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中心城区特色风貌街道规划建设技术导则

合集下载

2020成都市街道设计导则

2020成都市街道设计导则
目前,成都市正处于城市空间结构转型和轨道加速成网的阶段,市民出行方 式正在由机动车交通向绿色交通转变,街道将回归市民的慢行空间、活动空 间、交往空间和休闲空间。
《成都市公园城市街道一体化设计导则》(以下简称《导则》)是成都市首 部街道一体化设计导则,充分贯彻了党的十九大提出的“以人民为中心”的发 展思想,落实了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的工作要求,以“公园城市街区场景理论” 和“街道一体化”理念为指导,是美丽宜居公园城市理念在街道层面的具体落 地。
城市交通方式转型
成都市处于轨道加速成网阶段, 交通出行方式由机动车交通向 绿色交通转变:
规 划2 0 2 2年 城 市 轨 道 交 通 运 营 里 程 达 到6 0 0公 里 以 上 ,2 0 3 5年 规 划 线 网 规 模 达1 6 9 9公 里 , 加 上 大 铁 公 交 化8 6 0公 里 , 共 计2 5 5 9公 里 。 城市中心城区外围主要区(市)县利用轨道交通完成进出城出行将成 为常态化选择。
党的十九大提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要坚持集约发展,框定总量、限定容量、盘活 存量、做优增量、提高质量,立足国情,尊重 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改善城市生态环 境,在统筹上下功夫,在重点上求突破,着力 提高城市发展持续性、宜居性。
《中央城市工作会议》
坚持适用、经济、绿色、美观方针,提升规划水 平,增强城市规划的科学性和权威性,促进“多 规合--”,全面开 展城市设计,加快建设绿色城 市、 智慧城市、人文城市等新型城市,全面提升 城市内在品质。
Design guidelines
③ 路口开放空间节点的设置
更加注重文化特色彰显
支矶石街 ①彰显人文特质的建筑立面 ②展现街道特色的地面铺装 ③融入地域文化的街道家具

成都高新区风貌导则

成都高新区风貌导则

一、城市色彩规划
1.色彩基调:以灰色、白色、米色等浅色调为主,营造清新、明亮的城市形象。

2.色彩搭配:在建筑、街道设施、绿化景观等方面,采用与色彩基调相协调的色彩搭配,保持整体协调性。

二、建筑风格引导
1.新建建筑:鼓励采用现代简约风格,体现时代感和科技感。

2.历史建筑:保护和修缮历史建筑,保持原有风貌,新建建筑应与周围历史建筑相协调。

三、街道景观设计
1.街道绿化:增设绿化带,种植行道树,提升街道绿化水平。

2.街道设施:统一规划、设置街道家具,如垃圾桶、座椅、照明等,提升街道整体品质。

四、绿化景观布局
1.公园绿化:建设多层次、多功能、生态型的公园绿地系统,提高城市绿化覆盖率。

2.街道绿化:合理规划街道绿化带,打造宜人的步行环境。

五、夜景照明规划
1.景观照明:对重要建筑、节点进行景观照明设计,打造具有特色的夜间景观。

2.道路照明:合理设置路灯,提高道路照明质量,保障夜间交通安全。

六、公共空间营造
1.开放空间:建设尺度适宜、功能多样的开放空间,满足市民休闲、娱乐需求。

2.公共艺术:在公共空间设置雕塑、壁画等艺术品,提升空间文化品质。

七、文化特色保护
1.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和利用历史文化遗产,弘扬地域文化特色。

2.文化活动:策划和举办各类文化活动,丰富市民文化生活,提升城市文化品质。

八、城市家具设计
1.公共座椅:设计舒适、美观的公共座椅,提供市民休息场所。

2.垃圾箱:设计美观、实用的垃圾箱,提高垃圾分类处理效率。

成都市城市道路绿化建设导则

成都市城市道路绿化建设导则

成都市城市道路绿化建设导则(试行)成都市林业和园林管理局成都市规划管理局成都市城乡建设委员会2017.06目录第一章总则 (1)第二章一般规定 (2)2.1道路绿地率及覆盖率指标 (2)2.2道路绿化建设基本原则 (2)2.3道路绿化植物选择要求 (3)2.4成都市中心城区道路绿化提升改造指导原则 (4)第三章道路绿化 (5)3.1行道树 (5)3.2道路分车带绿化 (10)3.3路侧绿带 (13)3.4街旁游园 (16)3.5交通岛绿化 (18)3.6停车场绿化 (19)3.7立交桥、高架桥、人行天桥绿化 (20)附录一名词解释 (24)附录二编制依据 (28)附录三本导则用词说明 (29)附表及附图 (30)第一章总则第1.1条根据城市道路景观发展建设的科学性、地方性及特色性要求,结合成都市现有道路绿化中出现的系列问题,本着提升道路景观建设水平,提高道路绿化建设质量的需要,特编制本导则。

第1.2条本导则适用于成都市主城区、成都天府新区和高新区内新建、改建、扩建及绿化维护改造的城市道路绿化工程。

其他区(市)县可参考执行。

第1.3条本导则作为道路绿化设计、技术审查、绿化施工标准及依据使用。

第1.4条本导则指导范围包括道路红线范围内、道路红线与控规绿线之间、控规绿线外建筑退红空间的绿化。

第1.5条导则编制以重视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为出发点,对道路绿化设计范围内的自然地貌、河流等生态环境进行有效保护,同时重视水土保持和生态景观,使道路与周围环境景观和谐统一。

第1.6条国家现有规范、地方现行标准已有内容本导则不再重述。

第1.7条城市道路绿化施工及养护应参照《成都市城市绿化养护技术规程》、《成都市城市绿化养护质量等级划分》、《成都市城市绿化工程验收及移交》三个标准。

第二章一般规定2.1道路绿地率及覆盖率指标第2.1.1条道路绿地率应符合下列规定:1)园林景观路绿地率不得小于40%;2)红线宽度大于50m的道路绿地率不得小于30%;3)红线宽度在40-50m的道路绿地率不得小于25%;4)红线宽度小于40m的道路绿地率不得小于20%。

中心城区建筑风貌设计导则

中心城区建筑风貌设计导则

中心城区建筑风貌设计导则(实用版)目录1.导则的目的和意义2.导则的适用范围和基本原则3.建筑风貌的设计要求4.建筑风貌的实施与监管5.附则正文一、导则的目的和意义中心城区建筑风貌设计导则是为了规范和指导我国中心城区建筑风貌的设计与管理,以提高城市建设品质,塑造具有特色的城市形象,保障城市可持续发展。

本导则适用于中心城区新建、改建、扩建的建筑项目,旨在强化城市设计理念,提升城市空间品质,营造宜居、绿色、智能、人文的城市环境。

二、导则的适用范围和基本原则1.适用范围:本导则适用于中心城区范围内新建、改建、扩建的建筑项目。

2.基本原则:建筑风貌设计应遵循以下原则:(1)以人为本,满足居民需求,保障公共利益。

(2)强化城市设计理念,注重城市空间组织,塑造特色城市形象。

(3)充分考虑城市生态环境,推动绿色建筑和可持续发展。

(4)尊重历史文化,保护城市文脉,传承优秀传统文化。

(5)鼓励创新和科技应用,提高城市建设品质和智慧化水平。

三、建筑风貌的设计要求1.建筑高度:建筑高度应符合城市规划和设计要求,充分考虑周边建筑、道路、景观等因素,形成优美的城市天际线。

2.建筑形式:建筑形式应与城市整体风貌相协调,充分体现时代特征、地域特色和文化内涵。

3.建筑色彩:建筑色彩应符合城市色彩规划,注重色彩搭配,创造和谐的城市氛围。

4.建筑立面:建筑立面应注重形式和质感,体现现代建筑风格,彰显城市特色。

5.屋顶设计:屋顶设计应结合城市景观要求,选择适当的形式和材料,打造优美的城市轮廓线。

四、建筑风貌的实施与监管1.实施管理:建筑风貌设计应纳入城市规划管理体系,各相关部门应严格按照本导则要求进行审查和审批。

2.监管评估:各相关部门应加强对建筑风貌设计的监管,定期对项目进行评估,确保设计要求得到有效落实。

3.公众参与:鼓励公众参与建筑风貌设计,充分听取民意,保障社会监督。

五、附则本导则自发布之日起实施,原有的相关规定与本导则不一致的,以本导则为准。

成都市小街区规制建设技术导则

成都市小街区规制建设技术导则

成都市“小街区规制”建设技术导则 15
第三章
绿化景观
成都市“小街区规制”建设技术导则 16
3.1 景观空间
总体原则
景观空间指由建筑外墙、绿化隔离带、铺装以及其 他构筑物(如绿篱等)界定出的公共空间,包括向 公众开放的建筑半室外空间、底层架空空间
小街区应见缝插绿,增加如邮票绿地、袖珍广场、道路绿化等,争取 随处见绿,百米见园;
成都市“小街区规制”建设技术导则 02
1.3 街道分类
根据主导功能不同,街道可分为居住型街道、商业商务型街道、历史文化型街道以及 综合型街道。
根据交通特征不同,街道可分为一般街道、步行街道以及人车共享街道三类。
居住型街道 以居住功能为主的街道。临街界面多由住宅、配套公服以及少量商铺、广场、绿地构
成。建筑界面通常为非连续界面,街道内应控制机动车车速,为居民提供舒适、安全的邻 里交往、健身、活动的场所。
动车通行的影响。
2.4 过街设施
人行斑马线
港湾式公交站台示意图
提供直接、便利的过街方式,保障行人安全、舒适 通过路口或横穿街道
斑马线应尽量保持直线过街,缩短绕行; 斑马线标识应统一、清晰、明显、有序; 商业商务型街道斑马线可适当的加入创意元素,提升街道活力; 历史文化型街道斑马线可适当加入具有成都地域文化特色的图案,彰
公交车道应通过铺装或相应标识标识强调公交车路权,保障公交通行效 率,可采用红色涂料铺装。
公交车道铺装示例
公交站台
公交站台应包含站牌、信息屏、座椅、广告位遮雨遮阳等设施; 无法设置候车亭的公交站台应提供相应的照明、遮蔽与信息设施; 公交站台指示站牌应清晰简洁,标识性强; 公交站台应与街区风貌相协调; 公交站台宜选用现代、耐久、易于清洗的优质建筑材料。

成都市小街区规制建设技术导则

成都市小街区规制建设技术导则
1.2 适用范围
本导则适用于市域范围内(含中心城区、天府新区直管区及二三圈层的卫 星城或区域中心城、小城市、特色镇、一般镇)旧城中小街区的整治、提升、 改造的设计、建设和管理活动。
本导则主要针对小街区内的公共区域 (街道) 的建设进行控制引导,包 括道路、景观、市政设施、公服设施、建筑立面等内容。
总则
一; 历史文化型街道人行道铺装应优先选用传统材料,如青石板、青砖、
卵石等,色彩典雅朴素,与传统建筑风格相协调。
商业商务型街道人行道铺装示例
历史文化型街道人行道铺装示例 成都市“小街区规制”建设技术导则 07
2.3 公交设施
完善人性化的公交设施,减少居民乘车出行及候 车过程中的麻烦与不便
公交车道
机动车道
机动车道宜进行路面黑化,提高行车安全及舒适性,减少噪音及扬尘; 机动车道应通过色彩、材质或隔离带与非机动车道、人行道进行明显
分隔,保障非机动车及行人的通行安全; 历史文化型街道的机动车道铺装可选用毛石、青砖等具有地域特色的
材质。
成都市“小街区规制”建设技术导则 06
道路黑化示例
非机动车道
路边临时停车位
行人地下通道示例
对停车需求进行有效管理,解决停车难、乱停车等 问题
停车需求较大的街道两侧可设置港湾式路边停车位,宜采用平行式停 车,停车位展宽段与道路交叉口的距离应满足相关规范要求,有条件 时配套建设电子计费器,对路边停车进行严格管理;
历史文化型街道以及人车共享街道不宜设置路边临时停车位。
成都市“小街区规制”建设技术导则 02
1.3 街道分类
根据主导功能不同,街道可分为居住型街道、商业商务型街道、历史文化型街道以及 综合型街道。
根据交通特征不同,街道可分为一般街道、步行街道以及人车共享街道三类。

中心城区建筑风貌设计导则

中心城区建筑风貌设计导则

中心城区建筑风貌设计导则摘要:一、引言二、中心城区建筑风貌设计导则的背景和意义三、设计导则的主要内容1.设计原则2.建筑风格要求3.色彩与材料规范4.公共空间设计四、中心城区建筑风貌设计的实施与监管五、案例分析六、总结正文:一、引言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我国中心城区的建筑风貌越来越受到重视。

为了提升城市形象,彰显城市特色,中心城区建筑风貌设计导则应运而生。

本文将对这一设计导则进行详细解读,以期为城市建设提供有益参考。

二、中心城区建筑风貌设计导则的背景和意义中心城区建筑风貌设计导则是在我国城市发展进入新阶段,对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提出更高要求的背景下制定的。

它旨在引导城市建设者、设计师和政府部门,在中心城区的建筑风貌设计中,更好地把握城市特色,提高城市品质,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

三、设计导则的主要内容1.设计原则中心城区建筑风貌设计应遵循以下原则:(1)尊重城市历史文脉,体现地域特色;(2)注重生态环保,提高能源利用效率;(3)以人为本,创造宜居、宜业、宜游的环境;(4)注重公共空间与私人空间的和谐统一。

2.建筑风格要求建筑风格应符合城市的整体定位,协调周边环境,形成有序的城市天际线。

同时,鼓励创新与传统元素的融合,打造独具特色的城市建筑风貌。

3.色彩与材料规范色彩与材料的选择应考虑城市气候、地理条件和文化传统,使建筑与周边环境相协调。

同时,注重材料的环保性能和耐久性。

4.公共空间设计公共空间设计应关注人性化、生态化和智能化,满足居民的休闲、交流、活动等需求,提升城市活力。

四、中心城区建筑风貌设计的实施与监管设计导则的实施与监管需要政府、企业、设计师和居民共同参与。

政府应加强对建筑风貌的规划管理和审批,对违反导则的项目进行整改或拆除。

企业应按照导则进行合规建设,设计师应将导则融入设计理念,居民应关注并监督建筑风貌的建设。

五、案例分析本文以某城市为例,分析了中心城区建筑风貌设计导则在该城市的实际应用。

在遵循设计导则的基础上,该城市的建筑风貌得到了显著提升,城市形象焕然一新。

四川省风貌规划导则稿1-最终

四川省风貌规划导则稿1-最终

四川省城镇风貌规划编制技术导则(试行)1 总则1.1 为进一步完善城乡规划体系,规范四川省城镇风貌规划编制工作,提高城镇人居环境建设水平,依据现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和《城市规划编制办法》的有关规定,特制定本导则(试行)。

1.2 本导则所称城镇风貌规划,是指城市、县城或建制镇依据城镇总体规划或建设规划单独编制的空间景观专项规划。

乡集镇和村庄的风貌规划可参照本导则的要求,在相应建设规划中以专章的形式编制。

1.3 城镇风貌规划的主要任务是对城镇的历史文脉和相应的空间要素进行梳理、组织,并对其物质空间及其承载的风貌、特征和景观环境进行整体安排。

1.4 编制城镇风貌规划除满足本导则的要求外,还应符合国家和四川省现行的相关法律、法规、标准和规范的规定。

2 基本要求2.1 城市(县城)风貌规划的主要内容,是在充分研究城市历史、城市文化和区域自然环境特色等相关因素的基础上,确定城市空间的总体形象特征,提出改善城市景观形象和空间环境质量的目标,并在构建城市空间景观格局、组织各类景观要素、安排特征性人文活动场所,以及对城市空间景观建设提出控制要求等方面完成相应的规划编制工作。

2.2 编制城市(县城)风貌规划应当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以提高城市人居环境质量为中心,加强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并按照实事求是、因地制宜、突出重点、统筹兼顾的原则,将历史文化保护与现代化建设、景观风貌特征打造与城市功能完善结合起来,确保规划具有较强的前瞻性与可操作性。

2.3 城市(县城)风貌规划的年限应当与所依据的城市总体规划一致,其近期、远期应分别按5年和20年考虑,并与历史文化保护、绿地系统等其他城市专项规划相衔接。

2.4 城市(县城)风貌规划的编制一般按下列程序进行:1、确定任务当地政府委托具有相应资质的规划设计单位,明确编制规划的具体要求,包括规划范围、规划时限、规划重点等。

2、调查和收集资料规划编制单位应收集编制规划所必需的当地历史文化、民俗传统、城镇发展、自然环境、园林绿化,以及相关社会经济背景和其他现状资料,掌握城市总体划和其他相关专业规划。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成都市中心城区特色风貌街道规划建设技术导则成都市城乡建设委员会成都市规划管理局目录一、前言1.1 目的 1.2 试用范围 1.3 特色风貌街道内涵二、总体要求三、规划通则3.1 延续空间尺度 3.2 丰富业态活力 3.3 强化风貌特征3.4 提升步行环境 3.5 优化景观品质 3.6 美化配套设施四、分类导引4.1 历史型特色风貌街道4.2 文化型特色风貌街道4.3 景观型特色风貌街道21.1 目的为贯彻落实“中优”的战略思想,提升成都城市形象,建设特色鲜明的国家中心城市,特制定成都市成都市特色风貌街道规划建设技术导则(以下简称本导则)。

通过形态控制与建筑导引,强化街道特色、提升街道活力,升级城市魅力。

1.2 适用范围前言一本导则适用于指导《成都市中心城区特色风貌街道专项规划》中确定的特色风貌街道范围内的各项建筑项目的设计指导。

31.3 特色风貌街道内涵本导则中所述特色风貌街道由《成都市中心城区特色风貌街道专项规划》确定,其内涵定义为“城市中能够反映城市文化内涵的街道或街区,即:历史建筑集中成片,建筑样式、空间格局和自然、人文景观能较完整地体现城市某一时期地域文化特点的街道(街区)”。

特色风貌街道是成都市城市特色空间的重要构成要素,也是城市文化的重要载体,应坚持先保护后利用的基本原则。

特色风貌街道规划建设中的核心内容包括:延续空间尺度、丰富业态活力、强化风貌特征、提升步行环境、优化景观品质、美化配套设施。

总体要求二4三规划通则5街廓走向3.1.1 特色风貌街道的街廓格局原则上应维持现状,不应对街道走向等进行较大的调整。

道路红线3.1.2 特色风貌街道导则6特色风貌街道的道路红线宽度应维持现状,不予拓宽。

有条件的可以恢复其历史上的红线宽度。

规划道路红线可以结合沿街优秀历史建筑、交通、绿化、行道树等因素予以适当调整。

3-1 特色风貌街道空间尺度示意图街道宽度与临街建筑高度比值宜控制在1:1~1:1.5之间。

D:H值3.1.3 特色风貌街道导则73-2 临街建筑高度意向图临街建筑应维持现有高度,新增建筑应严格控制其高度,建筑高度不宜超过24米。

临街建筑高度3.1.4 特色风貌街道导则83-3 临街建筑高度意向图特色风貌街道周边建筑高度,采用分区控制方式,划定高度控制分区。

周边建筑高度3.1.5 特色风貌街道导则93-4 周边建筑高度意向图鼓励在特色风貌街区、街道内植入与之相契合的体验式业态。

特色街区应突出不同的天府文化内涵,植入相应的传统文化类、艺特色业态植入3.2.1 调整业态层次,引入高端业态,植入新兴业态,以业态调整引导特色街区发展业态。

特色风貌街道导则10术设计类、时尚创意类等业态,如特色主题餐厅、书店、画廊、设计展厅、私人博物馆等,形成差异化发展。

3-5 特色业态及活动示意图鼓励结合街道空间开展特色公共活动。

可利用街道空间进行临时性艺术展览、街头文艺演出、公共艺术活动等,丰富文化内涵。

居住零售办公餐厅沿街建筑沿街建筑步行道步行道商业与生活服务街道的首层应设置积极业态功能,形成相对连续的活力界面。

在建筑连续沿街界面,首层宜形成以中小规模餐饮、零售、生活服务、产品展示及公共服务等业态为主的空间界面,可以让公众进入,增加人的驻留。

当积极业态较少时,优先布置在街角。

业态组成:咖啡店商务办公百货餐厅积极业态设置3.2.3 特色风貌街道导则12前广场、开敞围合式、紧凑围合式、内院半围合式画廊书店书店超市服装售卖影音娱乐3-7 积极业态设置示意图建筑风格3.3.1保留和传承特色风貌街道的建筑风格特征要素。

现状建筑应维持原有的传统风貌建筑风格,新增建筑鼓励采用现代中式,建筑屋顶宜采用坡屋顶。

3-8 建筑风格意向图特色风貌街道导则13新增建筑体量应与传统风貌建筑体量相协调。

严格控制特色风貌街道内的建设容量,避免无序的高强度的建设开发。

建筑体量3.3.2 特色风貌街道导则143-9 建筑体量意向图延续传统风貌建筑的色彩与材质,新建建筑应与传统风貌建筑相协调。

建筑色彩与材质3.3.3 特色风貌街道导则15建筑色彩宜清新淡雅,建筑材质宜采用传统建筑材料。

建筑色彩与材质处理在满足整体统一的同时可增加局部变化,避免单调,增加街区的可识别性,活跃空间。

3-10 建筑色彩与材质意向图建筑底部宜采用细腻的设计手法来形成一个安全的、友好的、绿色的公共空间,以此来丰富行人的城市感受,最终达到提升街道空间品质的目的。

建筑底部的材料、颜色、质感、肌理等方面应重视人的感受。

处理应当丰富、建筑底部3.3.4 特色风貌街道导则16细腻。

3-11 建筑底部意向图建筑顶部宜采用丰富的处理方式,不宜为单一形式的平屋顶。

建筑顶部3.3.5 特色风貌街道导则173-12 建筑顶部意向图沿街建筑宜不设围墙,形成开放式街区。

若因安全等需要确需设置围墙的,则围墙造型设计应与传统风貌建筑相协调,形式以通透式为主。

围墙3.3.6 特色风貌街道导则183-13 围墙意向图店招牌匾、楼标、排气口、风亭、广告等建筑附属设施的设计宜纳入建筑整体设计之中,整体协调。

附属设施3.3.7 特色风貌街道导则193-14 附属设施意向图应结合周边的轨道交通站点、公交车站,形成连续、便捷的换乘路径。

强化特色街道与轨道交通站点、公交站点的连接,强化无障碍与可达性,便于各种绿色交通方式换乘。

公共交通衔接3.4.1 特色风貌街道导则203-15 公共交通衔接示意图具备条件的人行道应对其进行分区,形成步行通行区、设施带与建筑前区,分别满足步行通行、设施设置及与建筑紧密联系的活动空间需求。

步行通行区是供行人通行的有效通行空间;设施带是指人行道上集中布设沿路绿化、市政与休憩等设施的带形空间;建筑前区是紧邻临街建筑的驻留与活动空间。

步行道3.4.2 特色风貌街道导则21步行通行区宽度应与步行需求相协调。

综合考虑道路等级、开发强度、功能混合程度、界面业态、公交设施等因素,因地制宜,合理确定步行通行区宽度。

开发强度和功能混合度较高的地区会形成较多的步行人流;公交车站、轨道交通出入口和商业设施将进一步增加人流,步行通行区需相应加宽。

步行道类型宽度建议主要商业街、以及轨交站点出入口周边不宜小于5米沿主要公交走廊沿线不宜小于3.5米其余特色风貌街道不宜小于2米主、次干路两侧人行道加宽0.5~1米(注:建议有条件的特色街道按此标准执行,不具备条件的在此基础上可适当下浮)步行道应保障连续、无障碍通行。

设置人行天桥、过街地道、轨交站点出入口等设施时应保障步行通行畅通。

避免机动车违章占用人行道停放。

使用花坛、栏杆、路桩等设施在空间上对步行区步行道3.4.2 特色风貌街道导则22进行隔离,栏杆路桩等应按人性化尺度设施,色彩醒目。

3-16 人行天桥设置示意图3-17 确保路权示意图合理布局街道绿化,通过多种方式增加街道绿量,发挥遮荫、滤尘、减噪等作用。

街道绿道包括行道树、沿街地面绿化、垂直绿化、街头绿地、退界区域地面绿化、盆栽、立面绿化、结合隔离设施及隔离带形成的绿化等。

鼓励有条件的街道连续特色高大乔木,形成林荫道,提升休憩空间品质。

绿植3.5.1 特色风貌街道导则243-18 街道绿化示意图沿街道绿化宜选择有色花木及色叶植物,增加色彩多样性和街道识别性。

绿植3.5.1特色风貌街道导则253-19 林荫道绿化示意图沿线建筑鼓励增设屋顶绿化、阳台绿化、立面绿化,增加景观层次性。

绿植3.5.1 特色风貌街道导则263-20 立体绿化效果示意图鼓励地面铺装、街道家具与其他环境设施设计艺术化。

街道环境设施应注重艺术品质与细节设计,提升街道家具设计品质。

人行道铺装可作为公共艺术的展示面进行多样化设计。

鼓励在街道空间内设置公共艺术作品。

公共艺术3.5.2特色风貌街道导则27街道空间鼓励采用雕塑等艺术品进行装点,设置喷泉、灯光装置等设施,从而增强空间环境吸引力。

3-21 林荫道绿化示意图3-22 公共厕所设置示意图公共厕所3.6.1 结合特色风貌街道内实际情况增设公共厕所点位。

鼓励设置无性别公共厕所;鼓励增设无障碍设施。

鼓励采用绿化掩映或半覆土等方式进行生态景观化处理。

鼓励结合沿街商业建筑、公共建筑设置公共厕所,或利用地下空间设置公共厕所。

特色风貌街道导则28结合特色风貌街道内实际情况增设垃圾箱点位。

垃圾箱造型应简洁大方,立面设计融入街道特色主题元素。

3-23 垃圾箱设置示意图垃圾箱3.6.2市政设备箱应尽量集中布置,现状无法迁改的配电箱、变电器及电讯箱等设施应进行美化隐蔽处理。

3-24 市政设备箱设置示意图市政设备箱3.6.3 特色风貌街道导则29共享单车停放点建议布局于街口位置,不宜在历史建筑门口设置共享单车停放点。

3-25 自行车租赁点设置示意图共享单车停放点3.6.4室外休憩设施宜结合花坛、矮墙、绿篱等设施组合设计。

3-26 室外休憩设施设置示意图公共厕所3.6.5 特色风貌街道导则30路灯形式应美观大方,与建筑风貌协调统一。

3-27 路灯设置示意图垃圾箱3.6.6三 规划通则/美化配套设施3.6.7 轨道交通地面设施轨道交通风井等确需设置于地面的设施应进行美化隐蔽 处理。

3-28 轨道交通地面设施设置示意图3.6.8 地下停车场出入口地下停车场出入口需结合绿植作美化处理。

3-29 地下停车场出入口设置示意图特色风貌街道导则31四 分类细则32四 分类导引/历史型特色风貌街道这类街道历史内涵突出,街名或街址不曾更改,有成片 或集中的历史建筑,是承载城市历史记忆的空间,具有较高 的保护价值。

通过分析这类街道的历史价值,重点对历史建筑、空间 尺度、环境小品等进行引导。

4.1.1 建筑的保护与更新以保护为主,不随意拆除或新建,从街道的完整性出发,最大 限度地保护历史环境。

对重要历史建筑,做到修旧如故。

一般历史建筑,在外观坚持 原样修复的原则下,可根据实际需求进行功能置换。

其他建筑宜根据周边建筑环境进行协调。

特色风貌街道导则4-1 历史型特色风貌街道示意图33四 分类导引/历史型特色风貌街道4.1.2 街道空间尺度对道路红线宽度、转弯半径、建筑红线、两侧建筑高度、 行道树进行严格控制,尽量保持原有空间尺度。

4.1.3 环境小品结合与街道相关的历史人文背景,以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等为 线索,通过雕塑、座椅、标志牌等多种景观小品形式加以展示, 丰富街道内涵。

4-2 街道空间尺度示意图特色风貌街道导则4-3 环境小品示意图34四 分类导引/文化型特色风貌街道这类街道体现了成都独有的地域特征,是历史、民俗、 近现代文化的载体,文化内涵浓厚。

通过挖掘街道的文化内涵,分析街道的特色文化价值, 有针对性地进行保护改造。

4.2.1 以传统居民生活文化为特色的街道延续原有邻里关系和街巷生活,通过保留传统院落、凝聚当地 居民宗教信仰和民俗风情的传统建筑物(如宗祠、集市等)、旧 时基础设施(如水井等)、街道两旁历史悠久的古树、特色公共 空间,传承传统居住型街道的文化内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