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源性疾病监测工作手册及要求

合集下载

食源性疾病监测工作手册简

食源性疾病监测工作手册简

食源性疾病监测工作手册简关于印发2021年食源性疾病监测方案的通知各科室:根据《安徽省食源性疾病主动监测实施方案》卫监督秘【2011】774号文件要求,我院被列为哨点医院,应全年开展主动监测,留取生物学标本,并进行疑似食源性异常病例监测工作。

为顺利开展此项工作,完成监测任务,现制定2021年食源性疾病监测方案。

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落实。

附件:食源性疾病监测流程图2021年11月5日12021年食源性疾病监测方案为做好食源性疾病监测工作,我院建立院长负责制,专管科室具体管理食源性疾病监测的工作机制,建立健全相关科室食源性疾病监测工作职责。

根据《安徽省食源性疾病主动监测实施方案》和《六安市2021年食源性疾病监测方案》,制定本监测方案。

一、组织机构与职责(一)成立食源性疾病监测工作领导小组组长:吴宗胜副组长:孙良业成员:江频韦红徐皓胡安荣汤海涛方国军翁云龙白友为余龙张松涛黄新明王劲松邓娟罗超张静刘敏职责:协调监测工作,负责院内会诊,全面落实方案,医疗安全保障。

预防保健管理办公室为食源性疾病监测专管科室,刘永玉为专管人员,协调临床科室、检验科共同做好食源性疾病监测工作。

1、预防保健管理办公室职责:(1)组织相关科室临床医生参加上级培训,开展院内培训和院内食源性疾病监测工作的日常管理。

2(2)每日收集汇总相关科室的食源性一般病例报告卡,并将报告卡的信息网报至食源性疾病病例监测平台。

对于院内出现的疑似聚集性病例或死亡病例,应当立即报告当地疾控中心。

(3)每日收集相关科室的疑似食源性异常病例监测情况并记录(包括零报告)。

对于科室报告的异常病例,及时组织院内专家会诊,并将会诊确定的病例信息在会诊结束当日上报给当地疾控中心。

(4)协调临床检验科室向当地疾控中心送生物样本和(或)阳性菌株/病毒。

(5)配合疾控中心开展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的流行病学调查工作。

2、临床科室职责:(1)科室日常管理科主任负责制,指定1名责任医生负责科内每日病例报告卡的收集、审核和登记,并与预防保健管理办公室沟通。

医院食源性疾病监测制度范文(二篇)

医院食源性疾病监测制度范文(二篇)

医院食源性疾病监测制度范文一、制度背景与目的食源性疾病是指由于食物或饮水中存在的有害物质或病原微生物引起的一类疾病。

食源性疾病既是公共卫生问题,也是医疗机构质量安全管理的重要内容之一。

为了保证患者和医务人员的健康安全,医院应建立食源性疾病监测制度,并及时采取相应措施,预防和控制食源性疾病的发生和传播。

二、制度内容与要求1.监测范围医院食源性疾病监测范围包括患者食物、饮水和食堂餐饮等环节。

监测对象为所有患者、医务人员和食堂工作人员。

2.监测方法与频率(1)监测方法:采用实验室检测方法对食物、饮水和食堂环境进行微生物学和化学学检验。

(2)监测频率:按照医院食堂日供饭次数和医院病区患者数量,制定食源性疾病监测的时间表,确保每周对食物、饮水和食堂环境进行不少于三次的监测。

3.监测指标与评价标准(1)食物和饮水:监测指标包括菌落总数、大肠菌群、沙门氏菌、病原菌等。

评价标准可参考卫生标准中的相关规定。

(2)食堂环境:监测指标包括空气质量、噪音、灭菌设备运行情况等。

评价标准可参考医院质量管理体系中的相关要求。

4.监测结果处理与通报(1)监测结果处理:根据监测结果,及时采取措施,对超标样品进行处理,消除食源性疾病传播的风险。

(2)监测结果通报:将监测结果及时记录,并向医务人员和食堂工作人员通报,并要求其根据监测结果,改进工作并做好个人卫生防护。

5.监测数据分析与评估(1)监测数据分析:定期对监测数据进行统计和分析,对不同环节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诊断和分析。

(2)评估与改进:根据监测数据和分析结果,制定改进措施,并进行监测效果的评估。

对于反复出现超标情况的环节,需要采取更加严格的控制措施。

三、制度实施与管理1.责任分工医院应建立食源性疾病监测工作领导小组,明确监测工作的责任分工。

领导小组由医院院长或副院长担任组长,相关科室负责人、食堂负责人和感染控制科医务人员等组成。

2.培训与宣传医院应定期进行食源性疾病监测的培训和宣传工作,提高医务人员和食堂工作人员的食品安全意识和操作技能,做到食材的选择、贮存和加工符合卫生要求。

XX医院食源性疾病监测方案、管理制度及工作流程

XX医院食源性疾病监测方案、管理制度及工作流程

XX医院食源性疾病监测方案、管理制度及工作流程一、食源性疾病监测方案(一)监测目标为了提高我院医务人员对食源性疾病的识别、处置能力和报告意识,使食源性异常病例能够早发现、早诊治,避免健康危害,保护公众健康,根据我国相关法律法规和我院实际情况,特制定本监测方案。

(二)监测范围1. 监测对象:我院就诊的疑似食源性疾病患者。

2. 监测时间:全年进行,每月为一个监测周期。

(三)监测内容1. 患者基本信息:姓名、性别、年龄、联系方式等。

2. 食源性疾病相关信息:发病时间、症状、疑似食物来源、暴露剂量等。

3. 生物标本:患者呕吐物、粪便、血液等。

(四)监测方法1. 医疗机构在日常诊疗中发现疑似食源性疾病患者,应当及时报告给院感科。

2. 院感科对疑似食源性疾病患者进行调查,收集患者相关信息和生物标本,并上报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3. 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对上报的疑似食源性疾病进行审核、分析,及时采取控制措施,并向上级部门报告。

(五)监测数据上报1. 医疗机构每月结束后五个工作日内,将《食源性疾病病例监测信息表》上报给院感科。

2. 院感科每月结束后七个工作日内,将辖区内疑似食源性疾病病例信息上报给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3. 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每月结束后十个工作日内,将辖区内疑似食源性疾病病例信息上报给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二、食源性疾病管理制度(一)组织管理1. 成立医院食源性疾病监测与报告工作领导小组,负责领导全院食源性疾病监测工作。

2. 设立专门的食源性疾病监测部门,负责食源性疾病病例信息的收集、审核、填写和上报等工作。

(二)培训与考核1. 医务科负责组织全院医务人员食源性疾病监测知识的培训。

2. 定期对食源性疾病监测工作人员进行考核,确保其业务水平符合工作要求。

(三)工作流程1. 医疗机构发现疑似食源性疾病患者,及时报告给院感科。

2. 院感科对疑似食源性疾病患者进行调查,收集相关信息和生物标本。

3. 院感科将疑似食源性疾病病例信息上报给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XX年XX市食源性疾病监测工作内容及要求

XX年XX市食源性疾病监测工作内容及要求
及时反馈给相关机构和人员 制定、调整和评价疾病预防控制策略和措施
食源性疾病监测目的
《食品安全法》的要求和规定
第十四条:国家建立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制度,对食源性疾病、 食品污染以及食品中的有害因素进行监测
第一百零四条:医疗机构发现其接收的病人属于食源性疾病 病人或者疑似病人的,应当按照规定及时将相关信息向所在 地县级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报告。
▪ 饮食暴露信息:必填 ▪ 食品分类:系统可根据食品名称自动关联(可自行修改) ▪ 奶粉:默认分类“乳与乳制品”,如为婴幼儿奶粉,则食品名称填写“婴幼儿奶粉”或 将食品分 类改为“婴幼儿食品”(婴幼儿:0-36月龄) ▪ 其他婴幼儿食用的食品如果汁泥、果汁、蔬菜汁、米糊等食品分类选择“婴幼儿食品” ▪ 定型包装食品填写食品品牌 ▪ 进食时间:填写到小时
同一食品生产企业生产的食品) ◆ 发病可能与食品有关 ◆ 食源性疾病疑似或确诊病例
食源性疾病病例监测对象
重点关注的对象
◆ 脆弱人群(婴幼儿、孕产妇) ◆ 特殊病例(危重病例、死亡病例) ◆ 怀疑由预包装食品引起的病例 ◆ 聚集性病例 ◆ 发生在学校和企业的病例
食源性疾病病例信息报送
临床医生采集病例信息
4家主动监测医院+市CDC
食源性疾病事件监测系统 市、区CDC
XXX年监测工作内容和要求
XXX年监测工作包括五部分内容
主动 监测
病例 监测
FBD 监测
事件 监测
分子 溯源
RM 监测
食源性疾病病例监测
病例报告: 31家监测医院
◆ 按所在区将病例报告至区疾控中心,包括市级医院 ◆ 万山区除外(直接报至市疾控中心)
病例审核:市、区疾控中心 监测对象:《食源性疾病报告名录》

2024年食源性疾病监测要求

2024年食源性疾病监测要求

食源性疾病监测要求一、食源性疾病病例监测(-)目的对医疗机构发现的食源性疾病病例信息进行采集、汇总和分析,为发现食源性聚集性病例和食品安全隐患提供技术支持。

(二)监测主体本区所有开展食源性疾病诊疗的医疗机构(含社会办医疗机构),包括综合医院(含中医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

(三)监测内容为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食源性疾病监测报告工作规范(试行)》等要求,医疗机构对由食品或怀疑由食品引起的食源性疾病疑似病例、食源性疾病确诊病例和食源性聚集性病例进行监测报告。

监测内容包括病例的基本信息、症状与体征、饮食暴露史、诊断结论等。

(四)监测结果报告1医疗机构应当在病例诊断后2个工作日内通过“食源性疾病监测报告系统”填报病例监测信息。

开展生物标本中致病因子检验且结果为阳性的,应当在检验结束后2个工作日内在“食源性疾病监测报告系统”补录检验结果和疾病名称。

医疗机构发现食源性聚集性病例的,应当在1个工作日内向区卫生健康委、区市场监管局和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报告。

发现重要食品安全隐患、可能构成需启动应急预案的食品安全事故时,应当在核实后2个小时内向区卫生健康委、区市场监管局和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报告,并配合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做好流行病学调查工作。

2.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应当在每个工作日审核、汇总分析辖区内病例信息,完成上报工作。

发现食源性聚集性病例时,应当及时进行核实,经核实认为可能与食品生产经营有关的,应在核实结束后24小时内向区卫生健康委和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报告。

发现重要食品安全隐患、可能构成需启动应急预案的食品安全事故时,应当在核实后2个小时内向区卫生健康委和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报告。

二、食源性疾病暴发监测(-)目的对经流行病学调查确认的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信息进行收集和归因分析,掌握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的高危食品和危险因素,为预防食源性疾病暴发提供技术依据。

(二)监测主体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三)监测内容市、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经流行病学调查核实确认后的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

国家食源性疾病监测工作手册

国家食源性疾病监测工作手册

国家食源性疾病监测工作手册国家食源性疾病监测工作手册一、引言食源性疾病是指通过食物或水摄入的感染性病原体引起的疾病。

由于全球化、交通便利和食物供应链的延长,食源性疾病对人类健康造成了越来越大的威胁。

为了有效预防和控制食源性疾病,需要建立健全的监测体系。

本手册旨在为国家食源性疾病监测工作提供详细的指导。

二、监测目标1.监测食源性疾病的发病情况并及时报告;2.追踪和分析食源性疾病的流行趋势;3.监控食品安全状况,并采取相应的风险控制措施。

三、监测内容1.监测食源性病原体的检测和分离;2.调查病例,包括患者的流行病学信息、病症和就医情况等;3.监测食品供应链中的潜在风险因素,如农药残留、重金属污染等;4.建立监测网络,与各级卫生部门、食品安全监管部门和实验室合作,共同开展监测工作。

四、监测方法1.采样:选择合适的食物样品,包括生鲜食品、饮用水、加工食品等。

采样时应注意避免样品污染,采用无菌容器收集样品,确保采样量足够。

2.检测:根据不同病原体的特点,选择适当的检测方法。

常用的方法包括传统培养法、酶链反应法、质谱法等。

3.数据分析:将监测数据录入数据库,进行统计和分析。

分析结果可以用来判断食源性疾病的流行趋势和风险因素,为制定预防和控制策略提供科学依据。

五、监测网络建设1.建立监测机构:组织国家、地方和医院等不同层级的监测机构,明确职责和任务。

2.培训与技术支持:对监测人员进行培训,提高他们的监测和检测能力。

同时,提供必要的技术支持和设备保障。

3.信息共享:建立监测数据共享平台,及时分享监测结果和疫情信息。

4.国际合作:积极参与国际合作,与其他国家和组织分享经验和技术,共同应对食源性疾病的挑战。

六、预防和控制1.加强食品安全监管,建立健全的食品安全法规和标准;2.提高公众的食品安全意识,加强食品安全宣传教育;3.加强食品生产和加工的卫生管理,提高产品质量;4.加强疫苗接种和健康教育,增强人群的免疫力和健康素质。

食源致病菌监测工作手册

食源致病菌监测工作手册

食源致病菌监测工作手册
食源致病菌监测工作手册的主要内容,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食源性疾病监测的基本概念:这包括食源性疾病的定义,如食品中致病因素
进入人体引起的感染性、中毒性等疾病,并包括食物中毒、疑似食源性异常疾病和食源性传染病等。

2.食源性疾病监测的任务:这包括对食源性疾病病例的个案信息采集和病例生
物标本(粪便或肛拭)病原学检验等。

3.食源性致病菌分子溯源:这是通过对病人和食品中食源性致病菌分离株进行
分子分型和聚类分析,识别聚集性病例,指导病因性食品的溯源调查。

4.食源性致病菌耐药性监测:这是通过对病人和食品中食源性致病菌进行耐药
性检测,了解其耐药性状况,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

5.监测工作的实施和管理:这部分内容通常包括监测网络的建设、哨点医院的
设立、病例报告和信息采集、数据整理和分析、质量控制和评估等。

6.相关法规和标准:这部分内容通常包括相关的法律法规、标准和规范等,为
监测工作提供指导和依据。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具体的手册内容可能会有所不同,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查阅。

食源性疾病监测工作手册及要求

食源性疾病监测工作手册及要求

监测数据收集与整理
单击此处输入你的项正文,请尽量言简意赅的阐述观点。 单击此处输入你的项正文,请尽量言简意赅的阐述观点。 单击此处输入你的项正文,请尽量言简意赅的阐述观点。 单击此处输入你的项正文,请尽量言简意赅的阐述观点。 单击此处输入你的项正文,请尽量言简意赅的阐述观点。
人员要求
监测人员需具备相关专业背景和 工作经验
监测技术不断升 级:随着科技的 发展,食源性疾 病监测技术将不 断升级,提高监 测效率和准确性。
跨部门合作加强: 食源性疾病监测 涉及多个部门, 未来需要加强跨 部门合作,形成 合力,共同推进
监测工作。
信息化水平提高: 信息化技术将在 食源性疾病监测 中发挥越来越重 要的作用,提高 监测数据的处理
和分析能力。
监测人员需具备高度的责任心和 严谨的工作态度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监测人员需经培训并熟练掌握 相关技术和方法
监测人员需与其他相关部门保持 密切合作和沟通
设备要求
监测设备:用于收集、检测和记录食源性疾病相关数据的设备 设备精度:确保监测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设备维护:定期对设备进行维护和校准,确保其正常运行 设备存储:确保设备在适当的温度和湿度条件下存储,以避免损坏
采样要求
采样时间:在发病高峰期或流行初期采集样本 采样对象:疑似食源性疾病患者、可疑食品、环境等 采样数量:根据疾病暴发规模和流行病学调查需要确定 采样方法:根据疾病类型和样本类型选择合适的采样方法 样本保存和运输:确保样本在适宜的温度和环境下保存,并及时送检
实验室检测要求
实验室检测范围:包括食品、 水源、环境等样品
单击添加标题
食源性疾病监测 工作手册
食源性疾病监测 质量控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食源性疾病监测——病例监测
病原学检验对象 (《计划》中为病例定义)
由食品或怀疑由食品引起的,以腹泻症状为主的就诊病例。 腹泻是指每日排便3次或3次以上,且粪便性状异常,如稀 便、水样便、粘液便或脓血便等。
食源性疾病监测——病例监测
病原学检验内容 沙门氏菌 志贺氏菌 副溶血性弧菌 致泻大肠埃希氏菌 诺如病毒(2015年新增)
食源性疾病监测——病例监测
食源性疾病病例监测内容:
工作内容
执行单位
病例信息采集
所有哨点医院
病原检验
州人民医院
食源性疾病暴发监测(事件报告) 控中心
州和县(市)疾
食源性疾病监测——病例监测
食源性疾病病例监测对象: 对疑似与食品有关的生物性、化学性、有毒动植物性的感
染或中毒性病例、疑似食源性异常病例进行监测。重点 (优先)监测对象包括: (1)感染性病例:有可疑食物暴露史的感染性腹泻病人, 临床表现为腹泻,可伴有腹痛、发热、恶心、呕吐等症状 的病例。 (2)中毒性病例:有可疑食物暴露史,并具有生物性、 化学性或有毒动植物性等因素引起的相关中毒症状病例, 如农药中毒、亚硝酸盐中毒、毒蘑菇中毒、菜豆中毒、肉 毒毒素中毒、米酵菌酸中毒、河豚毒素中毒等。详见 《2015 年国家食源性疾病监测工作手册》附录2《常见食 源性疾病的诊断要点》。 (3)异常病例:有可疑食物暴露史,无法做出明确诊断
病案讨论
事件概况
2015年4月8日,某村蒋某一家三人(两个老人及其儿子,俩老人分别 为73、74岁,儿子43岁)在餐后1~2小时内,相继出现不适。蒋某及 其老伴在稍感不适后上床休息,其老伴在餐后6小时(上床休息后5小 时)左右醒来,感觉四肢无力、睁眼困难、视物模糊。呼唤蒋某不应 ,后挣扎至其床前查看,对其呼唤、摇动已无知觉,遂挣扎、摸索出 门求救。邻居及亲属前来察看,方发现蒋某已“死亡”。后派人上山 寻其子,发现其子也距离其家2里处瘫痪在地。呼其尚能应,神志尚 清楚,言语不似以往清楚、灵便,遂背负其下山,将其及其父紧急送 往卫生院抢救。经之后对蒋某老伴及其儿子调查了解,三人均在餐后 1~2小时内,相继出现不适,主要症状为头晕、乏力或四肢无力、视 物模糊、睁眼无力、张口困难、下肢肌肉震颤等症状,无恶心呕吐、 腹痛、腹泻、口唇发绀。
食源性疾病监测——病例监测
病原学检验实验室分工
州人民医院(哨点医院)承担生物标本采集并进行特定病 原体检验。
特定病原体:沙门氏菌、志贺氏菌、副溶血性弧菌、 致泻大肠埃希氏菌、诺如病毒
食源性疾病的概念
食源性疾病的定义
指食品中致病因素进入人体引起的感染性、中毒性等疾病。 (《食品安全法》第九十九条)
致病因素:病原微生物:细菌、病毒、寄生虫
化学性有毒有害物质:砷、甲胺磷、三聚氰胺
植物及其毒素:毒蘑菇、发芽马玲薯
动物及其毒素:河豚鱼
病因的概念
1984
图 人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轮状模型 资料来源:耿贯一,流行病学,第二版,第15页,
7、母猪肉:3天前,住其附近的好友买来母猪进行宰杀,赠送其9斤左 右,胡正昌将其放入冰箱,并未发现变质,这三日内,每餐拿出一点 进行炒或炖食,其好友也食用了母猪肉,并将其他母猪肉卖往他处, 周边村镇无类似病例报告。
8、豆豉:2周前,蒋佐云在平江乡市场购买了8块豆豉粑,食用豆豉粑 有两种方式(1、与蕨菜一起炖食 2、做辣蘸)。2周内间断食用豆豉, 昨日之前并无发生类似症状.。
2、由于2名患者的主要临床症状是头晕乏力,视物模糊,睁眼无力, 张口困难,下肢肌肉震颤,且有进食豆豉史(发酵食品),不能排除 肉毒毒素中毒。
3、由于植物性食物中毒神经系统症状较为常见,抢救不及时也可引起 中毒者死亡。此次事件中,患者有进食自采野菜史,而事件中三名中 毒者潜伏期均较短,较快发生死亡的严重后果,是否存在采集野菜过 程中误采其他有毒植物,由于采集者已经死亡,此情况无法核实。因 此,不能排除误采误食有毒植物中毒的可能。
4、水源:包括井水和村里面的自来水(井水集中后用水管分至各家) ,井水和自来水均有村中邻居饮用,村寨中无相似病例报告。
5、流调人员仔细检查家中并无农药、鼠药。
6、米酒:为去年底酿制200斤左右(专门容器存放),至今一直在饮 用,每次食用时用可乐瓶盛装(最近并无更换盛酒瓶子),胡正昌述 昨日米酒大概还剩余60斤左右。
流行病学所研究的病因是从群体观点着手,当其他因素固 定不变时,某种因素在人群中增加或减少,嗣后伴随某种 疾病频度增加或减少,就可认为此因素是该病的病因。
非传染病
食物中毒
食源性疾病
传染病
食源性疾病监测
根据《2015年贵州省食源性疾病监测计划》,2015年食源性疾病监测 分
病例监测
食源性疾病监测
9、蕨菜在居住地周边山坡上采集,香芹和薄荷在自家菜地边采摘。
分析和初步结论
1、根据14938-1994,此次事件符合食物中毒特点:发病3人有共同的 就餐史,并且3人均在就餐后1-6小时内发病,除死亡病例情况不详, 其他2名患者临床表现相似(头晕乏力,视物模糊,睁眼无力,张口困 难,下肢肌肉震颤)。
可疑食物及餐次调查情况
1、4月7日早9时许,进食食物包括母猪肉、自种蔬菜
2、4月7日晚18时许,进食食物包括母猪肉、白豆腐(市场购买),其 他为自种蔬菜。
3、4月8日早9时许,进食食物包括母猪肉、豆鼓(市场购买,购进约2 周)、蕨菜(由蒋佐云7日在摆高湾摘采)、薄荷和香芹(自家种植)、自 酿米酒(每人喝4两左右)。榕江县疾控和黔东南州疾控调查人员在其进 食的食物中发测
其中,各县哨点医院“病例监测”主要是对病例信息采集和上报,且 对病例信息采集涉及有关病例进行了定义,即
(1)食源性疾病病例:由食品或怀疑由食品引起的感染性或中毒性的 就诊病例。《常见食源性疾病的诊断要点》详见《2015 年国家食源性 疾病监测工作手册》附录2(目前尚未下发或公布)。
(2)食源性异常病例:由食品或怀疑由食品引起,根据临床表现、实 验室和辅助检查等无法做出明确诊断的就诊病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