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细胞生物学大题总结要点

合集下载

医学细胞生物学解答题重点

医学细胞生物学解答题重点

1 细胞膜主要由哪些物质构成?它们在膜结构中各起什么作用?答:细胞膜的化学组成:脂类(磷脂、胆固醇、糖脂)、蛋白质、糖类磷脂--细胞膜的基本成分。

胆固醇的功能:调节细胞膜的流动性、稳固性。

糖脂的作用:位于质膜的非胞质面作为某些分子的受体,与细胞识别、信号传导有关。

膜蛋白功能:①转运分子进出细胞②接受周围环境中激素或其他化学物质信号,递到细胞内③支撑连接细胞骨架成分与细胞间质成分④与细胞分化和细胞间连接有关⑤结合于膜上的各种酶能催化细胞各种化学反应。

2 细胞膜中摸蛋白有何重要功能?膜蛋白以什么方式与脂双层结合?膜蛋白功能:①转运分子进出细胞②接受周围环境中激素或其他化学物质信号,递到细胞内③支撑连接细胞骨架成分与细胞间质成分④与细胞分化和细胞间连接有关⑤结合于膜上的各种酶能催化细胞各种化学反应。

膜蛋白分成三类:膜内在蛋白、膜外在蛋白、脂锚定蛋白结合方式:膜内在蛋白全部或部分插入细胞膜内,直接与脂双分子层的疏水区域相互作用。

膜外在蛋白:不直接与脂双层疏水部分相互连接,一般以非共价键附着在脂类分子头部极性区或跨膜蛋白亲水区的一侧,间接与膜结合。

脂锚定蛋白:一般通过共价键与脂双层内的脂类分子结合。

3、细胞膜有何特性?该特性对膜的功能有何作用?细胞膜的特性:不对称性(膜脂的不对称性、膜蛋白的不对称性、膜糖的不对称性)、流动性细胞膜的不对称性保证了膜功能的方向性和生命活动的高度有序性。

细胞膜的流动性是功能活动的保证。

4、举例说明细胞膜的不对称性与其功能(吸收、信号传导)得方向性相适应。

5、哪些因素影响膜的流动性?①脂肪酸链的饱和程度②脂肪酸链的长短③胆固醇的双重调节作用,当温度在相变温度以上时,限定膜的流动性,当温度在相变温度以下时,防止脂肪酸链相互凝集④卵磷脂与鞘磷脂的比值,比值越大,流动性越大⑤膜蛋白的影响,嵌入得蛋白越多,膜流动性越小⑥膜脂的极性基团、环境温度、PH、离子强度及金属离子等6 、以Na+-K+泵为例,说明细胞的主动运输。

《医学细胞生物学》前六章知识点总结

《医学细胞生物学》前六章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绪论一、细胞学说1、ean-Baptiste de Lamark (1744~1829),获得性遗传理论的创始人,法国退伍陆军中尉,50岁成为巴黎动物学教授,1809年他认为只有具有细胞的机体,才有生命。

2、Charles Brisseau Milbel(1776~1854),法国植物学家,1802年认为植物的每一部分都有细胞存在。

3、Henri Dutrochet (1776~1847),法国生理学家,1824年进一步描述了细胞的原理。

4. Matthias Jacob Schleiden(1804~1881),德国植物学教授,1838年发表“植物发生论”,认为无论怎样复杂的植物都有形形色色的细胞构成。

5. Theodor Schwann(1810~1882),德国解剖学教授,1838年提出了“细胞学说”(Cell Theory)这个术语;1939年发表了“关于动植物结构和生长一致性的显微研究”。

6. 德国人R. V irchow 1855年提出“一切细胞来源于细胞”(omnis cellula e cellula)的著名论断,进一步完善了细胞学说。

把细胞作为生命的一般单位,以及作为动植物界生命现象的共同基础的这种概念立即受到了普遍的接受。

恩格斯将细胞学说誉为19世纪的三大发现之一。

与其它生命科学一样,细胞的发现与细胞学说的形成依赖于技术的发展;同时,科学的发现促进技术的发明。

细胞生物学的历史大致可以划分为四个主要的阶段:第一阶段:细胞的发现,16世纪末-19世纪30年代,显微镜的发明。

第二阶段:细胞学说提出,19世纪30年代-20世纪中期。

第三阶段:超微结构研究,20世纪30年代-70年代,电子显微镜的发明。

第四阶段:分子细胞生物学,20世纪70年代至今,分子克隆等技术的发展。

二、模式生物个体生命诞生自精卵结合形成合子,经过细胞的不断分裂、迁移、分化并发生巨大形态变化,构建出未来身体的雏形。

(完整版)医学细胞生物学考试重点参考

(完整版)医学细胞生物学考试重点参考

1.蛋白质的四级结构一级:氨基酸经肽键连成的多肽链。

二级:α-螺旋和β-片层,氢键维持二级结构的稳定三级:多肽链在二级结构的基础上,由于氨基酸残基侧链相互作用而使多肽链进一步盘旋折叠而形成不规则的特定构象。

氢键,盐键,二硫键。

四级: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结构域或功能域相互作用聚合而成更复杂的空间构象。

疏水键2.核酸的基本结构、分类核酸可分为DNA和RNA,RNA可分为mRNA,tRNA,rRNA,snRNADNA的结构:双螺旋结构,即DNA有两条走向相反的互补核苷酸链构成,一条为3′到5′,另一条为5′到3′两条链均按同一中心轴呈右手螺旋。

维持DNA双螺旋结构主要是靠碱基间的氢键RNA的结构:大多数RNA是单链,但其分子可通过自身回折而形成许多短的双股螺旋区,在这些区域内A与U,G与C配对形成氢键3.真核细胞和原核细胞的区别核膜、线粒体、内质网、溶酶体细胞骨架、高尔基复合体、核仁原核细胞没有,真核细胞都有。

原核细胞仅有一条DNA,DNA裸露不与组蛋白但与类组蛋白结合、量少,呈环状。

基因结构无内含子,无大量的DNA重复序列,转录与翻译同时在胞质内进行,转录与翻译后无大分子的加工与修饰。

真核:有2个以上DNA分子,DNA分子与组蛋白部分酸性蛋白结合,以核小体及各级结构构成染色质或染色体,DNA量多,呈线状。

基因有内含子和大量的DNA重复序列,核内转录,胞质内翻译,转录与翻译后有大分子的加工与修饰。

4.单位膜:在电镜下生物膜呈现“两暗夹一明”的三层结构,即电子致密度高的内外两层之间夹着厚约3.5nm的电子致密度低得中间层。

5.内膜系统:位于细胞内,在结构、功能以及发生上具有一定联系的膜性结构,统称为内膜系统6.膜性结构:细胞膜,内质网,高尔基复合体,线粒体,细胞核,溶酶体,过氧化氢酶体7.非膜性结构:核糖体,中心体,微管,微丝,核仁和染色质等8.细胞膜的化学组成①脂质:磷脂(最多)、胆固醇、糖脂——双亲媒性分子②蛋白质:1°镶嵌蛋白:细胞膜功能的主要承担者,占膜蛋白的70%-80%2°边周蛋白:与运动有关③糖类:在细胞膜表面起保护过滤作用9.细胞膜的分子结构:流动镶嵌模型:构成膜的磷脂双分子层具有液晶态的特性,它既有晶体的分子排列有序性,又有液体的流动性,即流动脂质双分子层构成膜的连续主体;球形的膜蛋白质以各种镶嵌形式与脂质双分子层相结合,有的“镶”附于膜的内表面,有的全部或部分嵌入膜中,有的贯穿膜的全层,这些大多是功能蛋白。

临床医学细胞生物学考试资料总结

临床医学细胞生物学考试资料总结

细胞生物学名词解释:1、细胞生物学(cell biology):从分子、亚细胞、细胞和细胞社会的不同水平,用动态和系统的观点来探索和阐述生命这一基本单位的特征的科学。

2、细胞(cell):生物的形态结构和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

3、生物膜(biological membran):在细胞中,除了质膜外,细胞内还有丰富的膜性结构。

由于这些膜与质膜在化学组成、分子结构和功能运作上具有很多共性,把质膜和细胞内各种膜相结构的膜统称为生物膜。

4、简单扩散(simple diffusion):小分子物质穿膜运输的最简单的方式。

不需要消耗细胞代谢能,不依靠专一膜蛋白分子,使物质顺浓度梯度从膜一侧转运到另一侧。

5、被动运输(passive transpor):物质顺着电化学梯度自发穿越细胞膜,不需消耗能量的转运。

6、主动运输(active transport):物质借助于膜转运蛋白,逆着电化学梯度穿越细胞膜,需消耗能量的转运。

7、胞吞作用(endocytosis):细胞表面发生内陷,由细胞膜将胞外大分子或颗粒物质包围成小泡,脱离细胞膜进入细胞内的运输过程。

8、吞噬作用(phagocytosis):指细胞内吞较大固体颗粒或分子复合物的过程,如细菌、细胞碎片、无机尘粒等。

9、胞饮作用(pinocytosis):指细胞内吞大分子溶液物质或极微小颗粒的活动。

10、受体介导的胞吞作用(receptor-mediated endocytosis):特异性很强的胞吞作用,大分子与质膜上的受体特异性结合,然后内陷成有被小窝,继之形成有被小泡,完成物质传送。

11、胞吐作用(exocytosis):细胞内某些物质由膜包围成小泡从细胞内部逐步移到质膜下方,与质膜融合,把物质排到细胞外的运输过程。

12、质膜循环:在细胞的内吞与外吐过程中伴随着膜的运动,质膜与细胞内膜之间不断地进行着移位、融合或重组,并处于一种动态平衡中,这一现象称质膜循环。

医学细胞生物学重点

医学细胞生物学重点

细胞生物学重点1.真核细胞的细胞核(E)A. 是细胞遗传物质的储存场所B. 是最大的细胞器C. 是转录的场所D. 是DNA复制的场所E. 以上都是哺乳类动物中没有细胞核的细胞是(红细胞)、成熟的植物筛管无细胞核细胞核的结构包括哪几部分,核膜 (核孔、核纤层)、染色质、核仁、核基质 2.核定位信号(B) C. Exportin A. 可引导蛋白质出核 D. NESB. 对其连接的蛋白质无特殊要求 E. NLSC. 完成转运后被切除 4.关于蛋白质入核运输机制错误的是(B)D. 与线粒体基因有关 A. 需要ATP供能的主动运输过程E. 与染色体的组装有关 B. 与膜性细胞器之间的运输相同 3.以下哪些组件与蛋白入核有关(ABE) C. 由核膜孔道控制A. Ran-GTP D. 运输过程不切除核定位信号B. Importin E. 运输时保持完全折叠的天然构象 5.简述核孔复合体的结构和功能.6.蛋白质入核运输的机制与膜性细胞器之间的运输有何不同,7.举例说明转录因子核输入的调控。

8.异染色质是(AB) B. 核仁的主要成分为蛋白质、RNA和少量A. 转录不活跃的染色质 DNAB. 螺旋化程度高C. 核仁的形成与核仁组织区有关 C. 均匀分布在核内D. 核仁只存在于细胞核内 D. 有核纤层蛋白支持E. 在有丝分裂间期,核仁消失 E. 以袢环形式伸入核仁内 15.核仁(ABCD)9在分子组成上,染色体与染色质的区别是A. 见于间期的细胞核内 (E) B. 增殖较快的细胞有较大和数目较多的核A. 有无组蛋白仁B. 非组蛋白的种类不一样C. 功能是组装核糖体C. 是否含有稀有碱基D. rRNA的合成位于纤维中心和致密中心D. 碱基数量不同的交界处E. 没有区别 E. 在染色体的组装中其主要作用 10.端粒是(ABCD) 简述核仁的功能A. 能维持染色体的稳定性 16.细胞核是下列哪种生理活动的主要场所B. 由高度重复的短序列串联而成 (C)C. 具有细胞“分裂计数器”的作用 A.蛋白质合成 B.有氧呼吸D. 复制需要反转录酶(端粒酶) C.DNA的储存和复制 D. DNA的复制E. 与细胞的衰老无关 17.细胞核与细胞质之间的通道是11.简述核小体的结构特点 ( C )12.简述染色体的形态特征 A.胞间连丝 B.外连丝 C.核孔 D.核13.关于核仁的描述,错误的是(E) 膜A. 一个细胞有1个或多个核仁 18.下列不属于细胞核功能的是( B )A(遗传物质贮存和复制的场所也消失了。

完整word版,医学细胞生物学大题总结要点,推荐文档

完整word版,医学细胞生物学大题总结要点,推荐文档

医学细胞生物学复习资料第一章1、细胞学与细胞生物学有何不同?细胞学是在光学显微镜水平,研究细胞的化学组成、形态结构及功能的学科,其研究对象是某个细胞、细胞器、生物大分子或某个生命活动的现象;细胞生物学是应用现代物理、化学技术和分子生物学方法,从细胞整体、显微、亚显微和分子等水平上研究细胞结构、功能及生命活动规律的学科,其研究对象是质膜、细胞质、细胞核的结构、功能及其相互关系,细胞总体和动态的功能活动以及这些相互关系和功能活动的分子基础。

2、细胞生物学与医学有何关系?以学生为何要学习细胞生物学?(1)细胞生物学在细胞分化、细胞凋亡、癌基因等方面的研究,使人们对疾病病因、病理、及发病机制有了全新的认识;以细胞生物学的原理、方法探究疾病的病因、诊断、治疗是医学研究的重要手段。

(2)作为医学生,学习细胞生物学的基本理论,掌握细胞生物学研究的基本技能,将为学习其他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课程打下坚实的基础。

第二章1、为什么说细胞的各种生命活动现象的研究要从显微、亚显微、分子 3 个水平进行?细胞的直径大多为10~20 微米,相当于人眼睛的分辨率的五分之一,况且细胞内还有精细复杂的内部结构和生理活动,所以研究细胞的各种生命活动现象必须借助仪器设备和相关的实验方法从而从显微、亚显微、分子 3 个水平进行。

2、光学显微镜技术与电子显微镜技术有哪些不同?二者为什么不能相互替代?(1)组成结构:光学显微镜由三部分组成:照明系统,光学放大系统,机械系统电子显微镜由五部分组成:电子照明系统,电子透镜成像系统,真空系统,记录系统,电源系统。

分辨率:光学显微镜为0.2 微米,电子显微镜为0.2 纳米所能观察到的细胞结构:显微结构;亚显微结构(2)电子显微镜大大提高了显微镜的分辨率,观察到的亚显微结构是超出光学显微镜分辨水平的细胞结构,有力促进了细胞生物学的发展。

3、细胞培养的过程及注意事项有哪些?为什么说体外培养方法是生物医药领域不可或缺的技术?过程:准备,取材,培养注意事项:实验材料要新鲜;无菌操作;注意酶的浓度和控制消化时间;培养液的选择第三章1、为什么说细胞是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自然界的生物都是有细胞构成的,除病毒外,基本结构都是相似的。

医学细胞生物学重难点解答

医学细胞生物学重难点解答

医学细胞生物学重难点解答细胞生物学是医学领域中一门重要的学科,它研究细胞的结构、功能和生命过程。

在医学学习的过程中,学生们常常会遇到一些细胞生物学的重难点。

本文将围绕医学细胞生物学的重难点进行解答和讲解。

一、细胞的组成细胞是生命的基本单位,由细胞膜、细胞质和细胞核组成。

细胞膜是细胞的外层薄膜,具有选择性通透性;细胞质是细胞内液体基质,包含细胞器和细胞骨架;细胞核则是细胞的控制中心,内含遗传信息。

细胞膜的结构由磷脂双层、蛋白质和碳水化合物组成。

磷脂分子的亲水性头部朝向细胞外或细胞内,疏水性尾部则向内互相靠拢。

蛋白质贯穿细胞膜,起到了信号传导和物质运输的作用。

碳水化合物存在于细胞膜的外部,参与细胞识别和黏附。

细胞质由细胞器组成,其中最重要的是线粒体、内质网、高尔基体和溶酶体。

线粒体是细胞的能量中心,通过氧化磷酸化反应产生三磷酸腺苷(ATP)。

内质网负责蛋白质的合成和折叠,并与高尔基体和细胞膜相连。

高尔基体负责合成细胞膜和分泌蛋白质,对寿命较短的蛋白质进行修饰。

溶酶体则参与细胞内废物降解和分解。

细胞核是细胞的遗传中心,内含染色体。

染色体由DNA和蛋白质组成,主要负责储存和传递遗传信息。

DNA是由四种碱基(腺嘌呤、鸟嘌呤、胸腺嘧啶和鸟嘌呤)组成的双螺旋结构,基因位于DNA上,决定了生物的遗传特征。

二、细胞的分裂细胞的分裂是细胞生物学中的重要过程,包括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

有丝分裂是指一个细胞产生两个具有相同染色体数目的细胞,分为前期、早期、中期和晚期四个阶段。

减数分裂则用于产生性细胞(卵子和精子),只有半数染色体数目的细胞被产生。

有丝分裂的重点在于染色体的复制和分离。

在前期,染色体复制得到姊妹染色单体。

在早期,细胞核膜破裂,纺锤体形成,并将染色体连接到纺锤体上。

在中期,姊妹染色单体分离到纺锤体的两端。

在晚期,两个细胞成为独立的细胞,形成新的细胞膜。

减数分裂则由两个细胞分裂产生四个具有半数染色体数目的细胞。

医学细胞生物学答题汇总

医学细胞生物学答题汇总

医学细胞生物学答题汇总医学细胞生物学答题汇总1、溶酶体形成过程?溶酶体前体在内质网膜附着核糖体上合成,进入内质网腔进行糖基化,形成具有N---连接的富含有甘露糖的糖蛋白,2)通过膜泡运输呗运送到顺面高尔基体,寡糖链上的甘露糖呗磷酸化形成甘露糖—6—磷酸。

M—6-P为一种分选信号,最后溶酶体酶前体被分选入特殊的运输小泡,最终形成无被的运输小泡,3、高尔基体复合体出芽形成的无被的运输小泡与细胞内的内体融合,演变成内体性溶酶体。

4、当内体性溶酶体内PH下降到6左右,形成一种酸性房室,在酸性环境中,溶酶体酶前体与M-6-P受体分离,通过磷酸化而成熟,卸载受体以运输小泡形式送回到反面高尔基体在利用。

2、膜脂的流动方式有哪些?聼链的旋转异构运动;2、脂肪酸链的伸缩运动和振荡运动;3、膜脂分子的旋转运动;4、侧向扩散运动;5、翻转运动。

3、试述染色体构建的四级结构模型一级结构:核小体。

200bp左右的DNA和1个组蛋白八聚体及1分子组蛋白H1,或4中组蛋白(H2A、H2B、H3、H4)各2个分子组成组蛋白八聚体构成核小体的核心结构,140bp的DNA在其外缠绕1.75圈,相邻2个核心颗粒之间是60bp的DNA连线,组蛋白H1位于连线上。

二级结构:螺线管。

6个核小体一圈。

三级结构:超螺线管。

四级结构:染色单体。

4、cAMP信号通路由哪几部分组成次级型激素受体(Rs)、抑制型激素受体(Ri)、刺激型调节蛋白(Gs)、抑制型调节蛋白(Gi)、腺苷酸环化酶(AC)五部分组成。

5、G蛋白偶联受体信号转导的几个要素。

G蛋白偶联受体的结构:一条多肽链上形成7个跨膜区段,各区段之间通过3个胞外环相连,受体多肽链的N端位于胞外。

2、三聚体GTD结合调节蛋白:有α,β,γ多肽链组成,通过鸟苷酸与该蛋白α亚基的可逆性结合而发挥作用。

3、G蛋白效应器:G蛋白活化后作用于膜上的另一类蛋白质,它们多数是能催化生成第二信使的酶,称之为G蛋白效应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医学细胞生物学复习资料第一章1、细胞学与细胞生物学有何不同?细胞学是在光学显微镜水平,研究细胞的化学组成、形态结构及功能的学科,其研究对象是某个细胞、细胞器、生物大分子或某个生命活动的现象;细胞生物学是应用现代物理、化学技术和分子生物学方法,从细胞整体、显微、亚显微和分子等水平上研究细胞结构、功能及生命活动规律的学科,其研究对象是质膜、细胞质、细胞核的结构、功能及其相互关系,细胞总体和动态的功能活动以及这些相互关系和功能活动的分子基础。

2、细胞生物学与医学有何关系?以学生为何要学习细胞生物学?(1)细胞生物学在细胞分化、细胞凋亡、癌基因等方面的研究,使人们对疾病病因、病理、及发病机制有了全新的认识;以细胞生物学的原理、方法探究疾病的病因、诊断、治疗是医学研究的重要手段。

(2)作为医学生,学习细胞生物学的基本理论,掌握细胞生物学研究的基本技能,将为学习其他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课程打下坚实的基础。

第二章1、为什么说细胞的各种生命活动现象的研究要从显微、亚显微、分子3个水平进行?细胞的直径大多为10~20微米,相当于人眼睛的分辨率的五分之一,况且细胞内还有精细复杂的内部结构和生理活动,所以研究细胞的各种生命活动现象必须借助仪器设备和相关的实验方法从而从显微、亚显微、分子3个水平进行。

2、光学显微镜技术与电子显微镜技术有哪些不同?二者为什么不能相互替代?(1)组成结构:光学显微镜由三部分组成:照明系统,光学放大系统,机械系统电子显微镜由五部分组成:电子照明系统,电子透镜成像系统,真空系统,记录系统,电源系统。

分辨率:光学显微镜为0.2微米,电子显微镜为0.2纳米所能观察到的细胞结构:显微结构;亚显微结构(2)电子显微镜大大提高了显微镜的分辨率,观察到的亚显微结构是超出光学显微镜分辨水平的细胞结构,有力促进了细胞生物学的发展。

3、细胞培养的过程及注意事项有哪些?为什么说体外培养方法是生物医药领域不可或缺的技术?过程:准备,取材,培养注意事项:实验材料要新鲜;无菌操作;注意酶的浓度和控制消化时间;培养液的选择第三章1、为什么说细胞是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自然界的生物都是有细胞构成的,除病毒外,基本结构都是相似的。

简单的低等生物仅有单细胞组成,高等动物由执行各种功能的细胞群构成,各种细胞分工合作,共同实现生物体完整的生命活动。

因此细胞是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

2、分析比较原核细胞与真核细胞的联系与区别。

区别见P25表3-2联系:原核细胞与真核细胞均有脂双层和蛋白质构成的质膜,遗传物质均为DNA,都利用核糖体进行蛋白质合成,都能独立进行生命活动。

4.简述原生质中主要成分的结构及功能主要成分可分为小分子物质和大分子物质两类。

小分子物质由无机物(水和无机盐)和有机小分子(单糖、脂肪酸、核苷酸和氨基酸等)组成;大分子物质由核算、蛋白质、脂类和多糖等。

小分子是组成大分子的基本机构单位,不仅是分子大笑和结构的变化,更赋予了大分子与小分子的生物学特性。

大分子能完成细胞的各种复杂的功能,如:组装细胞成分,催化化学反应,产生运输以及储存,传输和表达遗传物质。

第四章1.质膜由哪些成分组成?这些成分是如何构成质膜的?有何特性?主要是由脂类、蛋白质、糖类组成,此外还有少量水、无机盐和金属离子。

(1)脂类:质膜中的类脂分子排列成连续的双层,构成质膜的骨架——脂双层(2)膜蛋白质:约占细胞蛋白质总量的25%,其功能主要是由蛋白质决定的,具有运输、接受和传导细胞内外各种化学信号的受体。

整合蛋白质又称内在蛋白质。

在双层中的是质膜功能的主要承担者。

周边蛋白质有成外在蛋白质(3)膜糖不单独存在,多数以1条或多条寡糖链与膜蛋白质共价结合形成糖蛋白,少数以1条寡糖链与膜貭共价结合形成糖脂。

质膜具有流动性、不对称性。

体融合形成内吞体膜上有H+泵,可将胞质中的2.何谓细胞外液?细胞外液的功能有哪些?细胞外液又称糖被,是指质膜中糖蛋白和糖脂的寡糖链伸展、交织与质膜外表面所构成的覆盖性衣被。

功能:保好护作用、细胞识别和细胞粘附作用、决定血型、抑制增殖3.以钠泵为例,简述质膜的主要运输过程。

钠钾泵的运输过程是通过催化atp水解,驱动钠钾泵构型改变,实现钠离子钾离子的对向运输。

在镁离子存在时,胞质中钠离子与泵的结合位点结合,泵被激活,促进atp分解释放能量是泵构象改变,释放钠离子于胞外。

而此构象在胞外结合钾离子,泵去磷酸化,恢复构象,释放钾离子于胞内。

特点:1 逆浓度运输2 需要能量3 依赖载体4 具有选择性和特异性4.以细胞摄取胆固醇为例,简述受体介导的胞吞过程及特点。

(书上44页、45页)当细胞需要胆固醇时,细胞先合成LDL受体嵌入膜貭的有被小窝区;细胞外LDL颗粒作为配体与质膜上LDL受体特异性结合,有被小窝不断内陷,继而脱离质膜形成有被小窝。

有被小窝迅速脱去衣被形成无被小泡,后者与细胞内的胞内H+泵入内吞体,当内吞体中的PH 下降到5~6时,LDL颗粒与LDL受体分离,形成LDL受体泡和LDL颗粒泡。

当细胞内游离胆固醇含量增高时,通过细胞反馈调节,相关细胞合成胆固醇和LDL受体的速度减慢或停止特点:受体介导的胞吞特异性强,效率高,是动物细胞主动、特异、高效摄取许多重要物质的方式5.质膜结构或功能异常可引起哪些疾病?糖尿病,肾性糖尿(和导致继发性慢性肾炎,肾病综合征,范可尼综合征)、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第五章1.细胞内和细胞外的信号分子包括哪几方面类型细胞外:从化学角度看,包括短肽、蛋白质、气体分子以及氨基酸、核苷酸、脂类和胆固醇衍生物等。

从距离上看,包括内分泌、旁分泌、自分泌。

依据来源和作用方式包括激素、神经递质、局部介质和气体分子。

细胞内包括核苷酸类的cAMP、cGMP,脂类衍生物生物二酰甘油、肌醇三磷酸基无机物等2.简述受体类型及受体的作用特点分为细胞表面受体和细胞内受体。

表面受体由离子通道受体,G蛋白偶联受体,酶联受体构成。

功能:可逆性,生理反应,特异性,高柔和型,饱和性。

3.试述细胞信号转导的主要途径。

离子通道偶联受体介导的信号转导G偶联受体介导的信号转导,又包括PKA系统和PKC系统的信号转导酶联受体介导的信号转导4.概述G蛋白偶联受体的结构与功能。

G蛋白偶联受体是一类与三聚体G蛋白偶联的细胞表面受体,该受体蛋白含有7个穿膜区,n端在胞外,C 端在胞内,穿膜部分是疏水的a螺旋;胞外有配体结合位点,胞内区能与G蛋白结合。

主要进行信号转导,比如在感受味觉、视觉、嗅觉等感觉神经元接受理化因素的受体。

5.通过细胞表面受体介导的穿膜信号转导有哪几种方式?比较各方式之间的异同。

离子通道型受体、G蛋白偶联受体、酶联受体异同:6.以肾上腺素引起肌肉细胞内糖原分解为例说明CAMP信号通路。

肾上腺素,作用于肝细胞表面受体----受体活化----激活胞内偶联G蛋白----G蛋白alpha-亚基结合GTP,解离并活化----激活AC----催化ATP产生cAMP----变构激活PKA----磷酸化并激活糖原磷酸化酶b激酶----磷酸化并激活糖原磷酸化酶----催化糖原分解7.简述G 蛋白偶联受体穿膜信号转导机制。

信号分子与受体的胞外结构域结合,引起受体的胞内结构域激活相偶联的G蛋白,调节相关酶活性,并在细胞内产生第二信使,从而将细胞外信号穿膜传导到细胞内。

8.信号转导途径有哪些共同特点?一.收敛和发散效应,二、普遍性和专一性,三、适度性,四、适应性第六章1.细胞连接有哪几种类型,各有什么功能?紧密连接(封闭连接):是形成血脑屏障和血睾屏障的结构基础;黏着连接(锚定连接):是细胞骨架成分与相邻细胞骨架成分或细胞外基质连接而成的结构;通信连接:是大多数细胞间存在的传导电信号和化学信号的连接通道,使细胞在功能上协调统一。

2.简述细胞外基质的组成与功能。

细胞外基质的组成:糖胺聚糖和蛋白聚糖、胶原和弹性蛋白以及非胶原糖蛋白。

细胞外基质既是细胞生命代谢活动的分泌产物,又构成和提供组织细胞整体生存和功能活动的直接微环境;既是细胞功能活动的体现者与执行者,又是机体组织的重要结构成分;而且对组织细胞起支持保护和营养作用,同时对细胞的分裂、分化、识别、黏着、运动迁移等生理活动也有重要作用。

此外还与创伤、肿瘤转移、胶原病、骨关节病及糖尿病等的病理过程有关。

3.简述糖胺聚糖与蛋白聚糖的结构与功能。

糖胺聚糖是由氨基己糖和糖醛葡萄糖醛酸式艾杜糖醛酸重复二糖单位构成的直链多糖,是蛋白聚糖侧链的组分。

蛋白聚糖是糖胺聚糖与核心蛋白共价结合形成的多糖和蛋白质大分子复合物,是一类含糖量达90%~95%的糖蛋白。

他们的主要功能包括赋予组织弹性和抗压性;分子筛作用;参与细胞迁移、增殖和分化;保水作用;钙化作用等。

4.简述胶原的分子构成、组装及功能。

胶原是由3中α肽链形成的螺旋结构,其直径1.5nm、长300nm。

多肽链合成后进入内质网腔,称为前α链,前α链在内质网腔中进行修饰,3条修饰后的前α链组装成3螺旋形式称为前胶原,前胶原在细胞外被特异性前胶原肽酶水解除去前肽序列,形成前胶原简称胶原。

其功能为构成细胞外基质的骨架;影响细胞形态;影响细胞增殖和分化。

5.简述非胶原糖蛋白的种类及功能。

非胶原糖蛋白包括纤连蛋白、层黏连蛋白、玻连蛋白、软骨黏连蛋白、骨黏连蛋白、巢蛋白、凝血敏敏感蛋白等。

非胶原蛋白是细胞外基质的组织者,以多个结构域分别与细胞、其他细胞外基质成分结合,使细胞与细胞外基质相互黏着,介导细胞运动,并在细胞分化和创伤修复中起重要作用。

6.是么是基膜?有何功能?基膜是细胞外基质特化而形成的薄层网络状结构,位于上皮组织和结缔组织之间。

基膜除对上皮组织具有支撑作用外,还具有保护屏障作用,并在促进创伤愈合和组织再生过程中也起到重要作用。

第七章1、1:核糖体,内质网,高尔基体都与蛋白质的合成有关,三者间有何联系?核糖体是蛋白质的“制造机”,氨基酸在核糖体处脱水缩合形成肽链。

核糖体有两种存在形式,一种是游离在细胞质里,生产出的蛋白质供细胞自用,另外一种则附着在内质网上,它制造出的肽链,将由内质网进一步的修饰和加工,形成多肽。

然后,内质网以囊泡的形式,将多肽传给了高尔基体。

高尔基体是蛋白质的“加工和打包车间”,多肽链被盘旋折叠成复杂的空间结构,再以囊泡的形式分泌到细胞外。

2、综述细胞外被中糖蛋白在细胞内合成、组装和运输的全过程。

其过程包括:1、在核糖体内完成糖蛋白氨基酸活化、起始、肽链延长、终止几个阶段。

2、再经内质网进一步合成、加工和修饰(折叠、糖基化)后,糙面内质网膜以出芽的方式,将其包裹成膜性运输小泡运输到高尔基体内。

3、高尔基体对来源于内质网的糖蛋白进行糖基化加工修饰,然后在包装成运输小泡运送到细胞表面与质膜融合。

3、矽肺的发病机制如何?如何治疗?矽肺(也称硅肺)发生与细胞自溶有关,患者长期吸入二氧化硅尘粒硅经肺泡巨噬细胞吞噬进入溶酶体,溶酶体酶不能消化硅尘,导致膜破坏,溶酶体酶释放,细胞死亡,死亡细胞释放的硅尘反复被细胞吞噬,使巨噬细胞相继死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