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地形对聚落分布的影响教案(1)湘教版 必修1
高中地理4.1《地形对聚落及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学案湘教必修1

地理:4.1《地形对聚落及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学案(湘教必修1)一.课题地形对聚落和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
二.教材分析自然要素对环境和人类的生产生活产生重大影响,尤其是地形对聚落和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更为深刻。
教材中通过缝隙不同的地形条件对聚落的类型分布规律和发展等来说明地形对聚落的作用。
地形对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主要通过影响交通线路密度,交通线路的布局和形成,交通线路的走向等来阐述教材。
教材通过多个实例,给人以直观的感受,起到了更加显著的效果。
所以课堂上更多的注意学生读图分析能力的培养,积极的讨论分析,以得出结论。
三.教材目标(一)知识目标:1.知道影响聚落分布的因素有哪些?2.比较平原地区和山区聚落的布局和形态特征有何不同?3.地形对交通的影响。
(二)能力目标:结合实例,分析地形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三)情感目标鼓励学生在探究活动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让学生体验学习地理探究世界的成功乐趣,增强地理学习能力;培养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深切情感,树立爱国主义信念。
四.教学重点1.影响聚落分布的因素。
2.地形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3.地形对交通布局、形态的影响。
五.教学难点1.地形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2.影响交通的因素。
六.教具准备实物投影仪七.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指导自学法八.教学过程(导入新课):阅读前言,今天我们来讲第一节第一节.地形对聚落和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一。
地形对聚落分布的影响聚落的概念(学生回答)聚落是人类从事生产和生活活动而聚居的场所。
包括房屋建筑的聚合分布,以及与人类生产生活相关的各种设施。
聚落的分类(学生回答)城市和乡村地形对聚落分布的影响(教师提问):聚落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可能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呢?(学生讨论)如:气候、地形、水源、资源……(教师补充):农业生产方式、文化传统、社会经济等(教师归纳):在诸多因素中,地形因素的作用尤其突出,不同的地形条件对于聚落的类型、分布、规模和发展都具有深刻的影响。
高中地理 第四章第一节 地形对聚落及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教案 湘教版必修1

第一节地形对聚落及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教材分析】《地形对聚落及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是第四章的第一节,在内容上比较独立,前后联系不大,涉及到了部分初中知识,本节包括两大部分内容,一是地形对聚落分布的影响,二是地形对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
两部分有一定的关联性,讲授时必须分析透彻。
新教材的特点是条款式、结论性的语言很少,地理图片、小问题、活动很多,这就要求我们打破以往的授课模式,要形成以课内外活动为主线,以合作学习为主要手段,以培养学生地理思辨能力、探究能力和树立正确的资源观、环境观为主要目的的教学活动。
【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地形条件对聚落类型、分布、规模、和发展的影响。
2、了解地形条件对交通线路密度、布局、形态和走向的影响。
3、通过分析地形条件对聚落及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进一步巩固阅读、分析、运用地理图文资料的技能,发展学生综合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对“地形对聚落分布的影响”和“地形对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相关的案例剖析,提高从图文资料中提取信息的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地理思维,并初步掌握案例分析的方法。
2、通过对“铁路选线方案”的评价,发展学生的地理理性思维。
3、在案例剖析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大胆表达、交流、反思个人的见解,发展学生学会合作、与人交往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在案例分析的过程中,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养成求真、求实的好态度。
2、通过对历史上的“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以及如今“蜀道不再难”原因的分析,增强学生热爱祖国、热爱科学的高尚情感。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重点: 1、地形对聚落类型、分布、规模的影响。
2、地形对交通布局、形态的影响。
难点:影响交通的因素三、教学媒体:多媒体教学设备四、学情分析: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知识,在初中学习过地形的种类,中国区域地理等内容,为本节学习奠定了基础。
提前布置给学生“顺德交通与地形”这一课题,广泛搜集材料,实地考察,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
高中地理4.1地形对聚落的影响教案湘教版必修1

第四单元第一节地形对聚落的影响课程标准:举例说明地表形态对聚落及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
教学要求:1、了解聚落的概念、分类;2、通过对案例材料的分析,理解地形条件对聚落类型、分布、规模和发展的影响。
发展要求:能根据所学知识对典型的聚落与地形的关系作出正确的分析,了解聚落的综合影响因素。
说明:案例和活动中所涉及的具体内容,不作识记要求。
教学过程:一、聚落的概念、分类二、地形对聚落的影响1、比较山区和平原地区聚落的差异2、探究:地形是怎样直接影响聚落或间接(通过影响其他地理要素)影响聚落的?案例1:半坡原始村落①结合图示,思考半坡村落所在的地形有什么特点?②当时先民选择这样的居住环境,给他们的生产和生活带来了哪些方面的好处?案例2:云贵高原的丽江古城1). 丽江古城的形成和发展,利用了什么样的地形条件?2)、丽江古城的形成和发展,说明地形直接对聚落产生影响外,地形还通过那些环境要素对聚落产生影响?3). 丽江古城的形成和发展,除了利用有利的地形、气候条件外,还利用了什么自然条件?案例3:塔里木盆地的绿洲①在塔里木盆地中,城镇的空间分布与地形地貌有什么关系?②在塔里木盆地内部,地形平坦吗?那么,为什么那里的城镇仅分布在盆地边缘的山前冲积扇的中下部?3、对比三个年代三个聚落,说说地形对聚落的影响?1)、古代半坡村落、2)、陕西窑洞村落、3)、现代城市总结规律探究:除地形、气候、水源(河流)交通之外,影响聚落分布的因素还有哪些?板书一、聚落的概念、分类二、地形对聚落的影响1、比较山区和平原地区聚落的差异(从地形角度考虑)。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四单元《地形对聚落分布的影响(1)》教案

《地形对聚落分布的影响》教学设计
【教学构思】
本节课主要结合教学内容和课标理念,采用结合实际的方法进行教学,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达到教养性、教育性、发展性的目的,同时把学生熟悉的地理事物、地理现象引入课堂,引导学生对比分析,培养学生读图能力、综合评价的能力。
【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影响聚落分布的因素有哪些?
2、比较平原地区和山区聚落的布局和形态特征有何不同?
3、结合实例,分析地形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读图分析和探究活动,让学生尝试运用已获得的地理概念和原理,对未知的地理事物进行分析判断,体验解决问题的过程,培养学生学会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鼓励学生在探究活动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让学生体验学习地理探究世界的成功乐趣,增强地理学习能力;培养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深切情感,树立爱国主义信念。
二、教学重难点
1、影响聚落分布的因素。
通过阅读教材和利用已有的知识体系等方法完成。
2、地形对聚落的影响。
通过小组合作、问题讨论方式加以突破。
三、教学方法
读图分析法、比较探究法、讨论法
四、活动设计过程
板书设计:
第一节地形对聚落分布的影响(第一课时)
1、聚落的概念和类型。
2、地形对聚落的类型、规模的影响。
3、地形、河流对聚落的分布、发展的影响。
高中地理第四章4.1地形对聚落及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学案湘教版必修1

------------------------- 天才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百分之九十九的勤劳------------------------------第一节地形对聚落及交通线路散布的影响【考试标准】学考要求考纲细解a 聚落的观点和分类认识聚落的观点和分类理解地形条件对聚落种类、散布、规地形条件对聚落种类、散布、规模和模和发展的影响,并能够联合某地区学考d发展的影响表示图来剖析某地理因素变化对聚要求落产生的影响地形条件对交通线路密度、布局、形理解地形条件对交通线路密度、布c态和走向的影响局、形态和走向的影响一、地形对聚落散布的影响观点:人类从事生产和生活活动而聚居的场所,包括①房子建筑的会合体以及与人们生产生活有关1.聚落的各样②设备分类:按聚落的性质和规模,可分为③城市和④乡村2.地形对聚落的影响(1)表现:主要影响聚落的⑤种类、⑥散布、规模和发展。
平原地域:乡村的规模一般较大,多呈⑦聚会型、棋盘式的格局(2) 典型丘陵和山地:乡村的规模一般较小,空间散布相对⑧分别二、地形对交通线路散布的影响1.影响交通线路散布的因素(1) 自然因素:⑨地形、天气、⑩水文,此中地形的影响最为深刻( 如山谷中的道路应避开陡坡) 。
(2)社会经济因素:人口、 ? 资源、城镇散布 ( 如道路经过小乡村 ) 、 ? 工农业生产水平、科学技术等。
2.地形对交通线路形态的影响(1)平原:地形对交通建设限制 ? 较少,一般呈 ? 网状散布。
(2)山区:地形起伏 ? 较大,对交通建设的限制性因素 ? 许多,为减缓道路坡度,多建成“ ?之”字形。
-------------------------天才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百分之九十九的勤劳------------------------------自然、经济、 ? 社会、交通、 ? 技术、生态等综合影响,选择有益地形,避开不利地段,尽可能 ? 降低工程造价,想法减少对○21生态环境的损坏。
最新湘教版地理必修1《地形对聚落及交通线路布局的影响》教案.doc

地形:位于山前冲积扇(平原)上,地形平坦。
气候:西、北背靠群山,东南面向(华北)
【板书设计】
4.1地形对聚落及交通运输线路分布的影响
一、地形对聚落的影响
1、聚落的概念(不仅是房屋建筑的集合体,还包括与居住地直接相关的其他生活设施与生产设施)
2、聚落的分类
对聚落形态和规模的影响
3、地形对聚落的影响对聚落的形成和发展的影响
对聚落空间分布的影响
二、地形对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
1、影响因素:
自然因素:地形、地质、气候、水文
社会经济因素:人口、资源、城镇分布、工农业生产水平
技术因素:
2、地形形态对交通线路布局的影响
密度:平原区交通线路稠密,山区、高原交通线路稀疏;
布局形态:平原区网状分布,山区沿河谷分布,呈“之”字形,
选线:选择有利地形,避开不利地形,尽可能降低工程造价,减少对生态环境的破坏。
【教学反思】
备课资料:
地形对城市分布的影响:
气候对城市分布的影响
河流对城市分布的影响。
4.1《地形对聚落及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教案(湘教版必修1)

第一节地形对聚落及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新一轮高中课程改革强调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要求高中阶段的教育必须为今日和未来世界培养活跃而又负责任的公民承担更大的责任与义务。
为每个高中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是新一轮高中课程改革的基本目的。
高中地理课程改革也以此作为基本取向。
因此,课堂教学中一定要把握好课程改革促进学生发展的价值取向,在教学方法的运用和教材处理的方式上应注意如下几点内容:创设课堂探究情境,着力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中来在课堂教学中,教学活动是师生共同参与、共同完成的统一过程。
教师“教”的过程与学生“学”的过程都是在同一时间内完成的,“教”引导“学”,又服务于“学”,“学”源于“教”,又受制于“教”。
假如我们对课堂教学中学生“学”的过程进行分析,可以发现学生所经历的“学习”过程一般为:受到刺激→积极学习→学会知识、掌握方法、形成能力。
也就是说,学生在教师所提供的各种条件的刺激下,进入学习状态,并因此激发、强化其学习动机。
学习动机是学生学习的驱动力,学生在这种内驱力的作用下,运用自己的感官和大脑积极地去寻找,去验证,去发现,去探究学习内容,从而掌握知识与技能,学习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并进而得到积极的情感体验。
因此,为适应学生的“学习”过程,达到促进学生发展的目的,教师“教”的过程应该是:创设情境→激励学习→引导反馈。
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在研究学生、研究教材、研究教法的基础上,精心创设教学情境,为学生学习提供良好的外部刺激条件,激发、强化学生的学习动机。
在学生进入学习状态后,教师即成为教学过程中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引领学生进入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
教师要善于创设探究情境,不断给学生以新的刺激,褒奖学生的成功,激励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中来。
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中来,应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注重理论联系实际,注意学以致用,让学生感到学有所得,有实用价值。
教师在处理教材和组织教学活动时可采用如下方法:1、精心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探究欲望;2、指导学生阅读图表、欣赏图片,激发学生求知欲;3、提出问题让学生展开讨论,得出结论;4、指导学生进行野外考查、社会调查,提高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地形对聚落及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教案

地形对聚落及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 [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地形条件对聚落类型、分布、规模、和发展的影响;2、了解地形条件对交通线路密度、布局、形态和走向的影响;3、通过分析地形条件对聚落及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进一步巩固阅读、分析、运用地理图文资料的技能,发展学生综合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对“地形对聚落分布的影响”和“地形对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相关的案例剖析,提高从图文资料中提取信息的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地理思维,并初步掌握案例分析的方法。
2、通过对“铁路选线方案”的评价,发展学生的地理理性思维。
3、在案例剖析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大胆表达、交流、反思个人的见解,发展学生学会合作、与人交往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鼓励学生在探究活动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让学生体验学习地理探究世界的成功乐趣,增强地理学习能力;培养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深切情感,树立爱国主义信念。
2.形成自然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因地制宜等基本的地理观念,增强科学发展观。
[教学重点]1.影响聚落分布的因素;2.地形对聚落类型、分布、规模的影响;3.地形对交通布局、形态的影响。
[教学难点]影响交通的因素[教学媒体与教具]多媒体教学设备[课时安排]2课时[讲授过程]第一课时【导入新课】出示世界最早的城市分布图,并提出问题:世界著名的四大文明发祥地在哪里?为什么大都沿河布局?我国最早的城市为什么分布在黄河流域?以上地方有哪些有利的自然条件?学生回答:因为这些地方有充足的水源,便利的运输条件,还有温暖的气候、平坦的地形,肥沃的土壤。
【活动】出示世界地形图,提出要求:请在欧洲、中国、美国、巴西各选一个地方来建城市,比一比,看谁选建的城市最有发展潜力。
让学生充分思考,分组讨论、进行选择,然后各小组相互评价,说明对方的选择有哪些好处和不好之处。
【总结】从刚刚的选择情况来看,同学们都选择了平原、沿海、沿江、中纬度地区等,这说明自然条件对城市的布局和发展有很大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形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教学构思】
本节课主要结合教学内容和课标理念,采用结合实际的方法进行教学,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达到教养性、教育性、发展性的目的,同时把学生熟悉的地理事物、地理现象引入课堂,引导学生对比分析,培养学生读图能力、综合评价的能力。
【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影响聚落分布的因素有哪些?
2、比较平原地区和山区聚落的布局和形态特征有何不同?
3、结合实例,分析地形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读图分析和探究活动,让学生尝试运用已获得的地理概念和原理,对未知的地理事物进行分析判断,体验解决问题的过程,培养学生学会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鼓励学生在探究活动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让学生体验学习地理探究世界的成功乐趣,增强地理学习能力;培养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深切情感,树立爱国主义信念。
二、教学重难点
1、影响聚落分布的因素。
通过阅读教材和利用已有的知识体系等方法完成。
2、地形对聚落的影响。
通过小组合作、问题讨论方式加以突破。
三、教学方法
读图分析法、比较探究法、讨论法
四、活动设计过程
板书设计:
第一节地形对聚落分布的影响(第一课时)
1、聚落的概念和类型。
2、地形对聚落的类型、规模的影响。
3、地形、河流对聚落的分布、发展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