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玉文化(含五德
玉有“五德”:仁、义、智、勇、洁。

玉有“五德”:仁、义、智、勇、洁。
玉有五德,五德之说来自东汉许慎《说文解字》中的“五德”,原文是这样说的:“玉,石之美者,有五德:润泽以温,仁之方也;勰(xié)理自外,可以知中,义之方也;其声舒扬,专以远闻,智之方也;不挠不折,勇之方也;锐廉而不忮(zhì),洁之方也。
”所谓的玉有五德是指玉的五大特征,将玉的特点比喻为人所需要的五种美德品质,五德是指仁,义,智,勇,洁。
仁者,是大智慧一般的品格,是人与人之间相互亲爱。
家中长兄名仁,仁兄即具有大哥德行的人,敦厚仁慈、宽容善良。
玉也是万物里面的长者,谦逊纯和、温润雅致。
义者,公正合宜的道理及行为。
正义之人谓之义士,正义之师谓之义勇军。
义字体现一个人的精神,义无反顾、义正词严、言行一致。
玉的品质表里如一,名副其实、寸心可鉴。
智者,聪颖,明慧。
对事物能机敏迅速、正确地理解和解决。
具有智慧之人往往都是赢家。
古人认为人的声音如同人的心性气质一样各不相同,聪慧愚笨、贤能奸邪可以通过人的声音判断出来。
敲击玉器会发出清脆悠扬的声响,仿佛智者发出智慧的声音。
勇者,谓之胆量。
人们钦佩勇者,赞赏他们的勇气和勇敢。
“狭路相逢勇者胜”,奋勇之人才能接近胜利。
玉的硬度大于铁,纵使利刃也不会在真玉上留下划痕。
玉百折不挠,最早成为人类劳动生产的工具。
正可谓人之勇、玉之能。
洁者,人干净清洁,玉清澈剔透,两者天脉相吻。
冰清玉洁、玉骨冰肌是对一个人品貌高洁的美好赞誉;守身如玉、洁身自好是一个人完美品格的自我体现。
扩展资料:古人认为玉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含义:1、万物主宰说:认为玉能代表天地四方神明以及人间帝王,能够增进神与人之间的交流,传达上天的信息和意志,是天地宇宙和人间祸福的主宰。
2、天地精华说:这种观点认为玉由天地万物的精华形成,具有神奇的力量。
3、玉有五德说:文中分类已详细注解不再表述。
4、辟邪除祟说:这种说法认为玉有超自然的力量。
人们随身佩玉,可以增加抵邪气侵袭的能力,因为玉能辟邪除祟,保障佩玉人的安全和吉祥。
四大美玉古色古香中国玉文化

4、玉器具有无穷的魅力,她能为不同文化、不同民族、 不同时代的人们所接受。数千年来,人们对玉的崇拜、 崇敬和热爱未曾改变,无论是统治阶级还是普通百姓。
二、古玉器的价值和功能
1、政治功能:古玉器为等级制度的物化。出
土玉器基本上出自有身份和地位的大中型墓葬中,春 秋战国就有“六瑞”的使用规定,6种不同地位的官员 使用6种不同的玉器,即所谓“王执镇圭、公执桓圭, 侯执信圭、伯执躬圭、子执谷壁、男执蒲壁”;从秦 朝开始,皇帝采用以玉为玺的制度,一直沿袭到清朝; 唐代明确规定了官员用玉的制度,如玉带制度 。
中国玉文化
玉的定义
中国文化学上的玉,内涵较宽,并不只是其在 矿物学上的意义。汉代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说, 玉,石之美兼五德者。所谓五德,即指玉的五个 特性。凡具有坚韧的质地,晶润的光泽,绚丽的色 彩,致密而透明的组织,舒扬致远的声音的美石, 都被认为是玉。 中国玉不仅开采历史悠久,而且分 布地域极广,蕴量丰富。在中国玉矿分为三 大板块:一是我国东北、内蒙古延伸至俄罗 斯地区;二是我国江浙地区一直到台湾;三 是新疆、西藏和青海地区。 我国四大美玉:新疆和田、河南独山、辽宁 岫岩、陕西蓝田。
玉文化包含着伟大的民族精神
“温润如玉”的君子最高准则 “宁为玉碎”的爱国民族气节 “化为玉帛”的团结友爱风尚 “润泽以温”的无私奉献品德 “瑜不掩瑕”的清正廉洁气魄 “守身如玉”的爱情坚贞执着 “锐廉不挠”的开拓进去精神
2、经济价值:成为敛财手段,是显示富贵 的一种标志。
1)商周时期,以玉为币,用于交换或作为贡品。 2)西周,‘‘玉璋价值80明”相当于10块农田 价格。 3)春秋时期,名贵玉器价值连城,出现以玉熄 战事,以玉求宽释,以玉得官爵,以白玉为币。 4)宋代,已有玉肆经营玉器。 5)明代以后,玉器商店更多。 6)至清代,玉器身价普遍升高,有古铜旧玉无 身价之说。
何为玉器的五德

何为玉器的五德
中国,几千年的玉文化,渊源而流长。
所谓玉之五德系古人对玉更加拥有性情的评价!有人云:玉,石之美,有五德者。
也就是说玉,是很美丽的石头有五德!论点反过来说有五德并且很美丽的石头都可以称之为玉!观点比较宏观,跟现在的观点有出入,但是,方才也说了性情中人对玉的评价乃五德也!所以我们大可不必去吹毛求疵!我们就来说说这五德吧!
中国古文化儒家认为玉有玉德,人只有具备了玉德的人才能成为君子,实现人生的理想!
五德之一:仁——“润泽以温,仁之方也” 说明玉给人带来恩泽,具有仁爱之心,生性温和。
是以,经常佩带会给人一种非常平和的心态!这一点到现在竟然找到了科学的根据,有人曾经做过放射性鉴定,玉的放射值跟人是同样的。
这些是其他矿物质不能比的,拿理石来说,就算达到了国家要求的标准对人体都是有害无利的!所以说佩带玉的人自己感觉不到,但是就像是有个具有仁爱之心,生性温和的人时刻陪在你的左右,感染着你。
玉不离身,人不离玉!
五德之二:义——“理之外,可以知中,义之方也” 从外表看就能看到玉的里面,是否有杂质,是玉的忠义!画龙画虎难话骨,知人知面不知心。
能做到五德之二实在是难得!
五德之三:志——“其声舒畅,专以远闻,志者方也” 敲击玉石,会发出悦耳动听的声音,并且能传达到很远的地方,说明玉是有智慧的,并且善于传达给周围的人。
志在四方!
五德之四:勇——“不挠而折,勇之方也” 不屈不挠,宁为玉碎,不为瓦全!代表着玉有超人的勇气!
五德之末:洁——“锐廉而不忮,洁之方也” 当玉断裂的时候边缘会有很锋利的断口,但是我们用手来触摸的时候并不会伤害到我们,这点与其他任何物质都不同,表明了玉洁身自好。
就算是你把我摔破了我也不会伤害到你的手。
玉器发展的四个文化时代

玉器发展的四个文化时代今天,给你讲讲玉器。
前面,咱们讲过红山文化的C形龙,那是一种部落的图腾,也可以说是个标志吧。
这时的新石器时代是远古时期的“神玉文化”,当时的人们把美玉当做天赐的宝物,赋予了它神秘的色彩。
到了上古时期的商周,包括春秋战国和秦代,进入了“礼玉文化”的阶段,玉器的造型也更加多样化,用于宗教祭祀及国家大典的仪礼之中。
《论语·乡党篇》中描述孔子持玉:“执圭(guī),鞠躬如也。
如不胜,上如揖,下如授……”说的是,孔子面君时,手持玉圭恭恭敬敬的样子。
周代是礼制最兴盛的时期,上自天子、皇宫贵族,下至平民百姓,几乎所有的社会活动和日常生活都有严格的礼制约束。
在这种历史背景下,出现了一系列的礼玉,其中最重要、最具代表性的礼玉便是“六器”。
《周礼》曰:“以玉作六器,以礼天地四方,以苍璧礼天,以黄琮礼地,以青圭礼东方,以赤璋礼南方,以白琥礼西方,以玄璜礼北方”。
你看,祭祀的对象不同,用玉也不一样。
而且,不同身份的人所执的玉器也不同,用玉还是等级制度的一种表现。
到中古时期,也就是汉唐时代,进入了“德玉文化”阶段。
统一的大汉帝国使中国社会各方面都步入了黄金时期,哲学、文学、科技、工艺的全面发展,形成了汉代玉器自由浪漫、雄浑奔放的艺术风格。
不仅如此,西域道路的开通,使得优质的玉料可以得到源源不断地供应,而清新的异域之风也影响了汉代艺术。
汉代开始,玉文化形成了五德之说:仁、义、智、勇、洁,是古人归纳出并赋予玉的五德,而后形成了君子佩玉和以德比玉的风尚,所以现在有许多汉代佩玉流传。
唐代玉器最为明显的改变,就是以往占据主流的礼玉和葬玉日渐衰微,而日常装饰性玉器开始独领风骚。
最常见的玉器主要有艺术品与装饰品两大类:比较有代表性的装饰品包括玉梳与玉步摇;艺术品则包括一些玉制器皿和象生玉雕,并融合了很多外来艺术。
唐代的玉带銙(kuǎ),还是大唐官阶的标志呢!从宋以后到明清的近古时期,玉器完全进入了“俗玉文化”阶段,这种倾向在唐代时初露端倪,宋元以后已成为主要趋势。
中国的玉文化

中国的玉文化玉是自然界中美丽的石头,从地质学的科学角度认为,玉石是地球岩石亿万年的演变之精华,其文化在中国文明史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
现代考古发现的玉器件最早出现在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晚期,其用途多为兵器、佩饰、具器等,具备了人类所想望的温文、宁静、含蓄、纯洁、坚贞、正气等美好品性,在中国人眼里是民族的精魂,是至高无上的宝物,是大自然对人类最美好的馈赠,世世代代倍受中国人的重视。
我们的祖先喜欢用玉来形容人的人格和品质,他们将玉人格化,称其具有仁、义、智、勇、洁等五德,认为君子比德于玉。
同样属于饰物,金银有价,为什么玉可以有无价的身价,同时又具有各色的精神气质?且不论坊间传说最深最广的黄金有价玉无价的定论,连《管子》这些老书也把先王以珠玉为上币,黄金为中币,刀布为下币作为定论来加以记载。
就连古代皇帝们的权力象征玺也大多与玉有分不开的关系。
传说中用15座城交换的和氏璧,据说就是中国用玉玺的始祖。
君王们所看重的,也许就是玉的德行与灵性。
而这些,恰是冰硬的金银所不具备的。
除此之外,古人们还在听觉上对玉寄托了很大的爱意,他们将玉佩挂在腰间步行,激荡出的声音据说可以清心。
之后,人们还发明了玉笛、玉箫、玉二胡,让它们从被动发声变为主动发音。
以此来让玉之人格与美德浸润于君子之乐中。
玉是一个广义的概念,包括翡翠、和田玉、岫玉、独山玉、白玉等等,但是总的说仅分为硬玉和软玉。
翡翠是硬玉,其他的玉都为软玉。
从物理学的角度来说翡翠比软玉硬度和韧性更高,结构更细腻,光泽更强,更经久耐用。
所以翡翠流传至现在已经成为了玉石之王,谈玉皆为翡翠。
在以前,翡翠在皇室贵族和上层豪富中盛行,并不是一般黎民百姓认识及能拥有的奢侈品。
乾隆年间,是清朝的鼎盛时期,人们对翡翠的喜爱尤为疯狂,从缅甸源源不断输入中国的翡翠,非常优质的几乎都为帝皇后妃与贵族拥有。
到慈禧太后时,因为东宫能佩带红宝石,而西宫只能佩带绿宝石,慈禧出于西宫,因而翡翠更是受到慈禧太后的钟爱,尤其是她的服饰,翡翠是不能缺少的装饰。
浅谈中国古代玉文化__论文

浅谈中国古代玉文化摘要:几千年来,中国人喜玉、爱玉,和玉有着不解之缘。
玉在中国人的心目中处于一个至高无上的地位,接受人的崇拜。
其悠久的历史、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使其成为东方精神生动的物化体现,是传统精髓的物质根基。
Abstract: for thousands of years, Chinese people like jade, jade love, and the jade has the indissoluble in the Chinese people's mind is in a supreme position, worship of the long history, profound cultural connotation, make its Oriental spirit materialized expression of vivid, the material foundation of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essence.关键词:发展文化内涵文化影响正文:中国是世界上发现、开采、加工和利用玉(透闪石质)最早的国家,已有一万多年的历史。
玉,尤其是白玉,在古人心目中是最美、最珍贵的。
中华民族自古就有用玉、爱玉、佩玉、崇玉、藏玉的情怀。
在远古时代先民们对玉的崇拜更多地源于古人类对玉器工具的深厚感情。
其中有光泽的白玉被他们视为心目中神圣的主宰者给予的馈赠品而小心收藏。
在漫长的岁月中,他们又逐渐丰富了这种大自然赐予崇拜物的内涵,中国玉文化最初的启蒙思想正源于此。
几千年来在中华民族中形成了民族爱玉心理,对玉的爱好,可以说是中国文化特色之一。
在源远流长的中华玉文化发展史上,随着玉器的大量发掘及人们对玉器的认识、理解的不断深化,玉器逐渐被赋予了越来越多的文化内涵,归纳一下,主要有下列几点:生产工具。
玉器诞生之初,它曾作为生产工具使用过。
红山文化、大汶口文化、良渚文等新石器时代遗址中均出土过玉制的凿、斧等生产工具,有的带有使用痕迹,说明它曾用于生产或战争。
《中国玉文化》读后感

《中国玉文化》读后感玉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精华,不仅是物质的更是精神层面的,在我国的政治、经济、文化、艺术、思想、伦理、宗教中起到了特殊作用。
比如中国儒家思想中,就有“君子比德与玉”之说,孔子主张玉有十一德:仁、知、义、礼、乐、忠、信、天、地、德、道。
东汉许慎又更定为五德:仁、义、智、勇、洁。
自此,对玉的审美发掘,玉器外表温和圆润以及本质却至坚至刚的属性,其与人中君子道德追求之境界相吻合。
“君子无故,玉不去身”的理念的盛行,以玉比德的意识强化,佩戴玉饰的等级也就成了划分贵族身份与教养的标记,最终形成了以玉玺代表国家和王权之象征。
中国是一个与玉有着不解之缘的国度。
几千年来,玉在国人的心目中一直处在一个至高无上的地位,接受人的崇拜,继而成为一种信仰。
其悠久的历史、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就像一根坚韧、璀璨而又不断延伸的玉带,一直镶嵌在中国五千年文明史中,成为华夏文明不可无或缺的重要内容。
不管是从历史的角度,还是以现实乃至发展的趋势来看,中国的玉文化应该是国粹中的国粹。
这是基于其在石器时代便发其滥觞——简言之,所谓玉文化,是人们发现并依托玉石的外在和内在的品质而诱发最初人们对其进行本能审美把玩继而对其雕琢制作,使其逐渐形成具有各种审美意义上的玉器,当然,这时期的玉器,可将其名之为原生态玉石艺术。
随之时代的发展,以及各地域玉石品种的出现,玉器的雕琢手段也随着人们对玉石的深入了解和认识而发生变化,渐渐分化为如杨伯达先生所概括的三大玉文化板块:1、东夷玉文化板块,所处时代以狩猎经济为主,兼种植,距今10000—距今5000年。
2、淮夷玉文化板块,所处时代农耕兼狩猎,距今5300年。
3、东越玉文化板块,所处时代农耕为主,距今5500—距今4300年。
正因为有三大玉文化板块以及相继出现的五支文化亚板块,从而托起了辉煌万年中华文明的曙光,逐步升华为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和内涵。
而这文化现象,自其产生之日起,就自始至终成为中国国学文化的基石和核心内容。
描述玉的五德

描述玉的五德
玉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极具价值的文化符号之一,具有五德,分别为:
一、仁德:玉被赋予了仁爱、慈悲之德,代表了人与人之间的友爱和互助。
玉在传统文化中被视为代表人与人之间的和谐。
二、义德:玉被赋予了正义、公正之德,代表了人们对道义的尊重和追求。
玉在传统文化中被视为代表公正和坦荡的品德。
三、礼德:玉被赋予了礼仪、规矩之德,代表了人们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承袭。
玉在传统文化中被视为代表尊重和传承文化的重要符号。
四、智德:玉被赋予了智慧、聪明之德,代表了人们对知识和智慧的追求和尊重。
玉在传统文化中被视为代表智慧和知识的象征。
五、信德:玉被赋予了诚实、守信之德,代表了人们对诚实和守信的重视和追求。
玉在传统文化中被视为代表诚实和守信的标志。
- 1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玉文化
玉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以玉为中心载体的玉文化,深深影响了古代中国
人的思想观念,成为中国文化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东汉许慎《说文解字》说“玉,石之美者,有五德。
润泽以温,仁之方也;勰理之外,可以知中,义之方也;其声舒扬,专以远闻,智之方也;不挠不折,勇之方也;锐廉而不忮,洁之方也。
“玉,石之美者,有五德:仁、义、志、勇、洁!君子比德于玉,余俱为
石矣!
仁——“润泽以温,仁之方也”说明玉给人带来恩泽,具有仁爱之心,生性温和。
义——“理之外,可以知中,义之方也”从外表看就能看到玉的里面,是否有杂质,是玉的忠义!
智——“其声舒畅,专以远闻,志者方也”敲击玉石,会发出悦耳动听的声音,并且能传达到很远的地方,说明玉是有智慧的,并且善于传达给周围的人。
志在四方!勇——“不挠而折,勇之方也”不屈不挠,宁为玉碎,不为瓦全!
洁——“锐廉而不忮,洁之方也”。
观念把玉和德结为一体;同时,又将玉与君子结缘,物质、社会、精神三合一的独特玉意识是我们华夏民族的思想建树,成为中国玉文化的丰
富思想和精神内涵。
中国玉文化延续时间之长,内容之丰富,范围之广泛,影响之深远,
是许多其他文化难以比拟的。
中国玉文化的辉煌不亚于伟大的长城和秦代兵马俑的奇迹。
玉文化的成就远远超过了丝绸文化、茶文化、瓷文化和酒文化。
玉文化包含着伟大的民族
精神,有“宁为玉碎”的爱国民族气节;“化为玉帛”的团结友爱风尚;“润泽以温”的
无私奉献品德;“瑜不掩瑕”的清正廉洁气魄;“锐廉不挠”的开拓进取精神
玉文化发展历史
和田玉与中国文明的发生、发展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可谓渊源深远。
我国考古学者
最新研究考证并提出了中国在石器和青铜器、铁器时代之间存在着一个玉器时代是中国文
明的起源时代。
早在新石器时代,昆仑山下的先民们就发现了和田玉,并作为瑰宝和友谊
媒介向东西运送和交流,形成了我国最古老的和田玉运输通道“玉石之路”,即是后来的“丝绸之路”的前身。
和田玉在东西方文化和经济交流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和田玉历来是
中国各民族友谊的象征物,和田玉作为历史的鉴证,雄辩地证明了新疆自古以来就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从殷商开始,以和田玉为主体的玉器工艺美术新时代登上了华夏民族的玉坛,出现了称誉世界的“东方艺术”,才形成了一部波澜壮阔的中国玉器史,成为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人类艺术史上的辉煌成就和世界文化艺术宝库的珍贵遗产。
而由于玉的外表及色泽,人们把玉本身具有的一些自然特性比附于人的道德品质,作为所谓“君子”应具有的德行而加以崇尚歌颂,更是中国人的伟大创造。
因此,玉是东方精神生动的物化体现,是中国文化传统精髓的物质根基。
中国玉作为中华民族的先民从各种石头中筛选出来的“石之美者”,具有温润莹泽、缜密坚韧的美感和实用功能。
在这个漫长的筛选过程中,“昆山之玉”也就是“和田玉”成为公认的“宝玉”、“真玉”。
中国是爱玉之国、崇玉之邦,玉石来源约有一百余处,中国历史上在用玉制度方面早已体现出真玉、非真玉的界定。
帝王是中国古代最高阶级,和田玉在成为真玉的同时,也就成为帝王用玉。
此后,经过无数的岁月,和阗玉方才走入民间。
和田玉是中华民族的瑰宝,是中国的“国石”。
它象一颗明珠,在中国历史文化中放射出灿烂的光辉,是中华民族道德精神的重要象征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