庄的⽣活安全。
壮族称屋为"⼲栏"。
住房的主要形式,有全栏式、半栏式和平房三种。
壮族民居 - 全⼲栏房全⼲栏房属全楼居式,上层住⼈,下层养牲畜和存放农具是传统的住房形式;这种居俗,过去主要是为了防猛兽和防盗贼偷盗牲畜,现在看来,由于是楼下圈养牲畜,臭⽓上升,很不卫⽣。
因此,随着社会的进步,⼲栏式民居已逐渐改变成⼈畜分居的平房或楼房式建筑。
壮族的传统民居与建筑材料

壮族的传统民居与建筑材料壮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之一,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多样的文化遗产。
在壮族传统文化中,民居和建筑材料扮演着重要角色,展现出独特的风貌和建筑技艺。
本文将介绍壮族的传统民居和建筑材料,并探讨其在壮族文化中的价值和意义。
一、特点与建筑风格壮族的传统民居以木结构为主,一般分为堂、居住区和厨房等不同功能区域。
整体建筑通常采用抬梁式构造,檐角翘起,屋顶呈翼型或拱形,给人以独特的视觉冲击力。
壮族的传统民居多层楼房,通过板梯或梯子连接各个楼层,形成独特的建筑景观。
墙壁一般用竹篾或木条编织而成,外墙则采用剪砖或夯土等技艺,使得建筑造型更加美观大方。
在建筑风格方面,壮族的传统民居常常注重兼收并蓄。
壮族建筑融合了汉族、苗族、瑶族等邻近民族的建筑技术,形成了独特的壮族风格。
例如,在屋顶布置方面,壮族建筑采用屋角木梁、砖墙勾缝等细节处理,展现出民族建筑的精细和独特之处。
同时,壮族的传统民居注重与自然环境的和谐统一,建筑材料多采用当地资源,如竹子、木料、石头等,使得建筑与周围环境相得益彰。
二、建筑材料的特点和应用壮族的传统民居所使用的建筑材料丰富多样,同时也充分体现了壮族的智慧和对自然环境的适应能力。
1. 木材:木材是壮族建筑中不可或缺的材料之一。
壮族人熟练运用木材进行屋架、柱子、梁等建筑构件的搭建。
木材具有良好的抗震性和适应性,能够在自然环境中有效地消除声音和吸收湿气。
同时,木材还能够保持室内空气的清新和温度的稳定,使得民居具备良好的居住环境。
2. 石头:壮族的传统民居常常使用石头来筑墙和铺地。
采用石头建筑,能够增加整个建筑的稳定性和耐久性,同时石头还能抵御火灾和潮湿,使得民居更加安全可靠。
此外,石头具有独特的纹理和质感,为建筑注入了一份独特的美感和文化内涵。
3. 彩绘:壮族的传统民居常常以壁画和彩绘作为装饰元素。
壁画常常以纹身和图案为主题,通过图形和颜色的运用,表达对自然和生活的热爱。
彩绘不仅增添了建筑的美感,更重要的是彰显了壮族人民的文化认同和民族自豪感。
浅析广西少数民族建筑民居的设计特征及参考手法

浅析广西少数民族建筑民居的设计特征及参考手法
广西是中国的少数民族地区之一,拥有丰富多样的民族建筑民居。
这些民居具有独特的设计特征和参考手法。
1. 建筑形式多样:广西少数民族建筑民居包括有楼、木屋、板楼、地洞等多种形式。
地理环境和部落特点是影响建筑形式的重要因素。
2. 使用地域特色材料:广西少数民族建筑民居多采用当地的自然材料,如木材、竹子、黏土、石块等。
这些材料既符合当地气候条件,又显示了民族文化的特点。
3. 考虑气候特点:广西气候炎热潮湿,建筑设计中考虑了通风、遮阳等因素。
例如,建筑通常开有门窗,利于空气流通,阳台和遮阳棚等设计可以有效降低室内温度。
4. 贴近地理环境:广西少数民族建筑民居注重与自然环境的融合。
有些民居建在山上,适应了山地的地理特点;有些建筑则依水而建,与河流湖泊相连。
5. 装饰文化特色:广西少数民族建筑民居的装饰往往展现了当地民族的建筑风格和民俗文化,如独特的图案、雕刻和彩绘。
这些装饰元素不仅美化了建筑,还传递了民族的历史和文化。
总的来说,广西少数民族建筑民居以其多样性、地域性和文化性而独具魅力。
在设计中,需要考虑当地的气候条件、地理环境和民族文化特点,以期达到与自然环境和谐共生的目标。
广西少数民族传统村落公共空间形态研究

广西少数民族传统村落公共空间形态研究广西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省份,少数民族在这片土地上繁衍生息、传承文化已久。
广西少数民族传统村落作为少数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不仅体现了民族传统的生活方式和社区组织形式,还孕育了深厚的文化内涵。
而公共空间作为村落内部交流与互动的载体,对于少数民族传统村落的繁荣与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传统村落作为少数民族文化的重要代表,其公共空间形态的研究对于保护和传承少数民族文化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广西是中国西南边疆地区少数民族聚居最多的省份之一,各类少数民族村落的公共空间具有独特而多样的形态特征。
例如,壮族村落的公共广场是村民聚会、庆祝节日和举办重大活动的重要场所,它不仅是群众欢聚交流的场所,也是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弘扬的重要平台。
而瑶族的“偏院”和“寨门”则是瑶族村寨公共空间的主要特征,它们起到了界定和保护村寨边界的作用,同时也是村寨活动和社区互动的场所。
各个少数民族村落的公共空间形态呈现出了流动性、开放性和多功能性等特点。
广西少数民族传统村落的公共空间形态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自然地理环境和族群文化背景的影响。
广西地处亚热带和热带地区,气候湿润多雨,山川纵横。
这种地理环境决定了广西少数民族村落的建筑风格与设计特色。
在少数民族村寨中,建筑与自然环境相融合,彰显出一种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态度。
例如,苗族的“吊脚楼”採用高脚柱式建筑,使建筑与环境相融合,既能抵御洪水,又利于自然通风。
而壮族的“木楼”则是一种充分利用山地资源和热带气候条件的建筑形式,通常建在山顶或山腰上,享受到了优美的自然景观。
除自然地理环境之外,少数民族的族群文化也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传统村落公共空间的形态。
少数民族的居住方式和社区组织方式都对公共空间的形态产生了影响。
以壮族村落为例,壮族是广西最大的少数民族,壮族传统村寨通常以“三合院”式布局,即一个院落由三间房屋围合而成,房屋之间留有空地,形成院落型的公共空间。
这种布局有利于促进家庭和睦、邻里互助,也对村寨内的社区共同体形成起到了积极作用。
壮族建筑的独特风格与历史价值

壮族建筑的独特风格与历史价值壮族是中国的一个少数民族,以他们独特的文化和建筑风格而闻名。
壮族建筑以其独特的风格和丰富的历史价值吸引了无数人的注意。
本文将探讨壮族建筑的独特风格以及它在历史上的重要地位。
一、建筑风格壮族建筑具有独特的风格,反映了壮族人民的生活方式、信仰和文化传统。
壮族民居通常是木结构的建筑,外观简约而雅致。
它们采用了传统的斗拱结构,屋顶呈弯曲的线条,使建筑物看起来更加优美。
建筑物的墙壁和柱子常常使用红、黑、蓝等鲜艳的颜色,这些颜色在壮族文化中有着特殊的象征意义。
壮族建筑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坡顶”建筑,这种建筑形式在壮族地区广泛存在。
坡顶建筑的特点是房屋顶部有坡度,并长有美丽的小屋顶。
这种设计不仅美观,还能更好地防雨和透气,适应了当地潮湿多雨的气候特点。
二、历史意义壮族建筑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几个世纪以前。
这些建筑代表了壮族人民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也是他们丰富的文化传统的体现。
作为壮族人民重要的生活场所,这些建筑同时也是他们举办重大活动的场所,如婚礼、葬礼和传统节日等。
通过建筑的形式和装饰,人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壮族的历史和文化。
壮族建筑还呈现出浓厚的民族特色和地域特点。
由于壮族人居住地区的地理环境各异,不同地区的建筑风格也有所不同。
例如,山区壮族建筑依山傍水,利用山地优势来建造房屋;而平原地区的建筑则更加注重功能性和实用性。
这种差异反映了壮族人民对于不同环境的适应和创造力。
三、保护与传承壮族建筑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保护。
中国政府和壮族人民共同努力,加强了建筑遗产的保护和修复工作,确保了这一独特文化的传承。
此外,壮族建筑已经成为旅游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
越来越多的游客来到壮族地区,欣赏和体验原汁原味的建筑风格。
旅游业的发展为当地经济带来了巨大的机遇,在促进当地文化保护的同时也推动了经济的发展。
结语壮族建筑以其独特的风格和丰富的历史价值在中国乃至全世界都享有盛誉。
它是壮族人民自豪之源,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k一|}兰|{||南京艺术学院硕士学位论文壮族民居建筑的形态研究JiJf究牛姓名李燕吁师姓名韩巍教授中lA学俺级剐——虽—±——一学科p业托科:—盅赶芏苤兰一论史提交H圳三塑卫生垒L邑呈Q旦沦史斡辩H圳上鲤王生—』L旦_学位授rII加』鲤王望——且——旦学位授F单恤—亩直盖盎呈睦一替^陋员会主晰——.——口目^——————2007年04月20日南京艺术学院硕士学位论文摘要民居是十分重要的建筑类型。
壮族民居作为民族建筑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其建筑形制发展完善而且成熟,具有民族性和地方特色。
然而,壮族民居在当代发展中正面临着全面汉化的趋势。
为了使壮族民居在新的历史时期焕发新的活力和生机,本论文以壮族民居的建筑空间形态为切入点,通过对壮族民居进行实地调研和测绘,对其中典型民居进行分析、比较,总结出壮族民居建筑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形态与功能的特征。
并在此基础之上,针对壮族民居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使用有机再生的方法,增加了其可持续发展的可能性,以期为壮族民居建筑的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壮族民居形态和功能有机再生壮族民居建筑的形态研究Thefolkhouseistheextremelyimportantconstructiontype.ThefolkhouseofZhuangNationality笛allessentialpart舔theconstructiontype.hasperfectandmatureconstructiondevelopment,thenationalcharacteristicandtheterritorialcharacteristic.However,thefolkhouseofZhuangNationalityisfacingatendencyinthecontemporarydevelopment,whichisassimilatedbytheHartNationality.InordertocausethefolkhouseofZhuangNationalitytoglowthenewvigorandthevitalityinthenewhistoricalperiod,thespaceshapeoftheconstruction舔thespotisbetakentotheresearch.Thro.19hcarryingonlotsofinvestigationandstudy,analysisandcomparisonandthemappingtothetypicalfolkhouseofZhuangNationality,theconstructionformandthefunctioncharacteristicinthedifferenthistoricalperiodissummarized.BasedoninvestigationandsmdyandtheexistencequestiontothefolkhouseofZhuangNationality,theorganicregenerationmethodisadvised.Thismethodincreaseditscontinualdevelopmentpossibility.Througllthepaper,ithopesthatthereferenceforthefolkhouseofZhuangNationalitydevelopmentcanbeprovided.Keywords:ThefolkhouseofZhuangNationalityFunctionandformOrganicregenerationⅡ南京艺术学院硕士学位论文1、绪论1.1壮族民居的现状与研究状况1.1.1壮族民居的现状壮族民居是广西民居类型中最具特色的一种民居,为了获得对壮族民居有一个比较全面的认识,笔者对壮族民居比较集中的地区作了调研,并对其中一些典型民居进行了测绘、分析。
根据调研得知,现存的壮族民居主要集中在桂西北的河池,桂东北的龙胜和柳州,桂西的百色,桂东南的钦州和防城,以及桂中的南宁和贵港等地区和城市。
其中以龙胜、百色和南宁等地区最为集中。
(图1)图1壮族民居分布图依据建筑形态的不同,壮族民居分为干栏式…和院落式”1两类。
干栏式的壮族民居在当地一般被称为麻栏。
在壮族的干栏式民居建筑中有全干栏和半干栏之分,其中全干栏式建筑散见于边远山区,半干栏式建筑在山区丘陵地带比较普遍(图2)。
院落式的壮族民居多分布在桂中和桂南的缓坡平原地区(图3)。
从调研的结果看,形制保留完好的壮族民居现在都已经破败不堪,重新修建的民居除非是作为旅游项目恢复外表原貌外,基本上都已经修建成二至三四层的平项砖瓦楼房。
而城市附近的壮族村落里基本上已经看不到传统的壮族民居了。
壮族民居正面临着全面汉化的趋势。
引起这种趋势的原因很多,而壮族民居本身存在的问题应该是其中一圈2干栏式壮族民居个很重要的原因。
传统的壮族民居由于当时的经济、文化、物质条件等的限制,主要存在着以下几个问题:①火灾。
传统的干栏式壮族民居多为木质结构,容易着火,加之房屋密度较大,一旦起火,火势往往会蔓延到左邻右舍,酿成火灾。
另外,由于千栏式壮族民居多分布在山区里,林木容易在干旱的年月里起火,山火控制不住就会威胁到附近的村落。
所以说火灾是木构房屋最大的威胁。
②卫生条件欠缺。
干栏式壮族民居大部分都是人畜共处的.底层圈养牲畜,上层住人。
在这种房屋里,由于木构条件的限制,隔绝措图3院落式壮族民居施常常做得不够,秽气容易窜入居住层,影响人体健康。
虽然院落式的壮族民居实行了人畜分离而居,但是牲畜棚紧挨着房屋,天长日久,也容易使人患病。
③采光较差。
无论是干栏式还是院落式的壮族民居,都存在着采〔1】干栏式:刘敷帧先生在…中国占代建筑史‟中是这样解释干栏式建筑的:。
房屋下部往往采用架空的干用式结构,也就是在密集的术柱上建遗方形或椭嘲慢甲面的房屋.”〔2〕院落式:在砖术千栏的基础上,结合汉族传统院落式民居形制发展而来.具有明显汉族传统民居特点.这种类型的民居是现存壮族民居中虽常见的类型.1壮族民居建筑的形态研究光问韪。
干栏式的窗洞开口虽然较大,窗户的面积较大,但是窗上的棱条数量也较多,真正能采光的面积相对来说就变d‟T。
院落式的窗洞开口较小,而且无论正屋还是前屋都只是一面采光,因此采光问题严重。
④由于木材的短缺和国家对林业的保护政策,很多壮族民居都采用了代用材科,形态上也逐渐转化为汉族的平顶砖瓦房屋。
⑤随着家庭人口的增长,原有的民居住宅已经不能适应人口的需要,内部显得拥挤不堪。
以上这些问题都严重制约了壮族民居的发展。
1.1.2壮族民居的研究状况关于壮族的研究,前人的研究多集中于民族历史、政治、军事、文学艺术和民俗等方面,作为壮族文化重要组成部分之一的居住建筑相对来说则较少涉及。
在20世纪80年代以前,曾有一些学者和论著涉及壮族民居建筑,如刘敦桢…中国住宅概说》,戴裔煊先生所著的…干栏——西南中国原始住宅的研究》,刘致平…中国居住建筑简史》等。
这些论著迈开了对壮族民居研究的第一步。
随后的20世纪80年代,在国家政策的鼓励下,对广西世居民族传统建筑及其文化较为全面的考察和研究工作才开展起来。
这时期取得的重要成果有…广西民族传统建筑实录》,李长杰先生编著的…桂北民间建筑》,以及覃彩銮先生编著的…壮族干栏文化》等。
进入2l世纪后所取得的重要成果主要有雷翔主编的…广西民居》。
前人关于壮族民居的研究为后人的研究和探索开了一个好头。
随着研究的深入和自然科学理论的发展,目前关于壮族民居的研究可以概括为面广点浅。
20世纪80年代以前的研究处于起步阶段,这一时期关于壮族民居的论述基本上还是处于一般性的概述介绍。
80年代的…广西民族传统建筑实录》虽然在广度和深度上具有突破性进展.对各类建筑实例进行了拍摄和实测,然而不足之处在于全书是广西12个世居民族代表性建筑的图录,缺少相应的分析。
覃彩銮先生编著的《壮族干栏文化》是对壮族民居较为全面考察分析的一本论著。
书中从壮族村寨的聚落空间形态到壮族民居中的风水观念,从民居的宗教信仰到民居的功能形态,都作了广泛的研究。
然而这时期的大部分研究是站在宏观的角度上,从意识形态的高度进行分析,缺少微观上的研究。
1.2壮族民居的研究的现实意义与目的研究民居能较敏感地接触到建筑的源流和演变等建筑历史方面的问题。
尤其在不发达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民间建筑往往更多的保留原始的和历史的痕迹,为我们提供了更生动的实物例证。
壮族民居在原始干栏建筑的基本形制上不断发展衍变.出现了各种不同类型的干栏式建筑以及类似汉族院落式的民居建筑。
现存的壮族民居类型为民居建筑的发展序列提供了例证,清晰地展现了栅居——干栏——半干栏——院落的民居建筑的发展顺序。
壮族先民在特定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下,为适应其自然环境,建造了具有明显地方和民族特色的民居建筑。
研究壮族民居是为了在建筑的历史中发现其发展演变的规律.更好的继承和发扬民族的民居建筑的精髓,实现壮族民居的可持续发展。
本论文以壮族民居的建筑空间形态为切入点,运用现代建筑理论,人们的居住标准和美学理论,通过对龙胜、南宁地区和百色地区壮族民居的调研,对其中典型民居进行分析,获得对壮族民居建筑在历史发展的不同阶段所呈现的面貌与特征的认识,并试图在继承与弘扬民族建筑优良传统的基础上,开拓创新,探寻在新的历史时期壮族民居的可持续发展的方法。
通过本论文的分析研究,以期在历史发展的进程中能为壮族民居建筑现代化创作提供一定的借鉴。
2南京艺术学院硕士学位论文2、壮族民居建筑的形态特征与功能特征壮族的干栏式民居建筑的形制完善,其中的全干栏式不仅发展完善而且成熟。
从居住层面与地面之问的高度来看,壮族民居的发展序列可以排列成:巢——干栏——院落。
据考古发现,在距今70万——80万年前,广西就有了原始人类活动。
桂中、桂南和桂西等地发现的古人类活动留下的旧石器时代遗址说明壮族先民和其他民族一样,最初都是居住在洞穴之中。
根据有关文献记载,在穴居之后,壮族先民就筑巢而居。
“巢居”的出现说明图4合浦黄泥岗汉蓦出土明器壮族先民此时已经产生了最初的营造观念,巢居建造不再是无意识的本能活动,而是有意识的自觉行为。
可以说“巢居”就是壮族民居的起源。
巢居”之后,随着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壮族先民学会伐木栽桩,然后在桩上架屋,形成干栏式建筑。
从广西各地出土的文物看,最迟至汉代,壮族的干栏式民居就已经成型。
例如.合浦黄泥岗汉墓出土的铜制明器具备了后世干栏式建筑的基本特征,合浦风门岭出土的汉代带圈陶屋不仅具有干栏式建筑的基本形态·还具备了院落式的图5合清风门岭汉蓦出土带膈陶雏形(图4、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