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大学各建筑来历及其简介
陈嘉庚设计群贤楼群 让世界一眼看到厦大

陈嘉庚设计群贤楼群让世界一眼看到厦大95周年校庆临近,近日,我校与《厦门日报》联合开设“厦门大学走进世界”校庆特别报道专栏。
首篇于3月22日推出,题为“陈嘉庚设计群贤楼群让世界一眼看到厦大”。
今起,该专栏将陆续推出系列报道,以“厦门大学走进世界”为主题,选取我校国际化进程中的典型人物和事例,展现厦大一路走进世界的足迹和进程。
敬请关注。
(宣传部)附:《厦门日报》“厦门大学走进世界”95周年校庆特别报道解密厦门大学国际化办学之路陈嘉庚设计群贤楼群让世界一眼看到厦大楼群采用“一字形”设计,蕴含着带领厦大走进世界的决心陈嘉庚(左一)、林文庆(右一)等视察建设中的厦大校舍。
当年,外国的轮船来往厦门港时,能从海上一眼就看到一字排开的群贤楼群。
现在,群贤楼群仍是厦门大学的标志之一。
【开栏的话】1921年4月6日,陈嘉庚先生创办厦门大学。
今年4月6日是厦大建校95周年,今年校庆的主题是“厦门大学走进世界”。
厦大校方昨天说,今年的厦大校庆有两大特点,一是突出“国际性、学术性、文化性”,二是由师生校友唱主角。
从今天起,本报启动厦门大学建校95周年系列报道,介绍厦大国际化办学行进轨迹,并将及时报道校庆活动。
【手记】从“走向世界”到“走进世界”10年前的厦大85周年校庆,校方确定的主题是“厦门大学走向世界”,10年后的95周年校庆,厦大以“厦门大学走进世界”为主题。
从字面上看,过去十年,在办学国际化道路上,厦大只完成一个字的改变——从10年前“走向世界”到今年的“走进世界”。
不过,朱崇实认为,从“向”到“进”,虽然是一个字的改变,但是是大学的一大步。
他说,经过十年的努力,我们终于可以说,我们从“走向世界”的起跑线,跑到了“走进世界”的另一个起跑线,开始国际化办学又一个新的旅程。
如果从更大背景的视角,或许可以更好理解厦大今年确定“走进世界”主题的意义——在著名的“211工程”和“985工程”之后,去年国家启动“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的“双一流”战略,这被认为是中国大学冲刺国际前列、打造顶尖学府的冲锋号。
厦大景点介绍

1.厦大介绍学校由著名爱国华侨领袖陈嘉庚先生于1921年创办,是中国近代教育史上第一所华侨创办的大学,是国内最早招收研究生的大学之一,被誉为“南方之强。
它是一所公立大学。
2015年,厦门大学马来西亚分校建成。
1921年陈嘉庚先生创办厦门大学时即把“自强不息,止于至善”定为校训——奋发图强,尽善尽美。
(语出《周易》和《大学》)2.群贤楼群:群贤楼群是厦大最早最古老的建筑群,也是建校之初的第一组建筑。
楼群最大特色": ①古今、中西合璧式.②楼梯石板悬挑式.③清水雕砌特大的张灯结彩、垂珠彩帘吉祥:图案式.在当时,三大特色均是独一无二,为此,1989年后厦门市把它定为古建筑保护单位.。
3.芙蓉湖畔:建校之初,李光前帮助陈嘉庚资助厦门大学,为厦门大学的发展做出重要贡献,因此,这片湖就以李光前的家乡——南安芙蓉乡来命名。
(略)4.南光食堂前的桉树?介绍攀树课:攀树课起源于上世纪80年代的美国,后来流传向世界各地。
2012年,厦大正式设计攀树课,是国内教授攀树课运动的先驱。
首先,通过这门课,可以加强学生的心理素质,更加了解自己;此外,可以提供一个走进树木的机会,唤醒生态环保意识,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树木已经越来越被忽视和压迫,其实它是构成地球生态和谐的重要因素;最后,攀树课在现代社会有重要的实践意义,比如说在两个月前的台风之后,树木一片狼藉,在机械到达不了的地方,既需要依靠原始的人力来修建树木。
5.上弦场和建南大礼堂:建南大礼堂于1952年开工,1954年竣工。
是陈嘉庚先生亲自参与设计、督建,由女婿李光前先生为主的福建南安华侨捐资而建。
建南大礼堂建筑精细巧妙,特大的张灯结彩,垂珠彩帘图案的点缀,成为古今、中西相结合,博采众长的一大独特景观。
建南楼群秉承嘉庚建筑的“一主四从”传统布局,五幢建筑弧型排开面向大海环抱美丽的上弦场,是厦门市的标志性建筑之一。
厦大建南大礼堂建成5周年后的1959年8月23日,超强台风正面袭击厦门,风魔毁楼拔树重创整个厦门岛,但建南大礼堂啸傲台风。
建筑导游词

厦门大学知名建筑及自然风光一,厦大建筑厦门大学有着丰富的物资文化遗产,也有丰富的精神文化遗产。
虽然走过90年的春秋,但仍焕发着青春的气息,是一个历史和时代相融合的校园。
在物资遗产方面,以建筑为代表,厦大的建筑风格突出表现为陈嘉庚风格。
陈嘉庚风格是,布局多是一字形,或半月行围合式,采用一主四从式。
中西结合,闽南大屋顶和西式外廊建筑式巧妙结合,俗称“戴斗笠,穿西装”,也自认为“东方压倒西方”。
建筑元素很丰富,包括斜屋面、红瓦、拱门、圆柱、连廊、大台阶为基本特征,多元融合。
其中由陈嘉庚改良的红土烧制的瓦称为“嘉庚瓦”。
陈嘉庚风格的建筑的中央屋顶为“三川脊、歇山顶”,高低错落,很有节奏感。
也许朋友们要问:什么“三川脊”和“歇山顶”呢?三川脊特指屋顶分三段,中段抬高,并作垂脊, 以使屋顶发生丰富的变化层次,增加华丽精致的感觉。
歇山顶共有九条屋脊,即一条正脊、四条垂脊和四条戗脊,因此又称九脊顶。
由于其正脊两端到屋檐处中间折断了一次,分为垂脊和戗脊,好像“歇”了一歇,故名歇山顶。
属于陈嘉庚风格的建筑主要为四大楼群,包括群贤楼群、建南楼群、嘉庚楼群、映雪楼群。
群贤楼群群贤楼群坐落在演武场上,“群贤”名取群贤毕至的含义,一主四从,一字行坐北朝南。
寓意“群贤毕至”的群贤楼群,是最早建设的嘉庚风格楼群建筑。
“一主四从”的五幢楼“一”字形坐北朝南排列在演武场上,具有巨大的张力和强烈的视觉效果。
主楼群贤楼“群贤”二字是由当时的校长林文庆教授亲笔题写的。
群贤楼与左右两边的同安楼、集美楼是外廊式建筑,东端的映雪楼和西端的囊萤楼属内廊式结构。
五幢楼的内廊形成一条几百米长的廊道。
厦门大学群贤楼五幢一字排列,建在厦门市五老峰下、南普陀寺前的演武场上.以居中建筑、装饰最考究、体量也最大(2725平方米)作校办公用的群贤为名.东边为集美、映雪.西边为同,安、囊萤.建于1921-1922年,建筑面积9576平方米.为陈嘉庚独资兴建厦大的主楼群.囊萤、映雪很长时间作学生宿舍,现已调整与同安、集美一样做教学、科研用房.楼群最大特色": ①古今、中西合璧式.②楼梯石板悬挑式.③清水雕砌特大的张灯结彩、垂珠彩帘吉祥:图案式.在当时,三大特色均是独一无二,为此,1989年后厦门市把它定为古建筑保护单位.中央主楼的屋顶采用闽南民居的大屋顶“三川脊”歇山顶建筑,高低错落,富有节奏感,群贤楼为早期校行政办公楼,8年前的校庆才将校长办公室迁至嘉庚三主楼。
厦大学生公寓简介

丰庭学生公寓丰庭园区得名于已被拆除的老丰庭园区。
1950年12月,厦门大学建筑部成立,嘉庚先生亲自主持扩建厦大的工程,而“丰庭楼区”工程就是其中一。
当年的丰庭楼建筑设计较之建校初期有所突破,白岩红砖琉璃瓦,骑楼走廊配以绿栏杆,传统民族风格又不乏南洋的亚热带风情,是“嘉庚风格”新的典范。
像许许多多老旧的建筑一样,丰庭楼区退出历史的舞台了,拆除之后,当年嘉庚老人构建“丰庭第一”楼体大量的花岗岩石材依然坚实如初,它们就地筑入新建的博士楼区,成为厦门大学“更上一层楼”打底的基石。
丰庭楼群是厦门大学本部新建学生宿舍楼群之一,房间设计为单间独卫,主要用于解决全校女博士生的住宿问题。
建成于2005年夏季,当年9月正式入住。
丰庭园区地靠厦门大学大南校门,临近嘉庚楼群、厦大图书馆、厦大派出所、厦大后勤超市、勤业餐厅,在学习、生活、交通各各方面都为丰庭园区的博士生们提供着极为便利的条件。
管辖范围囊括丰庭一、丰庭二、丰庭四、丰庭五共计四栋宿舍楼。
海滨新区学生公寓海滨新区位于环岛路旁,与胡里山炮台及白城海滩仅一路之隔。
辖区内共有学生宿舍三栋,分别为新区一、二及三号楼,顺坡而建,由下而上依次排开。
新区一为女生楼,其余两栋均为男生楼。
目前住有来自法学、艺术、管理、生命科学、医学等学院的本科及硕士生1098人,其中04级延期本科生7人、04级五年制本科37人、05级本科生269人、06级本科生562人、06级硕士1人、07级硕士163人、08级硕士46人、06级博士1人、07级博士3人、交流生9人。
宿舍楼于04年重新装修,外观被粉刷成纯白色,简洁清新,在绿树掩映中仍显得格外醒目。
房间内部结构为带有独立卫生间的套房,目前均为四人间。
海滨新区宿舍临近法学院、艺术学院院楼及厦大图书馆法学分馆,对面即为海滨餐厅和小卖部,离胡立山公交车总站不远,为同学们的学习、生活带来了便利。
且由于距本部老区有一定距离,往来汽车人群较少,新区因此以清幽宁静闻名。
厦门大学景点

厦门大学景点
厦门大学位于福建省厦门市,是一所以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为主的综合性高校,也是中国第一所现代全国重点大学,是中国受国家重视的著名高校之一。
厦门大学拥有丰富多彩的景点,其中古老悠久的景观特色十分丰富,给人留下深深的印象。
厦门大学的校园里有许多知名的景点,最著名的是校园南门、南系操场、百年祠堂以及历史悠久的古老四合院。
校园南门是一个气势雄伟的纪念塔,由八座高楼组成,两边用花岗石组成,形状像拱门。
它不仅体现了厦门大学的豪迈,而且成为厦门大学最受欢迎的景点之一。
南系操场位于校园的西面,是校园中最大的操场,面积约为七万平方米。
它被环绕着一排排的青松林,犹如一个大绿宝石,把大学的风景框住。
每当运动会的时候,操场上都会挤满热情的学生们,而这座古老的操场也是大学生活的一部分,令学生们充满无尽的回忆。
除此之外,厦门大学还有另外两个著名的景点,一个是百年祠堂,另一个是古老的四合院。
百年祠堂是厦门大学校史上最古老的建筑,也是厦门大学最有历史感的景点之一。
这里曾经是学校官员办公的地方,而如今,百年祠堂已经成为一所纪念厦门大学历史的博物馆。
此外,厦门大学的古老四合院也令人印象深刻,在校园中央,它是大学历史最悠久的建筑之一,有着巨大的历史价值。
四合院有三楼,其中有许多有趣的景点,由历史文物和艺术品组成。
总之,厦门大学有许多著名的景点,每个景点都有其独特的历史
和文化背景。
这些景点给厦门大学带来了良好的环境,也吸引了许多学者和游客前来参观。
厦门大学的景点无论在历史意义上还是文化意义上都有着重要的地位,它们的存在也为厦门大学增添了许多文化气息和历史痕迹。
厦大的景点介绍文章

厦大的景点介绍文章
厦门大学是中国著名的综合性大学,坐落在风景如画的厦门市。
以下是对厦大的一些主要景点的简要介绍:
1. 南普陀寺:位于厦大校园内,是一座具有悠久历史的佛教寺庙。
寺庙周围环境优美,修建精美,是学生们静心思考和放松心情的好去处。
2. 南山塔:是厦大的标志性建筑,高约36米,仿宋建筑风格。
塔上有观音大士供奉,可以登塔眺望校园和周边景色。
3. 白城沙滩:位于厦大东南的白城海边,是一片美丽的沙滩。
这里沙质细软,海水清澈,可以沐浴阳光,晒晒太阳,感受海滩的悠闲氛围。
4. 集贤楼:是厦大最古老的教学楼之一,也是学校的象征之一。
楼内有一座可供参观的展览厅,展示着学校的历史和发展。
5. 菽庄花园:是一座美丽的园林景区,内有花坛、小桥流水和凉亭。
这里有繁花似锦的花木,环境宜人,是散步和拍照的好地方。
6. 图书馆和大礼堂:厦大的图书馆是全国知名的图书馆之一,拥有丰富的图书资源和舒适的阅览环境。
大礼堂是学校举办各类重要活动和演出的地方,也是学生文化交流的重要场所。
以上只是对厦门大学部分景点的简要介绍,厦大校园内还有许多美丽的景观等待着您的发现。
无论是校园还是周边的风景名胜,都为您提供了一个愉快的学习和生活环境。
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厦门大学旧址

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厦门大学旧址1937年7月1日,私立厦门大学正式改为国立。
几天后,抗日战争爆发时,萨本栋带领一众师生将厦大迁到位于福建西部的长汀因地处海防前线。
“厦门大学旧址”有15幢,其中包括群贤楼群、建南楼群、芙蓉楼群以及厦大人类学博物馆。
厦门大学旧址,在历史的长河里,陪伴一代又一代高校学子走过,这些建筑的意义已经不仅限于建筑物本身。
入选首批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的它们,经历了风风雨雨,也见证了历史沧桑,需要我们继续去保护。
建筑界建筑施工频道分享更多像厦门大学旧址这样的优秀建筑设计施工案例,寻找建筑之美,探索建筑之路,欢迎关注我们~长汀国立厦门大学旧址国立厦门大学旧址(长汀县文庙)位于福建省龙岩市长汀县横岗岭路 7号(中区小学内)。
1937年7月1日,南京国民政府核定,私立厦门大学正式改为国立。
7月6日,教育部任命萨本栋博士为厦门大学校长。
刚从美国俄亥俄大学客座教授载誉回国的萨本栋是清华大学物理系教授,在他来厦门大学报到的第二天,震惊中外的卢沟桥事变爆发。
10月,开始筹划迁校。
1937年12月20日,厦门大学正式停课,经过三天的整装,24日开始向长汀进发。
从厦门到长汀行程800里,要渡过鹭江、九龙江,越过崇山峻岭。
加上土匪出没、车辆罕见,300多名师生肩扛手提行李和书籍,走了整整23天才到达长汀。
等人数到齐,萨本栋的清点结果是:学生239名,教职员工83人,其中教授18人,副教授4人,讲师8人,助教14人。
在长汀,厦大校址位于北山麓文庙、万寿宫一带,与长汀中学校舍紧密相连。
当时的条件是艰苦的,学校以长汀文庙为办公场所,借一座破楼做女生宿舍,租长汀饭店给教授安身栖息。
如今,阳光下,“国立厦门大学”的牌匾熠熠生辉。
这座校门是由厦门大学出资50万元,在2001年重新修复的。
最美大学——厦门大学介绍

“自强不息”意指自 觉地积极向上、奋发图 强、永不懈怠。“止于 至善”语出《礼记·大 学》:“大学之道,在 明明德,在亲民,在止 于至善”,指通过不懈 的努力,以臻尽善尽美 而后才停止,也就是说 不达到十分完美的境界 绝不停止自己的努力。
图书馆
图书馆
厦门大学图书馆设立于1921年,现设有1个总馆、3个 分馆(漳州校区、曾厝垵学生公寓、翔安校区)、3个专业 分馆(文史、经济与管理、法学)以及7个学院资料室(建 筑与土木工程学院、外文学院、化学化工学院、南洋研究院、 台湾研究院、教育研究院等)。截止2005年9月底,图书馆 馆藏资源总量为409万册,生均103册。经济学、管理学、哲 学、历史学、数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等本校具有优势
建南大礼堂建在演武场东南角山岗上,1952年开工, 1954年竣工。它的建筑精细巧妙,楼房最大特色为利用前面 最高部位(25米)的中式歇山顶与精细雕砌各种吉祥图案,尤 其是特大的张灯结彩、垂珠彩帘图案的点缀方式,使之成为 古今、中西相结合,博采众长的一大独特景观。
厦门大学鲁迅纪念馆在福建厦门大学集美楼,1926年9 月4日至1927年1月16日鲁迅在厦门期间曾寓居于此。1952 年在此设立厦门大学鲁迅纪念室。这是目前国内唯一设在高 校的鲁迅纪念馆。
厦大有南校门,就是所谓的主校门,并不是因为它在学 校的南边,只是因为毗邻南普陀寺而得名,出了南校门便是 沙滩。南校门股部而端正庄严。一批批朝气蓬勃、热情洋溢 的学子从这里开始大学之旅,一代代踌躇满志、怀揣憧憬的 人才从这里踏入新的征途。
嘉庚楼群座落于中国最美的大学--厦门大学校园内。该 楼群以厦门大学的创办人,著名爱国华侨陈嘉庚先生的名字 命名。它是厦门大学建筑系师生自已设计,由五个相连的楼 组成,位于风景秀丽芙蓉湖畔。是厦门大学的标志性景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学各建筑来历及其简介(含图)嘉庚风格的历史建筑嘉庚风格的校园建筑,开始于20世纪20年代,包括群贤楼群、芙蓉楼群、建南楼群三个各自独立而又彼此联系的建筑组群。
这种风格前后经历了全面西方样式向富有闽南特色地域建筑样式的转变,直至形成不土不洋、中西混合的独特、新奇的建筑形态。
这就是注重闽南式大屋顶与外廊建筑式样西式的巧妙结合,以斜屋面、红瓦、拱门、圆柱、连廊、大台阶为基本特征。
在2001年落成的嘉庚楼群,是大学嘉庚风格的新的标志性建筑。
嘉庚楼群秉承嘉庚建筑的“一主四从”传统布局,在校园中心沿南北向成线性展开。
主、从楼高低错落,空间上以一高四低取得群体均衡。
楼群东侧略呈弧形,面向中心广场,前方是开阔的芙蓉湖,从规模及高度上成为校园的主体楼群。
校区建筑:位于龙海市港尾镇与厦大本部隔海相望的校区,其规划与建设,在建筑理念的传承和建筑风格的发扬上,也始终散发着嘉庚建筑的独特魅力。
主楼群又一次以“一主四从”的形式“一”字形朝东构筑,五幢楼之间有连廊贯通,使楼群成为一个有机整体。
其他如学生公寓、学生食堂等建筑造型,从红砖粉墙、山墙坡顶、拱券连廊,到细部线角、色彩妆饰,既承袭嘉庚建筑的风格,又展示着自己的鲜明个性。
嘉庚建筑是嘉庚先生个人的审美品位与当地能工巧匠智慧碰撞的结晶,是西方南洋建筑与闽南建筑在实践中不断磨合筛选而达成的中西结合的成功例。
访问过大学的郭沫若先生曾动情地赞誉“厦大之美,全国之最”。
20世纪80年代初,我国著名建筑大师从周教授著文盛称嘉庚建筑“在近代建筑史上有其不可磨灭的地位,今后要定为宝贵文物来保护”。
专家的高度评价,也足以证明在特定历史时代建造起来的嘉庚建筑具有重要的艺术与科学价值,采取有效的措施加强保护嘉庚建筑是有重大现实意义的。
1. 群贤楼群群贤楼群是嘉庚校主建校时候建的。
群贤楼群包括映雪楼、同安楼、群贤楼、集美楼、囊萤楼5幢建筑。
楼群兴建于1921年5月,1922年底竣工,这是大学的首批校舍。
群贤楼群动工兴建时,为了表达嘉庚自己教育兴国的决心,特地选择5月9日(即国耻纪念日)作为校舍奠基日。
校舍落成后嘉庚将1号及5号楼分别命名为“映雪楼”和“囊萤楼”。
“映雪”、“囊萤”二语,出自古人康、车胤不畏贫困、勤奋好学的典故。
2号及4号楼,嘉庚则以“同安”和“集美”两地名命名,表达了嘉庚先生为振兴家乡、办好国民教育的决心。
中间主楼落成时,有人建议取名为“嘉庚楼”,当即被嘉庚否定。
又有人建议以“敬贤”(嘉庚之弟名)命名,嘉庚经过一番思考后,改“敬贤”为“群贤”,取“群贤毕至、少长咸集”之意。
时群贤楼、同安楼和集美楼为教学楼,映雪楼和囊萤楼为学生宿舍楼。
1938年5月至1945年8月,沦陷期间,大学成为日寇军营,校舍受到极大破坏。
1946年厦大复校后,对群贤楼群等进行了修缮。
20世纪八九十年代再次维修。
该楼群呈“一”字形排列,坐北朝南,砖石木结构。
映雪楼和囊萤楼为三层建筑,建筑面积均为2316平方米,平面均呈双角楼廊式布局。
墙体为花岗岩条石砌筑,楼面为木结构上铺红色斗底砖。
双坡西式屋顶,屋顶铺红色机平瓦。
山墙开尖拱形窗,三楼设前廊,8根西式圆柱承托屋檐。
两楼3楼中亭亭楣上分别镌有嘉庚和敬贤手题的“映雪”、“囊萤”两字。
集美楼和同安楼为二层建筑,建筑面积分别为1062平方米和1096平方米。
墙体为花岗岩条石砌筑,楼面为木结构上铺红色斗底砖。
平面呈前廊式布局,一楼为拱形廊,二楼为方形廊,廊中间装饰西式顶檐柱。
屋顶为双翘脊歇山顶,脊尾呈燕尾式。
屋面铺红色机平瓦。
同安楼和集美楼的楼名分别为时任道道的培锟和原思明县县长来手书。
群贤楼平面呈“T”字形,建筑面积2593平方米。
前廊式布局,墙体为花岗岩条石砌筑,楼面为木结构上铺红色斗底砖。
中部屋顶为双翘脊重檐歇山顶,两翼为双翘脊歇山顶,脊尾呈燕尾式。
屋面铺红色机平瓦。
山墙及屋檐下有闽南传统的灰雕泥塑及木雕垂花装饰。
“群贤”楼名为时任大学校长林文庆手书。
各楼之间以双坡顶木廊相连。
中央主楼的屋顶采用闽南民居的大屋顶“三川脊”歇山顶建筑,高低错落,富有节奏感。
集美楼、同安楼还是以中式风格为主,花格屋脊、石结构墙体,筑造典雅独特。
出自勤奋读书的典故而命名的囊萤、映雪两座楼,其建筑风格则趋于西洋式。
整个群贤楼群的这种中式占主导地位、西式为辅的建筑风格,体现了嘉庚先生对民族精神的崇尚和强调。
囊萤楼由于是省第一个党支部所在地而被列为历史文化名楼。
集美楼是当年鲁迅先生在大学工作、生活过的住所,现辟为“大学鲁迅纪念馆”。
2、芙蓉楼群芙蓉楼群由芙蓉一、二、三、四和博学楼组成,除博学楼建于1923年外,其余建于1951年至1954年。
博学楼初建时为教职工宿舍,1953年在此建成大学人类学博物馆。
芙蓉一、二、三、四号楼为学生宿舍。
芙蓉楼群基本呈半环状布局。
芙蓉一、二、三、四号楼平面呈双角楼前廊式布局,一、四号楼3层建筑,二、三号楼主体3层、局部4层。
砖石木结构,楼面均为木结构上铺红色斗底砖。
芙蓉一、二、三号楼墙体以红色清水砖砌筑、花岗岩作装饰镶砌。
芙蓉一层顶主体为硬山顶,角楼为歇山顶。
芙蓉二、芙蓉三门楼及角楼屋顶为歇山顶,两翼为硬山顶。
脊尾呈燕尾式,屋面均铺绿色琉璃瓦。
角柱作“出砖入石”装饰。
拱券、栏杆及窗套均为西式装饰。
三座楼的建筑面积分别为6045平方米、4820平方米和4120平方米。
芙蓉四楼高3层,建筑面积4254平方米。
墙体以花岗岩条石砌筑、红色清水砖作装饰镶砌,屋面为双坡西式屋顶,上铺红色机平瓦。
拱券、栏杆及窗套均为西式装饰。
博学楼高3层,建筑面积2496平方米。
平面呈双角楼廊式布局,墙体为花岗岩条石砌筑,屋面双坡西式屋顶,上铺红色机平瓦。
3. 建南楼群嘉庚女婿光前先生捐赠。
建南楼群系20世纪50年代初,由嘉庚先生的女婿光前先生捐资、嘉庚先生督造的,包括建南大会堂、成义楼、成智楼、南安楼、南光楼五幢大楼,曾是厦大颇具风格的标志性建筑群。
光前先生的哲嗣主持的新加坡氏基金会念其年久失修,遂于1994年开始陆续捐献1630多万元巨资,予以全面翻修,2001年我校80周年校庆期间举行了翻修竣工典礼,昔日雄伟壮丽的建南楼群重新屹立在厦大上弦场上。
在大学的嘉庚风格建筑中,以建南楼群最为宏伟壮观,它是嘉庚先生倾注心血最多的杰作。
建南楼群亦由“一从四主”的五幢楼组成,主楼为建南大礼堂,东侧为南光楼、成智楼,西侧为南安楼、成义楼。
五幢楼排列成弧形,巍然矗立在山坡上,正面向南俯瞰大海,楼前辟为半椭圆形的大运动场,利用楼群与运动场之间的落差,因地制宜地砌成可容纳两万人的大看台。
由于运动场与看台都呈弧形,恰似上弦月,故称之为“上弦场”。
建南楼群由成义楼、南安楼、建南大礼堂、南光楼、成智楼5幢建筑组成,建于1951年至1954年。
时成义楼为生物馆,南安楼为化学馆,建南楼为学校大礼堂,南光楼为物理馆,成智楼为图书馆。
2000年至2003年维修。
嘉庚创办学校从不为自己留名,但对他人的支持和赞助,却铭记于心。
光前先生长期竭力资助大学,故芙蓉楼群和建南楼群的命名多与光前有关。
光前祖籍为南安芙蓉乡,故有芙蓉楼群及南安楼之名。
“成义”、“成智”则以光前的亲属名来命名。
而“建南”大礼堂则是与集美学校的“福南”大礼堂相呼应,两者合起来即是“南部”,寓意大学和集美学校是南部教育基地。
建南楼群建于一山冈上,沿山势呈半月形围合排列,南临上弦体育场,故又称上弦楼群。
外轮驶入海域,即可看到这组巍峨壮观的楼群。
中式风格建筑建南大礼堂位居中央,其余4座西式风格建筑分列两侧。
成义楼、南安楼、南光楼、成智楼4幢楼的结构和形制基本相同,均为3层建筑,平面呈廊式布局,石木结构,墙体为花岗岩条石砌筑,楼面为木结构上铺红色斗底砖。
屋顶为双坡顶,面铺红色机平瓦。
山墙开拱形窗,角柱作“出砖入石”装饰。
4幢楼的建筑面积分别为5710平方米、4614平方米、4518平方米和3848平方米。
建南大礼堂前部为门楼,后部为礼堂主体,石木结构。
门楼共4层,建筑面积5578平方米。
屋顶为双翘脊重檐歇山顶,脊尾呈燕尾式,屋面铺绿色琉璃瓦。
山墙及屋檐下作闽南传统的灰雕泥塑及木雕垂花装饰。
一层入口门厅矗立着4根西式廊柱,廊后为花岗岩砌筑的三开间厅堂,立面套嵌精雕细凿的辉绿岩“门贴脸”,厅堂设三道紫红色对开大门。
礼堂为单层,屋顶为西式双坡顶,屋顶铺红色机平瓦。
该建筑群系嘉庚建筑的精品和代表作,也是大学的标志性建筑。
4. 逸夫楼也就是国际会议中心之一,是由的邵逸夫先生资助。
逸夫楼即“大学国际学术交流中心”大楼,位于芙蓉湖西北面,由著名实业家邵逸夫先生捐款500万港元兴建。
该楼于1991年3月建成,共7层,建筑面积6500平方米,主楼设客房,另设会议室、门厅、餐厅等配套设备。
它既是国际学术交流中心,又是一座多功能的高级宾馆,对于改善学校接待条件,加强国外学术交流起了重要作用。
5. 明培体育馆明培体育馆位于囊萤楼前面演武场西边,是旅菲华侨、我校海外函授学院1957年入学的学生佘明培校友及其夫人施淑好女士,捐献人民币210万元(一说30万美元,又说外汇人民币100万元)建造的正规化体育馆。
1986年4月破土奠基,1990年4月落成,共3层,建筑面积4700多平方米,屋顶采用进口铝锌钢板,设计新颖,造型美观;馆设有一个篮球场,2000个座位的看台,可作为各种体育训练和比赛之用。
该馆的兴建,为我校开展体育活动增添了良好的设施。
7. 华侨之家“华侨之家”楼系菲律宾校友庄中坚先生、卿卿女士,以其父辈名义捐款外汇人民币10万元建造,1984年10月落成,建筑面积300平方米,设会议厅,兼设套房,是我校侨联的办公地点,也是归侨教职工的活动场所。
8. 电镜楼电镜楼即电子显微镜实验楼,是著名爱国人士桂华山先生捐资兴建的。
1982年6月,桂华山先生闻我校已接受联合国有关机构赠予的两部电子显微镜,尚需建造电镜实验楼,乃慨然捐赠港币100万元,兴建此楼。
电镜楼于1983年开工,1984年竣工,建筑面积1021平方米,现做生命科学学院实验室用房。
9.西校门西校门建在厦大旧主楼群贤楼群西边,由台胞、我校名誉校友子露先生捐赠10万美元建造,1991 年3月落成。
西校门高7.4米,长25米,建筑面积120平方米。
采用花岗石材,以左右延伸的弧面、上方两角微微翘起的长方形为造型基调,主体对称式构图上面配以浮雕,以体现高校大门所应有的庄重性及文化涵,整个造型简洁、明快、舒展,富有现代感。
10. 萨本栋墓园萨本栋先生自1937年至1945年任大学校长,在抗战爆发、我校迁长汀办学的艰难环境下,带领全校师生发愤图强,以高尚的人格赢得全体师生的尊敬。
萨本栋墓园位于成义楼后面(?),其修建系由菲律宾、、美加、、泰国、新加坡厦大校友会于1989年发起筹款,后、、、、温州、等校友会参与捐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