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让学生在语文教学中享受美的教育.doc
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感知美和激发学生的审美情趣

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感知美和激发学生的审美情趣语文教学只有引导学生发现自然美、认识人物美、体会人情美、欣赏艺术美,才能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使学生在美的殿堂里生情悟道,对所学知识愉悦耳目触发情思,从而形成整体创造能力,进而提高语文教学质量。
更能通过美感、审美、美学等教育,来建构学生人格,让学生在浓郁的美育环境中,感知美,欣赏美,追求美,学习做完美的人。
1.在课内阅读教学中,开掘教材丰富的美育资源1.1 开掘课文中的自然美我们通常把山光水色等大自然中存在的美,称之为自然美。
作家在文艺作品中所描绘的自然景物,不仅再现了客观存在的自然美,而且也表达了作家的审美观点。
反映自然美的作品,在中学语文课文中,占有一定的数量。
朱自清的《春》,老舍的语文论文《济南的冬天》,峻青的《海滨仲夏夜》,刘增山的《秋魂》,毛泽东的《沁园春·雪》等,这些作品犹如一幅幅色彩绚丽的画卷,生动地再现了壮丽的祖国河山和鸟语花香的大自然景色。
这类写景作品易于理解,学生也喜爱阅读。
1.2 开掘课文中的创造美中学语文教材中有很多显示劳动人民伟大创造力的作品,或古或今,或园林或建筑,都写得极富魅力,从一个重要方面展示了劳动创造美。
如《中国石拱桥》、《雄伟的人民大会堂》、《故宫博物院》、《苏州园林》等,作者以渊博的知识、娴熟的文笔、高超的美学眼力,在介绍中国的园林、建筑、文物的同时,也无不渗透着赞叹之情,讴歌人民的劳动美、创造美。
读这些作品,有一种很高的美感享受,在享受的同时,心头对劳动和劳动人民的赞颂之情和民族自豪感也会油然而生。
1.3 开掘课文中的艺术美艺术美最容易唤起读者的美感许多课文是文学作品,都是内容和形式结合得较好的优秀之作。
课本所选的古代写景诗词,艺术性很高,常用一两个诗名就画出一幅鲜明的图画,造成一个令人难忘的美好的境界。
如马致远《天净沙、秋思》,杨万里的《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杜甫的《望岳》,还有上面提到的一些诗作等等,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让学生仔细领略、欣赏这种经过作者加工改造了的自然美——艺术美。
如何在教学中注重引导学生审美教育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如何在教学中注重引导学生审美教育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如何注重引导学生的审美教育?审美教育是一项重要的教育任务,在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注重引导学生的审美教育,培养学生精神生活和文化素养。
下面将从课程设置、课堂教学、实践活动三个方面来探讨如何在教学中注重引导学生的审美教育。
一、课程设置应注重审美教育学校应该通过课程设置来注重审美教育,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接受审美教育的熏陶。
应该将艺术、文学等课程纳入学校的课程设置之中,让学生能够在学习中接触不同的文学和艺术形式,开阔学生的视野和宽度。
由于国家教育体系和课程规划的限制,学校在安排主要科目时也可以在课程内容上注重审美教育,如语文、历史和社会课等,在教学中加入审美教育的元素,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受到审美的魅力和力量。
二、课堂教学应注重引导学生的审美教育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各种审美因素的渗透和运用。
通过适当的引导,教师可以将自己的审美经验和观点融入课堂教学中,让学生领会到不同的审美感受。
同时,教师还可以利用文献资料、音乐、影像等资源,引导学生感受自然、艺术、人文等领域的美感,提高学生鉴赏能力。
在教学中,教师应该借助互联网等多种手段,让学生有机会接触到各类审美材料和形式,加深学生对审美的认知和理解。
三、实践活动应注重培养学生审美能力实践活动是创造和体验美的过程,在培养学生审美能力方面占据重要的位置。
学校可以定期开展各种实践活动,如美术、音乐、文学活动等,让学生有机会参与其中,体验美的魅力。
在活动中,学生会接触到各种不同的文艺形式,感受到各种不同的审美因素,不仅能够增强学生的审美能力,而且能够提高学生对文学和艺术的兴趣和喜爱度。
总之,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注重引导学生的审美教育,从课程设置、课堂教学、实践活动等多种方式入手,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文化素养。
这不仅是学校的一项重要任务,更是为了让学生在成长中更好地理解和体验世界,更好地面对未来生活和工作挑战的必由之路。
小学语文教育中美育教育的实施与效果

VS
美育教育与小学语文教育密切相关, 二者相互促进。美育教育可以通过艺 术手段和审美活动,丰富小学语文教 育的内容和形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 趣和积极性。同时,小学语文教育也 可以为美育教育提供丰富的素材和载 体,促进学生审美素养的全面提升。
美育教育在小学语文教育中的重要性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想象力的拓展
美育教育有助于学生在语文学习中 拓展想象空间,丰富想象内容,提 高想象能力。
批判性思维的培养
学生在语文学习中,通过对文本的 深入分析和评价作者观点,能够培 养批判性思维和独立思考能力。
学生心理健康的促进
情感的疏导
美育教育有助于学生在语文学习 中抒发内心情感,缓解心理压力
,保持心理健康。
THANKS
运用生动的教学语言、形象的教学手段( 如多媒体、图片等),营造美的课堂氛围 ,让学生在愉悦的环境中学习。
通过朗读和背诵优美的诗文,让学生感受 语言的韵律美、意境美,提高语言感受力 和表达力。
课外阅读中的美育拓展
01
推荐优秀读物
向学生推荐适合年龄段的优秀 读物,引导他们阅读具有审美 价值的文学作品,拓宽审美视
美育教育可以通过对中华优秀文化艺术的 传承和弘扬,增强学生的文化自觉和文化 自信,培养学生的民族精神和爱国情怀。
03
小学语文教育中美育教育 的实施途径
课堂教学中的美育渗透
03
挖掘教材中美育因素
创设美的教学情境
强化朗读和背诵
通过分析课文中的自然美、社会美、艺术 美等元素,引导学生感受美的存在,培养 审美情趣。
鉴赏美的能力
学生能够在欣赏文学作品 的过程中,鉴别和评价不 同风格、流派和时代的美 。
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一直被认为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之一。
审美能力不仅是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还能促进他们的创造力、想象力和表达能力的发展。
本文将介绍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1. 引导学生接触文学作品文学作品是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重要途径。
教师可以选择经典文学作品,如诗歌、散文、小说等,引导学生细读、欣赏和理解作品。
同时,教师还应该鼓励学生多读各类文学作品,培养他们对文字的感受力和鉴赏能力。
2. 提倡创作与表达学生的审美能力可以通过创作与表达得到锻炼。
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设计各种写作任务,如写景、写人、写事等,激发学生的创作潜能。
同时,教师还可以组织各类朗诵、演讲比赛,鼓励学生展示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艺术才能。
3. 培养学生欣赏文化艺术的兴趣学生对文化艺术的欣赏能力也是培养审美能力的重要方面。
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参观美术馆、博物馆、剧院等文化艺术场所,让学生亲身感受艺术的魅力。
同时,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观看优秀的文艺演出,如音乐会、戏剧表演等,拓宽学生的艺术视野。
4. 注重语言修养和表达能力的培养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语言修养和表达能力。
语言是审美的媒介,只有掌握了准确、流畅、有表现力的语言表达能力,才能更好地欣赏、理解和表达审美情感。
因此,教师可以通过课堂讲授、课外阅读等方式,提升学生的语言能力和表达能力。
5. 增加文化常识的学习学生的审美能力也需要有一定的文化底蕴作为支撑。
教师可以适时增加一些与文学艺术相关的文化常识的学习,如文学史、艺术流派、文学名著等,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作品。
总结起来,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需要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手段。
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接触文学作品、提倡创作与表达、培养学生欣赏文化艺术的兴趣、注重语言修养和表达能力的培养以及增加文化常识的学习等途径,全面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
只有通过系统的教学,才能使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获得更多的艺术享受,培养他们对美的敏感和独特的审美观。
语文课堂教学中美育的具体实施

语文课堂教学中美育的具体实施引言美育是指以美的艺术形式和审美情感教育为主要内容的一种综合性教育。
语文课堂作为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环,美育的实施也应该在其中得到体现。
本文将就语文课堂中美育的具体实施进行探讨,以期为语文教师提供一些可行的方法和建议。
一、注重语文美感教育语文是一门语言艺术课程,其中包含着丰富的美育内容。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文美感,让学生能够从语文中感受到美的力量。
具体实施上,可以通过以下几点来实现:1.引导学生欣赏优秀的文学作品,让学生感受到语言的美、情感的美和思想的美。
教师可以选择一些经典的诗歌、散文、小说等文学作品,向学生传授欣赏的方法,引导他们在阅读中感受到文学作品所蕴含的美。
也可以邀请学生分享自己欣赏过的文学作品,开展文学作品的朗读、解读和评论活动。
2.组织学生参观文学、艺术展览,提供外出拓展的机会,让学生在实际的文学、艺术作品中亲身感受美的魅力,激发学生的审美情感。
3.鼓励学生进行文学创作,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
教师可以设计一些文学创作的主题活动,鼓励学生进行写作,展示其创作成果,并进行相互欣赏和评价,让学生在创作中感受到美的乐趣。
4.在语文教学中融入音乐、美术、舞蹈等多种艺术元素,丰富课堂教学内容。
教师可以结合音乐、美术等艺术形式,设计一些跨学科的课堂活动,让学生在不同的艺术形式中感受美的魅力,丰富其艺术修养。
二、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除了注重语文美感教育,语文课堂中也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学生的审美能力是指学生通过观察、分析和评价艺术作品的能力,是学生进行审美活动的基础。
教师可以通过以下几点来实现:1.引导学生对文学作品进行深入分析,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教师可以设计一些文学作品的分析活动,引导学生分析文学作品的题材、结构、风格、语言运用等方面的特点,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深入理解和评价能力。
2.组织学生进行文学作品的朗诵、表演活动,培养学生的表现能力和情感表达能力。
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美育教育的策略探析

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美育教育的策略探析美育教育是培养学生审美情趣和提高审美能力的教育活动,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情趣和提高审美素养的重要途径。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美育教育,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是当前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
本文将探析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美育教育的策略,以期为语文教师提供一定的参考。
一、注重文字的美感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对文字的美感。
要精心设计教学内容,选择优美的课文,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要注重朗读和背诵,让学生在朗读和背诵中感受到语言的音美和韵律的美感。
要注重课文的欣赏,引导学生欣赏文学作品中的美丽意象、优美语言和深层内涵,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二、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培养学生对美的表达能力。
要注重启发学生的想象力,让学生通过课文内容或者课外阅读,丰富自己的想象世界,激发对美的向往和追求。
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引导学生通过写作、朗诵等形式,表达自己对美的理解和追求。
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引导学生欣赏优秀的文学作品和美术作品,激发学生对美的表达欲望,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三、拓展多元的文化体验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注重拓展学生的多元文化体验,培养学生的跨文化视野。
要注重文化体验的多样性,让学生通过不同种类的文学作品、音乐作品、美术作品,感受到中华传统文化和世界文化的魅力,培养学生的跨文化素养。
要注重文化体验的深度性,让学生通过深入的文化体验,了解文学作品和美术作品背后的历史和文化内涵,培养学生的文化修养。
要注重文化体验的互动性,让学生通过文学赏析、音乐聆听、美术观赏等形式,参与到文化体验中去,提升学生对美的认知和理解。
四、注重课程的整合性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注重课程的整合性,让美育教育渗透到语文课程的各个环节中。
要注重语文课程和美术课程的联动,让语文课程中的文学作品和美术作品相互呼应,形成课程的内在联系,提升学生的跨学科应用能力。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实施美育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实施美育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一定的工具性和人文性。
在新课标中,对小学语文提出了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而美育对提高小学生的语文素养具有重要意义。
一、“美”和“美育”概念的界定美是客观事物身上一种正面的价值属性。
西方学者认为,美是事物的自然属性,美是某种客观精神实体,美是主观心理世界中的现象;车尔尼雪夫斯基说:“美是社会生活或关系,美在劳动与实践。
”而中国传统美学对于美的认知则是从另外的角度思考的。
从伦理学基础来看,儒家孔子以仁为美,孟子以充实为美,荀子以善为美;道家有老庄以真为美。
从美学起源来看,羊人为美,羊大为美。
新世纪的马克思主义美学认为,美是人类社会实践达到一定的自由程度而体现出来的正面价值。
事实上,“美”与“真”“善”是融为一体的,三者缺一不成其为美,笔者这里不详谈“真”与“善”的具体内涵。
美育是把自然人外在方面的形式结构(审美客体)的成果和内在方面的“形式感”成果以情感教育的方式对美育对象实施教育的过程。
简而言之,美育就是以艺术教育为核心的与音乐、绘画、文学等美的形式相关的情感教育。
二、美育的必要性(一)古今中外,历史悠久中国和西方的古典美育中,有许多往哲先贤提出了著名的美育观点。
这些闪闪发光的思想瑰宝并没有随着历史的逝去而消散,仍旧有许多值得当今社会借鉴的地方。
西方的古典美育中,有柏拉图在《理想国》中谈到的心灵教育,音乐教育,和身体教育;有亚里士多德“和谐教育论”中强调的音乐教育功能;有罗马诗人贺拉斯“寓教于乐”说和欧洲文艺复兴时期“完人教育”说。
无独有偶,中国的古典美育历史更为悠久。
正所谓“大乐与天地同和,大礼与天地同节”。
在《庄子》天地篇中也提到天乐,俗人通过修道成为道人;中国是诗的国度,而诗歌是文学美的高度集中形式。
孔子有“兴观群怨”说,“诗,可以兴(引譬连类,感发意志),可以观(观风俗盛衰),可以群(交流、协合群体),可以怨(讽刺)”。
如何让学生在学习语文中受到美的熏陶

如何让学生在学习语文中受到美的熏陶曾有人这样说过:没有美育的教育是不完全的教育;没有审美修养的人不是全面和谐发展的人,而可能是精神世界贫乏、空虚、片面、畸形的人。
的确,美育能提高人的精神境界,培养人们优美的感情世界、生活情感和健康的审美观念。
语文教育是人文内涵最为集中、最为丰富的学科,它所蕴含的内容本身就是审美的对象。
而长期以来传统的语文教学忽视语文的人文性,偏重其工具性的一面,使得学生对语文无兴趣,不重视,更无从谈起发挥语文美育的作用。
语文教学应以开放性、多元化、互动性为一体,在提高学生兴趣的前提下,实现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基本特点。
文学、音乐、绘画、建筑、影视等都同属于艺术。
语文不仅是语言和文字,也是语言和文学。
还原语文作为文学的本真,通过多种艺术的熏陶,感受语文中蕴藏的美的力量,进入语文教学的自由王国。
一、用音乐唤起美的共鸣柏拉图在《理想国》中曾说:“音乐节奏与乐调有最强烈的力量浸入人的心灵深处。
如果教育的方式合适,它们就会拿美来浸润心灵,使他也就因此而美化。
”“作为滋养,因此自己的性格也变得高尚优美。
”孔子也曾说:“乐以治性,故能成性,成性以修身也。
”音乐是最能唤起心灵情愫的情感诱发物,所有美好的情感将在圣洁与纯净中得以复苏。
诗与音乐是最完美的结合体。
诗孕育出音乐,音乐滋养着诗。
本册所选古代诗词和现代诗歌鉴赏篇目都可谓是诗词中的佳作精品,令人目不暇接,留连忘返。
我们在“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中品味平野星月的辽远空阔;在“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中顿悟宠辱不惊、去留无意的超然豁达;在“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中明白人间的至诚至爱;在“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中感受不食人间烟火的空灵飘逸。
充满性灵的文字中透着生命的悲欢。
如何让学生感知其中的景致美、意境美、人情美,光靠朗诵难尽其妙。
若能在或激昂,或轻柔,或悲婉、或清新的旋律中,让音乐与文字互释互解,融为一体,不用过多的言辞,人间真善美将了然于胸。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如何让学生在语文教学中享受美的教育-
小学语文新教材每一课的插图都很新颖,很有趣,适合学生的年龄特点。
教师要充分挖掘课文中美的因素,使学生在语文教学中情地享受,从而达到陶情养性,美化心灵的目的。
一、让学生在想象中感受美、欣赏美
教师应诱发学生对课文产生审美联想、想象、体会课文所包含的自然美、生活美、形象美和艺术美和积极的心理反应,激发学生对生活、大自然和祖国的热爱之情。
想象是创新的翅膀,教师应根据儿童爱想象的特点,引导学生从形象入手,触发感情,在感情的陶冶中展开想象,启动思维,促进联想,开拓创造的空间,发挥创新的潜能。
学习有情有景的课文,教师要启发学生进行再创造想象,过读边在头脑中浮现画面。
如教《春雨的色彩》一课时,我边播放春雨的录音,边让学生闭上眼睛倾听外面是什么声音?感受到了什么?想象到了什么?学生们有的笑咪咪地说:那是春姑娘播种的声音。
有的甜甜地说:那是百花齐放的声音。
有的欢快地说:那是天使顺唱歌的声音。
还有的轻轻地说:那是蜜蜂采蜜的声音。
这时我告诉孩子们:我也听到了,我听到了你们诗一样的声音。
这下孩子们可乐坏了,学习的劲头更足了。
这样充分地发挥学生丰富的个性,从而提高了学生的想象力和欣赏的能力,感到课文的意境美、语言美。
二、让学生在阅读中理解美、演绎美
小学语文教学中让学生感受美、理解美,关键的一环就是对教材的深入理解,新教材中有大量的优秀文学作品,蕴涵着丰富的审美因素,教师要引导学生深入地挖掘教材让学生从字里行间去体味、感悟作品中的形象、语言、色彩、意境等。
让学生在美的情景中得到最舒畅的审美体验。
如教《荷叶圆圆》一课时,我边让学生欣赏夏天的美景边启发学生:这是一篇轻快活泼的散文诗。
荷叶是夏的标志,荷叶是小蜻蜓的停机坪;是小青蛙的歌台;是小鱼儿的凉伞。
让我们去看一看,摸一摸那圆圆的、绿绿的荷叶,感受到充满童趣的童年。
学生的兴趣一下子被激发了,个个都急着阅读课文,去感受夏天的美。
在教学的过程中,我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自然段朗读,练习表演。
读后,我出示小动物和小水珠头饰,请四名学生上台表演,并举起大荷叶提问:你们看见茶叶时会说什么呢?接着我又问:他们分别说出荷叶是我的摇篮、荷叶是我的停机坪这时候,小动物们和小水珠都有什么心情呢?请同学们怀着这样的心情练习朗读课文。
学生个个都带着高兴、愉快和美滋滋的心情各自读了起来,当读到:小水珠躺在荷叶上眨着亮晶晶的眼睛时,他们真的眨起了自己亮晶晶的。
这就是阅读教学中,学生的即兴表演,它把抽象的语言文学转化为形象的表情身姿运动,提高的不仅仅是对课文的深入理解程度,而且是调动和调节着以情感需要为核心的一切心理、生理因素,把对美的追求与体验统一起来,十分有利于学生整体语言素质的应该。
三、让学生在画中描绘美、创造美
语文教学应充满情趣、乐趣,充满活力,要把行之有效的丰富多彩的语文活动形式引进课堂教学。
语言教学中让学生动手画一画,是促进其对语文进行全身心感受的有限手段也十分符合小学语文教学的特点和儿童喜爱动手画画,在画的过程中,他们不仅享受了美,而且还创造了美。
教《画家乡》一课时,我让学生动手画一画自己美丽的家乡,并展现给大家观看。
他们个个画得很认真,谁都想把家乡最美的、最有代表性的地方画下来。
有的画了海边,有的画了高楼大厦,有的画了村庄,他们用自己的笔描绘和设计了美丽、富饶的家乡。
学生在画中不仅能对课文思想、内容的体会,而且激发了学生热爱自己家乡的情感,发展了学生的语言能力、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
生活离不开美,语文教学更离不开美育。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充分挖掘作品里面美的因素,运用各种有限的手段,使学生在美育中理解课文,在美育中进入课文的意境,在美育中领会作者的情感,在美育提高了自身的想象力和欣赏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