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鲁尔工业区改造的案例分析

合集下载

德国鲁尔和法国洛林老工业基地改造的案例总结

德国鲁尔和法国洛林老工业基地改造的案例总结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以若松区响滩地区为中心,推进“北九州生态工业园工程”。并通过与位于附近的北九州学术研究区 紧密结合,全面开展从“教育基础研究”到“技术验证研究”及“环保技术产业化”的综合性项目,引进 了废旧汽车、废旧办公设施、废旧家电、废食用油再生利用等环保企业。目前北九州已成为全日本评选的 国家“星空城市”,获得了联合国环境计划署颁发的“全球500佳”奖。
(三) 国家扶持政策 要从两方面进行支持: 一是政府设立专门的机构, 制定改造振兴的总体规划。为帮助老工 业基地“再开发” , 美国设立了经济开发署 ( EDA) , 采取补助金或贷款的方式帮助老工业基 地所在地的政府。法国也建立了专门负责传统产业和工业衰退地区产业转型的机构, 对老工业 进行有组织、有计划的转型工作。德国在对鲁尔重工业区进行改造的过程中成立了鲁尔区地 区发展委员会, 负责编制鲁尔的长期发展规划。二是政府在财政上予以投资, 给予经济支持。 美国在其汽车工业遭受日本汽车的冲击后, 政府采取各种措施援助汽车厂商进行新技术改造 (仅克莱斯勒一家得到政府贷款的数额就超过了美国阿波罗登月计划的投资)。
(六)改善环境质量 鲁尔区在转型过程中高度重视环境保护,采取了有力措施改善一度被严重污染的环境 ,如 限制污染气体、污水的排放、建立空气质量监测系统等。特别是针对产业撤退后土地污染严重, 清理耗资巨大,私企无利可图的问题,州政府设立土地基金,购地后进行修复,土地经过消毒等 处理后再出让给新企业,成为新的工业用地、绿地或者居民区。为了美化环境 ,提高生活质量, 还在区域总体规划中制定 了营造 “ 绿色空间”的计划,全区进行了大规模的植树造林。
国外老工业基地振兴公共政策现状
(一) 人员安置政策 转业人员的安置和再就业是国外老工业基地产业转型的“瓶颈” , 各国为解决这一问题, 普 遍在已有社会保障制度的基础上,采取了进一步的针对性措施。在法国洛林,成立了各类培训中心, 培训中心根据培训者的文化、技术基础, 将要从事的工作和国家将要发展的新产业, 有针对性地分 门别类进行培训。德国政府也为青年矿工转岗培训提供“转业培训津贴”的方式, 帮助实现再就 业。并且根据新建企业接纳原矿工数量提供就业职工工资额的 60%~80%的补偿金, 补偿时间为 3 个月至 12 个月。同时为适应新产业发展的需要, 发达国家在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的过程中, 非 常重视对这些地区的教育投入, 以改善和提高当地人口的综合素质。

德国鲁尔工业区改造的案例分析

德国鲁尔工业区改造的案例分析

德国鲁尔工业区——资源型城市的转型经典08城市规划0841502014 杨青青为了应对生产结构单一、煤炭的能源地位下降、世界性钢铁过剩、新技术革命的冲击导致的“煤炭危机”和“钢铁危机”,北威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措施进行鲁尔区的经济转型和产业改革,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调整改造传统工业,加大开放力度,吸引新兴产业投资,充实区域产业结构。

○1对传统的老矿区进行清理整顿:关、停、并、转那些生产成本高、机械化水平低、生产效率差的煤矿企业,集中到盈利多和机械化水平高的大型企业中去,更新设备和技术改造,调整产品结构和提高产品技术含量。

对其他大型企业采取了稳定改造的政策,以避免社会动荡。

○2改善鲁尔区的投资环境,鼓励新兴工业迁入鲁尔区,优化发展这些新兴工业加入的有利条件:劳力充足,交通便利,及巨大的消费市场。

鲁尔区在产业结构调整的过程中,十分重视扶持那些有创新能力的中小企业,不断加大对中小企业科研和开发的支持力度。

政府制定了鼓励向中小科技企业进行风险投资的计划以及联合研究和创新网络计划,促进和加强中小企业与科研机构的合作。

中小企业凭借自身较强的应变能力,在发展壮大的同时,也为安置鲁尔区转型过程中出现的大量失业人员做出了巨大贡献。

目前,80%的劳动力在中小企业就业,中小企业被称为德国经济的“脊梁”。

2、完善交通运输网,推动区域综合开发鲁尔区煤管协会在1968-1973年进行了交通规划中提出,有计划地对现有的线路进行技术改造,发展区内快车线。

依照规划修建了鲁尔区波恩-科隆-杜塞尔多夫-多特蒙德、科隆-伍佩尔塔尔-多特蒙德两条高速公路。

区内架起了高架铁道,为解决了铁路公路交叉引起的矛盾,发挥了很高的效能。

鲁尔区在水运优势的基础上搞好水陆联运,加速南北向交通线路的建设,组成统一的运输系统,把全区彼此分隔的工业区和城市紧密地衔接起来,对全区的综合开发起了极其重要的先行作用。

3、科研与实践相结合,将科技优势转化为生产力○1加强科研界与经济界的合作。

国外工业遗产改造艺术设计手法案例

国外工业遗产改造艺术设计手法案例

国外工业遗产改造艺术设计手法案例一、案例概述工业遗产改造是近年来全球范围内备受关注的话题。

许多国家都在积极探索如何将废弃的工业遗址转化为具有文化、历史和艺术价值的公共空间。

本文将介绍国外几个具有代表性的工业遗产改造案例,分析其艺术设计手法,并探讨其成功经验。

二、案例分析1.德国杜伊斯堡风景公园杜伊斯堡风景公园位于德国鲁尔工业区,前身是一个钢铁厂。

经过改造,公园如今已成为一个集生态、景观、文化于一体的公共空间。

设计者利用原有的工业设施,如高炉、铁轨等,创造出一个富有历史感的景观。

同时,通过植被绿化和自然水体的引入,改善了区域生态环境。

2.美国纽约高线公园纽约高线公园前身是一条废弃的高架铁路。

设计师保留了原有铁路的特色元素,如铁轨、枕木等,将其融入公园的景观设计中。

高线公园如今已成为纽约市的文化地标,吸引了大量市民和游客前来游览。

3.英国利物浦港湾改造利物浦港湾是英国工业革命时期的重工业区。

经过改造,港湾地区变身为一个集商业、文化、娱乐于一体的城市中心。

设计者保留了原有的工业建筑和设施,如船坞、码头等,并将其与现代建筑和景观设计相结合。

同时,通过引入艺术装置和文化活动,提升了区域的文化价值。

三、艺术设计手法分析1.保留和再利用原有工业元素在工业遗产改造中,保留和再利用原有的工业元素是关键的艺术设计手法之一。

这些元素不仅具有历史价值,还能为新的空间增添独特的魅力。

设计者可以通过巧妙地运用这些元素,创造出富有创意的景观和空间。

2.引入自然元素和生态设计将自然元素和生态设计引入工业遗产改造中,可以改善区域环境,提升空间品质。

植被、水体等自然元素的加入,能够软化硬质空间,提供宜人的休闲环境。

同时,生态设计还能促进区域的可持续发展。

3.结合文化和艺术装置文化和艺术装置是提升工业遗产改造空间品质的重要手段。

通过引入文化活动、艺术展览等,能够丰富空间内涵,吸引更多人流。

同时,艺术装置的运用还可以为空间增添视觉冲击力,提升空间的艺术美感。

德国鲁尔区转型的成功案例

德国鲁尔区转型的成功案例

德国鲁尔区转型的成功案例
德国鲁尔区是资源型城市成功改造转型的经典案例。

经过多年的不断调整与改造,鲁尔区早已不是衰落的工业区,而是保持着继续发展的势头。

鲁尔工业区的保护观念强调产业景观的整体性,无论是已经沉寂的车间,还是斑驳的构筑,都被保存了下来。

目前,该地区已拥有200座博物馆、120家剧院、250个文化节以及100座音乐厅等。

曾经的废弃钢铁工厂成为了儿童与青少年的各种训练基地;昔日的厂区可以变成男女老少聚集的溜冰场;巨大的水泥构筑物原来存放炼钢用的焦煤,现在被改造成了一个攀岩训练场;原来可以容纳数百人同时冲澡的浴室如今改造成了埃森市一个舞蹈团练习舞蹈以及表演者的聚会场所。

如今,鲁尔工业区已从没落的工业区转型为“欧洲文化首都”,昔日烟囱林立的煤都向人们展示了一道道亮丽的文化风景线。

鲁尔工业区案例分析

鲁尔工业区案例分析

中心动力站被改造为多功能大厅
露天影院
配电站局部改造为餐厅
中心动力站
北杜伊斯堡景观公园 ,展示工业文明的景观公园
由旧办公楼改建的青年旅社
储气罐被改建成潜水俱乐部
儿童活动场所
锅炉房改造为红点设计博物馆 ,埃森, Norman Foster
关税联盟艺术学校,SANAA
科学公园,现为众多高新改变主要得益于众所周知的埃姆歇公园国际建筑展(IBA Emscher Park)。这项为期 10年的计划由北莱茵—威斯特法伦州政府在1989年发起,旨在改变鲁尔区的物质环境形象,最终获 得巨大成功,并因此而广受好评。与以往狭隘的经济成长战略有所不同,这项计划踊跃促进创新企 业和生产集群的成长,以完全地不同的方式应对结构调整的挑战。显然,国际建筑展没可能解决鲁 尔区所面临的所有结构性问题,但它却展现出地区复兴的未来愿景。在此过程中,文化娱乐产业成 为打破阻碍地区现代化进程的精神约束的重要手段,并使得因石炭和钢铁企业衰亡而出现的大量棕 地得以重新利用。除此以外,国际建筑展还为埃森成为2010年欧洲文化之都奠定了重要基础,这一 成功运作将进一步促使鲁尔区更加重视文化和文化产业的成长,并将其视为结构调整的崭新手段。 国际建筑展计划(International Building Exhibition),简称为IBA计划,该计划并不覆盖整个鲁 尔区,而是面向鲁尔区中部工业景观最密集、环境污染最严重、衰退程度最高的埃姆舍(Emscher) 地区,因此又被称为德国的埃姆舍公园(Emscherpark)模式。这是一个始于1989年、由鲁尔区的区 域管理委员会KVR组织实施的长达10年之久的区域性综合整治与复兴计划,该计划对鲁尔区工业结 构转型、旧工业建筑和废弃地的改造和重新利用、当地的自然和生态环境的恢复、以及就业和住房 等社会经济问题的解决等等,给予了系统的考虑和规划。特别是,IBA计划以项目分解和国际竞赛 相结合的方式,获得了工业遗产旅游开发的创意源泉。

德国鲁尔区成功工业城市转型案例

德国鲁尔区成功工业城市转型案例

原工厂的旧排水渠改造成水景公园,利用新建 的风力设施带动净水系统,同时把收集的雨水
在冷却池和沉淀池中进行清洁处理,输送到各
个花园用于灌溉。
另外,沿埃姆舍河的工业城市在区域规划的引 导下进行了“工业遗产之路”的联合开发,对
位于城市中心或边缘的工业废弃地进行改造。
பைடு நூலகம்
将露天开采矿坑改造为主题大地艺术作品, 形成以其为中心的自然保护区,围绕煤炭的
一是将基地上的材料同时作为建筑材料和植物生长的媒介加以循环利用如砖被收集起来作红色混凝土的骨料煤矿被收集起来作红色混凝土的骨料煤矿砂和金属被用作植物生长的介质
鲁尔区位于德国西部的北莱茵-威斯特 法伦州(简称北威州),面积4400平方公里,人 口540万,是欧洲现在最大的经济区。
鲁尔区原以生产煤和钢铁为主,作为德国的 工业心脏当地的钢铁业和煤炭业迅速衰落,
从而遗留下大量的工业废弃地,严重破坏了
当地的环境。
从1960年开始,德国埃姆舍河地区煤矿 和铁矿业的衰退迫使这里寻求新的发展, 而环境与生态问题被优先考虑。在占地
200平方公里的北杜伊斯堡公园中。
一是将基地上的材料同时作为建筑材
料和植物生长的媒介加以循环利用,如砖
被收集起来作红色混凝土的骨料,煤、矿 砂和金属被用作植物生长的介质。
生产过程保留原有工业设备并赋予新的功
能。
目前鲁尔区正通过对原采矿基地的整 治和矿区景观的重塑,延续当地的工业文化
并培植工业旅游线路,促进工业城市的转型。

德国鲁尔区工业改造的启发

德国鲁尔区工业改造的启发

经济视野Economic Vision 德国鲁尔区经济成功转型,旧工业改造成功,成为世界经济转型的典范,对于山西的经济转型有极为重要的借鉴意义。

通过德国鲁尔区多特蒙德市凤凰湖景观区(Phoenix See),凤凰西区(Phoenix West)旧工业区域成功改造的典型,来探寻我们希望的答案。

一、多特蒙德市凤凰湖和凤凰西区改造目标为振兴经济,推动城市转型,同时解决关闭工厂所带来的问题,2000 年多特蒙德市启动了“多特蒙德计划”。

凤凰旧工业区改造是这个转型计划的一部分,凤凰湖和凤凰西区是最大也是最重要的部分。

计划包括4 个方面目标:1.高科技企业,打造新的城市支柱产业。

2.增加就业人数,解决关闭旧厂带来的影响;3.更高层次的教育、人力资源开发。

4.改造城市旧区,将旧工业区改造成为新的生活场所和科技园,创造新的工作岗位。

二、凤凰湖改造过程及情况2000年4月13日 决议凤凰东区及凤凰湖区进行改造,2001年4月Hermannshuette 炼钢厂停业;2001年1月 开始城市建设发展的可行性研究调研(水域经济、环境承受能力 、遗址保护、可持续发展、土地测量管理等);2001年6月凤凰湖发展公司成立,该公司是多特市全资市属子公司;2002年2月起 钢厂拆解,在中国张家港组装再建,重新再利用;2003年7月进入水域规划法律程序;2004年4月 通过发展公司购进Thyssen Krupp 钢铁公司的整片场地;2005年6月水域建设规划得到批准;2005年9月开工奠基;2007年9月矿区安全工作的开始,最后的地上建筑拆解,地下建筑及地基的拆除,原煤气厂地面的重新开发;2009年4月科技工程建设的开始;2009年 设计工程开始;2009年7月建设工程(引流、街道、广场)开始;2009年 湖区南坡开始销售;2009年12月埃姆舍尔河向地面引流;2010年秋,造湖阶段正式由地下水供应湖水。

为了解决原有工业用地土壤严重污染的问题,项目在土地的整理过程中,挖掘了250万立方米的土壤与45万立方米的混凝土。

德国鲁尔工业区改造的案例分析

德国鲁尔工业区改造的案例分析

德国鲁尔工业区改造的案例分析————————————————————————————————作者:————————————————————————————————日期:本科学生课程作业课程名称: 环境规划学院系:旅游学院专业: 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年级: 13级规划姓名: 王妍学号: 1306040117成绩:评阅教师:刘晓霞时间: 2016年12月28日德国鲁尔工业区经济振兴对我国东北老工业基地改造的启示鲁尔区是欧洲最大的经济区域,也是欧洲人口密度最大的地区之一。

鲁尔区因莱茵河的支流鲁尔河蜿蜒穿过而得名。

德语中对“鲁尔区”一词有许多用法,最简单的一个用法就是“饭锅”。

从这里不难看出,这个地区经济发展对德国的重要性。

一、情况简介鲁尔工业区是德国最重要的工业区,号称“德国的心脏”。

它属于北莱茵-威斯特法伦州(简称北威州)行政区划内,位于德国西部、莱茵河下游,鲁尔河与利珀河之间。

通常将鲁尔煤管区规划协会所管辖的地区,作为鲁尔区(Ruhrg-ebiet)的地域界限,其面积为4593平方公里,占德国面积的1.3%。

鲁尔区既是生产中心,又是消费中心。

区内人口和城市密集,人口达570万,占全国人口的9%,核心地区人口密度超过每平方公里2700人。

以鲁尔区为中心,方圆100公里内集中了5个50~100万人和24个10~50万人的城市,工厂、住宅和稠密的交通网交织在一起,形成连片的城市带,是德国最大的消费核心。

二、发展优势2.1、优越的区位条件鲁尔区自古处于东西欧往来的“圣路”地带,也是北欧通向中欧、南欧的捷径,是欧洲的交通路口。

在近代资本主义发展中,又位于欧洲经济最发达的“金三角”内:西边与法、荷、比、卢的工业区呼应;北边与丹麦以及瑞典南部工业区相距不远;东北、南面又邻近德国下萨克森州的济重心区汉诺威—沃尔夫斯堡—扎耳茨吉待三角工业区、莱茵河下游以科隆—杜塞尔多夫为中心的工业区。

这样优越的区位便于与欧洲共同体成员国间的贸易往来、本国工业区间联系合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德国鲁尔工业区
——资源型城市的转型经典
鲁尔区是欧洲最大的经济区域,也是欧洲人口密度最大的地区之一。

鲁尔区因莱茵河的支流鲁尔河蜿蜒穿过而得名。

德语中对“鲁尔区”一词有许多用法,最简单的一个用法就是“饭锅”。

从这里不难看出,这个地区经济发展对德国的重要性。

一、情况简介
鲁尔工业区是德国最重要的工业区,号称“德
国的心脏”。

它属于北莱茵-威斯特法伦州(简称
北威州)行政区划内,位于德国西部、莱茵河下游,
鲁尔河与利珀河之间,。

通常将鲁尔煤管区规划协
会所管辖的地区,作为鲁尔区(Ruhrg-ebiet)的地
域界限,其面积为4593平方公里,占德国面积的
1.3%。

鲁尔区既是生产中心,又是消费中心。

区内人
口和城市密集,人口达570万,占全国人口的9%,
核心地区人口密度超过每平方公里2700人。

以鲁尔
区为中心,方圆100公里内集中了5个50~100万
人和24个10~50万人的城市,工厂、住宅和稠密
的交通网交织在一起,形成连片的城市带,是德国
最大的消费核心。

二、发展优势
1、优越的区位条件
鲁尔区自古处于东西欧往来的“圣路”地
带,也是北欧通向中欧、南欧的捷径,是欧洲的
交通路口。

在近代资本主义发展中,又位于欧洲经济最
发达的“金三角”内:西边与法、荷、比、卢的
工业区呼应;北边与丹麦以及瑞典南部工业区相
距不远;东北、南面又邻近德国下萨克森州的济
重心区汉诺威—沃尔夫斯堡—扎耳茨吉待三角
工业区、莱茵河下游以科隆—杜塞尔多夫为中心
的工业区。

这样优越的区位便于与欧洲共同体成员国
间的贸易往来、本国工业区间联系合作。

2、煤炭资源丰富。

鲁尔区有着丰富的煤炭资源。

煤炭地质储量
为2190亿吨,占德国总储量的3/4,其中经济
可采储量约220亿吨,占德国90%。

鲁尔区的煤炭煤质好,煤种全,为优质硬煤田,可炼优质焦炭的肥煤占储量的3/5,煤炭所含的灰分(为3~18%)和硫分(为0.5%~1.5%)都低,发热量高,其中肥煤的发热量高达8600大卡/公斤。

3、水陆交通便利。

○1莱茵河纵贯全工业区南北。

区外从莱茵河口上溯,可直抵杜伊斯堡港,并可通过杜伊斯堡到荷兰鹿特丹港与世界各地进行贸易往来。

同时鲁尔区东部可利用多特蒙德—埃姆斯运河,经埃姆登港与海外联系。

区内有莱茵河、鲁尔河、利珀河和埃姆斯河的4条运河网,总长达425公里(包括通往埃姆斯河下游段),有大小河港74个,河道与港口均已标准化,可通行1350吨的欧洲标准货轮。

同时,所以,虽然鲁尔区地处内陆,但由于它有着方便的水运条件,特别是莱茵河通海航运,使得它与沿海地区同样具有廉价运费条件。

○2陆路运输与河运同样发达。

从巴黎通往北欧和东欧的铁路,由鲁尔区穿过,且区内铁路密度非常大,营运里程占全国近1/5,多东西走向。

公路和高速公路四通八达,是区内及其它工业区联系的纽带,从德国西部通往柏林和荷兰的高速公路均从区内通过。

鲁尔区公路汽车行驶的密度为全国平均密度的一倍,达每公里55辆。

三、历史沿革
鲁尔区历史悠久,随着工业革命之后,煤炭产业的兴起和发展,鲁尔区逐步成为了欧洲主要的工业基地。

而铁路、公路、运河组成的交通网的形成,更促进了鲁尔去工业的蓬勃发展。

与此同时,道路、工厂区和住宅等基础设施增长迅速,短时间内就形成了一个新的城镇聚集区。

二次世界大战时期,鲁尔区的重工业和资源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是德国发动战争的物质基础。

战后又在西德经济恢复和经济起飞中发挥过重大作用,工业产值曾占全国的40%。

1958年后,来自石油、天然气等新能源的压力,加之煤炭资源日渐枯竭,煤炭和钢铁行业危机开始显现,极大地影响到鲁尔区的就业状态。

1974年和1975年世界范围的经济危机给钢铁工业以沉重的打击,钢铁业开始走向衰落。

直至上世纪80年代末期,整个鲁尔区的煤炭和钢铁工业都陷入了严重的结构性危机。

四、经济转型
为了应对生产结构单一、煤炭的能源地位下降、世界性钢铁过剩、新技术革命的冲击导致的“煤炭危机”和“钢铁危机”,北威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措施进行鲁尔区的经济转型和产业改革,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调整改造传统工业,加大开放力度,吸引新兴产业投资,充实区域产业结构。

○1对传统的老矿区进行清理整顿:关、停、并、转那些生产成本高、机械化水平低、生产效率差的煤矿企业,集中到盈利多和机械化水平高的大型企业中去,更新设备和技术改造,调整产品结构和提高产品技术含量。

对其他大型企业采取了稳定改造的政策,以避免社会动荡。

○2改善鲁尔区的投资环境,鼓励新兴工业迁入鲁尔区,优化发展这些新兴工业加入的有利条件:劳力充足,交通便利,及巨大的消费市场。

2、完善交通运输网,推动区域综合开发
鲁尔区煤管协会在1968-1973年进行了交通规划中提出,有计划地对现有的线路进行技术改造,发展区内快车线。

依照规划修建了鲁尔区波恩-科隆-杜塞尔多夫-多特蒙德、科隆-伍佩尔塔尔-多特蒙德两条高速公路。

区内架起了高架铁道,为解决了铁路公路交叉引起的矛盾,发挥了很高的效能。

鲁尔区在水运优势的基础上搞好水陆联运,加速南北向交通线路的建设,组成统一的运输系统,把全区彼此分隔的工业区和城市紧密地衔接起来,对全区的综合开发起了极其重要的先行作用。

3、科研与实践相结合,将科技优势转化为生产力
○1加强科研界与经济界的合作。

从多特蒙德、经过波鸿、埃森、哈根直到杜伊斯堡建立一条横贯全区的"技术之路",把区内的经济中心和研究中心联系起来,以加快科研成果的应用,并建立"鲁尔区风险资本基金会"和新技术服务公司,为新技术企业提供资金和咨询。

○2改革传统教育,创立新兴学科,并把高等院校的教育于本地区经济发展相结合,州政府试图将鲁尔区建成"欧洲高等院校区"。

现鲁尔区拥有15所高等院校,14万多大学生,其中对区域经济有重要影响的理工科和经济专业学生占总数的63.5%,比全国高12个百分点。

4、完善环境管理和基础设施建设,重塑田园都市风光
州政府投资设立环境保护机构,颁布环境保护法令,统一规划整顿园区环境问题。

○1解决河流、大气污染问题。

建立了完整的供水系统:在鲁尔河面上先后建立起4个蓄水库,108个澄清池,净化污水;又在埃姆舍河口设立微生物净水站,所以至今尚未发生过污水危害居民健康的状况。

鲁尔河水利先进的工程设备除了能解决水污染问题外,还具有蓄水拦洪、发电、旅游等多种用途。

另外,全区的烟囱自动报警系统已全部建起,各工厂都建立了回收有害气体及灰尘的装置,使大气污染得到了有效的控制。

○2在区域总体规划中制定了营造"绿色空间"的计划。

全区进行了大规模的植树造林。

目前,区内共有绿地面积约75 000 hm2,平均每个居民130 m2(1968年鲁尔核心地区这一指标只有18 m2),大小公园3 000多个,整个矿区绿荫环抱,一派田园风光。

20世纪60年代提出的"鲁尔河上空蔚蓝色的天空"早已成为现实,鲁尔区所在的北威州拥有 1 600多家环保企业,成为欧洲领先的环保技术中心。

经过多年的不断调整与改造,鲁尔区早已不是一个衰落的工业区,而恰恰相反正保持继续发展的势头,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也是资源型城市成功改造转型的经典案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