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山善蛇的经典民间传说故事
关于蛇仙的民间故事

关于蛇仙的民间故事蛇仙是中国民间传说中的神秘生物,被认为是具有超自然力量的存在。
关于蛇仙的民间故事源远流长,这些故事将蛇仙描绘成聪明、善良的形象,同时也展现了人类与蛇仙之间的关系。
在古代中国,人们普遍认为蛇具有神性,蛇崇拜在古代文化中占据重要地位。
蛇仙也是这一信仰体系的一部分,被尊奉为神圣的存在。
传说中,蛇仙可以变化成人形,拥有人类的智慧,乃至能够学习人类的技能和知识。
故事中,蛇仙常常以帮助人类为主要内容。
有一则著名的故事是关于一个仁慈的蛇仙救人的传说。
相传,有一位年轻人迷失在山林中,他被恶劣的天气和陡峭的山路困住,几近求死。
正当他绝望之际,一位蛇仙出现在他面前,变回蛇形将其嘴巴微微张开,把他搭救了。
后来,这位蛇仙还教会了年轻人很多关于医术和草药的知识,使他成为一位著名的医生,一生都致力于帮助他人。
蛇仙在民俗故事中也被描述为治病的神奇存在。
相传,有一位名叫张修洁的年轻人,他患有一种顽疾无法医治。
经过多次求医无果后,他终于遇见了一位蛇仙。
蛇仙告诉他一种特殊的草药,张修洁服用后病情奇迹般地好转。
从那时起,张修洁与蛇仙结下了不解之缘,他成为蛇仙的信徒并在世人面前宣扬蛇仙的治病之能。
除了善良和医疗能力,蛇仙的智慧和学识也是故事中的重要元素。
在一则故事中,一位名叫李书生的学者因为求学遭受困扰。
有一天,他在一条山路上遇到了一条蟒蛇。
李书生十分惧怕,但这条蟒蛇却对他说:“请不要害怕,我可以帮助你。
”于是,蟒蛇变身成为一位老人,将自己的学问传授给了李书生。
李书生后来以出类拔萃的成绩考取了功名,并将自己的成功归功于蛇仙的慈悲和教诲。
蛇仙不仅在故事中展现人性善良和高尚的特质,也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中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思想。
这些故事还传递了人们对于神秘与未知的探索和渴望,以及对于敬畏自然力量的尊重。
蛇仙的形象在中国文化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是人们想象中的超自然存在,代表着智慧、灵性和神奇的力量。
无论是善良的行为、医术的治疗还是智慧的指导,蛇仙的形象深深地根植于中国人民的心中。
盘山的历史故事

盘山是中国辽宁省本溪市的一个景点,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文化底蕴,以下是盘山的历史故事:
1. 元代蒙古族统治者成吉思汗曾在盘山狩猎,传说他在风景秀丽的盘山顶广场上设下猎场,狩猎到多种猎物,享受了美妙的狩猎时光,因此盘山被誉为“猎王山”。
2. 1928年,盘山爆发了一场著名义和团起义,当地百姓勇敢地抵抗日本侵略军。
这场起义由当时的抗日民族英雄万民牧策划,随后数百名义勇军自盘山攻打日军。
盘山义和团的壮烈事迹一度震撼国内外,被誉为国内较早的抗日战争之一。
3. 盘山的一个著名道教寺庙叫做“白塔寺”,建于唐朝时期,千年来历经沧桑,成为当地重要的文化和信仰中心。
据传说,唐朝的一位姑娘为洗涤自己身上的污垢,用山中的天然水源沐浴,顷刻之间肌肤变得雪白,于是这里就被称为“白塔寺”。
4. 在盘山上还有许多古文化遗迹,如五大楼文化、渤海建州国遗址、东陵九皇观和密云寺等。
这些文化遗迹见证了盘山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底蕴,对学习和研究辽宁地区的历史和文化都有重要意义。
总之,盘山是一个拥有丰富历史故事和文化遗产的地方,让人们在享受美景的同时,也可以了解到这个地方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关于蛇的典故和真实传说故事_传说

关于蛇的典故和真实传说故事蛇是12生肖之一,其实很多人都惧怕蛇这种动物的,有关蛇有哪些传说故事呢?下面小编就介绍关于蛇的传说故事,一起来看看吧。
蛇的传说故事一:农夫与蛇妇的传说在客家地区河源山乡田间地头劳作的老一辈农民,大都知道一个传说,一个关于他们自己的传说。
话说在许久以前,有一户贫苦且善良的农户,家里世世代代以种植水稻为生。
其一家世代以人为善,厚待亲邻。
故事发生在第四代农夫身上。
有一天,农夫去田地里干活,看到稻田里没有水了,便去沟渠里引水。
这时候,一个漂亮的女子站在农夫身后,说:“我家的稻田也没水了,可不可以先让我引水灌溉?”农夫没有丝毫犹豫,说道:“你先。
”女子很高兴,说:“我这是跟你开玩笑,我家不种稻谷。
”一溜烟便消失在农夫眼前。
农夫还以为看花眼了,没多想安心回了家。
可是,一到家门口,眼前所见让农夫十分诧异。
这时候,他的父母正陪着一位穿着花里花俏媒婆,媒婆旁边是刚刚在田间看到的那位美丽女子。
媒婆见农夫进了家门,连忙迎出来,说:“好福气,好福气啊,这位姑娘对你一见如故,看上你了,欲与你结为夫妻。
”农夫搔搔脑袋,不知如何回答。
父母听了,万分高兴,连连说:“好,好,好。
”农夫家里虽然贫穷,但是其父母还是准备了许多礼物让儿子带上,前去拜会女子的家人。
女子和媒婆带着农夫又来到今天上午他们第一次相见的地方。
农夫惊异,问:“姑娘家住何处?为何来到此地?”女子嫣然一笑,回道:“我家就住此处,你随我来。
”于是,一挥手,农夫跟着女子就到了一个金碧辉煌的如同宫殿般的地方。
走到门口,女子的迎了上来,她的身后还跟随子女子的其他众姐妹。
这些姐妹一个个貌美如花,娇羞可人,女子的母亲也是貌比天仙。
农夫惊讶至极,询问:“这真是姑娘的家?你如何能看上我?”女子并不答话。
随后,在女子母亲的带领下,来到了大厅,她出言:“公子和父母既然都答应与我的小女儿成亲,那礼物我收下了,三日后便可带上你父母,来我家里举办仪式。
”农夫懵然,点点头,又随媒婆回到了田边那条沟渠旁农夫回到家中,把在未婚妻家中的所见所闻与父母细说一遍,父母均十分诧异。
【民间故事】盘王节的传说(瑶族)

【民间故事】盘王节的传说(瑶族)盘王节是瑶族传统节日中的一个重要节日,也是瑶族人民最重要的节日之一。
关于盘王节的起源,有一个传说流传至今。
很久很久以前,瑶族先民居住在一个美丽的山谷中,他们过着幸福快乐的生活。
不过,这个山谷常年受到干旱的困扰,庄稼长不好,村民们饱受饥荒之苦。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瑶族人民聚集在一起商讨。
经过多次的讨论,他们得出了一个解决办法。
瑶族人民发现,他们生活的这个山谷被一条巨大的蟒蛇所控制,每年春天,这只蟒蛇会离开山谷,进入深海的洞穴。
于是,瑶族人民决定在这只蟒蛇离开之前,举行一场盛大的祭祀仪式,以求蟒蛇离开后山谷能够恢复肥沃。
他们将这个节日取名为盘王节。
盘王节当天,全村的人都穿上了华丽的民族服装,手持香炉和鲜花,走向山谷的最高处。
他们搭起了一个巨大的祭坛,上面摆放着丰盛的供品。
所有人一起跪拜,之后,他们开始欢快地唱歌跳舞。
就在这时,一道耀眼的光芒洒下,蟒蛇出现了。
蟒蛇身披七彩光芒,昂首挺胸,向瑶族的先民们表达了感谢之情。
蟒蛇告诉他们,因为他们的虔诚,它愿意离开山谷,让山谷回复往日的肥沃,为瑶族人民带来好运和丰收。
从此以后,每年的盘王节,瑶族人民都会举行盛大的庆祝活动,来纪念这个令人感动的时刻。
盘王节经过千百年的沉淀,逐渐演变成了瑶族人们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
节日期间,人们会进行各种各样的活动。
戏剧演出、歌舞表演、瑶族传统体育竞技等等。
人们穿上节日盛装,沿街巷走俏,欢乐的气氛弥漫在整个瑶族村落。
盘王节除了是瑶族人民的欢乐日,也是他们表达感恩之情的日子。
这个节日不仅让人们感受到浓厚的族群自豪感,同时也体现了瑶族人民对大自然的敬畏和感恩之心。
通过盘王节这个传统节日的传承,不仅让人们凭借着自己的努力获得了金黄的稻谷,更让瑶族文化得以传承和发展。
瑶族人民相信,只要秉持着虔诚和感恩的心,他们的生活与前景将会更加美好。
关于蛇的民间故事

关于蛇的民间故事蛇特有的灵性,蛇血独具的法力,风水中常见,有天然形成,也有人为运用,或正亦邪。
那你知道蛇的民间故事有哪些吗?下面是店铺给大家分享的蛇的民间故事,欢迎大家阅读。
蛇的民间故事篇【1】有一个农村,夏日的一天,两个小孩一起在放牛,把牛放在山坡上吃草,两个小孩在山坡上玩,当他们把头搁在山的一边向下眺望的时候,发现山下稻田里有一条超级大的蛇在稻田里游来游去仿佛在洗澡。
山上离山脚大概有一百多米,一个小孩胆子大,拾起一块小石头向下扔去,突然,还在稻田里嬉戏的蛇腾空而起,用尾巴在山上边缘的地方“啪啪啪”刷了一圈,那个胆大的孩子呢,扔了小石子,马上掉头跑了,胆小的那个小孩被他的行为吓呆了,还一直把头搁在那儿,于是被大蛇的尾巴刷飞起来了,腾空而起,被大蛇吞到肚子里了。
另一个小孩,只见和他一起的小孩掉下山去,再往下望,不见踪影了,于是飞快跑回家向大人报告,于是村里人决定要为被它吃掉的小孩报仇。
一个聪明的人,他自告奋勇,出决策。
因为蛇是变温动物,这次出来之后,随着天气转凉就回洞里去了,所以想要报仇只能等到第二年夏天了。
据观察,这条蛇是稻田旁边里的一个山洞里的,向水稻田里是一个下坡。
于是,那个年轻人做了许多的尖锐锋利的小铁片,埋在蛇向稻田的那个下坡里,露出几厘米的尖锐的刀芒。
到了第二年夏天,蛇又要出洞了,于是向下滑向稻田里,那个年轻人在远远的地方每天巡逻,这天看见那条大蛇出洞后滑到稻田里不久整片稻田染成血红色。
因为这条大蛇太大,滑下来的速度又太快,于是滑到稻田里的时候,整个下腹都被剖开了。
过了几天,人们打算去处理大蛇的尸体,发现大蛇的头朝向洞穴,于是人们猜想大蛇打算游回洞里,但是发现已经没有力气了。
蛇的民间故事篇【2】个身穿麻布衣的老道,站在浩海面前,挡住了他的去路。
浩海无心和他计较,最近烦心的事情太多,欲绕过老道而行。
老道却有意和浩海过不去,左右让了三五个来回,两人对立站着,互相大眼瞪小眼。
浩海一百八十度转弯,准备打道回府。
西游记蛇盘山的故事

《西游记》中的蛇盘山故事,是孙悟空和唐僧一行人在取经路上遇到的一个著名的传说。
故事中,唐僧一行人来到了蛇盘山,发现山上有一条巨蟒,它把山路堵住,不让人通过。
孙悟空便上前与巨蟒搏斗,最终将其打败。
然而,当唐僧一行人继续前行时,却发现他们已经迷失了方向,不知道该往哪个方向走。
后来,唐僧得到了观音菩萨的指引,知道了蛇盘山的真相:原来这座山上本来没有路,后来有一位仙人为了让人们能够通过,便用自己的身体在山上刻出了一条蜿蜒曲折的路,这就是蛇盘山。
而巨蟒则是这位仙人变成的,它守护着这条路,以防止有恶人来破坏。
最终,孙悟空和唐僧一行人得到了观音菩萨的指引,找到了正确的路线,成功地通过了蛇盘山。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有时候事情的表象并不一定是真相,需要我们用心去寻找事物的本质。
民间故事关于蛇的传说

民间故事关于蛇的传说民间故事作为民间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蕴含着丰富的内容和通俗易懂的故事情节。
那你知道民间故事关于蛇的传说有哪些吗?下面是店铺给大家分享的民间故事关于蛇的传说,欢迎大家阅读。
民间故事关于蛇的传说篇【1】相传明朝“南石灰窑”有一禹生娶妻林氏,一年夏天到东山挖野菜,将一棵树上长着的一个又紫又大的果子摘下吃了。
回家后,林氏就怀孕了,可是一直怀孕三年竟然没有生产。
一天傍晚,晴朗的天空突然乌云翻滚,大雨倾盆,接着一声震天霹雳,一团火球冲进屋里,林氏的儿子就降生了。
这孩子头上长着一对犄角,浑身布满了金色的鳞片,一双碧眼金睛闪闪发光,人皆称为“龙子”。
儿子精明聪慧,担心父母受惊,总是夜间趁父母睡熟的时候才偷偷地出来吃奶。
并心疼父母辛劳经常逮些野鸡野兔带回家来添补生活。
五年后的一天,他双膝跪下对母亲说道:“我本是渤海龙王之子,虽舍不得离开您,可是现在不得不走了。
以后要是咱这里遇到旱天,您只要朝东北方向念咒语,我必办到!” 从此以后,只要天旱,龙母一念咒,天空就下起雨来。
龙母99岁无疾而终,仙逝前留下遗嘱:因为在西山得子,死后务必将她葬在西山顶上。
从此西山顶就叫“蛇母顶”。
20世纪50年代前,每当遇上大旱年,人们就到“蛇母顶”祭祀求雨,至今仍有“蛇母顶上戴帽,大雨不久便来到”的说法。
民间故事关于蛇的传说篇【2】在芝罘南尧村西蓁山屯北有一座山,很久很久以前,山上有一只巨蝎和一条蟒蛇,谁也不服谁,见面就打,但谁也打不过谁。
蟒蛇被巨蝎尾刺蛰到后立刻用嘴舔几下石头,就有使不完的劲,又过来继续和巨蝎打斗。
农夫见此情景,就悄悄把那块石头扔到了山下的丛林当中。
蟒蛇被蜇之后,再过来舔那块石头时,怎么找也找不着了,急得乱窜,痛得直翻滚,不一会就不能动弹,死了。
农夫回到村以后,就把所见之事和本家一位老中医讲了,老中医听后,立即组织几个人上山去找那块石头,找了十多天也没找到,很是遗憾。
事后老中医讲:“听曾祖父讲过,在咱村西南的山上有宝石,就是没见过,也不知什么颜色,多大小,什么样。
蛇的民间故事

蛇的民间故事自古以来,蛇在世界各地的民间故事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在我国,蛇更是被视为神秘、智慧和吉祥的象征。
诸多民间故事中,蛇以不同的角色出现,传达了丰富多样的寓意和道德观念。
以下是一些关于蛇的民间故事,展示了蛇在传统文化中的独特魅力。
一、白蛇传白蛇传是我国著名的民间传说,讲述了白蛇青蛇两条蛇精修炼千年后,化为女子与人间郎中许仙相识相爱、共度一生的故事。
白蛇青蛇在故事中象征着善良、忠贞和仁爱,她们为了拯救爱人许仙,不惜付出生命的代价,展现了蛇的柔情与牺牲精神。
此外,故事中的法海和尚则代表了正义与道义,他竭力阻止蛇精为害人间,彰显了善恶分明、正邪对抗的主题。
二、蛇郎君蛇郎君的故事流传于我国南方地区,讲述了一个蛇精化身为英俊少年,与一位美丽善良的村姑相识相爱,最后喜结良缘的温馨故事。
蛇郎君在故事中象征着聪明、勇敢和善良,他为了追求真爱,不惜冒充人类与村姑交往。
当身份暴露后,蛇郎君受到了村民的误解与排斥,但他的爱人始终坚信他的善良,最终感动了天地,蛇郎君得以化为人身,与爱人共度余生。
这个故事传达了爱情战胜一切、善良为本的道德观念。
三、蛇神的故事在一些少数民族地区,蛇被尊奉为神灵。
比如瑶族民间故事中的蛇神,传说它能为村民驱邪治病,保佑村寨安宁。
在一次突如其来的瘟疫中,蛇神显现真身,告诉村民要用草药治疗病患。
在蛇神的庇佑下,村民最终战胜了瘟疫,恢复了幸福生活。
这个故事展示了蛇在民间信仰中的地位,传达了感恩图报、敬畏自然的道德观念。
四、蛇与农夫这是一个关于蛇与农夫善待动物、和谐共生的故事。
农夫在田间劳作时,救了一只被捕猎的蛇。
蛇为了报答救命之恩,化身为人与农夫结为好友。
两人共同劳作,生活美满。
然而,蛇的仇敌发现了它们,设计陷害。
在危急关头,蛇挺身而出,保护了农夫和村庄。
最后,在村民的帮助下,蛇战胜了仇敌,继续与农夫共同守护家园。
这个故事传达了善待生命、互助合作的道德观念。
总之,蛇在民间故事中具有丰富的象征意义和道德寓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盘山善蛇的经典民间传说故事相传古时候,随着人们对盘山的日益衷爱,加之不断地兴寺建塔,吸引来了七十二条青蛇来此修行。
到了清代乾隆年间,它们已经修练了五百多年。
它们恪守“蛇修千年便成龙”的古训,执意在此修成正果,造福百姓。
但无奈常遭到外界有意无意的伤害,因此,它们便期待着也能讨个“皇封”,以保护自己。
一日,清乾隆帝出游盘山。
谁知,刚才还风和日丽的天空,竟突然间飞沙走石、狂风大作。
皇帝一行被滞留在了山脚,急得宰相刘墉赶忙上前打探。
钻进迷雾般的烟尘中,刘墉终于查清了:前方坎坷的山道上,竟齐刷刷地卧下一片小蛇。
他蹑蹑地数了数……好家伙!整整七十二条。
回过神来后,他立马大声问道:“大胆的小蛇,为何挡住皇上的去路?”蛇群没有动静,刘罗锅急了,随口戏道:“难道你们是蛇精……难道你们也想讨封不成?!”谁知,此话一出,那蛇们竟犹如受令一般齐刷刷地抬头,又齐刷刷地点头。
刘墉被吓得赶紧回身禀告皇上。
乾隆也感蹊跷,便亲自上前道:“你们身躯这么小,能干什么,为何也要讨封啊?”岂料,蛇们听了这话竟立即“大显身手”起来,它们个个变得粗约丈余、长约数里。
人们惊呆了,皇上也不由得倒吸了一口冷气,心想这蛇若是危害了百姓可真真地不得了啊!于是灵机一动道:“朕就封你们为‘善蛇’罢,只准在盘山修行,不准危害百姓……”听罢此言,蛇们便一阵风似地直奔天成寺方向去了。
七十二条神蛇受封之后,寺庙里的和尚和当地的山民对它们关照有加,蛇们也千方百计为当地百姓做了很多善事。
一天,一个二十岁的小伙子起大早出来,到盘山采药。
为配齐药材,他决意踏遍“五峰”。
待他从挂月、紫盖、自来、九华四峰寻觅完毕后,天已大黑。
当他刚想靠在一块青石上小憩,然后再上舞剑峰时,突然“嗖嗖”一阵冷风吹来,随之便听到了一声虎啸。
小伙子下意识地抓过药篓,然后撒腿便逃。
但人哪里跑得过野兽,眼见那老虎一跃而起,在距年青人丈余远的地方向他猛扑而来,就在千钧一发之际,一堵丈余宽的“神墙”突然在小伙子身后拔地而起,还没等那猛虎缓过神来就已重重地撞在那“墙”上,一命呜呼了。
小伙子知道是盘山的“善蛇”救了他,但他并没有就此回家。
原来他是一个受人尊重的郎中,舍命也要配齐那最后一剂药材。
当他终于摸黑在舞剑峰的悬崖上发现了自己要找的药材时,便不顾一切地攀爬了过去,眼看那棵救命草就要到手了,过于劳累的他却一脚蹬空,连人带药一起重重地摔下了悬崖……就在那年轻郎中闭眼等死的时候,竟又有一条“善蛇”神奇般地变大了身子,在数丈高的悬崖间像一个大大的棉花包一样腾空软软地拦住了他……就这样,盘山“善蛇”平日里修行,关键时刻显身行善。
后来,当地百姓为了让后人记住它们,同时使“善蛇”免遭伤害,便给那七十二条蛇经常出没的地方起了一个名字,叫“善蛇洞”。
公交车蓟州客运站坐旅游专线11路“盘山风景区”站下,单程车程约40分钟。
火车北京方向:京蓟城际快速列车单程14.5元停靠站点和时间分别为:1、K7783次北京东站8:35分始发,终到蓟县站9:34分;2、K7784次蓟县站10:08分始发,终到北京东站11:07分;3、K7787次北京东站18:45分始发,燕郊站19:09分停/19:28分开,终到蓟县站20:09分;4、K7788次蓟县站20:39分始发,燕郊站21:23分停/21:26分开,终到北京东站21:56分。
[3]汽车北京市东城区外斜街45号原东直门长途客运站,现942、975路公交车始发站坐去盘山的直通车,早上8:00从北京发车,下午16:00从盘山返回,单程车程大约1小时。
2. 天津站后广场旅游集散中心坐去盘山的直通车,早上8:00从天津发车,下午16:00从盘山返回。
盘山是北京周边为数不多的国务院批准的五A景区之一,该景区始记于汉,兴于唐,极盛于清,是自然山水与名胜古迹并著,佛家文化与皇家文化共融的旅游休闲胜地,历史上众多帝王将相,文人墨客竞游于此,乾隆对盘山可谓情有独钟,自乾隆四年1739始,一生中有28年共32次登临盘山,最多时一年来了三次,并发出了"早知有盘山,何必下江南"的慨叹。
直到当上太上皇以后,已87岁高龄时,乾隆还最后一次到盘山。
以帝王登临次数之多来算,全国名山中恐怕无出盘山之右者。
清代诗人王士祯在谈及盘山时写道:"海内言名山者,五山之外,若黄山、匡庐……自唐文皇驻跸兹山,辽金诸帝莅止不一。
迨于本朝,翠华临幸再至……诸名岳莫敢望焉。
"道出了当时盘山在全国名山中的显赫地位。
据统计,目前盘山保存完好、清晰可辨的石刻有224处,其中题字102处,题文22处,题诗120处。
在这些石刻中,属于乾隆的石刻最多,其中题诗118处,题文1处,题字12处,超过了盘山石刻的半数。
在盘山63块名石中,有9块为乾隆御题镌刻。
加上乾隆题写的御书楹联匾额等,盘山各类乾隆遗存墨迹共计155处。
五峰八石盘山景色以“五峰八石”、“三盘之胜”而奇特称绝。
主峰挂月峰海拔 864.4 米,前拥紫盖峰,后依自来峰,东连九华峰,西傍舞剑峰,五峰攒簇,怪石嶙峋。
三盘之胜天然形成了“三盘之胜”,上盘松胜,蟠曲翳天;中盘石胜,怪异神奇;下盘水胜,溅玉喷珠。
三盘暮雨三盘暮雨是津门十景之一。
盘山的“三盘”——以松取胜的上盘,以石取胜的中盘和以水取胜的下盘,在黄昏暮霭、烟雾朦胧之时皆被云气笼罩,身处山中可见“似晴非晴、不雨是雨”之象。
此时“山中云气郁勃弥漫,浩浩如雪海峰峦,出没其中,如烟樯乘风”,盘山的这一景观被文人墨客称为“三盘暮雨”。
寺庙历史上曾建有 72 座寺庙和众多玲珑宝塔,一座皇家园林——“静寄山庄”,以“东五台山”著称佛界。
盘山山势雄伟险峻,峰峦秀丽清幽,遥望云海松涛,近观水石清奇,步步有迷人景色,逢景有典故传说。
她是自然山水与名胜古迹并著、佛家文化与皇家文化共融的旅游休闲胜地。
北少林据《蓟县志》记载,北少林寺原名“法兴寺”,后又叫北少林禅寺,地处天津蓟县盘山东南麓“中盘”的开阔山坡上,始建于魏晋,至今已有1500年左右的历史,是蓟县县志记载的当地最早的佛教寺院,也是天津最早的寺院。
据史料记载,元朝时期,崇尚道教,元至元二十三年公元1286年,道教造云子派其徒张志格到处选择观址,最终选中了盘山。
之后,道教一行人改名栖云观。
元仁宗延佑二年公元1315年,元仁宗降旨将栖云观恢复为僧院,更名“北少林禅寺”。
雪廷福裕禅师便教寺中的和尚修习少林武功。
明代奏赐北少林之额,明成化乙丑、嘉靖丁亥均有重修;清顺治九年,重修了多宝佛塔;康熙年间僧人本住对寺庙进行了修缮;乾隆十年敕修大殿,并御书“弹指神趣”匾额。
抗日战争时期,日军将盘山划作“无人区”,盘山多数寺庙毁于这一时期。
建国后,少林寺划归官庄镇砖瓦窑村使用,村民陆续在寺庙基础上建房,使原有的平面遗迹遭到破坏。
1992年,北少林寺现存的山门基址、碑刻、古塔、摩崖石刻,被公布为天津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北少林寺复建在即复建工程规划方案基本成形躺了几百年的北少林寺遗址从睡梦中被唤醒了。
重建规划方案几经调整,目前已基本成形,北少林寺的重建已进入实际运作阶段。
北少林寺最新调整的规划方案由清华大学和台湾的一家设计所联合完成,其整体计划理念发扬禅、武、医、艺的传统价值,践行少林的生活哲学,同时融合传统文化与时代创新精神,使北少林成为一处自然、安详、朴实的修行圣地。
2021年3月26日电春分时节,正在恢复重建的天津蓟县盘山北少林寺景区,野生山桃花盛开,芬芳吐艳。
据当地农民介绍,每到清明节前后,北少林寺景区山桃花、野生杏花等竟相开放,前来赏花的游客络绎不绝[7] 。
玉石庄据《日下旧文考》第1885页记载,顺治帝亲赐“玉石庄”,距今350多年的历史,今天仍然体现着它的美丽、美德的寓意,坚强诚实的精神,丰厚底蕴的文化乡村——玉石庄。
盘山著名的“五峰、八石、七十座寺庙”紫盖峰、晾甲石、万佛寺、乾隆御题“千尺雪”坐落在玉石庄村。
盘山松、石、水三胜,石胜、水胜在玉石庄。
低钠高硅的麦饭石矿泉水,钠的含量8.4毫克/升,硅的含量43毫克/升。
麦饭石矿泉水饮用,对健康防病有一定功效。
在麦饭石浴场洗浴,会增强皮肤弹性和毛细管的伸缩功能,防止皮肤生病、消除疲劳、使皮肤红润光滑。
神仙湖水、崖畔隙水、万佛寺圣水、千尺雪的溪水都是水胜的组成部分,这真是风生水起好运气。
这里的柿子、核桃、油栗昔日都是朝廷的供品,今日享誉海内外。
历代帝王文人墨客都来这里留下墨宝,清乾隆皇帝有史料记载的就来 32次,胜地、福地、宝地、寂静而神秘。
全村80岁以上的老人能背柴,推车、做针线活。
这里没有地方病,常见病,有些小病也是由于人们生活不注意才偶尔发生的。
天赐的健康长寿,是这里人最自豪的。
这与当地的饮水及负氧离了含量高被城市人号称为“天然氧仓”有很大关系。
玉石庄的村歌《盘山高高》《环境歌》等四首歌曲,体现这里人的胸襟和情怀。
其中的村歌《盘山高高》由乔羽作词,徐沛东作曲,阎维文歌唱。
石趣园的山门采用春秋时代的建筑风格,由花岗岩石砌制而成,这在别处是绝无仅有的,“石趣园”三个大字是由前国防部长张爱萍将军亲笔题写。
第九、十届全国政协委员于庆成的泥塑作品。
把泥塑文化、乡村文化、性文化融为一体,被称为“神绝”,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艺术大师”称号,他的泥塑作品会让你欢呼雀跃。
20余位农村大嫂在于庆成大师手把手的指导下,创作了很多泥塑作品,成为海内外朋友最喜欢的旅游纪念品,同时也改变着村民的物质与精神生活。
玉石庄辖下的万佛寺有1300年历史,其全国最大的西方三圣石雕立佛和10960尊栩栩如生的石佛,佛光普照,给每个参拜的人以吉祥安康。
唐代吴道子的“八十七神仙卷”被玉石庄人大手笔运作,把历史明画恢宏壮观的场面放大50倍,雕刻在神仙湖的坝面上,是世界上最大独幅人物群像石刻岩画,被载入基尼斯记录。
万佛寺盘山万佛寺原名“石佛殿”,位于盘山南坡、石趣园西门。
由照壁、天王殿、铁钟、大雄宝殿等四大部分组成。
盘山万佛寺万佛殿,殿内供奉有中国最大的三圣佛石雕,塑有10960尊佛像。
1993年,韩振带领玉石庄人依托丰厚的文化底蕴,将石佛殿重建于原址西1公里处,并更名为“万佛寺”。
它背依陡峰,下临危崖,是京东、津北惟一的佛、法、僧三士俱全的佛门圣地,数十里外即清晰可见。
“万佛寺”三字为原全国政协副主席、全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所题。
殿内置有全国最大的“西方三圣”石雕立佛,正中为“阿弥陀佛”,高8.1米;左右分别为观世音菩萨和大势至菩萨,高各7.6米。
殿内东北西三面墙壁,自裙墙上缘至顶为万佛壁,有窟式小佛龛10960个,各龛内均置佛像1尊。
1997年,玉石庄人改建石佛殿,增建石佛殿配殿,增建有“万佛寺照壁、天王殿、大雄宝殿及东西配殿,九十九级水音台阶。
”至此,“万佛寺”终于建成。
如今,“万佛寺”已成为天津市佛教协会指定的众信徒开展佛教活动的重要场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