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二章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孟子两章语文教案范文模板

孟子两章语文教案范文模板

一、教案基本信息教案名称:《孟子两章》语文教案课时安排:2课时年级学科:八年级语文教学目标:1. 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2. 理解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的含义。

3. 分析孟子的论证方法和思路。

4. 培养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

教学重点:1. 课文的朗读和背诵。

2. 理解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的含义。

3. 分析孟子的论证方法和思路。

教学难点:1. 课文的朗读和背诵。

2. 理解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的含义。

教学准备:1. 课文文本。

2. 相关背景资料。

3. 多媒体教学设备。

二、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回顾《孟子》一书的背景和特点。

2. 导入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孟子两章。

二、自主学习(15分钟)1. 学生自主朗读课文,注意语音语调和停顿。

2. 学生自主翻译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三、合作探究(20分钟)1. 学生分组讨论,共同分析课文的论证方法和思路。

2. 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四、课堂小结(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2. 强调课文的朗读和背诵的重要性。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5分钟)1. 教师检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记忆情况。

2. 导入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深入分析孟子两章。

二、课堂讲解(15分钟)1. 教师讲解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的含义。

2. 教师分析孟子的论证方法和思路。

三、课堂练习(20分钟)1. 学生进行课堂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2. 教师点评练习结果,及时给予指导和鼓励。

四、课堂小结(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2. 强调课文的朗读和背诵的重要性。

五、课后作业1. 完成课后练习题。

2. 预习下一节课的内容。

六、板书设计1. 板书课文的和作者。

2. 板书课文中重要的词语和句子。

3. 板书孟子的论证方法和思路。

七、教学反思1. 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总结经验和不足。

2. 教师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

《孟子》两章教案

《孟子》两章教案

《孟子》两章教案下面是小编整理提供的《孟子》两章教案,欢迎阅读与参考。

《孟子》两章教案(一)教学目的1.理解古代哲人的思想。

2.顺畅朗读、背诵文育课文。

3.积累文言词汇。

4.学习古人说理论证的方法。

重点难点1.重点:(1)顺畅朗读、背诵文言课文。

(2)积累文言词汇。

2.难点、学习古人说理论证的方法。

教学时间:四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预习1.朗读课文,尽量能琅琅上口。

2.查字典、看课文注释,试翻译〈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二、导入1.作家作品简介。

〈孟子二章〉选自〈孟子·公孙丑〉,题目是编者加的。

孟子(约前372一前289),名轲,字子舆,邹(今山东邹县)人,战国时期,思想家、教育家,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地位仅次于孔子,后世常以“孔孟”并称。

他生活在兼并战争激烈的战国中期,政治上主张“法先王”。

在孔子的“仁”学基础上,提出了系统的“仁政”学说,主张行“仁政”以统一天下,曾游说梁、齐等诸侯国君,均不见用。

退而与弟子万章、公孙丑等著书立说。

其言论和行动的记载,保存在〈孟子〉一书中。

此书不仅是儒家的重要学术著作,也是我国古代极富特色的散文专集。

其文气势充沛,感情洋溢,逻辑严密;既滔滔雄辩,又从容不迫;尤长于譬喻,用形象化的事物与语言,说明复杂的道理。

对后世散文家韩愈\柳宗元、苏轼等影响很大。

2.解题。

本文是一篇短论,论述了战争中民心背向的问题,指出民心所向,是战争胜负的主要因素,突出“人和”在战争胜负中的决定性作用,体现了孟子的“仁政”思想。

三、正课1.朗读课文(老师范读,学生齐读,要注意正音,读得顺畅)2、请学生翻译第1段,注意以下词语的解释。

天时不如地利:天时,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

地利,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

不如,比不上。

地利不如人和:人和,指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孟子用“天时”“地利”“人和”来概括有利于作战的各种客观条件和主观条件。

3.请学生翻译第2段,注意以下词语的解释。

《孟子两章》教案(详案)

《孟子两章》教案(详案)

《孟子两章》教案(详案)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1.1 教学目标了解孟子的生平及其思想背景。

分析并理解《孟子》两章的主要观点和论据。

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掌握基本的文言文阅读技巧。

培养批判性思维和口头表达能力。

1.2 教学内容孟子简介:生平、思想背景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孟子》两章:选定两章进行深入学习和讨论。

文言文阅读技巧:推测词义、分析句子结构、理解修辞手法等。

第二章:教学方法与手段2.1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孟子的生平及其思想背景。

互动讨论法:分组讨论,引导学生思考和分析《孟子》两章的观点。

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的文言文句子,培养阅读技巧。

2.2 教学手段投影仪:展示孟子生平图片、文言文文本等。

白板:记录学生讨论的重点和问题。

教学PPT:提供相关资料和阅读材料。

第三章:教学步骤与活动3.1 导入播放孟子生平介绍的视频,激发学生的兴趣。

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孟子被认为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3.2 学习孟子生平及思想背景讲解孟子的生平,包括他的家庭、学术成就等。

分析孟子的思想背景,如战国时期的特点、儒家思想的发展等。

3.3 深入解读《孟子》两章学生自读选定的两章,理解主要观点和论据。

分组讨论,引导学生深入分析两章的内容和孟子的思想。

3.4 学习文言文阅读技巧讲解推测词义的方法,如根据上下文、词性等。

分析句子结构,讲解常见的句式和修辞手法。

第四章:教学评估与反馈4.1 课堂讨论评估观察学生在课堂讨论中的表现,评估他们的思考和分析能力。

记录学生的讨论重点和问题,以便进行后续的教学调整。

4.2 阅读理解评估设计相关的阅读理解题目,评估学生对《孟子》两章的理解程度。

学生提交阅读笔记或小论文,评估他们的阅读和分析能力。

第五章:教学延伸与拓展5.1 对比学习引导学生对比孟子的思想与其他儒家学者的观点,如孔子、荀子等。

分析孟子的思想在后世的影响,如宋明理学等。

5.2 实地考察组织学生参观孟子纪念馆或相关历史遗址,加深对孟子思想的理解。

孟子二章教学设计方案

孟子二章教学设计方案

1. 知识与技能目标:(1)了解孟子的生平、思想及其在中国古代哲学史上的地位;(2)掌握孟子“性善论”的基本观点,理解其内涵;(3)学会分析、归纳孟子思想中的道德观念、政治主张等。

2. 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阅读、讨论、思考等方式,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2)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哲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3)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增强团队合作意识。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培养学生对孟子思想的尊重和认同,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2)激发学生对古代哲学的兴趣,提高文化素养;(3)培养学生具有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1)孟子“性善论”的基本观点及其内涵;(2)孟子思想中的道德观念、政治主张等。

2. 教学难点:(1)理解孟子“性善论”的内涵;(2)分析孟子思想中的道德观念、政治主张。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播放孟子生平简介视频,激发学生学习兴趣;(2)提问:孟子在中国古代哲学史上的地位是怎样的?2. 课堂讲授(1)孟子“性善论”的基本观点及其内涵①讲解孟子“性善论”的基本观点;②分析孟子“性善论”的内涵;③引导学生思考:孟子“性善论”的意义是什么?(2)孟子思想中的道德观念、政治主张①介绍孟子思想中的道德观念;②讲解孟子政治主张的内涵;③引导学生思考:孟子思想对当代社会的启示是什么?3. 小组讨论(1)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针对孟子“性善论”的内涵进行讨论;(2)每个小组选出代表,分享讨论成果。

4. 总结与拓展(1)教师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2)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孟子思想应用于现实生活中?(3)布置课后作业:阅读《孟子》选段,撰写一篇心得体会。

四、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讨论、提问等表现;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课后作业的质量;3. 考试成绩:通过考试检测学生对孟子思想的理解程度。

孟子二章教案模板

孟子二章教案模板

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孟子》两章,了解孟子的思想观点,积累文言词语,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合作、讨论、探究等方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领悟孟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观点,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理解孟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观点,积累文言词语。

2. 教学难点:对文章重点语句的理解,提高朗读、背诵能力。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介绍孟子及其《孟子》的背景。

(2)提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2. 自主学习(1)学生阅读《孟子》两章,理解文意。

(2)学生圈点勾画重点词语,积累文言词语。

3. 小组合作(1)小组讨论孟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观点。

(2)小组代表分享讨论成果,教师点评。

4. 课堂讲解(1)教师针对学生讨论中的问题进行讲解。

(2)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文章结构,总结文章中心论点。

5. 朗读与背诵(1)学生齐读《孟子》两章,注意停顿和轻重音。

(2)教师挑选精彩片段,让学生进行背诵。

6. 拓展延伸(1)让学生结合自身实际,谈谈对“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理解。

(2)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撰写一篇关于孟子思想的感悟。

四、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合作交流能力。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的课后作业,了解学生对孟子思想的理解程度。

3. 考试成绩:通过单元测试,评估学生对《孟子》两章的掌握程度。

孟子二章优秀教案及反思(精选7篇)

孟子二章优秀教案及反思(精选7篇)

孟子二章优秀教案及反思(精选7篇)孟子二章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⑴积累古汉语知识。

⑴体会骈句的表达效果。

⑴在理解的基础上,赏析课文、背诵课文。

2、过程与方法:了解孟子的思想及政治主张,理清论证思路,诵读中体会其流畅雄辩的论证风格,培养学生的分析归纳能力和思考、辩论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帮助学生体会孟子民本思想及忧患意识的进步意义,让学生懂得“人和”、“忧患”的实质及重要性,从而培养他们的个人道德修养。

【教学重点】1、理解文章的中心论点。

2、理清文章的论证思路及结构。

3、积累古汉语基础知识。

【教学难点】了解、学习孟子文章雄辩的语言风格。

【教学准备】1、布置学生课前预习:⑴了解孟子和《孟子》;⑴查工具书扫清文字障碍。

2、教师准备相关课件。

(预习检查题及学习要点板书)3、课文的朗读磁带。

【教学方法】朗读法,学生自主探究讨论与老师讲解相结合。

【教学课时】3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节〖教学内容检查预习,扫清文字障碍,积累古汉语基础知识。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谁能告诉我晋代文学家陶渊明的读书习惯是什么吗?(生:好读书,不求甚解。

)可是我们这些做学生的能用这种习惯来学文言文吗?(生:不能)对,陶渊明他是大文学家,文学基础好,理解能力强,而且他本人又不想考科举,所以他读书只需汲取文章中的思想精华就行了。

而我们就不行了,我们是学生,既需要提高我们的文化素养,又必须参加文化考试,所以积累汉语基础知识,特别是古汉语基础知识,更是必要的。

为了帮助大家学好《〈孟子〉二章》,课前,我布置了预习,这节课,我们就来检查一下大家的预习情况。

二、出示课件,检查学生自学情况1、学生分小组口头交流自己的预习情况。

(了解孟子和《孟子》,交流不认识的字和不理解的词)2、听课文朗读磁带,了解句读,并给下列黑体字注音。

(课件)米粟(sù)亲戚畔之(pàn)域(yù)舜(shùn)畎亩(quǎn)傅说(yuè)胶鬲(gé)百里奚(xī)孙叔敖(áo)法家拂士(bì)3、抽生读文,教师做朗读点拨,如“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孟子两章》教案(详案)

《孟子两章》教案(详案)

《孟子两章》教案(详案)第一章:导入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孟子》的作者、背景及地位。

2. 引导学生产生对《孟子》的阅读兴趣。

教学内容:1. 介绍孟子及其思想。

2. 简述《孟子》的主要内容。

3. 强调《孟子》在中华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地位。

教学活动:1. 教师简要介绍孟子及其思想。

2. 学生分享对《孟子》的了解和兴趣。

3. 教师总结并导入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第二章:孟子简介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孟子的生平事迹。

2. 让学生了解孟子的思想特点。

教学内容:1. 孟子的生平事迹。

2. 孟子的思想特点。

教学活动:1. 教师讲解孟子的生平事迹。

2. 学生分享对孟子生平事迹的理解。

3. 教师总结并讲解孟子的思想特点。

第三章:《孟子》的经典名句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孟子》中的经典名句。

2. 让学生体会孟子的思想智慧。

教学内容:1. 选取《孟子》中的经典名句。

2. 解读并讲解经典名句的含义。

教学活动:1. 教师展示《孟子》中的经典名句。

2. 学生分享对经典名句的理解。

3. 教师讲解经典名句的含义及启示。

第四章:孟子的仁爱思想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孟子的仁爱思想。

2. 引导学生践行仁爱精神。

教学内容:1. 孟子的仁爱思想。

2. 仁爱思想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活动:1. 教师讲解孟子的仁爱思想。

2. 学生分享对仁爱思想的理解。

3. 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如何在现实生活中践行仁爱精神。

第五章:孟子的义利观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孟子的义利观。

2.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义利观。

教学内容:1. 孟子的义利观。

2. 正确义利观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活动:1. 教师讲解孟子的义利观。

2. 学生分享对义利观的理解。

3. 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如何树立正确的义利观以及在现实生活中如何应用。

第六章:孟子的道德修养观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孟子的道德修养观。

教学内容:1. 孟子的道德修养观。

2. 良好道德修养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孟子两章教学设计(精选10篇)

孟子两章教学设计(精选10篇)

孟子两章教学设计(精选10篇)孟子二章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理解文章的观点及作者的论证思路。

2、体会骈句的表达效果。

3、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课文。

重难点分析:1、找出文章的中心论点2、理清文章采用“逐层深入论证”的结构。

(怎样分析本文写了什么。

明确:要找出全文的中心论点,应该先分清层次,再概括出层意,进而帮助学生从整体上认识这一结构特点,最后看本文统领全文的关键句是什么。

)导入新课:同学们,知道这个成语么?(揠苗助长),什么意思?(比喻不顾事物的发展规律,急于求成,反把事情弄坏)这里还有一句名言:“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你们懂得它的意思吗?说说。

(学生说不上,老师就析题:施行仁政的人就会很多人帮助,不施行仁政的人很少有人帮助他)你们知道它们的出处么?它们出自《孟子》。

今天,我们就来学《〈孟子〉二章》中的第一篇文章。

教学过程:一、作者介绍:孟子生活在社会不安、人民生活十分痛苦的战国时代,面对这样—个社会现实,孟子最早提出了“民贵君轻”、“与民同乐”,反对不义的战争,主张施“仁政”。

二、学法指导:孟子的文章逻辑严密而富有辞采,必须熟读才能有所领会。

诵读首先要读准字音,其次要读准确句子的节奏。

三、理解文意:1、学生听课文录音,勾画出重点字词(粟、“畔”通“叛”:背叛)2、初读课文,勾画出难以理解的句子。

(小组讨论解决疑问,重点强调几个词语的活用:环、域、固、威、顺)3、教师小结:请指出句子的含义:a、“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b、“夫”c、“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4、整体感知全文:你认为孟子想阐述什么问题?你的理由是什么?争论(整体感知这个环节,我可以这样提问么?请指教)5、辨析学生提出的中心论点,局部分析,明确作者的思路。

第一段:开篇两句谈的是什么问题?提出了什么观点?(战争中的攻守问题,提出了具备什么条件才最有利于攻守的观点,即要具备“人和”这个条件)第二段:本段谈了什么内容?和第一自然段有关系么?(举例说明“天时不如地利”,论证第一段的前部分内容)第三段:本段谈了什么内容?和课文的前面部分有关系么?(举例说明“地利不如人和”,论证第一段的后部分内容)第四段:作者为什么认为“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本段的目的是什么?(“人和”才是最有利的作战条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孟子二章教学目标:1.积累常见文言词语和名言警句。

2.了解《孟子》散文的特点,理解孟子的政治主张。

3.学习古人说理论证的方法,品味对比、排比等修辞的表达效果。

4.建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感受“大丈夫”的优秀品质。

5.理解“生于优患,死于安乐”的含义。

增强忧患意识,以乐观的态度对待生活。

作家作品:孟子(约前372一前289),名轲(kē),字子舆,邹(现在山东邹城)人,战国时期思想家、教育家。

孔子之后儒家的主要代表人物。

孟子最早提出了“民贵君轻”的主张,呼呼各国诸侯重视人民的作用,反对残暴之君,反对不义战争。

孟子曾周游列国,不为诸侯所用,退而与弟子发挥孔子的学说,被推尊为“亚圣”。

《孟子》是孟子及其门人所作,儒家经典之一,共七篇,包括《梁惠王》《公孙丑》《勝文公》《离娄》《万章》《告子》《尽心》,是儒家的重要学术著作。

其内容包括孟子的言行、政治学说以及哲学、伦理、教育思想等学术问题的论争。

由于其文章巧于论辩,语言流畅,善于运用比喻、排比、夸张等修辞手法,富有文采和感染力,对于后代的散文有较大的影响。

《富贵不能淫》选自《孟子・膝文公下》,在这篇文章中,孟子提出“大丈夫之道”表现为“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其本质是对内心的仁、义、礼的坚守。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选自《孟子·告子下》,是一篇论证严密、雄辩有力的说理散文,由造就人才类推到治国的道理,最后得出“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的结论。

古汉语知识:一、通假字1.往之女家(女:同“汝”,你)2曾益其所不能(曾:同“增”,增加)3.困于心,衡于虑(:同“横”,梗塞、不顺)4人则无法家拂士(拂:同“弼”,读“bì”,辅佐)二、一词多义发1舜发于畎亩之中(起,被任用)2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发出)戒:1往送之门,戒之(告诚)②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谨慎)居①居天下之广居(居住)2居天下之广居(住所)之母命之(代词,她,代指女儿)2住送之门(动词,去、到)三,古今异义1.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古义:真正、确实。

今义:诚实、真诚)2.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古义准则、标准。

今义:正直,正义等)3,管夷吾举于士(古义:狱官。

今义:士兵、士官)4.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古义:代词,这。

今义:判断动词)四、词类活用1.富贵不能淫(“淫”:动词的使动用法,使…惑乱、使……迷惑)2.贫贱不能移(“移”:动词的使动用法,使改变、使……动摇)3.威武不能屈(“屈”: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屈服)4.必先苦其心志(“苦”: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痛苦)5.劳其筋骨(“劳”: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劳累)6.饿其体肤(“饿”: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饥饿)7.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空乏”: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受到贫困之苦。

“乱”: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乱)8.所以动心忍性(“动”:动词的使动用法,使……惊惊动。

“忍”: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坚忍)五、古汉语句式倒装句例:舜发于畎亩之中(状语后置,是“舜于畎亩之中发”的倒装。

句意:舜在田地之中被起用。

)翻译下列句子1.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翻译:发起怒来,诸侯们都会害怕;安静下来,天下就会平安无事2.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能屈。

翻译:富贵不能使他骄奢淫逸,贫贱不能使他改变节操,威武不能使他屈服意志。

3.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翻译:内心困惑,思虑堵塞,然后才能振作奋发有为:(一个人的想法)表现在脸色上,流露在言谈中,然后才能被人们了解。

4.人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翻译;在国内如果没有有坚持法度的大臣和辅佐君主的贤士,在在国外如果没有敌对的国家和外来的祸患,国家常会因此灭亡。

主题思想《富贵不能淫》一文论述了大丈夫的优秀品质。

“大丈夫”在在古代是对品德高尚、节操俊迈的人的尊称。

真正的大丈夫应该表现为“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其本质是对内心的仁、义、礼的坚守。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我们每个中国人的行为准则。

在现实生活中,面对金钱利益的诱惑,不乱其心;在危及国家民族利益的时刻,我们要敢于挺身而出,不怕牺牲,做一个真正的大丈夫。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作者先列举六位经过贫困、挫折的磨炼,终于担任重大任务的名人的事例,说明忧患可以激励人奋发有为。

接着,作者从一个人的发展、一个国家的兴亡两个不同的角度进一步论证忧患则生、安乐则亡的道理。

最后水到渠成,得出“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的结论。

这篇短文阐述了造就人才和治理国家的问题,指出“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深刻道理。

写作特点《富贵不能淫》1.语言含著幽默,讽刺深刻尖锐。

孟子通过言“礼”来引出女子出嫁时母亲的嘱咐,进而得出“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的结论,借此讽刺公孙行、张仪之流不以正义为标准,而是以顺从为原则,是在行“妾妇之道”。

2.运用排比,增强文章的气势和感染力。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形成排比,气势磅礴,铿锵有力,具有极强的感染力,成为千古名言。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1.层层推进,结构严密。

孟子为了论证“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观点,先列举历史上由卑微到显贵的人物为例,说明人要有所作为,成就大业,就必须先在生活、思想和行为等方面都经受一番艰难甚至痛苦的磨炼,并由此引申开去,进一步从理论上加以说明这个道理。

接着文章将论证个別事例转向一般事例,由个人身世浮沉的角度上升到国家生死存亡的高度,论述了人常常处在困境,才能不断奋发;国家如果没有忧患,则往往会灭亡,自然地得出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观点,既催人奋发,又警钟长鸣。

如此层层推进,步步深入,结构严密、紧凑,一气贯穿,浑然一体。

2.善用修辞,气势磅礴。

本文编者加的题目“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本身就是对比和对偶。

以论点为题,文章自然眉目分明,主旨显豁,而用对比修辞,论点更鲜明。

本文还多处运用排比的修辞。

如第一段概括列举6位名人的事例时,连用了5个“举”和6个“于”,介绍他们经过种种磨炼之后终于干出了一番大事业,名垂青史,从而较好地论证了“生于忧患”的观点。

而第二段的6个“其”字表明了“上天”为了磨炼、锻造可以担当大任的一代圣君或一代贤臣的良苦用心。

层层的排比句式极有气势,如长河大浪,磅礴而来,咄咄通人,横行无阻。

不仅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量,更使人读来欲罢不能、欲忘不得,给人以深刻的启示。

思考探究题一:孟子为什么认为公孙衍、张仪不配称为大丈夫?在孟孟子心目中,什么样的人才是真正的大丈夫?【参考答案1孟子通过言“礼”来引出女子出嫁时母亲的嘱附,由此得出“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

讽刺公孙衍、张仪之流不以正义为标准,而是以顺从为原则,是在行“妾妇之道”。

他们以自己的喜怒哀乐行事,挑起天下战争,这是崇尚强权,极端的个人主义;他们不以正义为标准,不以天下太平为己任,不以百姓幸幸福为理想。

因此,孟子认为公孙衍、张仪不配称为大丈夫。

在孟子心目中,他认为能做到“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坚守自己内心的仁、义、礼的道德高尚、节操高洁的人才是真正的大丈夫。

题二:结合课文内容说说你对“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的理解,并另举一两个事例来证明这一观点。

【参考答案】我认为,人要有所作为,就必须先在生活、思想和行为等方面都经受一番艰难甚至痛苦的磨炼。

就像课文中所论述的,人处于逆境中,才能“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列举事例一:春秋时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的故事是“生于优患”最好的阐释。

那时,勾践屈服求和屈身事吴,卧薪尝胆,又经“十年生聚,年数训”终于转弱为强,起兵灭掉吴国,成为一代霸主。

列举事例二:人们往往会在安逸享乐中消磨了意志,最终“死于安乐”。

这方面的例子莫过于闯王李自成了。

1644年春,闯王攻入北京,以为天下已定,大功告成,于是开始在北京城中享受安乐,“日日过年”,结果一败涂地。

题三《孟子》文章以雄瓣见长,大量使用排比句,气势非凡。

从课文中举两三个例子做具体分析。

【参考答案〕举例一:“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形成排排比,论述了大丈夫的优秀品质,即富贵不能使之骄奢淫逸,贫贱不能使之改移节操,威武不能使之屈服意志。

气势磅礴,铿锵有力,具有极强的感染力,成为千古名言。

举例二:“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连用了5个“举”和6个“于”,列举了历史上的6个名人,说明他们都都出身卑微、经过种种磨炼之后终于都干出了一番大事业,名垂青史,气势磅礴,铿锵有力,从而较好地论证了“生于忧患”的观点。

接轨演练一、阅读《富贵不能淫》一文,完成1-4题。

1.解解释下面加点的词语。

(1)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2)往送之门,戒之日()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译文:(2)高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成武不能屈。

译文:3.文中大丈夫“独行其道”的“道”指的是4.谈谈公孙衍、张仪非大丈夫的原因。

答二、阅读下面【甲【乙】两段文字,完成第1—4题。

【甲】《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乙】孙叔敖、沈尹茎相与友。

叔叔敖游于郢①三年,声问不知,修行不闻②。

沈尹茎谓孙叔敖曰:“说义③以听,方术④信行,能令人主上至于王,下至于霸,我不若子也。

耦世接俗⑤,说义调均,以适主心,子不如我也。

子何以不归耕乎?吾将为子游。

”沈尹茎游于郢五年,荆王欲以为令尹,沈尹茎辞日:“期思⑥之鄙人有孙叔敖者,圣人也。

王必用之,臣不若也。

”荆王于是使人以王與⑦”迎叔敖.以为令尹,十二年而庄王⑧霸。

此沈尹茎之力也。

功无大乎进贤。

(节选自《吕氏春秋·不苟论》)【注】①:古代楚国都城。

②声问不知,修行不闻:名声不为人所知,美德不为人了解。

(③说义:陈说道理。

④方术:所持方策。

⑤耦世接俗:随顺社会,附和世俗。

⑥期思:孙叔敖的故乡。

⑦與:车。

⑧庄王:中国春秋时期楚国君主,春秋五霸之一,又称称荆庄王。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以王舆迎叔敖以衾拥覆B.期思之鄙人有孙叔敖者辍耕之垄上C.征于色所恶有甚于死者D.吾将为子游士士卒多为用者2.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1)舜发于畎亩之中发:(2)荆王欲以为令尹为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语句。

(1)所以动心忍性翻译:(2)此沈沈尹茎之力也翻译:4.【甲】文中孟子认为避免国家灭亡的条件是【乙】文中强调国君成就霸业的重要因素是《孟子》二章参考答案1.(1)诚:真正,确实。

(2)戒:告诚。

2.(1)发起怒来,诸侯们都会害怕;安静下来,天下就会平安无事。

(2)富贵不能使他骄奢淫逸,贫贱不能使他改变节操,威武不能使他屈服意志。

3.大丈夫所坚持的原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