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市区都市圈和都市带的概念界定与比较分析

都市区都市圈和都市带的概念界定与比较分析
都市区都市圈和都市带的概念界定与比较分析

打造南京组合港,促进都市圈产业整合与发展-文档资料

打造南京组合港, 促进都市圈产业整合与发展 港口经济是以港口为中心、港口城市为载体、综合运输体系为动脉、港口相关产业为支撑、海陆腹地为依托,并实现彼此间相互联系、密切协调、有机结合、共同发展,进而推动区域繁荣的开放型经济。港口经济已经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增长极,我国沿海、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的崛起,无一不说明港口经济对于区域经济发展的巨大拉动作用。随着国家发改委颁布的新一轮长三角发展规划的出台,皖江产业转移示范区的启动开发,宁镇扬一体化产业升级与示范区的进程加快,南京都市圈有望成为衔接两个国家级开发区域的重要桥梁。因此,打造南京组合港,提升港口经济在区域经济发展战略中的作用将显得更为突出。 、区域产业发展呼吁整合现有港口资源城以港兴,港为城用”的港 口经济现象己经成为世界经济 和城市发展中的普遍规律。南京港作为长江三角洲地区的主枢纽港,是我国华东地区及长江流域地区江海换装、水陆中转、货物集散和对外开放的多功能江海型港口,是我国长江内河的重要港口之一。南京港的直接腹地是南京市和南京都市圈,其辐射范围延伸到长江中上游沿江省份。由于目前沿江港口各自为政,缺乏必要的资源整合,难以形成应有的优势。“十二五”期间应该强化区域协调,打造南京组合港,促进南京都市圈产业整合与发展。 (一)货物运输形式要求打造组合港 从统计数据来看,水运是江苏当前最重要的货物运输方式。 从江苏省铁路、公路和水运货物周转量近十年发展看(表1),铁 路货物周转量从1999 年的342.65 亿吨公里下降到2009 年的 323.90 亿吨公里,共下降了5.47 %,2009 年占到货物周转总量的6.24 %:公路货物周转量从1999 年的319.75 亿吨公里增长到2009 年的971.13 亿吨公里,累计增长了3.04 倍,2009 年占到货物运输总量的18.84 %:水运货物周转量从1999年的704.01 亿吨公里增长到2009 年的3372.05 亿吨公里,累计增长了4.79

高三语文二轮专题复习学案20 核心概念:定义定意,阐释辨析

学案20 核心概念:定义定意,阐释辨析 无论是材料作文还是命题作文,总包含一两个核心概念。对这一两个核心概念的理解,关乎审题立意的准确、深刻。同时,理清核心概念是议论文写作的第一步,也是议论文论证的力量之源。因此,对于考场作文来说,正确理解其内涵,发挥好它在审题立意、展开论证方面的作用显得尤为重要。本学案试图帮你认识核心概念的运用以及理解它的方法。 作文题呈现: (2018·天津)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自己的体验和感悟,写一篇文章。 生活中有不同的“器”。器能盛纳万物,美的形制与好的内容相得益彰;器能助人成事,有利器方成匠心之作;有一种“器”叫器量,兼容并包,彰显才识气度;有一种“器”叫国之重器,肩负荣光,成就梦想…… 要求:①自选角度,自拟标题;②文体不限(诗歌除外),文体特征明显;③不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袭,不得套作。

考场佳作 “器”之断想 想起与“器”有关的几个成语。 一、怀才抱器 有的书上也写作“怀材抱器”。意思是既有好的思想品质,又有工作的才干和能力,换成今天的话就是德才兼备、又红又专。 解释第一个成语的整体含义。 这个成语出自唐代赵璘的《因话录》:“德宗搜访怀才抱器、不求闻达者。”实际上说的是皇帝用人的标准,这样天下的读书人就有了努力的方向。当然,对“才”和“器”的解释,古今是有差别的。古代的“才”“器”主要聚焦于治国理政及对朝廷的忠诚方面;今天的“才”“器”内涵与外延已拓宽了许多,概括来说,就是立身处世的能力和服务国家社会

的精神。 介绍成语出处。 对成语中两个核心词作阐释,而且作古今比较。 现在有些人对“才”“器”的理解有些跑偏:不求问“才”之高低,只求多拿钞票;不问“器”之所指,只为一己炫耀。典型的拜金主义、利己主义,如果任其膨胀,必将成为影响社会安定和谐的毒素。当戒之慎之! 二、不器之器 “不器”,就是不像器物那样只有某一方面的作用;“不器之器”指具有全才的人,用今天的话说,就是其具有开阔的视野,精尖的修为;说得再直白些,就是“某一方面懂一切,一切方面懂一些”的人。 解释第二个成语的整体含义。 画横线句子的解释特别有味。 唐代白居易《君子不器赋》有云:“抱乎不器之器,成乎有用之用。”其中的“有用”其实是“有大用”,起“重要作用”,这样的人才一旦有了合适的平台,就会如鱼得水,如鹏驭云,如蛟入海,换个说法,就是“国之重器”。 对关键词语“有用”进一步阐释。 做“不器之器”应该成为每个有志之士努力的高标。目标高远,才不会为狭隘的功利思想所裹挟,才能广泛涉猎,深入研究,为将来的“有用”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随才器使 有趣的是这个成语出自《水浒传》第七十一回。梁山泊英雄排座次,怎么排?一个根本的原则是“随才器使”。“或奔驰,或偷骗,各有偏长,真是随才器使。”根据各自的长处(包括“偷骗”),安排适当的工作。 解释第三个成语的整体含义及出处。 这与“用人如器”的意义较为接近。梁山要发展壮大,就要充分发挥每个人的特长。如果宋江乱点鸳鸯谱,让阮小二做马军统领,让李逵当水军都督,宋清是自己的弟弟就坐第二

谈地市经济带的理论渊源及概念辨析(一)

谈地市经济带的理论渊源及概念辨析(一) 论文关键词:城市经济带理论渊源概念辨析 论文摘要:“城市经济带”的理论探讨和规划对于促进中国转轨经济中区域经济快速健康发展的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本文从城市群发展的角度寻找“城市经济带”的理论渊源,界定其理论内涵,辨析相关概念,以期为日后城市经济带理论的后续问题探讨奠定基础。 一、城市经济带的理论渊源 在理论上,城市经济带的内涵界定属于城市群理论范畴之内。城市群理论的研究源于欧美,在国外的文献研究中,从1910年美国学者库恩最初提出都市地区的概念,到1915年英国学者帕特里克·格内斯提出组合城市的定义,以及20世纪30年代,英国学者弗塞特提出城镇密集区的概念,迄今为止,国际上比较公认的,也是最先明确提出城市群概念的是法国地理学家戈特曼。1957年法国地理学家戈特曼提出了最初的城市群概念Megalopolis。戈特曼把美国东北部沿海地区的城市密集区域用原意为巨大城市邦的希腊语Megalopolis来命名,用以说明这一北起波士顿、南至华盛顿,由纽约、普罗维登斯,哈特福德、费城、巴尔的摩等一系列大城市组成的功能性地域,在这一地域,城市沿主要交通干线连绵分布,城市之间联系密切,产业高度集聚,形成主轴长600公里,人口3000万的城市密集分布地带。在戈特曼对于城市群概念的表述中运用两个指标来界定Megalopolis,即,较大的总人口规模和高密度的人口分布。首先,戈特曼将城市群的总人口规模下限定为2500万人;第二,戈特曼认为城市群的人口密度至少应达250人/平方公里,核心区密度应更高。此外,戈特曼还指出了城市群应具有高稠密的城镇基础设施和高效率网络流通体系的鲜明特征。他认为,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城市将会沿着主要交通干道不断延伸。也就是说,城市交通干道越发达,城市会不断演化成为一个巨大的社会经济组合体,而周边的城市群体是一个连续性很强的以内部作用为主、多中心的云状结构,他同时指出“城市核”是比较明显的,“城市带”则在外形上是比较模糊的。 由于我国是发展中国家,城市化水平相对滞后,因此,在国内对城市群的理论研究中,基本上是继承了国外对城市群的概念界定,并且,在此基础上逐渐衍生出对“大都市圈”、“经济带”的研究。国内学者是在上个世纪90年代初开始推广大都市圈理论的,我国城市地理学家周一星先生对城市群的概念提出得比较早。他认为,将我国沿海地区出现的城市群与西方大都市连绵带和相类似的新型城市群空间组织形式相比较,都可以称之为大都市城市群或都市连绵区(简称MIR)。他认为MIR是“以若干城市为核心,大城市与周围地区保持强烈交互作用和密切社会联系,沿一条或多条交通走廊分布的巨型城乡一体化区域”。此外,我国学者周起业、刘再兴等人在《区域经济学》一书中认为,大都市圈是“按经济中心来组织管理地区经济,即以大城市为依托,有计划地发展中小城镇,在各大城市周围形成若干以中小城市为主的中小型经济中心。通过它们使大城市同中小城镇和农村相联系,大中小城市与其分别联系着的农村相交织,组成了全国的经济网络。经济网络是以大城市为依托,组成大城市经济圈,按大城市经济圈来安排地区生产布局。”高汝熹教授则在“论中国的圈域经济”一文中首先明确了“大都市经济圈”的定义,他认为“大都市经济圈是以经济比较发达的城市为中心,通过经济辐射,带动周围城市和农村,以形成统一的生产和流通经济网络”。此后,复旦大学发展研究院课题组在1993年的研究中也提出“大都市圈,也就是某一城市突破行政区划的局限同它邻区划或外围化的地区形成紧密经济联系的一体化经济区”。国家计委宏观院出版的《长江地区产业经济与可持续发展》一书把大都市圈定义为“是以经济比较发达并且有较强城市功能的中心城市为核心,同其有经济内在联系和地域相邻的若干周边城镇所覆盖的区域相组成的,其经济吸引力能够达到并能促进相应地区经济发展的最大地域范围。”另外,曾坤先生把城市协作区定义为“以一个特大城市或一组密切相关的大城市为核心并联结周围地域所组织起来的经济协作区”,城市经济协作区“更讲求中心城市的主导功能和辐射作用”。

《中国城市宜商竞争力第17次报告》-cssn

《中国城市宜商竞争力第17次报告》 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城市竞争力课题组 主编倪鹏飞 执笔:倪鹏飞徐海东① 世界银行发布的多次评估报告指出,摆脱贫困最有效的方式是提供更多报酬更高的工作机会,而这有赖于该经济体拥有良好的宜商环境,而良好的宜商环境不仅应当拥有良好的环境,而且还要有良好的需求,并且能把这一需求输送出去的能力。 一、中国城市宜商竞争力的四个特征事实 1.香港、北京、上海位列前三,引领总体宜商竞争力 从2018年宜商城市竞争力可以看出,香港、北京、上海、深圳、广州位列前5,第6名到第20名城市的宜商竞争力水平较为接近,竞争激烈。 表1 城市宜商竞争力前十分布 ①倪鹏飞男,南开大学经济学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与竞争力研究中心主任,中国社科院财经战略研究院院长助理,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徐海东男,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金融学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领域:城市与房地产金融。

数据来源:笔者整理。 2.全国宜商竞争力集聚现象显著 全国288个城市的总体宜商竞争力指数总体偏低,分化较为严重,集聚现象明显。具体将宜商竞争力按照0.2等分区间来看,有63个城市的宜商竞争力低于0.2,有147个城市的宜商竞争力在0.2到0.4之间,占样本城市的51.04%,有60个城市的宜商竞争力在0.4到0.6之间,仅有18个城市宜商竞争力大于0.6。 表2 城市宜商竞争力区间分布 数据来源:笔者整理。 3.层级越高、宜商竞争力越高、分化越低 具体一线城市(包含香港和澳门)的宜商竞争力处于绝对领先状态;二线城市的宜商竞争力总体处于中等偏上状态,且内部差异最小,总体比较接近;三线城市和四线城市的宜商竞争力水平最低,分化也相对较为严重。 表3 各层级城市宜商竞争力 数据来源:笔者整理。

十个核心概念是什么

十个核心概念是什么?怎么理解? 有数感、符号意识、空间观念、几何直观、数据分析观念、运算能力、推理能力、模型思想、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 1、数感主要是指关于数与数量,数量关系,运算结果估计等方面的感悟。它有助于学生理解现实生活中数的意义,理解或表述具体情境中的数量关系。 2、符号意识主要是指能够理解并且运用符号,来表示数,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知道使用符号可以进行运算和推理,另外可以获得一个结论,获得结论具有一般性。 3、空间观念主要是指根据物体特征,抽象出的几何图形,根据几何图形想象出所描写实物,想象出实物的方位和它们的相互位置关系,描述图形的运动和变化,根据语言的描述,画出图形等等。 4、几何直观主要是指利用图形描述和分析问题,借助几何直观,可以把复杂的数学问题,变得简明、形象,有助于探索解决问题的思路,预测结果。 5、数据分析的观念是指:了解在现实生活中,有许多问题应当先做调查研究,搜集数据,通过分析做出判断。体会数据中蕴含着信息,了解对于同样的数据可以有多种分析的方法,需要根据问题的背景,选择合适的方法,通过数据分析体验随机性。 6、运算能力是指能够根据法则和运算进行正确的运算的能力。培养运算能力有助于学生理解运算,寻求合理、简洁的运算途径解决问题。 7、推理能力是数学的基本思维方式,也是人们学习和生活当中,经常使用的一种思维方式,推理一般包括合情推理和演绎推理。 8、模型思想是使学生体会和理解数学与外物世界联系的基本途径,建立和求解模型的过程包括,从现实生活或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数学问题,用数学符号,建立方程、不等式、函数等数学模型的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然后求出结果,并讨论结果的意义。这些内容的学习有助于学生初步的形成模型的思想,提高学习数学兴趣和应用意识。 9、应用意识说白了就是强调数学和现实的联系,数学和其他学科的联系,如何运用所学到的数学,去解决现实中和其他学科中的一些问题,当然也包括运用数学知识去解决另一个数学问题。 10、标准里面提出创新意识培养,是现代数学教育的基本任务,应体现在数学教与学的过程中,学生自己发现和提出问题是创新的基础,独立思考、学会思考是创新的核心等。

南京都市圈规划浅析

南京都市圈规划浅析 班级:城规1211 成员:26 宋晓露 28 马晓婷 29 陈静芳 30 蔡水湄 指导老师:王勇老师 目录

南京都市圈规划浅析 摘要: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快速发展,城市发展已经脱离了独自发展的模式,都市圏的建设成为发展城市现代化的重要途径。都市圏内城市联动及产业融合在一定程度上推进了区域经济的发展。南京都市圈作为中国唯一的跨省都市圈,地跨苏皖两省,是长三角带动中西部地区

发展的重要传导区域,同时在国家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中具有重要地位。南京都市圏的融合、完善与分工将极大地带动中部地区的经济发展,形成良好的牵引作用。 本研究以南京都市圈为研究对象,首先阐述南京都市圈目前的概况及基本特征,分析圈内各产业;其次,基于南京都市圏发展现状与规划远景,将南京都市圈与江苏省其他都市圈进行分析比较。在此基础上,结合南京都市圈存在的问题与发展规律,提出了优化都市圏的建议。 关键词:基本特征产业分析比较分析优化建议 1.南京都市圈概述 南京都市圈是以南京为核心,以放射状通道为依托,吸引、辐射周边城市与区域,并促进城市之间的相互联系与协作,带动周边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可以实施有效管理的区域。[1] 南京都市圈具有良好的人文素质、比较厚实的经济基础、明显的区位优势、相对完善的基础设施、深厚的历史文化等都市圈可持续发展的基本优势,但同时也存在着一些问题,面临着严峻挑战。 区位分析 宏观区位 宏观上,南京都市圈是一个跨省城市群,地跨 苏皖两省,是中国唯一的跨省都市圈,起着连南接 北、承东启西的重要作用,地理位置特殊,城市类 型丰富,是长三角带动中西部地区发展的重要传导 区域,同时在国家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中具有重要 地位。 图1-1 南京都市圈与周边都市圈区位示意图(注:来自网络)中观区位 从中观上看,南京都市圈处于长江三角洲向西部地区推进的中枢,是我国经济最发达的以上海为核心的“长三角”都市带的一角。 微观区位 南京都市圈成员城市为南京、镇江、扬州、淮安、马 鞍山、滁州、芜湖、宣城八市,包含31个市辖区、8个县 级市和20个县,总面积万平方公里。 同时,南京都市圈是以南京为中心的经济区域带,其 范围锁定在南京周边100公里左右。 图1-2 南京都市圈范围(注:来自网络)

中国个城市群竞争力点评与排名

33个城市群竞争力点评与排名 1.长三角城市群 长江三角洲城市群位于中国沿江沿海“T”字带,是中国最大的城市群,它由沿江城市带和杭州湾城市群构成,以上海市为中心,包含浙江的杭州、嘉兴、湖州、绍兴、宁波、舟山等六个城市,江苏的南京、扬州、常州、泰州、镇江、无锡、南通、苏州等八个城市。其辐射区涵盖了浙江金华和衢州两市。该城市群目前形成以上海为核心,以杭州、宁波、南京、苏州等为中心的“一核心、多中 全球化巨型城市网络雏形已经显现。常住人口增长与移民人口增长优势不明显,GDP增长率逐渐放缓,但在科技水平、医疗质量、文化设施、环境治理、港口交通等方面排名位列第一,该城市群正逐渐转向内部发展环境的优化。可以预期,这将是下一轮发展的必要准备。 长三角城市群应结合城市建设、区域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结构调整,推行集约化发展,统筹区域布局,实施功能分区,提高资本、土地和基础设施的综合利用效率。同时鼓励地方化,保持城镇集群特色,优化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发展与区域性交通网络的衔接,提高区域经济效率。

2.珠三角城市群 珠三角城市群位于广东省中南部珠江下游,由香港、广州、佛山、江门、深圳、惠州、肇庆、珠海、东莞、中山、澳门等11个城市组成,外加清远市作为其辐射城市。它是我国沿海开放区最具活力的地区,也是我国城市化水平较高的城市群之一,在全国经济中占据重要地位,即使不将香港和澳门计算在内,该城市群仍旧吸纳了全国近1/6的外资。2007年的综合竞争力排名位列第二,其中先天竞争力排名为第二、现实竞争力第一、成长竞争力第三。 (1)先天竞争力。位于华南地区的该城市群,其发展是伴随珠江三角洲的 其 、 20位。在城市环境污染治理方面得分也不够理想,排名仅为第12位。今后该城市群的发展应仍旧以香港为城市群核心,以澳门、广州为中心城市的核心圈层,并以此城市结构来带动城市群经济的新发展。“城市群由原来工业、制造业为主的生产性带动,逐步走向服务性的产业带动,这种发展方向的转换将使珠三角城市群成为南方强有力的经济重心。” 3.京津唐城市群 京津唐城市群位于环渤海湾地区、华北平原北部,空间地域范围涉及两市一省,包括北京、天津两个直辖市和河北省的唐山、保定、廊坊、张家口、承德、

新课标十大核心概念之 “数据分析观念 ”解读

新课标十大核心概念之“数据分析观念”解读 在对“数据分析观念”进行分析之前,我们首先要理解新、旧课标在“统计与概率”这一版块的要求与区别。原课标的核心词:数感、符号感、空间观念、统计观念、应用意识、推理能力。新课标核心词:数感、符号意识、运算能力、模型思想、空间观念、几何直观、推理能力、数据分析观念、应用意识、创新意识。在“统计与概率”板块的核心词由“统计观念”改为“数据分析观念”。“统计观念”(旧):强调的是从统计的角度思考问题,认识统计对决策的作用,能对数据处理的结果进行合理的质疑。“数据分析观念”(新):改变过去这一概念含义较“泛”,体现统计与概率的本质意义不够鲜明的弱点,而将该部分内容聚焦于“数据分析”。 那么让我们来深入学习“数据分析观念”跟上教学改革的步伐。 (一)什么是“数据分析观念”?数据分析观念是学生在有关数据的活动过程中建立起来的对数据的某种“领悟”、由数据去作出推测的意识、以及对于其独特的思维方法和应用价值的体会和认识。 在课标当中,对于数据分析观念,有这样的描述:了解在现实生活中,有许多问题应当先做调查研究,搜集数据,通过分析做出判断。体会数据中蕴含着信息,了解对于同样的数据可以有多种分析的方法,需要根据问题的背景,选择合适的方法,通过数据分析体验随机性。一方面对于同样的事物,每次收到的数据可能不同,另一方面只要有足够的数据,就可以从中发现规律。 (二)为什么要学数据分析的观念? 数据分析是统计学里的一个核心内容。不论是统计还是概率,都要基于数据,基于对数据的分析;在进行预测的时,为了使预测更合理,也需要收集更多的数据。数据分析观念是学生在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中最应培养的数学素养之一,是促进学生发展的重要方面。通过数据分析的教学,使学生体会到统计时需要收集数据,应用数据分析,能解决日常生活中很多实际问题,从而感受统计的实际价值,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 (三)培养数据分析观念的要求: 一是过程性(或活动性)要求:让学生经历调查研究,收集、处理数据的过程,通过数据分析作出判断,并体会数据中蕴涵着信息 二是方法性要求:了解对于同样的数据可以有多种分析方法,需要根据问题背景选择合适的数据分析方法 三是体验性要求:通过数据分析体验随机性 (四)怎样培养学生数据分析的观念? 1、让学生经历数据分析过程,体会数据中蕴含的信息。 建立数据分析观念最好的办法是让学生经历完整的收集、整理、描述、分析的统计全过程,让学生明白为什么要进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分析”,也就是说分析数据能帮助我们做什么。常见的教学中,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分析”都是教师布置的“任务”,只要学生按照教师的要求去做即可,而没有问一问为什么要做这些。 2、鼓励学生掌握数据分析方法,根据问题的背景选择合适的方法。 得到一组数据我们要分析什么: ①、数据有什么特点? ②、数据怎样变化? ③、可以推测哪些情况? 3、通过数据分析,让学生感受数据的随机性。 史宁中教授说:“统计与概率领域的教学重点是发展学生的数据分析意识,培养学生的随机

哈尔滨都市圈总体规划2005-2020

哈尔滨都市圈总体规划(2005-2020) 哈尔滨都市圈是以哈尔滨市主城区为中心,“一小时”通勤圈(100公里左右)为半径,主要包括哈尔滨市区及周边的五常市、双城市、阿城市、尚志市、宾县、肇东市等6个县、市,总面积34284平方公里,2004年底总人口842万。

都市圈空间组织结构: 形成“一主三副三核、六轴三圈层”的空间组织结构。 “一主”指哈尔滨都市圈的中心城市哈尔滨市。 “三副”指目前哈尔滨都市圈中实力较强的三个县市:阿城、双城、肇东。 “三核”指位于哈尔滨都市圈东部和南部、经济发展缓慢的三个县市:宾县、尚志、五常。 “六轴”指贯通都市圈东南西北的“城镇—产业”共生轴线,包括:“哈大齐牡”沿线“城镇―产业”共生轴,“京哈—哈绥”沿线“城镇―产业”共生轴,“哈五”公路、铁路沿线“城镇―产业”共生轴,“同三” 、“哈萝”公路及松花江沿线“城镇―产业”共生轴。

“三圈层”指都市圈因社会经济发展和城市建设差异而形成的三个垂直分工明确的圈层:核心圈层、紧密圈层和扩展圈层。 产业集聚区布局: 传统产业集聚区。包括:位于三大动力工业区、平房工业区、油坊街工业区、阿城经济开发区的装备和机械制造业集聚区;以双城食品加工集聚区和江北食品工业集聚区为主的食品制造业集聚区;位于利民工业区、肇东经济技术开发区、牛家工业区、对青山工业区内的医药化工集聚区;位于宾西工业区和护栏铁东工业区的建材产业集聚区。 新兴产业集聚区。包括:以迎宾路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区、太平空港和香坊电子信息产业集聚区、哈东新材料产业集聚区为主的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区;位于江北松浦镇北部的对俄经贸科技合作区和出口加工基地。 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包括:中心城市哈尔滨和各卫星城市综合性服务中心;依托空港园区形成的国际性物流中心和依托交通节点和产业园区形成的区域专业性物流中心;结合旅游资源形成的特色旅游服务区。 农业产业化集聚区。在卫星城(尤其是五常和尚志)的主要农业产区建设各具特色的农副产品生产加工基地和木材、中药材等加工基地。

浅析区域一体化视角下跨市交界地区发展应对——以南京仙林-镇江宝华为例

浅析区域一体化视角下跨市交界地区发展应对 ——以南京仙林-镇江宝华为例 陶修华 摘要:在区域一体化背景下,地缘相邻、人文相近的跨市交界地区发展空间广阔。传统的以提供相对大都市价格优惠的房地产功能为主的一体化难以推动交界地区可持续发展。在不改变行政区划前提下,依托相邻城市的资源,以“协同一体”为目标,通过建立协商机制,从空间规划、产业发展、生态共保、交通基础设施一体化等方面着手,实现目前以竞争为主的关系向竞合关系、伙伴关系转变是未来的发展方向,也是区域一体化的必然要求。 关键词:区域一体化,交界地区,竞合关系,南京,镇江 1 引言 刘易斯·芒福德曾说过“真正的城市规划必须是区域规划”。随着“城市病”等问题的不断出现,区域一体化成为城市发展的主旋律,也是规划师需要关注的重点内容。在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和《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中明确提出,以城市群作为推进国家新型城镇化的主体地位的要求中,区域一体化日趋重要。 纵观区域一体化发展实践经验,根据区域/城市规模差异,表现为三种不同的典型模式(表1、图1):一是以城市群为主的区域一体化,如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等;二是以相邻规模同级城市之间的一体化或同城化,如广佛同城化、宁(南京)镇(镇江)一体化、西咸一体化、郑汴一体化、沈抚一体化、钦(州)防(城港)一体化等;三是环大都市周边紧邻地区与核心城市一体化,即“以大带小”模式,如昆山(花桥)与上海一体化、南海(桂城)与广州一体化、廊坊(燕郊)与北京一体化等。对于前两种模式,已有文献对于区域一体化或同城化的模式路径、协调机制等已有较多的研究积累[1-4],但对于第三种模式研究相对较少[5-6],尤其是对于依托临近大城市的区位优势以及要素成本较低和交通条件逐步改善的优势而成为发展热点板块的城市交界地区,如花桥、燕郊等地区,面对着以服务大城市为主的目标定位,承担着大城市人口的居住郊区化、产业转移等功能,如何实现与大城市的一体化发展具有迫切的现实需求。 文章旨在以与南京市东部的仙林副城交界、行政区划上隶属于镇江的宝华镇为例,按照区域一体化的要求,针对现状存在的突出问题,以及对原来编制的规划进行相对的优化调整,以实现功能衔接、产业协调、生态共同维护以及交通等基础设施协调,为类似地区提供经验借鉴。

核心概念

关于数学“核心概念”“核心素养”“学科德育”浅析 山东省巨野县文昌路小学刘凤霞 【摘要】近来,不断有专家提出新的理念与学科术语,令老师们有些眼花缭乱。针对这种状况,笔者认为应该教给教师辨析概念的方法,而不是一味地传授概念,这样才能正本清源,真正明晰概念的真正内涵与外延。 【关键词】核心素养核心概念学科德育 【正文】 自从2011年新的课程标准颁布以来,各种新理念也纷至沓来。就数学学科来说,从一开始的“十大核心概念”,到现在都在讨论的“核心素养”,以及近来我们山东省教育厅的课题中提到的“学科德育”。看到这些,很多老师迷茫了,几乎找不到方向感。也难怪,老师们的教学理念毕竟有限,这么多的新鲜名词纷纷压过来,确实有些招架不了。 为此,我们必须对此进行一下思路的梳理与概念的辨析,这样才能正本清源,以使我们在今后的教学之路上有一个更清醒的认识。 一、梳理概念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数学“十大核心概念”包括数感、符号意识、空间观念、几何直观、数据分析观念、运算能力、推理能力、模型思想、应用意识、创新意识。这十大核心概念在数学教材中大都独立存在,并且是螺旋上升的。

而数学核心素养则包括数学抽象、逻辑推理、数学建模、数学运算、直观想象、数据分析六个部分。 从“核心概念”与“核心素养”界定的范围来看,二者之间有很多相互交叉之处(如下图)。 “学科德育”是山东省教育科学研究院提出的“十三五”规划重点课题,它针对每一学科都制定了不同的德育目标,就数学学科来说,数学学科实施德育主要通过习题演算、讨论交流、合作探究、社会实践等活动进行,侧重于逻辑推理、实践反思、数学审美与道德品质的统一。主要包括“思维严谨”、“理性精神”、“数学审美”、“爱国主义”。 小学数学核心概念、核心素养、学科德育对照表

京津冀都市圈规划

图1-1 代表性城市通达性分析 第一章 区域功能定位 第一节 规划背景 一、国内外发展的宏观背景 (一)经济全球化。经济全球化促进了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我国的经济地位和国际竞争力显著提升,未来经济全球化进程对区域整体发展环境提出了新的要求。以市场容量和消费水平体现的市场条件、以人居环境和区域交通设施为主的基础设施条件、本土研发能力和人才供应为主的创新环境、以及当地企业的配套生产能力等等,将在应对经济全球化挑战、把握经济全球化机遇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二)东北亚区域经济一体化。东北亚经济一体化是提升该地区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的整体竞争力的客观要求,也是保证该区域经济稳定发展的必然选择,目前已具备一定的客观基础。该地区的经济合作将从中日韩三国小范围、低层次起步,逐渐扩大范围并向高层次推进。加快京津冀都市圈的经济发展和产业层次的提升,增强国际竞争力,有利于我国未来在东北亚地区经济格局中占据比较主动的地位。 (三)我国东部地区率先实现现代化。我国经济发展的空间格局已基本形成,东部沿海地带构成我国经济空间格局的核心轴线,在未来现代化进程中,依然发挥着统领作用。我国北方的东部沿海地区,人口和产业集聚地区的经济整体实力相对较弱。都市圈或者说都市经济区将在我国社会经济系统组织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京津冀都市圈

应在加速我国现代化进程中履行主要支撑区域的功能。 二、规划区面临的重大问题 (一)首都优势,科技创新基地和国内外交流枢纽等功能,具有全国意义和世界影响,但内部经济一体化进程相当缓慢。 表1-1北京技术合同流向情况(2003年) 项数金额(亿元)比重(%) 北京15976 120.0 45.2 天津651 4.0 1.5 河北1156 7.0 2.7 京津冀17783 131.1 49.4 全国32173 265.4 100.0 (二)京津冀都市圈呈现世界上少有的巨型双核的空间结构形态,处理好北京-天津发展的关系是本次区域规划成败的关键。 图1-2 1984-2003年京津两市工业总产值 (三)向沿海地区的空间推移和新经济增长极的出现,对区域发展空间结构的完善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区域统筹发展的矛盾依然十分突出。 (四)人口产业同资源环境分布格局的特点,给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的合作创造了机遇,但统筹区域资源合理配置的难度依然很大。 (五)在我国大都市区中,产业体系最为完整,但竞争力不强,产业空间合理组织的难度较大。

2020年(发展战略)我国三大都市圈的发展及功能定位分析

(发展战略)我国三大均市圈的发展及功能定位分析

我国三大均市圈的发展及功能定位分析 壹、从战略视角深刻审视我国区域经济协作趋势 由长江三角洲均市圈、珠江三角洲均市圈、京津唐均市圈的发展所引发的我国区域经济协作正于实践和理论俩个层面同时展开,且且呈不断深化之势。我国目前对区域经济协作的理论研究方面,比较侧重于不同区域经济之间的比较。当然,这壹方法比单个城市之间的比较显得有深度和厚度,可是这种比较仅从区域经济的角度出发,是有缺陷的。 缺陷于于缺乏战略的高度,更没有从经济全球化的背景出发和谋划。我国的区域经济协作如果脱离了经济全球化和国民经济发展战略的大背景,其意义是要大打折扣的,且且对区域经济协作的推进将产生不利的影响。 于区域经济协作过程中,如果缺乏清晰目标的引领,我国刚刚起步的区域经济协作将从壹开始就举步维艰,困难重重。不但区域之间、而且区域内部各城市之间也进行相互抑制性的竞争,且且乐此不疲。其根本原因于于忽视区域经济协作是服务于经济全球化中的国民经济发展战略,而不是仅仅服务于区域经济,更不是服务于区域中的某壹城市。 那么,经济全球化视角下的我国区域经济协作如何推进?以什么目标来引领?壹个越来越清晰的迹象为,于经济全球化势头日益增强的环境下,于不断加大的国内外市场竞争的压力下,我国将改变自改革开放以来各地区的分散化发展倾向,于有效的市场基础上对地区经济资源进行重新整合,走集聚化、规模化、综合性

的发展道路,且加快营造若干具强劲竞争力的区域性经济高地,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 于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对我国区域经济协作的发展具有若干层次性要求。 第壹层次为区域内的合作。以目前发展比较成熟和先进的城市和地区为核心,于我国搭建若干经济社会文化综合发展的区域性高地,使其不但具有拉动国内经济发展的综合能力,而且应能于经济全球化条件下不断对外拓展,具有较强的综合竞争力。 第二层次为区域间的协作。以若干区域性均市圈为节点,建设和形成功能互补的国民经济结构和布局。其意义于于均市圈和区域经济协作的最终目的是提升国民经济组织水平和竞争能力,是为更大范围的经济协作联动、资源要素组合提供壹个高效率的平台。区域经济协作且不仅仅是区域性的,是于长三角均市圈、珠三角均市圈、京津唐均市圈中各自封闭地进行,而是首先进行这些区域的经济社会整合,然后把这些区域作为壹个整体,以功能建设为导向,再进行更具开放性的经济协作整合。 区域经济协作应是开放性的,而不能封闭性运作。所谓的开放性其含义于于产业结构的动态性调整和组合,区域经济协作为更大范围的经济协作联动、产业组合重构、资源要素优化配置提供平台。区域经济协作的实质性意义是通过集聚和辐射进行要素资源的优化重组:集聚是内敛性的资源要素的优化重组;而辐射是开放性的资源要素的优化重组。区域经济协作、或者是均市圈建设的意义不可能对

最新课题研究中核心概念界定资料

课题研究中“核心概念及界定”的写法 课题核心概念的写作 一、什么是核心概念 一般来说,我们经常把以下三种情况作为课题的核心概念。 ㈠课题名称中的特定概念 比如《“我能行”教育评价策略与方法的研究》,其中的“我能行”就是一个教育中的特定概念。 ㈡课题名称中的关键词 比如《小学童话教学中提高阅读效率的策略研究》,其中的“提高阅读效率”就是关键词组。再如《以“规范草稿”促小学生数学学习习惯养成的探究》课题中的“规范草稿”。 ㈢课题名称中公众表述不清的词组 比如《小学科学以探查促进学生交流的实践研究》探查是从外国引进的一个词组,也是没能成为公众理解的,他就是一个核心概念。 只有把握了核心概念,课题研究才能确保课题研究的方向更加准确科学。 三、怎样给核心概念下操作定义? ㈠着眼过程 例如在《自探性课堂学习小事件生成研究》中对核心概念“自探性课堂学习小事件生成”是从生成的过程角度来下操作定义的。 自探性课堂学习小事件生成是把学习的本质定位在立足个体资源,确保课堂整体交往的层面,学习中,教师采取积极配合的态度指导学生在小活动中展开自主探索行为,以获得生命潜能的不断开发与生长。 要能准确地理解这个概念,我们认为必须分析清楚以下几点: ⑴生长点是什么? 学生的“原知识、经验(包含体验)与优势”是自探性学习小事件得以有效生成的生长点。 ⑵生成的动力是什么?“课堂矛盾与个体需求”是自探性课堂学习小事件生成的动力。 ⑶生成的过程是什么?“整体交往”是自探性课堂学习小事件生成过程的本质特征。 ⑷生成的终点是什么?“提升生命质量”是课堂学习小事件生成的最终目的。 ㈡着眼内容

例如在《基于统整理念的低年级数学计算教学策略研究》课题中,给统整概念下操作定义是从统整所包含的范围(内容)出发的。 统整 本课题的统整指的是教学资源的“整理”与“统筹”,核心是立足教材,确立目标,合理运用,有序呈现。具体包括教材内容的结构调整,学生经验与教材融合,课堂内容与课外资源衔接。 调整教材内容的结构,就是把一二年级“100以内加减法”组成一个大整体,重新编排,层层梯进。 学生经验与教材融合,是指教材的安排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要与学生的经验相结合,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形成知识系统来建构新的知识结构。 课堂内容与课外资源衔接,是指将生活中的数学引进课堂,及时充实、整合、生成学习素材,使之具有互动性,将数学知识或生活情境、活动有机统整,引领孩子们与大脑中原有的“图式”联结起来,并在探索中循着自己的思维“舞步”,让情感、思维与技能同构共生。 ㈢着眼问题 例如在《以“规范草稿”促小学生数学学习习惯养成的研究》课题中,对核心概念“规范草稿”的定义是从草稿本身的属性出发设计的。 规范草稿 在数学学习中,经常发现学生不注意正确使用草稿,随意性大,书写习惯差,使用效率低,直接影响良好学习习惯的形成和学习效率的提升。因此规范草稿显得非常重要,在教育教学中,教师要指导学生规范好草稿书写格式,规范好草稿的书写内容,规范好草稿的使用方法。从而引导学生形成有利于学业成绩提高的学习习惯。 ㈣着眼指标 比如在《小学童话教学中提高阅读效率的策略研究》课题中,核心概念是“提高阅读效率”,这个概念的定义是从阅读效益的指标中生发出来的。 提高阅读效益 提高童话教学的阅读效率就是在规定的课堂时间内学习童话时创设教学情境,选择儿童喜闻乐见的形式,运用恰当的指导、督促、评价、激励等手段,激发学生多读、多讲、多写、多演童话故事的兴趣,从而促进学生自主的学习,获得知识,锻炼能力,提高文学素养,得以全面发展。 ㈤着眼文献

美国大都市区规划组织的区域协调机制及其对中国的启示

美国大都市区规划组织的区域协调机制及其对中国的启示 The Regional Coordination Mechanism of American MPOs and Its Inspirations to China 周素红 陈慧玮 引言 区域协调一直是各地政府面临的主要难题之一。在美国的分权体制下,其地区间协调面临的困难更为突出。经过政府和民间的长期努力,目前已初步形成一套相对有效的协调机制。在解决区域间的各类协调问题时,除了通过法律程序缔结州际协定或采用非正式的州际行政协议外,编制区域规划、成立一系列专项政府公共权利机构和政府联合会等对区域的实质性协调将起到重要的作用。 在1920年代,随着小汽车的大量使用,城市迅速蔓延,城市与周边地区的联系日渐密切,亟需协调,区域规划与区域协调的呼声日渐高涨。在此背景下,产生了第一批规划咨询和协调机构,包括一系列非政府组织,如1922年成立的区域规划协会(RPA: Regional Plan Association)和部分为解决某一方面问题而成立的政府公共权力机构,如纽约港权力机构,后来更名为“纽约与新泽西港务局”(Port Authority of New York and New Jersey)。但由于各自权力的局限,这些组织和机构所发挥的协调作用是有限的。政府联合会(COG: Council of Government)的出现打破了这种局面。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特别是1960年代以后,联邦政府逐渐重视基础设施和环境的区域协调问题,增加了对公路建设、城市再开发和环境整治的联邦基金拨款,并要求地方政府必须提交相应的区域规划和论证报告,才能获得相应的拨款,一批政府联合会(C O G)应运而生。这些C O G 主要行使联邦基金相关法案要求的一系列协调、审核与计划事务,包括提交交通环境影响的评估报告、编制和实施交通与土地利用、交通与经济发展、交通与环境公平等涉及区域发展的各项协调计划,从而将全面的区域协调工作真正落到实处。 由于地方C O G 的主要成员来自各地多个相关政府权力部门,因此能在区域协调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按照其主要职能,COG 可以划分为区域委员会(RC: Regional Council)和大都市区规划组织(MPO: Metropolitan Planning Organizations)两类。其中,R C 主要负责区域社会经济发展中各政府部门间的协调问题,而M P O 则主要负责与大都市区交通规划和相关基金申请有关的规划和协调工作。目前,全美共有300多个大都市区规划组织,在各地的实际运作中,部分R C 包括了M P O 或直接通过RC 行使MPO 的职能。 在上述关于区域协调的相关组织和机构中,由于有相关法案的保障,C O G 中的M P O 在区域性交通规划和交通基础设施投资基金申请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并通过 摘要: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区域规划和协调的重要性日益凸现。本文介绍了美国大都市区区域协调的主要执行机构——大都市区规划组织(M P O)的发展历程,分析其发挥区域协调作用的主要协调机制——以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协调为基础,促进区域用地、环境整治、社会公平、公共服务等方面的区域协调。在此基础上,结合我国区域规划和协调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相关建议,认为以立法为基础,建立公共投资再分配机制是政府进行区域协调的有效途径之一。 Abstrac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urbanization, regional planning and coordination become increasingly significant. 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main executive body for metropolitan regional coordination in USA, the history of MPO, and analyses its mechanism. Based on the discussion, it proposes some suggestions considering the existing problems of regional planning and coordination in China. It proclaims that to establish a mechanism for the redistribution of public investment on the premise of legislation would be one of the effective ways in regional coordination between governments. 关键词:美国;大都市区规划组织; 区域协调机制 Keywords: USA; MPO; Regional Coordination Mechanism; 本文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批准号:40401019)和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批准号:06YD01)资助。作者: 周素红,中山大学地理科学与规划 学院城市与区域研究中心,副教授。zsuhong@https://www.360docs.net/doc/614870043.html, 陈慧玮,中山大学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

中国城市竞争力分析

中国城市竞争力分析 一城市群竞争力评价的理论框架 城市群的概念,源自一种目前比较热门的区域竞争力学说。该学说认为,从国际竞争的角度看,一个国家能真正参与到国际竞争的,实际上是城市群。城市群成为国家参与全球竞争与国际分工的基本地域单元,它的发展深刻影响着国家的国际竞争力,影响一个国家城市化发展的水平和质量,对国家经济持续稳定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20 世纪初以来,人们对于城市群这种特殊的区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相继出现许多相关概 念,主要有:城市群(UrbanCluster ;UrbanAgglomerations) 、大都市带(Megalopolis) 、都市圈、大都市区(MetropolitanArea) 、有卫星城的大都市(Conurbation) 、城镇功能组合区(Desakota Area) 、城镇群(TownCluster) 、大都市管区(Metropolitan District) 、城市功能区(Urban FunctionArea) 、城市场(Urban Field) 、 城镇体系(Urban System) 、城市地区(CityRegion) ,等等。这些概念大体来讲都是对城市群发展状态的描述,但其间又有一定的区别。其实不同的概念产生的背景不同,不仅体现了城市群发展的不同阶段,而且还代表不同的城市群发展模式。 所谓城市群(UrbanAgglomerations) ,是指由在一定距离内可以频繁往返、进行商务活动的若干不同等级、不同规模的城市所组成的、高密度的、关联紧密的城市群体,这种城市群体所占的国土面积虽小,但其人力资源的聚集度和产业聚集度却相当高。群内城市间的经济、社会、文化联系密切。规模等级最高的中心城市对群内其他城市有较强的经济、文化辐射和聚集作用。 1.散状城市群、带状城市群和圈状城市群通常按城市群空间形态进行划分,城市群可以分为散状城市群、带状城市群和圈状城市群三种类型,散状城市群的特征是中心城市的首位度很低,大城市不多,中小城市高度发达,分布均衡,城市密集度极高。典型的代表就是德国的柏林城市群。柏林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