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铁路基沉降观测方案
高铁路基沉降观测方案

DK887+649、43〜DK889+358、02 段路基工程观测、检测方案一、观测方案1、路基变形监测控制技术措施高速铁路路基作为变形控制十分严格的土工构筑物,沉降变形监测应作为路基施工中的重要工序,贯穿整个路基施工始终。
路基沉降变形监测主要就是测定每一层填料填筑过程中的地基沉降及整体水平位移与路基成型后的地基沉降及路堤本身的沉降值。
在填筑施工期间,填土速率根据观测情况确定,如地基稳定情况良好可以酌情加快,反之减缓填土速率,当边桩横向位移大于5mm/d,地面沉降超过10mm/d 时,停止填土。
路堤填筑完成后,根据观测的数据绘制时间与沉降曲线,预测总沉降与剩余沉降。
该段路基沉降变形监测主要就是路堤基底沉降监测与路基面沉降监测。
路基沉降变形监测施工工艺流程见图1。
2、监测测试项目以路基中心沉降监测为重点,其她包括路基面位移监测、基底沉降位移监测、路堤本体沉降监测、深厚层第四系地层的深层沉降监测另外还有软土或松软土地段的边桩位移监测等。
⑴ 路堤基底沉降监测每10〜100m 设一个监测断面,桥路过渡段必须设置。
每个监测断面预埋1〜3个沉降板(软弱地基时3个)。
路堤填筑前,于路堤基底地面预埋沉降板进行监测,每个监测断面预埋3 个沉降板。
沉降板满足要求 基床表层图1路基沉降变形监测施工工艺流程图由沉降板、底座、测杆(巾=20mm 钢管)及保护测杆的巾=49mmPVC 塑料管组成。
随着填土的增高,测杆与套管亦应相应加高,每节长度不 超过填筑路堤第一层测量放线沉降板及观测桩埋设11不满足要沉降板接长 求基床底层填筑暂停填筑或缓填路基面中心及路肩设观测桩沉降观测期 观测分析满足要求填筑路基 * 观测及分析100cm,接高后的测杆顶面应高于套管上口,在填土施工中应采取措施保护测沉设施。
沉降板安装前应先将地面整平(可铺设0、1m 厚中粗砂),注意保持底板的水平及垂直度。
填土高度小于2、0m时,每两天观测一次,超过2、0m 后,要求每天观测一次,在沉降速率较大的情况下,还应加密观测。
路基沉降观测方案..

1、编制依据-1-2、工程概况-1-3、路基工程沉降变形观测技术要求-1-4、监测方法及要求-6-5、过渡段工程沉降变形观测技术要求-7-6、观测断面和观测点的设置原则-8-7、路基工程沉降评估-11-8、过渡段工程沉降评估-12-9、本施工段沉降观测范围-13-附表-14-路基沉降观测方案1、编制依据(1)《铁路工程测量规范》(TB10101-2009);(2)《国家一、二等水准测量规范》(GB12897—2006);(3)《新建时速200公里客货共线铁路工程施工质量验收暂行标准》(铁建设[2004]8号);(4)《铁路路基工程施工质量验收标准》(TB10414-2003)(5)《客货共线铁路路基工程施工技术指南》(TZ202-2008);(6)娄底至邵阳铁路扩能改造工程设计文件;(7)铁道部有关规定。
2、工程概况3、路基工程沉降变形观测技术要求3.1观测断面设置原则路基工程沉降变形观测以路基面沉降观测和地基沉降观测为主,根据不同的结构部位、填方高度、地基条件、堆载预压等具体情况来设置沉降变形观测断面。
同时应根据施工过程中掌握的地形、地质变化情况调整或增设观测断面。
观测断面一般按以下原则设置,同时应满足设计文件要求;一般情况下沿线路方向每间距50m设置一个路基面沉降变形观测断面。
软土及松软土和岩溶及采空区地基地段沿线纵向每30m左右一个沉降观测断面;桥路过渡段和地形地质条件变化较大的地段应适当加密地势平坦、地基条件均匀良好、高度小于5m的路堤及路堑可放宽到100m。
3.2观测点设置原则为有利于测点看护,集中观测,统一观测频率,同时应满足设计文件要求;各观测项目数据的综合分析,各部位观测点须设在同一横断面上,偏差不超过土5cm。
沉降监测桩:采用C15混凝土圆桩(直径80mm)。
其中埋设直径16mm钢筋一根,桩长0.8m~l.0m,埋入一定深度,确保稳固和测量的需要。
完成埋设后采用水平仪按二级测量标准测量桩顶标高作为初始读数。
新建高速铁路路基工程沉降变形观测实施方案

新建高速铁路路基工程沉降变形观测实施方案编制:复核:审核:技术负责人:项目负责人:铁路建设集团有限公司项目部二○一年月目录一、总则 (3)二、精度及频次要求 (3)三、观测断面及观测点的布置要求 (6)四、元器件的埋设 (8)五、测量工作的基本要求 (8)六.数据传输流程与数据管理 (9)七、附:路基沉降变形观测布置示意图及断面统计表 (20)新建高速铁路路基沉降观测实施方案一、总则根据施工图纸要求,路基工程需进行沉降观测及边桩位移观测。
现结合《新建铁路线下工程沉降变形观测评估实施细则》和铁路路基工点施工图纸,制定以下方案。
二、精度及频次要求1、路基变形测量精度要求路基变形测量包括路堤、路堑变形测量,路基沉降观测控制网的精度要求及观测点频次要求如下:(1)本线沉降变形测量按三等规定执行,对于技术特别复杂工点,可根据需要按二等的规定执行。
(2)水平位移监测基准网,一般按独立建网考虑,可采用三角形网、导线网、GPS 网和视准轴线等形(当采用视准轴线时,轴线上或轴线两端应设立校核点)。
根据沉降变形测量等级及精度要求进行施测,并与施工平面控制网进行联测,引入施工测量坐标系统,实现水平位移监测网坐标与施工平面控制网坐标的相互转换。
本线水平位移监测按三等规定执行,对于软土地基等设计有特别技术要求的复杂工点,可根据需要按二等的规定执水平位移监测基准网的主要技术要求,应符合下表的规定。
(3)垂直位移监测基准网的建立应符合下列规定:线下工程垂直位移监测一般按沉降变形等级三等的要求(国家二等水准测量)施测,根据沉降变形测量精度要求高的特点,以及标志的作用和要求不同,垂直位移监测网用分级布网等精度观测逐级控制的方法布设。
a、垂直位移监测基准网应布设成闭合环状或附合水准路线等形式。
b、水准基点应埋设在变形区以外的基岩或原状土层上,亦可利用稳固的建筑物、构筑物设立墙上水准点。
垂直位移监测基准网的主要技术要求应符合下表的规定:(4)垂直位移监测基准网水准观测的主要技术要求,应符合下表规定。
版高速铁路线下工程沉降变形观测实施方案

版高速铁路线下工程沉降变形观测实施方案一、引言高速铁路是我国交通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确保线路运行的安全和顺畅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高速铁路建设规模的不断扩大和线路的不断延伸,对线路下工程的稳定性和安全性进行实时监测就显得尤为重要。
本方案旨在针对版高速铁路线下工程进行全面、准确的沉降变形观测,为工程的日常运维和维护提供数据参考。
二、观测目标1.在各关键节点上设置监测点,全面观测沉降变形情况;2.实时监测线下工程的稳定性和安全性;3.提供沉降变形数据,为工程的运维和维护提供参考。
三、观测方法和设备1.观测方法:(1)采用连续观测和定期点观测相结合的方式;(2)连续观测通过现场安装的多个测点,采用自动监测系统进行实时监测;(3)定期点观测按照事先制定的计划和频率进行,采用手动测量方法。
2.观测设备:(1)连续观测设备包括自动沉降仪、全站仪等;(2)定期点观测设备包括水平仪、测距仪等。
四、观测方案1.确定监测点位置:在版高速铁路线路下工程的关键位置,比如桥梁、地下通道等地段,选择具有代表性的位置设置监测点。
2.连续观测部分:(1)在各监测点上设置自动沉降仪,通过自动沉降仪实时记录土体的变形情况;(2)自动沉降仪读取的数据将通过数据采集系统上传至中心监控室,实现远程监测;(3)设立监测预警值,一旦数据超出预警值范围,立即启动应急处理措施,并及时上报相关部门。
3.定期点观测部分:(1)按照计划和频率,对各监测点进行手动测量;(2)利用水平仪、测距仪等设备,记录土体在不同时间点的沉降变形情况;(3)对测量数据进行分析,找出变形的趋势和规律,并记录至工程监测数据库。
五、数据处理与分析1.连续观测数据:(1)连续观测数据通过数据采集系统实时上传至中心监控室;(2)中心监控室对数据进行自动分析和处理,生成沉降变形曲线和图表;(3)根据数据的变化趋势,预测可能出现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处理建议。
2.定期点观测数据:(1)定期点观测数据由监测人员手动记录,并进行整理与存档;(2)对数据进行统计和分析,生成各监测点的变形报告;(3)根据报告的分析结果,评估工程的稳定性和安全性,并提出相应的修复或加固措施。
京沪高铁路基和桥梁沉降观测方案

京沪高铁路基和桥梁沉降观测方案一、工程概况监理一组沉降观测里程范围DK665+108.54~DK700+026。
路基3段DK672+823.25~DK673+335.00、DK673+565~DK675+238.82、DK681+870.88~DK682+497.98;涵洞7座:DK673+670、DK673+850、DK674+023.1、DK674+110、DK689+000、DK689+199.8、DK688+220;特大桥4座:后八丁特大桥DK665+108.54~DK672+823.25、京杭运河特大桥DK682+498~DK687+894、陈山特大桥DK675+283~DK681+870.88、濉河特大桥DK689+860~DK700+030;徐州东站:DK687+899.01~DK689+860;龙山明洞:DK673+335~DK673+565。
二、测量依据1、设计图纸;2、设计院交桩成果;3、已批复的CPI、CPII复测成果及加密点测量成果。
4、已批复的沉降变形监测网。
三、执行主要技术标准1、《客运专线无碴轨道铁路工程测量暂行规定》;2、《新建铁路工程测量规范》;3、《国家一、二等水准测量规范》;4、《京沪高速铁路TJ-Ⅳ标段精测网技术交底报告》;5、《京沪高速铁路线下工程沉降变形观测及评估实施细则》;四、观测目的和范围观测目的是通过平行观测,和施工单位的观测结果进行对比分析,对沉降观测过程中出现的异常现象及时进行分析并解决。
确保沉降观测工作顺利进行和通过评估。
为CPⅢ及下一步的施工做好准备。
根据《京沪高速铁路线下工程沉降变形观测及评估实施细则》要求,监理平行沉降观测地段集中选择关键地段进行,由于监理组范围内路基、桥涵、特大桥、明洞、站场都存在,分别选定平行观测地段,特大桥选择为濉河特大桥177#墩—243#墩,里程为DK694+608.73—DK697+792.31,处于黄河故道,全部为摩擦桩,容易发生沉降,其中路基里程为DK682+000—DK682+400,共400米,龙山明洞DK673+135—565,共400米,对于未选定的地段,监理组定期对工区及梁场沉降观测人员、仪器进行检查,核查沉降观测资料,对沉降观测过程中出现的异常情况进行及时处理。
高铁沉降观测方案

➢ 结构物的变形监测应充分利用CPI、CPII和水准基点 作为水平和垂直位移监测的基准点或工作基点变形监 测网。
➢ 卫星定位系统(GPS)测量时,应符合现行全球卫星 定位系统铁路工程测量技术的有关规定。
1 高铁测量等级及精度要求
➢ 沉降变形测量一般按三等规定执行,对于技术特别复 杂工点,可根据需要按二等的规定执行。
隧道沉降布设形势:隧道工程完成后,每个观测断面在相应 于两侧边墙处设一对沉降观测点,原则上设于高于水沟盖板0. 3m处
3 高铁沉降测量点的点位布置要求
3.5 路基沉降观测 路基水准路线观测按二等水准测量精度要求形成 附合水准路线,沉降观测点位布设及水准路线观 测示意图如图3.6所示:
图3.6 沉降观测点位布设及水准路线观测示意图
高速铁路线下工程 沉降变形测量方法
高铁线下工程沉降变形测量方法
➢1 高铁沉降测量等级及精度要求 ➢2 高铁沉降测量监测网技术要求 ➢3 高铁沉降测量点的布置要求 ➢4 高铁沉降测量工作基本要求 ➢5 高铁连续梁的线性监测
高铁沉降变形测量
➢ 1、高速铁路线下工程沉降变形观测工作以桥梁、路基、隧 道等建(构)筑物的垂直位移观测为主,水平位移监测根据 路基(含过渡段)、桥涵、隧道工点具体要求确定。 2、高速铁路工程测量的高程系统应采用1985国家高程基准。
在区域沉降地区应根据沉降速率适当增加复测次 数,每季度进行一次复测。
沉降变形点的监测频率应根据最新的沉降测量规 范实施
3 高铁沉降测量点的点位布置要求
➢ 每个独立的监测网应设置不少于3个稳固可靠的基准点。
基准点应选设在沉降变形影响范围以外便于长期保存
1
的稳定位置。
650 2
300
新增水准点标石及标心与CPI、CPII相同。埋石 在现场浇灌,挖坑后底部要夯实,先浇灌底部, 待基本凝固后再用模板浇灌上部,并插入不锈钢 标心,保持标心垂直和半球露出混凝土(约1~2 厘米)。每个水准点埋设后,绘制点之记图。在 水准点标石埋石中应对部分标石的坑位、标石浇 灌进行照相记录。影像文件名与水准点号对应。 标石编号用字模压制,字头朝前进方向,即朝上 海方向,并用红油漆填写字体。
铁路路基沉降观测方案

铁路路基沉降观测方案铁路扩能改造工程路基沉降观测及变形观测评估方案编制:复核:审批:铁路路基沉降观测方案目录一、编制依据 (3)二、观测范围及主要内容 (3)三、沉降观测的组织及设备配备 (14)3.1成立沉降观测专题小组 (14)3.2主要设备配备 (14)四、沉降观测频次 (14)五、技术方案的实施 (15)5.1沉降监测网布设 (15)5.2沉降变形观测方法和基本要求 (16)5.3沉降观测基本要求 (17)六、评估方法和判定标准 (17)七、综合评估与资料整理 (18)铁路路基沉降观测方案一、编制依据1.1TB10101-99《新建铁路工程测量规范》1.2《客运专线铁路无碴轨道铺设条件评估技术指南》1.3《客运专线铁路路基工程施工质量验收暂行标准》1.4TZ212-2005《客运专线铁路路基工程施工技术指南》1.5JGJ/T 8-97《建筑变形测量规程》;1.6GB 50026-93《工程测量规范》;1.7GB 12897-91《国家一、二等水准测量规范》;1.8GB/T 18314-2001《全球定位系统(GPS)测量规范》。
二、观测范围及主要内容根据《客运专线铁路无碴轨道铺设条件评估技术指南》规定:沉降观测断面的间距一般不应大于50m,地势乎坦、地基条件均匀良好的路堑、高度小于5m的路堤可放宽到100m;地形、地质条件变化较大地段应适当加密。
湘桂铁路扩能改造工程路基填方的分布范围及设置计划见表1:表1填方的分布范围及设置计划3 / 18总计需要设置651个路基面沉降观测断面。
路基基底沉降观测等级为国家二等水准(工程测量规范中垂直位移监测网二等),沉降观测的观测精度为W±1mm,读数取位至0.01mm,仪器选择满足二等水准测量精度要求,使用DS03精度的精密电子水准仪,配套电子水准仪配编码水准尺。
路基两侧边桩位移观测等级为建筑变形测量二级。
沉降观测测点的设置见图1:13 / 18铁路路基沉降观测方案路肩观测桩路基观测桩路基观测桩三、沉降观测的组织及设备配备3.1成立沉降观测专题小组沉降观测专题小组由12人组成,组长1人,副组长2人。
路基沉降位移观测方案路基沉降观测激光位移测量法

路基沉降位移观测方案路基沉降观测激光位移测量法清晨的阳光透过窗帘的缝隙,洒在了我的笔记本上,又是一个忙碌的日子。
今天,我要为大家带来一份详细的“路基沉降位移观测方案路基沉降观测激光位移测量法”。
想到这里,我不禁陷入了回忆,那些年,我在工程一线奋斗的日子。
一、项目背景本项目位于我国某重要的高速公路上,由于地质条件复杂,路基沉降位移观测成为了一个关键环节。
为了保证道路的安全畅通,减少路基沉降对车辆行驶的影响,我们决定采用激光位移测量法进行观测。
二、观测目的1.实时掌握路基沉降位移变化情况,为工程决策提供依据。
2.确保路基沉降在可控范围内,保障道路安全。
三、观测方法1.激光位移测量法:利用激光测距仪,对路基表面进行非接触式测量,实时获取路基沉降位移数据。
2.观测点布置:在路基表面布设一定数量的观测点,形成观测网。
观测点应均匀分布,且避开障碍物。
3.观测周期:根据路基沉降发展趋势,确定观测周期。
初期可加密观测,待沉降稳定后,逐渐延长观测周期。
四、观测步骤1.准备工作:检查激光测距仪、三脚架等设备,确保设备性能良好。
2.设立观测点:在路基表面布设观测点,每个观测点设立一根标尺,用于测量沉降位移。
3.测量沉降位移:将激光测距仪对准观测点,测量距离,记录数据。
4.数据处理:将测量数据导入计算机,进行数据处理,绘制沉降位移曲线。
5.分析沉降趋势:根据沉降位移曲线,分析路基沉降发展趋势,为工程决策提供依据。
五、观测注意事项1.观测过程中,要确保设备稳定,避免因设备晃动导致数据不准确。
2.观测时要避开阳光直射,以免影响测量精度。
3.观测数据要及时记录,避免因遗漏导致观测结果失真。
4.观测人员要具备一定的专业素质,确保观测数据的准确性。
六、项目成果1.完成路基沉降位移观测报告,报告内容包括观测数据、沉降趋势分析等。
2.根据观测结果,提出相应的工程措施,确保路基沉降在可控范围内。
3.为类似工程提供借鉴,提高我国高速公路建设质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DK887+~DK889+段路基工程
观测、检测方案
一、观测方案
1、路基变形监测控制技术措施
高速铁路路基作为变形控制十分严格的土工构筑物,沉降变形监测应作为路基施工中的重要工序,贯穿整个路基施工始终。
路基沉降变形监测主要是测定每一层填料填筑过程中的地基沉降及整体水平位移和路基成型后的地基沉降及路堤本身的沉降值。
在填筑施工期间,填土速率根据观测情况确定,如地基稳定情况良好可以酌情加快,反之减缓填土速率,当边桩横向位移大于5mm/d,地面沉降超过10mm/d时,停止填土。
路堤填筑完成后,根据观测的数据绘制时间和沉降曲线,预测总沉降和剩余沉降。
该段路基沉降变形监测主要是路堤基底沉降监测和路基面沉降监测。
路基沉降变形监测施工工艺流程见图1。
2、监测测试项目
以路基中心沉降监测为重点,其他包括路基面位移监测、基底沉降位移监测、路堤本体沉降监测、深厚层第四系地层的深层沉降监测,另外还有软土或松软土地段的边桩位移监测等。
⑴路堤基底沉降监测
每10~100m设一个监测断面,桥路过渡段必须设置。
每个监测断面预埋1~3个沉降板(软弱地基时3个)。
路堤填筑前,于路堤基
底地面预埋沉降板进行监测,每个监测断面预埋3个沉降板。
沉降板
满足要求
图1 路基沉降变形监测施工工艺流程图
由沉降板、底座、测杆(ф=20mm钢管)及保护测杆的ф=49mmPVC 塑料管组成。
随着填土的增高,测杆与套管亦应相应加高,每节长度不超过100cm,接高后的测杆顶面应高于套管上口,在填土施工中应采取措施保护测沉设施。
沉降板安装前应先将地面整平(可铺设0.1m厚中粗砂),注意保持底板的水平及垂直度。
填土高度小于2.0m时,每两天观测一次,超过2.0m后,要求每天观测一次,在沉降速率较大的情况下,还应加密观测。
地面沉降量用仪器测量,精度要求准确到±1mm。
每天的观测数据都要及时整理并绘制“填土高~时间~沉降量”关系曲线图。
⑵路基面沉降监测
路堤地段每50m设一个监测断面,桥路过渡段必须设置,且应加密。
每断面3个监测点。
分别于路基中心、两侧路肩各设一个监测桩(包桩),路基成形后设置。
监测桩采用C15混凝土方桩或圆桩(边长或直径0.1m),其中埋设ф16mm钢筋一根,桩长0.6m,埋入基床表层以下0.55m。
⑶测量的精度及频度
观测频率应与位移速率相适应,位移越小,观测频率也可减慢,反之位移越大,观测频率越要加快。
当位移曲线骤然变大时,更要跟踪观测,分析原因,并考虑是否需要采取措施。
测量精度按二级水准测量标准;测量频度:在路堤填筑期间,每天监测一次,各种原因停工期间,前2天每天监测一次,以后每3天测试一次。
填筑施工完成后,前15天内每3天监测一次,第15~30天每星期监测一次,第30~90天每15天监测一次,以后每个月监测
一次。
雨后应加密监测。
⑷施工期间的保护措施
测点保护工作十分重要,施工时要防止施工机械碰撞,还应考虑现场环境、人为因素的损坏,务必使观测工作能善始善终,取得满意成果。
施工前进行专题技术教育,培训对象是参加施工的管理、技术、测量、试验、安质、专业人员、施工人员等,培训内容是关于沉降板和观测桩的工作原理,配备专人负责保护沉降板和观测桩;沉降板钢管周围套PVC管,保证沉降板自由沉降;埋有沉降观测装置的周边不能碾压的部位,采用冲击夯进行夯实。
二、检测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