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张爱玲小说中的上海情结

合集下载

张爱玲和王安忆对于上海都市书写的异同

张爱玲和王安忆对于上海都市书写的异同

张爱玲和王安忆对于上海都市书写的异同上海,这个都市文化高度发达的大都会,以其独特的人文内涵孕育了许许多多的作家,张爱玲和王安忆就是其中的两位。

张爱玲和王安忆作为中国现当代文坛颇有影响力的女作家,她们共同选择书写上海的故事,为传承中的上海叙写别样的传奇。

共同的地域文化、深厚的地域情结使得二者在创作中有着诸多的相似之处和可比性。

本文试图以《倾城之恋》和《长恨歌》为例,从上海的变迁、上海主题的创作情结、上海女性的宿命与守望等方面具体分析张爱玲和王安忆对于上海都市书写的异同,从而勾勒出从张爱玲时代到王安忆时代,上海在自身解放道路上所走过的曲折历程,展现出上海这座大都市半个世纪左右的风雨历程。

一、上海的变迁:张爱玲的上海到王安忆的上海。

(一)张爱玲———上海的亲历者张爱玲这位天才奇女子出生于上海,除了在香港三年的大学生活外,直到游走他乡前,她一直生活在上海。

她所写的庸人琐事都聚焦在上海这座光怪陆离的大都市,有时也写香港,但香港仅仅是张爱玲演绎上海人生传奇的另一空间而已。

就像她自己说的那样:“我为上海人写了一本香港传奇……写它的时候,无时无刻不想到上海人,因为我是试着用上海人的观点来察看香港人的。

只有上海人能够懂得我的文不达意的地方。

”上海给予了张爱玲想象的空间和自由飞翔的感觉,这里没有束缚,没有条条框框,而是她成功的沃土。

上海之于张爱玲,真的太熟悉不过了。

土生土长的身份使张爱玲很有优越感,对于上海大都市的叙述,张爱玲可以说是得心应手,因为她的上海是融进她心里的。

她喜欢上海,喜欢上海人。

她与上海是同呼吸共命运的。

上海的公寓、小贩的吆喝声、电车的哐当声、街头小报都是她日常生活必不可少的,她是非听见电车声才睡得着的。

张爱玲的《倾城之恋》讲述的是发生在上海20 世纪30 年代左右的故事。

1920 年出生的她作为亲历者,融入了自己的内心情感,将心底里的上海向读者缓缓道来。

对于故事发生的背景———大上海,虽没过多笔墨直面书写,却处处渗透着那个年代上海的独特色彩,无论是像神仙洞府的白公馆还是咿咿哑哑的胡琴,都是张爱玲的记忆。

现代小说解析张爱玲的金锁记

现代小说解析张爱玲的金锁记

现代小说解析张爱玲的金锁记现代小说解析张爱玲的《金锁记》张爱玲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位备受推崇的作家,她的作品以描写爱情和女性命运为主题,笔触细腻,情感丰富。

《金锁记》是她的代表作之一,本文将通过解析这部小说,探讨其中的主题、情节以及文学特点。

一、背景与主题《金锁记》是张爱玲创作于20世纪40年代的一部长篇小说。

小说以20年代的上海为背景,讲述了女主人公白小姐与相爱多年的男友张太太之间的错综情感纠葛。

小说的主题主要围绕着爱情、婚姻以及社会角色对女性的限制展开。

二、情节梳理《金锁记》以第一人称的叙述方式展开,情节主要围绕着白小姐与张太太的爱情展开。

白小姐从小生活在一个传统世家,她出生在上海贫寒的环境中,但因为才华出众和她对文学的热爱,使得她在上海文坛上逐渐崭露头角。

在一次文学讲座上,她邂逅了张太太并迅速陷入了爱情漩涡。

然而,由于种种原因,白小姐无法与张太太结合。

她被迫与一个富商结婚,并生下了一个孩子。

尽管如此,爱情的火苗依旧熊熊燃烧,她与张太太的感情仍然存在,尽管他们无法在一起。

三、人物塑造主要人物:1. 白小姐:聪明、独立、才华横溢的女性角色。

她在小说中代表了上海新女性的形象,敢于追求自己的爱情和人生。

2. 张太太:有名有姓的新式上海女性,她的名字并没有出现在小说中。

她在家庭和社会压力下选择了婚姻和珠宝事业,但内心深处仍爱着白小姐。

4. 富商:白小姐的丈夫,虽然娶了白小姐,但无法满足她的情感需求。

五、文学特点1. 描写细腻:张爱玲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白小姐复杂的内心世界,将读者带入她的情感纠葛与痛苦之中。

2. 对爱情的追求:小说中的主题之一是无法实现的爱情,它在张爱玲的作品中屡见不鲜。

作者通过白小姐和张太太的爱情故事,表达了对不同爱情形式的追求和渴望。

3. 反映现实与社会角色:小说呈现了20世纪20年代上海社会的现实,女性面对家庭、职业和爱情之间的抉择以及社会角色对女性的限制。

6、结语《金锁记》是张爱玲的代表作之一,通过对白小姐和张太太的爱情叙事,展现了女性在婚姻与事业之间的挣扎,以及对传统观念的反叛。

论张爱玲小说创作中的上海情结5

论张爱玲小说创作中的上海情结5

论张爱玲小说创作中的上海情结人文学院07级语文教育<2>班黄晓丽内容摘要:张爱玲出生在上海,长在上海,人生的很多大事都是在上海经历的,她与上海结下了不解之缘,可以说张爱玲的文学史地位、声名和深远影响与上海息息相关,上海是张爱玲的本命城。

张爱玲内心里有一种深厚的上海情结,她选择了上海这个现代化的都市作为描写对象,上海也成为她小说中人物活动的主要场所,都源于她的这种上海情结。

张爱玲的小说中展示了上海的传奇与世俗,描写了上海一般市民的形象,着重刻画了上海情结的代言人——上海女人。

上海是张爱玲创作的源泉。

关键词:张爱玲上海情结传奇世俗生活上海女人上海是近代以来中国城市文明和经济高度发展的城市,其丰富独特的人文内涵培育出了一个独特的群体——“海派”作家。

而在这批作家群体中,张爱玲是特殊的,她用自己独特的笔调写着她所熟悉的上海生活的点点滴滴。

尤其对上海生活、上海市民的描写细致入微,对上海女性的生活习惯、心理状态、审美趣味和价值观都倾注了很多自己的关注。

张爱玲内心里有一种深厚的上海情结,她选择了上海这个现代化的都市作为描写对象,上海也成为她小说中人物活动的主要场所,都源于她的这种上海情结。

她出生在上海,长在上海,人生的很多大事都是在上海经历的。

这些都使得她与上海结下了不解之缘,使得上海成为了她的本命城。

张爱玲崛起于1942年,仅仅一两年的时间,张爱玲就以无比的才情和她身上所特有的气度征服了在战争浮世中无以聊生的上海人。

在这一时期,她发表了她一生几乎所有最重要的作品。

包括《沉香屑·第一炉香》、《茉莉香片》、《倾城之恋》、《金锁记》、《红玫瑰与白玫瑰》等等。

1943——1944年,可谓是张爱玲一生创作的巅峰。

战火纷飞的上海是张爱玲得以生存的最佳空间。

她为自己所在的这个传奇的城市做着最真实的写照。

张爱玲生在民国,无缘见到曾外祖父李鸿章、祖父张佩纶等在时代的洪流中弄潮的风姿,因此她对生活、对世界的最开始的感受来自家庭。

张爱玲创作探析

张爱玲创作探析

张爱玲创作探析一、上海是张爱玲创作的源泉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张爱玲生活在上海,上海成了她创作的源泉。

探析张爱玲的文学创作,笔者发现取材于上海的作品占据了创作总量的大部分,如《倾城之恋》《金锁记》《半生缘》《十八春》《红玫瑰与白玫瑰》《封锁》等。

张爱玲从人生经历与生命感悟出发,以定居者与观察者的身份来体认与书写上海世界,她以细腻、敏感的女性感觉,描绘出女性视觉下的“公馆”“弄堂”“流言”“私语”,试图以此来展现上海的城市风貌。

作为定居的上海人,张爱玲体会到城与人之间的相互影响、精神同构,更以其上海人的身份感悟着上海人在日常生活中的努力与用心。

她认为上海的精神内核实际上蕴含在上海人及其日常生活中,上海最好的代表就是上海女性。

于是,她选择上海女性为书写对象,借这些生活于上海不同层次的女性,来分析上海人的日常生活,进而阐释其对上海的独特体悟。

这种以上海女性为载体书写各自女性体验、女性感受的日常化叙述,显示出日常化、琐屑性与细致化的女性叙述特点。

张爱玲笔下的上海女性,生活在动荡的时代,她们认为女性是受压迫的,为了能够获得与男人一样的权利与地位,一直在不懈地努力与奋斗。

张爱玲笔下的女性对安稳人生的追求是相同的,不同的只是方式和手段而已,她们或是向男人求取安稳之路,或是与女人为争夺安稳而战,从而使自己求得些许的安稳。

二、日常叙事是张爱玲创作常用的笔法张爱玲通过语言特色、人物形象、文章内容、意象应用、精神内涵五个方面建构日常生活叙事笔法。

艺术特点表现为日常性、人情世态、“细节”叙事以及“荒凉”的历史感等美学风格。

张爱玲关于日常生活的文学创作不仅与她的成长经历相关,而且受到了中国传统文学和现代西方理论的双重影响,进而形成了张爱玲传统与现代相融的独特文学风格。

面对当前中国小说的创作,张爱玲的日常生活叙事学带给我们的是对现状的反思,是对中国传统文学的重新发现。

这个日常现代性其实正是对五四现代性的另一种延续和发展。

她的日常生活叙事是参差对照的美,这种美的最终指向是“荒凉”。

结合张爱玲小说倾城之恋分析海派文学的发展

结合张爱玲小说倾城之恋分析海派文学的发展

结合张爱玲小说倾城之恋分析海派文学的发展
张爱玲是海派文学的重要代表之一,她的作品《倾城之恋》充分展现了海派文学的发展特点和影响。

首先,张爱玲的作品注重人物塑造和心理描写,这在上海文学传统中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

在《倾城之恋》中,张爱玲通过对白流苏、范柳原等角色的细腻刻画,深入挖掘了人物内心的挣扎和矛盾,展现了人物复杂多面的性格特点。

这种注重人物内心世界的表现方式,是海派文学的一个重要特征。

其次,张爱玲的作品也展现了上海独特的文化氛围和社会风貌。

在《倾城之恋》中,张爱玲通过对上海的独特文化和风土人情的描写,展现了上海独特的城市魅力。

她通过对上海的建筑、街景、饮食等方面的描绘,将读者带入了一个充满生活气息和人文底蕴的上海。

这种对上海的描绘方式,不仅丰富了作品的艺术表现力,也使得读者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上海的文化底蕴和历史变迁。

此外,张爱玲的作品还体现了海派文学的商业性和娱乐性特点。

在《倾城之恋》中,张爱玲运用了独特的叙事方式和语言风格,使得作品既有文学性又具有娱乐性。

这种商业性和娱乐性的特点也是海派文学的一个重要特点,它使得文学作品能够更好地适应市场需求和读者口味。

总之,张爱玲的作品《倾城之恋》充分展现了海派文学的发展特点和影响。

通过深入挖掘人物内心世界、描绘上海独特文化和风土人情以及体现商业性和娱乐性特点等方式,张爱玲将海派文学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

同时,她的作品也为我们了解和研究海派文学提供了宝贵的资料和视角。

张爱玲倾城之恋赏析

张爱玲倾城之恋赏析

张爱玲倾城之恋赏析一九九五年的一天,张爱玲在美国孤寂无声地走了。

几天后,别人在她的寓所里发现了她的尸体。

我想象着,一个干瘪细长的老太,瘦猴一般,终日躲在阴暗的房子里,触目而惊心……我不敢想象那会是张爱玲,因为我实不知道,那么持才自傲,那么自怜自恋的她,怎么可以容忍自己的传奇有这样凄凉无奈的收尾?在我的心中,民国初年的临水照花人,张爱玲从来是属于60年前的上海的。

所以我怀疑这世上根本就存在过两个张爱玲!写《金锁记》,有着《倾城之恋》的张爱玲早在50年前就已遁去,唯留一个凡俗的怪僻女人张爱玲在认识间忍受那个绝世才女的所有爱恨情怨!张爱玲迷恋上海,也成名于上海,她的情感之花闪烁在上海,离开了上海的张爱玲如无源之水,终于枯去。

我想当年的那个张爱玲多半是死于窒息,因旧上海的一去不返,触摸不到上海气息的她,香魂一缕随烟去,白云千载空悠悠!上海(旧上海)是一个奇特的地方。

十里洋场上,倩女香魂,杂夫走卒,并行不悖地游荡着,就有了很多的故事和传奇,可以说上海成全了张爱玲,而客居上海的她也做绝了上海人!事实上拥有过张爱玲的旧上海到底沾了张爱玲多少的光,恐怕也无人能说的清!据傅雷的文章,“当时张爱玲仿佛从天而降,教人无论悲喜都有些措手不及,除了…这太突兀了,太像奇迹了‟这些不着边际的话外,读者从没切实表达过意见。

”青年女子张爱玲一夜成名上海滩,这本身就是一个传奇。

“奇迹在中国并不算希奇,可都没有好下场,”傅雷一语中谶,他说“但愿这句话永远不要扯到张女士的身上”,可天不由人,张爱玲终于也成了奇迹的陪葬,终生为她的才情所累!《倾城之恋》是这样开头的:胡琴咿咿呀呀拉着,在万盏灯的夜晚,拉过啊来又拉过去,说不尽的沧凉的故事——不问也罢!…… 胡琴上的故事应由光艳的伶人来扮演的,长长的两片红胭脂夹注琼瑶鼻,唱了,笑了,袖子挡住了嘴…… 然而,这里只有白四爷单身坐在黑沉沉的破阳台上,拉着胡琴。

然而在现实中这里只有张爱玲单身坐在黑沉沉的公寓里,空中回荡着嘶哑的胡琴。

浅析张爱玲小说《金锁记》的主题

浅析张爱玲小说《金锁记》的主题

浅析张爱玲小说《金锁记》的主题浅析张爱玲小说《金锁记》的主题张爱玲,本名张煐,她的父亲张志沂为清朝末年著名大臣张佩纶的儿子,母亲黄逸梵是清末长江七省水师提督黄翼升之女,继母孙用蕃是北洋政府国务总理孙宝琦的女儿,祖母李菊藕是李鸿章长女。

上海沦陷时期,陆续发表《倾城之恋》、《心经》、《金锁记》等中、短篇小说,震动上海文坛。

中学时期的张爱玲已被视为天才,并且通过了伦敦大学的入学试。

后来战乱逼使她放弃远赴伦敦的机会而选择了香港大学。

在那里她一直名列前茅,无奈毕业前夕香港却沦陷了。

关于她的一切文件纪录尽数被烧毁。

此后张爱玲返回上海,因为经济关系,她以唯一的生存工具——写作,来渡过难关。

《第一炉香》和《第二炉香》却成为她的成名作,替张爱玲向上海文坛宣布了一颗夺目的新星的来临。

继之而来的《红玫瑰与白玫瑰》《倾城之恋》《金锁记》等等更奠下她在中国现代文学重要的地位。

就在她被认定是上海首屈一指的女作家,事业如日中天的同时,她恋爱了。

偏偏令她神魂颠倒的是为大汉奸汪精卫政府文化部服务的胡兰成。

她为这段恋情拼命地付出。

她不介意胡兰成已婚,不管他汉奸的身份。

可是一段时间后,胡兰成背叛了她。

然而,凋谢的不只是张爱玲的心,她惊世骇俗的写作才华亦随之而逝。

往后的日子纵然漫长,她始终没再写出像《金锁记》般凄美的文章。

目前研究界对于张爱玲小说的研究成果颇多,但是局限于对张爱玲小说创作历程的单阶段,或几个阶段进行归纳,而缺乏对张爱玲小说创作历程的整体研究。

纵观张爱玲的小说,可以发现有几个主题始终持续于她的整个创作。

本论文按照张爱玲小说主题的分为三大类型,选取了一些比较具有代表性的作品依次进行分析。

但需要指出的是,这三大主题涵盖了张爱玲的大部分小说创作,但并非全部,之所以划分为此三类,是因为它们在张爱玲小说中占有很大的比重和重要的位置,共同构成了张爱玲小说创作的主要资源。

一、对婚姻悲剧的形象描述(一)金钱至上型张爱玲小说中一个较为突出的特点就是充满了欲望,对金钱的渴望。

浅谈张爱玲小说中的上海情结

浅谈张爱玲小说中的上海情结

浅谈张爱玲小说中的上海情结侯昕彤摘要:张爱玲是中国现代一名颇有传奇特色的女作家,她出生于上海,长于上海,与上海结下了不解之缘。

张爱玲的小说作品中可以看出她内心里有着浓厚的上海情结。

张爱玲常常以上海人为描写的对象,也常常从上海人的角度看世界。

张爱玲的小说透着一股上海味道,上海情调,展现了上海的生活、上海这个城市本身对她的影响。

上海作为张爱玲的故乡,是她悲观性格的成因之一,也是她无法割舍的家,她作品里的悲凉,一部分也来源于她的上海情怀。

关键词:张爱玲;上海情结;上海人在我看来,张爱玲是特别的,她系出名门,人生曲折,才华横溢;她的小说是特别的,华丽却苍凉,中西交融,读起来有一种东西方文化的交错之感;民国时期的上海也是特别的,新旧思想文化相互碰撞,繁华却压抑,新旧交替,推动了社会前进但也催生了种种畸形产物。

张爱玲说自己“到底是上海人”,她的作品常常选择上海为舞台,书中的人物也常常是上海人,张爱玲对于她的出身地,无疑是有这浓厚的感情的,这份上海情结,让她的作品成为上海水土中开出的一朵浓丽的花儿,婷婷立于民国时期的文坛之中。

纵观张爱玲的小说,故事大多发生在两个地点,一个是上海,另一个是香港。

她生于上海,长于上海,人生的许多大事都是在上海经历的,比如家庭的动荡,进入上学校学习,首次发表作品,被父亲责打拘禁,逃出家门去母亲家,以及后来遇见胡兰成等等。

人的性格习惯都是与自己生长的环境、经历的事情息息相关的,因此所有这些都对她以后的作品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使她的故事总带着一股上海味儿,就像她自己说的“只有上海人能够懂得我的文不答意的地方1”。

一、上海人张爱玲在散文《到底是上海人》中讲述了她对上海人有的两个印象,一个是白与胖,一个是“通”。

这个“通”是“文理清顺,世故达练2”,也是一种中国式的态度。

她说“上海人是传统的中国人加上近代高压生活的磨练”“但是这里有一种奇异的智慧3”。

这些性格在她的作品里可以找到影子,如《半生缘》里的上海姑娘顾曼桢,她坚强独立,接受过较为高等的教育,她勤劳工作养活家人,鼓励男友追求理想,她追求平等的爱与幸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张爱玲小说中的上海情结
侯昕彤
摘要:张爱玲是中国现代一名颇有传奇特色的女作家,她出生于上海,长于上海,与上海结下了不解之缘。

张爱玲的小说作品中可以看出她内心里有着浓厚的上海情结。

张爱玲常常以上海人为描写的对象,也常常从上海人的角度看世界。

张爱玲的小说透着一股上海味道,上海情调,展现了上海的生活、上海这个城市本身对她的影响。

上海作为张爱玲的故乡,是她悲观性格的成因之一,也是她无法割舍的家,她作品里的悲凉,一部分也来源于她的上海情怀。

关键词:张爱玲;上海情结;上海人
在我看来,张爱玲是特别的,她系出名门,人生曲折,才华横溢;她的小说是特别的,华丽却苍凉,中西交融,读起来有一种东西方文化的交错之感;民国时期的上海也是特别的,新旧思想文化相互碰撞,繁华却压抑,新旧交替,推动了社会前进但也催生了种种畸形产物。

张爱玲说自己“到底是上海人”,她的作品常常选择上海为舞台,书中的人物也常常是上海人,张爱玲对于她的出身地,无疑是有这浓厚的感情的,这份上海情结,让她的作品成为上海水土中开出的一朵浓丽的花儿,婷婷立于民国时期的文坛之中。

纵观张爱玲的小说,故事大多发生在两个地点,一个是上海,另一个是香港。

她生于上海,长于上海,人生的许多大事都是在上海经历的,比如家庭的动荡,进入上学校学习,首次发表作品,被父亲责打拘禁,逃出家门去母亲家,以及后来遇见胡兰成等等。

人的性格习惯都是与自己生长的环境、经历的事情息息相关的,因此所有这些都对她以后的作品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使她的故事总带着一股上海味儿,就像她自己说的“只有上海人能够懂得我的文不答意的地方1”。

一、上海人
张爱玲在散文《到底是上海人》中讲述了她对上海人有的两个印象,一个是白与胖,一个是“通”。

这个“通”是“文理清顺,世故达练2”,也是一种中国式的态度。

她说“上海人是传统的中国人加上近代高压生活的磨练”“但是这里有一种奇异的智慧3”。

这些性格在她的作品里可以找到影子,如《半生缘》里的上海姑娘顾曼桢,她坚强独立,接受过较为高等的教育,她勤劳工作养活家人,鼓励男友追求理想,她追求平等的爱与幸福。

她的故事终究是悲哀的,但读者看了,心里会生发出希望这样的女子能得到幸福的感情。

或许张爱玲写这样的经历苦难却坚强的女子,也是含着同情的,她终究是“喜欢上海人”的。

张爱玲的小说,人物的个性最是丰满。

傅雷曾评她笔下的人物是“每一个动作,每一缕思维,每一段对话,都反映出心理的进展……每句话都是动作,每个动作都是说话,即使在没有动作没有语言的场合,情绪的波动也不曾减弱分毫。

4”,虽这段话是赞的《金锁记》,但我认为,张爱玲小说中人物的刻画,大都是精彩的。

她对上海人的印象一定是极深的,观察地也是极细,因此她笔下的上海人,在如此细致传神的描写下也更加传神起来。

1出自张爱玲著《到底是上海人》
2出自张爱玲著《到底是上海人》
3出自张爱玲著《到底是上海人》
4出自傅雷著《论张爱玲的小说》
她的故事里少有对时事大事的描写,在《倾城之恋》中,就连香港沦陷也只做了那男女主人公婚姻的成全。

她说自己要做个“俗人”,“我对于通俗小说一直有一种难言的爱好;那些不用多加解释的人物,他们的悲欢离合。

……因此我是这样的恋恋于这故事5”“我的作品里没有战争,也没有革命。

我以为人在恋爱的时候,是比在战争或革命的时候更朴素,也更放恣的……6”。

因此她的故事多写男女之间的小事情,仿佛与时代、历史都不相关,但换个角度,她的故事是从普通市民阶级的立场出发,把笔触深入到市民的日常生活中,再现社会变革中市民的生存状态,具有现实主义的人文关怀[1]。

也许正是因为她长在那个风云变幻的上海,她感同身受时代的变换对人的影响,她那上海人的故事才能折射出历史的变迁。

二、上海景
张爱玲小说中的上海“要坐地铁到静安寺,那有个百乐门”。

上个世纪三四十年代的上海是繁华的,十里洋场的莺声燕语,百乐门的歌舞笙箫,然而,在张爱玲的眼中,这华美的背后却是无尽的苍凉。

张爱玲笔下的上海就如同这个城市赋予她的气质那样,幽雅中夹杂着市井的真实。

即便她故事的背景不是上海,那种繁华而苍凉的感觉任然存在。

她说自己“爱用色彩浓厚,音韵铿锵的字眼7”,因此她写起景来的时候,那浓郁的色彩,每每使我想起上海夜晚的霓虹灯。

她在《沉香屑第一香炉》里以葛薇龙这一上海姑娘的视角写那香港的大宅子:“各种不协调的地方背景,时代气氛,全是硬生生的给掺和在一起,造成一种奇幻的境界8”,这种时代交错感觉和上海也是相似的。

而她自己也说,“我是以上海人的观点来观察看上海的”。

张爱玲喜欢听“市声”,因此她的作品里有许多上海喧闹的日常。

电车声、看电影、看喜剧、街边小贩的叫卖声、食物的香气等等。

在《半生缘》里面有一个描写卖蘑菇豆腐干老人的细节,“每到这黄昏时候,总有一个卖蘑菇豆腐干的,到这条衖堂里面来叫卖9”她用这叫卖声的远去形容时间的流逝“他们在沉默中听见那苍老的呼声渐渐远去。

这一天的光阴也跟着那呼声一同消逝了。

这卖豆腐干的简直就是时间老人10”。

这段描写得非常有代入感,而作者想必也常常听到这样的叫卖声,她必是用心倾听的,听着那声音渐行渐远,时间也好似在这倾听中流逝了。

人对于一座的城市的感情大多体现在微末的,充满生活味的细节上,因为细节需要与城市度过漫长的时光才能留意到。

这些看似背景的“市声”,长久的浸润其中,人就有了那座城市的味道,张爱玲将它写进了作品里,她的故事也有了浓浓的上海味道。

三、上海故事
张爱玲是一个悲剧意识很强的作家,这促使她以似乎冷酷的现实主义手法揭破了人性的自私、卑陋与扭曲。

她的作品大都以悲剧结尾,作品里不乏悲剧角色。

夏志清评论她“张爱玲是个彻底的悲观主义者,可同时又是一个活泼的讽刺作家11”在她的若干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一方面是隽永的讽刺,一方面是压抑了的
5出自张爱玲著《多少恨》前题词
6出自张爱玲著《流言自己的文章》
7出自张爱玲著《天才梦》
8出自张爱玲著《沉香屑第一香炉》
9出自张爱玲著《半生缘》
10出自张爱玲著《半生缘》
11出自《中国现代小说史》夏志清专章
悲哀。

这两种性质巧妙的融合,是得这些小说都有一种悲凉之感。

12”年少在上海孤寂的生活对张爱玲产生了不可避免的影响,上海也成为她小说里人物悲凉故事的舞台。

在这个舞台上,她嘲讽着些扭曲的人性,冷漠地叙说着不得以、无奈的错过,尖锐地把新旧思想的巨大鸿沟展示在世人眼前。

《红玫瑰与白玫瑰》的主人公佟振保,事业成功,对母亲孝顺,对兄弟友爱,对工作认真,对朋友热心,但他却打骂妻子,与人偷情,竭力装作一个“好人”,虚伪而可笑;《半生缘》里顾曼桢、沈世钧相爱,却一方遭姐姐陷害,一方遭家人反对,因不信任与软弱错过终身;《金锁记》里的长安和童世舫,留洋过洋的童世舫发现“他的幽娴贞静的中国闺秀是抽鸦片的!13”,他到底是不能接受这样的长安,最终离开了她。

在张爱玲的笔下,读者看到了她眼里的上海,一个悲伤的旧上海。

然而,虽然上海是一座悲伤的城市,却依旧是张爱玲的故乡。

她的作品里不止一次流露过回家——回上海的情结。

在《沉香屑第一香炉》里,张爱玲描写了一个情节:葛薇龙为情所伤,想要回上海去。

同是来上海求学的女子,隐约觉得张爱玲在这里想到了自己在香港求学的经历。

这段情节是深情的,故事里的薇龙想着家,想起家里的的父亲书桌上的玻璃球,想起她人生中一切厚实的,靠得住的东西。

对比张爱玲在《私语》里提到的“乱世的人,得过且过,没有真正的家。

然而我对于姑姑的家却有一种天长地久的感觉。

14”她有父亲的家,母亲的家,姑姑的家,有她喜欢的眷念的家,也有她不喜欢的逃离的家,她在文章的最后说“公寓里的家还好好的在那里,虽然我不是那么绝对地信仰它了,也还是可珍惜的。

现在我寄住在旧梦里,在旧梦里做着新的梦15”,她应该依旧是怀念的,每个人对于温暖的家庭,都是渴望的。

张爱玲的作品里描写过很多家庭,有人评论说这些家庭中亲情大都浅薄,人际关系十分复杂,人与人之间充满算计、利益。

也许正是因为张爱玲出生于一个冷漠的名门家庭,虽然不幸,但她怀念的就是这样的家,可以怀念的就是这样的一个家了。

张爱玲晚年独居美国,中秋月明之夜客死他乡,她最后的那轮明月,是否映着她的故乡,哀悼着她剪不断的上海情结。

参考文献
[1]黄晓丽,论张爱玲小说创作中的上海情结。

[2]牛犁,张爱玲的香港情结,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8年02期。

12出自《中国现代小说史》夏志清专章
13出自张爱玲著《金锁记》
14出自张爱玲著《私语》
15出自张爱玲著《私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