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尔扎克与小裁缝影评_心得体会
《巴尔扎克与小裁缝》影评

《巴尔扎克与小裁缝》影评我想我得向戴思杰道歉,这么晚才看《巴尔扎克与小裁缝》,当初错过它的原因已经不记得了,现在之所以拾起来,单纯是为了如今看起来弥足珍贵的演员阵容。
然后发现自己真傻,这么有趣的、浪漫的、知性之余更是青春洋溢的微酸电影,倘若早几年观赏,也许会更震撼。
因为那时候,“年轻”还未离我那么远,它与中年的我比邻而居,随时可以串门。
现在有一点儿不一样,多了些装模作样的惆怅感。
《巴尔扎克与小裁缝》根据一部法国小说改编,所以注定是璀璨烟花式的,点燃火光、盛放,然后殒灭。
我喜欢里头的每一个细节,包括陈坤救下刘烨的小提琴,也顺便救下了一个青年的文艺梦;还有周迅拆散的那只母鸡闹钟,是我童年时家里曾经摆过的,后来换了塑料钟,每一只都没有它好用,不是早停便是晚点;当然当然,两个知青去县城看《卖花姑娘》,回来再讲给山上的人听,他们不识字,只会听书,于是听到了一个比电影更落英缤纷的故事,有雪、有泪、有花儿,更有爱。
唯有穷乡僻壤,人才活得纯粹,而且好骗,好骗的人永远都幸福,所以他们把莫扎特的曲子叫作《莫扎特永远想念毛主席》,把福楼拜认作列宁,于是光明正大接受它的薰陶。
在两位年轻人糊弄生产队的同时,他们也在寻觅心中的女神,如果没有,就造一个啰。
比如老裁缝那个凤仙花一般娇艳的孙女,周迅成了他们爱情的种子,他们给她读巴尔扎克,读《包法利夫人》,在她美丽的皮囊内灌输思想与人格,然后陈坤让她品尝爱情甘味与断决的阵痛,女神塑造成功的那一刻,她飘然而去,说要看看外面的世界。
你不能讲他们做的事是对是错,文学的力量在当时就是那么伟大,伟大到可以改变一个人的一生,给你装上翅膀或者折断你强健的双腿。
巴尔扎克的魂灵在凤凰山悄然游荡,是带“毒”的,文字终于与鸦片等量齐观,三个人由此上瘾,时不时要去山洞里抽两口。
人大概只有在被完全禁锢的时代才会崩发出能量,吸收变得特别快,疯狂汲取身边一切可以汲取的东西,合理的,不合理的,只因是个“禁忌”,所以更显苦痛与快乐。
观《巴尔扎克与小裁缝》有感

观《巴尔扎克与小裁缝》有感“可怜的克里斯多夫,自由的兴趣是你所不能知道的,那的确是值得用痛苦、危险,甚至生命去交换。
自由,感到自己周围所有心灵都是自由的,连无耻之徒也在内,那真是一种无法相形容的乐趣。
仿佛你的灵魂在无垠的太空游泳,这样一来,灵魂就不能在别处生活了。
”这是马剑玲抄在羊皮马甲里面,摘自于《约翰克里斯多夫》的,傅雷译的一段话,也是他用以去说服医生为小裁缝打胎,医生念着念着,他却悬而潸然泪下的一段话。
很多人都被电影里的这一幕打动,我也不例外。
罗明,马剑玲这两位知青与小裁缝之间的故事,就发生在那样一个可笑的年代。
那是一个力求黑白分明却又黑白颠倒着的时代。
那时,贫穷是光荣的,知识是可耻的。
这点从生产队长的表现中便可看出,他的说教里总是难避免对“贫下中农”的头衔之“炫耀”,他厌恶文化,罗明刚来时,他命令他读一本菜谱,进而又亲自撕毁它烧了它。
那个时代,是一个人人都必须活得小心翼翼的时代。
莫扎特的奏鸣曲是不好提的,除非它的名字叫《莫扎特爱毛泽东》。
资本主义国家的一切是不好谈的,巴尔扎克原来是阿尔巴尼亚的。
那也是一个愚昧粗鲁的时代,被表彰的进步青年说“在我的鞭子下,水牛也变得温顺可爱了。
”,罗明打摆子,土方就是用鞭子狠狠地抽,这些都仿佛在告诉我们一个道理,一切按规矩办事,容不得反抗,不从也得从。
我还能记得电影中有一幕,马剑玲看完《于絮尔•弥罗埃》后兴奋地讲着,“我觉得一切都变了,天空,星星,声音,光线,连猪圈的气味都变了!”进而又向着万山大喊“于絮尔•弥罗埃!”。
在万山的回声里,我确确实实感受到了他的喜悦,却也感受到了现实的无奈。
一个青年,站在一个脱离了文明世界的地方,发出了一声呐喊,而远方,万山叠叠,迷雾蒙蒙。
在我看来,这部电影讲述的,便是两个青年,带着一个闹钟,一把提琴,用一个装满书的皮箱,在这样一个现实与精神的双重囚笼里拯救了一个少女的故事。
从中我看到的是青年人对人性枷锁之反抗,对自由生活之渴望。
解析电影《巴尔扎克与小裁缝》中的艺术特色

解析电影《巴尔扎克与小裁缝》中的艺术特色作者:张朵来源:《电影评介》2012年第19期[摘要] 由戴思杰导演的《巴尔扎克与小裁缝》,获得2002年美国金球奖最佳外语片奖提名,也作为了第55届戛纳电影节开幕电影。
作为一个成功的影片,它的题材构思别致而又巧妙,同时又诠释了永恒的启蒙主题,片中的爱情观是单纯而又神圣的,背景音乐也与显性音乐相得益彰,用自身出逃而又重新进入的过程把一个知识分子的中国还原给西方,从而瓦解了西方的“东方想象”,发人深思。
[关键词] 启蒙女性意识精神家园doi:10.3969/j.issn.1002—6916.2012.19.014《巴尔扎克与小裁缝》是发生在文革时期的一部关于启蒙的故事。
由戴思杰导演,陈坤、刘烨和周迅主演。
七十年代,知青罗明(陈坤饰)和马剑铃(刘烨饰)被下放到四川的一个小山村——凤凰山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
他们都是十七八岁的青年,然而,在那样的年代,他们探求知识和美的权力被剥夺了。
他们厌倦了单调乏味的生活,在聪明活泼的小裁缝(周迅饰)的怂恿下,偷看“四眼”(也是知青)偷藏的禁书——巴尔扎克的小说,从此生活变得有味道了。
其间,罗明和马剑玲同时爱上了小裁缝,而小裁缝只钟情于罗明,义无反顾以至于堕胎。
同时,这些禁书也打开了小裁缝的眼界,让那颗懵懂而又敏感的内心世界豁然开朗,毅然决然离开罗明,离开凤凰山,去看看外面的世界,寻找“新生活”。
一、构思别致而又精巧的题材描写启蒙题材的电影已经数不胜数,可大多都是发生在五四时期,尤其会千篇一律的出现一批“新女性”。
比如《雷雨》中的繁漪、《伤逝》中的子君以及《激流三部曲》中的琴表姐等等,她们都是在虚伪的封建礼教下积极抗争,虽然最终有的被封建礼教所压迫、摧残、受难,可有的却挣脱了枷锁,获得了新生。
这部影片发生在文革时期,一般描写文革时期的主题,大都集中在苦难的暴露上,控诉那个乾坤倒置的时代人性的丑恶与癫狂以及对人性的摧残,如“伤痕文学”、“反思文学”就含有鲜明的政治批评色彩。
《巴尔扎克与小裁缝》观后感10篇

《巴尔扎克与小裁缝》观后感10篇很喜欢这一类的片子看的时候心很静这里面有我很喜欢的三个演员刘烨陈坤周迅看过他们别的电影总有一种气质让我着迷这片儿挺好喜欢,说最爱的是巴尔扎克,不如说是没有怀孕之前天天给她念巴尔扎克的罗明。
最生气的是《高老头》给烧了。
在现实面前为了自己心爱的女人,把自己的这句话太经典,印在脑子里,深深的记住了。
最后一个场景,水慢慢漫过房子,像把过去的记忆全部封存了一样,也很有感觉。
我看的是法语版的,似乎还有点异国情调。
什么鸟飞来节节高?什么鸟飞来象双刀?什么鸟飞来天池里?什么鸟飞来伏青草?影片中间以及结尾处都有提及,但是没有告诉观众答案,有谁知道,好心告诉我,谢谢了慢慢的调子讲述小小的故事。
虽然后半部分感觉有些太随意,但整体还是给人很舒服的感觉。
周讯、陈坤、刘烨这样的组合给人以清新不做作的味道,很不错。
小文艺的感觉伴随不时的音乐和广阔的自然,让人在宁静中感受“安逸”没想到结局会这样拍,如果一个中国导演来拍,电影会在罗明回城留下小裁缝处结局,或者马建玲回来看到一个小裁缝的不堪结局。
但电影没有,一个女孩真的被改变了,或者说觉醒了。
这不是一部烂片,她值得更高的分。
是哪个改变了你?巴尔扎克真的改变了你。
女人的美是无价之宝,不仅仅是在外的美,还有内在的灵魂。
小裁缝年轻灵动,外貌无疑是美的,是村子里的第一美人。
但那只是因为年龄,二八年华的女孩子总是美丽无瑕的。
但如果一直这样下去的话,可能就会结婚生子,每天周而复始的过空虚的生活,脑内空空心里空空。
是书本这片子太好了,看的好过瘾。
应该给5分的片子。
在那么荒谬的年代,几个年轻人对外面世界那么的渴望。
他们的爱情很纯粹,过了那么多年,想起来还那么动情。
时代、梦想、爱情、友谊、特殊事件(三峡移民)、特殊群体(知情)等等,都令人触动。
另外,想起了刘烨的《那山那人那狗》,也是拍湘西的。
周迅陈坤刘烨,光是这三个人名放在一起就足够让人尖叫连连。
15年前的电影,那会儿他们也才20出头,但电影里带给人的表现真的是很感人了,都是天生的做演员的料啊!我应该会永远记得罗明追上小裁缝,质问她是否真的决定了的那个镜头吧,陈坤眼里真的有泪又有光,对着小裁缝喊道“你看着我的眼睛,你看着我的眼睛”。
解析电影《巴尔扎克与小裁缝》中的艺术特色

日 代 人 性 的丑恶 与 癫 狂 以及 对人 性 走 了 ,这 就标 志 着 妇女 自我意 识 的 寸 的摧 残 ,如 “ 痕 文学 ”、 “ 思 觉 醒。 出走 只是 一 种抗 争 的动作 , 伤 反 文学 ”就含 有鲜 明的政 治批评 色彩。 可鲁 迅 则进 一 步 深化 此 问题 ,追 问 这种 抗 争动 作 引起 的后 果。鲁 迅 认 为 :“ 从事理上推 想起 来 ,娜拉 或者 也 实在 只 有 两 条路 :不 是 堕落 ,就 是回来。”【一 1 61 6小裁缝没有 2 p 】6 6
告 别 了 过 去 ,离 开 了 这 个 生 活 了 一
这部 影 片 发生 在 文 革时 期 ,一般 描 辈 子 的 凤凰 山 , 找 她 的 “ 生 活 ” 寻 新 。
就 像 娜 拉 的 出走 是 易 h 《 生 玩
偶 之 家 》的结 局 一样 ,小 裁缝 也 出
主演 。七十年代 , 知青罗明 ( 陈坤饰 ) 难 的暴 露 上 ,控 诉 那个 乾坤 倒 置 的
冀 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
解析电影 巴尔扎克与小裁缝 中的艺术特色
【 摘要 】 由戴思杰 导演的 《巴 尔扎克与 小裁缝 》,获得 2 0 年 美国金球 奖最 02 佳 外语 片奖提 名 , 也作为 了第5 届 戛纳电影节开幕 电影。 为一个成功的影 片, 5 作
它的题 材构 思别致 而又巧妙 ,同时又诠释 了永恒 的启 蒙主题 ,片 中的 爱情观
罗 明,离 开 凤凰 山 ,去 看 看 外面 的 态 ,认 识 到人 固有 的权 利 并 争取 实 是 一 个人 ,跟你 一 样 的 人 ’则 成 为 世 界 ,寻 找 “ 生 活 ” 。 新 现 、运 用 这种 权 利 。在 这种 意义 上 她们精神觉醒的宣言。 ” 【一 1 】 3 p 6 构思别致而又精巧 的题材 可 以简单 地 说 :启 蒙就 是 要 承认 并 凤凰 山上 的村 民不 只是 思 想 上
《巴尔扎克和小裁缝》三种爱的告白

《巴尔扎克和小裁缝》三种爱的告白在最痴迷周迅的时期期待这部电影到了有时间有条件看的时候却一再搁置。
一直到现在。
看到今日变成腕儿的明星昔日青春逼人的模样,感叹时光的公平。
不管才华,声名多么显赫,最终都是要变丑变老变没掉故事是知青插队爱上乡间姑娘,在影片结束前的一个多小时里,我一直憋着坏等看导演编剧怎样编一个知青抛弃相好女孩的俗套故事竟没想到那样的结局。
淳朴的小裁缝在“巴尔扎克”的启蒙下走出了大山,离开了三个爱她的男人(爷爷,罗明,马剑铃)。
罗明和马剑铃在她离开后,也随着上调各自回到了自己的人生轨道。
但他们的心再也没有离开那座大山。
电影演绎了三种爱。
一种是罗明的爱,直接,强烈,付出并要得到。
有点像校园里那种酷酷的有点痞痞的帅哥。
他喜欢小裁缝,从第一次看到就跟马建林说了。
之后罗明问小裁缝,识字吗?小裁缝摇头,罗明说“我教你识字吧”是询问,却又笃定的不容拒绝的。
小裁缝就在罗明不按常理出牌的示好中沦陷了爱情。
在罗明身上看到的是爱情之初的激情。
肆无忌惮的,明丽张扬的。
一开始的我以为罗明对小裁缝的爱是寂寞和贫乏的生活催生的。
罗明对小裁缝的爱是充满了欲望的。
尤其是在“水中”那一段,很美,很动物,却还是很美很美。
他们爱的那么快,已经让人嗅到不远处的不详。
我以为有欲望的爱是不会天长地久的,尤其在年轻的充满魅力和变动的,在激情驱使下的爱情。
试问谁的爱没有欲望呢?第二种是马建林的爱。
我在想编剧或者导演或多或少的会在角色中带入自己的情感。
所以现在的我猜,导演恐怕是将自己带入了马建林。
电影从马建林的小提琴中展开了全貌。
并露出了浪漫或者说凄美的引线。
马建林当然也喜欢小裁缝,并且绝对不比罗明迟。
可是似乎命运一开始就把罗明和小裁缝绑到了一起。
而马建林是那个旁观的第三者。
马建林对小裁缝是爱的,我甚至觉得他对罗明也是那样爱着。
他的爱像小提琴。
是幽怨的绵绵不绝的。
他甚至像天使一样存在着。
过于高尚,过于无欲无求。
他似乎是最富有的人,因为他从来不去索取什么。
《《巴尔扎克与小裁缝》观后感》

《《巴尔扎克与小裁缝》观后感》七十年代的中国,知青罗明(陈坤饰)和马剑铃(刘烨饰)上山下乡来到湘西的一个小山村,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可是乡下贫乏的生活使他们逐渐感到厌倦。
小裁缝(周迅饰)是一个大山的女儿,后来她与罗明和xx铃相遇,活泼开朗的小裁缝给他们死水般的生活带来了光亮,而罗明、马剑铃充当了西方人的传教士,西方的教义让这个大山的女儿开化。
不出意外小裁缝很可能会平平淡淡过完一生,然而巴尔扎克、福楼拜等人的到来,改变了她的一生。
她不懂文学,不知道爱玛、邓蒂斯是什么人,懵懵懂懂的她只知道书中的人来自外面的世界。
后来他们也发现了一箱所谓的“”,此后,他们生活中惟一的乐趣便是偷看箱子里的一本本书——巴尔扎克的小说。
令少年与小裁缝幻想中的世界豁然开朗,慢慢地两人同时爱上了小裁缝,他们的爱情之火越烧越炽热小裁缝却告诉他们,她要走出大山,去看看外面的世界,在与二人告别后,她便背上了行囊,开始了个人的人生旅行。
数年之后罗明已然有新的归宿,有了儿子有了事业,有了很多的难以割舍,慢慢的将那段曾经的轰轰烈烈埋藏。
多年之后马剑铃从事着他最爱的音乐,或许每一个音符都是对故人思念的表达,他难以释怀那段感情,然而洪水却将最后的她和他们之间的故事封印。
“其实我们俩都爱她,只是我们俩用了不同的方式来爱她”。
面对爱情罗明勇敢,马剑铃含蓄。
罗明大胆的爱,给了小裁缝情感的冒险之旅,马剑铃默默的守候,给了小裁缝情爱和煦的春风。
其实在罗明离开之后的一段时间一直是马剑铃在默默无私的照顾小裁缝,即使他知道小裁缝心里最爱的还是罗明,这种精神实在很难得,值得钦佩。
其实出生在一个思想比较传统、保守的年代,他们三人对于新鲜事物的好奇以及敢于去探索和追求的精神令人深思,还有他们那纯真的爱情和友情对于我们来说是多么的稀有和宝贵。
对于现在的年轻人来说,首先是要有一个明确的目标,也就是要有梦想,就像影片中的主人公一样,然后为之付诸行动,坚持下去,不达目的绝不罢手。
《巴尔扎克与小裁缝》的观后感

《巴尔扎克与小裁缝》的观后感《巴尔扎克与小裁缝》观后感《巴尔扎克与小裁缝》这部电影是根据戴思聪的同名小说改编而成的。
影片以文革时期为背景,通过两个年轻人的成长故事,展现了知识的力量和人性的复杂性。
观看完这部电影,我被其深深打动,思考了许多关于人生、文化和自由的问题。
首先,这部电影通过对小说的巧妙改编,成功地将原著中的情节和主题呈现出来。
影片以两个知识分子的父亲被下放到乡村的故事为开端,通过他们的经历,展现了知识和文化对于一个人的改变和成长的重要性。
小说中的巴尔扎克和小裁缝成为了两个年轻人的启蒙导师,他们通过借书和讲故事的方式,为两个年轻人打开了一扇通往知识和自由的大门。
这种通过文化交流来改变人生的主题,让我深思。
其次,这部电影通过对文革时期的描绘,展现了人性的复杂性。
在那个动荡的年代,人们的思想被束缚,自由被剥夺,但是影片中的两个年轻人却通过读书和思考,找到了内心的自由。
他们不仅仅是被压迫的受害者,更是通过知识和文化的力量,逐渐摆脱了束缚,找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
这种对人性的复杂性的揭示,让我对人类的潜力和自由的重要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另外,这部电影还通过对乡村生活的描绘,呈现了一种纯朴和自然的美。
影片中的乡村生活虽然贫困,但是却充满了人情味和真实感。
小说中的小裁缝通过手艺,为人们制作衣物,他的技艺被乡亲们所称赞,这种传统手工艺的美让我感到温暖和敬佩。
乡村的山水和自然风光也给人一种宁静和放松的感觉,让我对生活有了新的思考。
最后,这部电影还通过对爱情的描绘,展现了人性中最温暖和美好的一面。
影片中的两个年轻人在艰苦的环境下相互扶持,他们的友谊和爱情让人动容。
他们通过读书和讲故事,相互激励和启发,一起经历了成长和改变。
这种纯真而真挚的感情,让我对爱情和友谊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
总的来说,电影《巴尔扎克与小裁缝》通过对知识、文化、自由、人性、乡村生活和爱情的描绘,给观众带来了深刻的思考和感动。
影片中的角色形象鲜明,情节跌宕起伏,细腻而真实的表演让人印象深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巴尔扎克与小裁缝影评
本文是关于心得体会的巴尔扎克与小裁缝影评,感谢您的阅读!
巴尔扎克与小裁缝影评
茂密的树林层峦起伏,蜿蜒的石板路不知伸向何方,薄薄的云雾给这崇山峻岭增添了几许清幽……这就是影片的开头,幽静的画面慢慢地向我们展开一个发生在大山深处的故事。
七十年代的中国,知青罗明和马剑铃上山下乡来到一个小山村,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
小裁缝因其活泼可爱给这两位知青的生活带来了许多欢乐,而罗明和马建铃也偷来一些书,向小裁缝介绍巴尔扎克,大仲马等有名的作家。
渐渐地两人同时爱上了小裁缝,可是后来小裁缝却要走出大山,她希望看看外面的世界。
多年之后,罗明有了自己的家庭和事业,马建铃也从事着他最喜爱的音乐,但是那段知青岁月,和小裁缝在一起的美好时光却不能让他们忘怀。
我从《巴尔扎克与小裁缝》这部电影中看到了略带哀伤的爱情,本以为罗明会和小裁缝永远地在一起,可是小裁缝最终选择了离开,开始了自己的人生旅行。
他们的爱情很纯洁,罗明为她讲故事,小裁缝静静地听着,憧憬着外面的世界。
他们的爱情又略显凄凉,特别是多年后,罗明向马剑铃讲述他去找小裁缝没有任何结果的无奈与失望。
其实马建铃也是爱着小裁缝的,只不过他更含蓄,罗明更开放,马建铃默默地照顾小裁缝,从来没有怨言,我这才发现有时候静静地守候也是一道美丽的风景线,我被马建铃的付出和无怨无悔所感动。
人生如戏,总是有那么多的未知数,等待着我们去求解,就和这两位知青一样,本料想在大山的生活可能会枯燥无味,可小裁缝的出现彻底改变了他们。
还有马建铃悠扬的小提琴曲,竟说成是“莫扎特怀念毛主席”。
从城里带来的一个普通的小闹钟竟主宰了乡村里出工劳作的时辰。
我看到了70年代文化的荒芜,我看到了文艺小青年和淳朴农民相遇后所发生的种种笑话,我更看到了小裁缝经历了禁锢和压抑后企图改变自己,冲破精神樊篱的勇敢无畏。
纯真的年代,朴实的农民,真挚的爱情,相对封闭的大山,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影片中的故事和风景代表的不仅是自然的馈赠,还象征着一个时代的文化符号。
它来得悄无声息,但绝非走得不留痕迹,留在人们心中的是深深的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