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庐山瀑布》古诗二首
二年级上8古诗二首《望庐山瀑布》

二年级上8古诗二首《望庐山瀑布》小朋友们,今天咱们要一起来学习一首非常有名的古诗,叫作《望庐山瀑布》。
庐山,那可是一座特别特别美的山,就在咱们国家的江西省。
这座山又高又大,山上的景色美极了!瀑布从高高的山上飞落下来,就像一条白色的巨龙从天而降。
咱们先来看看这首诗的作者,他叫李白。
李白可是一位超级厉害的大诗人,他写了好多好多精彩的诗,大家以后还会学到很多他的作品。
“日照香炉生紫烟”,这第一句诗呀,说的是太阳照在庐山的香炉峰上,升腾起了紫色的烟雾。
小朋友们可以想象一下,在阳光的照耀下,山峰上的烟雾缭绕,那景色是不是特别神秘、特别好看?“遥看瀑布挂前川”,这句诗是说从远处看,瀑布就像是一条白色的绸缎挂在山前。
大家想想,瀑布从那么高的地方流下来,远远看去,是不是就像挂在山上一样?“飞流直下三千尺”,这一句可太有气势啦!瀑布水从高高的山上飞快地流下来,感觉就好像有三千尺那么长。
这里的“三千尺”呀,并不是真的有三千尺,而是李白用夸张的手法来形容瀑布非常非常高,水流特别特别急。
“疑是银河落九天”,最后这一句更是奇妙!李白看着这瀑布,都怀疑是不是天上的银河从九重天上落了下来。
银河呀,就是天上星星组成的一条大河。
小朋友们可以闭上眼睛,好好想象一下这个画面,是不是特别壮观?这首诗,李白用他神奇的想象力和生动的语言,把庐山瀑布写得活灵活现,让咱们好像亲眼看到了那壮观的景象。
咱们再来仔细品味一下这首诗。
诗中的每一个字、每一个词都用得恰到好处。
比如“生紫烟”的“生”字,让咱们感觉到烟雾好像是有生命的,正在慢慢地生长出来。
“挂前川”的“挂”字,把瀑布静态的美展现得淋漓尽致。
“飞流直下”这四个字,让咱们一下子就感受到了瀑布的速度和力量。
学习这首诗,不仅能让我们感受到大自然的美丽和神奇,还能让我们学到李白写诗的本领。
咱们以后写作文的时候,也可以像李白一样,多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把看到的东西写得生动有趣。
小朋友们,咱们还可以试着画一画这首诗里的景色。
人教版二年级语文下册《古诗二首-望庐山瀑布》课件PPT课件PPT

望庐山瀑布
课文 词语 资料
lú pù
12 望庐山瀑布
zǐ yān
日照香炉生紫烟,
yáo
遥看瀑布挂前川。
chǐ
飞流直下三千尺,
yí
疑是银河落九天。
课文 词语 资料
香炉 直下 九天
紫烟 瀑布
课文 词语 资料
寺
桃花龙三五花首叠老径园崖泉峰
三叠泉
52.人生是各种不同的变故、循环不已的痛苦和欢乐组成的。那种永远不变的蓝天只存在于心灵中间,向现实的人生去要求未免是奢望。——巴尔扎克 13.即使跌倒了,也要漂亮的站起来再哭。 65.没有退路时潜能就发挥出来了。 34.成功的人一定付出很多,世界上绝对没有白来的成功!成功其实就是付出。亲爱的朋友,不要羡慕别人的成功,我们应该看到别人,背后默默付出的努力。时间是会照出真相的。只有脚踏实 地的成功,那才是真正的成功。
70.多用善眼看世界;不必一味讨好别人。 32.一切皆有因果。 43.如果你希望成功,以恒心为良友,以经验为参谋,以小心为兄弟,以希望为哨兵。 29.痛苦的记忆是泪水洗不净的,只有汗水才能把它冲掉。 58.昨天如影——记住你昨天的挫折和失败的教训;今天如画——美好的生活、快乐和幸福的人生要靠你自己去描绘;明天如梦——珍惜今天,选择好自己的目标,努力地为自己的明天去寻求和拼 搏。
72.生活不是林黛玉,不会因为忧伤而风情万种。 57.生活就是一幅画,有的人画出了春的生机;夏的绿荫;秋的收获;冬的希望。而有的人却画出了春的哀伤;夏的焦躁;秋的凄凉;冬的孤寂。生活的色彩如何,取决于你自己对生活的态度。 19.不要失去希望,你永远不知道明天会带来什么。很多事犹如天气,慢慢热或者渐渐冷,等到惊悟,已过了一季。趁年青,趁梦想还在,想去的地方,现在就去。想做的事情,现在就做。 55.会说话的多说,不会说话的少开口,要小心言多必失。成功人士大多沉默寡言,不多开口,这不是说沉默寡言能够做出什么创造性贡献,而是减少错误的发生。 75.所有的胜利,与征服自己的胜利比起来,都是微不足道;所有的失败,与失去自己的失败比起来,更是微不足道。 17.给人金钱是下策,给人能力是中策,给人观念是上策。 5.社会上要想分出层次,只有一个办法,那就是竞争,你必须努力,否则结局就是被压在社会的底层。 64.设立目标,然后把目标细化为每一步的实际行动。 79.让努力成为一种习惯。 14.你要学会捂上自己的耳朵,不去听那些熙熙攘攘的声音;这个世界上没有不苦逼的人,真正能治愈自己的,只有你自己。 44.世上没有白费的努力,更没有碰巧的成功,不要揠苗助长,不要急于求成,只要一点一点去做,一步步去走,成功,不过是水到渠成! 72.要是一个人,能充满信心地朝他理想的方向去做,下定决心过他所想过的生活,他就一定会得到意外的成功。
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上册第8课《古诗二首》《 望庐山瀑布》教学设计

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上册第8课《古诗二首》《望庐山瀑布》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正确地朗读并背诵《古诗二首》《望庐山瀑布》,理解古诗的基本内容,感受古诗的韵律美。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描绘等方式,引导学生理解古诗的意境,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能够领略到古诗的魅力,激发对古典文化的兴趣,培养爱国主义情怀。
二、教学内容1. 诗歌背景介绍:诗人、创作背景、历史典故等。
2. 诗歌内容解析:逐句解读诗句,理解诗歌意象。
3. 诗歌意境体会:通过朗读、描绘等方式,感受诗歌的意境美。
4. 诗歌韵律感受:通过朗读、吟诵,体验古诗的韵律美。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正确朗读并背诵《古诗二首》《望庐山瀑布》,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
2. 教学难点:感受古诗的意境和韵律美,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表达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图片、卡片等。
2. 学具:课本、笔记本、彩笔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图片、故事等方式,引起学生对古诗的兴趣。
2. 诗歌背景介绍:介绍诗人、创作背景、历史典故等,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背景。
3. 诗歌内容解析:逐句解读诗句,引导学生理解诗歌意象。
4. 诗歌意境体会:通过朗读、描绘等方式,感受诗歌的意境美。
5. 诗歌韵律感受:通过朗读、吟诵,体验古诗的韵律美。
6.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诗歌的意境和韵律,分享彼此的感受。
7. 总结:对本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古诗的魅力和爱国主义情怀。
六、板书设计1. 课题:《古诗二首》《望庐山瀑布》2. 诗歌背景介绍3. 诗歌内容解析4. 诗歌意境体会5. 诗歌韵律感受七、作业设计1. 朗读并背诵《古诗二首》《望庐山瀑布》。
2. 选择一首自己喜欢的古诗,进行描绘和分享。
八、课后反思1. 教学过程中,是否充分激发了学生对古诗的兴趣?2. 学生对诗歌的理解程度如何?是否能够感受到古诗的意境和韵律美?3. 教学方法和策略是否有效?是否需要调整和改进?4. 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如何?是否积极参与,相互交流?5. 作业设计是否合理?是否能够有效巩固学生的学习成果?以上是《古诗二首》《望庐山瀑布》的教学设计,希望能为您的教学提供参考。
小学二年级上册语文古诗二首望庐山瀑布

望庐山瀑布
课文
词语
生字
资料
lú pù
12 望庐山瀑布
zǐ yān
日照香炉生紫烟,
yáo
遥看瀑布挂前川。
chǐ
飞流直下三千尺,
yí
疑是银河落九天。
课文
词语
生字
资料
香炉 直下 九天
紫烟 瀑布
课文
词语
生字
资料
川 挂 尺 似
流 首 烟
课文
词语
生字
资料
chuān
山川
川流不息
四川
一马平川
课文
词语
生字
资料
guà
挂上 挂念 悬挂
课文
词语
生字
资料
yān
烟火 烟花 香烟
课文
词语
生字
资料
chǐ
直尺 尺片 尺寸
课文
词语
生字
资料
liú
河流 流水 流动
课文
词语
生字
资料
首先 首长 首都
shǒu
课文
词语
生字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资料
sì
相似 似乎 类似
课文
词语
生字
资料
庐山风景
瀑布 飞流直下 文字介绍
大东天林池寺
桃龙三五花首叠老园崖泉峰
三叠泉
二年级上册语文《古诗二首:望庐山瀑布》教案

2024统编版二年级上册语文《古诗二首:望庐山瀑布》教案一、教学目标核心素养:知识与技能:1.1 认识《望庐山瀑布》中的生字新词,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尝试背诵。
1.2 理解诗句的意思,能够描绘出庐山瀑布的壮丽景象。
过程与方法:2.1 通过观察图片、视频资料等,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进入古诗的意境。
2.2 通过反复诵读、想象画面等方法,理解诗意,感受古诗的韵律美。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3.1 激发学生对自然美景的热爱之情,培养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自豪感。
3.2 通过学习古诗,引导学生体会诗人的情感,感受中华文化的魅力。
二、教学重点•识字写字,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
•理解诗句的意思,感受庐山瀑布的壮美景象。
三、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深入体会诗人的情感,感受古诗的深层意境。
四、教学资源•《望庐山瀑布》诗文及注释•庐山瀑布的图片或视频资料•古诗朗读音频•教学课件五、第一课时教学结构设计1. 复习创设情境引入课题•通过复习已学过的古诗,营造学习氛围,激发学生对古诗的兴趣。
•展示庐山瀑布的图片或视频,简要介绍庐山瀑布的壮丽景色,创设情境。
•引入课题,板书课题《望庐山瀑布》。
2. 初读课文识记生字•学生自由朗读古诗,圈出生字新词,尝试自主认读。
•教师出示生字卡片,指导学生正确认读生字,并讲解字义及记忆方法。
•学生跟读、齐读,巩固生字的读音和记忆。
3. 整体感知理清层次•教师范读古诗,学生注意听准字音和节奏。
•学生再次朗读古诗,尝试理解诗句的意思,并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象。
•教师引导学生讨论交流,理清古诗的层次结构,理解诗人表达的情感。
4. 总结拓展•教师总结本课时的教学内容,强调对古诗的理解和记忆。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讨论自己见过的瀑布或自然美景,与诗中描绘的景象进行比较。
•布置作业:要求学生回家后继续朗读并背诵《望庐山瀑布》。
六、板书设计《望庐山瀑布》第一课时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二年级语文上册课文38《古诗二首》望庐山瀑布教材理解新人教版

《望庐山瀑布》教材理解望庐山瀑布李白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注释]1.庐山:在江西省九江市南,是我国著名的风景区。
2.香炉:即香炉峰,在庐山西北,因形似香炉且山上经常笼罩着云烟而得名。
3.挂前川:挂在前面的水面上。
4.九天:古代传说天有九重,九天是天的最高层。
[简析]这是诗人李白五十岁左右隐居庐山时写的一首风景诗。
这首诗形象地描绘了庐山瀑布雄奇壮丽的景色,反映了诗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无限热爱。
首句“日照香炉生紫烟”。
“香炉”是指庐山的香炉峰。
此峰在庐山西北,形状尖圆,像座香炉。
由于瀑布飞泻,水气蒸腾而上,在丽日照耀下,仿佛有座顶天立地的香炉冉冉升起了团团紫烟。
一个“生”字把烟云冉冉上升的景象写活了。
此句为瀑布设置了雄奇的背景,也为下文直接描写瀑布渲染了气氛。
次句“遥看瀑布挂前川”。
“遥看瀑布”四字照应了题目《望庐山瀑布》。
“挂前川”是说瀑布像一条巨大的白练从悬崖直挂到前面的河流上。
“挂”字化动为静,惟妙惟肖地写出遥望中的瀑布。
诗的前两句从大处着笔,概写望中全景:山顶紫烟缭绕,山间白练悬挂,山下激流奔腾,构成一幅绚丽壮美的图景。
第三句“飞流直下三千尺”是从近处细致地描写瀑布。
“飞流”表现瀑布凌空而出,喷涌飞泻。
“直下”既写出岩壁的陡峭,又写出水流之急。
“三千尺”极力夸张,写山的高峻。
这样写诗人觉得还没把瀑布的雄奇气势表现得淋漓尽致,于是接着又写上一句“疑是银河落九天”。
说这“飞流直下”的瀑布,使人怀疑是银河从九天倾泻下来。
一个“疑”,用得空灵活泼,若真若幻,引人遐想,增添了瀑布的神奇色彩。
这首诗极其成功地运用了比喻、夸张和想象,构思奇特,语言生动形象、洗炼明快。
苏东坡十分赞赏这首诗,说“帝遣银河一脉垂,古来唯有谪仙词”,“谪仙”就是李白。
《望庐山瀑布》的确是状物写景和抒情的范例。
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上册《8.古诗二首望庐山瀑布》(教案)

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上册《8.古诗二首望庐山瀑布》(教案)作为一名资深的教师,我以我的口吻来写这份教案:本节课我要教授的是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上册的《8.古诗二首望庐山瀑布》。
一、教学内容:我要教授的是古诗《望庐山瀑布》,这首诗描绘了庐山瀑布壮丽的景色,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
二、教学目标:通过学习这首诗,学生能够理解诗文内容,感受庐山瀑布的壮丽景色,体会诗人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
同时,学生也能通过朗读、背诵等方式,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是让学生理解诗文内容,感受庐山瀑布的壮丽景色,体会诗人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
难点是让学生能够理解并运用诗中的修辞手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我会准备多媒体课件,包括庐山瀑布的图片和视频,以及相关的教学卡片。
学生需要准备课本和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引入:我会通过展示庐山瀑布的图片和视频,引导学生关注大自然的美丽景色,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2. 讲解:我会带领学生朗读古诗,讲解诗文内容,解释生词和短语的含义,帮助学生理解诗文。
3. 解析:我会引导学生分析诗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让学生能够理解并运用这些修辞手法。
4. 练习:我会设计一些随堂练习,让学生通过填空、连线等方式,巩固所学的内容。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将包括诗文的《望庐山瀑布》和诗中的主要内容,如庐山瀑布的壮丽景色和诗人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
七、作业设计:作业题目:请学生背诵《望庐山瀑布》,并用自己的话描述庐山瀑布的景色。
答案:庐山瀑布高耸入云,水流湍急,如银河倾泻,给人以壮丽的视觉享受。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我会反思本次教学的效果,看学生是否能够理解诗文内容,是否能够运用修辞手法,并针对性地进行教学调整。
同时,我也会鼓励学生进行拓展延伸,如写一篇关于大自然景色的短文,以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重点和难点解析:在这次的语文教学中,我认为有几个重点和难点需要特别关注。
一、诗文内容的理解:诗文内容的理解是本次教学的重点。
二年级上第8课古诗二首《望庐山瀑布》

二年级上第8课古诗二首《望庐山瀑布》《二年级上第 8 课古诗二首〈望庐山瀑布〉》在二年级上册的语文课本中,第 8 课是古诗二首,其中有一首令人心驰神往的《望庐山瀑布》。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李白的杰作,它以生动的笔触和豪迈的气势,描绘出了庐山瀑布的壮观景象。
李白,这位被誉为“诗仙”的伟大诗人,他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
他游历四方,饱览名山大川,将自己对大自然的热爱和感悟融入到了诗歌之中。
而《望庐山瀑布》便是他众多佳作中的一颗璀璨明珠。
诗的开头“日照香炉生紫烟”,一下子就把我们带入了一个如梦如幻的场景。
在阳光的照耀下,庐山的香炉峰升腾起紫色的烟雾。
这紫色的烟雾缭绕在山峰之间,给庐山增添了几分神秘的色彩。
孩子们可能会好奇,为什么烟雾会是紫色的呢?其实呀,这是因为阳光的折射和山峰独特的环境造成的。
想象一下,当金色的阳光洒在山峰上,与周围的水汽、植被相互作用,就形成了这奇妙的紫色烟雾。
“遥看瀑布挂前川”,诗人站在远处眺望,那瀑布就像一条巨大的白色丝带悬挂在山前。
一个“挂”字,用得多么精妙啊!它让我们仿佛看到了瀑布如同静止一般,稳稳地挂在那里。
但其实,瀑布的水是奔腾而下,气势磅礴的。
这种动静结合的描写,让我们更加感受到了瀑布的雄伟。
接下来“飞流直下三千尺”,这一句更是把瀑布的气势推向了高潮。
“飞流”形容瀑布的速度之快,“直下”则表现了瀑布一泻千里的姿态。
而“三千尺”这个夸张的数字,让我们对瀑布的高度有了一个极其震撼的想象。
孩子们读到这里,可能会瞪大眼睛,惊叹于这瀑布的雄伟壮观。
最后“疑是银河落九天”,诗人把瀑布想象成是天上的银河从九重天上落了下来。
这种奇妙的联想,让整首诗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
银河,那是天上的星河,是多么遥远而神秘的存在。
而李白却把这遥不可及的银河与眼前的瀑布联系在了一起,让人不禁感叹他丰富的想象力和豪迈的气魄。
对于二年级的小朋友们来说,理解这首诗可能会有一些难度。
但是通过老师的讲解和引导,他们可以在脑海中描绘出那美丽的画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望庐山瀑布》古诗二首 导语:《望庐山瀑布 二首》是唐代大诗人作者创作的两首诗,一为五言古诗 ,一为七言绝句。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望庐山瀑布》古诗二首,希望对大家 有所帮助。
《望庐山瀑布》 作者 李白【其一】 西登香炉峰,南见瀑布水。
挂流三百丈,喷壑数十里。
欻如飞电来,隐若白虹起。
初惊河汉落,半洒云天里。
仰观势转雄,壮哉造化功。
海风吹不断,江月照还空。
空中乱潈射,左右洗青壁; 飞珠散轻霞,流沫沸穹石。
而我乐名山,对之心益闲; 无论漱琼液,还得洗尘颜。
且谐宿所好,永愿辞人间。
【其二】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注释 ⑴庐山:又名匡山,中国名山之一。
位于江西省九江市北部的鄱阳湖盆地, 在庐山区境内,耸立于鄱阳湖、长江之滨。
⑵香炉峰:庐山香炉峰有四。
此指南香炉峰。
因烟云聚散,如香炉之状,故1/8名。
关于香炉峰的位置,各注本有多种说法。
⑶南见:一作“南望”。
⑷三百丈:一作“三千匹”。
⑸“喷壑”句:意为瀑布喷射山谷,一泻数十里。
壑(hè):坑谷。
⑹“欻如”二句:意谓快如闪电而来,隐似白虹而起。
此二句化用沈约《八 咏诗·被褐守山东》“掣曳写流电,奔飞似白虹”句意。
歘(xū):迅疾貌。
飞 电:空中闪电。
一作“飞练”。
隐若:一作“宛若”。
白虹:一种出现在雾上的 淡白色的虹。
⑺河汉:银河,又名天河。
一作“银河”。
⑻“半洒”句:一作“半泻金潭里”。
⑼造化:自然界的创造者,此指大自然。
⑽“江月”句:意谓瀑布在江月的映照下,显得更加清澈。
江月:一作“山 月”。
⑾“空中”二句:意谓瀑布在奔流过程中所激起的水花,四处飞溅,冲刷着 左右青色的山壁。
潈(zōng):众水汇在一起。
⑿穹(qióng)石:高大的石头。
⒀乐:爱好。
乐名山:一作“游名山”。
⒁益:更加。
闲:宽广的意思。
⒂无论:不必说。
漱:漱洗。
琼液:传说中仙人的饮料。
此指山中清泉。
⒃还得:但得。
一作“且得”。
尘颜:沾满风尘的脸。
洗尘颜:喻指洗除在 尘世中所沾染的污垢。
⒄“且谐”二句: 一作“集谱宿所好, 永不归人间”, 又一作“爱此肠欲断, 不能归人间”。
谐:谐与。
宿:旧。
宿所好:素来的爱好。
一解为旧友。
⒅“日照”二句:一作“庐山上与星斗连,日照香炉生紫烟”。
香炉:指香 炉峰。
紫烟:指日光透过云雾,远望如紫色的烟云。
孟浩然 《彭蠡湖中望庐山》 : “香炉初上日, 瀑布喷成虹。
”遥看: 从远处看。
挂: 悬挂。
前川:一作“长川”。
川:河流,这里指瀑布。
⒆直:笔直。
三千尺:形容山高。
这里是夸张的说法,不是实指。
⒇疑:怀疑。
银河:古人指银河系构成的带状星群。
九天:极言天高。
古人 认为天有九重,九天是天的最高层,九重天,即天空最高处。
一作“半天”。
此 句极言瀑布落差之大。
译文: 【其一】 从西面登上香炉峰,向南望见瀑布高挂在山前。
水流直下达三百丈,沿着山谷奔涌前行几十里。
2/8速度快如风驰电掣,隐约之中宛如有白虹腾空。
乍以为是银河从天上落下,弥漫飘洒在半空中。
仰观瀑布那气势真雄奇啊,这是神灵造化之功! 再大的海风也吹不断,江上月光却能直透其中。
水流在空中任意飞溅,冲刷着两侧青色的石壁。
飞腾的水珠散发彩色霞光,水沫在巨石上沸腾。
我本就最爱游赏名山,面对此景心胸更加宽广。
不必像服琼浆一样成仙,此水已足以荡涤尘俗。
遁世归隐本是我夙愿,只想久居此地永辞人间。
【其二】 香炉峰在阳光的照射下生起紫色烟霞, 远远望见瀑布似白色绢绸悬挂在山前。
高崖上飞腾直落的瀑布好像是有几千尺, 让人以为银河从天上泻落到人间了。
赏析 这两首诗的体裁不一,一首五古,一首七绝,内容也有部分重复。
第二首诗 流传很广,曾被选入小学语文教科书,题作“望庐山瀑布”。
第一首诗是五言古诗。
此诗共换四次韵,前八句为一韵;中间八句每四句各 一韵;末六句为一韵。
诗意也可按韵分为四层。
前三层基本上是摹写瀑布的壮观 奇姿,属景语;只有末一层言志抒怀,属情语。
前三层也各有重点:第一层从正 面描写瀑布的主体实景;第二层从虚处更深更细地描绘瀑布;第三层,从上下四 旁来烘托瀑布之动态。
最后一层先擒后纵,收束得自然平易。
首二句交待“望庐 山瀑布水”的立足点和所“望”的方向。
接着十四句用各种形象从不同角度形容 瀑布的壮伟气势和诗人的赞叹。
所谓“挂流三百丈”,“初惊河汉落”,亦即第 二首的“飞流直下三干尺,疑是银河落九天”之意,但不如后者的简练和生动。
末六句抒写诗人的志趣和愿望。
从这首诗中, 可以看出作者思想中孤傲遁世的一 面。
五言古诗讲究兴寄,直抒胸臆,质朴真切,气象浑成。
诗人的感情起伏与诗 的节奏同步,由此形成感染人的力量。
作者善于乐府和歌行,常以他横空出世, 骏马绝尘的非凡才力,将乐府、歌行作为表达他飞腾的想象,纵横的才思,不羁 的思想,奔放的情感之最合适的艺术形式,这些诗写得神识超迈,飘然而来,忽 然而去, 不屑于雕章琢句, 亦不劳劳于镂心刻骨, 自有天马行空, 不可羁勒之势。
这首五古正是如此。
作者把庐山瀑布写得壮美阔大。
诗人寄情于山水,从“西登 香炉峰”到“流沫沸穹石”都是写景,而最后三句是抒情之句。
“海风吹不断, 江月照江空”中的“空”字更说明诗人寻求的是一种“闲”情, 也体现作者的飘 逸之风。
在庐山美景之下, 诗人借景直抒胸臆, 语言质朴真切, 但仍能感染读者。
第一首虽是古诗, 其中却有不少对仗。
古今读者多谓此首不如第二首绝句写得好, 但也有不少人指出此诗自有妙句。
如《苕溪渔隐丛话后集》卷四:“然余谓太白3/8前篇古诗云:‘海风吹不断,江月照还空’。
磊落清壮,语简而意尽,优于绝句 多矣。
”葛立方《韵语阳秋》卷十二:“以余观之,银河一派,犹涉比类,未若 白前篇云:‘海风吹不断,江月照还空’。
凿空道出,为可喜也。
”韦居安《梅 硐诗话》亦谓此二句“语简意足,优于绝句,真古今绝唱”,并认为“非历览此 景,不足以见诗之妙”。
第二首诗是七言绝句。
运用了比喻夸张的手法。
此诗中的香炉,即第一首诗 开头提到的香炉峰, “在庐山西北, 其峰尖圆, 烟云聚散, 如博山香炉之状” (乐 史《太平寰宇记》)。
可是,到了诗人作者的笔下,便成了另一番景象:一座顶 天立地的香炉,冉冉地升起了团团白烟,缥缈于青山蓝天之间,在红日的照射下 化成一片紫色的云霞。
这不仅把香炉峰渲染得更美,而且富有浪漫主义色彩,为 不寻常的瀑布创造了不寻常的背景。
接着诗人才把视线移向山壁上的瀑布。
“遥 看瀑布挂前川”,前四字是点题。
“挂前川”,这是“望”的第一眼形象,瀑布 像是一条巨大的白练高挂于山川之间。
“挂”字很妙,它化动为静,惟妙惟肖地 表现出倾泻的瀑布在“遥看”中的形象。
第一首诗说,“壮哉造化功!”正是这 “造化”才能将这巨物“挂”起来, 所以这“挂”字也包含着诗人对大自然的神 奇伟力的赞颂。
第三句又极写瀑布的动态。
“飞流直下三千尺”,一笔挥洒,字 字铿锵有力。
“飞”字,把瀑布喷涌而出的景象描绘得极为生动;“直下”,既 写出山之高峻陡峭, 又可以见出水流之急, 那高空直落, 势不可挡之状如在眼前。
然而,诗人犹嫌未足,接着又写上一句“疑是银河落九天”,真是想落天外,惊 人魂魄。
“疑是”值得细味,诗人明明说得恍恍惚惚,而读者也明知不是,但是 又都觉得只有这样写,才更为生动、逼真,其奥妙就在于诗人前面的描写中已经 孕育了这一形象。
巍巍香炉峰藏在云烟雾霭之中, 遥望瀑布就如从云端飞流直下, 临空而落, 这就自然地联想到像是一条银河从天而降。
可见, “疑是银河落九天” 这一比喻,虽是奇特,但在诗中并不是凭空而来,而是在形象的刻画中自然地生 发出来的。
它夸张而又自然,新奇而又真切,从而振起全篇,使得整个形象变得 更为丰富多彩,雄奇瑰丽,既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又给人以想象的余地,显 示出作者那种“万里一泻,末势犹壮”的艺术风格。
宋人魏庆之说:“七言诗第五字要响。
……所谓响者,致力处也。
”(《诗 人玉屑》)这个看法在这首诗里似乎特别有说服力。
比如一个“生”字,不仅把 香炉峰写“活”了, 也隐隐地把山间的烟云冉冉上升、 袅袅浮游的景象表现出来 了。
“挂”字前面已经提到了,那个“落”字也很精彩,它活画出高空突兀、巨 流倾泻的磅礴气势。
很难设想换掉这三个字,这首诗将会变成什么样子。
中唐诗 人徐凝也写了一首《庐山瀑布》。
诗云:“虚空落泉千仞直,雷奔入江不暂 息。
千古长如白练飞, 一条界破青山色。
”场景虽也不小, 但还是给人局促之感, 原因大概是它转来转去都是瀑布,瀑布,显得很实,很板,虽是小诗,却颇有点 大赋的气味。
比起作者那种入乎其内,出乎其外,有形有神,奔放空灵,相去实4/8在甚远。
苏轼说:“帝遣银河一派垂,古来唯有谪仙词。
飞流溅沫知多少,不与 徐凝洗恶诗。
”(《戏徐凝瀑布诗》)话虽不无过激之处,然其基本倾向还是正 确的,表现了苏轼不仅是一位著名的诗人,也是一位颇有见地的鉴赏家。
五言古诗因篇幅无限制,所以诗人任意挥洒,写“海风”,写“江月”,写 “穹石”,写得大起大落,大开大阖,转折如意,挥洒自如,一气呵成。
七言绝 句因篇幅较小, 诗人用夸张的比喻把景物升腾到更高的境界, 达到写瀑布的极致, 极为夸张,但又清新自然,浅显生动,同时具有动荡开阔的气势,飞动流走的章 法,跳跃腾挪,纵横捭阖,亦有歌行的气势和特点。
两首诗都是作者之作, 同是写庐山瀑布之景, 作者一生好入名山游在庐山秀 丽的山水之中,更显诗人标名之灵气。
其想象丰富,奇思纵横,气势恢宏,感情 奔放,似江河奔腾,又自然清新,似云卷风清,其诗歌 的审美特征是自然美、 率真美和无拘无束的自由美。
这两首诗歌都具有这样 的审美特征。
5/86/87/8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