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因监测流程和分类
死因监测工作管理制度

死因监测工作管理制度1. 简介死因监测工作是指通过对死亡案例进行科学、系统的分析和统计,以监测人口死因及其变化趋势,寻找疾病的死因特征及其相关因素,为制定公共卫生政策和预防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死因监测工作管理制度旨在规范死因监测工作的组织、实施和管理,确保数据的精确性和可靠性,促进公共卫生工作的开展。
2. 目标制定死因监测工作管理制度的主要目标是:1.实现死因监测工作的规范化和标准化,提高数据的真实性和可比性;2.实时监测死因的分布、时空特征,掌握死因的变化趋势;3.深入分析死因数据,提供科学依据用于制定公共卫生政策和预防措施;4.加强死因监测工作的信息化建设,提高数据的管理效率和利用价值。
3. 职责与组织死因监测工作的职责分工如下:3.1 主管部门主管部门主要负责以下内容:•负责制定和修订死因监测工作管理制度,并进行组织实施;•组织协调各级死因监测机构的工作,保障死因数据的质量和可靠性;•提供专业指导和技术支持,确保死因监测工作的科学性和准确性;•安排死因监测培训,提高工作人员的专业素养和能力;•审核和发布死因监测工作的报告和统计数据。
3.2 死因监测机构死因监测机构的主要职责包括:•组织和开展死因监测工作,包括死亡案例的收集、分类和分析;•开展死因统计和报告工作,将监测数据及时上报至主管部门;•更新和维护死因监测数据库,确保数据的完整和准确性;•开展死因监测的科研工作,提供科学依据用于制定公共卫生政策;•参与国内外相关学术交流,提高工作水平和技术能力。
3.3 死因监测工作人员死因监测工作人员的职责包括:•负责死亡案例的收集和录入,确保数据的及时性和准确性;•对死因进行科学分类和编码,确保数据的可比性和分析价值;•进行死因分析和报告撰写,提供科学依据用于公共卫生政策制定;•参加专业培训和学术交流,提高专业素质和技术能力;•遵守保密制度,确保数据的安全性和机密性。
4. 工作流程死因监测工作的具体流程如下:1.死亡案例收集:各级死因监测机构负责收集本辖区内的死亡案例,确保数据的全面性和代表性。
死因监测工作方案

死因监测工作方案
一、背景
近年来,随着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不断发展,医疗质量和水平不断提高,但是各种疾病的相关死亡率依然存在。
通过对死因监测的全面调查,对于全面了解我国某地区死亡原因、死亡分布和死因比例的情况,有助于制定科学的预防和治疗措施,提高人民健康水平,降低死亡率。
二、目的
为科学认识我国某地区死亡情况,探索研究各种死因发生的原因、分布特点和危害程度,为改善人民健康状况、提高疾病预防和控制水平、制定科学的医疗卫生政策提供科学的依据,保障我国的卫生安全。
三、工作方案
1.选择调查对象
在某地区的所有死亡人群为研究对象,其中无法确定死亡原因的病例不列入调查对象。
2.制定调查计划
调查计划应包括以下内容:
(1)确定调查时间、地点和人员;
(2)尽可能全面收集全部死因的相关数据和信息,首要关注的是人口基本信息、死亡时间、死亡年龄、死因诊断等方面;。
《死因监测技术培训》PPT课件

37
2021/6/10
修饰规则
选择的死亡原因对于卫生统计 来说,不一定是最有用和信息丰 富的情况。例如:选择了衰老、 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等等一些 全身性疾病,这并不比选择一个临床 表现、老龄化或疾病的结果更有用。
⑥不要填写临死方式/情形,例如“呼吸衰竭”、 “循环衰竭”、“全身衰”等。
22
2021/6/10
例1:Ⅰ (a) 食道静脉曲张出血
(b) 门静脉高压 (c) 肝硬变
(d) 乙型肝炎
例2:胃癌
23
2021/6/10
例3: Ⅰ (a)肝功能衰竭
(b)胆管梗阻 (c)胰头癌
例4 :Ⅰ (a)外伤性休克
①按照导致死亡的顺序填写, (a)由(b)引起 (b)由(c)引起 (c)由(d)引起;
②每行只能填写一个疾病;
21
2021/6/10
特殊项目
③ (a)行至少要填写一个疾病;
④发病距死亡的时间间隔应尽量填写,(a)到(d) 的时间长度一定是从短到长。
⑤填写的行数是不限定的,根据情况可增加填写 (e)、(f)等行。
29
2021/6/10
特殊项目
2、发病到死亡的大概时间间隔:指第Ⅰ部分报告的疾病 从发病到死亡之间的间隔时间(时间单位为:分、小 时、天、周、月或年),如询问不清,可以不填。
3、死者生前疾病的最高诊断医院:指第Ⅰ部分报告的主 要疾病最高级确诊的单位。
4、最高诊断依据:按实际确诊的各项依据划记;如实行 诊断分级,取最高级别的诊断依据,B超、X光、心电 图等特殊检查均放到“临床+理化”一栏;
死因监测工作规范

死因监测工作规范xx年xx月xx日•死因监测概述•死因监测的流程•死因监测的规范与标准•死因监测的质量控制目•死因监测的信息化应用录01死因监测概述•定义:死因监测是指通过持续、系统地收集、核对、分析、通报和利用与人群死亡有关的信息,以评价和改进国家卫生状况和减控死因的公共卫生行动的过程。
死因监测的定义死因监测的重要性了解死亡原因及其分布通过死因监测可以了解不同年龄、性别、地区和背景的人群的主要死亡原因及其分布,为国家制定和调整卫生政策和健康促进策略提供依据。
监测健康状况死因监测可以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整体健康状况,以及与生活方式、环境、医疗保健水平和生物因素等有关的健康问题。
评估卫生政策与效果通过对卫生政策、医疗保健服务质量和效果进行监测和评估,可以不断完善和优化卫生政策,提高卫生服务质量和效果。
死因监测的概念和方法始于20世纪初期,随着计算机技术和统计方法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建立了死因监测系统。
死因监测的历史与发展世界卫生组织于1997年建立了全球死因监测系统(ICD-10),并不断进行更新和完善。
我国自20世纪50年代开始开展死因监测工作,建立了以疾病监测和死因监测为基础的疾病监测系统,并逐步发展为以网络报告和现场调查相结合的死因监测系统。
历史国际发展国内发展02死因监测的流程死亡报告与登记规定责任报告人,如医疗机构、公安机关等;报告主体报告内容报告时间登记管理包括死者基本信息、死亡时间、地点等;通常要求在死亡发生后24小时内报告;建立死亡登记制度,对死亡信息进行收集、整理和归档。
死亡调查对死者的病史、家族史、生前生活环境等进行详细了解;调查内容采用访谈、观察、取样等方法获取第一手资料;调查方法涵盖死者的家庭成员、亲属、邻居等;调查范围通常在死亡发生后尽快进行。
调查时间根据调查结果,结合医学知识,对死因进行推断;死因推断推断方法对于疑似有争议的死因,可以组织专家进行评审;专家评审对推断出的死因进行审核和确认。
死因监测工作管理制度

死因监测工作管理制度一、导言在社会生活中,突发的意外事件和死亡案例时有发生。
为了真实有效地掌握死亡原因并采取相应措施,建立一套科学规范的死因监测工作管理制度至关重要。
本文将介绍死因监测工作的重要性以及管理制度的具体内容。
二、死因监测工作的重要性死因监测工作是社会治理的一项重要举措,其重要性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保障公共安全:及时准确地了解死因情况,可以提前发现和防范潜在的公共安全隐患,从而加强社会安全管理,保障公众的生命安全和财产安全。
2. 促进科学决策:通过科学准确地统计和分析死因数据,可以为政府部门和决策者提供重要参考,为社会政策和公共卫生措施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从而更好地满足社会需求和改善民生。
3. 处理突发事件:对于突发事件中的死亡个案,死因监测工作可以协助执法部门进行调查和破案,追究相关责任,维护社会公平正义。
三、死因监测工作管理制度的内容为了有效推进死因监测工作,建立科学规范的管理制度是必不可少的。
以下是对死因监测工作管理制度的主要内容描述:1. 机构设置:成立死因监测管理机构,设立专门的监测科室或中心,负责监测工作的统筹协调。
机构人员应具备相应的资质和专业知识,能够科学准确地进行死因监测和数据处理。
2. 监测流程:制定死因监测的全面流程,包括死亡案例的报告、信息收集、尸体解剖探查、临床病史分析等环节。
确保每个环节的准确性和科学性,遵循法律和伦理的原则,保护个人隐私。
3. 数据管理:建立统一的死因监测数据库,并对数据进行分类、归档和分析。
确保数据的安全性和完整性,保护个人隐私,但同时要确保数据的流动和共享,为科学决策提供可靠的依据。
4. 资源保障:为死因监测工作提供必要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保障,确保监测工作的顺利进行。
同时,注重培养和提升监测人员的技能和素质,加强专业培训,保证监测工作水平和质量。
5. 质量控制:建立科学的质量控制体系,包括监测过程中的质量把关和问题处理,以及对监测结果的质量评估和审核。
死因监测制度流程

死因监测制度流程一、死因监测制度的流程1.死因报告:当有人死亡时,由医疗机构、公安机关或其他相关部门进行死亡登记,并报告给卫生部门进行死因监测。
死因报告的内容通常包括死亡人的基本信息、死因的初步判断、与死因相关的病史和其他证据等。
2.死因初步审查:卫生部门接到死因报告后,将对报告进行初步审查。
审查的目的是判断死因报告是否准确,以及死亡是否与传染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或其他重大问题有关。
如果初步审查发现有异常情况,将进一步调查和处理。
3.死因调查:当初步审查发现有异常情况时,卫生部门将组织专家进行死因调查。
调查的目的是查明死因的真实情况,包括死因的病理解剖、实验室检测、尸体解剖和相关证据的收集等。
调查过程中,需要与医疗机构、公安机关和其他相关部门进行沟通和协调,以获取必要的信息和支持。
4.死因分类与分析:死因调查完成后,卫生部门将对死因进行分类与分析。
根据死因的原因、发生地点、人群特征和时间趋势等,将死因分为不同的类型,并进行深入分析。
分析的目的是了解死因的流行特点和变化趋势,为制定有效的预防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5.死因报告和信息共享:卫生部门将对死因的调查和分析结果编制成报告,并进行信息共享。
报告将向相关部门、科研机构和社会公众发布,以便各方了解死因监测的结果和相关信息。
同时,将对死因监测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和存储,以便进行长期的监测和比较研究。
6.死因预警和预防措施:根据死因监测的结果和分析,卫生部门将对潜在的风险进行预警,并提出相应的预防措施。
预警的目的是及时预防和控制可能导致大规模死亡的潜在风险,减少人群的病亡率和疾病负担。
7.死因监测的持续改进:死因监测是一个动态的过程,需要持续改进和完善。
卫生部门将根据实际情况和需求,对死因监测制度进行修订和调整,以提高监测的准确性和科学性,更好地发挥死因监测的作用。
二、死因监测制度的内容(1200字以上)1.死因监测制度的背景及意义:介绍死因监测制度的产生背景和意义。
死因监测ppt课件

02
死因监测的方法和流程
死亡登记制度
建立和完善死亡登记制度,确保所有死亡个案都能被及时、准确、完整地记录。 培训登记人员,提高登记质量,确保数据的可靠性。
定期对死亡登记数据进行审核,及时发现和纠正错误。
死亡原因调查
监测数据的收集、整理和分析
收集死亡登记、调查、推断和分 类等环节的数据,确保数据的完
整性。
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 提取有用的信息。
利用数据分析结果,制定相应的 预防和控制措施,降低死亡率。
03
死因监测的指标和评价
死亡率、死亡比和死因构成
01
02
03
死亡率
反映一定时期内人口死亡 的强度,是衡量一个地区 居民健康水平的重要指标。
智能化预警与预测
建立基于人工智能的预警和预测模型,对可能出现的公共卫生问题 及时发出预警和预测。
THANKS
感谢观看
1 2
建立完善的死亡登记制度
确保所有死亡个案都能及时、完整地登记。
数据质量评估与审核
定期对死亡数据进行质量评估和审核,及时纠正 错误和遗漏。
3
数据反馈与更新
及时反馈数据结果,对登记数据进行定期更新和 修正。
加强死因监测与其他公共卫生领域的合作和交流
跨部门合作
01
加强与公安、民政、教育等部门的合作,共享相关数据和资源。
对死亡个案进行调查,了解死者的基 本情况、既往病史、死亡时的状况等 信息。
对死因推断结果进行审核,确保死因 推断的准确性。
对调查结果进行整理和分析,确定死 因推断的依据。
死因推断和分类
(医学课件)死因监测培训课件

隐私和伦理问题
隐私保护
01
在收集和使用死因监测数据的过程中,必须严格遵守隐私保护
的相关法律法规和技术标准。
知情同意
02
在收集和使用数据前,需要得到患者或其家属的知情同意,并
明确告知其目的和用途。
信息利用的透明度
03
在使用和分享死因监测数据的过程中,必须保持透明度,确保
数据的公正使用和利益共享。
死因监测的可持续性
死因编码与分类
死因编码
采用国际疾病分类标准(ICD-10)对每个死亡个案的死因进 行编码,编码过程需准确、规范。
死因分类
根据编码结果,将死因分为不同类型,如心血管疾病、呼吸 系统疾病、癌症等。
死因报告与数据质量评估
死因报告
定期向上级主管部门报告监测数据,报告内容主要包括地区、时间、死亡人 数、主要死因等。
基于数据的健康管理实践一
针对高发疾病,制定相应的预防控制措 施,例如改善生活方式、控制危险因素 等。
基于数据的健康管理实践二
针对重点人群,开展健康教育和健康促 进活动,提高居民的健康意识和自我保 健能力。
基于数据的健康管理实践三
加强慢性病的管理与随访,为患者提供 个性化的健康指导和诊疗服务,提高患 者的生活质量。
02
死因监测的流程和方法
死因监测流程
现场调查
对死亡个案进行现场调查,了解死者基 本情况、死亡前后病史、临床表现等。
死因推断
根据调查结果,结合医学知识,对死因 进行推断,给出合理科学的死因解释。
死因编码与分类
根据国际疾病分类标准,对死因进行编 码和分类,便于统计和分析。
死因报告与数据质量评估
及时向上级主管部门报告监测数据,并 对数据质量进行评估,确保数据的准确 性和可靠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0/7/18
信息管理
2、死亡信息的订正 ❖县(区)级疾控中心、妇幼保健机构负责订
正;
3、死亡信息的补报 ❖在质控过程中发现了漏报的死亡病例,应及
死因监测流程和分类
2020年7月18日星期六
主要内容
❖ 死因监测工作规范 ❖ ICD-10介绍及其应用基础 ❖ 死亡原因的定义和填写 ❖ 确定根本死因的规则和指导
•2020/7/18
一、死因监测工作规范
•2020/7/18
工作内容
❖开展死因监测常规工作。各级各类医院和基层医 疗卫生机构均为死因监测工作的责任报告单位。
1、死亡信息的审核 ❖ 医疗机构的死亡报告管理人员对填报的《死亡医学
证明书》自查;
❖ 县(区)级疾控中心、妇幼保健机构的死亡报告管 理人员网络审核报告信息
每个工作日需上网对辖区内报出的死亡信息、孕产妇和 5岁以下儿童死亡信息进行审核
对于核实无误的《死亡医学证明书》及副卡,应于7天 内通过网络进行审核确认。
•对ICD-10的说明 •如何使用ICD-10 •疾病和死亡编码规则和指导
•统计报告 •ICD发展史
•2020/7/18
•第三卷: 字母顺序索引
•编译说明 •字母顺序索引的排列
•基本结构 •编码号 •交叉查找
•2020/7/18
•编译说明_(11)
•传统译名与现译名区别太大的名称: • 1、尘肺 - 见 肺尘埃沉着病
❖现场质量控制:开展漏报调查、现场督导检 查与考•202核0/7/1评8 价、专项培训等。
信息收集
1.报告对象 发生在辖区内的所有死亡个案均为死因登记报告的对象
,包 括在辖区内死亡的户籍和非户籍中国居民,以及港、澳
、台 同胞和外籍公民。
2.报告单位和报告人 (1)报告单位:各级医疗卫生机构均为死因信息报告
工作职责--医院
❖依据死因监测规范,建立院内死因登记报 告流程和步骤,规范填写死亡医学证明书 。
❖定期进行院内考核和评价。 ❖指定专门人员定期收集、审核本医院出具
的死亡医学证明书,审核合格后通过网络 进行直报,并及时复核辖区疾控机构反馈 的信息。
•2020/7/18
工作职责--基层医疗卫生机构
❖ (1)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乡镇卫生院 指定专门人员负责所辖街道的死因监测管理工作;
•三位数类目表及主要内容
•疾病编码范围
A-R, U
明确的疾病
A00-Q99
不明确的症状
R00-R99
• 特殊目的的编码 U00-U99
•损伤中毒编码范围 临床表现 外部原因
S-T, V-Y S00-T98 V01-Y98
•非疾病编码范围
•2020/7/18
Z00-Z99
•第二卷: 指导手册(略)
❖(1)院内死亡,由临床医生填写死亡医学证明 书,并由专人通过网络直报系统填报死亡个案信 息。
❖(2)院外死亡,应当建立村(居)委会、乡镇 (街道)、县(区)逐级死因数据报告网络,由 村医或社区卫生服务站医生向乡镇卫生院或社区 卫生服务中心防保人员报告死亡数,防保人员和 临床医生负责开展死因流行病学调查,填写死亡 医学证明书,并通过网络直报系统填报死亡个案 信息。•2020/7/18
•
•2020/7/18
• •
•用于特殊目的的“U”编码
• 第一版时用来暂时分配给某些病因 •不明的新疾病,第二版已正式采用为新 •的一章。
•对新发生的不明原因疾病的临时安排(U00-U49) •重症急性呼吸系统综合征[SARS] U04.9
•对抗生素产生耐药性的菌株(U80-U89) •耐青霉素类抗生素的菌株(U80)
•2020/7/18
•疾病、损伤的性质
•第一部分可查找的编码
•A00-R99 疾病及不明确的病况 •S00-T98 损伤的性质(除药物中毒) •Z00-Z99 非疾病原因 •M800-M998 肿瘤的形态学编码
•2020/7/18
信息收集
❖《死亡医学证明书》
一般项目 致死的主要疾病诊断 其他项目
•2020/7/18
•2020/7/18
•2020/7/18
•2020/7/18
网络报告
1.死因信息报告方式 ❖《死亡医学证明书》及副卡通过《中国疾病
预防控制 ❖信息系统》平台上的《全国死因登记报告信
息系统》 ❖进行网络直报。
2、鸦片 - 现译名 阿片 • 3、霉菌 - 见 真菌 • 4、矽肺 - 现译名 硅沉着病
•2020/7/18
•字母顺序索引的排列
•a, b, c(ch), d, e, f, g, h, j, k, l, m, •n, o, p, q, r, s(sh), t, w, x, y, z(zh) •第一部分:疾病、损伤的性质 •第二部分:损伤的外部原因 •第三部分:药物和化学物质中毒
不具备网络报告条件的医疗机构,收到《死亡医学证 明书》后向属地的县(区)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报出 。
县(区)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收到报告卡后,应在5 个工作日内代为完成网络报告。
❖ 其他医疗卫生机构
其他系统(军队、司法、农垦等)的医疗卫生机构应 按照本规定进行死因登记报告。
•2020/7/18
信息管理
章
名称
12 皮肤和皮下组织
13 肌肉骨骼结缔
14 泌尿生殖系统
15 妊娠分娩产褥期
16 起源于围生期
17 畸形变形染色体
18 症状体征临床
19 损伤中毒性质
20 损伤中毒外因
21 影响健康的因素
22 特殊目的编码
•2020/7/18
节 类 范围 星 归类 8 72 L00-L99 6 部位 6 79 M00-M99 12 部位 11 82 N00-N99 9 部位 8 75 O00-O99 0 病种 10 59 P00-P96 1 病因 11 87 Q00-Q99 0 病种 13 90 R00-R99 0 症状 21 195 S00-T98 0 临床 8 372 V01-Y98 0 外因 7 84 Z00-Z99 0 非病 2 5 U00-U99 0 特殊
收集所辖服务站、卫生室的死因登记信息,统一上报; 对死因明确的个案进行网络直报;对死亡原因不明
的个案,开展死因推断并进行网络直报; 及时复核辖区疾控机构反馈的有关死亡原因不明
的个案;配合收集所辖街道、乡镇上一年度分年龄和性 别的人口等资料,并提供给辖区疾控机构。
❖ (2)社区卫生服务站和村卫生室 指定专门人员负责出具死亡证明,按照要求定期上
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防保医生,填写 《死亡医学证明书》。
❖ 涉法死亡个案
辖区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防保医生, 填写《死亡医学证明书》。
•2020/7/18
信息收集
4. 报告内容 ❖ 《死亡医学证明书》
一般项目 致死的主要疾病诊断 其他项目
❖ 5岁以下儿童死因登记报告副卡 ❖ 孕产妇死因登记报告副卡
工作职责--疾控机构
❖ (1)负责建立健全死因监测系统,制订、完善、执行 死因监测工作规范和技术方案。
❖ (2)制订培训计划,组织开展死因监测工作的培训。 ❖ (3)对下级和监测点死因监测工作提供技术指导。 ❖ (4)及时审核网络报告数据,定期(月、季度、半年
、年)对死亡数据、人口资料进行质量评价,编制质量 分析报告。 ❖ (5)负责疾病监测点死因数据的收集、管理和分析, 按照月、季和年度对监测数据进行整理,并形成数据分 析报告,及时逐级反馈数据报告地区。 ❖ (6)定期对疾病监测点死因监测工作进行漏报调查, 对辖区死因监测漏报情况进行评估,调整监测结果。 ❖ (7)负责死因登记信息系统的维护,数据备份,确保 数据安全;编写监测报告,及时发布数据,并为专业机 构和相•关2020部/7/1门8 提供技术支持。
报到所属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及时复核上 级反馈的信息或死因不明的个案。
•2020/7/18
质量控制
❖建立死因监测质量控制工作体系:制订完善 质量控制工作制度、标准流程、评价指标体 系,规范质量控制工作 ,确保死因诊断准确 和死亡案例报告完整。
❖网络报告资料质量控制:通过网络对死因监 测数据进行及时审核,对各报告地区存在的 问题进行定期或不定期通报,督促改进工作 中存在的问题。
县(区)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收到报告卡后,应在 5个工作日内代为完成网络报告。
•2020/7/18
网络报告
2. 报告程序、时限 ❖ 县级以下医疗机构
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防保医生将收集到 的《死亡医学证明书》,在30天内完成审核及网络报 告;(将《死亡医学证明书》死因链、调查记录等原 始信息如实录入。)
•2020/7/18
网络报告
2. 报告程序、时限 ❖县及县级以上医疗机构
由病案室或防保科在7天内完成对卡片的审核和网 络报告。(将《死亡医学证明书》死因链、调查记 录等原始信息如实录入,并进行根本死因确定及编 码。)
不具备网络报告条件的医疗机构,收到《死亡医学 证明书》7天内向属地的县(区)级疾病预防控制 机构报出。
的责任单位。 (2)报告人: 1)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医务人员均为死亡信息的报
告人。 2)具有执业医师资格的医疗卫生人员方可填报《死亡
医学证明书》。 •2020/7/18
信息收集
3. 死亡个案的填报 ❖ 医疗卫生机构死亡个案
各级各类医疗机构由诊治医生作出诊断并逐项认真填 写《死亡医学证明书》。
❖ 家庭或其他场所死亡个案
•幻灯片 5
•2020/7/18
考核与评估
❖ 一般采取网络报告资料考评与现场考评相结合的方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