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 读书笔记 人文经典作业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轻与重的选择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阅读感想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阅读感想小说中关于轻与重的选择对人生意义的影响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书中的主人公们在不同的人生阶段面临着各种各样的选择,这些选择决定了他们的命运和人生轨迹。
托马斯选择了在轻与重之间游走,既渴望着自由和激情,又无法摆脱责任和道德的束缚;特蕾莎则选择了在重与轻之间挣扎,她试图在沉重的现实中寻找一丝温暖和安慰;萨比娜则选择了最轻的生活,她不断地逃离和背叛,最终陷入了虚空和孤独之中;弗兰茨则选择了最重的生活,他追求着伟大和崇高,却在现实中逐渐迷失。
他们的选择反映了人类在面对生命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时的无奈和困惑,也让我思考到人生的意义究竟是什么。
是追求轻飘飘的自由,还是承担沉重的责任?是选择与他人紧密相连,还是独自追求自我实现?这些问题没有一个确定的答案,每个人都需要在自己的生命旅程中去寻找属于自己的答案。
小说中对灵与肉关系的探讨也引发了我对人性的深入思考。
特蕾莎认为“灵与肉”是绝对统一的、不可分离的,而托马斯则认为爱与做爱是两回事,“灵与肉”是可以分离的。
这种观点的冲突反映了人类在爱情和欲望面前的矛盾和挣扎。
一方面,我们渴望着灵魂的契合和真爱,另一方面,我们又无法摆脱肉体的欲望和冲动。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面临着“灵与肉”的冲突,如何在两者之间找到平衡,是一个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
或许,真正的爱情应该是既能满足肉体的需求,又能达到灵魂的共鸣。
而要做到这一点,我们需要学会倾听内心的声音,尊重自己和他人的感受,同时也需要不断地成长和修炼自己的内心。
此外,小说中对媚俗的批判也让我对社会现象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媚俗是一种为了迎合大众而失去自我的行为方式,它源于对生命的绝对认同。
虽然我们都鄙视媚俗,却没有人能够完全摆脱媚俗。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为了得到他人的认可和赞同而做出一些违背自己内心的选择,甚至会不自觉地迎合社会的价值观和审美观。
这种媚俗的行为不仅会让我们失去真实的自我,还会让我们陷入到一种虚假的幸福和满足之中。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阅读感想心得(精选5篇)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阅读感想心得(精选5篇)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阅读感想心得篇1刚拿到这本书,看到这样的书名,心想:这里到底承载了作者怎样的思想。
开篇是《轻与重》,我想一个人生命的轻还是中重,和他的人生观、价值观有很大的联系吧。
不管我们的生命是不是永恒轮回(因为这个问题会让人陷入窘境),我们应该做的是关注当下:everyony expeced a bright future,but what the futur life will hold for him is depend much on what he does today.生命的真谛不是我们身上贴了多少标签,而是自己内心的满足与轻松。
有时改变人一生的就是一念之差,也行脚踏实地比较安全吧,过山车的落差带来的感觉是刺激,但完了以后也会感到失落。
就像托马斯,也许他很感受自己生命的过程,但最终还是归于平淡或是注定孤独。
一生都在寻找新的刺激,每天都要编好多谎言,一会儿骗情人,一会儿哄妻子,我觉得这样的生活也是很累的。
最后骗的还是自己吧,虽然特蕾莎和他死在一起,但特蕾莎是可怜的,这一生用全部精力爱托马斯得到的只是他的躯壳。
也许在享受生命的过程中托马斯感觉飘起来了,但我想在他最后闭眼的瞬间他并不快乐,而是悲伤,自己一生最大的成就难道就是睡了多少女人吗?这难道真是自己想要的吗?当他给别人说200多个的时候也许自己是自豪的,希望看到别人羡慕的眼光。
但当他面对死亡时也许还有太多的不舍,不舍的不舍那些情人,而是自己的生命,自己存在的价值还没有看到,眼角或许有一两滴心酸之泪吧,看到生命的历程竟被自己这么亵渎。
《灵与肉》,托马斯每天都在寻求肉体的快感,却忽视了灵魂的价值。
在这里面我更喜欢萨比娜,她也是很爱托马斯的,也知道托马斯的不忠与浪荡,所以最终她选择了离开,寻找新的生活。
而且还有自己的艺术陪伴,她把自己的开心、失落、惆怅寄托在画上,虽然她在感情上遭遇失败但她在自己的画作上还是能看到一些希望,得到安抚。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法]米兰昆德拉著许钧 译读后感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法]米兰昆德拉著许钧 译读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43d4954ecd7931b765ce0508763231126fdb775d.png)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法]米兰昆德拉著许钧 译读后感第一篇范文《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是法国作家米兰·昆德拉的一部杰出之作,由中国著名翻译家许钧翻译。
这部作品以其深刻的人文关怀、独特的哲学思考和精致的文字描绘,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昆德拉在书中探讨了生命的轻重、爱情的真伪、历史的荒谬等多重主题。
他运用独特的叙事手法,将主人公托马斯的生活片段交织在一起,呈现出生命的偶然性和不确定性。
正如原文所说:“我们活在抽象中,我们活在偶然中,我们活在模棱两可中。
”这句话恰好概括了全书的核心思想。
书中对爱情的描绘让我感触颇深。
昆德拉通过托马斯与特蕾莎、萨比娜等人的感情纠葛,展示了爱情的复杂性和多面性。
托马斯在爱情与自由之间挣扎,特蕾莎则试图在爱情中寻找安全感。
他们都在寻找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却又无法摆脱生命的沉重。
原文中这样描述:“爱情,是生命之重,是我们无法承受的轻。
”这句话既揭示了爱情的真谛,也表达了人生无法逃离的困境。
此外,昆德拉对历史的反思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他通过对捷克斯洛伐克历史变迁的描述,展现了历史的荒谬和个体的无力。
正如原文所说:“历史是一出没有剧本的戏,我们都是其中的演员。
”这句话让我思考了个体在历史长河中的地位和价值。
在阅读过程中,我惊叹于昆德拉的文字功底。
他运用丰富的修辞手法,如隐喻、象征、讽刺等,使文字充满魅力。
例如,他将人生比作“一个巨大的悖论”,既轻如鸿毛,又重如泰山。
这样的文字让人回味无穷,引发深思。
在这部作品中,昆德拉以锐利的笔触、旁征博引的才情,展现了人生的复杂与矛盾。
正如他所说:“生活是一种永恒的辩证法,是一种无休止的对话。
”这部作品正是这场对话中最精彩的一部分。
我相信,每一位读者都能从中找到共鸣,感受到生命的厚重与轻盈。
第二篇范文《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不仅是米兰·昆德拉对生命哲学的一次深刻探讨,更是一部对人类存在境遇的细腻描绘。
从另一个视角来看,这本书不仅仅是一系列关于爱情、自由和历史的思考,它还是一个关于人类心理和情感深层次的探索之旅。
读后感 读书笔记 人文经典作业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轻与重的选择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轻与重的选择米兰昆德拉在小说的第一章,便以一个哲学家高深莫测的姿态,抛出了尼采的“永劫回归说”。
“如果永劫回归是最沉重的负担。
”这是本书最开始也是始终诱发我思考的一句话。
究竟何为“永劫回归”?尼采是这样表述的:“这一生,如你现在所经历和曾经经历的,你必将再一次并无数次地经历它;其中没有任何新东西,确实每种痛苦和每种快乐,每种思想和每种叹息,以及你生活中一切不可言说的渺小与伟大,都必对你重现,而且一切皆在这同一的排列和次序中。
这种循环方式即是永劫回归。
”那“永劫回归”又何以成为最沉重的负担呢?在书的开头有一段这样的话:“人永远不知道自己该要什么,因为人只能活一次,既不能拿它和前世相比,也不能在来世加以修正,没有任何方法可以检验哪一种选择是正确的,因为任何比较都不存在”,“生命一旦永恒消失,便不再回复,似影子一般,了无分量,没有任何意义”,“如果我们生命的每一秒钟得以无限重复,我们就会像耶稣被钉在十字架上一样被钉死在永恒上。
这一想法是残酷的。
在永恒轮回的世界里,一举一动都承受着不能承受的责任重负。
”即不能承受的生命之重,这也就是书中托马斯最初对是否开始与特丽莎的爱情的挣扎。
本书通过对托马斯的一生的叙述,道出了在当时的两个敏感话题“性爱”与“政治”。
在“性爱”这方面,托马斯一直拥有自己的一套原则,即性和爱是可以分离的,也应当是分离的,他不需要为她人付出,为自己提供了自由的空间,没有责任重负需要承担,这是他的生命之轻。
但当他遇到影响甚至改变他一生的女人——特丽莎,他被压倒了。
和她相遇的六次偶然让他愤怒不已,特丽莎的噩梦让他痛苦不堪,他觉得无法承受这个重担了,可是他又不能放弃对特丽莎的爱。
托马斯一直奉行着一种信念——非如此不可!原本外科医生的身份是自己终生的事业,是一件“非干不可”的事情,如同他在性方面的追求一样。
但是他最终还是由于政治原因放弃了这项事业,因为他不想媚俗,可当他放弃原本以为非如此不可的医生事业的时候,非如此不可的信念就已经摇摇欲坠了,而他本来在性方面所坚持的价值观也就没有那么牢固了,这正是他与特丽莎爱情婚姻发展的一个契机,而最后,特丽莎变成了他的非如此不可!特丽莎在与托马斯的婚姻关系中的忠诚,是这段婚姻能够维系下去的关键因素。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读书笔记生命的轻重自由的追求与困境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读书笔记生命的轻重自由的追求与困境《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读书笔记生命的轻重自由的追求与困境《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是一部由米兰·昆德拉所著的小说,通过对三位主要人物的生活和思考的描写,深入探讨了生命的价值、自由的追求以及生活中的困境。
本文将从其中几个重要主题入手,探讨生命的轻重以及追求自由时所面临的困境。
一、轻与重的冲突小说的标题“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已经为本书的主题定下了基调,作者试图通过对生命的轻与重进行对比来展现人们生活中的苦恼和挣扎。
小说中的主人公,尤其是汤姆亨尼斯和特蕾莎两人,都试图通过追求生命的轻松和解脱来逃避生活中的困境。
然而,他们的选择常常带来更多的痛苦和内心的纠结。
正如书中所言:“生活只有轻重之分,没有对和错。
”这种相对化的观点反映了人们常常陷入自我价值和真实世界的冲突中。
二、追求自由的困境小说中的三位主人公分别对自由有不同的追求,但他们都面临着困境和选择。
弗朗茨对权力的追求导致了他的生活陷入了一片黑暗,尽管他享受着权力的自由,但他内心却常常感到孤独和空虚。
另一方面,特蕾莎对爱情的追求让她陷入了与真实世界的冲突。
她想要在爱情中找到自我,但最终却失去了自我。
而汤姆亨尼斯则在道德和自由之间游走,他选择了道德,但也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这些追求自由的困境使读者不禁思考,什么是真正的自由?通过选择什么样的追求,我们才能获得更富有意义的生活?三、生命的价值正如小说中的定档一章所述:“人是一种我们无法达到的意念。
”生命的价值是难以捉摸和评判的。
书中的人物也在不同的阶段对生命的价值有不同的认识。
在面对死亡时,他们不得不重新审视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特蕾莎对生活的绝望以及她决定采取的极端行动体现了她对生命价值的质疑。
而汤姆则在战争中体验到了生命的脆弱与无常,他通过对小事的感受以及对生活的热爱重新找回了对生命的尊重与思考。
四、追求幸福的困境在小说中,每个人物对幸福有着不同的理解和追求。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读书有感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读书有感轻与重的抉择托马斯是小说中的核心人物,他面临着轻与重的抉择。
一方面,他渴望摆脱家庭和社会的束缚,追求自由和解放;另一方面,他又无法割舍对特蕾莎的爱,以及对责任和道德的担当。
这种内心的矛盾和挣扎,反映了人类在面对生活选择时的普遍困惑。
托马斯的爱情故事是全书的一大亮点。
他与特蕾莎之间的爱情充满了复杂性和矛盾性。
托马斯爱特蕾莎,却无法完全摆脱自己的放荡不羁;特蕾莎则深深地爱着托马斯,却又常常感到被他伤害。
他们的爱情在轻与重之间摇摆,最终以悲剧收场。
这个故事让我思考爱情的真谛,以及在爱情中如何平衡个人的自由和责任。
灵与肉的挣扎特蕾莎是一个灵魂与肉体相互挣扎的人物。
她渴望与托马斯建立真正的爱情,但又无法摆脱内心的恐惧和不安。
她的梦境和幻想,反映了她内心的痛苦和挣扎。
特蕾莎的经历让我深刻地感受到,人类的内心世界是如此复杂,而灵与肉的冲突往往是我们无法逃避的现实。
媚俗的批判萨比娜是一个具有反叛精神的人物,她对媚俗的批判是全书的一个重要主题。
媚俗是一种对大众口味和社会规范的迎合,它扼杀了个体的独特性和创造力。
萨比娜的一生都在与媚俗作斗争,她追求真实和自由,不愿意被社会的观念和价值观所束缚。
她的存在提醒我们,在追求社会认可和成功的同时,我们也不能失去自我。
大与小的思考小说中还涉及了许多关于大与小的思考。
托马斯的生活经历从一个侧面反映了社会的变迁和政治的动荡。
他的个人选择和命运,与当时的政治环境和社会氛围密切相关。
这种大与小的对比,让我思考个人与社会、历史的关系。
此外,小说中还探讨了亲情、伦理纲常等问题。
托马斯与儿子的关系、特蕾莎与家人的关系,都展现了人性的复杂和无奈。
伦理纲常作为社会的规范和约束,对人们的生活产生着重要影响,但它们是否能够完全涵盖和解释人类的行为和情感,也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阅读这本书,让我对人生有了更多的思考和感悟。
生命的意义和价值,爱情的真谛,道德的边界,这些问题在书中都得到了深刻的探讨。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读后感(精选4篇)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读后感(精选4篇)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读后感篇一这本书是我在8月中旬买的。
所以读的时间比较紧凑…况且这本书本身就有点深度。
对于我来说是一个很大的挑战!在网上查过,这本书的推荐率还是很高的!所以决定就买它了!一本挺厚的书…现在终于看完了。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是米兰•昆德拉的代表作,也是一部意象繁复的书。
这本书比较趋向于成人化,但我觉得高中生也值得一读!但是要做好重读的准备…有人对我说:这样一本小说,不仅难懂,而且读来让人饱受思想上的折磨。
如果没有准备好受难,就不要打开它。
打开也毫无意义。
不如省下时间去读一些流行的通俗小说,或许还可以从中看到一些花花草草。
一开始我还不相信,但当我读了之后,真真正正地感受到了思想的折磨…文章的内容并不难懂,难以理解的是作者无处不在的议论!很痛苦…真的好难读懂。
文章涉及到很多历史性的人物、剧作…比如作者从“永劫回归”的话题谈到十四世纪非洲部落之间的战争,谈到法国大革命,谈到人们对--的仇恨的消解,谈到断头台。
其中最核心的一句话是:“曾经一次性消失了的生活,像影子一样没有分量,也就永远消失不复回归了。
无论它是否恐怖,是否美丽,是否崇高,它的恐怖、崇高以及美丽都预先已经死去,没有任何意义。
”“轻”这一字无疑是文章的文眼。
说到“轻”,让我想到一个故事。
就是有位国王要他的手下比赛,看谁是大力士。
比赛的内容就是谁能将一根鸡毛扔过墙。
很多人都是以失败告终的。
然而有一位大臣非常地聪明,他将整只鸡扔过了墙,然后对国王说,我能将整只鸡扔过墙,何况是鸡身上的鸡毛呢?!没错,最后是他赢了。
靠的是他的智慧!“轻”之让人不能承受,答案居然如此简单。
看来,我们以前的迷惑完全来源于对常识的漠视,以及对“轻”和“重”根深蒂固的偏见。
有时,轻,真的让人无法承受。
像一只鸡毛,你很难凭借力气将它扔过高墙。
习惯上,经验上,想象中,我们都会认为“重”让人无法承受,压得人喘不过气来。
到了昆德拉这里,我们忽然听到“轻”让人无法承受。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读书有感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读书有感本书的主题可以概括为“轻与重”“灵与肉”的对比。
“轻”与“重”是两种相反的生存状态,“轻”代表着没有负担、轻松自在,而“重”则代表着沉重、压抑。
昆德拉通过对人物的命运和选择的描绘,展现了“轻”与“重”之间的微妙平衡。
在小说中,托马斯拒绝承担责任,选择了“轻”的生活方式,但他最终发现,这种“轻”并没有带给他真正的幸福,反而让他感到空虚和失落。
而特丽莎则选择了“重”的生活方式,她对托马斯的爱和依赖让她感到痛苦,但也让她找到了生命的意义。
“灵与肉”的对立也是本书的一个重要主题。
“灵”代表着精神和灵魂,“肉”则代表着肉体和欲望。
昆德拉通过对人物的内心世界和性行为的描写,探讨了“灵”与“肉”之间的冲突和矛盾。
在小说中,托马斯对爱情的追求和对肉体的欲望之间存在着冲突,他既想要追求精神上的自由和真爱,又无法摆脱肉体的欲望。
而特丽莎则对托马斯的爱和对肉体的依赖让她感到痛苦和矛盾。
除了主题的深刻性,本书的叙事方式也非常独特。
昆德拉采用了多角度、多层次的叙事方式,将不同人物的故事和视角交织在一起,形成了一个复杂而丰富的叙事结构。
这种叙事方式不仅增加了小说的可读性,也让读者更深入地了解了人物的内心世界和情感变化。
此外,本书还涉及了政治和社会问题。
昆德拉通过对捷克政治环境的描写,探讨了政治权力对人民生活的影响。
在小说中,托马斯因为拒绝为当局写道歉信而离职,并拒绝在反对当局的《两千字书》上签名,他的行为反映了他对政治权力的反抗和对自由的追求。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是一本非常值得一读的小说。
它不仅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和独特的叙事方式,还让读者对人生、爱情、政治等问题有了更深入的思考。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不仅了解了昆德拉的哲学思想,也对自己的生活和价值观有了更深刻的反思。
我相信,这本书会对每一位读者都产生深远的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轻与重的选择
米兰昆德拉在小说的第一章,便以一个哲学家高深莫测的姿态,抛出了尼采的“永劫回归说”。
“如果永劫回归是最沉重的负担。
”
这是本书最开始也是始终诱发我思考的一句话。
究竟何为“永劫回归”?尼采是这样表述的:“这一生,如你现在所经历和曾经经历的,你必将再一次并无数次地经历它;其中没有任何新东西,确实每种痛苦和每种快乐,每种思想和每种叹息,以及你生活中一切不可言说的渺小与伟大,都必对你重现,而且一切皆在这同一的排列和次序中。
这种循环方式即是永劫回归。
”
那“永劫回归”又何以成为最沉重的负担呢?在书的开头有一段这样的话:“人永远不知道自己该要什么,因为人只能活一次,既不能拿它和前世相比,也不能在来世加以修正,没有任何方法可以检验哪一种选择是正确的,因为任何比较都不存在”,“生命一旦永恒消失,便不再回复,似影子一般,了无分量,没有任何意义”,“如果我们生命的每一秒钟得以无限重复,我们就会像耶稣被钉在十字架上一样被钉死在永恒上。
这一想法是残酷的。
在永恒轮回的世界里,
一举一动都承受着不能承受的责任重负。
”即不能承受的生命之重,这也就是书中托马斯最初对是否开始与特丽莎的爱情的挣扎。
本书通过对托马斯的一生的叙述,道出了在当时的两个敏感话题“性爱”与“政治”。
在“性爱”这方面,托马斯一直拥有自己的一套原则,即性和爱是可以分离的,也应当是分离的,他不需要为她人付出,为自己提供了自由的空间,没有责任重负需要承担,这是他的生命之轻。
但当他遇到影响甚至改变他一生的女人——特丽莎,他被压倒了。
和她相遇的六次偶然让他愤怒不已,特丽莎的噩梦让他痛苦不堪,他觉得无法承受这个重担了,可是他又不能放弃对特丽莎的爱。
托马斯一直奉行着一种信念——非如此不可!原本外科医生的身份是自己终生的事业,是一件“非干不可”的事情,如同他在性方面的追求一样。
但是他最终还是由于政治原因放弃了这项事业,因为他不想媚俗,可当他放弃原本以为非如此不可的医生事业的时候,非如此不可的信念就已经摇摇欲坠了,而他本来在性方面所坚持的价值观也就没有那么牢固了,这正是他与特丽莎爱情婚姻发展的一个契机,而最后,特丽莎变成了他的非如此不可!
特丽莎在与托马斯的婚姻关系中的忠诚,是这段婚姻能够维系下去的关键因素。
她与托马斯拥有截然不同的性爱价值观。
她对托马斯的忠诚给她带来了无尽的痛苦,她曾尝试外遇,可她并没有得到解脱,“她感受到自己的灵魂在被遗弃的身体里瑟瑟发抖”。
更深层次地追究,特丽莎的痛苦源于她的母亲对她的影响。
小时候与她母亲一起生活的经历让特丽莎被一种恐惧所笼罩,这种恐惧就是所有的肉体是无差异性的,但是固有的天性让特丽莎逃出了母亲的阴影,她追求的是肉体的差异性。
她通过六次偶然来到托马斯身边,是为了使自己有一个独一无二的不可取代的躯体。
但是托马斯的性爱分离观念,在性上的不忠让她的这点信念破产了,她没有实现在托马斯眼里躯体那独一无二的价值,她觉得自己和托马斯的一众情人一样,她们的肉体是无差异性的,而这样就使她再次回到了与母亲生活的痛苦中去。
她害怕这种无差异性,这也就是特丽莎噩梦不断的原因,因为她的梦里她总是和其他女人一样,赤裸着身子,而托马斯对她和对其他女人一样,刚好是对她现实的写照。
她的噩梦反复地到来,她的恐惧让她自己痛苦不已,也让身边的托马斯喘不过气,觉得再也无法承受。
与特丽莎刚好相反,萨比娜和托马斯很像,她讨
厌媚俗,追求自由——灵与肉的分离。
一旦有任何束缚,她会不顾一切地排斥掉,而排斥的方式,就是背叛。
从十四岁第一次开始背叛家庭,萨比娜从此走上了无尽的背叛道路。
当弗兰茨公布了他们的关系,她立即决定离开。
相对于弗兰茨,她更倾向于托马斯,因为托马斯不媚俗,同样追求生命之轻。
萨比娜一次次的背叛,似乎也是一种逃避,而背叛之后可以让自己没有任何负担的重量。
她将自己从世间抽离出来,仿佛她是独立于这个世界而存在着,她拥有绝对的自我。
托马斯对妻子特丽莎的爱很重,甚至和她一起到乡下去过没有情人的生活,他失去了自由;他对自己祖国的爱很沉,为了正义从大医生转变为一个洗玻璃的工人,他失去了名利;这两者虽然扛在身上很累,他们的重量让托马斯无法承受;他对情人的感情很轻,拥有绝对的自由,但却是一种没有归属感的虚无,没有精神上的寄托和心仪的归宿,这种虚无的自由和不得归属的隐痛,也是托马斯所不能承受的。
而萨比娜背叛最后似乎也是虚空的。
她想要逃避的就是永劫回归的生活,她不要重复,她要双眼去观察不一样的人生,她受不了单调如一的生命直线,她要摆脱尼采的那个循环轮回的魔咒。
可是,当她背叛
了一切可以背叛的东西时,生命轻得不能再轻之时,她或许再也寻不到快感,寻不到自己了。
小说的写作背景是1968年苏联入侵捷克时期为时代背景的布拉格之春事件,捷克的民主化改革进程在华约军队的武装入侵后破灭,导致了10万人左右的难民潮。
布拉格之春后捷克的未来走向未知数。
因为历史是不能重复的,只出现一次,一切等于不曾存在,其中的罪恶与丑陋便也因转瞬即逝而变得轻盈,我们无法去谴责,故而不值一提。
正如书中开篇提到的:“因为在这个世界上,一切都预先被谅解了,一切也就被卑鄙地许可了。
”这又回到了原先提到的”永劫回归“之说。
永劫回归在作者笔下是最沉重的负担,我们身上背负的负担越重,我们就越贴近地面,也就越趋近真实,但为此可能会做出很多牺牲,正如托马斯失去了自由与名利,却多了一件包袱——责任,托马斯和萨比娜都一直在躲避责任,他们害怕承担责任,因为它会是生命变得沉重而无法承担,会压得你喘不过气。
反之,当一个人不用背负或不愿背负责任,没有任何负担或零负担,那么他将变得比空气还轻,他可以随心所欲,追求无限制的自由,可是着无限自由的最后只是无尽的虚无,这虚无恰好又是无法承受的。
米兰昆德拉不仅仅是描述一个男人和两个女人之间的三角关系,而是通过对他们不同命运的阐述,引发人们对生命的选择的思考。
本书以“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为名,生命之轻看似美丽、轻松,但最后会让人迷失自我;生命之重看上去无法承受,但却可以带给我们无法比拟的真实的快乐。
生命的过程是无法重复的,因而生命的每一次选择都有十分沉重的意义,选择的结果可能会影响人的一生幸福或痛苦,不同的选择有不同的境遇,生命就有了轻重之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