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大洪水原因分析

长江大洪水原因分析
长江大洪水原因分析

年长江大洪水原因分析

————————————————————————————————作者:————————————————————————————————日期:

对1998年特大洪水的反思

摘要:98年长江流域发生特大洪水,给人民生命财产安全造成巨大的威胁,关于98年特大洪水分析其原因有直接原因和间接原因,运用生态学原理加以解释。

关键词:直接原因,间接原因,多效应原理,相互联系原理,勿干扰原理

正文

98年长江流域发生特大洪水,是由于多方面的因素共同造成的,其中降水量异常是洪水爆发的直接原因,其他的原因主要是人为造成的,我们使用生态学三大定律归结起来:

一:直接原因:1998年全球气候异常导致长江流域降水异常

(1)1998年7月中旬开始,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突然南退,位置偏南偏西,这是十分不正常的,造成了长江上游一带暴雨现象发生极为频繁。

1998年6~8月,副高异常强大,脊线位置持续维持偏南、偏西,并且呈稳定的东北一西南走向。这一现象是近40年来罕见的。6月中下旬,副高位置尚属正常,降雨带主要位于长江中下游地区;6月底至7月上旬,副高短暂北抬;从7月中旬开始,副高反常地突然南退,位置异常偏南偏西,并持续稳定了一个多月,使长江上中游地区一直处于西南气流与冷空气交汇处,暴雨天气频繁出现,导致长江上中游洪峰迭起,中下游江湖水位不断攀升。

(2)1998年6月到8月,乌拉尔山、贝加尔湖和鄂霍茨克海三

个地区出现阻塞高压形势,造成西伯利亚的冷空气较易南下。

1998年6~8月长江流域面平均降雨量为670毫米,比多年同期平均值多183毫米,偏多37.5%,仅比1954年同期少36毫米,为本世纪第二位。

长江流域1931-1998年6-8月降水量柱状图(单位:mm)(3)高原积雪偏多。根据气候规律分析,冬春欧亚和青藏高原地区积雪偏多时,东亚季风一般要推迟,夏季季风偏弱,主要雨带位置偏南,长江流域多雨。1997年冬季,青藏高原积雪异常偏多,是影响1998年夏季长江及江南地区降雨偏多的一个重要因素。

二:间接原因

1:多效应原理:我们的任何行动都不是孤立的,对自然界的任何侵犯都具有无数效应,其中许多效应是不可逆。

(1)1997年3月起,热带中、东太平洋海面出现异常增温,至7月,海面温度已超过以往任何时候,持续到次年,由此引起的气候变化已在一些地区显露出来。造成太平洋赤道带大范围内海洋和大气

相互作用后失去平衡而产生的一种气候现象,就是沃克环流圈东移。太平洋表层的热流就转而向东走向美洲最明显的表现是它能使来自东南部海洋上的夏季风强度减弱,造成夏季降雨带的位置偏南,出现南方暴雨成灾。

(2)厄尔尼诺现象造成全球气温异常,98年全球年平均气温达到14.5℃,创下有现代气象记载以来的最高纪录,过高的温度,导致长江源雪线上升,大量的雪水涌入长江,这也是1998年长江洪水爆发的原因之一。

全球气温上升图(美国NASA)

2:相互联系原理:每一种事情无不与其他事物相互联系和相互交融。

(1)80年代,长江流域植被覆盖面积大幅减少,并且长江流域位于亚热带季风区,夏季暴雨多,降水强度大。造成长江流域水土流失严重。

按照80年代中期遥感调查,长江流域水土流失面积近74万平方公里,其中水蚀和风蚀面积达62.22万平方公里,占流域总面积的34.6%,水土流失区土壤年侵蚀总量估计达22.4亿吨左右。

流失的泥沙通过一系列渠道进入江河,淤积的泥沙阻塞的河

道,抬高了河床,导致河流行洪能力减弱,造成泄洪能力减弱。

没有地表植被的覆盖,90%的降水直接进入江河,引起洪峰流量增加迅速,携带大量的泥沙进入河流

(2)中国70%的湖泊分布在长江流域,由于人口增速过快,大量的人口和土地之间发生矛盾,于是出现大量的“围湖造田”、“围湖建房”的现象,使长江流域湖泊面积大量减少,仅鄱阳湖水碾面积由1949年的5000KM2减少至1998年的不到4000KM2,洞庭湖的水面面积由1949年的4200KM2减少至1998年的2691KM2。湖泊、湿地面积的大量减少,降低了湖泊蓄洪能力,使得洪水直接进入江河,造成了特大洪水。

(3)根据《1997年中国环境状况公报》,工业固体废物为10亿吨,生活固体垃圾为14亿吨,其中很大一部分被直接倒入江湖,沿长江而下,随处可见堆积如山的垃圾。垃圾倒入江河,使江河河道变窄,河床提高,淤积堵塞,严重影响河流的行洪能力。

4:勿干扰原理:我们生产的任何物质均不应该对地球生物化学好循环有任何干扰。

大量的生产、生活废弃物倒入江河,使江河的COD含量、含氮量、含磷量升高,江河不能通过自净能力恢复,导致江河中的水生植物疯长,阻塞了河道,使江河的行洪能力下降。

总结

1998年特大洪水给我们带来了巨大的损失,同时也让我们反思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也给环境造成了巨大的破坏,在一次次的灾难的背后,人们应该学会如何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与自然和谐共处。厄

尔尼诺现象,海平面的上升,臭氧层空洞,无一不是大自然对人类的警醒。在众多的灾难过后,我想人们应当渐渐学会与大自然的相处之道,盲目的为追求经济发展而破坏环境无疑是饮鸩止渴。地球资源的有限性要求我们的是不断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而不是无节制的扩大资源的使用量。从另一个来说,也许作为个体你可以在百年后归于黄土,但就整个人类社会发展来说它是渊源流长的,我想我们作为先人我们应该为他们留些什么。

刘靖1014021011

2012年11月25日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