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大洪水原因分析

合集下载

人口资源环境

人口资源环境

环境问题形成的过程
向大自然过多索取资源(资源短缺) 向大自然过多索取资源(资源短缺) 人口过多
超过了自然界的自动调节能力(生态失调) 超过了自然界的自动调节能力(生态失调) 环境问题
排放的废弃物过多
超过了自然界的自然净化能力(环境污染) 超过了自然界的自然净化能力(环境污染)
环境问题两大特点
①全球化。如全球气候变暖,土地荒漠化。 ②迁移性。废气、废水和固体废弃物,在 风力、流水及至人为的作用下,从一个地 区转移到另一个地区,从一国转移到另一 国,由此而产生的越境污染问题日益严重。 世界各地的环境问题:气候变暖、臭氧层 破坏、生物灭种、森林锐减、土地荒漠、 酸雨频繁、大气污染、水污染等。
行进中的世界人口列车
1、人口问题:人口问题自然增长率(人口 、
增长率=人口出生率-人口死亡率)过高,会 不断引发人口与资源、环境、发展之间的 矛盾;而人口自然增长率下降,人口寿命 延长,又会出现人口老龄化问题。 人口增长主要集中在一些发展中国家;欧 洲和北美一些发达国家,人口增长缓慢, 特别是欧洲一些国家,人口已经更接近零 增长甚至负增长。
自然资源 国土面积 矿产资源 耕地面积 森林面积 水资源 总量排序 3 3 4 6 6 从我国部分自然资 源在世界上的排序 上,你获得什么信 息?
总量丰富
“地大物博” 地大物博”
“资源大国” 资源大国”
资源分布
1、石油-主要集中在东北、西北、华北。
2、煤-产量和储量都占世界首位,山西是我国煤的主要产 地。 3、铁矿-分布较为广泛,主要分在在河北、辽宁、四川 4、水能资源-蕴藏量居世界第一位。主要集中在山西、中 南、西北地区。 5、森林资源-主要分布在东北的大、小兴安岭和长白地, 西南的横断山区、雅鲁藏布江和喜马拉雅山。 6、耕地-主要分布在东部的平原地区。 7、草场-主要集中在西部的高原和山地。

长江流域洪涝灾害多发的自然原因是什么

长江流域洪涝灾害多发的自然原因是什么

长江流域洪涝灾害多发的自然原因是什么长江流域洪涝灾害多发的自然原因是什么?据以下详细内容仅供参考。

长江干流宜昌宜宾至宜昌河段习称川江,长1040公里。

宜昌至湖口为中游,长955公里,流域面积68万平方公里。

湖口至出海口为下游,长938公里,流域面积12万平方公里。

历史上我国洪涝灾害十分频繁。

500多年来,长江流域发生过53次大洪水,近50年来每3年就出现一次大涝。

1950—1980年,我国平均每年受涝灾耕地面积达0.1亿公顷,成灾面积0.08亿公顷,粮食损失100亿公斤左右,受灾人口以百万计,造成经济损失平均每年150亿一200亿元。

从80年代以来,洪涝灾害更有发展之趋势,我国长江、黄河、珠江、淮河等七大江河的水灾面积和成灾率都比60年代和70年代有所增加。

1998年夏季,我国发生了历史上罕见的特大洪涝灾害,波及29个省市,特别是长江发生了自1954年以来又一次全流域性大洪水,松花江、嫩江出现超历史记录的特大洪水,致使全国农田受灾面积达3.34亿亩,成灾面积13792亿亩,死亡4150人,直接经济损失2551亿元。

非常感谢大家的收看,为了回报大家长期以来给予的支持与理解,近期我们还会给大家分享一下遭遇水灾该如何逃生的经验,请大家继续支持的其它自然灾害安全小知识。

98年长江特大洪灾成因:-1.自然因素:

98年长江特大洪灾成因:-1.自然因素:

地区 全世界 发达国家 发展中国家 非洲 北美洲 拉丁美洲 亚洲 欧洲 大洋州
出生率 2.2 1.1 2.5 3.8 1.4 2.4 2.2 1.0 1.8
死亡率 0.9 1.0 0.9 1.4 0.9 0.6 0.8 1.1 0.7
自然增长率 1.4 0.1 1.7 2.4 0.6 1.8 1.4 -0.1 1.1
适度发展。
与资源、环境相协调,
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
试一试:
假设今天是国家人口政策宣传日, 你们是宣传人员,根据实际情况,你 能为今日的活动,设计一句宣传语吗?
课堂练习:
1、人口数量的变化,会引发包括(资源)(环境) (经济状况 )及社会变动等方面的一系列变化,可见 人口是( 关键 )因素。
2、目前世界人口已突破( 60 )亿大关,而世界人 口主要集中在一些( 发展中)国家。
围湖造田
PRED问题 矛盾重重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塔里木河的问题
人口增长 水资源、土地资源短缺 无序无节制引水、毁林开荒(人的活动) 塔里木河萎缩、流域内生态环境恶化 影响生活、生产 影响当地经济的发展
怎么解决?——综合治理 即正确处理人口资源环境发展之间的问题
PRED问题
Population 人口增长过快 Resources 自然资源短缺 E nvironment 全球气候变暖、
土地荒漠化、酸雨 Development 当代世界的主题
人与自然关系的几个阶段
1.农业文明早期,人类对自然界的改造能力较为 有限,对自然环境更多采取的是“崇拜,顺从”。
2.农业文明发达时期,人们开始有意识地“改造” 自然,在大地上留下壮观的人文景观,如梯田
3.工业文明时期,人类自由地凭借自己的意志来 “征服”和“改造”自然。

九八年长江流域特大洪水

九八年长江流域特大洪水
一九九八年特大洪灾旳警醒 ——保护我们旳家园
九八年洪水特点
一பைடு நூலகம்水量巨大 二 来势凶猛 三 发生忽然 四 破坏巨大 五 难于防控
洪水巨大旳破坏力
大量建筑物被冲毁
人员大量伤亡
抢险救劫难
九八年洪水灾害成因
气候原因: 1、雨水降得多、降得早 2、遇到厄尔尼诺现象发生(太平洋上旳异常暖流)
人为原因: 1、滥砍滥伐树木,森林被破坏,大山吸水旳 能力降
低(像海绵一样,能够把多旳雨水吸掉,不让它流到河 里)
2、随意围湖造田,使得大湖失去蓄水池作用 3、在河道内乱搞建筑,在河道内乱堆乱丢垃圾,使河 道流通不畅 4、二氧化碳造成旳温室效应,使青藏高原旳冻土破坏 ,泥沙大量下流,阻塞河道。
警醒反思
大自然旳力量是可怕旳,有时极难预测,但我 们还能够做诸多:
1、不要挥霍你旳纸张,因为它是砍伐森林而 来
2、不要挥霍你旳食物,因为它人们可能需要 更多旳田地而围湖造田
3、不要乱扔垃圾,或许太多没人清理旳垃圾 会随风飘扬进入河道
4、你能和我一起想一想吗?看看还有什么方 法能够降低洪水造成巨大旳破坏?

1998年长江特大洪水原因分析

1998年长江特大洪水原因分析

1998年长江特大洪水原因分析从6月中旬起,因洞庭湖、鄱阳湖连降暴雨、大暴雨使长江流量迅速增加。

造成1998年洪水灾害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直接的原因是气候异常,雨水过大.自6月份起,长江流域出现了3次持续大范围的降雨过程.7月份长江中下游水文站的洪水量超过1954年,其中宜昌站1215亿立方米,比1954年多45亿立方米;汉口站1648亿立方米,比1954年多120亿立方米.长江洪水主要发生在中游的江汉平原一带.这里地势低洼,河道弯曲,排洪不畅,又是多路来水汇合的地方,如果各支流同时发生洪水,在这里相遇,必然酿成长江特大洪水灾害.其中最关键性的还是部分蓄洪量比1954年要减少了很多.根据资料1998年的洪水来量约为100亿立方米.而1954年洪水的安全蓄洪量约400多亿立方米,1998年蓄洪总量约为100亿立方米,其中有效蓄洪量估计才50多亿立方米.这时,人们又会提出问题:长江水位抬高是否是由于长江河床的淤积提高了?①关于河床淤积情况为了开发水电资源,我国在许多主要江河的中、上游都兴建了梯级水电站和小水库,这使江河湖泊作为自然生态系统的功能被大大弱化,并造成河湖的天然水面受限、河道淤积加重、河床堤坝争相提高的恶性循等结果.根据长期观测资料显示长江干流河槽基本稳定,但也由于某些因素,局部河段有冲淤变化,最明显的是荆江以下的洪湖河段,这一河段受下荆江栽弯工程影响,因此栽弯河段上有冲刷,河床有淤积现象.②关于湖泊淤积情况近几十年来,由于通江湖泊遭盲目围垦,丧失面积达1200万公顷左右.仅长江原有的22个较大的通江湖泊,都因不合理的围垦开发而减少了576亿立方米的容积.湖泊容积缩小,导致在相同流量的情况下,水位抬高,这种情况下汛期洪水水位一般高于境内地面10米左右,以致险象环生,防不胜防.例如:洞庭湖1949年以来因淤积减少了湖泊容量约为40多亿立方米,由于围垦了1600平方千米,大约减少容量近100亿立方米.鄱阳湖的淤积量很小,但由于围垦1400平方千米,减少湖泊容量约80多亿立方米.湖北省的长江两岸湖泊由于全部封锁,减少面积5700平方千米,1949年以来,湖南、湖北、江西、江苏及安徽五省,因围垦共增加耕地约1400平方千米.根据数据统计,在长江上游100万平方千米的流域范围内,地面固体物质的年均侵蚀量为15.68亿吨,长江干流宜昌站的年均输沙量为5.3亿吨,输移比为0.33.宜昌以下,汉口站的年均输沙量为4.3亿吨,下游大通站为4.68亿吨.宜昌和汉口的差值,主要淤在洞庭湖区,大通站的输沙量,绝大部分流入东海.据研究,森林植被不仅具有很高的经济价值,主要的是具有不可替代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森林对降水的截留率高达12.6%,与无林地相比,可减少地表水流失85.1%,减少土壤冲刷量58%.显然,植被遭破坏的结果,必然使水土流失加剧,河流泥沙量增加,洪枯比加大,径流量减少.水土流失还造成河道和湖泊、水库淤积,使河床抬高,水库库容减小,湖泊萎缩.但多年来,森林采伐与更新比例为11:1.据1957年的调查统计,长江流域森林覆盖率为22%,水土流失面积36.38万平方公里,占流域总面积的20.2%.到1986年,森林覆盖率减少了一半,水土流失面积达到73.94万平方公里,猛增了一倍,占流域总面积的41%.结论:首先,生态破坏严重,尤其是长江上游森林生态系统遭受长期持续的严重破坏,导致大自然的报复.集中表现为在人口急剧增长的情况下,土地资源过度利用和不合理的开发,滥伐森林,使一些河流断流,泉源枯竭,雨季又造成洪水泛滥.第二是,盲目围湖造田,其结果是长江中下游湖泊面积大幅度缩减.其中盲目围湖造田和占用行洪洲滩是长江洪水水位增高的主要原因.第三是,不合理的水利建设对江河产生的负面生态效应不容忽视.大量水利工程破坏了江河的自然生态功能,有可能加剧水灾的危害.建议及希望:1998年长江特大洪水造成了严重的损失,人们付出了很大的代价.一方面固然是由于气候异常,降雨集中所致,但另一方面我们也要充分正视生态破坏严重、江湖淤积、围湖造田和水利设施薄弱等问题.这不能不引起人们的反思.⑴保护生态,刻不容缓.生态破坏是洪水危机的元凶之一.缓解洪水危机的根本措施是植树造林、保护湿地、控制水土流失.⑵另一方面还要强调充分利用土地资源,在土地利用上,我们一方面要大力加强管理,在工业、交通、建设和兴建住宅时,尽量节约用地,合理开发利用土地资源.在发展农业生产时,要充分发挥现有耕地生产潜力和防治水土流失的基础上,积极稳妥地开发利用宜荒地,沿海滩等各种土地资源,禁示糊乱围湖造田,占用行洪洲滩.⑶在西部大开发中,保护自然环境与生态平衡.结合实际情况对长江全流域进行综合治理,协调人和自然的关系,从而提高国土环境质量,使长江流域实现可持续发展.98长江洪水29个省市自治区遭受洪灾1998年洪水造成3004人死亡、2.23亿人受灾。

长江洪水是怎么来的?长江本无水患,为什么现在洪灾越来越严重?

长江洪水是怎么来的?长江本无水患,为什么现在洪灾越来越严重?

长江洪水是怎么来的?长江本无水患,为什么现在洪灾越来越严重?今天,我们来讲一讲长江流域的环境史,长江发源于青藏高原,长江的源头有沱沱河、当曲和楚玛尔河。

长江全长6300多公里,是世界第二长河,湖北宜昌以上为长江上游,湖北宜昌至江西湖口为长江中游,江西湖口以下至入海口为长江下游。

长江是自西向东流的河流,我们都知道,地球上同一纬度位置的地方,气候、降水量都差不多,环境差异较小,而同一经度的地方,环境差异则比较大,长江的上游、中游和下游,正好是在同一纬度位置上,因此,长江不同江段的洪水,几乎都是同时的。

我国的地形图我国有三大自然区,东部季风区、西北干旱半干旱区和青藏高寒区,长江主要流经青藏高寒区和东部季风区,每年的6月中旬,来自北方的冷空气与来自南方的暖空气在长江中下游一带相遇,形成江淮准静止锋,长江中下游地区出现持续的阴雨天气,称之为“梅雨”,梅雨主要是太平洋暖湿气流带来的。

与此同时,印度洋上的暖湿气流,也能够穿越喜马拉山脉和横断山脉的峡谷、河谷地带,深入影响到我国的西南地区,我国的西南地区是太平洋暖湿气流与印度洋暖湿气流的交汇地带,西南地区的降雨量也集中在夏季。

四川盆地多山脉,容易形成地形雨,山地年降水量可达1500毫米以上,四川盆地的降雨也集中在夏季。

每年的6月至7月,气温升高,我国的青藏高原,有大量的冰川融化,青藏高原上的冰雪在夏季融化,也会增加长江的径流量。

因此,长江不同江段的洪水,几乎都是同时的,这就是长江洪水的自然来源。

地球上的水循环第一:长江流域生态环境变迁史我国的森林资源十分的丰富,先秦时期,我国的森林覆盖率高达49.6%,长江流域与珠江流域分布有大量的亚热带、热带常绿阔叶林,黄河流域则分布有大量的暖温带落叶阔叶林。

如果,我们生活在先秦时期,来到华北平原,会发现这里有大量的原始森林和鹿、虎、狼等野生动物,战国时期,黄河并未筑堤,也未形成“悬河”,当然,这并不表明黄河的洪水不会泛滥,当时的黄河在华北平原频繁改道,这并不影响人类的生活,到了战国中期,黄河中下游地区才开始大规模筑堤。

98年长江大洪水原因分析

98年长江大洪水原因分析

对1998年特大洪水的反思摘要:98年长江流域发生特大洪水,给人民生命财产安全造成巨大的威胁,关于98年特大洪水分析其原因有直接原因和间接原因,运用生态学原理加以解释。

关键词:直接原因,间接原因,多效应原理,相互联系原理,勿干扰原理正文98年长江流域发生特大洪水,是由于多方面的因素共同造成的,其中降水量异常是洪水爆发的直接原因,其他的原因主要是人为造成的,我们使用生态学三大定律归结起来:一:直接原因:1998年全球气候异常导致长江流域降水异常(1)1998年7月中旬开始,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突然南退,位置偏南偏西,这是十分不正常的,造成了长江上游一带暴雨现象发生极为频繁。

1998年6~8月,副高异常强大,脊线位置持续维持偏南、偏西,并且呈稳定的东北一西南走向。

这一现象是近40年来罕见的。

6月中下旬,副高位置尚属正常,降雨带主要位于长江中下游地区;6月底至7月上旬,副高短暂北抬;从7月中旬开始,副高反常地突然南退,位置异常偏南偏西,并持续稳定了一个多月,使长江上中游地区一直处于西南气流与冷空气交汇处,暴雨天气频繁出现,导致长江上中游洪峰迭起,中下游江湖水位不断攀升。

(2)1998年6月到8月,乌拉尔山、贝加尔湖和鄂霍茨克海三个地区出现阻塞高压形势,造成西伯利亚的冷空气较易南下。

1998年6~8月长江流域面平均降雨量为670毫米,比多年同期平均值多183毫米,偏多37.5%,仅比1954年同期少36毫米,为本世纪第二位。

长江流域1931-1998年6-8月降水量柱状图(单位:mm)(3)高原积雪偏多。

根据气候规律分析,冬春欧亚和青藏高原地区积雪偏多时,东亚季风一般要推迟,夏季季风偏弱,主要雨带位置偏南,长江流域多雨。

1997年冬季,青藏高原积雪异常偏多,是影响1998年夏季长江及江南地区降雨偏多的一个重要因素。

二:间接原因1:多效应原理:我们的任何行动都不是孤立的,对自然界的任何侵犯都具有无数效应,其中许多效应是不可逆。

长江洪涝灾害原因及治理

长江洪涝灾害原因及治理

长江洪涝灾害原因及治

公司内部档案编码:[OPPTR-OPPT28-OPPTL98-OPPNN08]
长江洪涝灾害的原因及治理措施
自然原因:
1、流域广、支流多,降水丰,干流汛期长,水量大
2、河道弯曲,泥沙淤积,流水不畅
人为原因:
1、上中游山区滥伐森林,植被破坏,水土流失严重
2、围湖造田,使湖泊面积缩小,调蓄洪水能力减弱
综合治理措施:(学生讨论小结)
1、加固江防大堤
2、兴建分洪蓄洪工程
3、修建一些水库、
4、重点治理荆等一些河段
5、建设一些大型的水利枢纽工程
6、在长江上游大力植树造林种草、保持水土,禁止乱砍滥伐森林、滥垦草地、过度放牧、破坏生态环境
7、禁止人们围湖造田等
8、教育人们退耕还林、还草、还湖、
综合治理措施:
上游:营造长江中上游水土保持林;修建水库
中游:重点整治荆江河段,截弯取直;退耕还湖;
兴建水库及分洪蓄洪工程
下游:加固江防大堤;疏浚河道
刘振南
永州市双牌一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年长江大洪水原因分析
————————————————————————————————作者:————————————————————————————————日期:
对1998年特大洪水的反思
摘要:98年长江流域发生特大洪水,给人民生命财产安全造成巨大的威胁,关于98年特大洪水分析其原因有直接原因和间接原因,运用生态学原理加以解释。

关键词:直接原因,间接原因,多效应原理,相互联系原理,勿干扰原理
正文
98年长江流域发生特大洪水,是由于多方面的因素共同造成的,其中降水量异常是洪水爆发的直接原因,其他的原因主要是人为造成的,我们使用生态学三大定律归结起来:
一:直接原因:1998年全球气候异常导致长江流域降水异常
(1)1998年7月中旬开始,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突然南退,位置偏南偏西,这是十分不正常的,造成了长江上游一带暴雨现象发生极为频繁。

1998年6~8月,副高异常强大,脊线位置持续维持偏南、偏西,并且呈稳定的东北一西南走向。

这一现象是近40年来罕见的。

6月中下旬,副高位置尚属正常,降雨带主要位于长江中下游地区;6月底至7月上旬,副高短暂北抬;从7月中旬开始,副高反常地突然南退,位置异常偏南偏西,并持续稳定了一个多月,使长江上中游地区一直处于西南气流与冷空气交汇处,暴雨天气频繁出现,导致长江上中游洪峰迭起,中下游江湖水位不断攀升。

(2)1998年6月到8月,乌拉尔山、贝加尔湖和鄂霍茨克海三
个地区出现阻塞高压形势,造成西伯利亚的冷空气较易南下。

1998年6~8月长江流域面平均降雨量为670毫米,比多年同期平均值多183毫米,偏多37.5%,仅比1954年同期少36毫米,为本世纪第二位。

长江流域1931-1998年6-8月降水量柱状图(单位:mm)(3)高原积雪偏多。

根据气候规律分析,冬春欧亚和青藏高原地区积雪偏多时,东亚季风一般要推迟,夏季季风偏弱,主要雨带位置偏南,长江流域多雨。

1997年冬季,青藏高原积雪异常偏多,是影响1998年夏季长江及江南地区降雨偏多的一个重要因素。

二:间接原因
1:多效应原理:我们的任何行动都不是孤立的,对自然界的任何侵犯都具有无数效应,其中许多效应是不可逆。

(1)1997年3月起,热带中、东太平洋海面出现异常增温,至7月,海面温度已超过以往任何时候,持续到次年,由此引起的气候变化已在一些地区显露出来。

造成太平洋赤道带大范围内海洋和大气
相互作用后失去平衡而产生的一种气候现象,就是沃克环流圈东移。

太平洋表层的热流就转而向东走向美洲最明显的表现是它能使来自东南部海洋上的夏季风强度减弱,造成夏季降雨带的位置偏南,出现南方暴雨成灾。

(2)厄尔尼诺现象造成全球气温异常,98年全球年平均气温达到14.5℃,创下有现代气象记载以来的最高纪录,过高的温度,导致长江源雪线上升,大量的雪水涌入长江,这也是1998年长江洪水爆发的原因之一。

全球气温上升图(美国NASA)
2:相互联系原理:每一种事情无不与其他事物相互联系和相互交融。

(1)80年代,长江流域植被覆盖面积大幅减少,并且长江流域位于亚热带季风区,夏季暴雨多,降水强度大。

造成长江流域水土流失严重。

按照80年代中期遥感调查,长江流域水土流失面积近74万平方公里,其中水蚀和风蚀面积达62.22万平方公里,占流域总面积的34.6%,水土流失区土壤年侵蚀总量估计达22.4亿吨左右。

流失的泥沙通过一系列渠道进入江河,淤积的泥沙阻塞的河
道,抬高了河床,导致河流行洪能力减弱,造成泄洪能力减弱。

没有地表植被的覆盖,90%的降水直接进入江河,引起洪峰流量增加迅速,携带大量的泥沙进入河流
(2)中国70%的湖泊分布在长江流域,由于人口增速过快,大量的人口和土地之间发生矛盾,于是出现大量的“围湖造田”、“围湖建房”的现象,使长江流域湖泊面积大量减少,仅鄱阳湖水碾面积由1949年的5000KM2减少至1998年的不到4000KM2,洞庭湖的水面面积由1949年的4200KM2减少至1998年的2691KM2。

湖泊、湿地面积的大量减少,降低了湖泊蓄洪能力,使得洪水直接进入江河,造成了特大洪水。

(3)根据《1997年中国环境状况公报》,工业固体废物为10亿吨,生活固体垃圾为14亿吨,其中很大一部分被直接倒入江湖,沿长江而下,随处可见堆积如山的垃圾。

垃圾倒入江河,使江河河道变窄,河床提高,淤积堵塞,严重影响河流的行洪能力。

4:勿干扰原理:我们生产的任何物质均不应该对地球生物化学好循环有任何干扰。

大量的生产、生活废弃物倒入江河,使江河的COD含量、含氮量、含磷量升高,江河不能通过自净能力恢复,导致江河中的水生植物疯长,阻塞了河道,使江河的行洪能力下降。

总结
1998年特大洪水给我们带来了巨大的损失,同时也让我们反思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也给环境造成了巨大的破坏,在一次次的灾难的背后,人们应该学会如何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与自然和谐共处。


尔尼诺现象,海平面的上升,臭氧层空洞,无一不是大自然对人类的警醒。

在众多的灾难过后,我想人们应当渐渐学会与大自然的相处之道,盲目的为追求经济发展而破坏环境无疑是饮鸩止渴。

地球资源的有限性要求我们的是不断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而不是无节制的扩大资源的使用量。

从另一个来说,也许作为个体你可以在百年后归于黄土,但就整个人类社会发展来说它是渊源流长的,我想我们作为先人我们应该为他们留些什么。

刘靖1014021011
2012年11月25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