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生物氧化
第六章 生物氧化

基本内容, 教学手段和时间分配第六章生物氧化第一节概述一、生物氧化的定义物质在生物体内进行的氧化称生物氧化,主要指糖、脂肪、蛋白质等在体内分解时逐步释放能量,最终生成CO2和H2O的过程。
其中有相当一部分能量可使ADP 磷酸化生成ATP,供生命活动之需,其余能量主要以热能形式释放,可用于维持体温。
二、生物氧化的化学本质与特点(一)本质:生物氧化是发生在生物体内的氧化还原反应 , 因而具有氧化还原反应的共同特征。
并且物质被氧化时总伴随能量的释放。
(二)特点:生物氧化是在活细胞内进行的 , 它与体外氧化相比又有许多不同的特点 :1 、有机物在生物体内完全氧化与在体外燃烧而被彻底氧化 , 在本质上是相同的 ,最终的产物都是 CO2和 H2O, 同时所释放能量的总值也相等;2 、生物氧化在常温、常压、接近中性的 pH 和多水环境中进行;是在一系列酶、辅酶和中间传递体的作用下逐步进行的;3 、氧化反应分阶段进行 , 能量逐步释放 , 既避免了能量骤然释放对机体的损害 , 又使得生物体能充分、有效地利用释放的能量;4 、生物氧化过程中释放的化学能通常被偶联磷酸化反应所利用 , 贮存于高能磷酸化合物 ( 如 ATP) 中 , 当生命活动需要时再释放出来。
三、生物氧化的方式:生物氧化是在一系列氧化 - 还原酶催化下分步进行的。
每一步反应,都由特定的酶催化。
在生物氧化过程中,主要包括如下几种氧化方式:( 1 )脱氢( 2 )加水( 3 )加氧( 4 )失电子第二节电子传递链细胞内的线粒体是生物氧化的主要场所,主要功能是将代谢物脱下的成对氢原子通过多种酶及辅酶所组成的传递体系的传递,最终与氧结合生成水。
这一系列酶和辅酶按一定顺序排列在线粒体内膜上成链状结构,又由于此过程与细胞呼吸有关,所以称为呼吸链(respiratory chain)又称电子传递链(electron transfer chain)。
•呼吸链的组成及作用机理线粒体呼吸链可拆分成四个具有传递电子功能的酶复合体,分别是:酶复合体Ⅰ、Ⅱ、Ⅲ、Ⅳ:它们分别是NADH-泛醌还原酶,琥珀酸-泛醌还原酶,泛醌-细胞色素C还原酶,细胞色素C氧化酶。
(生物科技行业类)生物氧化的特点及介绍

第六章生物氧化第一节概述一、生物氧化的意义生物机体在生命过程中需要能量,如生物合成、物质转运、运动、思维和信息传递等都需要消耗能量,这些能量从哪里来呢?能量的来源,主要依靠生物体内糖、脂肪、蛋白质等有机化合物在体内的氧化。
有机物质在生物细胞内氧化分解,最终彻底氧化成二氧化碳和水,并释放能量的过程,称为生物氧化。
生物氧化是在细胞中进行的,所以生物氧化又称为细胞呼吸。
生物氧化为机体生命活动所需要的能量。
真核生物细胞的生物氧化在线粒体中进行,原核生物细胞,生物氧化在细胞质膜上进行。
二、生物氧化的特点生物氧化与体外物质氧化或燃烧的化学本质是相同的,最终产物是二氧化碳和水,所释放的能量也相等。
但生物氧化与非生物氧化所进行的方式不同,其特点为:1、生物氧化在细胞内进行,是在体温和接近中性PH和有水的环境进行的,是在一系列酶、辅酶和传递体的作用下逐步进行的,每一步反应都放出一部分能量,逐步释放的能量的总和与同一氧化反应在体内进行是相同。
这样不会因氧化过程中能量骤然释放,体温突然上升而损害机体,而且释放的能量也能有效地利用。
2、生物氧化过程所释放的能量通常先贮存在一些高能化合物如ATP中,ATP相当于生物体内的能量转运站。
3、有机化合物在体内外是碳在氧中燃烧,产生二氧化碳,而生物氧化是通过羧酸脱羧作用产生二氧化碳。
第二节线粒体氧化体系生物体内存在多种氧化体系,其中最重要的是存在与线粒体中线粒体氧化体系。
此外还有微粒体氧化体系、过氧化体氧化体系、细菌的生物氧化体系等。
一、呼吸链的概念在生物氧化过程中,代谢物的氢由脱氢酶激活,脱下来的氢经过几种传递体的传递,将电子传递到细胞色素体系,最后将电子传递给氧,活化的氢(H+)和活化的氧(O2-)结合成水,在这个过程中构成的传递链称为电子传递链,或呼吸链。
二、呼吸链的组成构成呼吸链的成分有20多种。
大致可将它们分成五类。
即以NAD+或NADP+为辅酶的脱氢酶类;以FAD或FMN为辅基的黄素蛋白酶类;铁硫蛋白类;泛醌和细胞色素类。
第六章生物氧化

琥珀酸
琥珀酰CoA合成酶
底物水平磷酸化的反应
§1 生成ATP的氧化磷酸化体系
二、氧化磷酸化将氧化呼吸链释能与ADP磷酸 化生成ATP偶联
(一)氧化磷酸化偶联部位在复合体Ⅰ、Ⅲ、 Ⅳ内
推测氧化磷酸化的偶联部位
测定P/O比值 自由能变化 (⊿Gº‘=-nF⊿Eº’)
1. 测定P/O比值 是指代谢物在线粒体氧化时, 以每消耗1mol氧原子所消耗无机磷的mol数(或 ADP数),即生成ATP的mol数。
产 生 的 CO2 、 H2O 由 物 质 中 的 碳和氢直接与氧
结合生成。
生物氧化的一般过程
糖原
甘油三脂
蛋白质
葡萄糖
脂酸+甘油 乙酰CoA
氨基酸
TAC
CO2 2H
ADP+Pi ATP 呼吸链 H2O
§1 生成ATP的氧化磷酸化体系
一、氧化呼吸链是一系列有电子传递功能的氧化还 原组分
二、氧化磷酸化将氧化呼吸链释能与ADP磷酸化生 成ATP偶联
1. 复合体Ⅰ作用是将NADH中的电子传递给泛醌 2. 复合体Ⅱ功能是将电子从琥珀酸传递到泛醌 3. 泛醌 4. 复合体Ⅲ功能是将电子从还原型泛醌传递给细
胞色素c 5. 复合体Ⅳ将电子从细胞色素C传递给氧
1. 复合体Ⅰ作用是将NADH中的电子传 递给泛醌(ubiquinone)
NADH 它是由NAD+接受多种代谢产物脱氢得 到的产物。NADH所携带的电子是线粒体 呼吸链主要电子供体之一。
功 能:
复合体Ⅰ 复合体Ⅱ
2e QH2
复合体Ⅲ
QH2
(一)氧化呼吸链由4种具有传递电 子能力的复合体组成
1. 复合体Ⅰ作用是将NADH中的电子传递给泛 醌
人民卫生出版社《生物化学》第六章 生物氧化

⊿Gº’ = -nF ⊿Eº'
n:传递电子数;F:法拉第常数
➢ 合成1摩尔ATP 需能量约30.5kJ
偶联部位
NADH~CoQ CoQ~Cytc Cyta-a3~O2
电位变化 (∆E0')
0.36V 0.21V 0.53V
自由能变化 (∆G0')
69.5KJ/mol 40.5KJ/mol 102.3KJ/mol
三、NADH和FADH2是呼吸链的电子供体
1、NADH氧化呼吸链 NADH →复合体Ⅰ→CoQ →复合体Ⅲ→Cyt c →复合体Ⅳ→O2
2、琥珀酸氧化呼吸链 琥珀酸 →复合体Ⅱ →CoQ →复合体Ⅲ→Cyt c →复合体Ⅳ→O2
呼吸链各组分的排列顺序的实验依据
➢ 标准氧化还原电位 ➢ 特异抑制剂阻断 ➢ 还原状态呼吸链缓慢给氧 ➢ 将呼吸链拆开和重组
生物氧化与体外氧化之不同点
生物氧化
➢ 反应环境温和,酶促反应逐步进 行,能量逐步释放,能量容易捕 获,ATP生成效率高。
体外氧化
➢ 能量突然释放。
➢ 通过加水脱氢反应使物质能间接 获得氧;脱下的氢与氧结合产生 H2O,有机酸脱羧产生CO2。
➢ 物质中的碳和氢直接氧 结合生成CO2和H2O 。
生物氧化的一般过程
胞液侧 4H+
2H+ 4H+ Cyt c
+
+++++ +
++
+
Q
Ⅰ
--
NADH+H+
NAD+
Ⅱ
-
延胡索酸
琥珀酸
Ⅳ
Ⅲ- - -
第六章 生物氧化

转运机制不同! 转运机制不同!
转运机制 :
α-磷酸甘油穿梭(脑、骨骼肌) 磷酸甘油穿梭( 磷酸甘油穿梭 骨骼肌)
FADH2 2 ATP 分子葡萄糖氧化生成36分子 (1酸-天冬氨酸穿梭 肝 心肌) 苹果酸 天冬氨酸穿梭 (肝、心肌
NADH+H+ 3 ATP
O2 CO2和H2O ADP+Pi
能量
ATP
热能
二、生物氧化的一般过程
糖原 三酯酰甘油 蛋白质 氨基酸
葡萄糖
脂酸+甘油 脂酸 甘油
乙酰CoA 乙酰CoA
呼吸链 ATP
CO2
TAC
2H
H2O
氧化 磷酸化
ADP+Pi
三、生物氧化特点
一般规律:加氧、脱氢、失电子等; 一般规律:加氧、脱氢、失电子等; 最终产物: 最终产物:CO2,H2O和释放能量 和释放能量 反应:温和,释能:逐步; 反应:温和,释能:逐步; 加水脱氢反应:物质间接获氧,增加脱氢。 加水脱氢反应:物质间接获氧,增加脱氢。
ADP
~P
生物体内能量的储存和利 用都以ATP为中心。 为中心。 用都以 为中心
思考题:
呼吸链概念? 呼吸链概念? 氧化磷酸化概念? 氧化磷酸化概念? 氧化磷酸化抑制剂有哪些?作用部位? 氧化磷酸化抑制剂有哪些?作用部位?
谷氨酸
H
谷草转 氨酶
O -OOC-CH2-CH2-C-COO-
NADH +H+
α-酮戊二酸 酮戊二酸
OH
NAD+
苹果酸
胞液
苹果酸-α苹果酸 酮 戊二酸 转运体
-OOC-CH 2-C-COO H
基质
ATP的生成和利用 ATP
第6章 生物氧化

功能:将电子从细胞色素 传递给 传递给O 功能:将电子从细胞色素C传递给 2
1 ADP和ATP的调节作用 和 的调节作用 ADP增高 增高/ATP降低 增高 降低 ADP降低 降低/ATP升高 降低 升高 2 甲状腺激素(促进) 甲状腺激素(促进) 甲亢病人基础代谢率高(活化 甲亢病人基础代谢率高(活化ATP酶) 酶 促进氧化磷酸化 抑制氧化磷酸化
46
3 氧化磷酸化的抑制剂
52
磷酸甘油脱氢酶
磷酸甘油穿梭 肌肉,神经) (肌肉,神经)
苹果酸-天冬氨酸甘油穿梭(肝脏,心脏) 苹果酸 天冬氨酸甘油穿梭(肝脏,心脏) 天冬氨酸甘油穿梭
苹果酸
1分子葡萄糖有氧氧化 分子葡萄糖有氧氧化 肌肉和神经组织中生成36ATP 肌肉和神经组织中生成 心脏和肝脏中生成38ATP 心脏和肝脏中生成
4
生物氧化的特点
生物氧化与体外燃烧的比较
生物氧化 反应条件 反应过程 能量释放 CO2生成方式 温 和 (体温、pH近中性) 体温、pH近中性) 逐步进行的酶促反应 逐步进行 (化学能、热能) 化学能、热能) 有机酸脱羧 体外燃烧 剧 烈 (高温、高压) 高温、高压) 一步完成 瞬间释放 (热能) 热能) 碳和氧结合
29
生物氧化产物2 生物氧化产物
第一条呼吸链: 第一条呼吸链: NADH氧化呼吸链 氧化呼吸链
CytC
复合体Ⅰ 复合体Ⅰ
复合体Ⅲ 复合体Ⅲ
复合体Ⅳ 复合体Ⅳ
第六章 生物氧化

化学渗透假说简单示意图
线粒体内膜
线粒体基质
ADP
H2O
ATP
化 学 渗 透 假 说
化学渗透假说详细示意图
胞液侧 H+
H+ H+ Cyt c
+
+++++ +
++
+
线粒体内膜
Q
F
Ⅰ
Ⅱ
-
-
Ⅳ
0
- Ⅲ---
--
NADH+H+ NAD+
延胡索酸 琥珀酸
H2O 1/2O2+2H+
基质侧
ADP+Pi
-
F1
ATP
H+
ATP合酶的分子结构
线粒体膜间隙 线粒体内膜
线粒体基粒
第六章 生物氧化
一、概述
生物氧化-有机物质在生物体内的氧化分解。
生物氧化的两大体系: 线粒体生物氧化体系:产能 非线粒体生物氧化体系:生物转化 主要解毒,参与代谢物、药物及 毒物的清除、排泄
非线粒体生物氧化:生物转化 主要功能:解毒 超氧化物歧化酶(SOD )
清除体内的超氧离子(O2﹣)
2O2﹣+ 2H+ SOD H2O2 + O2 过氧化氢酶 H2O + O2
1.以下有关生物氧化的叙述有误的是 ( )。
A.生物氧化是有机物质在生物体内的氧 化分解过程;
B.生物氧化的两大体系是:线粒体生物 氧化体系及非线粒体生物氧化体系;
C.生物氧化过程ATP在人体内的生成方式 有底物磷酸化和氧化磷酸化;
生物化学第六章 生物氧化(共77张PPT)

O O- P
O-
O O P O-
O-
NH2
N
N
焦磷酸
ATP(三磷酸腺苷) 千卡/摩尔
O O- P
O-
O O- P
O-
O O- P
O-
NN OCH2 O
HH
H
H
OH OH
(3)烯醇式磷酸化合物
COOH O CO PO CH2 O
磷酸烯醇式丙酮酸
千卡/摩尔
2.氮磷键型
O
NH
PO
C NH O
N CH3 C H 2C O O H
利用专一性电子传递抑制剂选择性的阻断呼吸 链中某个传递步骤,再测定链中各组分的氧化-还原 状态情况,是研究电子传递中电子传递体顺序的一 种重要方法。
2、常用的几种电子传递抑制剂及其作用部位
(1)鱼藤酮、安密妥、杀粉蝶菌素:其作用是阻断电子在NADH— Q还原酶内的传递,所以阻断了电子由NADH向CoQ的传递。
3.生成二氧化碳的氧化反应
(1)直接脱羧作用 氧化代谢的中间产物羧酸在脱羧酶的催化下,直接
从分子中脱去羧基。例如丙酮酸的脱羧。 (2)氧化脱羧作用
氧化代谢中产生的有机羧酸(主要是酮酸)在氧化脱
羧酶的催化下,在脱羧的同时,也发生氧化(脱氢)作用。 例如苹果酸的氧化脱羧生成丙酮酸。
第二节、生物能及其存在形式
4、复合体Ⅳ: 细胞色素c氧化酶
功能:将电子从细胞色素c传递给氧
复合体IV
还原型Cytc → CuA→a→a3→CuB
→O2
其中Cyt a3 和CuB形成的活性部位将电子交给O2。
复 合 体 Ⅳ 的 电 子 传 递 过 程
Cytc
e-
胞液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六章生物氧化一、名词解释1.生物氧化biological oxidation2.呼吸链respiratory chain3.P/O值4.氧化磷酸化 oxidative phosphorylation5.底物水平磷酸化6.高能化合物7.解偶联剂uncoupler 8. ATP合酶ATP synthase 9.化学渗透假说chemiosmotic hypothesis 10. 磷酸肌酸creatine phosphate 11.呼吸控制率12. 寡霉素敏感(授予)蛋白二、填空1. 由_____和_____按一定顺序组成的整个体系位于线粒体内膜, 通常称为呼吸链。
2. 生物氧化的主要产物是_____、_____、_____。
3. 线粒体外NADH经穿梭到达线粒体内,借助于穿梭系统有_____和_____。
4. 底物脱下一对H,经NADH呼吸链氧化产生_____分子ATP;经琥珀酸呼吸链氧化产生____分子ATP.5. 生物氧化的根本意义在于_____而_____是生物体内的直接能源。
6. 线粒体内两条重要的呼吸链为_____和_____,两条呼吸链的汇合点是_____。
7. 体内ATP生成的方式有两种,即_____和_____。
8. 细胞色素属于_____蛋白,其辅基是含_____的衍生物,在呼吸链中排列顺序是_____。
9. 氧化磷酸化抑制剂主要有二类,一类为_____,另一类是_____。
10. 细胞色素aa 3又称为_____。
11. 氰化物或CO中毒是由于电子传递链由_____到_____被阻断。
12. 胞液内产生的NADH是通过_____或_____穿梭作用将其所带的H转移至_____内氧化,产生_____分子ATP。
13. NADH可在细胞内的_____和_____内产生,在_____内氧化并产生ATP。
14. NADH呼吸链中氧化磷酸化发生的部位是在_____之间;_____之间;_____•之间。
15. 体内CO2的生成是通过_____。
三.选择题A型选择题1. 解偶联剂的作用是_____。
A.抑制e传递过程B.抑制呼吸链氧化过程中伴有磷酸化反应C.•抑制底物磷酸化过程 D.抑制H+的传递 E.抑制e由细胞色素aa3传给O2。
2. 生物体内最主要的直接供能物质是______。
A.ADPB.ATPC.磷酸肌酸D.GTPE.GDP3. 氧化磷酸化偶联部位______。
A.NADH→CoQB.CytC→CoQC.NADH→FMND.CytC 1→CytcE.Cytc→Cytaa34. 呼吸链各组分中唯一能激活氧的是______。
A.细胞色素aa3B.辅酶QC.细胞色素bD.细胞色素CE.细胞色素C15. 细胞色素氧化酶是______。
A.CytbB.CytcC.Cytc1D.Cytaa 3E.CoQ6. 氧化磷酸化发生的部位是______。
A.胞液B.线粒体C.胞液和线粒体D.微粒体E.内质网7. 生物氧化的根本意义在于______。
A.产生ATP,为体内提供直接能源B.使底物脱H,氧化生成H2OC.•有机酸脱羧产生CO2 D.产生热量,维持体温 E.进行氧化磷酸化8. 细胞色素属于______。
A.单纯蛋白B.无机物C.铁硫蛋白D.含Fe 3+蛋白E.含铁卟啉的结合蛋白9. 组成呼吸链各种成分的特点是______。
A.各成分与线粒体内膜结合较疏松B.各成分按功能需要相互联系构成复合物C.各成分均为水溶性物D.各成分均为递H体E.各成分均为递e体10. 氰化物阻断呼吸链的机理是______。
A.与辅酶Q结合而影响电子的传递B.抑制电子由Cytaa3向氧的方向传递醌C.降低线粒体内膜对质子的通透性D.抑制e由NADH到Cytc之间的传递E.抑制氧化磷酸化偶联11. 测定线粒体内物质氧化的P/O比值的意义是______。
A.推测氧化磷酸化中,每消耗1摩尔原子磷所产生的ATP的摩尔数B.推测抑制剂对呼吸链抑制部位及作用机理C.计算氧化磷酸化中氧的消耗量D.大致推测氧化磷酸化偶联部位E.以上都不是12. 在生物氧化的产物中,能导致生物膜损害的是______。
A.H2OB.H2O2C.CO2D.NADHE.NADPH13. 生物体内参与H2O2代谢的酶有______。
A.6-磷酸葡萄糖脱氢酶B.黄素酶C.过氧化物酶和超氧化物歧化酶D.谷氨酸脱氢酶E.苯丙氨酸羟化酶14. ATP分子中高能磷酸键能储于______。
A.肌酸磷酸B.GTPC.UTPD.CTPE.ADP15. 下面关于电子传递的叙述,哪个是正确______。
A.在电子从NAD+传至CoQ过程中不产生ATPB.正常情况下,线粒体内膜的电子传递与磷酸化偶联C.在三羧酸循环中,从α-酮戊二酸脱下的一对H通过呼吸链氧化,其P/O•为2D.各种细胞色素在传递e至O2时,均可产生1分子ATP •E.电子传递链可逆16. 线粒体外NADH(H+)经苹果酸穿梭作用进入线粒体氧化其P/O值是______。
A.OB.1C.2D.3E.417. CO、氰化物中毒是抑制了哪种细胞色素递e______。
A.CytaB.CytbC.CytcD.Cytaa3E.CytC118. ATP的化学本质是______。
A.核苷B.核苷酸C.糖类D.核酸E.磷酸19. 调节氧化磷酸化速率的主要因素是______。
A.还原当量的来源是否充分B.氧C.ADPD.电子传递链的数目E.底物进入传递链的部位20. 高能磷酸键不存在于______。
A.磷酸烯醇式丙酮酸B.肌酸磷酸C.腺苷三磷酸D.腺苷二磷酸E.腺苷单磷酸21. 氧化磷酸化生成的ATP进入胞质的方式是______。
A.单纯扩散B.促进扩散C.主动运转D.ATP循环E.穿梭作用22. 下列有关NADH的叙述哪些是不正确______。
A.可在线粒体中形成B.可在胞质中形成C.在线粒体中氧化并产生ATPD.在胞质中氧化并产生ATPE.又称还原当量23. 肝细胞液内NADH通过何种机制转入线粒体内氧化______。
A.α-磷酸甘油穿梭B.苹果酸穿梭C.柠檬酸-丙酮酸循环D.•草酰已酸-丙酮酸穿梭E.苹果酸-草酰乙酸穿梭24.关于生物氧化时能量的释放,错误的是A.生物氧化过程中总能量变化与反应途径无关B.生物氧化是机体生成ATP的主要来源方式C.线粒体是生物氧化和产能的主要部位 D.只能通过氧化磷酸化生成ATP E.生物氧化释放的部分能量用于ADP的磷酸化25.研究呼吸链证明A.两条呼吸键的汇合点是CytC B.呼吸键都含有复合体ⅡC.解偶联后,呼吸链就不能传递电子了D.通过呼吸链传递1个氢原子都可生成3分子的ATP E.辅酶 Q是递氢体26.下列是关于氧化呼吸键的正确叙述,但例外的是A.递氢体同时也是递电子体 B.在传递氢和电子过程中,可偶联ADP磷酸化 C.CO可使整个呼吸链的功能丧失 D.呼吸键的组分通常按EO’值由小到大的顺序排列 E.递电子体必然也是递电子体27.电子按下列各式传递,能偶联磷酸化的是A. Cytc→ Cytaa3CoQ→ Cytb C.Cytaa3→ 1/2O2D.琥珀酸→ FAD E.以上都不是28.以下是关于P/O比值的正确叙述,但例外的是A.每消耗1原子氧所消耗的无机磷的原子数 B.每消耗1原子氧所消耗的ADP的分子数 C.测定某底物的P/O比值,可推断其偶联部位 D.每消耗1分子氧能生成的ATP的分子数 E.Vitc通过CytC进人呼吸链,其P/O比值为1 29.关于化学渗透假说,错误的叙述是A.必须把内膜外侧的H+通过呼吸链泵到膜内来 B.需要在线粒体内腰两侧形成电位差 C.由 Peter Mitchell首先提出 D.H+顺浓度梯度由膜外回流时驱动 ATP 的生成 E.质子泵的作用在于贮存能量30.符合ATP合酶的叙述是A.其F O组分具有亲水性 B.该酶又可称为复合体VC. F1和 F O组分中都含有寡霉素敏感蛋白 D.F1仅含有α、β、γ 3种亚基E.以上都不是31.在调节氧化磷酸化作用中,最主要的因素是A.FADH2 B.O2 C. cytaa3 D.[ ATP]/[ ADP] E.NADH 32.在胞液中,乳酸脱氢生成的NADHA.可直接进人呼吸链氧化B.在线粒体内膜外侧使α-磷酸甘油转变成磷酸二羟丙酮后进入线粒体C.仅仅需要内膜外侧的磷酸甘油脱氢酶的催化后即可直接进入呼吸链D.经α-磷酸甘油穿梭作用后可进入琥珀酸氧化呼吸链E.上述各条都不能使胞液中NADH进入呼吸链氧化33.符合高能磷酸键的叙述是A.含高能键的化合物都含有高能磷酸键B.含高能磷酸键的分子中有一个键能特别高的磷酸键C.有高能磷酸键变化的反应都是不可逆的D.高能磷酸键只能通过氧化磷酸化生成E.以上都不正确34.体内有多种高能磷酸化合物,参与各种供能反应最多的是A.磷酸肌酸 B.三磷酸腺苷 C.PEP D.UTP E.GTPB型题A.线粒体基质B.线粒体内膜C.线粒体内膜颗粒(三分子体)头部D. 线粒体内膜颗粒底部1. 电子传递链位于2. 三羧酸循环的酶类位于3. ATP合成部位4. Fo亚基位于X型1.下列各条属于生物氧化特点的是A.能量是逐步释放的 B.是在有水的环境中进行的C.生物氧化可以发生在线粒体内 D. Cypt450也能参与生物氧化反应2.研究证明,ATP在能量代谢中的特点是A.其化学能可转变成渗透能和电能 B.主要在氧化磷酸化过程中生成ATPC.生成、贮存、利用和转换都以ATP为中心D. 体内合成反应所需的能量只能由ATP直接提供四、问答题1. 试写出NADH呼吸链的排列顺序,并指出ATP偶联部位。
2. 简述ATP在机体内的生理作用3. 简述氧化磷酸化速度调节因素的调节作用参考答案一、名词解释1. 有机物在体内氧化生成H2O和CO 2并释放能量的过程。
又称为细胞呼吸。
2. 呼吸链,在生物氧化过程中,代谢物脱下的 2 H,经过多种酶和辅酶催化的连锁反应逐步传递,最终与氧结合生成水。
由于该过程与细胞呼吸联系紧密,故称此传递键为呼吸链。
3. 指生物氧化中,每消耗1摩尔原子氧所消耗无机磷的摩尔原子数,称P/O比值。
4. 指底物脱H,经呼吸链氧化为H 2 O ,同时伴有磷酸化生成ATP,•这种氧化与磷酸化偶联称为氧化磷酸化。
5. 底物脱H或脱H2O,分子内部能量重排布,产生高能键,转给ADP,生成ATP的过程。
6. 含有高能键的化合物,该高能键可随水解反应或基团转移反应放出大量的自由能。
7. 使氧化与磷酸化偶联脱节的物质,称解偶联剂。
其基本作用在于,经呼吸链泵出的H+不经F O质子通道,而通过其它途径返回线粒体基质,破坏了电化学梯度,ATP合成被抑制。
8. 此酶是氧化磷酸化的结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