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意派翻译理论
释义理论

释意学释意学派(le théorie de l’interprétation / the interpretive theory或th e interpretative approach)又称“达意理论”(le théorie de sens / the theory of sense),是20世纪60年代末产生于法国的一个探讨口译与非文学文本笔译原理与教学的学派。
该派认为翻译即释意;是译者通过语言符号和自己的认知补充对原文意思所作的一种解释;译者应追求的不是语言单位的对等,而是原文意思或效果的等值:这种看法与语言学派(如George Mounin等人)的观点差别颇大。
该派理论直接来源于口译实践,其观点对于翻译研究有着独特的启示。
本文拟从三个方面对其做一简要介绍。
产生背景释意学派的摇篮是巴黎高等口笔译学院(ESIT)。
该学院始建于1957年10月,1984年1月成为巴黎第三大学下属高校,是全世界第一所有权授予翻译硕士学位和博士学位的高校。
研究人员在会议口译实践的基础上,借鉴神经心理学、实验心理学、皮亚杰的发生心理学(genetic psychology)和语言学等学科的研究成果,建立了一整套口译理论,随后又将其扩展用于非文学文本(或称“实用性文本”)的笔译研究。
这就是被称为“释意学”或“释意模式”的翻译理论。
自80年代以来,释意派理论取得了一系列研究成果,十几本重要的翻译论著相继问世,研究范围也从最初的口译逐步扩展到笔译、科技翻译翻译教学和一般翻译理论等诸多方面的问题。
翻译的性质与目的:翻译是交际行为;其目的是传递交际意义三个翻译层次一般翻译理论认为有三个不同层次的翻译:词义层次、句子(即索绪尔概念的话语)层次及篇章层次。
这三个层次可以分别解释为:逐字翻译、脱离语境和交际环境的句子翻译、以及语言知识同认知知识相结合的篇章翻译。
释意理论将逐字翻译和句子翻译称为语言对译(traduction linguistique / linguistic translation),而将篇章层次的翻译称为篇章翻译或翻译。
释意派口译理论 PPT

PPT背景图片:w w w .1ppt .com/beijing/ PPT图表下载:w w w .1ppt .com/t ubiao/
优秀PPT下载:w w w .1ppt .com/xiazai/ PPT教程: w w w .1ppt .com/pow erpoint /
W ord教程: w w w .1ppt .com/w ord/
释意理论的缺点在于:它只关注交际的直接目的以及交际过程中所传递的指称意义(或称认知意义),而未充分 考虑到语言信息可能具有的多重意义(如表情与表感、风格与修辞等方面的意义),因此它在文学翻译的实践与 研究上价值有限。不过该派理论实事求是,倒也并不声称自己可以同样有效地适用于文学文本的翻译,这是它的 可贵之处。
PPT模板下载:w w w .1ppt .com/moban/ 行业PPT模板:w w w .1ppt .com/hangye/
节日PPT模板:w w w .1ppt .com/jieri/
PPT素材下载:w w w .1ppt .com/s ucai/
PPT背景图片:w w w .1ppt .com/beijing/ PPT图表下载:w w w .1ppt .com/t ubiao/
Excel教程:w w w .1ppt .com/excel/
资料下载:w w w .1ppt .com/ziliao/
PPT课件下载:w w w .1ppt .com/kejian/
范文下载:w w w .1ppt .com/fanw en/
试卷下载:w w w .1ppt .com/s hit i/
即通过对所译材料具体 的、直接的解读而获得 的知识:汉语里的“您 辛苦了”这句话在具体 的认知语境中可能是英 语里的“Did you have a good trip?”,“How was the flight?”等等。
法国释意学派翻译理论的得与失

法国释意学派翻译理论的得与失法国释意学派翻译理论的得与失关立红【摘要】[摘要]释意理论揭示了译者从源语输入到译语产出的认知过程,开启了翻译动态研究的理论先河。
该理论重视意义,排斥(源语)词语。
认为译者翻译的是意义,不是词语;主张以语篇为翻译单位,反对逐词翻译;也追求“忠实”、“等值”,“等值”是在语篇层面上的意义等值;在翻译策略上,提倡归化法;对译员素质也提出了要求。
今天看来,该理论有其值得借鉴的地方,也有其局限性和片面性。
在此对其“意义出壳”假说提出了质疑。
【期刊名称】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1(024)006【总页数】3【关键词】[关键词]释意学派;异化法;归化法;意义出壳法国释意学派翻译理论(the Interpretive Theory of Translation,often referred to as Interpretive Approach)产生于上个世纪60年代末,成熟于其后的八九十年代。
其代表人物是达尼卡·塞莱斯科维奇和玛丽亚娜·勒代雷。
代表理论著作是1984年二人合著的《口译理论实践与教学》(原书名《释意理论》)和1994年勒代雷著的《释意学派口笔译理论》。
释意理论由我国几位留法学者译介过来,对我国的翻译理论尤其是在口译方面产生一定的影响。
释意理论成熟时期正是西方译论异常活跃时期。
当时,曾为建立翻译学做出贡献的语言学派(结构主义语言学)翻译理论在译论界一统天下的局面已被打破,代之而起的是文化学派的翻译理论。
后者拓宽了翻译理论研究的领域,弥补了前者的缺陷和不足。
文化学派译论内部又有诸多学派,如多元系统学派、女权。
当代国际口译研究视域下的巴黎释意学派口译理论

当代国际口译研究视域下的巴黎释意学派口译理论当代国际口译研究视域下的巴黎释意学派口译理论引言:巴黎释意学派是国际口译研究的重要学派之一,其理论框架和方法论的建立和发展对于当代国际口译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以当代国际口译研究为视域,探讨巴黎释意学派的口译理论,并试图从中发现该学派对于口译教育和实践的启示。
一、巴黎释意学派的起源与发展巴黎释意学派的理论框架最早由法国翻译家让-皮埃尔·黑拉尔(Jean-Pierre Héricourt)于20世纪70年代提出。
他的研究围绕口译的本质、过程和技巧展开,提倡“释意”(interpretation)的概念来解释并指导口译实践。
二、巴黎释意学派的理论基石1. 释意理论:巴黎释意学派坚持认为,口译的目标在于将源语的意思传达给目标语受众。
在这个过程中,口译者必须理解并选择合适的解释,以确保最佳的传达效果。
2. 知识体系:巴黎释意学派认为,口译者必须具备广泛的知识背景,特别是在语言、文化、科技等领域具有深入的了解和熟悉。
这样的知识体系可以帮助口译者快速理解并准确表达源语信息。
3. 心理学因素:巴黎释意学派认为,口译者的心理状态对于口译质量有着重要的影响。
心理压力、自信心和专注力等因素都会对口译者的表达和理解能力产生积极或消极的影响。
三、巴黎释意学派在当代国际口译研究中的地位巴黎释意学派的理论在当代国际口译研究中占据重要地位。
一方面,该学派提出的“释意”概念为解释口译的本质和目标提供了新的视角。
另一方面,巴黎释意学派注重口译者的知识、素养和心理状态,这为口译教育和培训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四、对当代国际口译教育与实践的启示1. 注意知识与技能的结合:巴黎释意学派强调,口译者需要掌握广泛的知识背景,但同时也需要具备相应的技能和实践经验。
在当前国际口译教育中,注重理论和实践的有机结合尤为重要。
2. 强调心理素质的培养:巴黎释意学派的理论表明,口译者的心理状态直接影响着他们的表达和理解能力。
翻译释意理论辨_与塞莱斯科维奇教授谈翻译.

?翻译理论与技巧?翻译释意理论辨——与塞莱斯科维奇教授谈翻译许钧在不久前完成的《当代法国翻译理论》一书中,我们曾辟一章,对达尼卡?塞莱斯科维奇教授创立的翻译的“释意”理论进行了评述与研究。
这次参加由北京外国语大学与中国翻译工作者协会共同举办的国际翻译学术研讨会(1997.11.1-11.3,有机会和与会的塞莱斯科维奇教授就释意理论及其相关问题进行了探讨,交换了意见,现将谈话的主要内容作一简要介绍,供同行参考。
许钧(以下简称许:塞莱斯科维奇女士,您是世界著名的翻译家和翻译理论家,曾长期担任巴黎高等翻译学校校长,并结合自己丰富的翻译实践,带领同行和众弟子进行翻译理论研究,创立了翻译的释意派理论。
就我所知,早在1968年,您就发表了rences in ternatite dan s les confé《国际会议译员——言语和交际问题》(in terp rèm es de L angage et de comm un icati on一书,借助言语科学研究的成果, onales,p rob lè把口译纳入系统的理论研究轨道,对口译的性质,任务进行了界定,为释意理论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您与玛丽亚娜?勒代雷合作于1984年发表的《释意理论》(in terpréter pou r tradu ire,运用现代语言学、逻辑学、心理学与交际理论对翻译的理解和表达过程进行了科学的分析与系统的阐述,对口笔译的共同点及差别进行了对比,揭示了即席翻译及同声传译的基本规律,可以说,这部著作的发表,标志着释意理论的确立。
您能否就释意理论的基本观点及意义作一概括性的介绍?D.塞莱斯科维奇(D an ica Seleskovitch, 1921—以下简称S:释意理论,更确切地说,应该叫交际与释意理论,这一理论的建立,并非是我个人努力的结果,里面凝结着我的同行们的心血。
若要用几句话来说明这一理论的要旨,那我是否可以这么说:释意理论首先是一种口译理论,我们认为,翻译的对象不是语言,而是借助语言表达的意义,因为不同语言社团的人有共同的需求,他们交往的目的是相互理解,交换思想,或在不同领域进行可能的合作。
当代国际口译研究视域下的巴黎释意学派口译理论

当代国际口译研究视域下的巴黎释意学派口译理论当代国际口译研究视域下的巴黎释意学派口译理论简介:巴黎释意学派是一种重要的口译理论体系,在当代国际口译研究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从文化背景、理论特点以及实践方法等角度,对巴黎释意学派的口译理论进行探讨,并探究其在当代国际口译研究中的重要性。
一、文化背景巴黎释意学派是在20世纪50年代以来,随着国际互联互通的发展和全球化背景下,逐渐形成的一种口译理论体系。
当时的巴黎拥有丰富多元的文化背景,吸引了大量的外国游客和移民。
在这种背景下,口译工作成为了必不可少的一项任务。
同时,巴黎也是世界性的会议和国际交流中心,需要大量的跨语言交流和沟通。
因此,巴黎释意学派的形成,也与文化背景紧密相关。
二、理论特点巴黎释意学派强调的是口译的准确传译和表达,追求诠释原意,而非逐词翻译。
他们认为好的口译应该能够准确传递原文的意思,而不是简单的词语对应。
巴黎释意学派强调的是“意译”,即将原文的意思用目标语言的表达方式再现出来。
这种思想与传统的词语对应翻译有所不同,注重在跨语言交流中传达信息的准确性和有效性。
三、实践方法巴黎释意学派提出的实践方法主要包括预备翻译、译后校对和重读法等。
预备翻译的作用在于通过提前阅读原文,了解原文的背景和大意,以便更好地理解和诠释。
译后校对则是指在完成翻译后进行校对和修订,以确保翻译的准确性和一致性。
而重读法则是指在翻译过程中,对某些特定的词句进行多次重读和调整,以确保最终的翻译更贴近原文的意图。
四、巴黎释意学派在当代国际口译研究的重要性巴黎释意学派的口译理论在当代国际口译研究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首先,巴黎释意学派的理论体系有助于提高口译质量。
在国际交流中,准确传达原文的意思是至关重要的。
巴黎释意学派的口译理论可以帮助口译员更好地理解原文的意图,并通过意译的方式将其传达给听众,从而减少误解和歧义的发生,提高口译的准确性和有效性。
其次,巴黎释意学派的实践方法可以提供一种有效的口译技巧和策略。
口译即释意关于释意理论及有关争议的反思

口译即释意关于释意理论及有关争议的反思一、本文概述释意理论是口译研究历史上为数不多的主流理论之一,它在上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末占据了口译研究领域的主导地位,并对口译教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的主要目的是对释意理论的关键概念及其主要观点进行梳理,并在此基础上介绍对释意理论质疑的观点。
通过分析释意理论的关键词,本文将对围绕释意理论展开的争议进行反思。
释意理论的主要观点是翻译即释意,它强调口译员在翻译过程中需要理解源语的含义,并根据目标语的表达习惯进行重新表达。
这一理论的核心概念包括释意翻译、脱离原语语言外壳的翻译程序等。
随着口译研究的发展,释意理论也受到了一些批评和质疑。
本文将通过对释意理论的深入探讨,分析其理论贡献和历史意义,并思考其在口译研究和教学中的适用性和局限性。
通过本文的概述,读者可以对释意理论的基本内容和相关争议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二、释意理论的核心观点释意理论,又称解释学,是一种关注文本、言语或行为意义的理论框架。
它起源于哲学领域,特别是由德国哲学家弗里德里希施莱尔马赫和汉斯格奥尔格伽达默尔等人发展的哲学解释学。
这一理论后来被应用于多个领域,包括文学研究、法律、心理学和口译等。
文本的多重意义:释意理论认为,文本不是静态的、单一意义的实体,而是具有多重潜在意义的动态结构。
每个读者或听者都会根据自己的背景知识和经验,对文本进行独特的解读。
读者的角色:在释意过程中,读者或听者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他们的预期、先入为主的观念和文化背景都会影响对文本的理解。
理解文本是一个主观的过程,每个个体的解释都是独一无二的。
历史和文化背景:释意理论强调历史和文化背景在理解过程中的重要性。
文本是在特定的历史和文化背景下产生的,理解文本需要对这些背景有所了解。
解释的循环:理解是一个循环往复的过程,称为“解释的循环”或“理解的循环”。
这意味着在理解一个文本时,我们不断地在整体和部分之间移动,从整体中理解部分,再从部分中理解整体。
口译理论

巴黎释意学派口译理论(Interpretive theory of translation)1.简介巴黎释意学派诞生于20世纪60年代末的法国,其核心人物是巴黎高等翻译学校的Seleskovitch和Lederer两位教授。
以认知科学理论为指导,围绕着口译过程中意义的感知、理解、记忆、提取与表达进行了坚持不懈的探索,创立了国际口译届第一套系统的、用于解释口译心理过程、指导会议口译教学与实践的理论—释意理论。
2.基本观点该理论认为,翻译,从本质上讲,是一种复杂的交际行为(a complex communicative act)。
释意理论强调翻译是交际行为,翻译的对象绝不是语言,而是借助语言表达的意义,翻译的任务是转达交际意义。
“释意理论”认为,口译不是从源语到译语的直接转换,而是“建立在理解基础上的再表达”。
3.核心观点:口译是以言语理解加上言外知识认知补充(cognitive complement of extralinguistic knowledge)为基础的释意过程。
研究视角口译作为一种信息处理过程:A语口译B语口译三角模式:第一语言Deverbalisation: Immediate and deliberate discarding of the wording and retention of the mental representation of the message 口译过程中,译员为完成特殊交际条件下的功能性需要,在整合语义信息和其他层面的话语信息和语用信息的基础上,在长期工作记忆内形成的、以高层次语义表征或多层次宏观语义网络为基本存在形式和主要存在特征的意义存在状态。
Seleskovitch notes that dropping form aids the interprete r’s memory because they are not concentrating on remembering the words, or even the structure of the sourcetext. Instead, the interpreter understands the message, connects it to long-termmemory, and is then able to reformulate it in a more efficient way.Notes help the interpreter retrieve the message from their long-term memory and consist of, “symbols, arrows, and a key word here or there.”The “key words” may consist of words that will remind the interpreter of the speaker’s point, or of specific information “such as proper names, headings and certain numbers”.“Even memorizing a half dozen words would distract the interpreter, whose attention is already divided between listening to his own words, and those of the speaker...His memory does not store the words of the sentence delivered by the speaker, but only the meaning those words convey.” (Seleskovitch, 1978, 30-31)4.口译的三阶段:a)理解(comprehension)理解的内容是交际意义,而不是语言本身,包括语言知识、认知补充、主题知识与百科知识、交际环境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柯平:释意学派的翻译理论(2008-08-17 10:35:07)释意学派的翻译理论柯平中国翻译研究》2005年第1期(南京大学外语学院[江苏省南京市210093])摘要:释意学派于20世纪60年代末诞生于法国,是一个探讨口译与非文学文本笔译原理与教学的有影响的学派。
该派理论直接来源于口译实践,认为翻译不是从源语言到目标语言的单向解码过程,而是理解思想与重新表达思想的动态过程。
本文从产生背景、对翻译性质与目的的认识以及对翻译过程的解析三方面对该学派进行了介绍与评析。
关键词:释意学派口译翻译理论The Interpretive School of Translation TheoryKe Ping(School of Foreign Studies, Nanjing University, China)Abstract: An influential school of thought in translation studies, the interpretive theory (le théorie de l’interprétation) emerged in th e late 1960s in France and was concerned with the identification of principles governing oral interpretation and written translation of non-literary texts as well as translator training. Informed by the practice of interpretation, scholars of this school insist that translation is not a unidirectional decoding operation, but a dynamic process in which the interpreter/translator makes sense of the source message and reformulate the message in the target language. This paper gives a critical review of the interpretive theory, focusing on its historicalbackground, its perception of the nature and purpose of translation, and its analysis of the translation process.Keywords: the Interpretive School interpretation translation theory释意学派(le théorie de l’int erprétation / the interpretive theory或the interpretative approach)又称“达意理论”(le théorie de sens / the theory of sense),是20世纪60年代末产生于法国的一个探讨口译与非文学文本笔译原理与教学的学派。
该派认为翻译即释意;是译者通过语言符号和自己的认知补充对原文意思所作的一种解释;译者应追求的不是语言单位的对等,而是原文意思或效果的等值:这种看法与语言学派(如George Mounin等人)的观点差别颇大。
该派理论直接来源于口译实践,其观点对于翻译研究有着独特的启示。
本文拟从三个方面对其做一简要介绍。
1 产生背景释意学派的摇篮是巴黎高等口笔译学院(ESIT)。
该学院始建于1957年10月,1984年1月成为巴黎第三大学下属高校,是全世界第一所有权授予翻译硕士学位和博士学位的高校。
学院下设三个系:口语系、笔译系和研究生系。
口译系学制两年,第一年学习即席翻译,第二年学习同声传译,每周总课时约24小时。
笔译系学制三年,第一年开设基础翻译课,第二年开设经济翻译课,第三年开设科技翻译课。
两系学生在修读本系核心课程之余,还要学习经济、法律、语言学、翻译理论、术语学等课程。
此外,两系还同时开设母语及外事进修课(每门每周一个半小时)。
通过毕业考试者获得“高等专科文凭”(DESS)。
研究生系培养翻译学硕士生和博士生。
从1976年第一位博士生毕业到1995年底,已有40多篇博士论文通过答辩(许钧、袁筱一,1998:212-3)。
该校教授、笔译系副主任、曾任国际译联主席的弗洛郎斯·埃尔比洛女士就是该校的毕业生。
该校首任校长为达妮卡·塞莱丝柯维奇(Danica Seleskovitch),现任校长是玛丽亚娜·勒代雷(Marianne Lederer)。
塞莱丝柯维奇曾多次来华访问。
1997年11月她与时任国际译联主席的埃尔比洛女士一起来北京参加由北京外国语大学主办的国际翻译理论研讨会,并分别应邀作了大会发言。
塞莱丝柯维奇出身译员,曾为戴高乐总统等国家元首担任口译工作,是国际口译工作者协会的创始人之一,1973年获得国家博士称号(林煌天主编,1997:572)。
丰富的翻译实践经历使她对言语科学与交际研究产生了极大的兴趣。
1968年她发表了自己的国家博士论文《国际会议译员——言语与交际问题》(L’interpréte da ns les conférences internationales, problème de langue et de communication 中译本:孙慧双译,1979)。
巴黎高等口译与笔译学校随后成为该派理论的研究中心。
研究人员在会议口译实践的基础上,借鉴神经心理学、实验心理学、皮亚杰的发生心理学(genetic psychology)和语言学等学科的研究成果,建立了一整套口译理论,随后又将其扩展用于非文学文本(或称“实用性文本”)的笔译研究。
这就是被称为“释意学”或“释意模式”的翻译理论。
自80年代以来,释意派理论取得了一系列研究成果,十几本重要的翻译论著相继问世,研究范围也从最初的口译逐步扩展到笔译、科技翻译翻译教学和一般翻译理论等诸多方面的问题。
塞莱丝科维奇和勒代雷1984年合著的口译教程《释意翻译》(Interpréter pour traduire)一书(中译本:汪家荣等译,1990),用语言学、逻辑学、心理学的成就来阐述翻译的理解和表达过程,对比口笔译的异同,揭示即席翻译及同步传译的基本规律。
(X,188)该派理论最新的一部论著是勒代雷的《现代翻译——释意模式》(La traduction aujourd'hui, le modèle Interprétatif),出版于1994年。
该书已译成中文在我国出版(中译本:刘和平译,2001)。
2 翻译的性质与目的:翻译是交际行为;其目的是传递交际意义2.1 三个翻译层次一般翻译理论认为有三个不同层次的翻译:词义层次、句子(即索绪尔概念的话语)层次及篇章层次。
这三个层次可以分别解释为:逐字翻译、脱离语境和交际环境的句子翻译、以及语言知识同认知知识相结合的篇章翻译。
释意理论将逐字翻译和句子翻译称为语言对译(traduction linguistique / linguistic translation),而将篇章层次的翻译称为篇章翻译或翻译。
(许钧、袁筱一,1998:193)它认为:成功的翻译应在篇章的层次上进行,即对篇章进行释意,因为句子是语法上的单位,篇章才是语义单位;翻译所译的是意义,而不是语法,不是单个的字词句。
原文和译文的等值表现为整体交际意义上的等值,即译文能在其读者或者听众那里产生与原文一致的效果。
为达到此效果,显然不能以词句,而应以交际意义作为翻译的基本单位。
2.2 翻译对象释意派理论的核心是把语言意义(linguistic meaning)和非语言的意思(non-verbal sense)区分开来。
译者所要传达的不是语言符号的意义,而是讲话人在其话语中所表达的非语言的意思。
也就是说,意义的本质是交际者通过语言符号所传达的“意思”,而不是语言符号本身的意义。
意思(sense)由两个成份组成,一为“内含意思”(implicite/implicitness),即作者或说话人意欲表达的意思;一为“外显意思”(explicite/explicitness),即作者或说话人实际写出或说出的内容(Baker, 1998:113)。
笔译与口译虽然形式不同,但本质上都是一种交际行为,只是在笔译中,所译材料与现实世界的关系不像在口译中那样密切而已(比如一篇古老的文本,其作者的写作意图——也就是“内含意思”——很可能会因年代久远而变得无法知晓)。
口译则不同:它被释意学派视作最为理想的交际情景,因为在使用口译的场合,所有对话人都在场,他们共同具有同一个时空环境,在一般情况下,也共同具有与交际话题相关的知识。
基于上述认识,翻译的目的应为传递意思,亦即交际意义;译者所译的东西应为篇章所传达的信息内容,是言语(亦即语言的使用),而不是语言本身。
口译并非基于对原讲话人语言的记忆,而是基于译者对原讲话人所传递的交际意义的把握以及随后用目标语言对该交际意义(即讲话人的意思)进行的重组。
至此,我们可以看出:释意理论首先把语法同语义分开,指出翻译是释意;继而又把语言意义同非语言意思分开,指出译者要译的是意思。
而意思就是交际意义。
那么在语言交际中,交际意义又是如何产生的呢?2.3 交际意义的产生意思或者说交际意义的产生取决于交际参与者之间有足够的共同知识。
译员听讲话的目的不在于进行语言分析,而在于让有声语言链,也就是有声音的一串话语,唤起储存在自己大脑中的认知知识,加上认知语境、讲话人、听众等因素,在头脑中产生交际意义。
也就是说,交际意义的产生是语言知识同与其相伴随的对于现实世界的感知相结合的结果。
(1) 语言知识:译员从一开始就应具有完备的语言知识,这一点是不言自明的。
译员不是边学外语边学口译,而是应该在熟练地掌握了有关语言以后才来学习口译,这样在听辨说话人的话语时才可能把注意力集中在内容上面。
(2) 认知知识:又称“认知知识库”(bagage cognitif / cognitive baggage),指语言外的、有关现实世界的知识。
从根本上来说,篇章是语言知识同语言外知识结合的产物。
交际意义只有在语言知识同语言外知识相结合之后才会产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