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届高三历史一轮复习(通史版):中国近代(1919—1949)思想文化史【复习课件】(共35张)
2020年艺考生高考历史复习课件:中国近代思想文化专题复习(共23张PPT)

B. 有助于减轻传播西学传播阻力
C. 摆脱了传统夷夏观念影响
D. 得到了守旧势力的一致认可
5. 【2019江苏卷 T6】清末,江苏某师范学校的校歌唱道:“经 义治事,安定(北宋教育家胡安定)遗风,体用贵兼通。旧学 沉沦,新知潮涌,两端执乎中。”歌词体现的理念是
A.全面复兴旧学 B.排斥西方新学
1.背景:①民族危机日益严重 ②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资产 阶级力量壮大 ③西方思想传播与深入 ④袁世凯掀起尊孔复 古的逆流。
2.分期:前期:以民主科学思想为主
后期:宣传马克思主义[十月革命后]
3.主阵地:《新青年》 活动基地:北京大学。蔡元培实 行“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办学方针,推动了新文化运 动的发展。
这些言论引起了士大夫们的谩骂,有人说他是“汉奸”。结果,出使不到两年他就
回国了。这说明
A.李鸿章的洋务思想日趋保守 B.郭嵩焘对西方体制过于推崇
C.郭嵩焘的主张超越主流思想 D.清廷的对外政策发生了变化
4. 1866年,恭亲王奕 在奏折中指出:“查西术之借根,实本于中 术之天元,彼西土犹目为东来法。特其人情性缜密,善于运思,遂能 推陈出新,擅名海外耳。其实法固中国之法也。”这一主张
的死讯”。这则报道可以用来说明当时
A.君主立宪受到社会的广泛支持 B.清政府加强排外活动力度
C.列强寻找干涉中国内政的借口 D.部分西方人赞同变法活动
(三)维新思想与革命良思想论战 1898年,戊戌变法被以慈禧为首的封建势力镇压下去,维新思
想也陷入低潮。越来越多有识之士意识到清政府成为阻碍进步的 最大桎梏,所以,以推翻清政府为目的革命思想逐渐涌现,在此 过程中,改良派和革命派进行了激烈的争论。随着民族危机加剧, 清政府反动本质暴露无遗,刚开始对革命持批评态度的民众和有 识之士逐渐逐渐同情革命,转向革命,中国逐渐走向民主共和。
通史版2020版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专题五中华文明的繁荣与危机明清1840年前3第3讲明清时期的思想

1第3讲明清时期的思想文化(建议用时:45分钟)一、选择题1.(2019·临沂质检)明清时期兴起的实学思潮,把儒学经世传统发展到了一个新高度,为救亡图存而进行务实革新。
这说明了( )A.儒家思想蕴含着实用主义精神B.实学逐渐成为当时思想主流C.崇实致用已经成为人们的共识D.实学对儒家思想的彻底否定解析:选A。
材料“明清时期兴起的实学思潮,把儒学经世传统发展到了一个新高度”说明儒家思想蕴含实用主义精神,故A项正确;明清时期思想主流为程朱理学,实学并非思想主流,故B项错误;明清时期实学只被有些有识之士所倡导,并未成为人们的共识,故C项错误;材料说明实学是对儒家思想的发展,并非彻底否定,故D项错误。
2.(2019·梅州模拟)李贽反对把孔子的言论绝对化和盲目迷信,在佛寺生活期间,他谈经读佛供奉孔子,由此可见,李贽并未绝对否定孔子及其思想。
这在当时( ) A.奠定了近代民主思想的基础B.背离了儒家的思想C.开启了经世致用之风D.促进人们思想的解放解析:选D。
根据材料“反对把孔子的言论绝对化和盲目迷信”可知,李贽反对孔孟的绝对权威,有利于摆脱传统儒家思想的禁锢以及人们思想的解放,故D项正确;结合所学可知A项说法不符合史实,故A项错误;“背离了儒家”与材料“并未绝对否定孔子及其思想”不符,故B项错误;材料主要反映的是李贽“反对把孔子的言论绝对化和盲目迷信”,故C项错误。
3. (2019·湛江模拟)明清之际,“蕺山学派”的刘宗周等从理、欲协调角度,初步反思了理学的理欲观;王夫之更以“理高欲中”,系统地分析道德理想和物质追求之间的关系;而清代戴震则从自然人性论和理欲论,深刻地揭露了理学家“以理杀人”的本质。
这反映了当时( )A.理学统治地位已丧失B.市民阶层的个性追求C.开始向近代社会转型D.官方哲学受到了冲击解析:选D。
“‘蕺山学派'的刘宗周等从理、欲协调角度,初步反思了理学的理欲观;2王夫之更以‘理高欲中',系统地分析道德理想和物质追求之间的关系;而清代戴震则从自然人性论和理欲论,深刻地揭露了理学家‘以理杀人'的本质”均是对统治思想的修正或批判,故D项正确。
福建省南平市2020届高三历史一轮复习纲要:专题七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

2020届高三历史复习纲要专题七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一、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历程1、鸦片战争期间,以林则徐、魏源等为代表的地主阶级抵抗派开始注意了解西方,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迈出了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第一步。
2、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以曾国藩、李鸿章等为代表的地主阶级洋务派提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主张,以“自强”、“求富”为旗号,掀起洋务运动,继续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
3、19世纪末,以康有为、梁启超、严复为等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维新派提出维新变法思想,并领导了戊戌变法。
4、20世纪初,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提出了民主共和思想,并领导发动辛亥革命,推翻了君主专制政体,建立了中华民国,使民主共和观念开始深入人心。
5、北洋军阀政府统治时期,以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等为代表的资产阶级激进派提倡“民主和科学”,掀起新文化运动。
6、十月革命后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并在五四运动后得到广泛传播。
无产阶级知识分子把马克思主义和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领导了新民主主义革命运动。
总结:①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历程:从学习西方技术,到学习西方政治制度,到学习西方思想文化,再到学习马克思主义,中国人民最终找到了救国救民的理论武器。
(经历了三个层次)②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特点:向西方学习;是一个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渐进过程。
③推动近代中国思想解放不断深入的直接原因:外国资本主义的不断入侵,民族危机加深;根本原因: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④作用或影响:推动了中国社会近代化进程;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促进了中国人的思想解放和社会进步。
二、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具体过程1、“师夷长技”的主张(即学技术)(1)林则徐与魏源的——“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①林则徐——他在广东主持禁烟期间,派人将外文资料编译成《四洲志》和《华事夷言》等资料。
《四洲志》介绍世界30多个国家的地理、历史和政治,是近代中国第一部系统的世界地理志。
因此,林则徐被称为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第一人。
(衡中学案)2020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学案(含解析)

第十三单元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与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精要综述考情分析JI CHU PAI CHA基础排查理一理一、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1.“师夷长技”(1)早期维新思想①背景:洋务运动的开展和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②代表:王韬、郑观应等。
③主张:经济上发展民族工商业,与外国进行商战;文化上兴办学校,学习西方自然科学知识;政治上主张革新,实行君主立宪制度。
④局限:没有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
(2)康梁维新思想:①思想年,发动戊戌变法。
③意义:起到思想启蒙的作用,促进了人民的觉醒,是中国近代一次思想解放潮流。
二、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1.新文化运动(1)背景①思想基础: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封建统治,民主、自由、平等思想得到进一步传播。
②经济基础: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资本主义有了进一步发展。
③阶级基础:资产阶级强烈要求实行民主制度,以陈独秀为代表的中国先进知识分子力图“根本之救亡”。
④直接原因:袁世凯在思想文化领域掀起尊孔复古的逆流。
(2)概况①兴起标志: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揭开了新文化运动的序幕。
②代表人物: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等。
③主要阵地:《新青年》。
④活动基地:北大。
蔡元培实行“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办学方针,推动新文化运动的发展。
(3)思想内容①提倡民主与科学,反对专制和愚昧、迷信。
“民主”指民主思想和民主制度,“科学”指近代自然科学法则和科学精神。
②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
“旧道德”是指以孔子为代表的传统儒家道德,有人提出“打倒孔家店”的口号。
③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胡适发表《文学改良刍议》,陈独秀发表《文学革命论》,揭开了文学革命的序幕;鲁迅把反封建内容与白话文形式有机结合。
(4)影响①猛烈冲击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使人们的思想,尤其是青年人的思想得到空前的解放。
②中国知识分子受到一次民主和科学的洗礼,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有利条件。
2020版高考历史(新课标)一轮复习模块3第十三单元近代以来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和理论成果单元高效整合

第十三单元近代以来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和理论成果[纵向梳理]一、近代中国西学东渐的历程、特点1.历程(1)近代中国人学习西方、寻求变革主要是为了中国的独立、民主和富强。
(2)学习西方与抵抗侵略、启蒙和救亡相连,体现出强烈的反封建、反侵略性质。
(3)学习西方的历程是一个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器物”到“制度”再到“文化”的不断深化的复杂历程。
(4)中国人民最终选择了马克思主义。
实践证明,真正适合中国国情的是社会主义道路。
[对点训练]1.有人把中国前期近代化的各种方案比喻成“自我疗伤”“温药治疗”“猛药重治”“开颅洗脑”。
其中“开颅洗脑”的意义是( )A,中国近代第一次思想启蒙运动B.移风易俗的社会革新运动C.真正意义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D.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D[材料中“自我疗伤”“温药治疗”“猛药重治”“开颅洗脑”分别指的是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和新文化运动。
中国近代第一次思想启蒙运动是戊戌变法;移风易俗的社会革新运动是辛亥革命;真正意义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也是指辛亥革命;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的是新文化运动,故D项正确。
]二、近代中国人在探索民主革命道路过程中走过的三种道路1.走西方人的路(1)以康有为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维新派主张向日本学习,通过改良,建立日本式的资产阶级君主立宪政体,结果失败。
实践证明,资产阶级改良道路在中国行不通。
(2)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主张向美国学习,通过暴力革命的方式,建立以美国为榜样的资产阶级共和国。
结果,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被袁世凯窃取。
实践证明,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资产阶级共和国的道路也行不通。
2.走俄国人的路1918年,俄国社会主义革命的理论传入中国。
之后,中国共产党试图通过学习俄国的“城市中心论”来夺取政权。
为此,中共一大规定党的中心任务是在城市组织、领导工人运动,结果,第一次工人运动从高潮走向低潮。
1927年,中国共产党先后发动了南昌起义、秋收起义等,全部以攻打中心城市为目标,结果也失败了。
2020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十单元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和20世纪以来的重大理论成果单元总结课件

全文结束!谢谢 仅供参考学习之用
单元总结
专题整合
一、近代中国西学东渐的历、特点 1.历程
专题连线·理清脉络
2.特点 (1)近代中国人学习西方、寻求变革主要是为了中国的独立、民主和富强。 (2)学习西方与抵抗侵略、启蒙和救亡相连,体现出强烈的反封建、反侵略 性质。 (3)学习西方的历程是一个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器物”到“制度”再到“文 化”,由被动到主动的不断深化的复杂历程。 (4)中国人民最终选择了马克思主义。实践证明,真正适合中国国情的是社会主义 道路。
2019-2020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中国近代史时段大总结讲义

2019-2020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中国近代史时段大总结讲义一、从鸦片战争到甲午战争(1840~1894年)重大史实政治鸦片战争和《南京条约》;第二次鸦片战争;三元里人民抗英;太平天国运动自然经济解体;商品输出;民用工业;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西式服装、餐饮、经济住宅传入文化抵抗派:“师夷长技以制夷”;洋务派:“师夷长技以自强”1.政治领域:西方列强发动了两次鸦片战争,中国的主权遭到破坏,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太平天国运动兴起,沉重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
2.物质领域:中国的经济结构发生了质的变化,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洋务运动创办了大量近代企业,民族资本主义产生,中国开始向近代化迈进。
3.思想文化领域:清朝统治者“天朝上国”的愚昧思想受到冲击,向西方学习的要求逐渐成为主流思想。
4.社会生活方面:西方生活方式传入中国,生活习俗发生了巨大变化,传统礼仪受到冲击。
二、从甲午战争到五四运动(1895~1919年)重大史实1.政治领域:资产阶级先后提出了君主立宪、民主共和等救国方案,开始探索在中国建立民主政治的道路。
2.经济领域:资产阶级在“实业救国”思潮的影响下,积极创办实业。
甲午中日战争后,民族资本主义得到初步发展,一战期间形成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黄金时期”。
3.思想领域:资产阶级的维新思想、三民主义、民主与科学先后登场,在社会上起到了思想启蒙的作用。
4.社会生活方面:戊戌变法、辛亥革命和新文化运动都推动了社会生活向文明化方向发展。
三、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919~1949年)重大史实1.政治领域:中国共产党逐渐走向成熟,领导中国人民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的正确的革命道路,取得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胜利,完成了反帝反封建的任务。
2.经济领域:民族资本主义继续曲折发展,国民政府统治初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期间遭到摧残。
3.思想文化领域:孙中山将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毛泽东思想形成,成为中国革命的指导思想。
2020版高考历史(新课标)一轮复习模块1第三单元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单元高效整合教学案含解析

第三单元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纵向梳理]一、19世纪40年代至20世纪三四十年代列强侵华的阶段特征、影响及认识1.阶段特征、影响(1)从起因看,与世界资本主义发展阶段和程度紧密相关,具有明显的阶段特征。
(2)从列强侵华目的看,最终目的是获取最大经济利益。
不平等条约规定的开埠通商、协定关税、资本输出等,都是这一根本目的的具体体现。
(3)从结果看,除了日本的全面侵华战争外,其他均以中国失败告终,这说明了只有全民族联合起来,才能取得反对外来侵略的胜利。
(4)从列强侵华的影响看,对中国产生了双重影响。
一方面,造成了中国的贫穷落后,阻碍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另一方面,冲击了中国旧的经济和政治秩序,扩大了中外交流的范畴和规模。
[对点训练]1.(2018·茂名二模)1853年,由于反清组织小刀会占领上海部分地区,1853年至1854年间外国领事暂代清政府收取上海的关税。
1854年6月清政府与美、英、法三国领事会谈并达成协议,成立一个由三名领事代表组成的税务司署——上海海关税务司。
该机构的设立( )A.使得中国的海关收入大量流失B.是清政府面临政治危机的产物C.缓解了清政府与列强间的矛盾D.标志着中国海关走向了近代化B[“1853年,由于反清组织小刀会占领上海部分地区,1853年至1854年间外国领事暂代清政府收取上海的关税”可得出清朝统治的危机,故B项正确。
]二、近代中国人民的抗争探索历程2.(2018·衡水中学联考)19世纪末20世纪初,以梁启超的《波兰灭亡记》、康有为的《波兰分灭记》为典型代表,亡国史研究持续不衰,仅1901-1910年间,单行本就有30余种。
1915年5月9日,因日本提出的“二十一条”问题,5月9日被定为国耻纪念日,由此导致又一波国耻史著作出版的高潮。
这反映了研究者的( )A.创新精神B.求真意识C.时代情怀D.全球视野C[材料“(19世纪末20世纪初)亡国史研究”和“5月9日被定为国耻纪念日,由此导致又一波国耻史著作出版”的高潮都说明民族危机会影响历史研究,故C项正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