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中常规项目的微生物检验
食品微生物检验论文

食品微生物检验论文摘要:食品微生物检测项目主要包括反映食品污染程度的指示菌和致病菌,分子生物学技术、免疫学方法和仪器分析法为主要检测技术。
要从不断提高检测人员素质、设施设备的配置和正确使用、采集有代表性的检测标本和运输保存过程中避免污染等方面,做好质量控制工作,保证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关键词:食品微生物检测项目检测技术质量控制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出现了各种各样的食品安全问题,成为全世界关注的焦点问题[1]。
食品微生物检验是食品监测必不可少的构成部分,是判断被检食品是否可被食用、衡量食品卫生状况的重要指标和重要判定依据之一。
食品微生物检测结果反映出食品卫生环境和食品加工环境的具体现状,能评价食品为微生物污染的状况,为食品安全监督和管理工作提供重要的科学依据。
为了提高食品卫生质量,保障饮食安全,笔者对食品微生物检验的主要项目、检验技术和质量控制进行分析。
1 食品微生物检验项目1.1 食品污染程度指示菌在食品加工、运输、储存一直到食用前的任何环节,微生物均可以通过各种途径进入食品中造成污染。
检测食品中的大肠菌群和菌落总数,可以评定食品污染的程度。
大肠菌群是指载7 ℃的条件下,能分解乳糖、产气、产酸的需氧和兼性厌氧的革兰氏阴性无芽孢杆菌。
大肠菌群与粪便污染有关,一般认为该菌群细菌可包括大肠埃希氏菌、柠檬酸杆菌、产气克雷白氏菌和阴沟肠杆菌等。
因此将其作为粪便污染指标菌提出,表明食品是否存在粪便污染。
食品中的大肠菌群数是指在100 g或100 mL样本中,大肠菌群数的最近似数(MNP)表示。
大肠菌群数的高低,直接表明了粪便污染的程度,也间接反映了对人体健康危害性的大小。
食品中有粪便污染,则可以推测该食品中存在着肠道致病菌污染的可能性,可能出现食物中毒和流行病,对人体健康具有潜在的危险性。
菌落总数是指载37 ℃的普通琼脂培养基上,1 g或1 mL样品在培养24 h后所生长的菌落总数,是评定生活饮用水和食品污染程度的一个指标。
微生物的常规检验技术--乳酸菌的检验

四、乳酸菌的检验
4 检验程序
四、乳酸菌的检验
5 操作步骤--样品制备 ➢ 样品制备无菌操作程序: ➢ 第一步:冷冻样品 可先使其在2~5℃条件下解冻,时间不超过18h,也可在温度不超 过45℃的条件下解冻,解冻时间不超过15min; ➢ 第二步:固体和半固体食品 以无菌操作称取25g样品,置于装有225mL生理盐水的 无菌均质杯内,8000 ~ 10 000 r/min均质1 ~ 2min,制成1:10样品匀液; ➢ 第三步:液体样品 应先将其充分摇匀后以无菌吸管吸取样品25mL放入装有225mL生 理盐水的无菌锥形瓶(瓶内预置适当数量的无菌玻璃珠)中,充分振摇,制成1:10的样 品匀液; ➢ 第四步:用1mL无菌吸管吸取1:10样品匀液1mL,沿管壁缓慢注于装有9mL生理盐水 的无菌试管中(注意吸管尖端不要触及稀释液),振摇试管或换用1支无菌吸管反复吹 打使其混合均匀,制成1:100的样品匀液; ➢ 第五步:另取1mL无菌吸管,按上述操作顺序,做10倍递增样品匀液,每递增稀释一次, 即换用1次1mL灭菌吸管。
➢ 双歧杆菌培养:根据待检样品双歧杆菌含量的估计,选择2~3个连续的适宜稀释度,每个稀
释度吸取0.1mL样品匀液于莫匹罗星锂盐改良 MRS琼脂平板,表面涂布,每稀释度做
两个平板。36℃±1℃,厌氧培养48h ±2h后计数平板上的所有菌落数。从样品稀释
到平板涂布要求在15min内完成;
➢ 嗜热链球菌培养:根据待检样品嗜热链球菌活菌数的估计,选择2~3个连续的适宜稀释度,每
培养皿1 培养皿2 平均数
食品微生物检验-GB4789.1-2010总则

2.人员 (1) 检验人员应具有相应的教育、微生物专业培训经历,具备 相应的资质,能够理解并正确实施检验。 (2) 检验人员应掌握实验室生物检验安全操作知识和消毒知识。 (3) 检验人员应在检验过程中保持个人整洁与卫生,防止人为 污染样品。 (4) 检验人员应在检验过程中遵守相关预防措施的规定,保证 自身安全。 (5) 有颜色视觉障碍的人员不能执行涉及到辨色的实验。 3. 设备 (1) 实验设备应满足检验工作的需要。 (2) 实验设备应放置于适宜的环境条件下,便于维护、清洁、 消毒与校准,并保持整洁与良好的工作状态。 (3) 实验设备应定期进行检查、检定(加贴标识)、维护和保 养,以确保工作性能和操作安全。 (4) 实验设备应有日常性监控记录和使用记录。
4. 采集样品的标记 应对采集的样品进行及时、准确的记录和标记, 采样人应清晰填写采样单(包括采样人、采样 地点、时间、样品名称、来源、批号、数量、 保存条件等信息)。 5. 采集样品的贮存和运输 采样后,应将样品在接近原有贮存温度条件下 尽快送往实验室检验。运输时应保持样品完整。 如不能及时运送,应在接近原有贮存温度条件 下贮存。
2. 采样方案 (1) 类型 采样方案分为二级和三级采样方案。二级采样方案设有 n、c和m值,三级采样方案设有n、c、m和M值。 n:同一批次产品应采集的样品件数; c:最大可允许超出m值的样品数; m:微生物指标可接受水平的限量值; M: 微生物指标的最高安全限量值。 注1: 按照二级采样方案设定的指标,在n个样品中, 允许有c个样品其相应微生物指标检验值大于m值。 注2: 按照三级采样方案设定的指标,在n个样品中, 允许全部样品中相应微生物指标检验值小于或等于m值; 允许有c个样品其相应微生物指标检验值在m值和M值 之间;不允许有样品相应微生物指标检验值大于M值。
食品微生物检验标准

食品微生物检验标准食品微生物检验是保障食品安全的重要环节,通过对食品中微生物的检测,可以及时发现食品中的细菌、真菌、霉菌等微生物污染情况,从而采取相应的措施,确保食品的安全和卫生。
食品微生物检验标准是指针对不同类型的食品,在微生物检验方面所需符合的标准和要求,下面将对食品微生物检验标准进行详细介绍。
首先,食品微生物检验标准的制定是基于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和标准的要求,针对不同类型的食品,制定了相应的微生物指标和限量要求。
比如对于肉类制品,通常会对大肠菌群、沙门氏菌进行检测,并规定其限量标准;对于乳制品,会检测大肠菌群、霉菌和酵母菌等指标。
这些标准的制定是为了保障食品的安全,防止因微生物污染而引发食品安全事故。
其次,食品微生物检验标准的执行需要依靠专业的检测机构和设备。
食品微生物检验通常需要依靠微生物实验室进行,这些实验室需要具备一定的技术和设备条件,确保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同时,检测人员也需要经过专业培训,掌握正确的检测方法和操作技能,以确保检测过程的科学性和规范性。
另外,食品微生物检验标准的执行还需要建立健全的监督管理体系。
食品安全监管部门需要对食品生产企业进行定期检查和抽检,确保其生产的食品符合微生物检验标准的要求。
同时,对于检测结果不合格的食品,需要及时采取相应的处置措施,防止不合格食品流入市场,保护消费者的权益。
最后,食品微生物检验标准的不断完善和提高也是保障食品安全的重要举措。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检测方法的不断创新,食品微生物检验标准也需要不断更新和完善,以适应新的食品安全风险和挑战。
同时,加强对食品微生物检验技术的研发和推广,提高检测水平和能力,也是保障食品安全的重要手段。
总之,食品微生物检验标准的严格执行和不断完善是保障食品安全的重要保障。
只有通过科学的检测手段和严格的标准要求,才能有效预防和控制食品微生物污染,保障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
希望相关部门和食品生产企业能够高度重视食品微生物检验工作,共同努力,确保食品安全,让人民群众吃得放心、用得安心。
2023年国家食品安全风险监测检验项目和检验方法

2023年国家食品安全风险监测检验项目和检验方法2023年国家食品安全风险监测检验项目和检验1. 背景介绍•国家食品安全风险监测检验项目和检验是为了确保食品安全,保护公众健康而实施的一项重要工作。
•2023年的国家食品安全风险监测检验项目和检验有着更加严格和全面的要求,以提高食品安全监测的质量和效率。
2. 检验项目和方法常规检验项目•常规检验项目主要包括对食品中的重金属、农药残留、兽药残留、微生物指标等进行检测。
•重金属检测通常采用原子吸收光谱仪、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等方法进行分析。
•农药残留检测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液相色谱-质谱联用仪等技术手段进行分析。
•兽药残留检测主要使用高效液相色谱、荧光免疫分析等方法进行检测。
•微生物指标检测包括对细菌、霉菌、大肠菌群等进行培养、分离和鉴定。
新技术应用•随着科技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新技术被应用于食品安全风险监测检验。
•基于PCR技术的快速检测方法可以快速、准确地鉴定食品中的致病菌。
•近红外光谱技术和红外成像技术可以实现对食品中营养成分、品质指标等的快速检测。
•生物传感器技术结合微流控芯片可以实现对多种食品污染物的高灵敏度检测。
•大数据分析和人工智能技术可以对大批量的监测数据进行自动化处理和分析,提高监测效率和准确性。
3. 检验流程和质控要求检验流程1.样品采集:按照规定的方法和数量采集食品样品,确保样品的代表性。
2.样品制备:根据不同的检验项目,采用适当的方法对样品进行制备和提取。
3.检验操作:根据相应的检验项目,进行仪器的校准和样品的测定,确保准确性和可靠性。
4.数据分析:将检测结果进行数据处理和分析,比对国家标准和限量要求,判断样品是否合格。
5.结果报告:编制检验报告,准确记录检测结果和相关信息,及时反馈给食品生产经营者和监管部门。
质控要求•检验机构应建立和实施质量管理体系,包括内部质量控制和外部质量评审等。
•检验人员应具备专业知识和技术能力,通过相关资格认定或培训合格。
食品微生物检测标准

食品微生物检测标准食品微生物检测是保障食品安全的重要环节,其标准的制定和执行对于食品行业的发展至关重要。
食品微生物检测标准是指针对食品中的微生物污染情况所制定的一系列技术规范和要求,其目的在于保障食品安全,防止因微生物污染而引发的食品安全问题。
本文将就食品微生物检测标准进行探讨,以期对食品安全管理工作有所裨益。
首先,食品微生物检测标准应包括哪些内容呢?一般来说,食品微生物检测标准应当包括微生物检测的方法、标准值的设定、样品的采集与处理、检测设备的要求等方面的内容。
这些内容的制定需要充分考虑食品的种类、保存方式、生产工艺等因素,确保检测标准的科学性和实用性。
同时,食品微生物检测标准的制定还需要考虑国际标准和国内法律法规的要求,以便与国际接轨,保证食品质量和安全。
其次,食品微生物检测标准的执行对于食品生产企业来说意味着什么呢?执行食品微生物检测标准可以帮助食品生产企业加强对原料、生产环境和成品的监控,及时发现和排除微生物污染隐患,保证食品的质量和安全。
同时,执行食品微生物检测标准还可以提升企业的竞争力,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获得消费者的信任和认可。
因此,食品生产企业应当严格执行食品微生物检测标准,将其纳入企业的质量管理体系,不断完善和提升微生物检测的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
最后,食品微生物检测标准的不断完善和更新是食品安全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
随着食品生产技术的不断进步和食品安全监管的不断加强,食品微生物检测标准也需要不断地进行修订和完善,以适应新的形势和新的要求。
同时,食品微生物检测标准的不断完善也需要依托于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加强与国际标准的对接和交流,不断提升我国食品微生物检测标准的国际竞争力。
综上所述,食品微生物检测标准是保障食品安全的重要手段,其制定和执行对于食品行业的发展至关重要。
食品微生物检测标准的不断完善和更新需要依托于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加强与国际标准的对接和交流,以适应新的形势和新的要求。
食品卫生标准中的微生物指标

污染的可能性。
不适于用大肠菌群作为粪便污染指示菌的食品: 冷冻食品 经射线照射处理的食品 pH较高的食品 原因: 在上述食品中大肠菌群的细菌比其他肠道病原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更易死亡。
3.致病菌检验
• 食品卫生法规规定,食品中不能有致病菌。
2.大肠菌群检验
• 大肠菌群: 37℃,24h能发酵乳糖产酸产气的G-细菌。 • 大肠菌群作为食品卫生质量的指标的原因: • 大肠菌群是人和动物肠道中的正常微生物区系,并且只存在 于人
和动物肠道中。 • 大肠菌群通常与动物肠道病原菌同时存在,只是数量不同。 • 动物肠道病原菌抵抗外界不良环境的能力较差,在体外环境 中极
• 在绝大多数情况下,污染食品的致病菌数量是不会太多的,一般检验过 程 中很难检查出来。
• 检验致病菌所用到的药品价格一般较高,生产部门在常规检验中列入此 项 检验,会大大提高生产成本。
一、微生物检验项目及意义
微生物检验指标: 菌落总数检验 大 肠菌群检验 致病 菌检验
1.菌落总数检验
• 食品中微生物数量的表示方法: 1g或1ml食品中的细菌总数表示。 • 菌落总数作为食品卫生质量评定的原因: • 反映食品的新鲜程度(新鲜食品内部组织一般没有细菌) • 反映食品生产过程中有否变质 • 反映食品生产的一般卫生情况 • 不适于用菌落总数作为卫生质量指标的食品: • 发酵食品(尤其是细菌发酵食品) • 食品卫生质量综合评定的重要性: • 微生物毒素的存在,病原微生物的存在
• 目前生产企业一般不将致病菌检验列入常规检验指标,主要原因:
• 检验方法还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还不能仅借一种或少数几种检验方法即 能 将多种致病菌全部检出。因此,要检验多种致病菌时,势必要应用较多的 检验方法。
肉类食品微生物检测标准

肉类食品微生物检测标准
1. 菌落总数,菌落总数是指在一定温度和时间下,培养基上生长的微生物总数。
通常以CFU/g(菌落形成单位/克)来表示。
菌落总数的标准值因国家和地区的不同而有所差异,一般来说,肉类制品的菌落总数应控制在一定范围内,以确保食品的新鲜度和卫生安全。
2. 大肠杆菌,大肠杆菌是一种常见的肠道致病菌,其存在可能意味着食品受到了粪便污染。
因此,肉类制品中大肠杆菌的检测标准通常被严格控制,以保证食品的卫生安全。
3. 沙门氏菌,沙门氏菌是一种常见的食品中毒致病菌,其存在可能导致食品中毒事件。
因此,肉类食品中沙门氏菌的检测标准也被严格规定,以确保食品的安全性。
4. 霉菌和酵母菌,霉菌和酵母菌是一类常见的微生物,它们可能导致食品变质和产生毒素。
因此,肉类食品中霉菌和酵母菌的检测标准也被列入食品安全标准中。
除了上述几种常见的微生物检测标准外,不同国家和地区还可
能针对特定的肉类食品制定其他微生物检测标准,以确保食品的安全和质量。
总的来说,肉类食品微生物检测标准的制定是为了保障食品安全,减少食品中毒事件的发生,确保消费者的健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若所有稀释度的平均菌落数均不在30~300之 间,其中一部分大于300或小于30时,则以最接 近30或300的平均菌落数乘以稀释倍数报告之。 ③菌落数的报告 菌落数在100以内时,按其实有数报告,大 于100时,采用二位有效数字,在二位有效数字 后面的数值,以四舍五入方法计算。为了缩短数 字后面的零数,也可用10的指数来表示。
8.3.6致病性葡萄球菌的检验
典型的葡萄球菌呈球形,直径0.4~1.21m; 致病性葡萄球菌一般较非致病性菌小,且各个 菌体的大小及排列也较整齐。细菌繁殖时呈多 个平面的不规则分裂,堆积成为葡萄串状排列。 在液体培养基中生长,常呈双球或短链状排列, 易误认为链球菌。葡萄球菌无鞭毛及芽孢,一 般不形成荚膜,易被碱性染料着色,革兰氏染 色阳性,当衰老、死亡或被白细胞吞噬后常转 为革兰氏阴性,对青霉素有抗药性的菌株也为 革兰氏阴性。
三、实验方法与步骤
1、采样及稀释 ①以无菌操作将检样25g(或25ml)放于含有225ml灭 菌生理盐水或其他稀释液的灭菌玻璃瓶内(瓶内预置 适当数量的玻璃珠)或灭菌乳钵内,经充分振摇或研 磨做成 1 : 10 的均匀稀释液。固体检样最好用无菌均 质器,以 8000r/min ~ 10000r/min 的速度处理 1min , 做成1:10的稀释液。 ②用1ml灭菌吸管吸取1:10稀释液1ml,注入含有9ml 灭菌生理盐水或其他稀释液的试管内,振摇混匀,做 成1:100的稀释液,换用1支1ml灭菌吸管,按上述操 作依次作10倍递增稀释液
(4)根据食品卫生标准要求或对检样污染情况的估 计,选择 2 ~ 3 个适宜稀释度,分别在作 10 倍递增稀 释的同时,即以吸取该稀释度的吸管移1ml稀释液于 灭菌平皿内,每个稀释度作两个平皿。 (5)稀释液移入平皿后,应及时将凉至460C营养琼 脂培养基 [可放置在((46±1)0C)水浴锅内保温] 注入平皿 15ml ~ 20mL ,并转动平皿使混合均匀,同 时将营养琼脂培养基倾入加有1ml稀释液(不含样品) 的灭菌平皿内作空白对照。 (6)等琼脂凝固后,翻转平板,置(36±1)0C恒 温箱内培养(48±2)h取出,计算平板内菌落数目 乘以倍数,即得1g(1mL)样品所含菌落总数。
8.3.4沙门氏杆菌的检验
沙门氏杆菌是一群形态和培养特性都类似的肠 杆菌科中的一个大属,也是肠杆菌科中最重要 的病原属,它包括将近2 000个血清型。沙门 氏菌病常在动物中广泛传播,人的沙门氏菌感 染和带菌也非常普遍。由于动物的生前感染或 食品受到污染,均可使人发生食物中毒。世界 各地的食物中毒中,沙门氏菌食物中毒常占首 位或第二位。沙门氏菌常作为进出口食品和其 他食品的致病菌指标。因此,检查食品中的沙 门氏菌极为重要。
8.3.3粪大肠菌群的检验
根据国家颁布的食品卫生微生物检验标准方法 (GB4789.3-1994),粪大肠菌群系指一群能在 44℃ 24h内发酵乳糖产酸产气和利用色氨酸产 生靛基质,需氧和兼性厌氧的革兰氏阴性无芽 孢杆菌。表8-3中的大肠艾希氏菌I型即属粪大 肠菌群。粪大肠菌群的唯一来源是粪便,因此, 唯有粪大肠菌群是粪便污染的确切指标。在被 检样品中,如果有粪大肠菌群存在,则在大肠 菌群检验中也被计入。因此,也有将大肠菌群 数称为总大肠菌群数者。
3.分离培养 将产气的发酵管分别转种在伊红美蓝琼脂板或 麦康凯琼脂平板上 ,置( 36±1 ) 0C 温箱内,培养 18h ~24h,然后取出,观察菌落形态并作革兰氏染 色镜检和复发酵试验。
4.乳糖复发酵试验
即通常所说的证实试验,其目的在于证明从乳 糖初酵管试验呈阳性反应的试管内分离到的革兰氏 阴性无芽胞杆菌,确能发酵乳糖产生气体。
②稀释度的选择 应选择平均菌落数在 30 ~ 300 之间的稀释度, 乘以稀释倍数报告之。若有两上稀释度,其生长的 菌落数均在 30 ~ 300 之间,则视两者之比如何来决 定。若其比值小于或等于 2 ,应报告其平均数;若 大于2则报告其中较小的数字。 若所有稀释度平均菌落数均大于 300 ,则应按 稀释度最高的平均菌落数乘以稀释倍数报告之。 若所有稀释度的平均菌落数均小于 30,则应按 稀释度最低的平均菌落数乘以稀释倍数报告之。 若所有稀释度均无菌落生长,则以小于 1 乘以 最低稀释倍数报告之。
实验三
一、实验目的
食品中大肠菌群的测定
1、学习食品中大肠菌群检测程序、方法; 2、掌握食品中大肠菌群检测结果的报告方式。
二、实验材料
1、设备和材料 温箱、水浴锅、天平、显微镜、均质器或乳钵、温 度计、平皿、试管、发酵管、吸管、载玻片、接种 针 2、培养基及试剂 乳糖 — 胆盐发酵管、乳糖发酵管、蛋白胨水、靛基 质试剂、麦康凯、伊红美蓝琼脂(EMB)、远腾氏琼 脂、革兰氏染色液
8.3.2食品中大肠菌群的测定
大肠菌群的定义:大肠菌群并非细菌学分类命 名,而是卫生细菌领域的用语,它不代表某一 个或某一属细菌,而指的是具有某些特性的一 组与粪便污染有关的细菌,这些细菌在生化及 血清学方面并非完全一致,其定义为:需氧及 兼性厌氧、在37℃24 h能分解乳糖产酸、产气、 需氧和兼性厌的革兰氏阴性无芽胞杆菌。 一般认为该菌群细菌可包括大肠埃希氏菌、柠 檬酸杆菌、产气克雷白氏菌和阴沟肠杆菌等。
实验二 食品中细菌总数的测定
一、实验目的
1、学习或均技术的技术方法; 2、掌握食品细菌总数的测定报告方式。
二、实验材料
1、电热恒温培养箱、冰箱、恒温水浴锅、托 盘天平、电炉、吸管、广口瓶、三角瓶、玻 璃珠、平皿、试管、试管架、酒精灯、均质 器或乳钵、灭菌刀或剪刀、灭菌镊子、75%酒 精棉球、玻璃蜡笔、登记薄 2、培养基和试剂:75%乙醇、生理盐水、15% 氢氧化钠溶液、营养琼脂培养基
8.3 食品中常规项目的微生物检验
8.3.1食品中菌落总数的测定
菌落总数的定义 菌落总数:是指食品检样经过处理,在一 定条件下培养后,所得1g或1mL或1cm2表 面积检样中所含细菌菌落的总数。
测定原理:
菌落总数是指食品检样经过处理,在一定条件 下培养后(如培养基成分,培养温度和时间, PH,需氧性质等),所得1ml (g) 检样中所含 菌落的总数。本方法规定的培养条件下所得结 果,只包括一群在培养琼脂上生长的嗜中温性 需氧的菌落总数。菌落总数主要作为判定食品 被污染程度的标志,也可以应用这一方法观察 细菌在食品中繁殖的动态,以便对被检样品进 行卫生学评价时提供依据。
国标法
国家标准:国家标准采用三步法,即:乳糖发酵 试验、分离培养和证实试验。 乳糖发酵试验:样品稀释后,选择三个稀释度, 每个稀释度接种三管乳糖胆盐发酵管。36± 1℃培 养24± 2h,观察是否产气。 分离培养:将产气发酵管培养物转种于伊红美蓝 琼脂平板上,36± 1℃培养18-24h,观察菌落形态。 证实试验:挑取平板上的可疑菌落,进行革兰氏 染色观察。同时接种乳糖发酵管36± 1℃培养24± 2h, 观察产气情况。 报告:根据证实为大肠杆菌阳性的管数,查MPN表, 报告每100ml(g)大肠菌群的MPN值。
③根据食品卫生要求或对检验样品污染情况估计, 选择三个稀释度,每个稀释度接种 3管。也可直接用 样品接种。 2. 乳糖初发酵试验
即通常所说的假定试验。其目的在于检查样品中 有无发酵乳糖产生气体的细菌。 将待检样品接种于乳糖胆盐发酵管内,接种量在 1ml以上者,用双料乳糖胆盐发酵管; 1ml及1ml以下 者,用单料乳糖发酵管。每一个稀释度接种 3管,置 ( 36±1 ) 0C 温箱内,培养( 24±2 ) h ,如所有乳糖 胆盐发酵管都不产气,则可报告为大肠菌群阴性, 如有产生者,则按下列程续进行
在上述的选择性培养基上,挑取可疑大肠菌群 1 ~2个进行革兰氏染色,同时接种乳糖发酵管,置 (36±1)0C的温箱内培养(24±2)h,观察产气情 况。 凡乳糖发酵管产气,革兰氏染色为阴性无芽胞杆 菌,即报告为大肠杆菌阳性;凡乳糖发酵管不产气 或革兰氏染色为阳性,则报告为大肠杆菌为阴性。 5.报告 根据证实为大肠菌群阳性的管数,查MPN检索表, 报告每100ml(g)食品中大肠菌群的最可能数。
三、实验方法
1、检验程序 菌落总数检验程序: 检样→1ml 之量 分别入灭菌平皿内→每皿内加入 460C 适量营养琼脂→菌落数→报告
2、检样稀释及培养
( 1 )以无菌操作,将检样 25g (或 25ml )剪碎以后,放于 含有225ml灭菌生理盐水或其他稀释液的灭菌玻璃瓶内(瓶 内预先置适当数量的玻璃珠)或灭菌乳钵内,经充分振摇 或研磨做成1:10的均匀稀释液。 固体检样在加入稀释液后,最好置灭菌均质器中 以 8000r/min~100000r/min 的速度处理 1min ,做成 1 : 10 的 均匀稀释液。 ( 2 )用 1ml 灭菌吸管吸取 1 : 10 稀释液 1ml ,沿管壁徐徐注 入含有9ml灭菌生理盐水或其他稀释的试管内(注意吸管尖 端不要触及管内稀释液,下同),振摇试管混合均匀,做 成1:100的稀释液。 ( 3 )另取 1ml 的灭菌吸管,按上项操作顺序作 10 倍递增稀 释液,如此每递增稀释一次,即换用1支1ml灭菌吸管。
8.3.5志贺氏杆菌的检验
志贺式菌属的细菌通称为痢疾杆菌,是细菌性 痢疾的病原菌。临床上能引起痢疾症状的病原 微生物很多,如志贺氏菌属、沙门氏菌属、变 形杆菌属、艾希氏菌属等,还有阿米巴原虫、 鞭毛虫及病毒等均可引起人类痢疾,其中以志 贺氏菌引起的细菌性痢疾最为常见。人类对志 贺氏菌的易感性较高,所以在食物和饮用水的 卫生检验时,常以是否含有志贺氏菌作为指标。 志贺氏菌属是由四个亚群组成,即A、B、C、 D四个亚群。
大肠菌群=大肠杆菌吗?
大肠菌群包括大肠杆菌。大肠菌群指能 够发酵乳糖产酸产气的革兰氏阴型无芽 孢杆菌。 大肠埃希氏菌(E. coli)习惯称为大肠杆 菌,分类于肠杆菌科,归属于埃希氏菌 属。
大肠菌群的卫生意义
大肠菌群数的高低,表明了粪便污染的程 度,也反映了对人体健康危害性的大小。 食品中有粪便污染,则可以推测该食品中 存在着肠道致病菌污染的可能性,潜伏着 食物中毒和流行病的威胁,必须看作对人 体健康具有潜在的危险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