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PEC在世界原油市场的垄断度分析

合集下载

美国欧佩克对原油市场的影响

美国欧佩克对原油市场的影响

美国欧佩克对原油市场的影响近些年来,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在物质往返、文化交流等方面全球合作越来越频繁,原油市场也成为了各个国家之间竞争的重要领域。

而美国作为原油市场上的世界巨头之一,其掌握的关键信息与市场份额,对于全球原油市场的走向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下文将就美国欧佩克对原油市场的影响进行探讨。

一、欧佩克背景简介欧佩克即石油输出国组织,成立于1960年,它的主要职责是协调和统筹石油产量,维护成员国的石油利益。

加入此组织的国家主要都是石油进出口国靠其高度发达的石油产业维持国家经济发展。

目前欧佩克共有14个成员国,包括伊朗、伊拉克、科威特、沙特阿拉伯等中东产油大国以及南美、非洲等的一些国家。

二、欧佩克对美国原油市场的影响作为美国主要的原油进口国,美国国内原油市场的变化也会受到欧佩克产油国的政策影响,从而对美国原油市场造成一定的影响。

1.欧佩克产油国减产决定的影响欧佩克产油国以减产来稳定油价,就会导致全球原油市场的供应量下降,油价上涨。

当美国处于经济增长周期时,就需要大量的原油供应来支撑经济的持续增长,如果此时原油市场的供应减少,油价就会上涨,这将导致美国的经济和市场受到直接影响。

2.美国页岩油产业的发展对欧佩克产油国的影响近年来,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美国的页岩油产业逐渐发展壮大,减少依赖进口的需求,对于欧佩克产油国的占据市场份额造成了一定程度上的挑战。

欧佩克产油国为了保住市场份额,将会面临与美国页岩油竞争的局面。

三、结语美国欧佩克在全球原油市场影响力极大,其政策转变和原油市场的波动,都将对全球市场中的其他国家产生影响。

想要在原油市场中占有一席之地,不仅需要拥有雄厚的技术实力,还需要与欧佩克等大国协调合作。

就中美两国而言,随着页岩油技术不断的成熟和石油产业的适应性调整,其对欧佩克的依赖将逐渐减少并可能取得一些竞争优势,但也需要注意,全球原油市场是一个整体,互相影响,需要各国通力合作互惠互利,实现市场的稳定和公正。

案例1:石油输出国组织(OPEC):卡特尔的兴衰

案例1:石油输出国组织(OPEC):卡特尔的兴衰

案例1:石油输出国组织(OPEC):卡特尔的兴衰若干具有垄断地位的经济主体(厂商或国家组织)结成行业内的“卡特尔”(Cartel)是当代经济生活中利益共谋的一种形式。

OPEC是世界上最著名的卡特尔组织形式,我国在彩电行业,或汽车行业也都曾经出现过类似的卡特尔组织形式。

但卡特尔组织很不稳定,容易短命,这或许是各个利益主体“谎言”“欺骗”在作怪的结果。

石油输出国组织(OPEC)是世界上最著名的卡特尔。

它建立于1960年,由五个主要的石油出口国组成:沙特阿拉伯、伊朗、伊拉克、科威特和委内瑞拉。

该组织确定的目标如下:协调并统一各成员国的石油政策;采取措施确保价格稳定、消除有害而又不必要的价格波动。

在1960年以前,这些石油生产国与国际石油公司的冲突越来越激烈,它们根据“让步的协议”进行石油开采。

根据这份协议,石油公司有权开采石油,并为此支付特许权使用费。

这意味着石油生产国在石油产品的产量和价格方面几乎没有发言权。

尽管1960年成立了石油输出国组织,但直到1973年石油生产的控制权才由石油公司转到石油生产国,由OPEC决定石油的产量并以此决定其石油收入。

此时,OPEC已拥有13个成员国。

在整个20世纪70年代,石油输出国组织的定价政策包括以下几方面:把沙特阿拉伯(它是市场领导者)原油价设定为市场价,然后其他各成员国依据这个价格设定它们自己的石油价格,成为支配型“企业”价格领导地位的一种形式。

只要需求一直保持上升态势,同时价格又无弹性,那么这项政策就会导致价格大幅度提高,从而收入大量增加。

1973年和1974年,在阿拉伯—以色列战争过后,OPEC把石油价格从每桶3美元左右提高到每桶12美元以上。

这个价格一直延续到1979年,而石油的销售量并没有明显下降。

可是,1979年之后,石油价格进一步由每桶15美元左右提高到每桶40美元,需求开始下降。

这主要是因为20世纪80年代初期发生了经济衰退。

面临着需求的持续下降,OPEC在1982年之后同意限定产量并分配产量定额,试图维持这个油价。

石油市场的市场结构与竞争政策

石油市场的市场结构与竞争政策

石油市场的市场结构与竞争政策石油市场是全球最为重要的商品市场之一,其市场结构与竞争政策对全球经济和能源安全产生了重要影响。

本文将探讨石油市场的市场结构和竞争政策,并分析其对市场参与者和消费者的影响。

一、石油市场的市场结构石油市场的市场结构可以被分为四个主要成分:产油国、石油公司、石油交易所和消费者。

1. 产油国石油市场的主要供应者是一些产油国,如沙特阿拉伯、俄罗斯和美国等。

这些产油国拥有大量的石油资源,并通过控制石油产量来影响市场供应和价格。

2. 石油公司全球石油市场的竞争主要由国际石油公司掌控,如埃克森美孚、壳牌和道达尔等。

这些石油公司拥有国际化的生产和销售网络,通过控制石油资源的开采和销售,对市场具有重要影响力。

3. 石油交易所石油交易所是石油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有伦敦国际石油交易所(ICE)、纽约商业交易所(NYMEX)和上海国际能源交易中心(INE)等。

石油交易所提供了石油期货交易平台,使得市场参与者可以在市场上对冲风险和进行价格发现。

4. 消费者全球范围内的石油消费者包括工业、运输、农业和个人消费者等。

这些消费者对石油的需求量决定了市场的整体需求水平和价格。

二、石油市场的竞争政策尽管石油市场存在竞争,但由于行业的特殊性质和产油国的控制,石油市场的竞争程度相对较低。

因此,一些国家实施了一系列的竞争政策来维护市场的竞争秩序。

1. 反垄断政策许多国家对石油行业实施了反垄断政策,以遏制石油公司的垄断行为。

通过限制石油公司的市场份额和加强监管,反垄断政策有助于促进市场的竞争和公平。

2. 价格管制一些国家对石油价格实施了管制,以保护消费者权益。

通过设定价格上限或下限,政府可以控制市场的价格波动,维护市场的稳定和公平。

3. 壁垒减少为了鼓励竞争和吸引更多的市场参与者,一些国家减少了外国石油公司的市场准入壁垒。

通过开放市场和放宽外国投资限制,政府可以提高市场的竞争度,并增加市场的透明度。

三、市场结构与竞争政策的影响石油市场的市场结构和竞争政策对市场参与者和消费者都产生了影响。

OPEC石油战略对世界石油价格的影响

OPEC石油战略对世界石油价格的影响
对世 界石油 市场 具有一 定 的控制 能力 ,市 场存在 垄 断 因素 ,但 是市场 的供 求机 制仍 然是 发挥 作用 的 ,
均石油储量较为丰富的国家,如沙特、科威特 、阿 联酋 等 ,这 些 国家石 油收入 高 ,有 盈余 资金 ,因而
主 张较为温 和 的油价 ;另一类 是人均 石 油储量较 少
O E 在这个 市场 上 的作用 。O E 如 何能影 响这 PC PC
个市 场上 的供求 平衡 ?
可 以用 寡 占市场 的卡特 尔 理论来 分析 OP C组 E 织对 世界石 油 市场供 求平衡 的影响 。O E 成 员 国 PC
( 沙特 在世 界石 油市 场上 的 “ 导者 ”地位 一) 领 由于 沙特石 油储 量丰 富 ,油 质优 良,其 生产 成 本最 低 ,生产 能力较 强 ,所 以沙特 处于 世界石 油 市 场供 给 的主导者 地位 。沙 特石 油储 备 占世 界探 明总 储备 量 的 2 . 1 %,尽 管其 石油 产量在 世 界石 油总产 9
的 国家 ,如 伊 朗、尼 日利亚 、阿 尔及利 亚等 ,这些
国家 迫切 需要增 加石 油收 入 ,因而主 张减 产提 价 。
其次,O E 在组织上也缺乏卡特尔整体权力 PC 的权威性和有效的惩罚机制。传统的卡特尔组织在
支 配 市场 方面 需 要 有 凌 驾 于 各 成 员权 力 之 上 的 超 国家权 力 。例如 ,国际锡 卡特 尔组织 有权命 令成 员 国 降低 产量 ,以维 持价 格 ,并对不遵 守命 令 的成员
这种市场结构中,如果石油寡头中的垄断勾结 ,因
某 些原 因而 破裂 ,石 油寡 头亦 可 能竞 相 降价 ,最 终 世 界市 场 的油 价也将 会 趋近 完全 竞 争 的市场 价格 。 可 见 ,尽 管在 短期 内由于 需求 的价格 弹 性很 低 以及 市场 结 构具 有垄 断 因素 ,单 个石 油 生产 国或 某 些 生产 国组 织 能够通 过控 制 自己的石 油产 出水 平 ,

原油价格的历史变动原因及影响因素

原油价格的历史变动原因及影响因素

一、世界石油价格的历史变化情况回顾1.1 1973年以前的低油价阶段1960年OPEC成立以前,石油的生产和需求受西方国家控制,油价处于1.5~1.8美元/桶的垄断低水平。

1960年9月,OPEC在伊拉克首都巴格达成立,成立后围绕着石油的生产权和定价权不断与西方跨国公司进行斗争。

从OPEC成立到1970年,原油价格一直保持在1.8~2美元/桶的水平上,可见在整个20世纪60年代OPEC在国际石油市场上控制油价的能力微不足道。

1970—1973年,随着OPEC在一系列谈判中的胜利,原油价格的决定权主体开始发生变化,原油标价出现上升迹象,到1973年10月油价接近3美元/桶。

1.21973年10月—1978年,油价上升与第一次石油危机期这一时期,OPEC国家在实现石油资源国有化的基础上,进而联合起来,夺取了国际石油定价权,并以石油为武器打击欧美发达国家,维护民族利益。

1973年10月爆发了第四次中东战争,油价急剧上涨,从10月的接近3美元/桶涨到1974年1月的11.65美元/桶,造成西方国家第一次能源危机。

1974年2月尼克松建议召开了第一次石油消费国会议,成立了国际能源机构(IEA),能源问题成为国际政治外交中的重要议题,OPEC的国际地位迅速上升。

1974—1978年原油价格稳定维持在10~12美元/桶的水平。

1.3 1979—1986年第二次石油危机及其消化阶段1979—1981年第二次能源危机时,布伦特油价狂涨到36.83美元/桶。

借助两次石油危机,OPEC从国际石油垄断资本手中完全夺回了石油定价权。

1981—1986年为OPEC实行原油产量配额制的较高油价时期,布伦特油价从36.83美元/桶缓慢降到27.51美元/桶。

随着非OPEC产油国原油产量的增长以及节能和替代能源的发展,OPEC对油价的控制能力不断下降,原油价格也开始不断回落。

1986年,油价急剧下跌到13美元/桶左右。

1.4 1986—1997年,实现市场定价的较低油价时期此时期,由于石油勘探开发技术的进步,石油成本不断下降,产量增加,国际油价的决定主体从OPEC单方面决定,转向由OPEC、石油需求和国际石油资本共同决定的局面,国际油价基本实现市场定价。

1世界石油价格的历史变化情况回顾

1世界石油价格的历史变化情况回顾

1世界石油价格的历史变化情况回顾1.1 1973年以前的低油价阶段1960年OPEC成立以前,石油的生产和需求受西方国家控制,油价处于1.5~1.8美元/桶的垄断低水平。

1960年9月,OPEC在伊拉克首都巴格达成立,成立后围绕着石油的生产权和定价权不断与西方跨国公司进行斗争。

从OPEC成立到1970年,原油价格一直保持在1.8~2美元/桶的水平上,可见在整个20世纪60年代OPEC在国际石油市场上控制油价的能力微不足道。

1970—1973年,随着OPEC在一系列谈判中的胜利,原油价格的决定权主体开始发生变化,原油标价出现上升迹象,到1973年10月油价接近3美元/桶。

1.2 1973年10月—1978年,油价上升与第一次石油危机期这一时期,OPEC国家在实现石油资源国有化的基础上,进而联合起来,夺取了国际石油定价权,并以石油为武器打击欧美发达国家,维护民族利益。

1973年10月爆发了第四次中东战争,油价急剧上涨,从10月的接近3美元/桶涨到1974年1月的11.65美元/桶,造成西方国家第一次能源危机。

1974年2月尼克松建议召开了第一次石油消费国会议,成立了国际能源机构(IEA),能源问题成为国际政治外交中的重要议题,OPEC的国际地位迅速上升。

1974—1978年原油价格稳定维持在10~12美元/桶的水平。

1.3 1979—1986年第二次石油危机及其消化阶段1979—1981年第二次能源危机时,布伦特油价狂涨到36.83美元/桶。

借助两次石油危机,OPEC从国际石油垄断资本手中完全夺回了石油定价权。

1981—1986年为OPEC实行原油产量配额制的较高油价时期,布伦特油价从36.83美元/桶缓慢降到27.51美元/桶。

随着非OPEC产油国原油产量的增长以及节能和替代能源的发展,OPEC对油价的控制能力不断下降,原油价格也开始不断回落。

1986年,油价急剧下跌到13美元/桶左右。

1.4 1986—1997年,实现市场定价的较低油价时期此时期,由于石油勘探开发技术的进步,石油成本不断下降,产量增加,国际油价的决定主体从OPEC单方面决定,转向由OPEC、石油需求和国际石油资本共同决定的局面,国际油价基本实现市场定价。

案例欧佩克对世界石油市场的垄断

案例欧佩克对世界石油市场的垄断

案例16:欧佩克对世界石油市场的垄断卡特尔——石油输出国组织(Organization of Petroleum Exporting Countries),简称欧佩克(OPEC)。

1960年,当伊朗、伊拉克、科威特、沙特阿拉伯和委内瑞拉5个产油国组成该组织时,很少有人关心这个问题,即使到1973年成员国扩大到了13个,新加入的8个国家是卡塔尔、印度尼西亚、利比亚、阿联酋、阿尔及利亚、尼日利亚等依然没有引起世人的注意。

戏剧性的变化发生在1973年的阿—以战争,为了报复以色列和西方世界,几乎完全由阿拉伯国家组成的欧佩克骤然大幅度削减石油出口,致使世界原油价格从1973年2.91美元/桶,暴涨到1974年的10.77美元/桶。

这一意外事件让欧佩克看到了组建卡特尔的诱人前景,因此,即使战争结束后,欧佩克继续执行限产保价政策。

1978年,伊朗发生革命,这个原来占欧佩克石油出口20%的国家一段时间内石油生产陷于瘫痪,紧接着两伊战争爆发,许多石油设施受到破坏,世界石油价格进一步在80年代初上升到40美元/桶左右。

所以,在近十年的时间里,欧佩克让世人领教了卡特尔的威力,作为一个成功的步特尔的特例,欧佩克须将其成功归于以下几个得天独厚的条件。

1.石油的需求弹性在短期内是很低的。

在相当长时间内,石油价格是如此低廉,人们从没考虑过节约能源。

当油价一夜暴涨,生产者和消费者无法马上改变已有的高耗能的轿车、取暖设施、生产设备等,所以欧佩克略微限产就会带来价格的大幅度上涨。

2.欧佩克成员国数目不大,但其石油产量占了全世界的20%以上,其中4个核心国家又占了欧佩克石油储量的四分之三以上。

这给欧佩克带来两个有利条件:一是非欧佩克国家石油供给弹性很小,在70年代,其它地区油田基本上已满负荷运转,而开发新油田需要一定的时间,所以外来厂商进入的危险并不大;二是成员国不多,核心国更少,卡特尔内部协调问题还不难解决。

再加上这是一个有政府作后盾的合法卡特尔,其稳定性非私人地下卡特尔可比。

欧佩克为何不能长期保持石油的高价格

欧佩克为何不能长期保持石油的高价格

石油市场结构的变化过程
• 1960年以前,寡头垄断的市场结构 • 西方七大石油公司控制着世界石油市场,这七大 公司被称为石油七姊妹。世界石油市场价格是长 期合同下的相对固定价格和标价(POSTED PRICE) 并存的局面,价格的控制权在石油公司手中。 • 1960—1973年,垄断性竞争的市场结构 • 产油国成立了自己的石油公司,在与西方大石油 公司谈判中逐步取得主动,市场中生产者数量增 加。世界石油市场价格仍是长期合同下的相对固 定价格和标价并存的局面,标价的控制权逐步从 石油公司手中转到了OPEC。
短期内石油输出国组织能否 维持石油的高价格
• 在短期内,石油输出国 组织通过减少供给的方 式来提高价格,从而获 得更多的利益 • 因为在短期中,石油的 供给和需求都是缺乏弹 性的。供给曲线和需求 曲线较为陡峭,供给曲 线从s1移到s2可引起价 格的大幅度上升。
• 供给缺乏弹性是由于短期内已知的石油储藏量和 石油开采能力不能迅速改变,因此对于石油价格 的提升,非OPEC成员国无法增加石油的供给量。 • 需求缺乏弹性是由于短期内消费者不会因为价格 的变动迅速改变自己的消费习惯,例如,高耗油 量汽车的车主只能被动接受较高油价,因而需求 量不会有较大改变。 • 由此可知,短期内,生产曲线和需求曲线都是陡 峭的。当OPEC成员国减小供给时,价格升高, 生产曲线向左上方移动,价格的增加量大于销量 的减少量,这样使得价格上升所带来收益的增加 大于销售量减少所带来收益的减少。因此,短期 内可以大幅度提升油价。
石油价格的变化
• 20世纪70年代,石油输出国组织(OPEC, Organization of Petroleum Exporting Countries)成员决定通过提高 油价来增加收入。为了达到这一目的,这些国家联合起来 减少向市场提供的石油产量。 • 从1973年到1974年,石油价格(扣除通货膨胀因素)上 涨50%以上,之后OPEC成员国采取同样措施,使油价在 1979年上涨了14%,在1980年上涨34%,在1981年也上 涨了34% • 课时OPEC发现很难长期保持高油价。从1982年到1985 年,石油价格每年下跌10%左右,这使得OPEC各国十分 沮丧。 • 1986年OPEC成员国之间的合作完全破裂了,当年油价猛 跌了45%。1990年,油价(根据总体通货膨胀进行了调 整)重新回落到1970年的水平,并几乎90年代都维持在 该低价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OPEC在世界原油市场的垄断度分析牛琦彬 贾松岩(中国石油大学工商管理学院,北京 102249)摘要:本文简要回顾了欧佩克的历史和政策,选择了两种较为适合的方法用于测定欧佩克的垄断度,分析了促成和阻碍欧佩克垄断地位形成的因素,用1986-2004年的数据对欧佩克在世界原油市场的垄断程度进行了测量。

得出结论:目前欧佩克基本具备了卡特尔长期存在的基础,它在世界原油市场上仍然具有较强的垄断性;欧佩克垄断性有不稳定因素存在,有被逐渐削弱的倾向;欧佩克一两个非核心成员的退出或加入对欧佩克组织的垄断度不会产生根本性影响。

关键词:欧佩克;世界原油市场;垄断;产业集中度;产业集中系数1. OPEC政策回顾石油输出国组织(Organization of Petroleum Exporting Countries,简称“欧佩克”或“OPEC”) 于1960年9月14日在伊拉克首都巴格达宣告成立。

总部原设在瑞士的日内瓦,1965年9月1日迁移至奥地利的维也纳。

欧佩克是由以石油收入为主要收入来源的发展中国家组成的一个永久性的政府间的国际组织。

目前有11个成员国。

欧佩克的5个创始成员国是伊拉克、伊朗、科威特、沙特阿拉伯和委内瑞拉,随后陆续加入了卡塔尔(1961年)、印度尼西亚(1962年)、利比亚(1962年)、阿拉伯联合酋长国(1967年)、阿尔及利亚(1969年)、尼日利亚(1971年)、厄瓜多尔(1973年)和加蓬(1975年)。

厄瓜多尔和加蓬分别于1992年和1996年退出欧佩克。

欧佩克的宗旨是:协调和统一成员国的石油政策,并确定以最适宜的手段来维护它们各自和共同的利益。

保证产油国公平和稳定的石油价格,向石油消费国提供有效的、经济的和稳定的石油供应,使投资者得到公平合理的投资回报。

[1]自欧佩克成立至今,它对世界原油市场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

20世纪60年代是欧佩克发展的时期。

采取的主要政策是:稳定油价;实现油田使用经费化;减少销售补贴;维护各成员国之间的团结,支持成员国维护石油权益的斗争。

对世界石油经济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一是抑制住了国际原油标价下降的趋势,二是初步显示出了联合的强大威力,此时欧佩克被认为是国际石油卡特尔的有效组织形式。

20世纪70年代欧佩克一方面彻底改变了石油租让制的殖民地、半殖民地的生产关系,欧佩克成员国得以独立自主地行使石油资源主权;另一方面,收回了国际原油价格的决定权。

80年代初开始,欧佩克的联合范围扩展到非欧佩克国家,逐步从“减产提价”、“保价战略”,转变为“减价增额”、“稳价增额”的新战略,从而逐步使石油产量、油价和成员国的经济获得稳步增长。

与此同时,也受到来自石油需求和供应两方面的压力,欧佩克面临着更加激烈的竞争,石油市场份额起伏不定,油价下跌,损害了欧佩克的利益。

所以在1986 年及以后的数年,欧佩克做出重大决定性的政策变化:放弃固定价格,转而采用一种对其增加市场份额更为有利的方法,以重新建立它在世界石油市场中的地位。

尽管竞争仍在不断加剧,但这种政策的转变使欧佩克在世界石油市场上的原油供应量和市场份额都出现回升。

[15]20世纪90年代,由于1997年11月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国际石油价格开始持续下滑,一直持续到1999年3月,此间欧佩克国家损失了500~ 600×108美元的石油收入,被迫削减支出计划。

同时, 国际石油公司掀起了兼并、收购和削减成本的浪潮, 也削减了它们的投资计划。

所以欧佩克决定与非欧佩克(包括墨西哥、挪威、阿曼和俄罗斯) 协议分别减产 170×104bbl/ d 和 40×104 bbl/ d之后,油价开始回升。

这个协议对波动的石油市场的稳定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14] 然而,面对21世纪,由于石油需求增长、产能趋紧、炼油能力不足、市场投机、地缘政治、非欧佩克国家石油技术的增强、灾难气候等多种因素作用,油价不断升高。

面对诸多困难欧佩克决定:建立与各大石油消费国和非欧佩克产油国之间的战略合作,并将其列为保障欧佩克长期能源利益和国际石油市场稳定的重要环节。

这一事实证明:欧佩克用内部政策决定国际油价的时代已经过去,在经过长时间的调整后,建立与石油主要消费国和生产国的“能源合作机制”已成为欧佩克的一项重要战略。

[14]2. 文献回顾传统产业组织理论把产品市场分为四类:完全竞争市场、完全垄断市场、垄断竞争市场和寡头垄断市场,其中,完全竞争和完全垄断在现实的市场中基本上是不存在的,绝大部分市场要么是垄断竞争市场,要么是寡头垄断市场,在实际经济生活中,许多行业处于寡头垄断,其余大多数市场或特定市场属于垄断竞争市场。

它们的一般特征见表1:表1 市场形态特征表[2]企业数量进入壁垒商业信息产品完全竞争市场众多无透明、完全同质垄断竞争市场较多较少较透明、较完全不同质寡头垄断市场少数几个较多不太透明、不太完全同质、不同质完全垄断市场一个无法进入不透明、不完全同质在上述寡头垄断市场中,寡头垄断者的行为可分为两种情况:一是彼此之间不进行勾结或合作。

然而,既然寡头垄断行业中厂商的数目很少,并且他们彼此之间是相互依存的,这就使厂商意识到,如果相互之间展开斗争,势必两败俱伤,同归于尽,这种状况很容易导致厂商之间的相互勾结。

这种勾结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一是能提高利润,减少不确定性;二是联合起来能增强阻碍新厂商上的进入力量。

卡特尔就是生产者通过明确的协议组成的共同确定价格与产量,以获得超额利润的一种合作团体。

[3]对于欧佩克的组织形式,许多经济学文献,被当作是卡特尔组织的典范。

然而根据经济学原理,我们知道卡特尔由于欺骗性的存在是非常不稳定的,厄瓜多尔和加蓬分别于 1992 年和 1996 年退出欧佩克似乎印证了这一点。

最近几年许多经济学家对欧佩克是否是卡特尔组织采取了怀疑态度:美国著名石油经济学家Adelman[11]认为,欧佩克是一个松散的卡特尔,影响这个科特尔的因素多种多样,有的使其市场力增强,有的则削弱其市场力。

Adelman经过研究认为。

欧佩克是一个追求石油价值最大化的集团; A.F.Alhajji和David Huettner[12]对欧佩和其他商业卡特尔进行了对比研究,他的结论不支持欧佩克是一个卡特尔组织。

国外许多学者也用统计检验和计量经济的方法对欧佩克是否是卡特尔进行了检验,在A.F.Alhajji已经统计到的13项检验研究中有2项研究结论支持欧佩克是卡特尔组织,而其他11项只是部分支持了在国际石油市场存在某种形式的寡头垄断。

国内学者对欧佩克卡特尔特征的研究寥寥无几,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王鸿雁,作者通过对该领域文献综述研究,得出结论:欧佩克不是一个有效运作的卡特尔组织,欧佩克对国际石油市场的影响力并不完全来自卡特尔力量。

[7]3. 垄断程度测量方法选择各种研究和测量垄断程度的各种指标,可以概括为两大类:一是从市场结构角度进行测量,包括:产业集中度指标、产业集中系数、赫希曼一赫芬达尔指数;二是从市场绩效角度进行测量,包括:勒纳指数、贝恩指数、罗斯柴尔指数。

3.1 市场结构角度测量垄断度3.1.1产业集中度(CRn ):即考察几家最大的厂商(一般小于10家)的产量或销售额在全行业市场中的影响力量。

用公式表示即为: CRn=nm n Q Q Q + 式中:CRn —产业集中度Qn —前n 家企业的销售量Qm —产业内其余企业的销售量n —所要计算的具体前若干家企业数目这一指标可以表明:按完全竞争市场条件,每个企业的销售收入都非常小,任何少数几个企业的销售收入之和也很小,因此CR n →0 ;按完全垄断市场的条件,市场上只有一家卖主,企业的销售收人就是整个产业的销售收人,所以CR n →1;而在垄断竞争市场和寡头垄断市场上,0<CR n <1。

该指标的计算简便而且通俗易懂,在实证研究中非常受欢迎。

但是只考虑了产业的绝对集中程度,缺乏相对性。

3.1.2 产业集中系数:即用CR n 法计算的产业集中度与产业平均份额的比值。

用公式表示即为:CI n =nn C CR 式中,CI n —产业集中系数CR n —同第一个指标中的产业集中度Cn —该产业平均集中度其中Cn=n ×产业内企业数目100产业集中系数这一指标表明,某一产业前若干家企业的集中度为产业平均集中度的倍数。

这一倍数越高,说明产业内前若干家企业的垄断程度越高。

较产业集中度有所改进,主要是不仅考虑了产业的绝对集中程度,还反映了产业内企业数量以及大小企业之间的规模差异。

3.1.3赫芬达尔—赫希曼指数(HHI)、该指数定义为产业内所有企业市场份额的平方和。

用公式表示即为:∑∑====ni i n i i S X HHI 1221)(χ式中,HHI ——赫希曼—赫芬达尔指数Si ——为i 企业的市场份额i χ——某企业销售额X ——该企业所在行业销售总额在完全垄断市场上,仅有一个企业,市场份额为1,垄断度最大,所以HHI=1;在完全竟争市场上,企业之间的市场份额的差异几乎不存在,而市场上企业数量多得无法计数,垄断度量小,所以HHI=0。

而在完全竞争和完全垄断市场之间的垄断竞争和寡头垄断市场,0<HHI<1。

3.2从市场绩效角度测量垄断度3.2.1勒纳指数该指数是由经济学家勒纳(A. P. Lerner)提出的。

勒纳指数定义为垄断企业所定的价格比其边际成本高多少。

以LI 作为勒纳定义的垄断度,其公式为:PMC P LI −= 式中,P ——垄断企业的产品价格MC ——垄断企业的边际成本因为在市场均衡条件下,边际收益=边际成本,即MR = MC ,而MR=P (1-1/Edp), Edp 为需求价格弹性,所以pP Ed P Ed P P P MR P LI 1)/11(=−−=−= 由此可见,垄断度与需求价格弹性成倒数关系,需求价格弹性越大,垄断度越小。

在完全竞争市场中,需求价格弹性无穷大,所以LI=0。

事实上,当需求价格弹性小于1时,边际收人为负,总收人递减,垄断企业只会选择需求价格弹性大于1的产品进行生产,因此,一般来讲,0< LI< 1。

显然,由于垄断竞争企业面对的需求曲线的价格弹性大于完全垄断企业,所以,垄断竞争企业的垄断度小于完全垄断企业。

同理,寡头垄断企业的垄断度大于垄断竞争企业而小于完全垄断企业。

3.2.2贝恩指数该指数是由经济学贝恩(J. B. Bain)提出的,即以垄断企业所定的价格比其平均成本高多少。

以IB 作为贝恩定义的垄断度,其公式为:PAC P IB −= 式中,P ——垄断企业的产品价格AC ——垄断企业的产品平均成本贝恩指数的优点在于应用上比较简便,但超额利润(P-AC)还与企业的技术水平、经营管理水平、折旧摊销水平等因素有关,因此贝恩指数的大小不一定完全反映垄断度的大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