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鉴赏——自新大陆-德沃夏克

合集下载

德沃夏克的e小调第九交响曲《自新大陆》赏析

德沃夏克的e小调第九交响曲《自新大陆》赏析

德沃夏克的e小调第九交响曲《自新大陆》赏析伟大的捷克作曲家德沃夏克所留下的九部交响曲,是他一生中最重要的作品,也是十九世纪民族乐派交响曲的代表作,在整个音乐史上也是不容忽视的杰作。

由于德沃夏克的交响曲深受古典乐派的影响,所以他的作品结构坚实、牢固。

另外,由于他具有天生的旋律才能和丰富、敏锐的旋律感,因而他的作品充分发挥了旋律的魅力,而不像传统的古典交响乐那样单纯地发挥技法。

这就是德沃夏克交响曲的特殊之处。

德沃夏克的管弦乐法,并不反映当时的潮流,虽然没有华丽绚烂的色彩,却显得十分朴实可爱。

正是因为如此,他的管弦乐法遭到当时某些乐评家的误解。

实际上,德沃夏克的交响曲不但能充分地发挥各种乐器的特性,而且在乐器的组合运用方面,更具有无穷的妙味。

1892年,美国纽约国家音乐学院聘请德沃夏克出任该院的院长,德沃夏克则应邀赴美。

这部《第九交响曲》即是德沃夏克在美国停留的将近三年期间内,大约在1893年五月完成的作品。

这部交响乐实际上是作者对于美国所在的“新大陆”所产生的印象的体现,曲中虽然有类似“黑人灵歌”与美洲“印第安民谣”的旋律出现,但德沃夏克并不是原封不动地将这些民谣歌曲作为主题题材,而是在自己的创作乐思中揉进这些民谣的精神而加以表现。

将此交响曲命名为“自新大陆”者,正是作曲者德沃夏克本人。

(也有的版本译为“新大陆”或“新世界”交响曲)全曲共分为四个乐章:第一乐章序奏,慢板,e小调,4/8拍子。

此序奏部分颇为宏大,其主题与相继的主部快板部分有极其微妙的关系,担负一种连贯全曲的特殊任务,甚至可称之为全曲精神的中心旋律。

乐章的引子部分由弦乐器、定音鼓和管乐器竞相奏出强烈而热情的节奏,暗喻了美国那种紧张、忙碌的快节奏生活;乐章的主部主题贯穿了全曲的四个乐章,其特性与居住于匈牙利和波西米亚境内的马札儿民族固有的民俗音乐具有共通的性质。

这一特殊主题靠着巧妙发展,转达了不同于以往音乐世界的“新世界”的消息,具有强烈的震撼效果。

e小调第九交响曲“From The New World”音乐鉴赏

e小调第九交响曲“From The New World”音乐鉴赏

充满力量的新大陆——e小调第九交响曲“From The New World”欣赏有感此次音乐鉴赏选择的是德沃夏克的e小调第九交响曲“自新大陆(From The New World)”第一乐章。

第一次把此交响乐完整听完时,并没有具体的感受,只能大概在整体上隐隐感受乐章所表现的宏大的气势,其中强弱对比更突显“强”时的震撼。

虽然都说音乐是无国界的语言,的确能传达一定的情绪,让聆听者和创作者能穿越时空而交流,但在我看来,当不甚了解一首曲子的创作背景,对音乐所表达的客体没有概念时,很难切身体会到作者的所看所想,只能大致感受到情绪的轮廓。

因此,我对作者以及作者创作此交响曲时的背景作了些许了解。

此交响曲创作于19世纪,“The New World”,结合历史常识,大概也猜到应该是描述美国工业革命后一番欣欣向荣,朝气蓬勃的景象,的确,彼时德沃夏克受邀至美国,也正是感受到了新兴国家喷薄而出的力量,才谱下了如此乐章。

乐章弱起,弦乐带出,不吵不闹,给人一种宁静的感觉,两个小停顿,半音出现,仿佛预示着将有不平凡的事情发生,宁静中又暗生力量。

接着,管乐进来,悠扬而带有力量,吹响的是时代进步的号角,不久,一个停顿后,鼓、弦乐、管乐全体起,震撼而感觉乐团都要从耳机里蹦出来了!这便是真正前进的号角,这代表的是新大陆的人民靠着自己的智慧和勤劳准备建立新的强国。

然而,这段气势磅礴的乐曲里,却也总是有细腻而渐弱的部分相间其中。

在一个社会进行大变革的过程当中,总会有反对的声音存在,又或是对即将到来的巨变以及对未来的未知而感到的胆怯和恐惧,无论如何,变革总是社会进步的最直接力量,是历史进步的潮流,这一点点的胆怯只能淹没在历史的洪流中。

因此,乐章中每一次的渐弱后都会被更强的段落所否定,流露出的是坚定和力量,并且一段又一段的重复,不断加强,更显气势,更能让聆听者感受到变革的决心。

继续欣赏接下来的乐章,不断地矛盾冲突后悠扬的管乐传递出的是开创新生活的喜悦,或许这个比喻不太恰当,但感觉那几段或许是当年五月花号开出普利茅斯港时最好的配乐,它承载的就是人类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对即将到来新世界的期待。

欣赏“自新大陆”第二乐章(教案)

欣赏“自新大陆”第二乐章(教案)
4.激发学生音乐创造力,鼓励其对音乐作品进行个性化解读与表达;
5.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通过小组讨论与分享,共同提升音乐素养。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德沃夏克《新世界交响曲》第二乐章的主题旋律辨识与欣赏,强调其独特的音乐风格和旋律特点;
-分析第二乐章的曲式结构,包括呈示部、发展部、再现部的构成及其功能;
-对于曲式结构中的发展部,教师可对比主题原形与变化形式,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变化手法;
-情感与文化内涵的教学难点,可以通过故事化讲解,让学生在故事情境中感受音乐情感;
-乐器音色辨识的难点,可以通过游戏或互动活动来加强,如听音辨乐器,提高学生的音色辨识能力。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欣赏‘自新大陆’第二乐章”。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日常生活中是否曾经感受到音乐带来的情感变化?”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德沃夏克《新世界交响曲》中的情感奥秘。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主题辨识和和声分析这两个重点。对于难点部分,如半音和声的运用,我会通过对比和声进行中的变化,以及其在情感表达中的作用来帮助大家理解。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音乐情感表达相关的际问题,如“音乐如何影响你的情绪?”
欣赏“自新大陆”第二乐章(教案)
一、教学内容
本节课,我们将欣赏教材中“自新大陆”第二乐章的内容。这一章节聚焦于德沃夏克的《新世界交响曲》第二乐章,旨在让学生感受和理解交响乐中的旋律美、和声美及节奏美。具体内容包括:
1.了解德沃夏克及其《新世界交响曲》的创作背景;

德沃夏克《“自新大陆”交响曲》第一乐章

德沃夏克《“自新大陆”交响曲》第一乐章

德沃夏克《“自新大陆”交响曲》第一乐章德沃夏克《“自新大陆”交响曲》第一乐章
安东·利奥波德·德沃夏克
德沃夏克是让捷克人民骄傲的作曲家,当然还有引以为骄傲的作曲家斯美塔那。

德沃夏克来到美国时,对美国在美洲新大陆迅猛发展十分惊叹,也有对故乡的还念,于1893年5月创作完成了《第九交响曲》,并由安乐·泽德指挥的纽约爱乐乐团首演,获得了巨大的成功。

为此美国人十分狂热,德沃夏克自述道:“听众狂热地鼓掌,我仿佛变成了国王……”出生在波希米亚偏僻农村的作曲家用音乐给自己的祖国带来了荣耀。

当时的新闻媒体报道称这部交响曲是“属于美国自己的交响曲诞生了”。

德沃夏克在出版时加上了“来自新世界”标题。

在中国自从我第一次认识这首交响曲时,就被称为“自新大陆”交响曲。

第一乐章开始的引子部分由弦乐器、定音鼓和管乐器竞相奏出强烈而热情的节奏,展现了美国那种紧张、忙碌的快节奏生活;这一乐章的主题也贯穿了全曲的四个乐章,转达了一种来到新世界后快速和新奇的感受,具有强烈的震撼感。

乐章中一段优美的旋律透露出浓浓的乡愁,反映了德沃夏克当时背井离乡,乡愁蕴积,还念故乡的情怀。

音乐鉴赏——自新大陆

音乐鉴赏——自新大陆

安东宁•德沃夏克Antonin Leopold Dvofdk (1841-1904)我听过许多交响曲,但最令我着迷的要算安东宇・德沃夏克的第九交响曲一一自新大陆,听着它,我会有一种莫名的感动,虽然不能全部理解里面所描述的意境,但觉得听起来很舒服,旋律很感人。

思乡是每一个背井离乡的人在异地的共同感受,但德沃夏克却用音乐把这种情感表现的淋漓尽致,只要旋律一响起,就会涌现出那种淡淡的思乡之意,无不令每个身在他乡的游子泛起对家乡,对亲人的思念之情。

这部交响曲总共分为四个斥章,每一个乐章都有它不同的主题,时而使人潸然泪下,时而使人感觉到慷慨悲壮。

尾声则是作者的自我想象,想象和家人共同团聚时的欢乐场面。

更进一步升华了作者身处他乡,那种浓浓的思乡之情。

听到这里,想起昔日和家人团聚时的美好时光,乂透露出作者想要回家却难以回家的无奈,这之间形成了一种无形的矛盾,这种矛盾则是用笫一乐章的动人旋律和第四乐章的欢快旋律形成一种鲜明的反衬,把这种难以用言语表达的矛盾之意用音乐反衬的酣畅淋漓。

本部交响乐作者德沃夏克是十九世纪捷克最伟大的作曲家之一,捷克民族乐派的主要代表人物。

而且他还是一位富有强烈民族感和热爱祖国民族艺术的音乐家,对捷克民族乐派的伟大创始人斯美塔那所倡导和致力发展的民族音乐文化事业山衷地赞赏和拥护。

德沃夏克在音乐创作中,始终把民族性这一重要因素放在首位,他的全部音乐都有一种自然的新鲜感,这种感觉往往掩盖了构成乐曲的精湛技巧和构思一个主题所费的苦心思索,仿佛是天赐的旋律。

对他一生影响最深的是斯美塔那、勃拉姆斯和瓦格纳的音乐以及捷克民歌。

德沃夏克多次出国演出,他询五次的赴英演奏旅行所获得的辉煌成功可以同亨德尔、海顿和门德尔松先后在英国得到的荣誉相媲美。

为了表达对德沃夏克的最高敬意,英国剑桥大学在1891年授予他音乐博士荣誉学位。

在十九世纪末享受此礼遇的只有柴科夫斯基和格里格。

在捷克民族独立运动的影响下,他为发展民族音乐作出了自己的很大贡献。

炽热的生命状态——德沃夏克《第九(自新大陆)交响曲》(op.95

炽热的生命状态——德沃夏克《第九(自新大陆)交响曲》(op.95
Al l e g r o ̄ O R f a o c o


再现段 后半部分弦乐组渐渐退 出 ,大提 琴和大管的
同度经过性线条 引出由单簧管独奏 的副部主题 ( 第6 6 一 9 1小节 ,主题 的同名大调—— E大调 ) 优 美抒情 ,充

中段 将低音 弦乐的线条交给高 、中音木 管 ,由大管
大 提 琴 ,别 具 匠心 :
谱例 8 .
~ ~ ~ ~ ㈨
r m

缸 I 垂
… …





善 . .

’ 舳
l 芒 . } . 口
T | 0
r r
— 矿
{ 妻 … 曼一
—7 ’
一, k 芒 二
中图分 类号 : J 6 0 5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 1 0 0 8 — 3 3 5 9( 2 0 1 6 )1 8 - 0 0 3 5 — 0 3
安东尼 ・ 德沃夏克 ( 1 8 4 1 —— 1 9 0 4) , 捷克作 曲家 ,
4r c hl

生 写作 了包括 交响 乐、歌剧 、声乐 套 曲和室 内乐等 大量 的音 乐作 品。1 8 9 2年受邀 到美国 出任纽 约 国立音
满歌 唱性 ,下方 是大 提琴 的 一个对 位 写法 ,它使得 柔 美 的副部 主题 不至 于显得 松散 ,同时带有 不失 理性 的
冲击力 : 谱例 5 .
二 一 ‘ ≥ f , : _
+第三 、四圆号奏 出一个八分音符平均流动 的线 条。再 现 时 主题还 是 第一小 提琴 ,但那 个低音 下 行级进 线 条 换 成 了变奏 ,由大提 琴和 大管 演奏 ,原型 只 留给 了倍

致新大陆赏析

致新大陆赏析

致新大陆赏析伟大的捷克作曲家德沃夏克所留下的九部交响曲,是他一生中最重要的作品,也是十九世纪民族乐派交响曲的代表作,在整个音乐史上也是不容忽视的杰作。

由于德沃夏克的交响曲深受古典乐派的影响,所以他的作品结构坚实、牢固。

另外,由于他具有天生的旋律才能和丰富、敏锐的旋律感,因而他的作品充分发挥了旋律的魅力,而不像传统的古典交响乐那样单纯地发挥技法。

这就是德沃夏克交响曲的特殊之处。

德沃夏克的管弦乐法,并不反映当时的潮流,虽然没有华丽绚烂的色彩,却显得十分朴实可爱。

正是因为如此,他的管弦乐法遭到当时某些乐评家的误解。

实际上,德沃夏克的交响曲不但能充分地发挥各种乐器的特性,而且在乐器的组合运用方面,更具有无穷的妙味。

1892年,美国纽约国家音乐学院聘请德沃夏克出任该院的院长,德沃夏克则应邀赴美。

《致新大陆》既是德沃夏克创作的第九部交响曲,是他最重要、最有价值的一部作品,同时也是世界交响音乐宝库中的珍品之一。

这部《第九交响曲》是德沃夏克在美国停留的将近三年期间内,大约在1893年五月完成的作品。

这部交响乐实际上是作者对于美国所在的“新大陆”所产生的印象的体现,曲中虽然有类似“黑人灵歌”与美洲“印第安民谣”的旋律出现,但德沃夏克并不是原封不动地将这些民谣歌曲作为主题题材,而是在自己的创作乐思中揉进这些民谣的精神而加以表现。

将此交响曲命名为“自新大陆”者,正是作曲者德沃夏克本人。

全曲共分为四个乐章:第一乐章序奏,慢板,e小调,4/8拍子。

此序奏部分颇为宏大,其主题与相继的主部快板部分有极其微妙的关系,担负一种连贯全曲的特殊任务,甚至可称之为全曲精神的中心旋律。

乐章的引子部分由弦乐器、定音鼓和管乐器竞相奏出强烈而热情的节奏,暗喻了美国那种紧张、忙碌的快节奏生活(片段1);乐章的主部主题(片段2)贯穿了全曲的四个乐章,其特性与居住于匈牙利和波西米亚境内的马札儿民族固有的民俗音乐具有共通的性质。

这一特殊主题靠着巧妙发展,转达了不同于以往音乐世界的“新世界”的消息,具有强烈的震撼效果。

自新大陆赏析

自新大陆赏析

一写作背景一一伟大的捷克作曲家德沃夏克所留下的九部交响曲,是他一生中最重要的作品,也是十九世纪民族乐派交响曲的代表作,在整个音乐史上也是不容忽视的杰作。

我们知道,德沃夏克这样一位平民音乐家,自始至终保持着他那颗平常的、与民亲近的心境。

他的音乐天才就在于汲取民间音乐的精髓,无论这种精髓是来自捷克、茨冈、莫拉维亚还是波兰。

当他亲临其境,在“新大陆”体验美洲音乐的时候,他的这种激情仍然喷发而出:自然、持续、流畅而意犹未尽。

另一方面,德沃夏克对美洲黑人音乐之所以兴趣盎然,其中的缘由想必是他那种无处不在的浓浓的乡愁:强烈而痛苦的乡愁。

我们可以想象得到,当时德沃夏克的故乡被德国人贬损为低劣民族而肆意践踏,当他看到美洲黑人和印第安人同样面临着被人蹂躏、任人宰割的命运的时候,那种同病相怜的感触该是一种什么样的苦楚!德沃夏克内心可能不止一次地发问:难拿到“斯莱夫(SLAVE )” 一词真的源自“奴隶(ESCLAVE )”相同的民族精神,强烈感情交流,诞生了一部伟大的作品这部《新大陆交响曲》即是德沃夏克在美国停留的将近三年期间内,大约在1893年五月完成的作品。

这部交响乐实际上是作者对于美国所在的“新大陆”所产生的印象的体现,曲中虽然有类似“黑人灵歌”与美洲“印第安民谣”的旋律出现,但德沃夏克并不是原封不动地将这些民谣歌曲作为主题题材,而是在自己的创作乐思中揉进这些民谣的精神而加以表现。

将此交响曲命名为“自新大陆”者,正是作曲者德沃夏克本人。

(也有的版本译为“新大陆”或“新世界”交响曲)。

《新大陆交响曲》的动人音符中还浸透着一个捷克人发自新大陆的思乡怀亲之情。

这是深蕴于作曲家对美国新鲜感受中的深刻内涵,是贯穿在交响曲中的民族之魂。

因此,德沃夏克的这部交响曲才以更加雄浑的情感之弦,与各国听众产生强烈的共鸣与反响。

自1893年在纽约首演以来,人们都说,《新大陆交响曲》“也许没有一个乐队没有演奏过它,也没有一个指挥设有指挥过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安东宁·德沃夏克Antonín Leopold Dvořák (1841-1904) 我听过许多交响曲,但最令我着迷的要算安东宁·德沃夏克的第九交响曲——自新大陆,听着它,我会有一种莫名的感动,虽然不能全部理解里面所描述的意境,但觉得听起来很舒服,旋律很感人。

思乡是每一个背井离乡的人在异地的共同感受,但德沃夏克却用音乐把这种情感表现的淋漓尽致,只要旋律一响起,就会涌现出那种淡淡的思乡之意,无不令每个身在他乡的游子泛起对家乡,对亲人的思念之情。

这部交响曲总共分为四个乐章,每一个乐章都有它不同的主题,时而使人潸然泪下,时而使人感觉到慷慨悲壮。

尾声则是作者的自我想象,想象和家人共同团聚时的欢乐场面。

更进一步升华了作者身处他乡,那种浓浓的思乡之情。

听到这里,想起昔日和家人团聚时的美好时光,又透露出作者想要回家却难以回家的无奈,这之间形成了一种无形的矛盾,这种矛盾则是用第一乐章的动人旋律和第四乐章的欢快旋律形成一种鲜明的反衬,把这种难以用言语表达的矛盾之意用音乐反衬的酣畅淋漓。

本部交响乐作者德沃夏克是十九世纪捷克最伟大的作曲家之一,捷克民族乐派的主要代表人物。

而且他还是一位富有强烈民族感和热爱祖国民族艺术的音乐家,对捷克民族乐派的伟大创始人斯美塔那所倡导和致力发展的民族音乐文化事业由衷地赞赏和拥护。

德沃夏克在音乐创作中,始终把民族性这一重要因素放在首位,他的全部音乐都有一种自然的新鲜感,这种感觉往往掩盖了构成乐曲的精湛技巧和构思一个主题所费的苦心思索,仿佛是天赐的旋律。

对他一生影响最深的是斯美塔那、勃拉姆斯和瓦格纳的音乐以及捷克民歌。

德沃夏克多次出国演出,他前五次的赴英演奏旅行所获得的辉煌成功可以同亨德尔、海顿和门德尔松先后在英国得到的荣誉相媲美。

为了表达对德沃夏克的最高敬意,英国剑桥大学在1891年授予他音乐博士荣誉学位。

在十九世纪末享受此礼遇的只有柴科夫斯基和格里格。

在捷克民族独立运动的影响下,他为发展民族音乐作出了自己的很大贡献。

德沃夏克一生的作品很多,体裁也很广;他共创作了十二部歌剧,十一部神剧和清唱剧,九部交响曲,五部交响诗,六部协奏曲,三十二首室内乐重奏曲,此外还有大量的钢琴曲、小提琴曲、序曲和歌曲等作品。

其中最著名的有:《e小调第九交响曲》(自新世界)、《b小调大提琴协奏曲》、《狂欢节序曲》、《F大调弦乐中重奏》和歌剧《水仙女》、《国王与煤工》等。

其中,《第九交响曲》,也译作《自新大陆》是德沃夏克所留下的第九部交响曲,是他一生中最重要的作品,也是十九世纪民族乐派交响曲的代表作,在整个音乐史上也是不容忽视的杰作。

在许多音乐会中都会听到这部交响乐的旋律,甚至国外许多人都会哼唱其中的一部分旋律,可以说是脍炙人口的杰作。

许多交响乐团都把这部交响乐作为他们的保留曲目,在每一个重要的音乐会上广泛重奏。

《第九交响曲》的创作背景是这样的:它是德沃夏克在美国停留的将近三年期间内,大约在1893年五月完成的作品。

这部交响乐实际上是作者对于美国所在的“新大陆”所产生的印象的体现,曲中虽然有类似“黑人灵歌”与美洲“印第安民谣”的旋律出现,但德沃夏克并不是原封不动地将这些民谣歌曲作为主题题材,而是在自己的创作乐思中揉进这些民谣的精神而加以表现。

将此交响曲命名为“自新大陆”者,正是作曲者德沃夏克本人。

德沃夏克当时背井离乡,乡愁蕴积,在描述异国感受同时更抒发了思乡念国的情怀,所以这部曲子听起来会有一种默默地乡愁。

下面让我们来逐章分析:第一乐章十分形象地描述了作曲家初次来到北美新大陆的体验。

慢板的引子,大提琴和长笛在低音区缓缓奏出一个旋律线不太明显的乐句,充满了沉思感。

接着圆号在中音区奏响两声,圆号是一件很有魅力的乐器,音色辽阔而悠远,而在这里,我觉得那两声圆号更象是在模仿轮船到岸时的汽笛声,此时的音乐是闲散而宁静的。

但随着轮船到岸,随着大陆在眼前渐渐清晰,全新的生活已展现在作曲家面前,于是全新的音乐在我们的耳边响起。

首先弦乐组在低音区奏响了一个十分强烈的动机,定音鼓、小号和长号紧随其后奏响。

音乐在这一刻出现了转折,情绪出现了强烈的对比。

这是一个让人振奋的主题,但由于对比之强烈,不免有些不适。

之后音乐的速度始终是快板,这恰恰是为了表现美国紧张、繁忙的生活,同时又包含着作曲家对生活环境变化的主观感受。

这一乐章是奏鸣曲式,由主部主题和副部主题组成。

主部主题主要由铜管和木管组演奏,旋律激奋昂扬,这一主题贯穿整部交响曲,尤其在第四乐章中反复出现。

副部由两个主题构成,第一主题的主奏乐器是长笛和双簧管,这两件乐器都较柔和,旋律是平稳的级进,几乎没有四度音程以上的跳进,绵延的音乐中含着淡淡的乡愁气质。

副部第二主题由长笛独奏,十分恬美,之后圆号和小号相继演奏这一主题,使音乐中越来越充满热烈的激情。

第一乐章由抒情的旋律起始,刚开始的引子是由大提琴奏出的宁静、徐缓的旋律,仿佛作者在沉思。

主部主题饱满、激昂,这个音乐主题贯穿全曲,似乎是新大陆的景象给人带来的震惊。

副部是由两个抒情、甜美的音乐主题组成。

第一乐章一共表现了两个主题,这两个主题之间互相包容,互相渗透,共同表现出了第一乐章所要表现的那种作者强烈的思乡心切之意,沉思自己遥远的家乡。

第一主题由长笛和双簧管奏出一个带有波希米亚民歌特点的具有乡愁气质的音乐,并且反复多次。

具有一唱三叹的回环效果,使人听起来,仿佛那心头的思乡之意,久久不能释怀。

在脑子中荡漾不绝,反复多次的旋律更是一次次冲刷着我们每个人的心灵,就像大海的波浪一次次拍击海岸一样。

强烈的引起了每个身在他乡的游子的共鸣,使人不觉为之一动。

第二主题是一段如歌的音乐,由长笛独奏再由小提琴接奏,更增添了几分哀伤的思乡之情。

第一主题是使人不觉为之一动,而第二主题则是真正的触及到了人的心灵深处,把这种情感推向极致,使人的的思乡之情澎湃涌上心头,一发不可收拾。

后面还包括展开部和再现部,都是为前两个主题作更进一步的阐述和说明,展开部由前两个主题片断为基础,进行广泛的发展,将乐曲推向高潮。

而再现部重现了主题。

与第一乐章的主题形成前后照应的对仗曲式。

尾声情绪热烈,在乐队长音背景上,小号、圆号奏出充满激情的呼唤,长号以特有的色彩奏出主部主题,两个音乐重叠,在愈来愈激烈的高潮中结束。

把人的情感推向了一个又一个巅峰,把思乡之情推向一个又一个极致。

而它的前序奏为慢板,e小调,4/8拍子。

此序奏部分颇为宏大,其主题与相继的主部快板部分有极其微妙的关系,担负一种连贯全曲的特殊任务,甚至可称之为全曲精神的中心旋律。

乐章的引子部分由弦乐器、定音鼓和管乐器竞相奏出强烈而热情的节奏,暗喻了美国那种紧张、忙碌的快节奏生活;乐章的主部主题贯穿了全曲的四个乐章,其特性与居住于匈牙利和波西米亚境内的马札儿民族固有的民俗音乐具有共通的性质。

这一特殊主题靠着巧妙发展,转达了不同于以往音乐世界的“新世界”的消息,具有强烈的震撼效果。

德沃夏克当时背井离乡,乡愁蕴积,故而引用了他少年时期耳熟能详的民俗歌曲特质,以遣思乡念国的情怀。

乐章中另一段优美的旋律透露出浓浓的乡愁,恰是作者这种心情的体现。

第二乐章是最为人熟知,也是最感人的。

中国人曾截取了第二乐章第一主题的旋律,加上歌词,成了一首独立的歌曲《思故乡》。

音乐速度是慢板,乐章伊始,圆号连续奏出七个色彩惨淡的和弦,暗示了整乐章的情绪气氛。

在弦乐组的过渡下,英国管奏出了那感人的旋律。

英国管酷似双簧管,有一份浓浓的田园气质,单英国管的音区比双簧管低一个纯四度,感觉更为哀婉,而这正切合着主题。

(许多人认为德沃夏克是一个十分会选择乐器的作曲家)旋律有四个乐句,很像我们常说的“起、承、转、合”,第三句是一个小小的高潮,但整个旋律是忧伤而抑郁的,似乎在向我们传达作曲家浓浓的思乡之情,又像是在描写美国黑人的生活,因为音乐中渗透着黑人歌谣的神韵。

而据说德沃夏克的灵感还来自于郎费罗的一部长诗《海华沙之歌》。

海华沙美丽的妻子明妮哈哈因为饥饿而即将告别人世,海华沙在外面寻找食物。

奄奄一息的明妮哈哈在极度痛苦中哭泣着告别她深爱的丈夫。

音乐舒缓而哀伤,响度不大,小提琴甚至安装了若音器,这使得乐句断断续续,宛如美丽的明妮哈哈的哭泣,更是德沃夏克在异乡孤独苦闷的写照。

第二乐章为最缓板,降D大调,4/4拍子。

用复三部曲式写成。

该乐章受长诗中《森林中的葬礼》这一章的启发,海华沙的妻子明内哈哈为饥饿所迫,奄奄一息,在极度痛苦的挣扎中哭泣着向想念中的丈夫诀别。

由英国管和圆号咏唱出这一举世闻名的旋律及其感人。

有评论家认为它是一切交响乐慢板乐章中最动人的一个。

这一五声音阶的优美主题将我们带到了印第安人神秘的世界。

乐章的中部是一个激动不安的三连音主题,它发展之后进入一段葬礼音乐,激动不安的主题最后发展到呼号般的高潮,之后是第一段的再现。

这一乐章的旋律最为动人,富于歌唱性。

中间段以第二小提琴、中提琴持续震音为衬托,由长笛和双簧管主奏出充满深切、激情的主题,好像思乡的情绪在心中激荡。

接着出现了一个新的音调,由单簧管吹出一段较为抒情、优美、略带惆怅的旋律,好像这是对美好往事的追忆。

这一乐章是整部交响曲中最为有名的乐章,经常被提出来单独演奏,其浓烈的乡愁之情,恰恰是德沃夏克本人身处他乡时,对祖国无限眷恋之情的体现。

整个乐队的木管部分在低音区合奏出充满哀伤气氛的几个和弦之后,由英国管独奏出充满奇异美感和神妙情趣的慢板主题,弦乐以简单的和弦作为伴奏,这就是本乐章的第一主题,此部分被誉为所有交响曲中最为动人的慢板乐章。

事实上,也正因为有了这段旋律,这首交响曲才博得全世界人民的由衷喜爱。

这充满无限乡愁的美丽旋律,曾被后人填上歌词,而改编成为一首名叫《恋故乡》的歌曲,并在美国广泛流传、家喻户晓。

本乐章的第二主题由长笛和双簧管交替奏出,旋律优美绝伦,在忽高忽低的情绪中流露出了一种无言的凄凉,仍是作者思乡之情的反映。

本乐章的第三主题转为明快而活泼的旋律,具有一些捷克民间舞蹈音乐的风格。

第三乐章是一首谐谑曲,用复三部曲式写成,可称之为舞曲乐章。

这一乐章充满着内在的对比,主部有两个音乐主题,第一主题是舞蹈性的,音乐轻快活泼,很有生气。

第二主题由长笛和双簧管在高音区奏出,旋律抒情婉转,富于民歌风格。

这个主题经过一段反复发展,音乐进入副部。

副部主题是典型的捷克民间舞曲,由长笛和双簧管奏出。

由一个简短过渡段引出第一乐章主部主题,然后反复整个主部进入热烈的尾声。

第一大段的对比性中段,音乐是抒情味同忧郁的结合,具有一种罕有的魅力,之后是第一主题的重现。

中部是又三和弦构成的典型捷克舞曲,可以想象为假日农民在树荫下跳着节奏强烈的舞蹈,这里反映了作曲家对祖国的思念。

最后,紧接在第一大段音乐重现之后的一段尾声,其庄严的号声合奏用以预示全曲胜利的总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