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鸿门宴看项羽的悲剧性格
读《鸿门宴》有感15篇

读《鸿门宴》有感15篇读《鸿门宴》有感1李清照有诗云:"生当为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在很多人眼里,项羽是一个忠肝义胆的豪杰。
他叱咤风云的伟业,所向披靡的战绩,在秦汉交替之际掀起了澎湃的浪潮。
曾几何时,举世共仰,千秋景慕。
项羽因之而成为历代王朝倍加推崇的人物,着实为后人所景仰。
然而,项羽毕竟是一个悲剧式的历史人物。
他的悲剧,不仅是历史的悲剧,也是性格的悲剧,而他的悲剧性格,无疑张扬了他的人格魅力。
项羽性格的最大魅力在于他的"义",而这个"义"也恰恰演绎了他的个人悲剧。
古人云:"义者,宜也。
"又云:"行而宜者谓之义"。
可想而知,只要行之得当,言而得体,便可称其"义"。
然而,"义"是没有一个绝对标准的。
项伯为报救命之恩,向张良通风报信,可称得上"义",可此举客观上却帮助了刘邦,使得沛公在鸿门宴中能化险为夷,此举又谓之不"义"。
两军对垒,项羽却不忍弑杀刘邦,纵虎归山,最后成就了刘邦的霸业,实乃对敌人的"义",而对自己不"义"。
项羽的"妇人之仁"与"义"的本质是背道而驰的。
可以说,项羽重义而轻理是他的性格的最大悲剧。
项羽的性格悲剧还表现在他的刚愎自用。
韩信始在项羽麾下,"言不听,画不用,故倍楚而归汉";陈平效力于项王,"累谏不受,乃封其金与印,仗剑亡,归汉于武"。
读《鸿门宴》有感8哦我的霸王!黑色的虚空压得你喘不过气来没有千军万马没有呐喊嘶杀你孤寂如同深秋的残塔……力拔山河兮气盖世!是的霸王你可以拔山可以扛鼎可以号令三千铁甲的征战但此刻你已无力再拔心头的那缕悲伤。
那些因你在鸿门宴中释了刘邦而唾你为“妇人之仁”的人焉能知道在狼烟四起的秦王朝中你一声巨吼扛起天下苍生凄楚目光的胆量;你披甲上阵任铁蹄踏遍关山万里的勇猛;长城内外你挥臂奋斫在刀光剑影中划出一道血色风景时的豪气万丈。
鸿门宴项羽形象分析

鸿门宴项羽形象分析鸿门宴项羽形象分析《鸿门宴》、《垓下之战》是江苏省中等职业教育语文教材中的两篇必学的文言文,也是司马迁广为流传的经典之作。
项羽——这位司马迁笔下最典型的悲剧英雄,那么你知道项羽在鸿门宴的人物形象是怎么样的吗?店铺为大家整理了一些关于鸿门宴项羽形象分析的资料。
鸿门宴项羽形象分析篇1一、英雄本色、大人格的项羽首先,项羽是个英雄。
秦时皇帝游会稽之时,年少的项羽就曾说“彼可取而代之”,足见其志向远大。
秦朝末年,群雄并起,本无任何基础的项羽却凭自己的英勇和胆识,仅用三年的时间,就在秦末大地上拔地而起,可以说,没有项羽也就没有大汉王朝。
东城快战之时,项羽独自一人斩杀敌军数百人。
史记曾这样描写:“是时,赤泉侯为骑将,追项王。
项王瞋目而叱之,赤泉侯人马俱惊,辟易数里。
”从这便可以看出项羽的威风。
项羽称霸时不过二十六七岁,可为少年得志,而且在作战时只要霸王一张目叱之,谁看见了都得吓得屁滚尿流,这该是多大的气场。
其次,项羽更是一个大人格的英雄,这是古之定论。
且不说巨鹿之战中破釜沉舟的勇敢,垓下之围以一当百的豪气,自刎乌江笑迎死神的从容,单说他在鸿门宴上的表现,就足以令人心曳神摇,感佩万分。
项羽闻听刘邦欲王关中,勃然大怒,立即发兵击之,这是他的率直而非霸道。
他们两人虽有怀王之约,但刘邦侥幸入关破秦,未建大功而欲私自称王,毫无愧疚之心,实非正人君子所为。
刘邦前来道歉,项羽不仅予以原谅,而且当即说出了告密者,这是他的磊落而非卤莽。
过能改之,善莫大焉,焉能斤斤计较?只有以诚相见,才能尽弃前嫌,和好如初。
大敌当前,岂能内讧?樊哙私闯军帐,恶言相向,项羽不仅不计较,反而酒肉款待,这是他的大度而非愚钝。
樊哙为救其主,敢作敢当,可见其忠,生吃彘肩,可见其勇,忠勇兼备,堪称好汉。
项羽壮之,可谓好汉惜好汉。
刘邦不辞而别,实属无礼,项羽不仅不在意,还网开一面,助其逃脱,这是他的仁义而非不智。
刘邦毕竟是义军主将,劳苦而功高,如若杀之,实属不仁不义,与秦始皇的暴虐又有什么两样?勇敢、豪放、从容、率直、磊落、大度、仁义,这就是历史上的项羽,一个集世间伟大人格于一身的人杰。
《鸿门宴》项羽悲剧性格简析

《 鸿门宴 》是司马迁笔下所描写 的一个十分精彩的故事,是指公 元前2 0 6 年1 2 月 ,项 羽 在新 丰 鸿 门举行 的 一 个藏 有 杀 机 的宴 会 。这 次 “ 宴会 ” 拉开 了项 羽和 刘邦 在 灭 秦之 后 长 达五 年之 久 的楚 汉 相争 的序 幕 。 虽是 楚汉 斗 争 的开 端 ,却 在 某 种程 度 上预 示 了这 场 斗争 的结 局 。 《 鸿门宴 》作者以时间为序 ,通过宴会前 的矛盾 ,宴会场面与宴会后 余 波 的描 写 ,生动 地揭 示 了项羽 多侧 面 的悲剧 性格 。 首 先 ,项 羽的 悲剧 性格 表 现 为 自矜 功 伐 ,为人 不忍 。 由于 秦 的 主 力 是 被项 羽击 败 的 ,各 路诸 侯 都 听命 于他 ,承认 他 的 “ 霸主 ”地 位 , 这 使 得项 羽 自矜 功 伐 的骄 傲心 理 更 为膨 胀 。在 项 羽拥 兵 四十 万 ,进 驻 新 丰 鸿 门 ,掌 握 战 争 主 动权 的形 势 下 ,只 有十 万 兵员 的刘 邦 “ 欲王 关 》 中”的阴谋被告发。项 羽 “ 大怒”,下令 : “ 旦 日飨士卒 ,为击破 沛 公 军 ! ”项 羽 的 “ 大 怒 ” ,不 是 性 格 暴 躁使 然 ,而 是 因 为 尊严 被 冒 犯 ,他不 能容 忍别 人对 自已不 恭 不 敬 。眼 看一 场 战争 势难 避 免 了 ,却 被刘邦主动前 来卑词 “ 谢罪”所化解。项羽听 出刘邦谦卑 的口气 ,感 觉到刘邦非常尊重 自己 、无意与 自己争雄时,自大虚荣之心便得到了 满 足 ,因而怒 气 全 消 ,不 仅 和盘 托 出告 密 人 ,而 且设 宴 招待 刘 邦 ,以 示 和 解 友善 之 意 。宴会 上刘邦 的不 辞 而别 本是 礼 节 上 的不 周 ,但 因 为 张良代刘邦转 献白璧一双,刘邦让他满足 了自尊虚荣之心,他便不再
鸿门宴人物性格分析

从鸿门宴看性格决定命运常言道:“思想决定行为,行为决定习惯,习惯决定性格,性格决定命运。
”一代霸王项羽兵败垓下,自刎乌江的悲惨结局,从很大程度上就是由于其性格的弱点导致的,这在《鸿门宴》一文中就可窥一斑。
鸿门宴是项羽和刘邦在灭秦之后长达五年的斗争的开端。
虽是开端,却在某种程度上预示了这场斗争的终结。
《鸿门宴》通过会前斗争、宴会场面与会后余波的描写,生动地揭示了项羽多侧面的悲剧性格。
首先,项羽的悲剧性格表现为自矜功伐,自大虚荣。
由于秦的主力是被项羽击败的,各路诸侯都听命于他,承认他的“霸主”地位,这使得项羽自矜功伐的骄傲心理更为膨胀。
在《鸿门宴》中项羽“大怒”,下令:“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项羽的“大怒”,不是性格暴躁使然,而是因为尊严被冒犯,他不能容忍别人对自己不恭不敬。
再者刘邦“谢罪”项羽听出刘邦谦卑的口气,感觉到刘邦非常尊重自己、无意与自己争雄时,自大虚荣之心便得到了满足,因而怒气全消,不仅和盘托出告密人,而且设宴招待刘邦,以示和解友善之意。
再其次帐中饮酒座位的安排,按古代礼仪,帝王与臣下相对时,帝王面南,臣下面北;宾主之间相对时,则为宾东向,主西向;长幼之间相对时,长者东向,幼者西向。
宾主之间宴席的四面座位,以东向最尊,次为南向,再次为北向,西向为侍坐。
鸿门宴上,项王、项伯东向座,亚父南向座,沛公北向座,张良西向座。
项王、项伯是首席,范增是第二位,再次是刘邦,张良则为侍坐。
宴设于项羽军中帐内,刘邦为宾,从座位安排上即可看出,项羽目中无人,自高自大,一点都没把刘邦放在心上。
最后刘邦不辞而别,他本该追究,但因为张良代刘邦转献白璧一双,刘邦让他满足了自尊虚荣之心,他便不再追究了。
其次,项羽的悲剧性格表现为缺乏原则性,过分仁慈软弱,妇人之仁。
与刘邦对待告密者曹无伤“立诛杀”的果敢态度不同,项羽对待泄露军机的项伯却采取听之任之、不予追究的宽容态度。
项伯并不奏请,擅自舞剑,项羽对此睁只眼闭只眼,未加制止。
从《鸿门宴》看项羽的悲剧性格

这个盛宴是经过五年斗争的向玉和刘邦斗争的开始。
虽然这是开始,但在某种程度上预示着这场斗争的结束。
宴会通过前战斗,宴会场景后的描述,生动地揭示了湘玉多方悲剧的性格。
首先,向宇的悲剧性表现为自我丰富,傲慢的虚荣。
由于the的主力被向玉打败,王子们正在接受他的命令,承认他的优势地位,这使得Xiang's的傲慢和审慎的自豪更加膨胀。
在向宇战士40万,驻守新疆红楼,掌握战争情势的主动权,只有十万军队刘邦想要王冠忠串谋被告。
祥宇愤怒,命令:战斗士兵,为断军裴功军!祥宇的愤怒,不是人格的易怒性命令,而是因为尊严受到了冒犯,他不能容忍别人不尊重自己。
看到一场战争是很难避免的,但刘邦主动来道歉道歉要解决。
向宇听到刘邦的谦卑语气,觉得刘邦非常尊重自己,没有意图与自己的冠军竞争,傲慢的虚荣的心会满足,于是愤怒充满忧郁,不仅门徒离开了人,并接待刘邦,展示和解友好的意思。
宴会刘邦的话和离开这不是礼仪,而是因为张良代表刘邦发送了一双白色的Bi,刘邦让他满足了自尊的虚荣心,他就不再被调查。
其次,祥宇的悲剧性表现为缺乏原则,太仁慈和虚弱。
而刘邦处理的信息人曹无伤害立法杀死勇敢的态度是不同的,向宇讨论军用飞机采取的事情,不容忍容忍态度。
祥庄对军方没有想到音乐的理由,要求宴会舞剑增加了乐趣,得到了羽羽的同意,只得了剑舞,而襄波没有请,没有剑,湘雨开眼睛闭眼,未停止。
在正在进行的宴会上,刘邦参与扇子用剑和盾进入军门,士兵的守卫撞到地面。
可以合理地说,范哙无资格进入会场,因为他的侵入地点应该停止。
但是湘韵并没有驱逐范范,反正享受的音调甚至打电话的战士,给了葡萄酒肩膀震撼,缓解了气氛。
特别是,范玉借用向羽复杂的饮料几乎有疑问,指责向玉Xi舞剑惩罚优秀的人,向宇不仅责怪范然的粗暴粗鲁,而是给了骑。
所有这些,显示向羽的太亲和弱,缺乏原则。
如果是因为他的男孩是他自己的叔叔,他披露军用飞机的行为就可以原谅,如果樊忠的慷慨言语要高于国王,那么他就不必提起行动的剑,有奖励的意思,要满足自吹自擂,傲慢的虚荣,他们可以奢华奢华的荣荣奢华,华丽的加分,那么,你可以总结在祥宇的心中不介意的原则概念。
从《鸿门宴》看项羽的悲剧性格

从《鸿门宴》看项羽的悲剧性格鸿门宴是项羽和刘邦在灭秦之后长达五年的斗争的开端。
虽是开端,却在某种程度上预示了这场斗争的终结。
《鸿门宴》通过会前斗争、宴会场面与会后余波的描写,生动地揭示了项羽多侧面的悲剧性格。
首先,项羽的悲剧性格表现为自矜功伐,自大虚荣。
由于秦的主力是被项羽击败的,各路诸侯都听命于他,承认他的“霸主”地位,这使得项羽自矜功伐的骄傲心理更为膨胀。
在项羽拥兵四十万,进驻新丰鸿门,掌握战争主动权的形势下,只有十万兵员的刘邦“欲王关中”的阴谋被告发。
项羽“大怒”,下令:“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项羽的“大怒”,不是性格暴躁使然,而是因为尊严被冒犯,他不能容忍别人对自己不恭不敬。
眼看一场战争势难避免了,却被刘邦主动前来卑词“谢罪”所化解。
项羽听出刘邦谦卑的口气,感觉到刘邦非常尊重自己、无意与自己争雄时,自大虚荣之心便得到了满足,因而怒气全消,不仅和盘托出告密人,而且设宴招待刘邦,以示和解友善之意。
宴会上刘邦的不辞而别本是礼节上的不周,但因为张良代刘邦转献白璧一双,刘邦让他满足了自尊虚荣之心,他便不再追究了。
其次,项羽的悲剧性格表现为缺乏原则性,过分仁慈软弱。
与刘邦对待告密者曹无伤“立诛杀”的果敢态度不同,项羽对待泄露军机的项伯却采取听之任之、不予追究的宽容态度。
项庄以“军中无以为乐”为由,请求为宴会舞剑助兴,得到了项羽的同意后,才“拔剑起舞”的,而项伯并不奏请,擅自舞剑,项羽对此睁只眼闭只眼,未加制止。
在宴会进行中,刘邦的参乘樊哙“带剑拥盾入军门”,且将守卫军门的兵士撞倒在地。
按理说樊哙没有资格进会场,对他的擅闯会场之举应予制止。
但项羽并未将樊哙逐出,反以欣赏口气连呼“壮士”,先后赐“卮酒”“彘肩”以压惊,缓和气氛。
尤其是樊哙借项羽“复能饮乎”的发问,指责项羽席间舞剑“欲诛有功之人”,项羽非但不怪罪樊哙的放肆无礼,反而赐坐。
所有这些,表现出项羽的过分仁慈软弱,缺乏原则性。
如果说因为项伯是自己的叔父,他的泄露军机的行为可以原谅,他的不请舞剑之举可以默许,如果说因为樊哙的慷慨陈词中把自己看得比怀王更高,且有“求赏”之意,满足了自矜功伐、自大虚荣心理,便可以对樊哙格外宽容,优礼有加,那么,可以断定在项羽的心里根本没有原则性的概念。
鸿门宴

话说刘邦
刘邦的形象很生动传神。赴鸿门谢罪,虽 有项伯居中调停,其实是身入虎穴,命运难卜, 但非此不足以平息项羽之怒,仍如约而往。回 到军中,他立诛曹无伤。这些,能看出他的决 断。刘邦一向待人傲慢,这一回又是“先破秦 入咸阳”,有大功,但在项羽面前谦词卑礼, 惟恐有所不至。宴会上他居于下座,安之若素, 逃席未辞,却故意作态说于礼不合。
人物形象
刘邦
知人善用, 能言善变, 狡诈伪饰, 见机能断。
项羽
刚愎自用,乏政治远见; 寡谋轻信,失判断能力; 自矜功伐,有妇人之仁; 沽名钓誉,致轻敌败亡。
群像
老谋桀骜的范增, 干练透辟的张良, 甘被人用的项伯, 豪壮孔武的樊哙。
话说项羽
鸿门宴集中表现了项羽自矜功伐 又为人不忍的性格。自秦军主力被他 击败,各路诸侯就听命于他。入关后,项羽一听 说刘邦“欲王关中”,触犯了他的尊严,便立即 决定攻击;在获悉刘邦“籍吏民,封府库”,等 待他来处理的时候,就放弃了进攻的打算。他未 把刘邦视为主要对手,不愿弄小谋在席间杀人, 加上刘邦很给他面子,使他有了妇人之仁。这种 不忍之心,还使他对樊哙也采取了宽容的态度。 樊哙陈词,虽有指责,但把他看得比怀王更高, 故意迎合他自矜功伐的心理。自矜功伐又为人不 忍,项羽一时成功,最终不免于失败。
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毛泽东(1949年4月)
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 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勉励全党全军要抓住战机从胜利走向胜利, 不能学习楚霸王沽名钓誉的做法。
刻画人物性格
1、矛盾冲突 项羽是否发动进攻,刘邦
次为北向,西向侍坐。 从坐位可看出双方力量悬殊与项羽的自高自大。
《鸿门宴》读后感

《鸿门宴》读后感
读完《史记·项羽本纪》中的《鸿门宴》一篇,我的心情沉痛而激荡。
这个历史事件发生在战国时期,是中国古代历史上一段令人唏嘘的悲剧,让人对权谋斗争和人性的复杂感慨万分。
首先,鸿门宴中的权谋和狡计让人不禁感叹人心险恶。
项羽在鸿门宴上陷害刘邦,几经波折之后,刘邦得以幸存,最终逆袭成为中国历史上的伟大帝王。
这一幕让我深刻地认识到权谋斗争的残酷和政治斗争中的无常。
历史的转折点往往隐藏在谋略之中,每一个人物的决策都可能改变整个局势,这令人心潮澎湃。
其次,刘邦在鸿门宴中的聪明机智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他在面临生死存亡的危机时,不仅保持冷静,还化解了项羽的谋害,最终成功突围。
刘邦的机智和果断展现出真正的领袖气质,令人由衷敬佩。
这也让我思考在逆境中,领导者的智慧和果断决策是多么关键,而这些品质往往需要在生死存亡的压力下得以彰显。
最后,鸿门宴的结局让人深感历史的无常和命运的无情。
项羽最终败北,刘邦建立了西汉王朝,而项羽最终自刎于乌江。
这个转折充满悲剧色彩,让人不禁反思人生的无常和命运的轮回。
历史是残酷而深刻的,每个人物的命运都受到时局和个人选择的制约,这一点让我对人
生的变幻无常更加深刻地有了认识。
总的来说,《史记·项羽本纪》中的《鸿门宴》一篇,让我在阅读中感受到历史的沉痛、人性的复杂以及领导者在危机时刻的智慧和果断。
这个故事深刻地反映了权谋斗争的惨烈和历史的无常,也启示着我们对待人生、抉择人生道路时需要谨慎而深思。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鸿门宴看项羽的悲剧性格
2月17号公开课教案
汉五年亦即公元前202年,曾经咤叱风云所向披靡的盖世英雄项羽走上了绝路。
这一年的十二月,他被韩信十面埋伏,围困于垓下,即现在的安徽省灵壁县境内,后突围至现安微和县境内的乌江,因自感无颜见江东父老,不肯渡江,遂拔剑自刎。
也不知是历史的实录,还是后人的传说,抑或是司马迁在记载这段历史时情不自禁,发挥了诗人的想象和小说家虚构杜撰的才能,总之,我们看《项羽本记》中楚霸王项羽四面楚歌与美人虞姬生离死别即所谓霸王别姬的情景特别具有悲剧的色彩,且看:
项王军壁壤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
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项王则夜起,饮帐中。
有美人名虞,常幸从;骏马名驻,常骑之。
于是项王乃悲歌慷慨,自为诗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
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歌数阕,美人和之。
项王泣数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视。
这是怎样一个壮怀激烈令人荡气回肠的场景!英雄末路,长歌当哭。
这一悲壮惨痛感天动地的悲剧无论从哪个方面来说都丝毫不亚于古希腊任何一部悲剧。
也正因此,千百年来,楚汉相争的故事一直在我国民间广为流传。
从司马迁的《项羽本纪》开始,项羽就被塑造成一个悲剧的英雄,那铁骨铮铮性格刚烈且极为暴虐的楚霸王形象不知刻印在后代多少人的心中,令人生出了多少的感慨与同情。
如唐代诗人杜牧就曾写下了有名的诗句:“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对项羽乌江自刎颇感惋惜颇以为憾。
而作为女性诗人,李清照对爱江山也爱美人男子汉气十足的楚霸王更是赞美有加,推祟备至。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把个悲剧人物项羽的形象塑造得崇高而又伟大!
作者在鸿门宴中双是如何刻画项羽的性格的?有哪些特点?
首先,项羽的悲剧性格表现为自矜功伐,自大虚荣。
由于秦的主力是被项羽击败的,各路诸侯都听命于他,承认他的“霸主”地位,这使得项羽自矜功伐的骄傲心理更为膨胀。
在项羽拥兵四十万,进驻新丰鸿门,掌握战争主动权的形势下,只有十万兵员的刘邦“欲王关中”的阴谋被告发。
项羽“大怒”,下令:“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项羽的“大怒”,不是性格暴躁使然,而是因为尊严被冒犯,他不能容忍别人对自己不恭不敬。
眼看一场战争势难避免了,却被刘邦主动前来卑词“谢罪”所化解。
项羽听出刘邦谦卑的口气,感觉到刘邦非常尊重自己、无意与自己争雄时,自大虚荣之心便
得到了满足,因而怒气全消,不仅和盘托出告密人,而且设宴招待刘邦,以示和解友善之意。
宴会上刘邦的不辞而别本是礼节上的不周,但因为张良代刘邦转献白璧一双,刘邦让他满足了自尊虚荣之心,他便不再追究了。
其次,项羽的悲剧性格表现为缺乏原则性,过分仁慈软弱。
与刘邦对待告密者曹无伤“立诛杀”的果敢态度不同,项羽对待泄露军机的项伯却采取听之任之、不予追究的宽容态度。
项庄以“军中无以为乐”为由,请求为宴会舞剑助兴,得到了项羽的同意后,才“拔剑起舞”的,而项伯并不奏请,擅自舞剑,项羽对此睁只眼闭只眼,未加制止。
在宴会进行中,刘邦的参乘樊哙“带剑拥盾入军门”,且将守卫军门的兵士撞倒在地。
按理说樊哙没有资格进会场,对他的擅闯会场之举应予制止。
但项羽并未将樊哙逐出,反以欣赏口气连呼“壮士”,先后赐“卮酒”“彘肩”以压惊,缓和气氛。
尤其是樊哙借项羽“复能饮乎”的发问,指责项羽席间舞剑“欲诛有功之人”,项羽非但不怪罪樊哙的放肆无礼,反而赐坐。
所有这些,表现出项羽的过分仁慈软弱,缺乏原则性。
如果说因为项伯是自己的叔父,他的泄露军机的行为可以原谅,他的不请舞剑之举可以默许,如果说因为樊哙的慷慨陈词中把自己看得比怀王更高,且有“求赏”之意,满足了自矜功伐、自大虚荣心理,便可以对樊哙格外宽容,优礼有加,那么,可以断定在项羽的心里根本没有原则性的概念。
谁能相信,无原则立场的人能够成就一番功业呢?
再次,项羽的悲剧性格还表现为缺乏远见,谋事不深,迂腐呆板。
与刘邦入关之后为图谋霸业而克制“贪于财货,好美姬”之欲相比,与刘邦拉拢项伯、卑词“谢罪”、在宴会上屈居下座而安之若素的能屈能伸的性格相比,项羽缺乏远见、谋事不深的性格表现得十分明显。
他一听说“沛公欲王关中”的消息便“大怒”起来,想都不想就要下令发兵,尽管范增事先分析了刘邦“其志不在小”的野心,力主进攻,项羽终因项伯的从中调停、刘邦的卑词“谢罪”而取消了进攻计划,反而热情地招待起刘邦来。
这就可以看出,项羽原先下令要“击破沛公军”的目的显然是不明确的,发兵与否在项羽那里如同儿戏一般,他行事是冲动的,他的决策难免有轻率之嫌。
刘邦在宴会上不辞而别,脱身独去,项羽对此未加深思,也未加深究。
常言道:“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
”在争夺天下的殊死斗争中,不多长几个心眼,目光不远,谋事不深,怎能成气候呢?就因为刘邦主动前来“谢罪”,就可以原谅对方,项羽的做法真是迂腐得可以了,他难道不知道放虎归山,遗患无穷的道理吗?
张良发觉项庄舞剑“其意常在沛公”的意图后,私下来到军门找樊哙商量对策。
樊哙进入宴会会场之后对项羽说的一番话与刘邦此前所说的话完全一个调子,即刘邦有功,应该奖赏。
在紧张的宴
会气氛稍为缓和之时,刘邦借口“如厕”,“因招樊哙出”。
刘邦独去之时交待张良,要估计他回到军中之后才可进献白璧与玉斗,以拖延时间,稳住项羽。
这里一方面看出刘邦的狡诈与精明,另一方面也看出刘邦与部下之间高度的默契,上下之间目的一致,认识一致,行动一致。
与刘邦不同,项羽在宴会上对范增的以目示意、举玉袂暗示都视而不见、置之不理,甚至项庄席间舞剑被项伯阻挠也听之任之。
这里可以看出项羽与范增、项庄之间在行动意图上全然缺乏默契。
彼此之间认识不致、思想不统一,焉能取得同一步调呢?这里不仅有项羽迂腐呆板的因素在,更有项羽才智不足、谋事不深的因素在。
当张良献上白璧一双,项羽“置之坐上”之时,范增为痛失击杀刘邦的良机而恼怒不已,不仅当场将张良所献玉斗“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并且压抑不住失望与怨恨之情,脱口而叹:“唉!竖子不足与谋!”
也许和司马迁对刘汉王朝的积怨有关,我们看司马迁笔下的项羽尽管脾气暴戾,杀戮成性,但却是个有情有义顶天立地的男子汉,而刘邦虽然多谋善断,但却是个背信弃义颇有些泼皮无赖相的“小人”。
而且,乍看起来,项羽能征善战,战功赫赫,从表面上看,楚汉争雄,刘邦远非他的对手。
可是,胜败自有因果律,历史到最后选择刘邦而非项羽当然自有它的道理。
仔细分析,项羽的失败绝非偶然。
楚汉相争,一开始项羽处于绝对的优势,之所以到最后四面楚歌,走上了绝路,由此导致楚亡汉立,固然与项羽的狂妄自大骄傲轻敌和关键时刻当断不断以及杀戮成性不得民心等有着很大关系,但最主要的还应归咎于他失败的致命伤。
可是,对自己之所以会一败涂地,项羽至死还执迷不悟,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仍悲叹:“今卒困于此,此天之亡我也,非战之罪也。
”此中原因,到是棋高一着的刘邦比他看得清,知道此中真味。
当上皇帝后,刘邦有次在洛阳南官设宴招待群臣,酒酣耳热,他问大家:“吾所以有天下者何?项羽之所以失天下者何?”大臣高起、王陵回答说:“项羽妒贤嫉能,有功者害之,贤者疑之,战胜而不予人功,得利而不予人利,此所以失天下也。
”刘邦点点头,又摇摇头,神色中未免有些得意地说:“公知其一,未知其二。
夫运筹帷帐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扶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
此三者,皆人杰也。
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
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
”是的,得人才者得天下,自古以来,历史就是这样无情而又有情,从来不会毫无根据地作出错误的选择。
项羽是个彻头彻尾的个人英雄主义者,这从他“悲歌慷慨”吟唱的诗句“力拔山今气盖世”中就可感受到他委实是个自高自大的“自恋狂”。
中原逐鹿,沙场征战只知道一味地“单打独斗”,而
不知道招募英雄知人善任,即使自己“力拔山今气盖世”又有何用?其最终的失败无疑是铁定了的。
而我们看刘邦的诗“大风起今云飞扬,威加海内今归故乡,安得猛士今守四方”那种“安得猛士”、求贤若渴,盼望天下英雄为我所用治国安邦的情怀跃然纸上,感人肺腑。
所以,楚汉相争,鹿死谁手,仅仅从两个对手吟唱的诗中就可看出端倪,找到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