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音乐 --张爱玲
张爱玲女士的作品特点

张爱玲的小说,无论结局是好是坏都给人以一种悲凉的感觉。
张爱玲文笔冷静,小说常用第三人称即“他”来描写,以一种全知的视角来叙述,小说中虽然没有掺杂太多作者个人的情感,但是感情基调悲凉。
如《倾城之恋》中的开头写道“胡琴咿咿呀呀拉着,在万盏灯的夜晚,拉过来又拉过去,说不尽的苍凉故事——不问也罢!”结尾虽然白流苏如愿以偿嫁给了范柳原,但是作者却冷眼说道“柳原现在从来不跟她闹着玩了。
他把他的俏皮话省下来说给旁的女人听了。
”“香港的陷落成全了她。
但是在这个不可理喻的世界里,谁知道什么是因什么是果?”以及呼应开头的胡琴声又响起。
战争的混乱使白流苏认识到人的生命在大动荡中微不足道,所有关于爱情的实验到头来都经不过乱世的冲击,白流苏范柳原不过的婚姻,不过是两个战乱中的人对未来的迷茫对生命难以把握的结局。
这一切实际上都反应了一种个人情绪:大限来临的惶恐和个人的迷失。
再如《金锁记》中一开头从月亮写起,“三十年前的上海,一个有月亮的晚上……”“比眼前的月亮大、白、圆;然而隔着三十年的辛苦路来看,再好的月亮也不免带着凄凉。
”小说中的曹七巧用“三十年来戴着黄金的枷,她用那枷角劈杀了几个人,没死的也送了半条命。
'然而'三十年前的月亮早已沉下去,三十年前的人也死了,然而三十年前的人还没完——完不了。
”喜用比喻反讽等手法张爱玲小说的语言最大的一个特色就是大量的运用比喻,对照、反讽、色彩描写等手。
如在《沉香屑—第一炉香》里她曾写到“薇龙那天穿着一件磁青薄绸旗袍,给他那双绿眼睛一看,她觉得她的手臂像热腾腾的牛奶似的,从青色的壶里倒了出来,管也管不住,整个的自己全泼出来了”。
这是一段以热牛奶比喻女人臂膊之洁白美丽的绝妙描写。
这样的描写既通过读者的视觉来让人感受到乔琪的色迷心窍、蠢蠢欲动的形象,又表现了薇龙的竭力自持却又虚荣不能自拔的心态。
在《金锁记》里,她写道:“她到了窗前,揭开了那边上缀有小绒球的墨绿样式窗帘,季泽正在弄堂里往外走,长衫搭在肩上,清甜的风像一群白鸽子钻进他的纺绸裤缝里去了,哪儿都钻到了,飘飘拍着翅子。
五四新文学传统对张爱玲后期小说创作的影响

的,陈独秀则以 文 学 革 命 为 工 具 来 推 动 思 想 文 化 的 变 革。陈独秀编《新青年》、鲁迅写《呐喊》,还有茅盾、巴 金、夏衍、艾青、丁 玲 等 当 时 的 主 流 作 家 对 五 四 文 学 传 统的基本诠释,就是文学应该唤醒民众、疗救社会⑤ 。 对此新文学作家柯灵有详尽的阐述,“中国新文学运动 从来就和政治浪潮配合在一起……五四时代的文学革 命———反帝反封建,三○年代的革命文学———阶级斗 争 ,抗 战 时 期 ———同 仇 敌 忾 、抗 日 救 国 ,理 所 当 然 是 主 流 。除 此 以 外 ,就 都 看 作 … … 是 旁 门 左 道 … … 这 是 一 种不无 缺 陷 的 好 传 统,好 处 是 与 国 家 命 运 息 息 相 关……短处是无形中大大减削了文学领地”⑥ 。除了 启蒙救世的主流文学,当时还有一批作家如周作人、沈 从文、林语堂、傅 雷 等,坚 持 文 学 作 品 应 该 首 先 具 有 艺 术性,并坚守作为艺术家的职业道德底线,他们的执着 和坚持保护了文学作品的神圣性和纯洁性。除了启蒙 救世的主流文 学 和 纯 文 学,还 有 鸳 鸯 蝴 蝶 派 小 说 如 张 恨水等的作品在当时也拥有众多读者而大行其道。张 爱玲的独特之 处 在 于 集 合 了 这 些 作 家 的 特 点,将 文 人 所持的立场、艺术所具有的尊严、大众所喜爱的品味和 小市民的兴趣爱好,结合在一起,开辟了一条独具风格 的写作道路⑦ 。
张爱玲对五四 新 文 学 传 统 的 第 二 种 思 考,可 以 参 考她的一段英文自白。“中国比东南亚、印度及非洲更 早领略到家庭制度为政府腐败的根源。现时的趋势是 西方采取宽容……不予深究这制度内的痛苦。然而那 却是中国新文 学 不 遗 余 力 探 索 的 领 域,不 竭 攻 击 所 谓 ‘吃人礼教’,已达鞭 挞 死 马 的 程 度 …… 中 国 文 学 的 写 实传统持续着,因 国 耻 而 生 的 自 鄙 使 写 实 传 统 更 趋 锋 利……我自己因 受 中 国 旧 小 说 的 影 响 较 深,直 至 作 品 在国外受到与 语 言 隔 阂 同 样 严 重 的 跨 国 理 解 障 碍,受 迫去理论化与 解 释 自 己,才 发 觉 中 国 新 文 学 深 植 于 我 的心理背景。”⑧ 可见这个阶段张爱玲对此有了新的认 识,五四新文学传统的写实来自中国文学传统,不过因 为国耻而强化了暴露社会病态、为民请命等倾向⑨ 。这 段话刊登于《世界作家简介》,说明张爱玲在美国的文 学创作遭冷遇 后 进 行 了 思 考 和 反 省,她 认 为 自 己 受 中 国旧小说的影 响 较 深,受 挫 后 才 发 现 自 己 深 受 五 四 新 文学传统的影响。她的前期作品一直为人们所诟病, 如脱离现实、格调不高,被认为是非主流、非正统的,更 有人称她为鸳鸯蝴蝶派的殿军大师。在这段自白里, 张爱玲暗示 自 己 的 作 品 实 际 上 与 五 四 新 文 学 息 息 相 关。她前期的某些作品甚至受到五四新文学传统的影 响,下一节将会详细讨论。
张爱玲简介资料

张爱玲简介资料张爱玲(1920年09月30日-1995年09月08日),原名张煐,笔名梁京,毕业于香港大学、圣约翰大学,是中国现代著名作家。
下面就是店铺给大家整理的张爱玲简介,希望对你有用!张爱玲简介张爱玲原名张媖,于一九二零年九月三十日出生在上海。
父亲是张志沂,母亲黄素琼,两人都是名门之后,家中还有个弟弟张子静。
虽然家出名门,但是张爱玲的童年充满不堪的回忆。
因为父亲沉迷于鸦片,并且对他们姐弟两没有尽到做丝毫父亲的责任。
接受过新教育的母亲终受不了父亲的颓废,在张爱玲读小学的时候提出了离婚。
后来父亲张志沂娶了后妈孙用蕃,因与后妈发生口角,张爱玲逃出父亲家,投奔母亲。
虽然张爱玲有个悲惨的童年,但这些也都是她后来写作的资源,因为她的生活就是一部剧。
大学时期,张爱玲以远东地区第一名的成绩考入伦敦大学,后来因为战乱转入香港大学。
在此,她结识了她最好的朋友炎樱。
1942年,因为香港战乱,她俩一同返回上海,此年,张爱玲开始了她的写作生涯,陆续发表了一系列优质作品。
后来张爱玲与有夫之妇胡兰成相爱,胡兰成为她离婚,两人结为夫妻。
婚后胡兰成难改风流本性,张爱玲无法忍受以致离婚。
而后她全身心投入写作,直到遇见了她的第二任丈夫赖雅先生。
此后,张爱玲开始出版全英文小说。
在一九六零年,张爱玲加入美国国籍,成为美国公民。
第二任丈夫在一九六七年去世。
1995年,张爱玲被发现死于洛杉矶的公寓之中,享年74岁。
张爱玲的生平事迹早年经历张爱玲系出名门,祖父张佩纶是清末名臣,祖母李菊耦是朝廷重臣李鸿章的长女。
父亲张志沂(字廷众)、母黄素琼(字逸梵)。
1920年9月30日张爱玲出生于上海麦根路(今泰兴路),原籍河北丰润,原名张煐。
1921年12月11日,唯一的弟弟张子静出生。
1922年张爱玲随父亲迁居浙江温州。
父任职金浦路铁路局英文秘书。
1924年,张爱玲开始私塾教育,母亲与姑姑张茂渊奔赴欧洲游学,张爱玲由姨奶奶看管。
1928年,父亲辞去职务,由天津搬回上海,母亲和姑姑也由英国返回上海。
戈蒂耶

戈蒂耶戈蒂耶(1811~1872)Gautier,Thophile法国作家。
1811年8月31日生于塔尔伯,1872年10月22日卒于纳依。
年幼时喜爱绘画,1830年开始文学生涯,逐渐走向为艺术而艺术的创作道路。
初期的诗作《诗集》和《阿尔贝图斯》具有明显的浪漫主义色彩,后一部作品的序言中提出了艺术至上的思想。
1835年,发表小说《莫班小姐》,他为小说写的序言被认为是为艺术而艺术的宣言。
他明确提出“文学可以无视社会、道德”的主张,反对文学艺术反映社会问题,认为艺术的价值在于其完美的形式,艺术家的任务在于表现形式的美,进一步阐明了他的唯美主义美学思想。
1840年发表的诗集《西班牙》中,力图用诗来表达造型艺术。
代表作《珐琅和雕玉》是他的美学观点的具体实践。
它大约由50首诗组成,写景咏物,用罕见的形式和完美的技巧来表现纤细的题材,力求增强诗歌的音乐性和造型美感。
这部诗集被帕尔纳斯派诗人奉为艺术典范。
除诗歌外,戈蒂耶还撰写了小说、游记、戏剧、随笔、回忆录及大量评论。
小说还有《木乃伊传奇》、《弗拉格斯上尉》和短篇小说集《青年法兰西》等。
通感:文学理论术语,指文学艺术创作和鉴赏中各种感觉器官间的互相沟通。
指视觉、听觉、触觉、嗅觉等等各种官能可以沟通,不分界限,它系人们共有的一种生理、心理现象,与人的社会实践的培养也分不开。
在通感中,颜色似乎会有温度,声音似乎会有形象,冷暖似乎会有重量。
如说“光亮”,也说“响亮”,仿佛视觉和听觉相通,如“热闹”和“冷静”,感觉和听觉相通。
用现代心理学或语言学的术语来说,这些都是“通感”。
通感中之一是“听声类形”。
马融《长笛赋》:“尔乃听声类形,状似流水,又象飞鸿。
”(《文选》)这样的通感是从《左传》襄公二十九年季札闻乐来的:“为之歌《大雅》,曰:…广哉,熙熙乎,曲而有直体。
‟”杜预注:“论其声。
”按在“曲而有直体”下又称“曲而不屈”。
孔颖达正义:“季札或取于人,或取于物,以形见此德。
张爱玲经典伤感语录(精选120句)

张爱玲经典伤感语录(精选120句)张爱玲经典伤感语录 11) 世上最遥远的距离,不是生与死的距离,不是天各一方,而是我就站在你面前,你却不知道我爱你。
深情是我担不起的重担,情话只是偶然兑现的谎言。
2) 我爱你,为了你的幸福,我愿意放弃一切--包括你。
3) 爱情使人忘记时间,时间也使人忘记爱情。
4) 我以为爱情可以克服一切,谁知道她有时毫无力量。
我以为爱情可以填满人生的遗憾,然而,制造更多遗憾的,却偏偏是爱情。
阴晴圆缺,在一段爱情中不断重演。
换一个人,都不会天色常蓝。
爱情要完结的时候自会完结,到时候,你不想画上句号也不行。
5) 悲壮是一种完成,而苍凉则是一种启示。
6) 女人……女人一辈子讲的是男人,念的是男人,怨的是男人,永远永远。
7) 恋爱的定义之一,我想是夸张一个异性与其他一切异性的分别。
8) 细节往往是和美畅快,引人入胜了,而主题永远悲观。
9) 你疑心你的妻子,她就欺骗你,你不疑心你的妻子,她就疑心你。
10) 装扮得很像样的人,在像样的地方出现,看见同类,也被看见,这就是社交。
11) 能够爱一个人爱到问他拿零用钱的程度,那是严格的实验。
12) 做人做了个女人,就得做个规矩的女人,规矩的女人偶尔放肆一点,便有寻常的坏女人梦想不到的好处可得。
13) 天完全黑了,整个世界像一张灰色的圣诞卡片。
感恩励志14) 一个女人,再好些,得不到异性的爱,也就得不到同性的尊重。
15) 你如果认识从前的我,也许会原谅现在的我。
16) 三十年前的月亮早已沉下去了,三十年前的人也死了,然而三十年前的故事还没完——完不了。
17) 凡事皆有代价,快乐的代价便是痛苦。
18) 出名要趁早,来得太晚的话,快乐也不是那么痛快。
19) 生命是一袭华美的袍,爬满了虱子。
20) 生命有它的图案,我们惟有临摹。
21) 父亲的房间里永远是下午,在那里坐久了便觉得沉下去,沉下去。
22) 生活的戏剧化是不健康的。
像我们这样生长在都市文化中的人,总是先看见海的图画,再看见海;先读到爱情小说,后知道爱。
论张爱玲笔下的意象世界

论张爱玲的“意象世界”摘要:张爱玲,一位才华横溢的女作家,用一个个穿透生命和人性的传奇性故事阐释着世间的悲凉。
而意象伴随着她小说的全程,见证着她笔下的万千世态和悲喜人物。
本文就将从张爱玲纷繁的意象中了解她的苍凉世界关键词:张爱玲;月亮;镜子;风雨;音乐;麻将张爱玲,一位有着谜一样传奇人生的传奇女子,她以自己的深艳和才情征服着一代又一代的读者。
她是一个对人生充满悲剧感的人,她悲天悯人,时时洞见芸芸众生“可笑”后面的“可怜”,心中的荒凉、笔下的苍凉,构成了张爱玲独特的艺术世界。
在这个世界里,有老宅、天井、阳台、镜面、屏风、满月、蚀月、正午的太阳、下午的太阳、胡琴声、三弦声、锣鼓声……创造了一个浓重而又氤氲的意象世界。
月亮是张爱玲小说中的常客,她的月亮苍白、抑郁,总让人感觉到月光下的忧郁与癫狂。
写月亮首先自然是构筑情绪氛围,如《金锁记》中的经典开头:“年轻的人想着三十年前的月亮该是铜钱大的一个红黄的湿晕,像朵云轩信笺上落了一滴泪珠,陈旧而迷糊。
老年人回忆中的三十年前的月亮是欢愉的,比眼前的月亮大、圆、白;然而隔着三十年的辛苦路往回看,再好的月色也不免带点凄凉。
”读着这样的描写,故事必定是一个凄凉的故事,所以,曹七巧的前生后世,幸福的憧憬,人生的艰险,结果的凄惨,都在这轮月亮的闪烁中透射出来。
其次,月随情生,情随月长,月亮象征着情欲、情爱。
如《沉香屑:第一炉香》中,月亮成为情欲的隐语:当葛薇龙与乔琪相识时,乔琪明确表现了对她的热情,“那时天色已经暗了,月亮才上来。
黄黄的,像玉色缎子,刺绣时弹落了一点香灰,烧糊了一小片。
”这是写实,也指称着他们之间情欲初溢。
野宴那日,道旁歇息,他说:“我打算来看你,如果今天晚上有月亮的话。
”“你看,天晴了,今天晚上会有月亮的。
”他所提供的不是真诚的爱情,只是所谓月夜中的“快乐”,以至于当晚他走时,“那月亮便是一团蓝阴阴的火,缓缓地煮着它。
”这时的月光失去了玉色,沸燃着阴森噬人的火。
张爱玲经典名句

1. 我要你知道,在这个世界上总有一个人是等着你的,不管在什么时候,不管在什么地方,反正你知道,总有这么个人。
——《半生缘》2. 回忆这东西若是有气味的话,那就是樟脑的香,甜而稳妥,像记得分明的快乐,甜而怅惘,像忘却了的忧愁。
——《更衣记》3. 对于三十岁以后的人来说,十年八年不过是指缝间的事而对于年轻人而言,三年五年就可以是一生一世——《十八春》4. 死生契阔——与子相悦,执子之手,与子偕老是一首最悲哀的诗……生与死与离别,都是大事,不由我们支配的。
比起外界的力量,我们人是多么小,多么小!可是我们偏要说:‘我永远和你在一起,我们一生一世都别离开’。
——好象我们自己做得了主似的。
——《倾城之恋》5. 一个女人,倘若得不到异性的爱,就也得不到同性的尊重,女人就是这点贱。
——《倾城之恋》6. 生在这世上,没有一样感情不是千疮百孔的。
——《倾城之恋》7. 很容易把人幻想得非常崇高,然后很快地又发现他卑劣之处,一次又一次,憧憬破灭了。
——<<我看苏青>>8. 年轻的人想着三十年前的月亮该是铜钱大的一个红黄的湿晕,像朵云轩信笺上落了一滴泪珠。
陈旧而迷糊。
老年人回忆中的三十年前的月亮是欢愉的。
比眼前的大,圆,白。
然而隔着三十年的辛苦路望回看。
再好的月色也不免带点凄凉。
——《金锁记》9. 他多年之后回想起来,她这种地方也还是很可怀念。
她有这么个脾气,一样东西,一旦属于她了,她总是越看越好,以为它是这世上最好的。
——他知道,因为他曾经是属于她的。
——《十八春》10. 他们的星期天永远没有天明!——《十八春》11. 我们都是寂寞惯了的人。
——《十八春》12. 长的是磨难,短的是人生。
————《公寓生活记趣》13. 一恨鲥鱼多刺二恨海棠无香,三恨《红楼梦》未完。
——《红楼梦魇》14. 常常觉得不可解,街道上的喧声,六楼上听得分外清楚,仿佛就在耳根底下,正如一个人年纪越高,距离童年渐渐远了,小时的琐屑的回忆反而渐濒亲切明晰起来。
[张爱玲笔下的旗袍]张爱玲写旗袍的句子
![[张爱玲笔下的旗袍]张爱玲写旗袍的句子](https://img.taocdn.com/s3/m/909fd442bf1e650e52ea551810a6f524ccbfcbf1.png)
[张爱玲笔下的旗袍]张爱玲写旗袍的句子张爱玲写旗袍的句子一:张爱玲作品经典语录关于张爱玲的经典语录1) 一屋子人全笑了,可是笑得有点心不定,不知道应当不应当笑。
娄太太只知道丈夫说了笑话,而没听清楚,因此笑得最响。
——张爱玲《鸿鸾喜》 2) 她急急的乘船回来,见着了儿时的故乡,天光海色,心里蕴蓄已久的悲愁喜乐,都涌上来。
一阵辛酸,溶化在热泪里,流了出来。
——张爱玲《不辛的她》3) 小寒在床上哭了一会,又迷糊一会。
半夜里醒了过来,只见屋里点着灯,许太太蹲在地上替她整理衣箱,雨还澌澌地下着。
——张爱玲《心经》 4) 甘张爱玲写旗袍的句子二:张爱玲的经典爱情句子一、归根究底,什么是真的,什么是假的——张爱玲《金锁记》二、当你眼泪忍不住要流出来的时候,睁大眼睛,千万别眨眼!你会看到世界由清晰变模糊的全过程,心会在你泪水落下的那一刻变得清澈明晰三、天空爱上大地,但却离大地太远。
于是,每当天空想大地的时候,就会下起倾盆大雨四、为追求到我喜欢的人,我愿意放下我所拥有的一切,可当我放下这一切后,她还会理解我的爱吗首语:都说世上悲哀的人比开心的人多,可更多的时候我认为悲哀是会上瘾的五、"人的一生中有大大小小的等待,人渐渐忘记了自己等待的是什么。
——张爱玲"六、我们也有过完美的回忆,只是让泪水染得模糊了七、如果你的婚姻不幸福,那就回来找我吧,哪怕我已经老得走不动了,我也会带你一齐私奔的八、我爱你,关你什么事千怪万怪也怪不到你身上去。
——张爱玲《沉香屑·第一炉香》(张爱玲经典爱情语录)九、毕业那天晚上,你说“我看着你走,你先走”,我说“你先走”争执了很久,最后,你向南走,我向北走。
我们约好谁都不许回头,正因我们知道人生没有回头路可走彼时的我们曾那样深爱着彼此!十、这样看起来,反而是朝生暮死的蝴蝶为可羡了。
它们在短短的一春里尽情地酣足地在花间飞舞,一旦春尽花残,便爽爽快快地殉着春光化去,好像它们一生只是为了酣舞与享乐而来的,倒要痛快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不大喜欢音乐。
不知为什么,颜色与气味常常使我快乐,而一切的音乐都是悲哀的。
即使是所谓“轻性音乐”,那跳跃也像是浮面上的,有点假。
譬如说颜色:夏天房里下着帘子,龙须草席上堆着一叠旧睡衣,折得很齐整,翠蓝夏布杉,青绸裤,那翠蓝与青在一起有一种森森细细的美,并不一定使人发生什么联想,只是在房间的薄暗里挖空了一块,悄没声地留出这块地方来给喜悦。
我坐在一边,无心中看到了,也高兴了好一会。
还有一次,浴室里的灯新加了防空罩,青黑的灯光照在浴缸面盆上,一切都冷冷地,白里发青发黑,镀上一层新的润滑,而且变得简单了,从门外望进去,完全像一张现代派的图画,有一种新的立体。
我觉得是绝对不能够走进去的,然而真的走进去了。
仿佛做到了不可能的事,高兴而又害怕,触了电似地微微发麻,马上就得出来。
总之,颜色这样东西,只有没颜落色的时候是凄惨的;但凡让人注意到,总是可喜的,使这世界显得更真实。
气味也是这样的。
别人不喜欢的有许多气味我都喜欢,雾的轻微的霉气,雨打湿的灰尘,葱蒜,廉价的香水。
像汽油,有人闻见了要头昏,我却特意要坐在汽车夫旁边,或是走到汽车后面,等它开动的时候,“布布布”放气。
每年用汽油擦洗衣服,满房都是那清刚明亮的气息;我母亲从来不要我帮忙,因为我故意把手脚放慢了,尽着汽油大量蒸发。
牛奶烧烟了,火柴烧黑了,那焦香我闻见了就觉得饿。
油漆的气味,因为崭崭新,所以是积极奋发的,仿佛在新房子里过新年,清冷、干净,兴旺。
火腿咸肉花生油搁得日子久,变了昧,有一种“油哈”气,那个我也喜欢,使油更油得厉害,烂熟,丰盈,如同古时候的“米烂陈仓”。
香港打仗的时候我们吃的菜都是椰子油烧的,有强烈的肥皂味,起初吃不惯要呕,后来发现肥皂也有一种寒香。
战争期间没有牙膏,用洗衣服的粗肥皂擦牙齿我也不介意。
气味总是暂时,偶尔的;长久嗅着,即使可能,也受不了。
所以气味到底是小趣昧。
而颜色,有了个颜色就有在那里了,使人安心。
颜色和气味的愉快性也许和这有关系。
不像音乐,音乐永远是离开了它自己到别处去的,到哪里,似乎谁都不能确定,而且才到就已经过去了,跟着又是寻寻觅觅,冷冷清清。
我最怕的是凡哑林,水一般地流着,将人生紧紧把握贴恋着的一切东西都流了去了。
胡琴就好得多,虽然也苍凉,到临了总像是北方人的“话又说回来了”,远兜远转,依然回到人间。
凡哑林上拉出的永远是“绝调”,回肠九转,太显明地赚人眼泪,是乐器中的悲旦。
我认为戏里只能有正旦贴旦小旦之分而不应当有“悲旦”、“风骚泼旦”、“言论老生”(民国初年的文明戏里有专门发表政治性演说的“言论老生”)。
凡哑林与钢琴合奏,或是三四人的小乐队,以钢琴与凡哑林为主,我也讨厌,零零落落,历碌不安,很难打成一片,结果就像中国人合作的画,画一个美人,由另一个人补上花卉,又一个人补上背景的亭台楼阁,往往没有情调可言。
大规模的交响乐自然又不同,那是浩浩荡荡五四运动一般地冲了来,把每一个人的声音都变了它的声音,前后左右呼啸嘁嚎的都是自己的声音,人一开口就震惊于自己的声音的深宏远大;又像在初睡醒的时候听见人向你说话,不大知道是自己说的还是人家说的,感到模糊的恐怖。
然而交响乐,因为编起来太复杂,作曲者必须经过艰苦的训练,以后往往就沉溺于训练之中,不能自拔。
所以交响乐常有这个毛病:格律的成份过多。
为什么隔一阵子就要来这么一套?乐队突然紧张起来,埋头咬牙,进人决战最后阶段,一鼓作气,再鼓三鼓,立志要把全场听众扫数肃清铲除消灭,而观众只是默默抵抗着,都是上等人,有高级的音乐修养,在无数的音乐会里坐过的;根据以往的经验,他们知道这音乐是会完的。
我是中国人,喜欢喧哗吵闹,中国的锣鼓是不问情由,劈头劈脑打下来的,再吵些我也能够忍受,但是交响乐的攻势是慢慢来的,需要不少的时间把大喇叭小喇叭钢琴凡哑林一一安排布置,四下里埋伏起来,此起彼应,这样有计划的阴谋我害怕。
我第一次和音乐接触,是八九岁的时候,母亲和姑姑刚回中国来,站始每天练习钢琴,伸出很小的手,手腕紧匝着绒线衫的窄袖子,大红绒线里绞着细银丝。
琴上的玻璃瓶里常常有花开着。
琴弹出来的,另有一个世界,可是并不是另一个世界,不过是墙上桂着一面大镜子,使这房间看上去更大一点,然而还是同样的斯文雅致的,装着热水汀的一个房间。
有时候我母亲也立在姑姑背后,手按在她肩上,“啦啦啦啦”吊嗓子。
我母亲学唱,纯粹因为肺弱,医生告诉她唱歌于肺有益。
无论什么调子,由她唱出来都有点像吟诗(她常常用拖长了的湖南腔背诵唐诗),而且她的发音一来就比钢琴低半个音阶,但是她总是抱歉地笑起来,有许多娇媚的解释。
她的衣服是秋天的落时的淡赭,肩上垂着淡赭的花球,永远有飘堕的姿势。
我总站在旁边听,其实我喜欢的并不是钢琴而是那种空气。
我非常感动地说:“真羡慕呀!我要弹得这么好就好了!”于是大人们以为我是罕有的懂得音乐的小孩,不能埋没了我的天才,立即送我去学琴。
母亲说:“既然是一生一世的事,第一要知道怎样爱惜你的琴。
”琴键一个个雪白,没洗过手不能碰。
每天用一块鹦哥绿绒布亲自揩去上面的灰尘。
我被带到音乐会里,预先我母亲再三告诫:“绝对不可以出声说话,不要让人家骂中国人不守秩序。
”果然我始终沉默着,坐在位于上动也不动,也没有睡着。
休息十分钟的时候,母亲和始妨窃窃议论一个红头发的女人:“红头发真是使人为难的事呀!穿衣服很受限制了,一切的红色黄色都犯了冲,只有绿。
红头发穿绿,那的确……”在那灯光黄暗的广厅里,我找来找去看不见那红头发的女人,后来在汽车上一路想着,头发难道真有大红的么?很为困惑。
以后我从来没有自动地去听过音乐会,就连在夏夜的公园里,远远坐着不买票,享受露天音乐厅的交响乐,我都不肯。
教我琴的先生是俄国女人,宽大的面颊上生着茸茸的金汗毛,时常夸奖我,容易激动的蓝色大眼睛里充满了眼泪,抱着我的头吻我。
我客气地微笑着,记着她吻在什么地方,隔了一会才用手绸子去擦擦。
到她家去总是我那老女佣领着我,我还不会说英文,不知怎样地和她话说得很多,连老女佣也常常参加谈话。
有一个星期尾她到高桥游泳了回来,骄傲快乐地把衣领解开给我们看,粉红的背上晒塌了皮,虽然已经隔了一天,还有兴兴轰轰的汗味太阳味。
客室的墙壁上挂满了暗沉沉的棕色旧地毯,安着绿漆纱门,每次出进都是她丈夫极有礼貌地替我们开门,我很矜持地,从来不向他看,因此几年来始终不知道他长得是什么样子,似乎是不见天日的阴白的脸,他太大教琴养家,他不做什么事。
后来我进了学校,学校里的琴先生时常生气,把琴谱往地下一掼,一掌打在手背上,把我的手横扫到钢琴盖上去,砸得骨节震痛。
越打我越偷懒,对于钢琴完全失去了兴趣,应当练琴的时候坐在琴背后的地板上看小说。
琴先生结婚之后脾气好了许多。
她搽的粉不是浮在脸上——离着脸总有一寸远。
松松地包着一层白粉,她竟向我笑了,说:“早!”但是我还是害怕,每次上课之前立在琴间门口等着铃响,总是浑身发抖,想到浴室里去一趟。
因为已经下了几年的工夫,仿佛投资开店,拿不出来了,弃之可惜,所以一直学了下去,然而后来到底不得不停止了。
可是一方面继续在学校里住读,常常要走过那座音乐馆,许多小房间,许多人叮叮略略弹琴,纷纷的琴宇有摇落、寥落的感觉,仿佛是黎明,下着雨,天永远亮不起来了,空空的雨点打在洋铁棚上,空得人心里难受。
弹琴的偶尔踩动下面的踏板,琴宇连在一起和成一片,也不过是大风把雨吹成了烟,风过处,又是滴滴嗒塔稀稀朗朗的了。
弹着琴,又像在几十层楼的大厦里,急急走上仆人苦力推销员所用的后楼梯,灰色水泥楼梯,黑铁栏杆,两旁夹着灰色水泥墙壁,转角处堆着红洋铁桶与冬天的没有气味的灰寒的垃圾。
一路走上去,没遇见一个人;在那阴风惨惨的高房子里,只是往上走。
后来离钢琴的苦难渐渐远了,也还听了一些交响乐(大都是留声机上的,因为比较短),总嫌里面慷慨激昂的演说腔太重。
倒是比较喜欢十八世纪的宫廷音乐,那些精致的Minuet,尖手尖脚怕碰坏了什么似的——的确那时候的欧洲人迷上了中国的瓷器,连房间家具都用瓷器来做,白地描金,非常细巧的椅子。
我最喜欢的古典音乐家不是浪漫派的贝多汉或肖班,却是较早的巴黑,巴黑的曲子并没有宫样的纤巧,没有庙堂气也没有英雄气,那里面的世界是笨重的,却又得心应手;小木屋里,墙上的挂钟滴塔摇摆;从木碗里喝羊奶;女人牵着裙子请安;绿草原上有思想着的牛羊与没有思想的自云彩;沉甸甸的喜悦大声敲动像金色的结婚的钟。
如同勃朗宁的诗里所说的:上帝在他的天庭里,世间一切都好了。
歌剧这样东西是贵重的,也止于贵重。
歌剧的故事大都很幼稚,譬如像妒忌这样的原始的感情,在歌剧里也就是最简单的妒忌,一方面却用最复杂最文明的音乐把它放大一千倍来奢侈地表现着,因为不调和,更显得吃力。
“大”不一定是伟大。
而且那样的隆重的热情,那样的捶胸脯打手势的英雄,也讨厌。
可是也有它伟大的时候——歌者的金嗓子在高压的音乐下从容上升,各种各样的乐器一个个揣揣慑优了;人在人生的风浪里突然站直了身子,原来他是很高很高的,眼色与歌声便在星群里也放光。
不看他站起来,不知道他平常是在地上爬的。
外国的通俗音乐,我最不喜欢半新旧的,例如“一百零一支最好的歌”,带有十九世纪会客室的气息,黯淡、温雅,透不过气来——大约因为那时候时行柬腰,而且大家都吃得太多,所以有一种饱闷的感觉。
那里的悲哀不是悲哀而是惨沮不舒。
《在黄昏》是一支情歌:在黄昏,想起我的时候,不要记恨,亲爱的……听口气是端方的女子,多年前拒绝了男人,为了他的好,也为了她的好。
以为什么事都没有发生,她一个人住着,一个人老了。
虽然到现在还是理直气壮,同时却又抱歉着。
这原是温柔可爱的,只是当中隔了多少年的慢慢的死与腐烂,使我们对于她那些过了时的逻辑起了反感。
苏格兰的民歌就没有那些逻辑,例如《萝门湖》,这支古老的歌前两年曾经被美国流行乐队拿去爵士化了,大红过一阵:你走高的路吧,我定低的路……我与我真心爱的永远不会再相逢,在萝门湖美丽,美丽的湖边。
可以想象多山多雾的苏格兰,遍山坡的heather(石楠属植物),长长地像蓬篱,谈紫的小花浮在上面像一层紫色的雾。
空气清扬寒冷。
那种干净,只有我们的《诗经》里有。
一般的爵士乐,听多了使人觉得昏昏沉沉,像是起来得太晚了,太阳黄黄的,也不知是什么时候,没有气力,也没有胃口,没头投脑。
那显著的摇摆的节拍,像给人捶腿似的,却是非常舒服的。
我最喜欢的一支歌是《本埠新闻里的姑娘》,在中国不甚流行,大约因为立意新颖了一点,没有通常的“六月”、“月亮”、“蓝天”、“你”:——因为我想她,想那本埠新闻里的姑娘想那粉红纸张的本埠新闻里的年轻美丽的黑头发女人。
完全是大城市的小市民。
南美洲的曲子,如火如荼,是烂漫的春天的吵嚷。
夏威夷音乐很单调,永远是吉他的琮争。
仿佛在夏末秋初,席子要收起来了,控在竹竿上晒着,花格子的台湾席,黄草席,风卷起的边缘上有一条金黄的日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