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铝工业污染物排放标准》(GB25465-2010)等6项污染

《铝工业污染物排放标准》(GB25465-2010)等6项污染
《铝工业污染物排放标准》(GB25465-2010)等6项污染

附件3

《铝工业污染物排放标准》(GB 25465-2010)等6项污染物排放标准修改单(征求意见稿)

编制说明

有色金属工业污染物排放标准修改单编制组

二O一三年八月

—11—

目 录

1项目背景 (13)

1.1 任务来源 (13)

1.2 工作过程 (14)

2大气污染物特别排放限值制订的必要性 (15)

2.1 国家相关产业政策及行业发展规划中的环保要求 (15)

2.2 重点区域的大气污染问题突出 (17)

3有色金属行业国际先进的污染控制水平 (18)

3.1 行业主要生产工艺 (18)

3.2 行业产生的污染物 (18)

3.3 国际先进控制技术水平 (21)

3.4 国内外排放标准控制水平 (22)

4特别排放限值制订原则及限值确定依据 (23)

4.1 特别排放限值制订原则 (23)

4.2 特别排放限值确定依据 (24)

5监测分析方法 (27)

—12—

《铝工业污染物排放标准》(GB 25465-2010)等6项

污染物排放标准修改单编制说明

1项目背景

1.1任务来源

根据环境保护工作的要求,在国土开发密度已经较高、环境承载能力开始减弱,或环境容量较小、生态环境脆弱,容易发生严重环境污染等问题而需要采取特别保护措施的地区,应严格控制企业的污染物排放行为,在上述地区的企业执行污染物特别排放限值。在我国已发布的特别排放限值中主要是水和大气污染物的特别排放限值。大气污染物特别排放限值是指为防治区域性大气污染、改善环境质量、进一步降低大气污染源的排放强度、更加严格地控制排污行为而制定并实施的大气污染物排放限值,该限值的排放控制水平达到国际先进或领先程度。

2010年环境保护部发布《铝工业污染物排放标准》(GB 25465-2010)、《铅、锌工业污染物排放标准》(GB 25466-2010)、《铜、镍、钴工业污染物排放标准》(GB 25467-2010)、《镁、钛工业污染物排放标准》(GB 25468-2010)4项有色金属工业排放标准,2011年又发布了《稀土工业污染物排放标准》(GB 26451-2011)和《钒工业污染物排放标准》(GB 26452-2011)。上述标准未规定大气污染物特别排放限值。为进一步加强大气污染防治,2012年10月国务院批复实施《重点区域大气污染防治“十二五”规划》(以下简称《规划》),其中规定重点控制区有色等行业执行大

—13—

气污染物特别排放限值。2013年2月环境保护部发布《关于执行大气污染物特别排放限值的公告》(环保部公告2013年第14号),明确要求对于石化、化工、有色等新建项目没有大气污染物特别排放限值的,待相应的排放标准修订完善并明确了特别排放限值后执行。

为此,环境保护部科技标准司于2013年5月15日在北京组织召开了有色金属工业大气污染物特别排放限值研讨会。会议决定,由环境保护部环境标准研究所和国家环境保护有色金属工业污染控制工程技术中心牵头,组织中国瑞林工程技术有限公司、长沙有色冶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贵阳铝镁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东北大学等单位编制《铝工业污染物排放标准》(GB25465-2010)等6项排放标准修改单,制订大气污染物特别排放限值。

1.2工作过程

2013年5月15日接受环境保护部科技标准司下达的任务后,环境保护部环境标准研究所和和国家环境保护有色金属工业污染控制工程技术中心等6家单位组成编制组。

2013年5月-6月,编制组在对有色工业企业进行调研,并了解国内外标准有关情况的基础上,提出各项标准的修改单编制说明初稿。

2013年7月,标准所对各项标准的修改单编制说明初稿进行审查和整合,提出各项标准修改单(征求意见稿)及统一的编制说明。

2013年7月25日,环境保护部科技司在北京主持召开研讨会,对该—14—

6项标准的修改单征求意见稿及编制说明进行专题讨论。与会专家一致认为提出的大气污染物特别排放限值达到了国际领先或先进水平,符合国家对特别排放限值制订的相关要求。

2大气污染物特别排放限值制订的必要性

2.1国家相关产业政策及行业发展规划中的环保要求

2.1.1 关于推进大气污染联防联控工作改善区域空气质量的指导意见

2010年5月14日,国务院办公厅转发环境保护部等部门《关于推进大气污染联防联控工作改善区域空气质量指导意见》,其中明确要求,制订并实施重点区域内重点行业的大气污染物特别排放限值,严格控制重点区域新建、扩建除“上大压小”和热电联产以外的火电厂,在地级城市市区禁止建设除热电联产以外的火电厂。针对重点区域内重点行业的建设项目实行环境影响评价区域会商机制,具体办法由环境保护部另行制订。加强区域产业发展规划环境影响评价,严格控制钢铁、水泥、平板玻璃、传统煤化工、多晶硅、电解铝、造船等产能过剩行业扩大产能项目建设。大气污染联防联控的重点污染物是二氧化硫、氮氧化物、颗粒物、挥发性有机物等,重点行业是火电、钢铁、有色、石化、水泥、化工等。

2.1.2 重点区域大气污染防治“十二五”规划

《重点区域大气污染防治“十二五”规划》要求“依据地理特征、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大气污染程度、城市空间分布以及大气污染物在区域内的输送规律,将规划区域划分为重点控制区和一般控制区,实施差异化的控

—15—

制要求,制订有针对性的污染防治策略。对重点控制区,实施更严格的环境准入条件,执行重点行业污染物特别排放限值,采取更有力的污染治理措施。重点控制区共47个城市,除重庆为主城区外,其他城市为整个辖区。”重点控制区主要包括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以及辽宁中部城市群等10个城市群。

该规划还明确要求,“重点控制区内新建火电、钢铁、石化、水泥、有色、化工等重污染项目与工业锅炉必须满足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中特别排放限值要求,火电项目实施时间与规划发布时间同步,其他行业实施时间与排放标准发布时间同步。”

2.1.3 关于执行大气污染物特别排放限值的公告

《关于执行大气污染物特别排放限值的公告》(环保部公告2013年第14号)明确规定,“为进一步加强大气污染防治工作,根据国务院批复实施的《重点区域大气污染防治“十二五”规划》的相关规定,在重点控制区的火电、钢铁、石化、水泥、有色、化工等六大行业以及燃煤锅炉项目执行大气污染物特别排放限值。”

公告要求,“执行大气污染物特别排放限值的地区为纳入《重点区域大气污染防治“十二五”规划》的重点控制区,共涉及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三区十群”19个省(区、市)47个地级及以上城市”。对新建项目还明确规定“对于石化、化工、有色、水泥行业以及燃煤锅炉项目等目前没有特别排放限值的,待相应的排放标准修订完善并明确了特别排放限值

—16—

后执行,执行时间与排放标准发布时间同步。

2.2重点区域的大气污染问题突出

2.2.1 重点区域污染物排放强度大

我国主要大气污染物排放量巨大,2010 年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排放总量分别为 2267.8万吨、2273.6万吨,位居世界第一,烟粉尘排放量为1446.1万吨,均远超出环境承载能力。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地区,以及辽宁中部、山东、武汉及其周边、长株潭、成渝、海峡西岸、山西中北部、陕西关中、甘宁、新疆乌鲁木齐城市群等13个重点区域,是我国经济活动水平和污染排放高度集中的区域,大气环境问题更加突出。重点区域占全国 14%的国土面积,集中了全国近48%的人口,产生了71%的经济总量,消费了52%的煤炭,排放了48%的二氧化硫、51%的氮氧化物、42%的烟粉尘和约50%的挥发性有机物,单位面积污染物排放强度是全国平均水平的2.9至3.6倍,严重的大气污染已经成为制约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瓶颈。

2.2.2 重点区域环境空气污染物浓度水平高

2010年,重点区域城市二氧化硫、可吸入颗粒物年均浓度分别为40微克/立方米、86微克/立方米,为欧美发达国家的2至4倍;二氧化氮年均浓度为33微克/立方米,卫星数据显示,北京到上海之间的工业密集区为我国对流层二氧化氮污染最严重的区域。按照我国新修订的环境空气质量标准评价,重点区域82%的城市不达标。严重的大气污染,威胁人民群

—17—

我国大气污染来源分析

我国大气污染来源分析 伴随着中国粗放式制造业扩达到极限,中国的世界工厂地位奠定。然而,在人均GDP 达到5000美金这一中等发达水平的时候,中国同时也进入了环境压力高峰。如果说四万亿之前的环境污染还只是个别局部现象,而今就是全国性的普遍现象了。2012年入冬以来的全国性雾霾天气,再清楚不过地揭露了中国环境污染的严重程度和生态的极端脆弱性。当清新的空气、洁净的水源、蓝色的天空都成为民众的奢望之时,我国环境污染问题之严重就可想而知了。 当前,我国大气污染状况十分严重。城市大气环境中总悬浮颗粒物浓度普遍超标;二氧化硫污染保持在较高水平;机动车尾气污染物排放总量迅速增加;氮氧化物污染呈加重趋势。煤炭消耗量不断增加,随之带来二氧化硫排放总量急剧上升。在各类排放源中,电厂和工业锅炉排放量占到70%。由二氧化硫排放引起得酸雨污染围不断扩大,现已扩展到长江以南、青藏高原以东的大部分地区,遍及、广西、、、、、、、、、、等十多个省、市、自治区。受经济增长的推动,我国机动车近年来数量增长迅速,尤其是一些大城市如、、等机动车数量增长速率更是远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汽车排放的氮氧化物、一氧化碳和碳氢化合物排放总量逐年上升。由于城市人口密集,交通运输量相对大,机动车排气污染在城市大气污染中所占比例也不断上升。那么,我国主要大气污染物究竟是来自燃煤还是机动车排放? 我通过比较2011年与2012年环保部公布的空气中主要污染物的数据,分析大气污染主要来源,进而得出我国主要大气污染物究竟是来自燃煤还是机动车排放。这可以指导我们有针对性地提出相应地治理措施,限制燃煤的使用还是提高机动车尾气排放标准;更好地分配治理大气污染投入地资源,投入哪方面更多资源,使资源不置过多浪费。 2011年,全国工业废气排放量674 509.3亿立方米(标态)。全国二氧化硫排放量2 217.9万吨。其中,工业二氧化硫排放量2 017.2万吨,占全国二氧化硫排放总量的91.0%;生活二氧化硫排放量200.4万吨,占全国二氧化硫排放总量的9.0%;集中式污染治理设施二氧化硫排放量0.3万吨。 2012年,全国工业废气排放量635519亿立方米(标态),集中式废气排放量36832.3亿立方米(标态)。全国二氧化硫排放量2117.6万吨,工业二氧化硫排放量1911.7万吨,占全国二氧化硫排放总量的90.3%。城镇生活二氧化硫排放量205.7万吨,占全国二氧化硫排放总量的9.7%。集中式污染治理设施二氧化硫排放量0.3万吨。

土壤污染修复资料总结

土壤污染修复 第一章土壤及其基本性质 1.土壤:是指地球陆地表面能生长绿色植物的疏松多孔结构表层,具有不断地、同时地为植物生长提供并协调营养条件和环境条件的能力。 2.土壤环境:是指岩石经过物理、化学、生物的侵蚀和风化作用,以及地貌、气候等诸多因素长期作用下形成的土壤生态环境。 3.土壤污染:是指人为活动将对人类本身和其他生命体有害的物质施加到土壤中,致使某种有害成分的含量明显高于土壤原有含量,而引起土壤环境质量恶化的现象. 4.造成土壤污染的原因? 过量施用化肥;农药;重金属元素;污水灌溉;酸沉降;固体废物;牲畜排泄物和生物残体5土壤污染的特点 ①隐蔽性和潜伏性②累积性和地域性; ③.不可逆性和长期性④难治理性和后果严重性. 6.土壤环境背景值:是指未受或少受人类活动(特别是人为污染)影响的土壤环境本身的化学元素组成及其含量。 7.土壤自净作用:是指在自然因素作用下,通过土壤的自净作用,使污染物在土壤环境中的数量、浓度或形态发生变化,活性、毒性降低,甚至消失的过程 8.环境容量:在人类生存和自然生态不至受害的前提下,某一环境所能容纳的污染物的最大负荷量。(单位环境中,土壤所能容纳的最大负荷量为土壤环境容量) 9.土壤污染的量度指标 ①土壤背景值;②植物中污染物质的含量;③生物指标 10.土壤环境污染物分类: 无机污染物.有机污染物;生物性污染物;固体废弃物 按照污染物污染途径分为以下五种类型 水质污染型;大气污染型;固体废弃物污染型;农业污染型;综合污染型 第二章土壤重金属污染专题 1.汞、镉、铅、铬以及类金属砷(五毒元素)

2.影响生物迁移的因素 a.重金属在土壤环境中的总量和赋存形态 b.土壤环境状况 c.不同植物种类 d.伴随离子 3.土壤重金属污染的特点: 1.形态多变 2.金属有机态的毒性大于金属无机态 3.价态不同毒性不同 4.金属羰基化合物常剧毒 5.迁移转化形式多样 6.重金属的物理化学行为多具有可逆性 7.产生毒性效应的浓度范围低 8.微生物不能降解重金属9.生物对重金属摄取具有累积性 10.重金属对人体的毒害具有积累性 4影响重金属在土壤环境中的迁移转化的因素: ①土壤Eh: 当水田灌满水时,Eh下降,导致土壤环境中的S以S2-形式存在,从而与水溶性Cd生成CdS沉淀,降低土壤溶液中水溶性镉的含量。当水稻田排水晒田(烤田)时,Eh 升高,非水溶性CdS可发生氧化还原反应,S2-被氧化成单质硫,从而CdS的溶解度增加,可给态Cd2+浓度增加。 Eh升高会促使土壤可溶性Pb与高价Fe、Mn氧化物结合,降低Pb的可溶性迁移。 ②土壤ph 土壤酸度增大不仅可增加CdCO3的溶解度,也可增加CdS的溶解度,使水溶态的Cd含量增加。 对铅在土壤中的存在形态影响也很大,一般随pH降低,土壤环境中可溶性铅的含量增加,铅在土壤中的迁移能力和生物毒性增大。 随着pH值的升高和Eh值的下降,可显着提高土壤中砷的溶解性。因为pH值的升高,土壤胶体上正电荷减少,对砷的吸附量降低,可溶解性砷的含量增加。同时,随着Eh值的下降,砷酸还原为亚砷酸 锌的迁移性取决于土壤的pH值和Eh值 5.影响Cr对植物毒性的因素: (1)Cr的化学形态;(2)土壤质地和有机质含量; (3)土壤氧化还原电位;(4)土壤pH值;(5)植物种类。 6.防治土壤铜害的主要措施: ①向土壤大量施用绿肥或有机肥;②施用石灰降低土壤酸度; ③施用铁剂(如Fe-EDTA),或叶面喷施铁剂。 7.锌污染的防治措施: ①施用石灰调节土壤pH在范围内,使锌形成氢氧化物沉淀; ②使土壤呈还原态,形成ZnS沉淀;③施用磷肥 8.土壤重金属污染控制的基本原则,并根据原则拟定土壤重金属污染控制技术对策。

湖北省水污染防治条例(全文)

湖北省水污染防治条例(全文) 湖北省水污染防治条例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了防治水污染,保护和改善水环境,保障用水安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等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本条例适用于本省行政区域内的江河、湖泊、水库、运河、渠道、塘堰、 水井等地表水体和地下水体的污染防治。 第三条水污染防治坚持预防为主、严防严治、综合治理、公众参与、污染者担责 的原则。 第四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对本行政区域内的水环境质量负责,将水污染防治工 作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建立财政资金和社会资金相结合的多元化资金投入和保障机制,采取有效措施,改善水环境质量。 第五条实行水污染防治政府行政首长负责制、目标责任制和水环境损害责任终身追 究制。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每年向本级人民代表大会或者其常务委员会报告本行政区域的水污染防治工作。 第六条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有保护水环境的义务,享有获取符合安全、卫生标准的生 产生活用水的权利。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对在水污染防治工作中做出显著成绩的单位和个人给予表彰和奖励。 第二章政府职责 第七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依法制定本行政区域水污染防治规划和年度实施计划,明确水污染防治目标,保证本行政区域水体符合规定的水环境质量标准。 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根据法律法规的规定和上级人民政府的要求,开展有关水污染防治工作。

第八条省人民政府应当根据国家水环境质量标准、水污染物排放标准以及本省主要 流域、地区水环境现状和经济、技术条件,对国家水环境质量标准和国家水污染物排放标准中未作规定的项目,制定本省水污染物排放标准,严格控制水污染物排放。 对环境敏感区、生态脆弱区、水环境容量不足的区域,省人民政府应当制定严于国家标准的地方水污染物排放标准,实行水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 第九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建立健全基层环境监测预警体系和环境监察执法体系,加强水环境保护执法队伍建设,组织开展教育培训,规范执法行为,提高基层环境保护执法能力和执法水平。 第十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对水污染防治实施统一监督管理,具体 履行下列职责: (一)贯彻实施有关水污染防治的法律法规、政策措施; (二)会同有关部门编制水污染防治规划; (三)依法拟定水环境功能区划和地方水污染物排放标准; (四)会同有关部门编制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的划定方案; (五)建立水环境监测网络,统一监测和定期发布水环境质量信息; (六)编制水污染突发事件应急预案,调查处理水污染事件; (七)依法开展水环境保护监察执法; (八)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职责。 第十一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对水污染防治负有监督管理职责的有关部门,依照规定 履行下列职责: (一)水行政主管部门负责编制与调整水资源保护规划和水功能区划,提出水体限制排 污总量意见,审批新建、改建、扩建进入地表水体的排污口的设置,监测、分析水功能区的水质状况; (二)农业主管部门依法管理农药、化肥等农业投入品的使用,指导畜禽、水产养殖的 水污染防治,推广测土配方施肥,发展生态农业,防治农业面源污染; (三)城乡建设相关主管部门依法做好城乡规划,负责城乡垃圾处理,城镇污水集中处 理设施及配套管网规划、建设和运营管理;

大气污染主要来源

大气污染主要来源 PM2.5 指环境空气中空气动力学当量直径小于等于 2.5 微米的颗粒物. 颗粒物的成分很复杂,主要有自然源和人为源两种. 自然源包括土壤扬尘(含有氧化物矿物和其他成分)海盐(颗粒 物的第二大来源,其组成与海水的成分类似)、植物花粉、孢子、 细菌等。 人为源包括固定源和流动源。固定源包括各种燃料燃烧源,如发电、冶金、石油、化学、纺织印染等各种工业过程、供热、烹调过 程中燃煤与燃气或燃油排放的烟尘。流动源主要是各类交通工具在 运行过程中使用燃料时向大气中排放的尾气。 直径小于等于 2.5 微米的颗粒物。它能较长时间悬浮于空气中, PM2.5粒径小,面积大,活性强,易附带有毒、有害物质(例如,重金属、微生物等),且在大气中的停留时间长、输送距离远。细颗粒物对人体健康的危害要更大,因为直径越小,进入呼吸道的 部位越深。10μm直径的颗粒物通常沉积在上呼吸道,2μm以下的 可深入到细支气管和肺泡。细颗粒物进入人体到肺泡后,直接影响 肺的通气功能,使机体容易处在缺氧状态。 二氧化硫(SO2) 二氧化硫为无色透明气体, 有刺激性臭味。溶于水、乙醇和乙醚 是最常见、最简单、有刺激性的硫氧化物。大气主要污染物之一。 在许多工业过程中也会产生二氧化硫。由于煤和石油通常都含有硫 元素,因此燃烧时会生成二氧化硫 二氧化氮(NO2) 高温下棕红色有毒气体。在常温下(0~21.5℃)二氧化氮与四氧化二 氮混合而共存。有毒。有刺激性。二氧化氮在臭氧的形成过程中 起着重要作用。人为产生的二氧化氮主要来自高温燃烧过程的释放,比如机动车尾气、锅炉废气的排放等。工业生产过程也可产生一些 二氧化氮。

土壤污染及其修复技术模板

第二章污染物控制技术 6 土壤污染及其修复技术 6.1 土壤污染 (2) 6.1.1 土壤污染的定义 (2) 6.1.2 土壤污染的类型和来源 (3) 6.1.3 土壤污染的特点 (5) 6.1.4 土壤污染的危害 (5) 6.2 土壤污染及治理 (6) 6.2.1 我国土壤污染现状 (6) 6.2.2 土壤污染治理 (7) 6.3 修复技术 (9) 6.3.1 热力学修复 (9) 6.3.2 热解吸修复技术 (9) 6.3.3 焚烧法 (10) 6.3.4 土地填埋法 (10) 6.3.5 化学淋洗 (10) 6.3.6 堆肥法 (10) 6.3.7 植物修复 (10) 6.3.8 渗透反应墙 (10) 6.3.9 生物修复 (10)

6 土壤污染及其修复技术 6.1 土壤污染 土壤是自然环境要素的重要组成之一,它是处在岩石圈最外面的一层疏松的部分,具有支持植物和微生物生长繁殖的能力,被称为土壤圈。土壤圈处于大气圈、岩石圈、水圈和生物圈之间的过渡地带,是联系有机界和无机界的中心环节。土壤是由固体、液体和气体三相共同组成的多相体系。土壤固相包括矿物质和有机质,其中矿物质约占土壤固体总重量的90%以上,而有机质约占固体总重量的1%~10%。土壤液相是指土壤中水分及其水溶物。土壤中有无数孔隙充满空气,即土壤气相。典型土壤约有35%的体积是充满空气的孔隙,因而土壤具有疏松的结构。 土壤具有两个重要的功能,一是土壤作为一项极其宝贵的自然资源,是农业生产的基础,二是土壤对于外界进入的物质具有同化和代谢能力。由于土壤具有这种功能,所以人们肆意开发土壤资源,同时将土地看作人类废物的垃圾场,而忽略了对土地资源的保护。由于这种原因,人类面临着土地退化、水土流失和荒漠化以及土壤污染等诸多问题。其中,土壤污染的形势极为严峻。 6.1.1 土壤污染的定义 6.1.1.1 土壤背景值 土壤背景值是指未受或少受人类活动特别是人为污染影响的土壤环境本身的化学元素组成及其含量。土壤背景值是各种成土因素综合作用下成土过程的产物,地球上的不同区域,从岩石成分到地理环境和生物群落都有很大的差异,所以实质上它是各自然成土因素(包括时间因素)的函数。由于成土环境条件仍在不断地发展和演变,特别是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科学技术和生产水平不断提高,人类对自然环境的影响也随之不断地增强和扩展,目前已难以找到绝对不受人类活动影响的土壤。因此,现在所获得的土壤背景值也只能是尽可能不受或少受人类活动影响的数值。 研究土壤背景值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因为污染物进入土壤环境之后的组成、数量、形态和分布变化,都需要与背景值比较才能加以分析和判断,所以土壤背景值是土壤环境质量评价,特别是土壤污染综合评价的基本依据,是研究和确定土壤环境容量,制定土壤环境标准的基本数据,也是研究污染元素和化合物在土壤环境中的化学行为的依据。另外,在土地利用及其规划,研究土壤生态、施肥、污水灌溉、种植业规划,提高农、林、牧、副业生产水平和产品质量,食品卫生、环境医学等方面,土壤环境背景值也是重要的参比数据。 我国在20世纪70年代后期开始进行土壤背景值的研究工作,先后开展了北京、南京、广州、重庆以及华北平原、东北平原、松辽平原、黄淮海平原、西北黄土、西南红黄壤等的土壤和农作物的背景值研究。

河北省水污染防治条例

河北省第八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告 (第113号) 《河北省水污染防治条例》已经河北省第八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九次会议于1997年10月25日通过,现予公布施行。 1997年10月25日 河北省水污染防治条例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防治水污染,保护和改善环境,保障人体健康,保证有限的水资源的有效利用,促进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和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本条例适用于本省行政区域内的河流、运河、渠道、湖泊、淀库等地表水体和地下水体的污染防治。 第三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对本行政区域内的水污染防治实施统一监督管理。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有关行政主管部门,按照各自的职责,协助同级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对水污染防治实施监督管理。 第四条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有保护水环境的义务,并有权对污染和破坏水环境的单位和个人进行检举和控告。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对保护和改善水环境有显著成绩的单位和个人,给予表彰、奖励。 第二章监督管理 第五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对本行政区域内的水环境质量负责,并根据国家批准的重点流域规划的要求,组织制定本行政区域内的水污染防治规划,采取有效措施,确保水污染防治规划与目标的实现。 第六条跨设区的市的地表水体环境功能区划,由省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会同省水利等行政主管部门划分,报省人民政府批准。 设区的市的地表水体环境功能区划,由设区的市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会同水利等行政主管部门划分,经省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审核后,报省人民政府批准。

第七条各级人民政府负责组织实施地表水体功能区划,保证地表水体的水质符合国家和本省规定的标准。 第八条省环境监测机构负责组织对跨设区的市的地表水出境水体断面水质进行监测;设区的市环境监测机构负责对跨县(市、区)的地表水体的水质进行监测;县(市、区)环境监测机构负责对本行政区域内地表水体的水质进行监测。 第九条排放污染物实行总量控制制度。省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会同有关部门根据国家规定的重点污染物排放总量指标拟定全省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计划,报省人民政府批准。 第十条直接或者间接向水体排放污染物的企业事业单位、个体工商户(以下简称排污单位),应当按照国家和本省的有关规定,向当地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申报登记拥有的污染物排放设施、处理设施和在正常作业条件下排放污染物的种类、数量和浓度,并提供防治水污染方面的有关技术资料。 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对申报登记严格进行审核。 申报登记的事项有重大改变时,应当自改变之日起十五日前,向原申报登记部门申报。 第十一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会同有关部门根据批准的污染物排放总量的控制计划和区域环境质量标准,确定本行政区域内排污单位的污染物排放总量的控制指标。 第十二条排污单位必须按照国家和本省的有关规定,向当地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申请领取省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统一制发的排放污染物许可证,并按照排放污染物许可证的规定排放污染物。 第十三条排污单位向水体排放污染物的,按照国家和本省规定缴纳排污费;超过国家或者本省规定的污染物排放标准的,按照国家规定缴纳超标准排污费。 向跨设区的市、县(市、区)地表水体排放污染物,造成地表水体的污染物超过总量控制指标的,由排污单位所在地的人民政府按照本省规定的标准,向上一级人民政府缴纳超标准排污费。 排污费和超标准排污费按照国家和本省的规定必须用于治理污染,不得挪作他用。 第十四条城市污水应当进行集中处理。 各级人民政府必须把保护城市水源和防治城市水污染纳入城市建设规划,有计划地在城市和工业集中的镇(乡)建设污水集中处理设施。 城市污水集中处理设施按照国家和本省的有关规定实行有偿服务。向城市污水集中处理设施排放污水,缴纳污水处理费用的,不再缴纳排污费。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保证污水集中处理设施的正常运行。 第十五条建设项目中的水污染防治设施,必须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使用。水污染防治设施必须经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验收合格后,该建设项目方可投入生产或者使用。

简述土壤污染及其防治措施

简述土壤污染及其 防治措施

结课论文 题目:简述土壤污染及其防治措施姓名:程旭 院系:生命科学学院农学系 年级专业:级园艺专业 学号:

指导教师:王玉芬 12月31日 摘要 本文在综述中国土壤环境污染态势及成因的基础上,提出了土壤环境污染的预防、控制和修复方法。指出了当前中国土壤环境污染态势严峻,危及粮食生产、食物质量、生态安全、人体健康以及区域可持续发展。认为以预防为主,预防、控制和修复相结合是中国在相当长时期内的土壤环境保护策略。 关键词:土壤污染,预防,控制,修复

引言 土壤是农业生产的基础,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石,也是人类食物与生态环境安全的保障。但随着经济的发展,全球土壤资源承受的因人口增长、植被破坏、生物多样性消失、土壤退化、气候变化和污染种种等的压力逐渐增大。 土壤是生态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结合无机界和有机界的纽带,是联系其它要素的关键环节,是人类赖以生存、发展的主要自然资源之一。但由于现代工农业生产的飞跃发展,有的地方农药、化肥过度使用。工矿企业固体废弃物向土壤倾倒和堆放,城市污水、工业废水、大气沉降物也会进入土壤,使土壤污染日益严重。土壤污染是全球三大污染问题之一。不断恶化了的土壤污染态势,已经成为影响中国可持续发展的重大障碍,防治土壤污染刻不容缓。 1土壤污染的含义和特点 1.1 土壤污染的含义 土壤是指陆地表面具有肥力、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其厚度一般在2 m左右。土壤不但为植物生长提供机械支撑能力,并能为植物生长发育提供所需要的水、肥、气、热等肥力要素。近年来,由于人口急剧增长,工业迅猛发展,固体废物不断向土壤

土壤污染控制与修复——学习心得

土壤污染控制与修复 ——学习心得 专业学号o幽谷蓝月o 1 前言 土壤是地球表面具有肥力、能生长植物的疏松表面,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 是人类不可缺少、不可再生的自然资源。随着世界人口的快速增长,土壤这一人类赖以 生存的必需资源正承受着越来越大的压力。近年来,世界各国都非常重视污染土壤修复 技术的研究。各发达国家纷纷制定了土壤恢复计划,荷兰、德国、日本、美国等国家都 先后投入了大量资金用于土壤污染的恢复研究和应用。在中国,由于工业生产规模和乡 镇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土壤受到工业三废和农用化学品的污染日趋严重,污染土壤修复 工作的开展迫在眉睫。 污染土壤修复是指利用物理、化学和生物的方法转移、吸收、降解和转化土壤中的 污染物,使其浓度降低到可接受水平,或将有毒有害的污染物转化为无害的物质。以阻 断污染物进入食物链,防止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促进土地资源的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通过一学期的学习,我对于全球目前的土壤污染及其防治和修复有了一定的认识和 了解。针对本学期的课程,关于土壤修复的部分我更加感兴趣,尤其是生物修复,于是 我总结了一些内容并且查找了一些相关信息。 2 土壤修复技术分类 土壤修复技术按照修复场地分为原位修复和异位修复,即对污染土壤就地处置或进行异地处理。按照技术类别可以将污染土壤修复方法分为物理修复、化学修复、生物修 复等。具体分类如下: 按修复场地:⑴原位修复:①蒸汽浸提;②生物通风;③原位化学淋洗;④热力学 修复;⑤化学还原处理墙;⑥固化/稳定化;⑦电动力学修复;⑧原位微生物修复。 ⑵异位修复:①蒸汽浸提;②泥浆反应器;③土壤耕作法;④土壤堆腐;⑤焚烧法;⑥预制床;⑦化学淋洗。 按技术类别:⑴物理修复:①物理分离;②蒸汽浸提;③玻璃化;④热力学;⑤固 化/稳定化;⑥冰冻;⑦电动力学。 ⑵化学修复:①化学淋洗;②溶剂浸提;③化学氧化;④化学还原; ⑤土壤性能改良。 ⑶微生物修复:①生物通风;②泥浆反应器;③预制床。 ⑷生态工程修复(植物修复):①植物提取;②植物挥发;③植物固化;④植物降解;⑤植物根际圈生物降解;⑥生态覆盖系统;⑦垂直控制系统;⑧水平 控制系统。 ⑸联合修复:①物理化学-生物:淋洗-生物反应器联合修复;②植物-微生物联合修复:菌根菌剂联合修复。 3 生物修复技术 生物修复技术是利用生物的生命代谢活动减少土壤环境中有毒有害物的浓度或使

大气主要污染物及其来源

主要大气污染物及其来源 资料来源:一、大气污染 在大气中,大气外来污染物的存在并最终构成大气污染,是有一定条件的。按照国际标准化组织(ISO)作出的定义:大气污染通常是指由于人类活动和自然过程引起某种物质进入大气中,呈现出足够的浓度,达到了足够的时间并因此而危害了人体的舒适、健康和福利或危害了环境的现象。 这里指明了造成大气污染的原因是人类的活动和自然过程。人类活动包括人类的生活活动和生产活动两个方面,而生产活动又是造成大气污染的主要原因。自然过程则包括了火山活动、山林火灾、海啸、土壤和岩石的风化以及大气圈的空气运动等内容。上述所说的原因导致一些非自然大气组分如硫氧化物、氮氧化物等进入大气,或使一些组分的含量大大超过自然大气中该组分的含量,如碳氧化物、颗粒物等。 “定义”还指明了形成大气污染的必要条件,即污染物在大气中要含有足够的浓度,并在此浓度下对受体作用足够的时间。在此条件下对受体及环境产生了危害,造成了后果,称之为大气污染。由于大气的自净作用,会使自然过程造成的大气污染,经过一段时间后自动消除。 按污染的范围,大气污染可分为四类: (1)局部地区大气污染如某个工厂烟囱排气所造成的直接影响; (2)区域性大气污染如工矿区或其附近地区的污染,或整个城市的大气污染; (3)广域性大气污染是指更广泛地区,更广大地域的大气污染,在大城市及大工业带可以出现这种污染,最主要的污染是酸雨; (4)全球性大气污染,指跨国界乃至涉及整个地球大气层的污染,如温室效应、臭氧层破坏等。 二、主要大气污染物 排入大气的污染物种类很多,依据不同的原则,可将其进行分类。依照污染物存在的形态,可将其分为颗粒污染物与气态污染物。依照与污染源的关系,可将其分为一次污染物与二次污染物。若大气污染物是从污染源直接排出的原始物质,进入大气后其性质没有发生变化,则称其为一次污染物;若由污染源排出的一次污染物与大气中原有成分,或几种一次污染物之间,发生了一系列的化学变化或光化学反应,形成了与原污染物性质不同的新污染物,则所形成的新污染物称为二次污染物。二次污染物,如

水污染防治法职责规定是什么

水污染防治法职责规定是什么 第九条排放水污染物,不得超过国家或者地方规定的水污染物排放标准和重点水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指标。第十条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有义务保护水环境,并有权对污染损害水环境的行为进行检举。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有关主管部门对在水污染防治工作中做出显著成绩的单位和个人给予表彰和奖励。 在我国及世界水资源都是不可再生资源,不同于风资源等等再生资源,所以对于水资源的保护显得尤其重要。在我国,随着近几年经济的发展,带来的环境污染也是非常严重的。我国法律颁布了一系列政策对水资源进行治理。那么水污染防治法职责规定是什么? 一、水污染防治法最新版规定 河长制是河湖管理工作的一项制度创新,也是我国水环境治理体系和保障国家水安全的制度创新。修改后的法律增加了河长制的相关内容。

1、新修改的法律规定,国家对重点水污染物排放实施总量控制制度。对超过重点水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指标或者未完成水环境质量改善目标的地区,省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应当会同有关部门约谈该地区人民政府的主要负责人,并暂停审批新增重点水污染物排放总量的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约谈情况应当向社会公开。 2、农村污水、垃圾的治理和农业面源污染对水环境影响明显,但还是治理的薄弱环节。新修改的法律规定,国家支持农村污水、垃圾处理设施的建设,推进农村污水、垃圾集中处理。同时规定,制定化肥、农药等产品的质量标准和使用标准,应当适应水环境保护要求。畜禽散养密集区所在地县、乡级人民政府应当组织对畜禽粪便污水进行分户收集、集中处理利用。 3、针对饮用水安全,新修改的法律规定,饮用水供水单位应当做好取水口和出水口的水质检测工作。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应当至少每季度向社会公开一次饮用水安全状况信息。同时规定,饮用水水源发生水污染事故,或者发生其他可能影响饮用水安全的突发性事件,饮用水供水单位应当采取应急处理措施,向所在地市、县级人民政府报告,并向社会公开。 4、修改后的法律加大了违法排污的处罚力度。若企业未依法取得排污许可证排放水污染物、超过水污染物排放标准或者超过重点水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指标排放水污染物的等情况,将被

土壤污染及防治

土壤污染及防治 摘要:土壤污染对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生态环境,食品安全和农业可持续发展构成严重威胁,并危害人体健康,但污染防治基础相当薄弱。通过对土壤的组成、重要性、土壤污染物、污染源以及土壤现状、土地污染的危害加以分析,揭示土壤污染防治的必要性,提出加强土壤污染防治等。 关键词:土壤组成;重要性;土壤污染;防治 土壤是陆地表面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是地球上生命活动不可缺少的重要物质。由于污染,土壤的营养功能,净化功能,缓冲功能和有机体的支持功能正在丧失,土壤污染呈继续扩大的趋势[1]。因此,了解土壤的组成等信息,清除被称为“化学定时炸弹”的土壤污染,采取有效措施防治土壤污染对于合理利用土地、保护人民身体健康、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1土壤的组成及其重要性 1.1土壤的组成 土壤是由固体、液体和气体三相共同组成的多相体系。土壤固相主要由矿物质以及有机质组成,土壤气相和液相填充于土骨架之间的孔隙中[2]。 1.1.1土壤矿物质 土壤矿物质在土壤中起着支撑的作用,人们很形象的称之为“土壤的骨骼”。 土壤矿物质是岩石经过物理风化和化学风化形成的。按成因类型可将土壤矿物分为两类:原生矿物和次生矿物。 土壤中最主要的原生矿物有四类:硅酸盐类矿物、氧化物类矿物、硫化物类矿物和磷酸盐类矿物。而次生矿物通常根据其结构和性质分为三类:简单盐类、三氧化物类和次生铝硅酸盐类[3]。 1.1.2土壤有机质 土壤有机质(SOM)是泛指以各种形态和状态存在于土壤中的各种含碳有机物。具体地说,它包括土壤中的动物、植物及微生物残体的不同分解、合成阶段的各种产物,它是土壤中细小的非生命体形式的天然有机物的总称,实质上包

(环境管理)大气污染源物分类及来源

大气污染源物分类及来源 按污染物质的来源可分为天然污染源和人为污染源,根据表 5-2 对主要大气污染物的分类统计分析,其主要来源为三大方面:①燃料燃烧;②工业生产过程;③交通运输。前两类污染源统称为固定源,交通运输工具(机动车、火车、飞机等)则称为流动源。 ?燃料燃烧 煤、石油、天然气等燃料的燃烧过程是向大气输送污染物的重要发生源。 煤是主要的工业和民用燃料,它的主要成分是碳,并含有氢、氧、氮、硫及金属化合物。煤燃烧时除产生大量烟尘外,在燃烧过程中还会形成一氧化碳、二氧化碳、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有机化合物及烟尘等有害物质。 家庭炉灶排气是一种排放量大、分布广、排放高度低、危害性不容忽视的空气污染源。 ?工业生产过程排放 工业生产过程中排放到大气中的污染物种类多、数量大,是城市或工业区大气的重要污 染源。 工业生产过程中排放废气的工厂很多。例如,石油化工企业排放二氧化硫、硫化氢、二氧化碳、氮氧化物;有色金属冶炼工业排出的二氧化硫、氮氧化物以及含重金属元素的烟尘;磷肥厂排出氟化物;酸碱盐化工工业排出的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氯化氢及各种酸性气体;钢铁工业在炼铁、炼钢、炼焦过程中排出粉尘、硫氧化物、氰化物、一氧化碳、硫化氢、酚、苯类、烃类等。总之,工业生产过程排放的污染物的组成与工业企业的性质密切相关。 ?交通运输过程中排放: 汽车排气已构成大气污染的主要污染源。机动车的发展速度很快, 1950 年全球机动车

保有量为 7000 万辆, 1996 年增长到 7.1 亿辆。汽油车排放的主要污染物是: CO , NO x, HC 和铅(如果使用含铅汽油);柴油车排放的污染物主要有 NO x, PM (细微颗粒物), HC , CO 和 SO2。同发达国家相比,我国机动车污染物排放量相当惊人。以日本东京为例, 90 年代东京拥有机动车 400 万辆,而 CO 和 NO x的排放量基本稳定在 10 万吨和 5 万吨左右,而北京市 1995 年机动车仅为 100 万辆,CO 和 NO X 的排放量却高达 97.2 万吨和 9.8 万吨。 三、大气污染物 大气污染物系指由于人类活动或自然过程排入大气的并对人或环境产生有害影响的物质。大气污染物的种类很多,按其存在状态可概括为二大类:气溶胶状态污染物、气体状态污染物。 (一)气溶胶状态污染物 在大气污染中,气溶胶系指固体、液体粒子或它们在气体介质中的悬浮体。其粒径约为 0.002-100μm 大小的液滴或固态粒子。大气气溶胶中各种粒子按其粒径大小可分为: 1. 总悬浮颗粒物( TSP ):是分散在大气中的各种粒子的总称。是指用标准大容量颗粒采样器(流量在 1.1 -1.7m 3 /min )在滤膜上所收集到的颗粒物的总质量,其粒径大小,绝大多数在100 μm 以下,其中多数在10μm 以下。也是目前大气质量评价中的一个通用的重要污染指标。 2. 飘尘:能在大气中长期飘浮的悬浮物质称为飘尘。其粒径主要是小于10μm 的微粒。由于飘尘粒径小,能被人直接吸入呼吸道内造成危害;又由于它能在大气中长期飘浮,易将污染物带到很远的地方,导致污染范围扩大,同时在大气中还可以为化学反应提供反应载体。因此,飘尘是从事环境科学工作者所注目的研究对象之一。 3. 降尘:用降尘罐采集到的大气颗粒物称为降尘。在总悬浮颗粒物中一般直径大于30μm 的粒子,由于其自身的重力作用会很快沉降下来,所以将这部分的微粒称为降尘。单位面积的降尘量可作为评价大气污染程度的指标之一。 从大气污染控制的角度,按照气溶胶的来源和物理性质,又可分为如下几种。

4.4土壤污染的防治措施

第四章土壤环境化学——土壤污染的防治措施 本节内容要点:控制和消除土壤污染源的措施、增加土壤环境容量的措施、提高土壤自净能力的措施以及其它防治措施等。 污染物可以通过多种途径进入土壤,引起土壤正常功能的变化,从而影响植物的正常生长和发育。然而,土壤对污染物也能起净化作用,特别是进入土壤的有机污染物可经过扩散、稀释、挥发及光化学降解、生物化学降解、化学降解等作用而得到净化。如果进入土壤中的污染物在数量和速度上超过土壤的净化能力,即超过土壤的环境容量,最终将导致土壤正常功能的失调,阻碍作物正常生长。 土壤环境容量是指在一定环境单元,一定时限内遵循环境质量标准,既保证产品的产量和质量,也不使环境污染时土壤所能容纳污染物的最大负荷量。 在某种程度说,土壤是环境中污染物的"汇"。土壤与植物的生命活动紧密相连;污染物可通过土壤-植物系统及食物链,最终影响人体健康。因此,土壤污染的防治十分重要。首先要控制和消除污染源,对已经污染的土壤,要采取一切有效措施,消除土壤中的污染物,或控制土壤污染物的迁移转化,使其不能进入食物链。 1) 控制和消除土壤污染源 控制和消除土壤污染源是防止污染的根本措施。控制土壤污染源,即控制进入土壤中污染物的数量和速度,使其在土体中缓慢地自然降解,以免产生土壤污染。 ●控制和消除工业"三废"的排放 应大力推广清洁工艺,以减少或消除污染源,对工业"三废"及城市废弃物必须处理与回收,即进行废弃物资源化。对排放的"三废"要净化处理,控制污染物的排放数量和浓度。 我国水资源短缺,分布又不均匀,近几年来水体污染日益严重,故我国的水资源日益馈缺,农业用水甚为紧张。因此,我国许多地方已发展了污水灌溉。这一方面解决了部分农田的用水;另一方面,污水中含有相当多的肥料成分,但也可以导致土壤污染。因此利用污水灌溉和施用污泥时,首先要根据土壤的环境容

大气污染源就是大气污染物的来源

大气污染源就是大气污染物的来源,主要有以下几个: (1)工业:工业生产是大气污染的一个重要来源。工业生产排放到大气中的污染 工业大气污染 (2)生活炉灶与采暖锅炉:城市中大量民用生活炉灶和采暖锅炉需要消耗大量煤炭,煤炭在燃烧过程中要释放大量的灰尘、二氧化硫、一氧化碳、等有害物质污染大气。特别是在冬季采暖时,往往使污染地区烟雾弥漫,呛得人咳嗽,这也是一种不容忽视的污染源。 (3)交通运输:汽车、火车、飞机、轮船是当代的主要运输工具,它们烧煤或石油产生的废气也是重要的污染物。特别是城市中的汽车,量大而集中,尾气所排放的污染物能直接侵袭人的呼吸器官,对城市的空气污染很严重,成为大城市空气的主要污染源之一。汽车排放的废气主要有一氧化碳、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和碳氢化合物等,前三种物质危害性很大。 (4)森林火灾产生的烟雾。 大气污染的危害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危害人体 大气污染物对人体的危害是多方面的,主要表现是呼吸道疾病与生理机能障碍,以及眼鼻等粘膜组织受到刺激而患病。 大气中污染物的浓度很高时,会造成急性污染中毒,或使病状恶化,甚至在几天内夺去几千人的生命。其实,即使大气中污染物浓度不高,但人体成年累月呼吸这种污染了的空气,也会引起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肺气肿及肺癌等疾病。 2、对植物的危害 大气污染物,尤其是二氧化硫、氟化物等对植物的危害是十分严重的。当污染物浓度很高时,会对植物产生急性危害,使植物叶表面产生伤斑,或者直接使叶枯萎脱落;当污染物浓度不高时,会对植物产生慢性危害,使植物叶片褪绿,或者表面上看不见什么危害症状,但植物的生理机能已受到了影响,造成植物产量下降,品质变坏。 3、影响气候 大气污染物对天气和气候的影响是十分显著的,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说明: ①减少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量:从工厂、发电站、汽车、家庭取暖设备向大气中排放的大量烟尘微粒,使空酸雨 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照2000年以后的速度增加下去,会使得南北极的

土壤污染的类型及危害

土壤污染的类型及危害 一、土壤污染对环境和人类造成的影响和危害在于: 二、土壤污染的类型: 有机污染物:化学农药。 按污染物的性质分类重金属:使用含有重金属的废水进行灌溉是重金属进入土壤的一个重要途径。 另一条途径是随大气沉降落入土壤。(汞、铬、铜、锌、镍) 放射性元素:来自大气层核试验的沉降物,原子能和平利用过程中所排放的 各种废气、废水和废渣。 病原微生物:病原菌和病毒。来自人畜粪便以及用于灌溉的污水(未经处理 的生活污水,特别是医用污水)。 注意:1、目前,中国农药生产量居世界第二位,但产品结构不合理,质量较低,产品中杀虫剂(致畸、致癌、致突变)占70%,杀虫剂中有机磷农药占70%,有机磷农药中高毒品种占70%,致使大量农药残留,带来严重的土壤污染。 2、重金属不能被微生物分解,而且可为生物富集,土壤一旦被重金属污染,其自然净化过程和人工治理都是非常困难的。(如自然界中一种有害的化学物质被草吸收,虽然浓度很低,但以吃草为生的兔子吃了这种草,而这种有害物质很难排出体外,便逐渐在它体内积累。而老鹰以吃兔子为生,于是有害的化学物质便会在老鹰体内进一步积累。这样食物链对有害的化学物质有累积和放大的效应,这是生物富集直观表达。污染物是否沿着食物链积累,决定于以下三个条件:即污染物在环境中必须是比较稳定的,污染物必须是生物能够吸收的,污染物是不易被生物代谢过程中所分解的。) 3、土壤一旦被放射性物质污染就难以自行消除,只能自然衰变为稳定元素,而消除其放射性。放射性元素可通过食物链进入人体。 4、人类若直接接触含有病原微生物的土壤,可能会对健康带来影响;若食用被土壤污染的蔬菜、水果等则间接受到污染。 三、 无机污染物的影响: 1、土壤长期施用酸性肥料或碱性物质会引起土壤PH的变化,降低土壤肥力,减少农作物的产量。 2、土壤受铜、镍、钴、锰、锌、砷等元素的污染,能引起植物的生长和发育的障碍。 3、土壤受镉、汞、铅等元素的污染,一般不引起植物生长发育障碍,但他们能在植物可食部位蓄积。 4、用含锌污水灌溉农田,会对农作物特别是小麦的生长产生较大影响,造成小麦出苗不齐,分蘖少, 植株矮小,叶片发生萎黄。 5、含砷较高时,会阻碍树木的生长,使树木提早落叶,果实萎缩减产。 6、过量的铜,抑制植物的生长和发育。

控制和消除土壤污染源的措施

本节内容要点:控制和消除土壤污染源的措施、增加土壤环境容量的措施、提高土壤自净能力的措施以及其它防治措施等。 污染物可以通过多种途径进入土壤,引起土壤正常功能的变化,从而影响植物的正常生长和发育。然而,土壤对污染物也能起净化作用,特别是进入土壤的有机污染物可经过扩散、稀释、挥发及光化学降解、生物化学降解、化学降解等作用而得到净化。如果进入土壤中的污染物在数量和速度上超过土壤的净化能力,即超过土壤的环境容量,最终将导致土壤正常功能的失调,阻碍作物正常生长。 土壤环境容量是指在一定环境单元,一定时限内遵循环境质量标准,既保证产品的产量和质量,也不使环境污染时土壤所能容纳污染物的最大负荷量。 在某种程度说,土壤是环境中污染物的"汇"。土壤与植物的生命活动紧密相连;污染物可通过土壤-植物系统及食物链,最终影响人体健康。因此,土壤污染的防治十分重要。首先要控制和消除污染源,对已经污染的土壤,要采取一切有效措施,消除土壤中的污染物,或控制土壤污染物的迁移转化,使其不能进入食物链。 1) 控制和消除土壤污染源

控制和消除土壤污染源是防止污染的根本措施。控制土壤污染源,即控制进入土壤中污染物的数量和速度,使其在土体中缓慢地自然降解,以免产生土壤污染。 ●控制和消除工业"三废"的排放 应大力推广清洁工艺,以减少或消除污染源,对工业"三废"及城市废弃物必须处理与回收,即进行废弃物资源化。对排放的"三废"要净化处理,控制污染物的排放数量和浓度。 我国水资源短缺,分布又不均匀,近几年来水体污染日益严重,故我国的水资源日益馈缺,农业用水甚为紧张。因此,我国许多地方已发展了污水灌溉。这一方面解决了部分农田的用水;另一方面,污水中含有相当多的肥料成分,但也可以导致土壤污染。因此利用污水灌溉和施用污泥时,首先要根据土壤的环境容量,制定区域性农田灌溉水质标准和农用污泥施用标准,要经常了解污水中污染物质的成分、含量及动态。必须控制污灌水量及污泥施用量,避免盲目滥用污水灌溉引起土壤污染。此外,工业废渣不能任意堆放。 ●控制化学农药的使用 禁止或限制使用剧毒、高残留农药,如有机氯农药;发展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如除虫菊酯、烟碱等植物体天

大气主要污染物和来源

主要大气污染物及其来源 资料来源:221.204.254.28/resource/GZ/GZDL/new2/Dlbl/HJBH2/4206_SR.htm 一、大气污染 在大气中,大气外来污染物的存在并最终构成大气污染,是有一定条件的。按照国际标准化组织(ISO)作出的定义:大气污染通常是指由于人类活动和自然过程引起某种物质进入大气中,呈现出足够的浓度,达到了足够的时间并因此而危害了人体的舒适、健康和福利或危害了环境的现象。 这里指明了造成大气污染的原因是人类的活动和自然过程。人类活动包括人类的生活活动和生产活动两个方面,而生产活动又是造成大气污染的主要原因。自然过程则包括了火山活动、山林火灾、海啸、土壤和岩石的风化以及大气圈的空气运动等容。上述所说的原因导致一些非自然大气组分如硫氧化物、氮氧化物等进入大气,或使一些组分的含量大大超过自然大气中该组分的含量,如碳氧化物、颗粒物等。 “定义”还指明了形成大气污染的必要条件,即污染物在大气中要含有足够的浓度,并在此浓度下对受体作用足够的时间。在此条件下对受体及环境产生了危害,造成了后果,称之为大气污染。由于大气的自净作用,会使自然过程造成的大气污染,经过一段时间后自动消除。 按污染的围,大气污染可分为四类: (1)局部地区大气污染如某个工厂烟囱排气所造成的直接影响; (2)区域性大气污染如工矿区或其附近地区的污染,或整个城市的大气污染; (3)广域性大气污染是指更广泛地区,更广域的大气污染,在大城市及大工业带可以出现这种污染,最主要的污染是酸雨; (4)全球性大气污染,指跨国界乃至涉及整个地球大气层的污染,如温室效应、臭氧层破坏等。 二、主要大气污染物 排入大气的污染物种类很多,依据不同的原则,可将其进行分类。依照污染物存在的形态,可将其分为颗粒污染物与气态污染物。依照与污染源的关系,可将其分为一次污染物与二次污染物。若大气污染物是从污染源直接排出的原始物

水污染防治管理规定

神华宁夏煤业集团煤制油项目建设指挥部 水污染防治管理规定 第一条为加强指挥部废水排放与治理管理,保证外排废水稳定达标排放,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废水综合排放标准》,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本规定明确了指挥部废水类别、处理方式和管理要求。 第三条水污染,指水体因某种物质的介入,而导致其化学、物理、生物或者放射性等方面特性的改变,从而影响水的有效利用,危害人体健康或者破坏生态环境,造成水质恶化的现象。 第四条本规定适用于指挥部范围内的水污染防治与管理工作。 第五条安全健康环保部是水污染防治的归口部门,负责对水污染防治和达标排放情况进行监督、检查,督办各类环保隐患,并对隐患治理情况进行分级验证、消项。 第六条生产准备部负责废水治理设施的改进和排放指标的控制与管理,对各项目部产生、处理、排放的废水进行调度指挥,逐步提高废水综合利用率,减少排污总量。 第七条机械动力部负责废水治理设施的定期检查,并负责对新增设备的订购、检验,确保废水治理设施正常运行。 第八条各项目部负责废水治理工作的具体实施,制(修)定相关工艺控制措施和应急操作专项预案,严格控制工艺指标,

定期组织演练,确保治污环节落实到位。 第九条废水分类 (一)工业废水 1.含油废水:生产、设备检修、油罐清洗等作业过程中产生的废水,其主要污染物有:石油类、CODcr等。 2.酸碱废水:除盐水树脂再生、设备与管道(酸碱)冲洗、循环水预膜等过程中产生的废水,其主要污染物有:PH、SO42-、Cl-等。 3.含盐废水(浓盐水):生产原水或其他工业废水经过多次超滤、反渗透浓缩后直接外排的工业废水,其主要污染物有:TDS及各类金属离子等。 4.实验室分析废水:在化验分析过程中产生的各类废液,其主要污染物有:CCl4、石油类、含铬化合物等。 (二)生活污水 在日常生活中产生的污水,其主要污染物有:氨氮、磷化物等。 (三)污染雨水 自然降雨经地面环境受到污染的雨水。 第十条废水排放必须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综合治理”的原则。所有废水必须按照“清污分流,达标排放”的要求进行管理,并在生产过程中严格控制污染物排放总量。 第十一条项目设计时应采用先进的污染物协同控制技术和综合防治措施,合理利用水资源,并不断提高水资源的综合利用率,减少废水外排量和污染物排放总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