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民居审美
云南藏族木结构民居室内空间艺术特征分析

云南藏族木结构民居室内空间艺术特征分析【摘要】云南藏族木结构民居是藏族传统建筑的一种代表形式,其室内空间艺术特征丰富多彩。
本文通过对云南藏族木结构民居的研究,探讨了其室内空间布局特点、装饰艺术特色、家具摆设与装饰品特征以及光影与色彩应用等方面。
从传统建筑中挖掘出的艺术元素对当代室内设计具有启示意义,有助于丰富现代设计的文化内涵。
展望未来,可以深入研究云南藏族木结构民居的审美特征,探索更多现代设计中值得借鉴的元素。
云南藏族木结构民居的室内空间艺术特征在当代设计中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有助于推动室内设计领域的发展和创新。
【关键词】云南藏族、木结构民居、室内空间、艺术特征、布局特点、装饰艺术、家具摆设、光影与色彩、室内设计、启示、研究方向、特色总结。
1. 引言1.1 背景介绍云南藏族木结构民居作为中国独具特色的传统民居建筑之一,在数百年的发展历史中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
这种建筑风格融合了自然环境、地域文化和民族传统,展现出浓厚的藏族文化气息。
云南藏族木结构民居的建筑风格多样,包括藏式土墙、木结构、石砌墙等。
其中以木结构民居为代表,其建筑形式简约而精致,结构稳固而美观,承载了藏族人民的历史记忆和民族情感。
这些木结构民居不仅是居住空间,更是艺术的体现,融合了藏族文化的精髓。
通过对云南藏族木结构民居室内空间的艺术特征进行深入分析,可以更好地理解藏族传统建筑的价值和美学意义,也可以为当代室内设计提供灵感和启示。
对云南藏族木结构民居室内空间艺术特征进行研究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和学术价值。
1.2 研究意义研究云南藏族木结构民居室内空间艺术特征的意义在于深入了解和传承藏族传统建筑文化,挖掘其独特的艺术魅力与设计理念。
通过对其室内空间布局特点、装饰艺术特色、家具摆设与装饰品特征以及光影与色彩应用的分析,可以揭示出藏族木结构民居所蕴含的丰富文化内涵和民族特色,为当代室内设计提供宝贵的借鉴与启示。
研究云南藏族木结构民居室内空间艺术特征也有助于促进地方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推动当地文化产业的繁荣与创新。
简述云南民居建筑的文化内涵。

简述云南民居建筑的文化内涵。
云南民居建筑是中国传统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独特的文化内涵。
以下是云南民居建筑的文化内涵的简要概述:
1.多元文化融合:云南地处中国的西南边陲,地理位置使得云南自古就是多元文化交汇的地区。
云南民居建筑融合了汉族、少数民族(如彝族、哈尼族、傣族等)以及外来文化的建筑特色,展现了多元文化的包容与融合。
2.山水风景融入:云南地势多山,水源丰富,因此云南民居建筑往往会借景山水,利用周围的自然环境融入建筑设计中,营造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氛围。
3.木结构建筑:云南民居建筑多采用木结构,体现了对自然资源的珍惜和利用。
木结构的建筑风格也赋予了云南民居独特的朴实和温馨感。
4.彩绘装饰:云南民居建筑在外墙、门窗等部位常常进行彩绘装饰,这些彩绘传达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反映了当地人民的宗教信仰、生活习俗和审美情趣。
5.庭院布局:云南民居建筑通常会围绕庭院布局,庭院是家庭生活和社交活动的重要场所,体现了云南人民对家庭和社区的重视和关怀。
6.风水观念:云南民居建筑中还融入了风水观念,建筑的朝向、布局和装饰等都考虑到了风水的因素,以求得家庭的平安和吉祥。
总的来说,云南民居建筑的文化内涵丰富多彩,展现了地域特色、民族文化和自然环境的完美结合,体现了云南人民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传统文化的珍视。
云南民居研究报告

云南民居研究报告研究报告:云南民居的特点与文化价值摘要:本研究报告旨在探讨云南民居的特点和其所具有的文化价值。
云南作为中国西南地区的一个多民族聚居地,拥有丰富多样的民族文化和建筑风格。
通过对云南民居的考察和调研,我们发现云南民居在建筑形式、空间布局、装饰手法以及文化内涵方面都具有独特的风格和价值。
本报告将重点讨论以下几个方面:云南民居的建筑特色、地域风格、建造材料和技术、空间布局、装饰与传统文化内涵等。
一、云南民居的建筑特色云南民居的建筑形式一般为木质结构,以挂脚楼为主要形式,采用大片挂篮式木结构。
同时,云南民居还注重通风和采光,多采用宽敞的庭院和透明的窗户设计。
二、地域风格云南各地的民居风格有所不同,如丽江古城的纳西民居以白墙灰瓦的建筑风格为主,昆明地区的彝族民居则以石砌的建筑形式为特点。
这些不同的地域风格反映了云南不同地区的民族文化特色。
三、建造材料和技术云南民居建筑多采用当地的自然材料,如木材、石材和竹子等。
在建造技术上,云南民居注重结构合理性、防火性能和耐久性。
同时,传统的建筑技术也得到了广泛运用,并逐渐演变成了独特的建造风格。
四、空间布局云南民居的空间布局注重功能性和和谐统一。
一般来说,云南民居的布局可分为内外两个部分,内院通常用于生产和生活,外院则用于农田和畜栏。
此外,云南民居的房屋布局还与风水学和传统文化有关。
五、装饰与传统文化内涵云南民居的装饰手法主要有壁画、雕刻和彩绘等形式,这些装饰传达了民居主人对生活的追求和对自然的崇敬。
壁画中常以花鸟、山水和人物为题材,展示了云南民居与自然环境的紧密联系。
综上所述,云南民居作为中国西南地区的建筑遗产,不仅具有独特的建筑特色,还承载着丰富的民族文化和传统价值。
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变迁,云南民居面临着许多挑战和保护困境。
因此,保护和传承云南民居的文化价值对于维护云南特色文化的多样性和永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云南白族传统民居装饰的特点与风格研究

云南白族传统民居装饰的特点与风格研究白族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发达的少数民族,主要聚居在云南省西部地区。
云南白族传统民居是白族先民们历经千余年的岁月沉淀及吸取各民族优秀建筑文化的结晶。
白族村庄处处蕴含着丰富的建筑文化,如照壁门楼、坡顶屋面、白墙灰瓦、流檐飞阁、大理石屏、淡墨彩画及精美木雕与石雕等,由此体现出白族鲜明的地方特色及民族风格。
云南白族民居是白族人民为适应白族民俗习惯、生活方式及自然环境所创造出的别具风格的建筑形式,也是白族传统文化所呈现出的物质形态,因此白族民居从整体空间至细部装饰、从室外至室内及从选址至营造的方方面面均凝聚着白族传统文化的精髓。
本文侧重谈论云南白族民居装饰的特点及风格,以期对现代室内设计有所启发。
建筑装饰是一种以建筑实体为依附载体的艺术表现形式,是对建筑造型艺术的深化与发展,因此装饰对充分表现建筑艺术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白族民居的建筑形式采用四合院式,因此白族人民十分重视对建筑的装饰与美化,建筑的用料、造型、结构及装饰均体现出白族的民族特色,且白族民居采用砖木结构,因此十分讲究对室外的装饰。
白族民居的装饰特点与风格具体由民居的重要装饰部位及装饰手法体现出来,同时建筑的庭院景观陈设、色彩搭配及用材也体现着浓郁的民族特色。
本文侧重从装饰手法角度浅析云南白族传统民居的装饰特点与风格。
(1)木雕装饰工艺。
云南白族传统民居的格子门、吊柱、横坡、走廊栏杆及板锯等部位普遍采用木雕装饰工艺。
中国古建筑木雕刻饰艺术是一种运用多种技术及艺术手段对建筑形象进行雕刻加工与美化的雕饰门类。
木雕有贴雕、圆雕、浮雕、线雕、嵌雕、透雕等类别。
云南白族传统民居木雕艺术多由剑川木匠所创作,且从古至今,中原文化便影响着剑川白族木雕艺术。
白族民居的窗户、斗拱、梁柱、隔扇及横坡等部位均刻有剑川木雕,题材广泛、内容丰富,且各图案纹饰多取自中原地区的牡丹、龙凤、鹿及马等传统题材,但白族工匠融合了白族人民的审美观点及生活情趣,由此创作出二龙抢宝等独具民族特色的图案纹饰。
云南传统民居建筑装饰应用研究

云南传统民居建筑装饰应用研究云南省位于中国西南部,是中国少数民族聚居地之一,拥有丰富的民族文化。
云南传统民居建筑具有独特的风格和特点,其中的装饰应用更是丰富多彩,反映了不同民族的生活方式、信仰和审美追求。
本文将对云南传统民居建筑装饰应用进行研究,希望能够深入了解其特点和意义。
一、云南传统民居建筑概况云南传统民居建筑主要包括白族、彝族、傣族、哈尼族等少数民族的建筑形式。
这些建筑通常以木质材料为主,采用榫卯结构和斗拱、斗栱等传统建筑技法,建筑形式多样、造型独特。
在建筑装饰上,各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风格和技法,反映了当地的地域文化和生活方式。
1.多样化的风格云南传统民居建筑装饰风格多样,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
白族建筑以雕、镂、绘等技法为主,装饰图案多为花鸟鱼虫、人物故事等,造型多彩多姿,富有立体感和装饰性。
彝族建筑注重利用材料本身的天然质感,采用粗犷的几何图案和神秘的图腾符号进行装饰,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
傣族建筑则重视色彩的运用,色彩艳丽丰富,图案精致多样,富有民族特色。
哈尼族建筑则以土法筑墙、石板铺地和典型的螺旋梯为主要特征,装饰风格简约大方、融合了自然景观和地域文化。
2.受自然环境影响云南传统民居建筑装饰受到自然环境的影响,注重与自然的融合。
白族建筑多以花鸟鱼虫为题材,反映了对自然界的喜爱和崇拜。
彝族建筑装饰中的图腾符号和几何图案,则是对自然界力量的崇拜和祈福。
傣族建筑则以植物为主题,图案中常见花草树木等自然元素,体现了对自然的敬畏和依赖。
哈尼族建筑则将自然景观融入到建筑中,营造出独特的生活氛围。
3.民族特色浓郁云南传统民居建筑装饰具有浓厚的民族特色,在图案、色彩、材料等方面都体现了不同民族的文化传统。
这些装饰不仅是对民族传统的传承和弘扬,也是对民族生活、信仰和精神世界的表达。
装饰中所蕴含的民族文化内涵是对当地民族生活方式和审美情趣的体现,具有独特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1.文化传承云南传统民居建筑装饰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是对当地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
论云南少数民族民居建筑景观特点

论云南少数民族民居建筑景观特点摘要:昆明,大理,丽江,虎跳峡,香格里拉,泸沽湖……云南的美丽就像是天边的那抹云彩,给人留下的是无尽的绚烂与憧憬;云南的古朴就像是残阳下的那条幽幽石径,给人留下的是无尽的遐想与期待;云南的清秀与温柔,就像是山间那捧叮咚的山泉,给人留下的是无限的润泽与甘甜;云南的宽旷与辽远,就像是那曲清醇的山歌,划过傍晚的天空,给人留下的是无限的温存与静谧……关键词:院落布局,三坊一照壁,透漏雕,四合五天井,碉房美丽,富饶的云南位于我国西南部的云贵高原,是祖国西南边疆的一块宝地。
全国55个少数民族中,云南有51个,其中白、哈尼、傣、傈僳、佤、拉祜、纳西、景颇、布朗、普米、怒、德昂、独龙、基诺等15个民族为云南所特有,是特有民族最多的省份。
众多的民族交织在一起,使得高原的这片红土地上蕴藏着各种各样,许许多多的文化内涵,风土人情和民族特色。
这其中最具代表性的要数云南少数民族各色各样的民居建筑及院落景观。
现以大理白族,丽江纳西族,中甸(香格里拉)藏族的建筑景观为例叙述和分析。
一.白族民居的建筑景观特点首先是白族民居的外形特色:青瓦白墙,淡墨彩绘。
白色的墙,灰色的瓦顶,斗拱的梁柱,雕龙画凤的浅栗色木格子门窗,青灰色的石台基、青砖、筒瓦板瓦拼合成的各种透漏图案的屋脊,以及淡墨彩绘成各种花卉、鸟兽的山墙尖,风韵独到的照壁,尽显其简洁、古朴、轻盈、幽雅别致的特色,以及白族人民对大自然的亲和理解,对文化的孜孜追求,这就是典型的大理白族建筑。
大理石头多,白族民居大都就地区取材,广泛采用石头为主的建筑材料。
大理民间有“大理有三宝,石头砌墙墙不倒”的俗语,指的就是建房取材的特点。
石头不仅用在打基础、砌墙壁,也用于门窗头的横梁。
这种用材的特征沿袭的是南诏时的建筑方式。
拒记载,南诏的民居建筑就是“巷陌皆垒石为之,高丈余,连延数里不断“。
就从院落布局、建筑结构和内外装修等基本风格来看,白族民居与中原民居有着传统上的承袭。
云南民居庭院文化解读

山
西
建பைடு நூலகம்
筑
SHA N XI
AR CH ITECTU R E
V ol. 35 N o. 29 O ct . 2009
# 41 #
基于长沙的地铁沿线土地规划研究方法的选择
唐 乐
摘 要 : 对国 内多位学者的研究 方法进行了研究和总 结 , 并就 长沙市地铁当前的建 设状况 , 针对其具体的地理 环境和人 文环境 , 提出了先于轨道交通建设合适 的研究方法 , 以完善地铁沿线交通建设 。 关键词 : 轨道交通 , 土地开发 , 沿线站点 , 开发强度 , 土地性 质 中图分类号 : T U 984. 191 文献标识码 : A
1. 2 以厦子为重要角色的空间序列
云南民居的空间形态简单明了 , 空间序列 感很强。其主 要空 间形态为以近似方形的院落空间和天井 空间组合成 的多重院 落。 在院落周边是由 厦子 围绕 形成 的 条形 廊道 空 间 ( 见 图 1, 图 2) 。 它既是由院外进入院内的过渡空间 , 也是由院内 进入屋内 的过渡
1 长沙市轨道交通规划建设现状
根据长沙市 ( 2003 年 ~ 2020 年 ) 总体规 划文本中 的统计 与预 测 , 长沙市 2005 年都市区城市人 口规模为 200 万人 , 城市建 设用 地规模为 200 km 2, 其中主城区城市人口规模 190 万人 , 城 市建设 用地规模 170 km ; 2010 年都市区城市人口规模 245 万人 , 城市建
3 庭院空间的文化价值
On interpretation of culture of residential courtyard in Yunnan
LONG Bei chen Abstract: T he paper analyzes the mor phological char acteristics of residential courtyard space in Yunnan, illustrates the reflected cultural conno tation from the courtyard fr om the society , econo my, humanit y and other aspects, and po ints out the cour tyard space has gr eat resear ch value and reference ro le for inheriting the tr adition and the architectural w orks. Key words: r esidence, courtyard space, cultural connotation
云南宣威的传统民居建筑风格介绍

云南宣威的传统民居建筑风格介绍云南宣威是一座历史悠久、文化璀璨的城市,其传统民居建筑风格独具特色。
这些建筑展示了丰富多样的地方文化和历史背景,成为宣威的重要标志之一。
本文将着重介绍云南宣威的传统民居建筑风格,为您带来一次深入了解。
一、木结构建筑云南宣威的传统民居建筑大多采用木结构搭建,这是因为木材在宣威地区丰富且易于加工。
这些木结构建筑常采用悬山顶、斗拱和角柱等传统建筑技术,给人一种古朴、稳固的感觉。
在宣威的街道旁边,您会看到许多欧式建筑,但传统民居仍然占据主导地位。
这些建筑通常由三明瓦盖顶、斗栱凉篷和砖木结构组成,展现了中西合璧的建筑风格。
二、石砌建筑除了木结构建筑,云南宣威的传统民居建筑也采用了石砌建筑技术。
这些建筑通常由石头和砖块组成,建筑风格受到了中国北方传统建筑的影响。
石砌建筑以其坚固耐用的特点著称,能够在地震等自然灾害中起到保护作用。
三、重屋顶在宣威的传统民居建筑中,重屋顶是一种常见的特色。
这种屋顶是由多层悬山顶组成,既能够起到防水的作用,又能够提供更好的隔热和保暖效果。
重屋顶在制作过程中需要考虑到平衡,确保整个建筑的稳固性。
四、吊脚楼吊脚楼是宣威传统民居建筑中的一种独特形式。
这种建筑常见于山区和倾斜地区,其独特的设计让建筑处于半空中,以避免湿气和昆虫的侵扰。
吊脚楼采用木材搭建,常常通过木梯或吊桥与地面相连,给人一种悬浮的感觉。
五、彩绘装饰云南宣威的传统民居建筑还以其丰富多彩的彩绘装饰而闻名。
这些装饰通常涵盖着历史和文化的故事,以及对自然环境的崇拜。
彩绘装饰使得建筑更加生动有趣,也展现了宣威人民独特的审美观。
六、建筑布局传统民居建筑的布局是宣威建筑风格的重要组成部分。
宣威的传统民居建筑通常由多个房间组成,每个房间都有其特定的功能,例如起居室、厨房和卧室等。
同时,建筑的布局也考虑到了阳光、通风和采光等因素,以提供一个舒适的生活空间。
综上所述,云南宣威的传统民居建筑风格独具特色,展示了丰富多样的地方文化和历史背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云南民居的建筑审美窦志萍昆明学院旅游学院院长、教授窦志萍,教授,昆明学院旅游学院院长,旅游研究所所长,硕士生导师。
云南唯一旅游学术期刊《旅游研究》杂志主编。
云南省高原湖泊生态文化研究基地首席专家,云南省有突出贡献专家,云南省高等学校教学名师,云南省高等学校学科带头人。
长期从事旅游文化研究,在旅游地理学、资源开发与规划、旅游文化、旅游企业管理等方面有较高的研究造诣。
建筑是立体的艺术,是凝固的音乐,是有形的诗画。
建筑见证了人类经济文化的发展历程,折射出特殊地理环境下人与自然相辅相成的关系。
要想了解一个国家、地区或一个民族的文化,最直观的感受要素之一就是关注当地民居建设。
民居建筑在传统建筑中的地位如何?民居的发展演变又是怎样的呢?云南各地民居又有哪些特点呢?一、中国民居建筑的发展历程(一)北方的穴居民居其实就是人住的地方,从历史上来讲有一个发展的过程。
人是怎么住的呢?其实是有两种,一种叫穴居,最早的人类是住在山洞里面的,后来觉得山洞里面不方便了,人类就从山洞里面走出来了。
由于自然条件的差异,就有两种分化,一个是以北方为主,北方地区在历史上比较干,相对来说雨水少一些,土层厚一些,这样的情况下,人们从山洞里面走出来以后,为了能够有遮风挡雨的地方,同时也能够避开野兽,又能进行劳动。
因为老在山洞里面,山洞周围该吃的吃完了,后来才发现可以种东西。
如果要到平坝上种东西,种完以后再到山洞上很远了。
这个时候怎么办呢?就地取材,地上挖个洞,白天在外面打猎、采集等等,到晚上就回到洞里面居住。
后来又出问题了,一下雨以后,山洞就淹水了,人又住不了。
这个时候怎么办呢?如何防水,而且爬上爬下也不方便,我们的前辈们发现了一个很好的方法,从穴居到了半穴居,就在上面搭上草棚子,雨就灌不进去了。
白天就不用下到下面去了,人就可以在地面上休息一下、交流一下。
到晚上的时候又变了一种,这个是直接跳下去的,挖了一个斜坡,人就下去了。
人到晚上就到下面去休息,下面还可以放点粮食。
平时的活动就在上面了,这就是以北方为主体的一种建筑形式的发展过程,我们称之为穴居和半穴居。
这种穴居和半穴居就发展成为了北方的一种住房类型,窑洞。
后来人们又把窑洞的形式进一步艺术化,而且有些离开了山以后,就形成了土夯的建筑,围屋型的建筑。
像云南一些氐羌系后裔的民族比如彝族等等,这些民族的住房就是最早从这个体系不断的演化出来的。
(二)南方的巢居还有一批当时生活在南方,特别是百濮百越人,他们生活在南方,南方雨水更多,而且一年四季雨水都多,再加上南方还有一个特点,森林比较茂密。
在这样的形成下,如果一旦从山洞里面下到平坝里面,地上一挖就出水,所以不能穴居。
再加上因为雨水多,植物茂盛,蚊虫特别多,各种爬行类蛇类特别多。
这个时候我们的祖先们非常聪明,挖不上地下,到树上去住。
受到鸟的影响,鸟可以住在树上,人也可以住在树上,开始是在树与树之间搭起一些窝棚,有点像版纳森林里的瞭望塔一样。
两棵树当中拿个树干一搭,然后弄点树干铺在两个树干之间,上面拿点树叶子挡一挡,人就住在上面了,这就是最早的巢居。
住在树上有什么好处呢?地上湿气很重,把房子架高以后,湿气就上不去。
后来在森林里面生活实在不安全,要到远离森林的坝区去住,就沿袭了这个方法,上面用支架把房屋架起来,人住在上面,下面就空了下来,空下来以后,一些污浊的空气就往下层走,同时一些蚊虫主要也在下面,这样对人的伤害就少一些,哪怕有点小动物,要爬上去伤害人,也给它一定的难度。
再加上南方地区主要是耕作,耕作就要养牛,牛养了又怕丢了,干脆就养在下面这一层,这样养起来以后,家畜就在家里,也不会丢了,也抬高了一点,湿气上不来,这就是后来的南方干栏式建筑。
这种干栏式建筑,随着百越人和百濮人的迁移,在我国南方地区比较普遍。
像云南滇南一带的各个少数民族,从民族学的角度来讲,就是从百越人的后代发展过来的,所以到现在为止,仍然保留了干栏式建筑的建筑体系。
这些是干栏式建筑,这些就是树,现在搬过来了,没在森林里面了,但是下面是架高的,人住在上面。
而且屋顶有点像北方现在高层次建筑里的歇山顶,这种歇山顶是可以避雨的,雨水不可能积在房顶上,而北方的房顶是平顶,因为缺水,而且晒粮食没有地方晒。
南方晒粮食有的晒到房顶上,有的晒到树上,就是整个格局是跟我们的环境有关,跟古代劳动人民在生活的特殊的地域,人们在适应环境、改造环境过程中形成的中国两大民居体系,以北方为代表的穴居以及后期的发展体系;南方以干栏式建筑为主体的建筑体系。
随着这个发展以后,像穴居和半穴居的建筑,进一步发展,在不同地区就形成了不同的类型,变化到了明清时期就形成我国最为典型的四合院建筑。
它是围在里面的,而且一层一层的围,就变成一种向心型的思维,而且等级观念非常强,就是中国传统一种的等级观念,正房、偏房,谁谁谁住哪个地方,是有严格规定的,体现了一种宗族制。
另外包括房屋里面的整个格局、布局,体现了中国文化的特色,这是从穴居的发展体现出来的一种类型。
这几幅图是生活在草原上的,这个生活在森林里的,这个房子是拿树皮盖起来的房子。
这个是碉楼,在云南有,到了迪庆地区包括西藏的碉楼。
这个是羌族的房子。
围屋是福建的,这种房子是穴居的变形,这是内室。
但是从外看,它完全是穴居的,但是里面的格局又吸收了干栏式建筑的特点。
整个围屋的造型是由别的地方迁来的,是客家人的房子,其实是我国中原地区迁徙过去的,但是到了福建以后,气候又比较热,所以外形的造型仍然是围屋,这个其实也像我们的土掌房,是穴居的变形。
但是里面,因为到了福建天气比较热,里面又吸取了很多干栏式建筑的风格。
这个是我国南方临水地区的,从屋檐的变化来讲,其实是我国的一些干栏式建筑的变体。
这个是广东的碉楼,这种房子属于很特殊的形制,为什么盖这种碉楼?跟羌氏庄园是一样的,主要目的是自己围起来,那些地方的强盗和土匪太多,所以把房子建成这样了。
到了云南以后,情况更为特殊。
因为云南是多民族省份,从民族的种类来讲是我国最多的,就是世居民族最多的省份,各个民族当中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这种大分散、小聚居,而且交错居住的情况,也就导致了云南建筑类型特别是民居建筑风格非常的丰富多样。
通过窦教授的讲解我们可以知道,中国的民居体系分南北两大类,北方民居多为由穴居演变而来的合院式建筑,南方少数民族则多居住在以巢居演变而来的干栏式建筑中。
云南是一个多民族的省份,所以云南的民居类型更是丰富多彩,那么云南这片古老的土地上出现过哪些民居建筑呢?这些不同的民居建筑又是依据哪些因素而呈现出不同的特色呢?一直到旧石器时代,在云南考古上已经发现了,特别是滇中特别土地上,人们的居住是洞居。
到了新石器时代以后,云南的先民们开始了住房的营造,在营造过程当中,在寒冷地区的人以及从北方迁移过来的民族居住的地方是穴居。
而百月民族迁移过来的,以及我们自己土生土长的在南部地区特别是干热河谷地带的、南方河谷宽谷地带的民族居住的是巢居。
在青铜器时代,云南有了木结构的房子,这个是石寨山遗址挖出来的。
以干栏为主,部分还有井干式建筑和干栏式建筑,二者合一,形成了具有云南特色的建筑形式。
二、云南民居建筑形式云南的民居建筑形式主要是四大系列。
(一)干栏式民居系列总体形式是干栏式的,但是由于环境的差异以及民族文化的差异和生活习惯的差异,这个民居形式又有所变化。
所谓干栏式建筑在《唐书·南蛮传》这样写的“人楼居,梯而上,名为干栏”,人住在楼上,走个楼梯上去,这样叫干栏式建筑。
干栏式建筑是巢居的变形,主要是用于防潮防湿、防虫。
建筑由长脊和短脊来形成,然后高出地面,主要是用于雨水较多的地区。
干栏式建筑是随着古百越人迁徙到云南以后来到云南的,目前分布区域主要在云南省的南部地区,比较多的集中在了西双版纳、德宏、文山等地,另外怒江州、普洱和临沧等地方也有这样的分布。
而这样的分布从居住的民族来讲,主要的有傣族,我们很多人把这种房子直接简称傣家竹楼,其实住这种类型房子的不仅是傣族,很多民族都住,但是已经习惯了,叫傣家竹楼。
其实住这种房子的有傣族、景颇族、德昂族、拉祜族、佤族、独龙族、傈僳族、布朗族、基诺族、壮族、水族等等。
他们居住的地方要么就雨水多,要么就临水,凡是雨水多、临水的地区主要以这种房子为主。
在众多民族当中,主体以百越民族后代为主体,但是也有少部分是属于孟高棉人的,但是他长期民族杂居,他觉得这样的房子更适合,然后也做成这样的房子了。
但是具体到每一个房子,又有所不同。
比如说这两栋,都是竹楼,有一个区别,下面架的高度不一样。
上面这个要高一些,下面这个相对来讲要矮一些,高的敞开度大,低的几乎是密封的。
这个区别在哪呢?这个是版纳的民居,这个是德宏的民居,其中有一个原因,西双版纳的降水多于德宏,所以水多,下面这一层架的就要高一些。
而德宏汉傣比较多,雨水比较少,他住的房子相对来讲就要矮一些。
云南的干栏式建筑又分了六个大类:1. 傣族竹楼就是用竹子做的,西双版纳地区专门有一种火燎草,他们做这个竹楼有一个特点,这种草盖到房顶上的时候要盖好几层,放一层以后用火点着了,然后风就在房顶表面燎过去了。
然后马上把扎好的草盖上去,然后洒水。
洒水以后再燎一次火,再把它盖一层。
所以这个房子雨季来了以后,密封不透的,水漏不下来的。
但是一到旱季,在部分地区就会自动的像个帘子一样拉开,空气就会进的来,雨一撒上去,自动膨胀,就关起来了。
2. 傈僳族千脚落地屋傈僳族住在山上,但是山上湿气也很重,而且地上虫子也多。
然后有把房子架的高一点。
傈僳族主要是以打猎为生,不需要养牛的,所以下面就不需要养牛了,顶多放养一点鸡之类的,所以只要鸡能钻进去就可以了。
而傣族是一养牛的,下面牛得进得去。
而到了傈僳族,鸡只要能跑进去,晚上进去,白天出去了,所以房子的架高就比较低,有一个空隙。
而且它的牢固性不强,没有像傣族有黑心木来做支架,所以就是用竹子支在下面,因为竹子比较软,支不住,所以就要支很多杆,所以叫千脚落地屋。
3. 景颇族矮脚长屋下面也矮了,同时不是一家一户,景颇族由于历史发展和民族特色,是有一点点类似于是一个家族一大屋,然后族长住最里面正中的那边,下面一家一家的就往外住,所以是长脚屋。
4. 拉祜族、佤族木掌楼盖的房子有点像土掌房,但是是拿木头盖的,样子还是跟干栏式建筑一样,所以给个名字叫木掌房。
因为他生活的地方海拔相对要高一些,不是像傣族那样的,所以住的时候是拿木头架高来做,但是墙很厚。
5. 德昂族的刚底雄有一点点像木掌房。
6. 壮族的吊脚楼它也是属于百越系的,也是属于干栏式建筑。
所以干栏式建筑在云南南部地区的很多地方以及各个民族都在使用。
但是由于各民族生活的地方海拔高度、纬度、降水量、生活习惯的不同,干栏式建筑在用料上有区别,高度上有区别,而且形制上也略有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