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见欢 简案
九年级语文《相见欢》教案

九年级语文《相见欢》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诗歌。
(2)理解诗歌中的关键词语和象征意义。
(3)分析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2)学会从不同角度和层面解读诗歌,培养创新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歌中的情感,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2)培养学生对古典诗词的热爱,提高文化素养。
二、教学重点1. 诗歌的字词背诵和理解。
2. 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的分析。
三、教学难点1. 诗歌中象征意义的解读。
2. 诗歌情感的体验和共鸣。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究。
2. 运用情感共鸣法,让学生感受诗歌中的情感。
3. 采用分组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团队精神。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引导学生回顾之前学过的古诗,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介绍《相见欢》的作者和背景,引导学生关注诗歌的内容。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和情感。
(2)学生自主翻译诗歌,理解诗歌的意境和主题。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诗歌中的关键词语和象征意义。
(2)分析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分享学习心得。
4. 课堂讲解:(1)讲解诗歌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子的含义。
(2)解析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引导学生深入理解。
5. 情感体验:(1)让学生闭眼聆听朗读,感受诗歌中的情感。
(2)分享自己的情感体验,与作者产生共鸣。
6. 课堂小结:(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巩固知识点。
(2)强调诗歌中的情感和修辞手法的理解。
7. 作业布置:(1)背诵诗歌。
(2)写一篇关于诗歌情感和修辞手法的短文。
8. 课后反思:教师对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进行反思,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调整教学策略。
六、教学评价1. 学生能够熟练地朗读和背诵诗歌。
2. 学生能够理解诗歌中的关键词语和象征意义。
九年级语文《相见欢》教案

九年级语文《相见欢》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1.1 教学目标了解《相见欢》的背景和作者。
理解诗歌的字面意义和深层含义。
掌握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
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表达能力。
1.2 教学内容诗歌的背景和作者介绍。
诗歌的字面意义解析。
诗歌的深层含义探讨。
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分析。
诗歌的表达方式解读。
第二章:教学重点与难点2.1 教学重点诗歌的字面意义和深层含义的理解。
诗歌中的修辞手法的识别和分析。
诗歌的表达方式的把握和运用。
2.2 教学难点诗歌深层含义的探讨和解读。
修辞手法的深入理解和运用。
第三章:教学方法与手段3.1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诗歌的背景和作者,解析诗歌的字面意义和深层含义。
互动法: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积极性。
实践法:让学生进行诗歌表达的练习,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
3.2 教学手段投影仪:展示诗歌文本和相关图片,增加学生的直观感受。
讨论区:提供学生交流和讨论的平台,促进学生的互动和合作。
第四章:教学步骤与活动4.1 教学步骤第一步:引入诗歌的背景和作者,激发学生的兴趣。
第二步:解析诗歌的字面意义,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
第三步:探讨诗歌的深层含义,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第四步:分析诗歌中的修辞手法,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第五步:解读诗歌的表达方式,指导学生进行诗歌表达的练习。
4.2 教学活动活动一:学生自主阅读诗歌,理解诗歌的字面意义。
活动二:小组讨论,探讨诗歌的深层含义和修辞手法。
活动三:学生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受,进行诗歌表达的练习。
第五章:教学评价与反馈5.1 教学评价评价学生对诗歌的字面意义和深层含义的理解程度。
评价学生对诗歌中的修辞手法的识别和分析能力。
评价学生的诗歌表达能力。
5.2 教学反馈学生反馈:收集学生的反馈意见,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需求。
教师评价: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和指导,提出改进意见和建议。
九年级语文《相见欢》教案第六章:教学资源与材料6.1 教学资源教材:《相见欢》文本参考书目:有关《相见欢》的背景资料和解读文章网络资源:有关《相见欢》的音频、视频材料6.2 教学材料印刷材料:诗歌文本、相关注释和解读材料电子材料:投影仪、多媒体课件第七章:教学计划与时间安排7.1 教学计划课时安排:共2课时第一课时:介绍诗歌背景,解析字面意义,分析修辞手法第二课时:深入探讨深层含义,进行诗歌表达练习,总结评价7.2 时间安排第一课时:30分钟介绍背景,40分钟解析字面意义,20分钟分析修辞手法第二课时:20分钟深入探讨深层含义,20分钟进行诗歌表达练习,10分钟总结评价第八章:教学注意事项8.1 教学注意事项引导学生积极参与,鼓励他们提出问题和观点。
九年级语文《相见欢》教案

九年级语文《相见欢》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1.1 教学目标理解诗歌的主题和情感表达。
掌握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词语含义。
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表达能力。
1.2 教学内容诗歌《相见欢》的内容介绍。
诗歌的主题和情感分析。
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词语解析。
第二章:教学步骤与方法2.1 教学步骤引入新课,介绍诗歌的背景和作者。
阅读诗歌,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分析诗歌的内容和主题,引导学生深入理解。
讲解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词语含义,帮助学生掌握。
2.2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诗歌的主题和情感,分析修辞手法和词语。
阅读法:让学生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讨论法: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
第三章:教学资源与材料3.1 教学资源诗歌《相见欢》的文本。
相关背景资料和作者介绍。
修辞手法和词语解析的参考资料。
3.2 教学材料诗歌打印文本。
笔记本和笔。
投影仪和投影屏幕。
第四章:教学评估与反馈4.1 教学评估观察学生的参与程度和理解程度。
收集学生的讨论和表达。
评估学生对诗歌内容和修辞手法的掌握程度。
4.2 教学反馈提供及时的反馈和指导,帮助学生纠正错误。
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和思考,促进他们的学习动力。
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
第五章:教学延伸与拓展5.1 教学延伸引导学生进行诗歌创作,运用学到的修辞手法和词语。
组织学生进行诗歌朗诵比赛,展示他们的表达能力和理解。
5.2 教学拓展推荐学生阅读其他相关的诗歌作品,扩展他们的文学视野。
引导学生思考诗歌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
九年级语文《相见欢》教案第六章:教学实践活动6.1 实践活动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
让学生扮演诗人,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对诗歌的感受。
6.2 活动目的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第七章:作业与评价7.1 作业要求学生写一篇关于《相见欢》的读后感。
让学生选择一首自己的喜欢的诗歌,进行分析和解读。
初中相见欢教案

初中相见欢教案课程目标:1. 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与新同学相互认识,建立良好的班级氛围。
2. 培养学生积极主动与人交往的能力,提高他们的交际技巧。
3. 引导学生适应新的学习环境,激发他们对初中生活的热情。
教学内容:1. 班级同学互相认识2. 介绍自己的兴趣爱好、特长3. 讨论如何共同创建良好的班级氛围教学过程:一、热身活动(5分钟)1. 组织学生进行简单的体育活动,如捉迷藏、老鹰捉小鸡等,让学生放松身心,增进彼此的了解。
2. 引导学生围成一个圈,进行自我介绍,说出自己的名字、年龄和性格特点。
二、主题活动(20分钟)1. 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选出一个组长。
组长负责组织本组同学进行下一步的活动。
2. 每组同学轮流介绍自己的兴趣爱好、特长,其他组员倾听并给予反馈。
3. 组长组织讨论,如何共同创建良好的班级氛围,每个组员都要发表自己的看法。
4. 各组将讨论结果汇总,形成一份班级共同遵守的规则,如尊重他人、团结友爱、勤奋学习等。
三、总结与反思(5分钟)1. 让学生谈谈对本节课的认识,感受和收获。
2. 教师对学生的表现进行点评,给予肯定和鼓励。
3. 提醒学生要时刻遵守班级规则,共同努力,创造一个美好的初中生活。
教学评价:1. 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了解他们是否积极主动与人交往。
2. 关注学生在讨论中的表现,评估他们的交际技巧和团队协作能力。
3. 搜集学生对班级规则的反馈,了解他们是否真正接纳并愿意遵守。
注意事项:1. 教师要尽量营造一个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让学生感到自在、放松。
2. 在活动中,教师要关注每个学生的情绪和需求,及时给予支持和帮助。
3. 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和差异,鼓励他们发挥自己的特长和优势。
4. 在总结与反思环节,教师要引导学生认真思考,从中获得成长和启发。
九年级语文《相见欢》教案

九年级语文《相见欢》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诗歌。
(2)理解诗歌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子的含义。
(3)分析诗歌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
(2)运用朗读、默写、讨论等方法,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歌的美,培养对古典文学的热爱。
(2)理解友谊的重要性,学会珍惜友谊。
二、教学重点:1. 诗歌的字词句理解和朗读。
2. 诗歌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的分析。
三、教学难点:1. 诗歌中重点词语和句子的理解。
2. 诗歌情感表达的把握。
四、教学准备:1. 课文朗读录音。
2. 与诗歌相关的图片或视频资料。
3. 课文注释和翻译。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播放课文朗读录音,让学生初步感受诗歌的韵律和情感。
(2)引导学生关注诗歌的《相见欢》,提问:“相见欢”在诗歌中有什么特殊的意义?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诗歌,注意停顿和语气。
(2)让学生结合注释和翻译,理解诗歌的内容。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诗歌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4. 情感体验(1)让学生想象自己与久别重逢的朋友相见的情景,体会诗歌中的喜悦和感慨。
(2)让学生分享自己与朋友相见的故事,感受友谊的美好。
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歌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
6. 作业布置(1)朗读并背诵诗歌。
(2)写一篇关于友谊的短文,可以是自己的经历或对友谊的感悟。
六、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我会时刻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调整教学节奏和方法,以保证教学效果。
课后,我会对教学进行反思,思考如何改进教学策略,使学生在课堂上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七、评价与考核: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情况和表现,以评价他们的学习状态和进步。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作业的完成质量,包括朗读、背诵和写作等方面。
九年级语文《相见欢》教案

九年级语文《相见欢》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1.1.1 学生能够理解《相见欢》的字词和句子的含义。
1.1.2 学生能够分析并欣赏《相见欢》的文学特点和修辞手法。
1.1.3 学生能够通过课文学习,提高自己的阅读理解能力。
1.2 过程与方法1.2.1 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1.2.2 学生通过分析课文结构和语言特点,提高自己的文学鉴赏能力。
1.2.3 学生通过课内外阅读相结合,拓展自己的阅读视野。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3.1 学生能够感受和体验到作者对亲情的珍视和对友情的渴望。
1.3.2 学生能够理解和尊重不同的亲情和友情观。
1.3.3 学生能够培养自己的情感表达能力,学会关心他人。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课文《相见欢》的主要情节和人物关系。
2.2 课文中的重要词句和段落,以及其含义和作用。
2.3 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文学特点,如比喻、拟人、象征等。
第三章:教学重点与难点3.1 教学重点:学生能够理解课文内容,分析人物形象,体会作者的情感表达。
3.2 教学难点:学生能够欣赏课文的文学特点和修辞手法,提高自己的阅读理解能力。
第四章:教学方法与手段4.1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讨论法和写作法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考能力。
4.2 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课文朗读录音和相关的阅读材料等,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课文。
第五章:教学过程与步骤5.1 导入新课:通过引入相关的背景信息,激发学生对课文的好奇心和兴趣。
5.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情节和人物关系,标记重要的词句和段落。
5.3 合作学习: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悟,共同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文学特点。
5.4 课堂讲解:教师针对学生的理解情况,进行重点讲解和解析,解答学生的问题。
5.5 文学欣赏:学生通过朗读和默写等方式,感受和体验课文的文学美。
5.6 情感体验:学生通过讨论和写作等方式,表达自己对亲情和友情的理解和感悟。
《相见欢》教学设计

《相见欢》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相见欢》这首词的含义和作者所表达的情感。
2、引导学生欣赏词中的意境和艺术手法。
3、培养学生诵读和鉴赏古典诗词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理解词中的意象和情感表达。
掌握词的诵读技巧,感受其韵律之美。
2、难点体会作者复杂深沉的情感。
对词中含蓄委婉的艺术手法的理解和分析。
三、教学方法1、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让学生感受词的韵律和节奏,理解词的含义。
2、讲授法:讲解词的背景知识、意象、情感等,帮助学生理解。
3、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词中的难点和重点问题,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创造力。
四、教学过程1、导入以李煜的生平故事引入,介绍他作为亡国之君的特殊经历,引发学生对他作品的兴趣。
播放一段古典音乐,营造出一种哀怨、忧伤的氛围,为学习《相见欢》做铺垫。
2、作者及背景介绍简单介绍李煜的身世,着重强调他从帝王到阶下囚的巨大转变。
讲述这首词的创作背景,即李煜被囚禁时的生活状况和心境。
3、初读诗词教师范读,要求学生注意字音、节奏和语调。
学生自由朗读,初步感受词的内容。
4、词句解读逐句讲解词的意思,解释重点字词。
分析词中的意象,如“无言”“独上”“寂寞”“梧桐”“深院”等,引导学生理解这些意象所营造的孤独、凄凉的氛围。
5、情感分析引导学生思考作者在词中表达的情感,是怎样的愁苦和无奈。
结合作者的身世和背景,探讨这种情感的深层原因。
6、艺术手法探讨分析词中运用的比喻、烘托等修辞手法,如“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中“锁”字的妙处。
讨论词的结构特点,如开头的烘托和结尾的直抒胸臆。
7、再读诗词学生再次朗读,注意读出情感。
请个别学生朗读,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
8、拓展延伸展示李煜的其他词作,如《虞美人》,让学生比较它们在情感和艺术手法上的异同。
引导学生思考古代文人在遭遇困境时的情感表达方式。
9、课堂总结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包括词的含义、情感、艺术手法等。
强调古典诗词的魅力和价值。
10、布置作业背诵《相见欢》。
八年级语文下册《相见欢》教案、教学设计

2.注重知识点的讲解与巩固,对词牌、词的格律等难点进行详细解析,帮助学生扫清障碍。
3.针对学生个体差异,实施差异化教学,关注每个学生的学习需求,使他们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提高。
4.强化情感教育,以诗词为载体,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文学素养,特布置以下作业:
1.课后背诵《相见欢》,并尝试将其改编为一篇现代诗,比较古今两种文学形式在表达情感上的异同。
2.深入了解李煜的生平及其创作背景,选择一首其他时期的诗词,分析其与《相见欢》在情感表达、意境营造等方面的联系与区别。
3.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以“相见欢”为题,创作一首描绘友情、亲情或其他情感的诗词。
(二)过程与方法
1.过程方面:以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为主,注重启发式教学。通过课堂导入、朗读、解析、讨论、总结等环节,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相见欢》。
2.方法方面:采用情境教学法、对比分析法、小组合作法等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积极性。同时,注重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提高。
二、学情分析
八年级的学生在语文学习上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古诗文阅读基础,对诗词的韵律、意境等有了初步的理解。在此基础上,学生对《相见欢》的学习将更加深入。然而,由于古代文化背景的差异,学生在理解词牌、词的格律等方面可能存在一定的困难。此外,部分学生对古诗词的情感表达和审美体验尚显不足,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加以引导和启发。针对以上情况,本节课应注重以下几点:
(2)注重情感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见欢
主备人:王殿领审核:王志军授课时间:一课时
教学目标:学习通过知人论诗法、画面描述法、大肆铺排感同身受法来把握词境。
体会作者的愁苦情绪。
教学重点、难点:体会作者的愁苦情绪。
教学设想:教学这篇课文,准备一课时,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反复品读赏析,通过知人论诗法、画面描述法、大肆铺排感同身受法来把握词境,进而让学生感受词人的真情。
教学媒体: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心情舒畅时,写的诗是一杯甜酒;心情激动时,写的诗是一杯烈酒;心情悲伤时,写的诗是一杯苦酒。
二、揭题释题。
本调始于唐,原是唐教坊曲名,正名《相见欢》,调名本义及源流已无考,
正名[相见欢],南唐后主作此调时已在归宋之后。
故宫禾黍,感事怀人,诚有不堪回首之悲,因此又名[忆真妃]。
又因为此调中有「上西楼」、「秋月」之句,故又名[上西楼]、[西楼子]、[秋夜月]。
宋人则又名之为[乌夜啼]本调三十六字。
凡两用韵,前半皆用平韵。
三、预习反馈。
还huán 锁住,笼罩。
却又是另一种无可名状的痛苦滋味缠绕在心头。
四、学生活动。
活动一:指导朗读。
先自由朗读,后指名读,指导读(如何读得声请并茂:知人论诗,要知道:深重的亡国之痛,而非轻烟似的闲愁。
该用哀痛低沉的语气来读。
慢些,再慢些。
)活动二:理解内容。
听范读,极力想象以呈现词中所描绘的画面。
追问:国学大师王国维曾经说过,一切景语皆情语,那么李煜他选择哪些景(板书)向我们传达出他的愁?西楼、残月、梧桐、深院
3、活动三:品读赏析。
“怎一个愁字了得”用“大肆铺排”“感同身受”的方法理解,如:“无言”并非真的“无言”而是:无人可伴、无人相随、无人相对……“怎一个愁字了得”。
“独上”写出怎样的步履和神情。
请用对称的句式,续写两句。
“词人愁绪满怀,踽踽独行,,。
步履是那样的滞缓,神情是那样的委顿。
步履是机械呆板,神情是那样黯然神伤。
“西楼”是怎样的一座楼呢?空荡荡的楼孤独冷清的楼……不见美酒佳肴。
不见山呼万岁。
不见前呼后拥。
不见爱妃宫娥。
本来,作者深谙“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别是容易见时难”之理,因为栏外景色往往会触动心中愁思,而今他却甘冒其“险”,又可见他对故国(或故人)怀念之甚、眷恋之甚。
“月如钩”明月本是惹人愁思之物,请举例说明。
从李白的“举头望明月,低着思故乡”到王安石折“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残月如钩。
明月勾起了诗人什么情绪?请用排比句写出。
新月如钩,勾起了词人多少遐想?多少回忆?多少新愁旧恨?
“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举头望月,往事不堪回首;低头一看,满目萧然。
诗词中常借梧桐抒发内心的愁闷。
温庭筠“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
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更漏子》);李清照“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声声慢》)。
以上具是写景佳作。
写雨中梧桐,能表现诗人内心的愁苦。
写缺月梧桐,则又是一番境界。
苏轼语“缺月挂梧桐,漏断人初静”(《卜算子》)。
缺月、梧桐、深院、清秋,这一切无不渲染出一份凄凉的境界,反映出词人内心的孤寂之情,为下片抒情做好铺垫。
“剪不断”三句,以麻丝喻离愁,将抽象的情感加以具体化,历来为人们所称道。
词人直抒胸臆,点出自己的“离愁”。
他的离愁,不是一般的男女离别之愁,而是失掉故国的深愁长恨。
可见他的愁要比别人怎样?用排比句式写出。
多得多(数量)深得多(深浅)浓得多(浓淡)长得多(长短)重得多(轻重)苦得多(味道)……这离愁,饱含的是对“三千里山河”,“雕栏玉砌”的怀念;这离愁,饱含的是对国破家亡的悔恨;这离愁,饱含的是对昔日春光熔融,莺歌燕舞的追忆;这离愁,饱含的是对自己命运的无奈与彷徨……
末句“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紧承上句写出了李煜对愁的体验与感受。
以滋味喻愁,而味在酸甜之外,它根植于人的内心深处,是一种独特而真切的感受。
“别是”二字极佳,昔日唯我独尊的天子,如今成了阶下囚徒,备受屈辱,遍历愁苦,心头淤积的是思、是苦、是悔、还是恨……恐怕词人自己也难以说清,岂又是常人所能体会到的呢?若是常人,道可以嚎啕倾诉,而李煜不能。
他是亡国之君,即使有满腹愁苦,也只能“无言独上西楼”,眼望残月如钩、梧桐清秋,将心头的哀愁、悲伤、痛苦、悔恨强压在心底。
这种无言的哀伤更胜过痛哭流涕之悲。
五、总结提升。
1、本词写愁情真意切,感人至深,值得我们借鉴的方法有很多,请总结几点写下来?
①情景交融,感情沉郁。
上片选取典型的景物为感情的抒发渲染铺垫,下片借用形象的比喻委婉含蓄的抒发真挚的感情。
上片以环境烘托感情,下片则直抒胸臆。
②用字准确,寓意深刻。
如“无言独上西楼”中的“独”形象准确的写出了词人的孤独寂寞,形单影只、茕茕孑立。
“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中的“寂寞”“深”“锁”写出词人被囚禁,受屈辱的万分愁苦。
又如通过“剪”和“理”两个鲜明动作,喻无形愁绪为具体感受,正如“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虞美人》)“别是”二字极佳,昔日唯我独尊的天子,如今成了阶下囚徒,备受屈辱,遍历愁苦,心头淤积的是思、是苦、是悔、还是恨……恐怕词人自己也难以说清,岂又是常人所能体会到的呢?
2、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还有什么疑惑吗?请说出来。
如:此文为何能感人至深?
六、反馈训练(一)必做题
1.本文用比喻手法写离愁的句子:剪不断理还乱。
2. 本词上下片各写了什么?《相见欢》上片:描写作者秋夜独处的寂寞之情。
下片:直抒胸臆,抒发离愁。
3. 本词抒发了作者什么感情?答案:对故国的怀念与被囚的孤独寂寞之情。
(选做题)1.(1)流水声,这里指雨声。
(2)一会儿,片刻。
2.过去帝王富贵荣华的生活。
3.怀念故国、对过去的悔恨、对囚居生活的悲愤等复杂的感情。
板书设计:相见欢李煜
意境西楼残月梧桐深院借景抒情
情感离愁别是一般滋味直抒胸臆
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