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农村养老新模式

合集下载

农村新型养老模式探究

农村新型养老模式探究

乡村报兴农村新型养老模式探究孟月妮郝倬弘余剑摘要:随着中国人口老龄化加深,养老问题成为了社会各方关注的査点。

城市养老在发展中出现了多种模式以适应不同的需求,如“智慧养老”"医养结合”等。

而农村养老依然停滞不前,存在多种问题有待解决,本文通过对农村传统养老模式进行研究分析,发现传统农村养老模式下的问题,并基于此提出了新型农村养老机构来解决当前农村养老的问题。

关键词:农村养老;医养结合;机构养老据2018年最新数据显示,全国总人口达到139538万人,其中65岁以上老人人口数量达到了16658万人,占到了全国总人数的11.94%。

上述数据中可以看出人口老龄化程度加深,农村人口占比较大。

农村大量的年轻人进城务工,留守老人以及日常生活不能自理老人的养老问题尤为突出。

农村老人靠种植农作物维持基本生活,收入较低,传统农村养老机构的收费较为昂贵,环境较差以及不招收生活不能自理的老人,这些问题都暴露出,传统农村养老机构的养老设施已经不能满足现阶段农村养老的需求.解决农村养老目前存在的问题刻不容缓。

因此进行新型养老机构建设十分具有必要性。

一、我国目前养老面临的突出矛盾与问题(一)人口老龄化与人口发展需求的矛盾观察国家统计局数据可以看出,2011-2018年我国的老年人口所占比例在逐年增长。

近年,我国的城镇化稳步推进,青壮年劳力越来越多地选择进城务工甚至留在城市,我国农村老龄化人口所占比例仍将上升,农村老龄化形势极为严峻。

(二)农村空巢老人增速加快,比重增高与其健康精神需求的矛盾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病的发生频率越来越高,患病会导致老人配偶的去世,独居老人的数量逐年上升。

随着社会不断发展,传统的“农耕经济”已经不能满足家人的日常生活开销,农村大批成年人会选择进城务工,部分农村老人就会变成留守老人。

(三)农村经济水平与总体经济发展的矛盾老年人口占比越来越大,减缓了农村地区经济发展。

相较于经济发展良好的城镇,虽然部分农村也紧跟时代发展自己的特色农业富了起来,但大多数农村地区仍以农耕为主要经济来源,经济水平还低于城镇很多。

乡村振兴战略下农村养老模式的新探索

乡村振兴战略下农村养老模式的新探索

乡村振兴战略下农村养老模式的新探索近年来,随着中国国内人口老龄化问题的严峻,农村老年人口占比也逐渐增多,农村养老模式成为了备受关注的问题。

而在乡村振兴战略下,如何创新农村养老模式,成为了摆在农村发展时刻的课题。

传统农村养老模式的不足传统农村养老模式以家庭为主,老年人子女在成年后回家照顾父母,这一模式被称为“家庭式养老模式”。

但随着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人口流动大增,越来越多农村老年人在乡村生活中无法得到有效的照顾和关爱。

此外,由于经济水平和文化水平不高,传统的养老模式也存在很大的弊端。

传统的农村养老模式在宣传、救济、服务等方面都难以满足需求。

新探索:社区化养老护理模式而在乡村振兴战略下,农村养老已经成为政策重点,不断涌现许多新的养老模式。

社区化养老护理模式就是其中之一。

社区化养老护理模式,是指在社区或农村建立养老护理中心,通过以居家为基础,就近配套、就近服务,推进家庭和社区的养老服务,为老年人提供个性化、专业化、连续性、综合性服务的护理模式。

这种护理模式主张实行日间护理,晚间回家。

还有一种是周一到周五在村里照顾,周末回家。

由于社区养老具有“就近、方便、切实”的优点,在城市被广泛倡导和建设,其实在农村也有很大的空间和需求。

首先,社区化养老护理模式可以给农村老年人提供全方位、专业化、个性化的服务,服务对象涵盖了年迈体弱及独居老人和患病需要照顾的人群。

这种模式流程简单、较容易执行,不需要为此修改室内设施或房屋结构,成本比较低。

其次,养老护理中心可以成为农村的文化交流中心。

农村养老护理中心不仅可以为农村老年人提供养老、康复、娱乐等服务,还可开展文化、体育、科技等活动,丰富农村文化生活,回馈敬老爱老、扶贫济困等社会公益事业。

最后,社区化养老护理模式可以优化农村社区的服务供给质量,协助新农村建设,较好地解决了农村养老人口日益增长的问题。

随着新农村建设的大力推进,社区化养老护理模式的前景可谓广阔。

不过,这种养老模式挑战也不少。

分析农村养老服务模式创新的土壤与结果

分析农村养老服务模式创新的土壤与结果

分析农村养老服务模式创新的土壤与结果为了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养老需求,农村养老服务模式创新已经成为当代社会的热点话题。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对农村养老服务模式创新的土壤与结果进行分析。

一、人口老龄化的挑战人口老龄化是农村养老服务创新的基础和动力。

随着医疗技术的进步和经济水平的提高,人们的寿命得到了延长,老年人口的比例不断增加。

这给农村养老服务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催生了创新的需求。

二、农村养老服务的传统模式在传统的农村养老服务模式中,主要依赖于家庭和村庄的支持。

家庭成为养老服务的主要提供者,而村庄则通过一些社区服务设施提供基本的养老服务。

三、农村养老服务模式创新的需求然而,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传统的农村养老服务模式已经无法满足需求。

随着年轻人逐渐外出工作,留守老人越来越多,家庭的养老压力日益增大。

因此,创新农村养老服务模式迫在眉睫。

四、政府的角色与责任政府在农村养老服务模式创新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政府应该加大对农村养老服务的投入,提供经济和政策支持,为创新提供土壤。

政府还应加强对养老服务机构的监管和管理,确保服务的质量和安全。

五、社会力量的参与除了政府的努力,社会力量的参与也是农村养老服务模式创新的重要推动力。

社会组织、企业和志愿者可以与政府合作,共同提供养老服务。

他们可以通过建设养老院、提供上门服务等多种方式,为农村养老服务的创新贡献力量。

六、科技的应用科技的进步为农村养老服务模式的创新提供了有力支持。

通过智能化、信息化技术的应用,可以提高养老服务的效率和质量。

比如,智能养老设备可以帮助老人实现自助就餐和自助洗澡,减轻护工的负担。

七、社区参与与互助社区参与与互助是农村养老服务模式创新的重要方向之一。

社区可以组织一些集体活动,增加老年人的社交和娱乐。

同时,可以鼓励邻里之间相互帮助,形成养老服务的共同体。

八、多元化的养老服务供给创新农村养老服务模式还需要提供多元化的养老服务供给。

除了传统的养老院、护理机构,还可以开发一些适应老年人需求的新业态,如健康养生中心、教育培训机构等,满足老年人多样化的需求。

探索乡村养老服务的新模式

探索乡村养老服务的新模式

探索乡村养老服务的新模式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加剧和城市化的不断推进,乡村养老服务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要任务。

传统的老人照料模式已经无法满足日益增长的养老需求,因此,探索乡村养老服务的新模式迫在眉睫。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出发,探讨如何创新乡村养老服务,以更好地满足老人们的需求。

一、社区老年活动中心——拉近老人与社区的距离乡村养老服务新模式的首要任务是拉近老人与社区的距离。

在乡村地区建立老年活动中心,为老年人提供丰富多样的活动,例如舞蹈、手工等,可以让老人们积极参与社区的生活,增强他们的社交网络,减少孤独感。

二、居家养老服务的智能化——提高养老服务的科技含量乡村地区养老人口较多,传统的护理人员很难满足需求。

可以借助物联网和智能化技术,提高居家养老服务的科技含量。

例如,老人佩戴智能手环可以实时监测生活状态,发现异常情况或紧急情况及时通知照料人员。

同时,家庭护理机器人的推广应用也能提供一定的生活照料服务,减轻家庭照料人员的压力。

三、居家养老社区的建设——提供全方位的养老服务乡村地区养老服务不仅需要关注老人的生活照料,还需要提供一系列的养老服务。

因此,建设居家养老社区是一个重要的举措。

养老社区可以为老人提供多元化的服务,包括医疗、文化娱乐、饮食等。

同时,养老社区还可以通过设立专门的教育培训机构,提供丰富多样的培训课程,使老人充实自己的退休生活。

四、社区与农村合作——实现资源共享由于乡村地区资源相对有限,很难满足老人的居家养老需求。

因此,可以通过社区与农村的合作,实现资源共享。

例如,引导城市中的年轻人回到家乡,与农村老人共同生活和工作,结成亲情关系,同时也能为老人提供更好的照料服务。

五、志愿者的参与——社会力量助力乡村养老服务发动社会力量参与乡村养老服务是探索新模式的重要方向。

可以通过招募志愿者,鼓励他们参与居家养老服务的志愿工作。

志愿者可以为老人提供情感上的陪伴,解除老人的孤独感,同时还可以帮助老人处理日常事务,提高他们的生活品质。

(完整版)浅析农村养老问题及对策毕业设计

(完整版)浅析农村养老问题及对策毕业设计

浅析农村养老问题及对策摘要: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逐年提升,人的平均寿命越来越长,根据全国居家养老状况调查组委会提供的调查材料显示统计和预测,2013年底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已突破2亿大关,2025年将突破3亿,2034年将突破4亿,至2050年左右将达到峰值4.87亿,届时每三个人中就有一个老年人,目前我国是世界上唯一的老年人口超过1亿的国家。

随着现代化的发展,大批农村剩余劳动力流入城市,农村地区出现了很多空巢老人现象。

农村地区老年人在空巢现象加重、家庭地位发生转移、养老机构起不到良好作用的状况下,农村老年人的精神负担和生活负担越来越重,而相当一部分农村老年人的生活处于相对和绝对的贫困状态,养老问题面临着严重困境。

不难想象,在新的世纪,农村养老问题将是我国最大的社会问题之一。

本文分析了如今中国农村养老的概况,揭露了中国农村养老存在的一些突出问题,并归纳了养老的几种主要模式。

以山西省侯马市上马办为例,论述了养老的现状、存在问题,探讨了农村养老难的主要原因,重点论述了解决农村养老问题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农村养老老人Brief Analysis on Rural Old-age Care and theCountermeasures ——Shangma Office of Township, Houma County, Linfen City, Shanxi Province as an Example Abstract:With the yearly increasing life standard, the average life span of human beings is longer and longer. According to the statistics and forecasts provided by national organizing committee of home-based care service status, the old population over sixty has broken through two hundred million at the end of 2013, which will be over three hundred million in 2025, over four hundred million in 2034, and arrive at the peak number of four point eighty-seven hundred million in 2050 when almost one in three is an old man. China is the only country of which the population of the aged is over one hundred million at present. Large numbers of surplus rural labor begin to transfer to cities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modernization, resulting in the appearance of many empty nesters. Under the circumstances of the continuously increasing empty nesters, the transference of family status, and the incomplete functions of the pension agencies, China is faced with many difficulties in solving rural old-age care problem. There exist much pressure of the aged villagers in both their spirits and lives, while quite a few aging people’s lives are in a relative or absolute status of poverty. It’s no wonder that the village retirement problem will become one of the most crucial social issues in the 21st century. This paper will analyze the general situation, disclose someprominent problems of the rural old-age system in China nowadays, and thus induce several main modes of nursing the aged. Shangma Office of Township, Houma County, Linfen City, Shanxi Province is taken as an example to talk about the present status and existing problems of rural old-age care, explore main reasons for the difficulty of realization of perfect rural old-age system, and highlight the countermeasures of promoting the implementation of rural old-age care.Key words: village; old-age care; the age目录目录 (1)引言 (1)一、我国农村养老的概况 (1)(一)当前我国农村养老主要模式 (1)(二)当前我国农村养老的成效 (4)二、我国农村养老面临的问题---以山西省临汾市侯马市上马办为例 (5)(一)当前侯马市上马办地区老年人的生活现状 (5)(二)侯马市上马办地区农村养老折射出亟需解决的问题 (8)三、我国农村养老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 (9)(一)农村经济条件差 (10)(二)尊老、养老氛围不浓厚、养老观念差 (10)(三)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存在弊端 (11)(四)农村医疗合作制度不完善 (11)四、我国农村养老问题的解决方法 (12)(一)大力发展农村经济 (12)(二)加强老龄宣传工作,营造敬老、爱老氛围 (13)(三)完善农村养老保险制度 (14)(四)进一步健全农村医疗合作制度 (14)结语 (15)参考文献 (15)致谢 (17)附录 (18)引言人总是要老的,这是一种客观的不可逆转的趋势。

浅析我国农村养老模式创新农村互助养老幸福院

浅析我国农村养老模式创新农村互助养老幸福院

作者姓名:张家俊作者单位:赤峰市巴林左旗民政局通讯地址:赤峰市巴林左旗党政综合楼104室联系电话:电子邮箱:浅析我国农村养老模式创新-----农村互助养老幸福院根据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显示,截至2011年底,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达1.85亿,占全国总人口的13.3%,占全球老年人口21.4%,居世界首位。

预计到“十二五”期末,60岁以上老年人口总量近突破2亿,这预示着我国已经提前步入了人口老龄化,并达到了高峰期。

如何解决养老问题已成各级政府加快经济建设、构建和谐社会进程中急需破解的难题。

本文从当前农村养老形势和现状出发,详细阐述农村互助养老幸福院的含义、定位、特点以及具有的独特优势和发展前景,并根据农村实际情况分析了农村互助养老这一新模式在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瓶颈制约和不成熟因素,如政治条件不成熟、保障资金不足、养老观念阻碍、技术支持缺乏......等等,进而提出一些合理化建议,以充分发挥和调动社会、政府与个人三级联动的积极作用。

一、农村社会养老当前形势和现状伴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大量农村青壮力进城务工、经商,农村“空壳”化、“空巢”化、人口老龄化、生活贫困化问题、养老隐性问题在经济较为落后的偏远农村地区日益凸显,根据内蒙古自治区有关数据统计,全区有150多万农村老年人口中约有30%是贫困、独居老人。

农村留守、空巢、独居老人逐年的增加,子女在外务工、经商尽不到赡养义务,许多老人家庭贫苦、生活条件困难、居住条件简陋、子女无暇照料、老年生活孤独、精神慰籍缺失,而此时养老服务体系中占据重要地位的公办养老院应该发挥重要的作用,然而,据有关媒体报道,很多公办养老院,却出现了“无人入住”、“无法入住”或的入住率较低的现象,调查发现:很多老人们之所以不愿意去敬老院,绝大部分是中国的养老观念在作怪,“宁可在家养老、也不愿去养老院”,人们思想里还残留着“没有子女的老人才去养老院”的传统;有的是要守祖业;有的觉得人要落地归根,死也要死在自己家里;有的始终认为在敬老院受约束,没有自由;还有的五保老人不进敬老院更是有说不出的苦衷,乡镇干部透露,这些人的亲属为了得到国家每年给老人的一份五保金,借口说“你去了,外人会骂我们不管你、没良心”等,从而达到阻止老人去敬老院、养老院的目的。

浅析农村养老新模式——“互助养老”的特点

浅析农村养老新模式——“互助养老”的特点
严峻 。
事业和 产业 ”的重大战略部署 。新修订 的 《 中华 人 民共和 国老年 人权益保 障法》 明确规 定 , “ 积极 应对人 口老龄 化
除 了经济 保障之外 ,老人的 日常生活 照料和 必要 的精 神慰藉 、医疗护理等方 面的需 求成 为直 接的现 实需 求。于 是 ,一种 新兴的农村 养老模式—— “ 互助养 老 ”应 运而生 , 成为提高 农村养老水 平、解决 农村养老 特别是 农村 空巢老 人 、困难 老人养 老问题的一个 有效方法 。 农村人 口老龄 化的加剧和 青壮年流 入城市 的数 量的激 增 的结果 ,是传 统的农村 家庭养方 式的养老 主体 出现 了空 缺 。2 0 0 8 年河北 邯郸市肥 乡县前屯 村开始探 索一种 新 的农
地保障基础 上的家庭养 老 ,虽 然有其 它的一些养老 形式作 为补充 , 但 是农村 家庭养老依 然是主导 ,农村养 老是 家庭 养 老 占主导 、多种 养老方式 并 存的养 老格 局。嘲 随 着社会 转型 ,传统农业社 会的变迁和 大量青壮 年人 口的流动 ,传
村 实际 、具 有特 色的低成本 养老之路 。 这种农村 互助养老 新模 式 ,即 由村集体 出资修 建 、供
人。 ”嘲 而 且 占 中国老年 人 口总 数绝 大 多数 的农 村 老年 人 口数量在 持续 增加 。以上相 关 法规 、政 策和 文件 的 出台 , 以及 相关数据预 示着我 国今后一段 时期内应对 人 口老龄 化 问题已经成 为经济社会 发展 中的重 大战略 问题之一 ,也 凸 显 了我 国人 口老龄化 、特别是农 村人 口老龄 化 问题 的长期
村 养老方式—— 互助养 老 ,这种养 老方式 的基本做 法是 由
是国家的一项长期战略任务” 。根据最新出版的 《 中国老 龄 事业 发展 报 告( 2 0 1 3 》,2 0 1 2 年我 国 老年 人 口数 量达 到

农村互助养老模式分析

农村互助养老模式分析

农村互助养老模式分析在人口老龄化背景下,我国老年人口总数的占比不断增加,通过相关调查分析可以了解到,大约有一半以上的老人分布在农村地区,因此,农村老年人养老成为当前国家发展的重点。

在城镇化进程不断推进的当下,更多年轻人选择到城市工作,导致我国农村空巢老人数量逐年增加,通过对农村老人养老问题的解决与优化,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改善民生,推动社会整体朝着更好的方向发展。

为此,农村互助养老模式逐渐发展,该种养老模式与当前农村发展需求相符合,而且可以满足农村老人的养老要求。

未来需要有关部门进一步加强农村互助养老模式研究工作,并采取一系列措施将该模式融入农村地区,改善农村老人养老现状,提高社会发展水平。

一、农村互助养老模式内涵早在数千年的传统文化中,互帮互助的养老观念就已经展现出来,如“老吾老及人之老”“独亲其亲”等,此类传统理念都体现出互助养老的观念[1]。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对互助养老模式的研究不断创新,因此,对其内涵的界定也日趋完善。

农村互助养老模式主要是指,国家无法实现全面社会化养老的情况下,合理利用农村老年人现有人力资源,将社区、村庄作为重要依托,创建出一种准社会化养老模式。

农村互助养老模式的主要目的是,创建出可以满足老年人需求的农村养老环境,强化老年人的自主养老意识、互助养老意识,通过政府支持、村级主办方式等,实现老年人高质量养老的目的。

农村互助养老模式具有集中居住、互助服务、集体建院等特点,这种模式可以更好地解决当前农村地区存在的空巢老年人的问题,降低养老风险,提升老年人养老质量。

农村互助养老模式主要是在互助理念下,通过政府引领和政府支持,充分发挥市场、社会组织、村民自治组织的作用,利用老年人为主的不同农村人力资源,为老年人提供生活、文化等互助服务[2]。

二、农村互助养老模式发展现状河北省邯郸市肥乡县“互助幸福院”是我国农村互助养老模式中发展较为典型和成功的一种模式。

肥乡县前屯村在2008年首创农村互助养老模式,在这一养老模式中涉及许多方面的内容,如集体建院、集中居住等,是当时河北地区“农村空巢老人帮扶工作试点村”。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农村养老新模式作者:韩振秋来源:《理论导刊》2013年第11期摘要: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加剧和城镇化的加速,农村出现大量留守老人、空巢老人、困难老人等群体,长期以传统家庭养老模式为主的农村老人面临着“失地”又“失子”的双重危机。

新兴的农村互助养老模式不仅可以很好地应对农村养老面临的巨大挑战,而且在其实践中呈现出一些新的特点和亮点。

关键词:人口老龄化;农村互助养老;新特点;老有所依;养老模式中图分类号:F323.8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7408(2013)011-0080-03《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指出,“十二五”时期,随着第一个老年人口增长高峰到来,我国人口老龄化进程将进一步加快,老龄事业发展任重道远。

党的十八大做出了“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大力发展老龄服务事业和产业”的重大战略部署。

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明确规定,“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是国家的一项长期战略任务”。

根据最新出版的《中国老龄事业发展报告(2013)》,2012年我国老年人口数量达到1.94亿,老龄化水平达到14.3%,预计2013年老年人口数量突破2亿大关,达到2.02亿,老龄化水平达到14.8%。

[1]“目前我国60岁以上老人已经有1.85亿,农村老人超过一个亿,其中农村留守老人4000万,占农村老年人口的37%,也就是说,大约每三位农村老人中,就有一位是留守老人。

”[2]而且占中国老年人口总数绝大多数的农村老年人口数量在持续增加。

以上相关法规、政策和文件的出台,以及相关数据预示着我国今后一段时期内应对人口老龄化问题已经成为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战略问题之一,也凸显了我国人口老龄化、特别是农村人口老龄化问题的长期性、艰巨性和复杂性。

一、农村养老新模式——“互助养老”的缘起近年来,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加速,导致农村青壮年人口大量流入城镇,农村出现大量留守老人、留守儿童,农村老人面临着“失地”又“失子”的双重危机,农村养老面临着远比城市更为艰巨的任务。

我国大部分地区农村养老依然依循传统的农业社会养老模式,即建立在土地保障基础上的家庭养老,虽然有其它的一些养老形式作为补充,但是农村家庭养老依然是主导,农村养老是家庭养老占主导、多种养老方式并存的养老格局。

[3]随着社会转型,传统农业社会的变迁和大量青壮年人口的流动,传统的家庭养老所依赖的根基正在动摇,农村养老形势极为严峻。

除了经济保障之外,老人的日常生活照料和必要的精神慰藉、医疗护理等方面的需求成为直接的现实需求。

于是,一种新兴的农村养老模式——“互助养老”应运而生,成为提高农村养老水平、解决农村养老特别是农村空巢老人、困难老人养老问题的一个有效方法。

农村人口老龄化的加剧和青壮年流入城市的数量的激增的结果,是传统的农村家庭养方式的养老主体出现了空缺。

2008年河北邯郸市肥乡县前屯村开始探索一种新的农村养老方式——互助养老,这种养老方式的基本做法是由村委会利用集体资金,把农村集体闲置的房产、校舍、厂房或农户闲置的房产改造为幸福院,村集体本着量力而行的原则来承担水、电、暖等日常运转必须的全部或部分费用。

入住老人则由子女申请、老人自愿入住。

简单地说就是主办主体、管理主体、责任主体都是村集体,老人自愿入住、集中居住,即所谓的“集体建院、集中居住”;除了公共设施、统一使用的水电气暖、油盐酱醋由集体承担之外,一般的衣、食、就医等方面所发生的费用则由本人和子女来保障,院内老人的照料原则是年龄小的照顾年龄大的,身体好的照顾身体弱的,互帮互助、互相服务,共同生活。

简单地说服务方式是互帮互助,物质经济基本保障是由子女和老人来承担的,即所谓的“自我保障、互助服务”。

这种农村互助养老模式,走出了一条符合当地农村实际、具有特色的低成本养老之路。

这种农村互助养老新模式,即由村集体出资修建、供老人免费集中居住的幸福院,所发生的基本费用(吃、穿、就医等)由子女或者本人负责,管理模式采取采取“自我管理、互助服务”,让相对年轻的老人照顾年纪大的,身体好的帮助身体弱的,共同起居生活的养老新模式,介于纯社会化养老和居家养老之间,既有敬老院等社会化养老的特征,又符合传统的家庭养老习俗;既是社会化养老的模式之一,又是家庭养老的延伸、社会养老的初级形式;实现了让留守、空巢独居老年人抱团养老,就地享福,是符合我国国情而又有时代特色的一种新型养老模式。

二、农村“互助养老”模式的新特点互助养老模式让留守、空巢、独居、困难老年人抱团养老,就地享福,实现了老人“离家不离村,离亲不离情。

养老在乡村,享乐家门口”的美好愿望,顺应了社会化养老趋势,促进了社会和谐,深受农村老年人的欢迎。

民政部部长李立国称赞互助养老模式为“村集体办得起,老人住得起,政府支持得起”的农家门口的幸福院,并给予了“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肥乡之光、邯郸之光可以照亮全国”的高度评价。

事实上,作为一种新兴农村养老模式,随着各级政府的重视及全国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工作会议精神的贯彻落实,全国各地(如河北、湖北、内蒙古、山东、青海、陕西、四川等)都在积极探索和实践着这种互助养老新模式。

那么这种新的农村养老模式新在哪里呢?笔者认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1.提供了农村养老供给的新来源。

就目前而言,传统的家庭养老已出现子女有心无力、无暇顾及的困境,在农村“娶了媳妇忘了娘”、“只顾小家不管老家”、“宠幼轻老”的现象也屡见不鲜,更多的老人只能自我照料,也有的老人不仅要照顾自己,还要帮助子女们带留守儿童,这也使得传统的家庭养老失去了本在的意义;也有的子女想把自己的老人送到养老机构里去,但苦于经济条件不够、好的养老机构床位供不应求等原因无法实现;再加上老年人恋土守家、不愿意离开其祖祖辈辈生活的村居,人们思想里还残留着“没有子女的老人才去养老院”的传统,这也使得机构养老难以实现。

而保险养老、储蓄养老、退休养老对多数农村老年人来说只是一厢情愿,农村老年人面临辛劳一生却老无所养的困境。

新出现的互助养老模式与其他养老方式相比较,有着成效高和成本低的独特优势。

互助养老模式能有效弥补农村家庭养老的不足、机构养老的不能,为农村老人提供了新的养老方式的选择、新的供给来源,使农村老人能够实现老有所居、老有所助、老有所依、老有所养的愿望。

2.开创了组织和管理的新方式。

互助养老是介于社会化养老和传统家庭养老之间的一种新型的养老模式,如前所述,这种模式可概括为“集体建院、集中居住、自我保障、互助服务”。

互助养老是村民自治的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功能发挥的重要形式,也是政府支持的农村社区服务的重要内容。

互助养老管理采取的是院民自治的办法,强调院民自我管理。

互助养老的组织方式强调村委会的组织功能,村委会本身就是基层自治性的组织,在村集体建设集中居住区、组织老人自愿分户入住过程中,村集体主要发挥引导和统筹作用;而入住老人的服务采取的是互助服务、自我管理,没有统一配置的服务人员、不存在利益驱动,它既不同于机构养老的院长负责制或一般单位的金字塔形的管理模式,又节约了人力资本,开创了农村养老组织和管理的新方式。

3.开辟了闲置资源再利用的新路径。

农村互助养老按照因陋就简、因地制宜的原则,充分利用了农村教学点布局调整出现的闲置校舍或者闲置的厂房、民房等房产资源加以适当改造而建成农村互助幸福院。

本着从本村的实际、从老百姓的实际需要出发量力而行的原则,有什么条件就利用什么条件,有什么资源就利用什么资源。

这样,一方面,把农村大量闲置的房屋充分利用起来,发挥了资源再利用的作用,避免浪费;另一方面,在改建互助幸福院的同时,又美化了家园、延续了闲置房屋的生命力,有利于改变村容陈旧落后的状况,对新农村建设也是一种贡献,也为农村闲置资源、特别是闲置房产、土地的开发和再利用开辟了新的路径。

4.激发了传统民间文化的新因子。

“中国民间蕴藏着丰富的民间传统文化,这些民间文化都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

这些文化在民间千百年流传,农村尤其是农村老年人是这些文化的重要传承人。

”[4]农村互助养老的开展把掌握、了解民间文化的老年人聚集在一起,开展了如剪纸、纺织、手工制作等创作活动,开展了民间歌舞、故事的挖掘和整理工作,让老年人在文化产业创业活动中自得其乐、获得了集体生活的快乐,也有利于民间文化的传承发扬,使传统民间文化的因子得到激活激发,而且还可以为老年人带来一定的经济收入,让老年人的自我价值、社会价值再次得到实现。

5.丰富了农村老人的新生活。

一般来说,农村老年人的生活与城市对比是单调的,吃睡之外主要是看门守院、照顾菜园和田间。

“农村互助养老为有相似生活习惯、相近人生经历、相互认同观念的老年人提供了在一起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帮助、相互支持的平台,有利于老年人精神生活得到充实,对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有着重要的价值。

”[5]也就是说,农村互助养老为打破农村老人自我封闭、实现同住共乐提供了条件,大家完全可以在一起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娱乐活动,例如看电视、下棋、打扑克、扭秧歌,组织老年合唱团、太极歌舞、象棋比赛等。

互助养老让老年人在一起能够相互交流、相互沟通,一改平日孤独寂寞状况,丰富了老年人新的精神生活,使老年人精神生活得到充实,提高了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实现了老有所乐。

6.增加了和谐社会建设的新亮点。

农村互助养老不仅解决了家庭在外务工子女们的后顾之忧,而且解放了农村剩余生产力。

老人们在获得满足感的同时,子女也少了无法照顾老人或因为把老人送敬老院而被议论的顾虑,而且减少了老人与子女因琐碎小事产生的家庭摩擦和纠纷,“降低子女不孝、婆媳不和等不和谐因素,直接推动民风改善,促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和和谐社会建设”。

[6]老人住在互助幸福院里,一方面,可以减少老人与子女发生摩擦和纠纷的机会,还会让子女因距离感产生一种亲近感、产生阶段性探望老人的欲望,甚至可以弥合以前的一些隔阂,使得代际之间更加和谐,无形中也促进了和谐社会建设;另一方面,老年人的独立生活也减轻了子女的负担,子女可以安心地外出打工、从事自己的经营活动,子女可以获得更多的经济收入,老人可以从子女那里得到更多的经济支持,这也有助于构建和谐的代际关系;再有,参加互助养老的所有老人在互助养老中互助服务,体现的是一种相互的关心和博爱,这种关心和博爱也必将影响到老人与老人之间的关系,能够使人际之间、邻里之间、家庭之间乃至老人子女家庭之间更加和谐、友好。

所有这些都有助于农村社区的稳定与和谐建设。

无疑,互助养老的实践不仅有助于解决当前农村养老的现实问题,而且为新农村建设、和谐社会建设增加了新亮点。

总之,互助养老是农村基层群众根据自身需要所创造的一种新型养老方式。

实践证明,这一方式既符合农村实际,村级自治组织又有能力办到,地方政府也有条件支持,能够解决广大农村老年人急需的养老服务问题,体现了农村养老事业发展的新方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