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民居建筑特点
云南民居建筑特点

云南民居建筑特点云南位于中国的西南边陲,是一个山清水秀的地方。
作为中国的少数民族聚居地,云南拥有丰富多元的民族文化。
这种多元文化在云南民居建筑中得到了很好的体现,深受人们喜爱。
云南民居建筑具有独特的特点,这在很大程度上与云南地理环境和民族传统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
首先,云南民居建筑的特点之一是建筑形式多样。
在不同的地理环境中,云南人民根据自然条件和实际需要,创造了各种不同类型的房屋。
在高原地区,人们建造了木质结构的藏式房屋,以适应寒冷的气候和较大的降雪量。
而在平原地区,人们则更多选择了砖木结构的房屋,这些房屋通常分为几个座房,周围有一个庭院。
而在云南的边境地区,人们倾向于采用土石结构的简易房屋,这种房屋能够有效抵御洪水和地震。
其次,云南民居建筑的特点之一是与自然环境的融合。
云南作为一个山水之州,拥有独特的地理环境,民居建筑在设计和布局上注重与自然环境的协调。
比如,著名的古城丽江的民居建筑通常都是砖木结构,色彩鲜艳,屋顶上常有色彩斑斓的陶瓷装饰,与周围的山川和湖泊形成了和谐的景观。
此外,云南的农村地区,人们常常以农田和山脉为背景,选择了悬崖上的凉台式房屋,这样的设计不仅方便了农民劳作,还与周围的自然环境相得益彰。
云南民居建筑的另一个特点是表达了民族文化的独特魅力。
云南是中国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这里有二十几个少数民族,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传统和建筑风格。
比如,哈尼族喜欢修建木质结构的吊脚楼,这种楼房具有修长的木柱和悬臂式的平台,适应了哈尼族的田园生活方式。
而彝族则喜欢修建以竹子为材料的房屋,这种房屋通常有三层,每层的功能不同,结构严谨。
这些传统的民居建筑不仅展示了民族的智慧和创造力,也成为了云南旅游的重要景点。
总之,云南民居建筑的特点多样而独特,既与地理环境相协调,又体现了民族文化的独特魅力。
云南的民居建筑不仅是人们居住的场所,更是对自然景观和文化传统的一种表达。
这种独特的建筑风格吸引着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也使人们更加感受到了云南这个美丽的地方的魅力。
简述云南民居建筑的文化内涵。

简述云南民居建筑的文化内涵。
云南民居建筑是中国传统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独特的文化内涵。
以下是云南民居建筑的文化内涵的简要概述:
1.多元文化融合:云南地处中国的西南边陲,地理位置使得云南自古就是多元文化交汇的地区。
云南民居建筑融合了汉族、少数民族(如彝族、哈尼族、傣族等)以及外来文化的建筑特色,展现了多元文化的包容与融合。
2.山水风景融入:云南地势多山,水源丰富,因此云南民居建筑往往会借景山水,利用周围的自然环境融入建筑设计中,营造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氛围。
3.木结构建筑:云南民居建筑多采用木结构,体现了对自然资源的珍惜和利用。
木结构的建筑风格也赋予了云南民居独特的朴实和温馨感。
4.彩绘装饰:云南民居建筑在外墙、门窗等部位常常进行彩绘装饰,这些彩绘传达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反映了当地人民的宗教信仰、生活习俗和审美情趣。
5.庭院布局:云南民居建筑通常会围绕庭院布局,庭院是家庭生活和社交活动的重要场所,体现了云南人民对家庭和社区的重视和关怀。
6.风水观念:云南民居建筑中还融入了风水观念,建筑的朝向、布局和装饰等都考虑到了风水的因素,以求得家庭的平安和吉祥。
总的来说,云南民居建筑的文化内涵丰富多彩,展现了地域特色、民族文化和自然环境的完美结合,体现了云南人民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传统文化的珍视。
云南民居研究报告

云南民居研究报告研究报告:云南民居的特点与文化价值摘要:本研究报告旨在探讨云南民居的特点和其所具有的文化价值。
云南作为中国西南地区的一个多民族聚居地,拥有丰富多样的民族文化和建筑风格。
通过对云南民居的考察和调研,我们发现云南民居在建筑形式、空间布局、装饰手法以及文化内涵方面都具有独特的风格和价值。
本报告将重点讨论以下几个方面:云南民居的建筑特色、地域风格、建造材料和技术、空间布局、装饰与传统文化内涵等。
一、云南民居的建筑特色云南民居的建筑形式一般为木质结构,以挂脚楼为主要形式,采用大片挂篮式木结构。
同时,云南民居还注重通风和采光,多采用宽敞的庭院和透明的窗户设计。
二、地域风格云南各地的民居风格有所不同,如丽江古城的纳西民居以白墙灰瓦的建筑风格为主,昆明地区的彝族民居则以石砌的建筑形式为特点。
这些不同的地域风格反映了云南不同地区的民族文化特色。
三、建造材料和技术云南民居建筑多采用当地的自然材料,如木材、石材和竹子等。
在建造技术上,云南民居注重结构合理性、防火性能和耐久性。
同时,传统的建筑技术也得到了广泛运用,并逐渐演变成了独特的建造风格。
四、空间布局云南民居的空间布局注重功能性和和谐统一。
一般来说,云南民居的布局可分为内外两个部分,内院通常用于生产和生活,外院则用于农田和畜栏。
此外,云南民居的房屋布局还与风水学和传统文化有关。
五、装饰与传统文化内涵云南民居的装饰手法主要有壁画、雕刻和彩绘等形式,这些装饰传达了民居主人对生活的追求和对自然的崇敬。
壁画中常以花鸟、山水和人物为题材,展示了云南民居与自然环境的紧密联系。
综上所述,云南民居作为中国西南地区的建筑遗产,不仅具有独特的建筑特色,还承载着丰富的民族文化和传统价值。
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变迁,云南民居面临着许多挑战和保护困境。
因此,保护和传承云南民居的文化价值对于维护云南特色文化的多样性和永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云南白族传统民居装饰的特点与风格研究

云南白族传统民居装饰的特点与风格研究一、建筑特点1.结构简洁:云南白族传统民居建筑结构简洁明了,常见的有单层或两层的独立房屋,采用木结构或石结构。
屋顶多采用坡屋顶或平券屋顶,屋脊多为直角形,屋顶外面有石板覆盖。
2.布局合理:白族传统民居的布局通常遵循“三进”、“四合院”的原则,即有前进、中进、后进,各进之间通道相连,形成一个封闭的空间,以保障家庭生活的私密性。
3.外观简洁:白族传统民居外观线条简洁,墙体多采用石砌或黏土砖砌,外墙没有过多的装饰,保持纯洁质朴的特点。
二、装饰特点1.装饰花纹:白族传统民居的装饰花纹丰富多样,通常以寓意吉祥如瑞云、阳光、树叶等,同时还会运用一些动植物的形象,比如葡萄、花朵等,这些花纹都具有浓厚的民族特色。
2.彩绘壁画:白族传统民居内部墙壁经常布满彩绘壁画,壁画的主题往往与白族的宗教信仰有关,如白族民居常见的有八卦、孔雀、龙凤、花鸟等,这些壁画极富艺术性和装饰性,为民居增添了色彩和韵味。
3.雕刻工艺:白族传统民居的家具和装饰物常常采用雕刻工艺进行装饰,如木雕、石雕等。
这些雕刻工艺精湛,常用来装饰门窗、梁柱、墙壁等部位,使整个房屋更加华丽独特。
4.织物装饰:白族传统民居装饰中,织物也占据一个重要的地位,常被用来装饰床上四周的帐幔、窗帘、靠垫等,以及地板的地毯等。
织物的图案多是以民族花纹为主,色彩鲜艳,富有浓厚的民族风格。
三、风格特点1.浓厚的地方特色:云南白族传统民居装饰充满了浓厚的地方特色,其装饰元素和风格通常与白族的风俗习惯、信仰文化紧密相连,体现了白族的独特文化。
2.质朴、自然的风格:白族传统民居装饰风格注重质朴自然,没有过多的繁杂装饰,彰显了白族人民淳朴自然的生活态度,体现了自然与人文的统一3.艺术性与实用性的结合:白族传统民居装饰注重艺术性与实用性的结合,既展现了丰富多彩的民族艺术,又满足了人们的实际生活需求。
4.丰富多样的装饰方式:白族传统民居装饰方式多种多样,既有彩绘壁画、雕刻工艺等传统技艺,也有织物装饰、摆设物等,凸显了白族装饰文化的多样性。
论云南少数民族民居建筑景观特点

论云南少数民族民居建筑景观特点摘要:昆明,大理,丽江,虎跳峡,香格里拉,泸沽湖……云南的美丽就像是天边的那抹云彩,给人留下的是无尽的绚烂与憧憬;云南的古朴就像是残阳下的那条幽幽石径,给人留下的是无尽的遐想与期待;云南的清秀与温柔,就像是山间那捧叮咚的山泉,给人留下的是无限的润泽与甘甜;云南的宽旷与辽远,就像是那曲清醇的山歌,划过傍晚的天空,给人留下的是无限的温存与静谧……关键词:院落布局,三坊一照壁,透漏雕,四合五天井,碉房美丽,富饶的云南位于我国西南部的云贵高原,是祖国西南边疆的一块宝地。
全国55个少数民族中,云南有51个,其中白、哈尼、傣、傈僳、佤、拉祜、纳西、景颇、布朗、普米、怒、德昂、独龙、基诺等15个民族为云南所特有,是特有民族最多的省份。
众多的民族交织在一起,使得高原的这片红土地上蕴藏着各种各样,许许多多的文化内涵,风土人情和民族特色。
这其中最具代表性的要数云南少数民族各色各样的民居建筑及院落景观。
现以大理白族,丽江纳西族,中甸(香格里拉)藏族的建筑景观为例叙述和分析。
一.白族民居的建筑景观特点首先是白族民居的外形特色:青瓦白墙,淡墨彩绘。
白色的墙,灰色的瓦顶,斗拱的梁柱,雕龙画凤的浅栗色木格子门窗,青灰色的石台基、青砖、筒瓦板瓦拼合成的各种透漏图案的屋脊,以及淡墨彩绘成各种花卉、鸟兽的山墙尖,风韵独到的照壁,尽显其简洁、古朴、轻盈、幽雅别致的特色,以及白族人民对大自然的亲和理解,对文化的孜孜追求,这就是典型的大理白族建筑。
大理石头多,白族民居大都就地区取材,广泛采用石头为主的建筑材料。
大理民间有“大理有三宝,石头砌墙墙不倒”的俗语,指的就是建房取材的特点。
石头不仅用在打基础、砌墙壁,也用于门窗头的横梁。
这种用材的特征沿袭的是南诏时的建筑方式。
拒记载,南诏的民居建筑就是“巷陌皆垒石为之,高丈余,连延数里不断“。
就从院落布局、建筑结构和内外装修等基本风格来看,白族民居与中原民居有着传统上的承袭。
云南宣威的传统民居建筑风格介绍

云南宣威的传统民居建筑风格介绍云南宣威是一座历史悠久、文化璀璨的城市,其传统民居建筑风格独具特色。
这些建筑展示了丰富多样的地方文化和历史背景,成为宣威的重要标志之一。
本文将着重介绍云南宣威的传统民居建筑风格,为您带来一次深入了解。
一、木结构建筑云南宣威的传统民居建筑大多采用木结构搭建,这是因为木材在宣威地区丰富且易于加工。
这些木结构建筑常采用悬山顶、斗拱和角柱等传统建筑技术,给人一种古朴、稳固的感觉。
在宣威的街道旁边,您会看到许多欧式建筑,但传统民居仍然占据主导地位。
这些建筑通常由三明瓦盖顶、斗栱凉篷和砖木结构组成,展现了中西合璧的建筑风格。
二、石砌建筑除了木结构建筑,云南宣威的传统民居建筑也采用了石砌建筑技术。
这些建筑通常由石头和砖块组成,建筑风格受到了中国北方传统建筑的影响。
石砌建筑以其坚固耐用的特点著称,能够在地震等自然灾害中起到保护作用。
三、重屋顶在宣威的传统民居建筑中,重屋顶是一种常见的特色。
这种屋顶是由多层悬山顶组成,既能够起到防水的作用,又能够提供更好的隔热和保暖效果。
重屋顶在制作过程中需要考虑到平衡,确保整个建筑的稳固性。
四、吊脚楼吊脚楼是宣威传统民居建筑中的一种独特形式。
这种建筑常见于山区和倾斜地区,其独特的设计让建筑处于半空中,以避免湿气和昆虫的侵扰。
吊脚楼采用木材搭建,常常通过木梯或吊桥与地面相连,给人一种悬浮的感觉。
五、彩绘装饰云南宣威的传统民居建筑还以其丰富多彩的彩绘装饰而闻名。
这些装饰通常涵盖着历史和文化的故事,以及对自然环境的崇拜。
彩绘装饰使得建筑更加生动有趣,也展现了宣威人民独特的审美观。
六、建筑布局传统民居建筑的布局是宣威建筑风格的重要组成部分。
宣威的传统民居建筑通常由多个房间组成,每个房间都有其特定的功能,例如起居室、厨房和卧室等。
同时,建筑的布局也考虑到了阳光、通风和采光等因素,以提供一个舒适的生活空间。
综上所述,云南宣威的传统民居建筑风格独具特色,展示了丰富多样的地方文化和历史背景。
云南少数民族的文化特色风格

云南是中国少数民族最为集中的省份之一,拥有丰富多样的民族文化。
以下从多个方面详细介绍云南少数民族的文化特点:一、民族建筑白族的三坊一照壁:白族的房屋多采用白色石灰墙,内部有三开间,正面设有一个照壁,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
彝族的土掌房:彝族的房屋多为夯土建筑,结构简单但十分坚固,适应山地气候。
傣族的竹楼:傣族传统住宅以竹子为主要建筑材料,多为两层,下层空出,上层住人,既防潮又防野兽。
二、民族服饰彝族:彝族妇女的服装多为宽边大袖的左衽衣服,胸襟、背肩、袖口上常绣有各种花纹图案,镶嵌银泡。
纳西族:纳西族女子上身着长过膝盖的大褂,下着长裤,披“披星戴月”羊皮披肩,既美观又实用。
白族:白族男子常穿蓝色长袍,女子则穿色彩鲜艳的上衣和长裙。
三、语言文字多语种环境:云南25个少数民族中,除回、水、满 3 个民族使用汉语文外,其他 22 个少数民族使用 26 种语言,14 个民族使用 22 种文字。
纳西族东巴文:东巴文是纳西族创造和使用的一种象形文字,已有上千年历史。
彝族文字:彝族有自己的传统文字,其十月太阳历与玛雅文明相媲美。
四、音乐舞蹈芦笙舞:彝族、苗族等民族都有芦笙舞,这种舞蹈动作优美,常在节日、婚礼等场合展示。
傣族孔雀舞:孔雀舞是傣族最具代表性的舞蹈之一,舞者通过手势和脚步模仿孔雀的动作。
纳西古乐:纳西古乐保存了许多唐宋元明时期的古老音乐曲目,被誉为“音乐活化石”。
五、传统节日彝族火把节:每年农历六月二十四日,彝族人民点燃火把庆祝丰收和祈福,活动包括篝火晚会、火把舞等。
傣族泼水节:泼水节期间人们互相泼水以示祝福,祈求来年丰收和幸福。
白族三月街:三月街是白族的传统节日和集市,人们会进行赛马、歌舞表演和文化商品交流。
六、宗教信仰多元宗教共存:云南是中国宗教类型最多的省份,佛教、道教、基督教、伊斯兰教以及各种原始宗教信仰共存。
藏族藏传佛教:云南的藏族主要信仰藏传佛教,宗教活动如转经、祈祷非常普遍。
纳西族东巴教:东巴教是纳西族特有的一种宗教信仰,结合了多种文化和宗教元素。
云南大理建筑风格介绍

云南大理建筑风格介绍一、白族传统建筑大理最有代表性的建筑风格那肯定得说白族传统建筑啦。
白族建筑就像白族人民一样,有着独特的魅力。
你看那白族的民居,大多数都是三坊一照壁或者四合五天井的格局。
啥叫三坊一照壁呢?就是由三个房子和一个照壁围起来的院子。
照壁可不仅仅是一堵墙哦,它可是有着精美的装饰的。
上面会画着各种漂亮的图案,可能是山水,可能是花鸟鱼虫,就像是一幅展开的画卷。
而且白族建筑的颜色搭配也很讲究呢,白色为主色调,再加上一些青瓦,木梁上还会有雕刻,雕的可能是一些神话故事里的人物或者吉祥的图案,感觉每一个角落都在诉说着白族的文化和历史。
二、宗教建筑大理的宗教建筑也很有看头。
像崇圣寺三塔,那可是大理的标志性建筑之一。
三塔高高耸立在那里,就像三个巨人守护着这片土地。
塔的造型很独特,线条流畅,从远处看就特别壮观。
寺庙建筑呢,也是充满了浓浓的宗教氛围。
建筑结构严谨,内部的佛像、壁画等都非常精美。
这些宗教建筑在建筑风格上融合了大理当地的特色和宗教文化的元素,比如说在建筑的装饰上可能会有一些宗教符号或者经文的雕刻,让人一走进就感觉心灵都被净化了。
三、现代建筑与传统的融合现在大理也有很多现代建筑,不过这些现代建筑并没有抛弃传统的建筑风格。
很多新的建筑在设计的时候都会借鉴白族建筑的元素。
比如有些酒店或者民宿,它们的外观可能会采用白族建筑的青瓦白墙的风格,但是内部的设施却是现代的,这种融合既保留了大理的传统韵味,又满足了现代人对舒适生活的需求。
再比如说一些公共建筑,在建筑的线条或者装饰细节上会融入白族传统建筑的木雕、石雕等工艺,让现代建筑看起来更加有文化底蕴。
四、建筑材料的特色大理建筑在材料的使用上也有自己的特点。
当地的石材和木材用得比较多。
石材坚实耐用,用来做建筑的基础或者雕刻一些装饰品。
木材呢,尤其是那种带有纹理的木材,用来做梁、柱或者门窗的框架。
这些材料都是取自当地,既方便又能体现出大理建筑的本土特色。
而且用这些材料建出来的房子,冬暖夏凉,特别适合大理的气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土掌房民居系列 •1、彝族的"土掌房"
•土掌房是最古老的彝族传统民居,大多建筑在干旱少雨的高寒山区和河谷地带 。 •土掌房冬暖夏凉,防火性能好,非常实用。
•三、土掌房民居系列 •1、彝族的"土掌房"
•三、土掌房民居系列 •2、哈尼族的"蘑菇房"
•哈尼族的蘑菇房状如蘑菇,由土基墙、竹木架和茅草顶 组成。屋顶为四个斜坡面。房子分层:底层关牛马堆放 农具等;中层用木板铺设,隔成左、中、右三间,中间 设有一个常年烟火不断的方形火塘;顶层则用泥土覆盖 ,既能防火,又可堆放物品。
•一、干栏式民居系列 •4、哈尼族的"拥戈"民居
•一、干栏式民居系列 •5、德昂族的"刚底雄"
•德昂族传统的住房为正方形"干栏"式建筑。德宏地区的德昂 族一家一院,房屋分两层,由木屋架、竹墙壁、竹楼、草顶构 成,楼上住人、煮饭、贮藏粮食、放置用具,楼下圈养牲畜。 德昂族的建筑水平和工艺相对较高。房屋同样为竹木结构,中 间为走道,两边为各个家族的卧室,每户之间用篱笆隔开,并 在每户的卧室旁设有招待客人的客室。
•一、干栏式民居系列 •4、哈尼族的"拥戈"民居
•“拥戈”是一种“干栏”式楼房,它的模样与傣族竹楼相似, 但又没有傣家竹楼那么别致漂亮。“拥戈”一般都建在挖成平 台的宅基上,一楼一底,底室不筑围墙,四周设有竹木栅栏, 多用于关猪鸡牛马,安放舂米的脚碓(兑)和堆放杂物。楼室则 建架在四排木之间,房顶有盖草、盖竹片的,有盖瓦的。四周 或栅竹板或栅竹笆,把楼室围得严严实实,风雨不透。
•一、干栏式民居系列 •7、壮族的"吊脚楼"
•一、干栏式民居系列 •8、布朗族、基诺族的干栏民居
•二、井干式民居系列
•井干式木屋是采用原木经过粗加工建造而成的, 较干栏式木屋更加原始,粗犷,方法也更为简单, 与北美圆木屋有较多相似之处。其具体的建造方 法是:将原木粗加工后嵌接成长方形的框,然后 逐层再制成墙体,再在其上面制作屋顶。
•将圆木或半圆木两端开凹槽,组合成矩形木框 ,层层相叠作为墙壁---实际是木承重结构墙。
•二、井干式民居系列 •1、纳西族井干木楞房
•居住在川、滇、藏交界地区的纳西族, 善于利用井干式结构建造传统“木楞房 ”。史载“用圆木纵横相架,层而高之 ,至十许尺,即架橼桁(恒),覆之以 板,石压其上”。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二、井干式民居系列 •1、纳西族井干木楞房
•一、干栏式民居系列 •3、傈僳族、独龙族的"千脚落地"
•千脚落地房是“干栏式竹木楼”的形象说法,因远远望去 ,房屋相连,柱子林立而得此称谓,是怒江峡谷中怒族、 傈僳族、独龙族人的基本住房形式。这种千脚落地房,结 构虽然简单,也易搭建,却体现了怒江人千百年来沉淀下 来的极高智慧。千脚落地房有利于防震、便于防潮、通风 散热。
•二、井干式民居系列 •1、井干木楞房连接
•二、井干式民居系列 •2、普米族、彝族的木楞房
•二、井干式民居系列 •3、怒族"平座式"垛木房
•二、井干式民居系列 •4、独龙族井干式民居
•木楞房
•木蔑 房
•二、井干式民居系列 •5、中旬藏族的"土墙板屋"
•中甸藏族的“土墙板屋”,当属 井干结构与夯土墙的混合形式, 在空间和结构技术上充分体现汉 、藏两种建筑文化的嫁接与融合
•一、干栏式民居系列 •6、佤族和拉祜族的"木掌楼"
•拉祜族“木掌房”是采用粗实的木料搭建框架,再用木板或圆木栅围四周,屋顶用 草遮盖。 •“木掌房”取材容易,建造方便,正是低热山区居民游动居住的适宜形式。
•一、干栏式民居系列 •7、壮族的"吊脚楼"
•最基本的特点是正屋建在实地上,厢房除一边靠在实地和正房相连,其余三边皆 悬空,靠柱子支撑。吊脚楼有很多好处,高悬地面既通风干燥,又能防毒蛇、野兽 ,楼板下还可放杂物。吊脚楼还有鲜明的民族特色,优雅的“丝檐”和宽绰的“走 栏”使吊脚楼自成一格。 •依山的吊脚楼,在平地上用木柱撑起分上下两层,节约土地,造价较廉;上层通 风、干燥、防潮,是居室;下层是猪牛栏圈或用来堆放杂物。吊脚楼比“栏杆”较 成功地摆脱了原始性,具有较高的文化层次。
•三、土掌房民居系列 •3、德钦藏族"土库房"
•德钦藏族的"土库房很重视房屋朝向的选择,大门要对林木茂盛的高山,不能对箐沟和庙宇。 房屋一般高三层,通常都贴靠高坎,错一层布置。平面形式为角尺形、"凹"字形或"回"字形。 木梁柱承重,土墙围护,土墙为夯筑。
•一、干栏式民居系列 •2、景颇族的"矮脚竹楼"
•景颇竹楼呈长条式,开门于一端,要登梯上楼,须先进入过道间。无论官家或百 姓的过道间都有一棵大小不一的柱子。柱子的粗大程度标志着势力的大小,大山官 家的柱子,有的直径达二三尺。而现在这柱子的大小则根据人口、劳动力和房子的 大小而异。在过道间里还放置着杵臼和脚碓,用以舂米。经过过道间,然后才能登 梯上楼。楼上的住房分两三间或十多间不等,各间均有门无窗。屋内根据人口多少 设置若干个火塘,周围铺篾席作寝塌。
云南民居建筑特点
•一、干栏式民居简介
•干栏式民居主要是用 木为梁柱搭成的简易 小楼式建筑,也有部 分地区使用竹木料代 替木料的。干栏式民 居的上层住人,下层 为牲畜圈或杂物间。 这种底层空出作为他 用而不住人的形式, 是干栏式民居的一个 最大特点。
•一、干栏式民居系列 •1、傣族的"干栏竹楼"
•傣族人住竹楼已有1400多年的历史。竹楼是傣族人民因地制宜,创造的一种 特殊形式的民居。顾名思义,竹楼是以竹子为主要建筑材料。西双版纳是有名 的竹乡,大龙竹、金竹、凤尾竹、毛竹多达数十种,都是筑楼的天然材料。 •传统竹楼,全部用竹子和茅草筑成。竹楼为干栏式 建筑,以粗竹或木头为柱 椿,分上下两层。下层四周无遮栏,专用于饲养牲畜家禽,堆放柴禾和杂物。 上层由竖柱支撑,与地面距离约2m左右
•三、土掌房民居系列
•多建于斜坡上。以石 为墙基,用土坯砌墙 或用土筑墙,墙上架 梁,梁上铺木板、木 条或竹子,上面再铺 一层土,经洒水抿捶 ,形成平台房顶,不 漏雨水。房顶又是晒 场。有的大梁架在木 柱上,担上垫木,铺 茅草或稻草,草上覆 盖稀泥,再放细土捶 实而成。多为平房, 部分为二屋或三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