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秀场”影响下综艺娱乐节目问题分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秀场”影响下综艺娱乐节目的问题分析

摘要电视传媒顺应“秀”时代的需要,将“舞台秀场”特别是“屏幕秀场”延伸到了生活现场,各大电视台与“秀”元素相关的电视综艺娱乐节目争先恐后,层出不穷。遗憾的是,原本应该积极向上、由内而外的“秀”,当下却成为阿世媚俗、哗众取宠的秀场。好的综艺娱乐节目不是一味地迎合观众口味,而应该真正从观众的角度出发,逐渐影响观众的价值取向,勇于创新,秀出个性,秀得精彩。关键词:综艺娱乐庸俗做秀质同

中图分类号:j99 文献标识码:a

“秀”对中国人而言并不新奇,古代皇家选妃应该是最早的秀场活动了,只不过由于那个时代侯门深似海,活动的结果往往是怨声载道。在社会越来越开放的今天,普通百姓渐渐开始乐衷于这种“为了梦想和兴趣而展开的表演”,“秀”反而成为了一种时尚。电视传媒也顺应“秀”时代的需要,敢为人先,将“舞台秀场”特别是“屏幕秀场”延伸到了生活现场,各大电视台与“秀”元素相关的电视综艺节目如脱口秀、真人秀、模仿秀争先恐后,层出不穷,电视媒介的功能也从说理教育逐渐转变为休闲娱乐大众。

秀场原本是指一个人得以展示自己能力的空间,它的意义还在于表现一个人的能力以及自我价值的实现,当然,它的另一重要作用则是财富的来源。遗憾的是,秀场的后一作用在当下的某些综艺娱乐节目中被发挥得淋漓尽致,“秀得热闹却不精彩”成了这一时期电视综艺娱乐节目的主要共同点,原本应该是积极向上、活力四射

的综艺大舞台,当下却成为阿世媚俗、哗众取宠、东施效颦、蛊惑人心的秀场。

一可视率?收视率?

上世纪90年代初期,《正大综艺》、《综艺大观》等一批通俗易懂、文化氛围颇为浓厚的电视节目开创了电视综艺娱乐节目的先河,无论是《正大综艺》游历世界的趣味问答,还是《综艺大观》传统的相声小品、音乐舞蹈,都给观众带来了无限的欢乐。然而从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开始,电视台及电视频道数量迅猛扩张,电视收视市场竞争加剧,收视率逐渐成为电视节目编排、广告投放决策以及电视节目评估的重要指标。深受秀场文化影响的港台综艺节目的成功引入使得内地的电视从业人豁然开朗,作为策划空间较大的综艺娱乐节目自然成了大家瞄准的目标,各节目逐渐打破陈规,不论从内容、宗旨、定位还是形式上都极尽调侃和幽默,浓缩着秀场文化特色。相比以往的传统娱乐节目,现在的综艺娱乐节目更为草根,更具大众性。传统综艺节目逐步淡出舞台,取而代之的是目不暇接的明星访谈、冲关选秀、歌词大赛甚至交友征婚,电视荧屏成了明星嘉宾、电视观众、主持人以及广告商狂欢的秀场。如此一来,受众的参与度增强了,节目的关注度提高了,收视率自然而然一路飙升。以收视率为标准来评价电视节目,应该说是电视媒介走向观众、贴近观众的一个重要标志,但是万事万物过犹不及,央视著名节目主持人崔永元就曾说过:“收视率是万恶之源。”中国人民大学郑保卫教授也曾指出:“收视率是把双刃剑,运用适度,它会使媒体更

好地考虑观众需求;如果运用过度,它就会使媒体走上一味迎合低级趣味的低俗化之路。”目前我国一些电视台逐渐走上了以收视论英雄的境遇,他们“美其名曰”只有高收视率的电视节目,广告商才会心甘情愿地掏出高额广告费,只有充足的经费才有条件招贤纳士来提高节目质量和制作水平。让人担忧是,经济效益成为隐藏在收视率之后的真正目的,也正是在商业利益的驱使下,大多数赞助商和节目策划者忽略了综艺节目的本质所在,把自身需要承担的社会责任也放在了纯粹商业利益的后头。高收视率不一定有高的可视率,更不一定就代表节目有高的专业水准,因为电视节目质量的好坏,除观众满意度之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参考指数,那就是从电视专业角度对节目进行评价。

二选秀还是造秀?

自从2004年湖南卫视推出的《超级女声》在国内一举成功后,这档低门槛准入政策的选秀节目以星火燎原之势迅速在全国蔓延,选秀节目一时间充当了综艺娱乐节目的主打,大量选秀节目开始充斥我们的眼球,从华娱电视的《我是中国星》到央视经济频道的《梦想中国》,从“快男”、“型秀”再到“红歌会”,等等,一个又一个选秀节目让人应接不暇,节目质量却令人堪忧。特别是越来越多经纪公司或音乐公司加入到选秀节目,综艺娱乐“秀”不再是表现选手的优秀,而是制造“优秀”的选手。经纪公司或音乐公司将这种节目作为展示公司新人的秀场,以此来提升新人的知名度,幕后团队往往从报名比赛开始就有步骤有计划地向各媒体介绍选手,当一

家媒体爆出所谓的“料”来,其他媒体立刻跟上,然后越跟后面越多,各大网站有关选手的贴吧也如雨后春笋,歌迷会成立比比赛时间还早,如此全方位的宣传报道,想不“优秀”都不行,想不火都很难。当然,节目进程也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选手们耍宝搞怪,偏激另类求个性;评委们蜻蜓点水,你好我好大家好;主持人一味煽情,不见泪珠誓不休,一曲唱罢水平如何,评委的点评在其次,主持人先深情并茂地叙述一下选手们不辞劳苦如何怀揣一夜成名

的梦想前赴后继奔赴选秀舞台、父母疲于奔命如何抱着可怜天下父母心的初衷跋山涉水追随儿女选秀足迹,当然,这一“秀”造得很成功,节目就此也赚得了眼泪和人气。这种选秀节目“秀”的似乎不是选手的实力,也不是真正的音乐,这种有狂欢无建树、有热度无深度的表现方式、以提高收视率为第一甚至惟一目的的节目,对社会特别是青少年产生巨大的负面影响。本来是一个默默无闻的自己的同龄人,只是参加了这样的节目,展示了自己,就会得到别人的关注,成为一个风光无限的明星。节目似乎传达了这样一个信息:成功的获得并不困难!长此以往难免会使一些年轻人努力的方向发生偏移,导致他们幻想不劳而获一夜成名,事实上这种影响已经在潜移默化中展开,不少年轻人为此荒废了学业,也给家庭带来了沉重的经济负担。

三志同还是质同?

传播学先驱施拉姆说:“最可能改变一次传播效果的方法之一,是改变传播对象对传播者的印象,传播者有威望么?可爱么?”我

们现在对传播者的期待是:有真正不一样的么?打开电视,全国各电视台的各类娱乐节目便扑面而来,这些节目之间实际上就是互相克隆、模仿,换汤不换药,缺乏创新。节目策划者似乎“志同道合”,世纪初的明星访谈类脱口秀热、2004年湖南卫视《超级女声》掀起的真人秀热、2007年底浙江卫视《我爱记歌词》引领的k歌秀热、2008年湖南卫视《智勇大冲关》带来的闯关秀热、2009年央视春晚刘谦的近景魔术催发的魔术秀热,等等。短短十年,热浪一浪高一浪,你方秀罢我登场。以明星访谈脱口秀为例,内容大都反复炒作明星琐事,迎合受众八卦心理和简单的娱乐需求。如果把被主持人重复了八百遍的问话和被访明星重复了八百遍的答话录制下来,配上钢琴伴奏就是《艺术人生》,加上餐桌和“饭托”就成了《咏乐汇》,插播vcr和画外音就是《鲁豫有约》,一个问题男女对问就是《超级访问》。节目现场倒是嬉笑怒骂、插科打诨、笑料迭出,又是音乐又是舞蹈,即便是锅碗瓢盆协奏曲也难烹饪出可餐的“秀”色。闹过之后发现,这些节目都有一套路数:无非就是访谈明星从困苦窘迫的境遇中拼搏奋进,加之父母无私鼓励或贵人潜心提携取得成就,中间再插些个人情感的纠结。如此语调一致的“秀”缺少变化与创新,不仅对大众的审美能力发展没有任何帮助,还会让浮躁不堪的人群更加失去理性思考的空间,而这种节目同质化现象在某种程度上则会加速此类节目的消亡。

许多电视从业者也心知肚明,纯粹模仿或直接引入国外节目是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