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族音乐风格特征及其形成
中国民族音乐的风格特征

中国民族音乐的风格特征中国民族音乐就是祖祖辈辈生活、繁衍在中国这片土地上的各民族,能体现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的音乐,中国民族音乐有着其特有的风格。
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中国民族音乐风格的介绍,欢迎阅读!中国民族音乐的风格特征介绍中国民族音乐尽管由于不同的民族、地区、体裁、品种、流派而各具特色,但它们都共同地蕴藏着以上特征,并且体现在音乐形态的各个方面。
中国民族音乐的基本风格特征表现在音乐的线条、和谐和意境三个方面。
1、线条中国民族音乐是线状为主的音乐思维方式,中国民族音乐以表现曲调为主,属单音音乐体系,特别留意发挥旋律进行时所能产生的各种变化以丰富单音的内容,其旋律直接生成于诗、词、曲声韵的音响色彩,孕育于丰富的各地声调、腔调、声腔及方言音韵,多彩优婉,会通于书法、绘画、雕塑,舞蹈等艺术线条,通过乐音的线性表情显现,在音乐中常运用音量的控制,乐句的伸缩、乐段的转换、音色的变化等来表现各种不同的情感与意境。
它体现在线条上的美化处理中,一是对单音的处理;二是旋律进行时的装饰。
1/ 42、和谐中国音乐千百年来根基于民族的土壤,始终保持着天地之性情以及自然地域特点之神性。
这是一种伦理型的、非逻辑性的。
因此众多的民族音乐作品,多运用变奏、启承转合、再现等手法来表现音乐的缓神陈叙、忍耐。
和谐182 美也就成为我国民族音乐中重要的特征之一。
3、意境千百年来,中国民歌、说唱、戏曲、器乐等音乐形式,其表现为对意境的追求。
作为一件完成了的艺术品所呈现出来的美的境界,一般意境表现在虚和实、讲究传神和悟两个方面。
虚与实是指作品中音响实体与所塑造的形象以及技术上所形成的虚与实。
音乐要通过个人的技术、修养,对音乐的理解等来表现意境,这就体现出虚与实。
只有虚实结合,动静相依,变在其中音乐才具有魅力。
中国民族音乐也非常注重音乐艺术的传神作用。
一场戏中在音乐的伴随下,常常可以看到或感受到各种场景,但这种传神需要一定的条件,即“悟”。
中国民族音乐的文化传播中主要是靠“口传心授”,这种传统的传播方式也成为民族音乐中追求意境美的客观条件。
了解中国传统音乐的特点

了解中国传统音乐的特点中国传统音乐是中华文化的瑰宝,拥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和独特的艺术魅力。
它以其独特的音乐风格和表现形式吸引着世界各地的人们。
本文将从起源、曲调、乐器、演奏技巧等角度探讨中国传统音乐的特点。
一、起源中国传统音乐起源于古代的宗教仪式和祭祀活动。
在这些活动中,音乐被用作沟通天地神灵和人之间的桥梁,表达敬意和祈愿。
随着时间的推移,音乐逐渐发展为一种思想、情感和审美体验的表达方式,形成了中国独特的音乐艺术体系。
二、曲调中国传统音乐的曲调以“五音”为基础,即宫、商、角、徵、羽。
这是古代中国对音高分类的方式,也是中国古代音乐的基本音阶系统。
不同曲调的使用在传统音乐中往往代表着不同的情感和思想表达。
三、乐器中国传统音乐中使用的乐器种类繁多,分为弦乐、管乐、膜鸣和击打乐四大类。
其中最具特点和代表性的乐器有古琴、古筝、二胡、笛子、琵琶等。
这些乐器以其独特的音色和演奏技巧赋予了中国传统音乐独特的韵味。
四、演奏技巧中国传统音乐注重音色的表达和演奏技巧的独特性。
演奏时,演奏者常常运用各种技巧来表现节奏、音量、音高等要素。
比如,琵琶演奏中的指法、古筝演奏中的双手技巧等,都是为了使音乐更加精彩纷呈。
五、情感表达中国传统音乐强调情感的表达和人与自然的融合。
在传统音乐中,演奏者通过音乐来表达对自然界的景物、情感的赞美和感慨。
音乐中所蕴含的情感往往需要演奏者通过精湛的技巧和细腻的表达来传递给听众。
六、音乐形式中国传统音乐形式多样,主要包括器乐曲、声乐曲和合奏曲三大类。
其中,器乐曲以乐器独奏为主,声乐曲则是通过歌唱来表达情感和思想,合奏曲则是多个乐器共同演奏。
每一种音乐形式都有其特定的创作习惯和演奏方式,体现了中国传统音乐的多样性和丰富性。
总结:中国传统音乐以其独特的音乐风格和表现形式而闻名于世。
它通过曲调、乐器、演奏技巧和情感表达等方面展现其独特之处。
同时,中国传统音乐也受到了现代音乐的影响和融合,不断创新发展。
保护和传承中国传统音乐,对于弘扬中华民族的音乐文化,促进中外文化交流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民族音乐的风格与特征

中国民族音乐的风格与特征中国民族音乐在丰富多彩的音乐文化中占据重要地位,其独特的风格和特征也随着历史的演变而不断发展和变化。
从传统的宫廷音乐到现代的民间音乐,这些音乐承载着民族文化的内涵和特色,具有不可替代和独特的价值。
一、起源和历史背景中国民族音乐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宫廷音乐和祭祀音乐,随着历史的发展和文化的融合,逐渐形成了各个地方民间音乐的独特风格和特征。
在中国的音乐史上,民族音乐一直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汉族、藏族、维吾尔族、壮族、苗族等各个民族都有自己的音乐文化。
特别是经历了文化大革命后,中国民族音乐的重要性越来越明显,其丰富的内涵和独特的音乐语言受到更多的关注。
二、音乐特征和表现形式中国民族音乐的特征主要表现在音乐结构、旋律和节奏方面。
其中,音乐结构的特点是多样化、开放性强和音韵、意象的融合,可以通过不同的组合方式来创造出具有独特性的音乐形态。
而旋律则表现出了中国民族音乐在调式、音域、音高、音色方面的特征,例如西北地区的马头琴和呼麦咏唱,以及江南地区的苏州评弹等等。
同时,在中国民族音乐的节奏方面,可以看到强调韵律感和抑扬顿挫的特点,其节拍和节奏的变化既有规律性又显得自然而然。
三、民族音乐的表达方式中国民族音乐的表达方式可以分为舞蹈、声乐、器乐等几种形式。
其中,舞蹈和声乐表演以华彩的动作和声音为主,使得音乐更为生动、具体和感染力。
而器乐则更加注重音色、音响效果和演奏技巧等方面的表现,强调个体化和情感化的特征,一些著名的器乐曲如《广陵散》、《大泽乡》等都成为了中国音乐文化的瑰宝。
四、音乐与文化融合中国民族音乐拥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其音乐风格和特色也和民族文化、地域文化、历史文化等方面密不可分。
许多经典的音乐作品,如《满庭芳》、《广陵散》等,都反映了当时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同时,中国的乐器也是中国民族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不同的乐器和演奏方式,创造出不同的音效和情感表达。
总之,中国民族音乐在世界音乐文化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其丰富的音乐特征和表现形式展现了中国民族文化的独特魅力。
音乐风格知识:民族音乐的情感表现和艺术内涵

音乐风格知识:民族音乐的情感表现和艺术内涵民族音乐是反映某个民族文化的音乐形式,通常具有浓厚的地域特色和民族特色。
民族音乐的情感表现和艺术内涵包含了丰富的内容,涉及到民族音乐的起源与发展、音乐的表现手法与情感表达、艺术内涵与文化传承等方面。
本文将从这些方面对民族音乐的情感表现和艺术内涵进行探讨。
一、民族音乐的起源与发展民族音乐是随着民族文化的发展而产生的,它承载着民族的情感和记忆。
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音乐形式,因此民族音乐的形成与发展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包括地域、历史、宗教、语言、习俗等。
受到这些因素的影响,不同民族的音乐在音乐风格、音乐形式、音乐节奏等方面都呈现出各自独特的特点。
在民族音乐的发展过程中,民族音乐逐渐形成了一套独特的音乐体系和音乐风格。
比如中国的古琴、二胡、民族歌舞、藏族舞蹈等,都是中国传统民族音乐的代表。
而在西方,像苏格兰的风笛、爱尔兰的长笛、美国的蓝调乐等,都是西方民族音乐的代表。
这些民族音乐代表了各个民族的文化特色和生活风俗,通过这些音乐,人们可以感受到不同民族的情感和生活方式。
二、音乐的表现手法与情感表达民族音乐的表现手法和情感表达是其独特魅力所在。
每种民族音乐都有自己独特的表现手法和情感表达方式,有的悠扬婉转,有的激昂豪放,有的悲壮激情。
这些音乐通过声音、旋律、节奏等元素来表达各种情感,让人们在听音乐的过程中产生共鸣,体会到其中蕴含的情感。
比如蒙古族的长调,表现了蒙古人对自然的崇敬和对生活的热爱;藏族的唢呐音乐,则表现了藏民族的坚韧与豪迈;而苏格兰的风笛乐则包含了苏格兰人的勇敢与豪迈。
这些民族音乐通过独特的表现手法向世人展现了不同民族的情感表达和精神追求。
此外,民族音乐还常常以口头传统的方式传承着民族文化和情感。
比如中国的苗族山歌、云南的傣族舞曲、西藏的神圣音乐等,都是通过口头的传唱方式传承下来的,这些音乐中蕴含着丰富的民族情感,让人们感受到浓厚的民族文化氛围。
三、艺术内涵与文化传承民族音乐的艺术内涵与文化传承是其重要特征之一。
音乐风格知识:民族音乐的音乐风格和文化特色

音乐风格知识:民族音乐的音乐风格和文化特色民族音乐是以特定民族的文化传统、民族性格和民族生活为主题的音乐,它是民族文化的载体,承载着民族的文化、历史、传统和民族情感。
不同民族的音乐风格各具特色,反映了各自民族的生活、文化和特点。
一、不同民族音乐的音乐风格1.中国音乐中国音乐在长时间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音乐体系,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
中国音乐的特色之一是以五声音阶为基础的音乐体系,即“宫、商、角、徵、羽”五音。
中国古代的民族音乐有着悠久的发展历史,其中包括了广为人知的京剧音乐、昆曲音乐、民歌、山歌以及宫廷音乐等等。
这些音乐作品均体现了中国古代的音乐特点,反映出中国古代文化的多元化与包容性。
2.印度音乐印度音乐是世界上最古老的音乐之一,源自印度半岛的一系列传统音乐形式。
印度音乐具有强烈的宗教色彩,以及深厚的宗教文化底蕴。
印度音乐的特点之一是其独特的音乐体系——拉格和塔尔。
拉格是印度音乐的基本组成单位,也是印度音乐的灵魂所在。
它是由旋律、韵律和情感构成的,塔尔则是印度音乐的节奏基础。
3.非洲音乐非洲音乐是非洲大陆各民族音乐的总称,其特点是节奏感极强、鼓乐和舞蹈紧密结合。
非洲音乐通常通过击鼓、吹笛和唱歌等方式表达民族文化和传统,反映出非洲大陆上各民族的历史、宗教信仰和生活方式。
4.拉丁美洲音乐拉丁美洲音乐充满热情和活力,其中的传统音乐风格包括了萨尔萨、探戈、兰巴达和美国西印第安音乐等。
拉丁美洲音乐以其浓厚的古巴、墨西哥等地域特色,以及其独特的节奏和旋律形式见长。
二、民族音乐的文化特色1.反映民族文化民族音乐是各个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音乐作品不仅能够了解到具体的音乐形式和特点,更能够对民族文化和传统有进一步的了解。
不同民族的音乐作品都反映了各自的文化传统、历史故事、民俗风情等等。
2.传承民族传统民族音乐是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者,它不仅具有深刻的历史渊源,更是一种传承民族文化的重要方式。
通过音乐作品,可以继承和传承各民族的文化传统和历史记忆,进一步弘扬和发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音乐风格知识:民族音乐的音乐风格和文化特色

音乐风格知识:民族音乐的音乐风格和文化特色民族音乐是一种在特定文化环境中形成的音乐艺术形式,具有浓郁的地域特色和文化特征,代表了一个民族独特的审美、心理和生活方式。
在世界各地,不同民族的音乐形式都有着自己的风格和特点,本文将以民族音乐的音乐风格和文化特色为主题,探讨这一丰富多彩的音乐文化。
一、民族音乐的音乐风格1.旋律风格旋律风格是民族音乐的重要特征。
每个民族对于旋律的发展和演变都有着自己的特有方式。
比如在中国,有古筝、二胡、葫芦丝等名胜古迹,它们都以优美的旋律为基础,表达出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民间文化和人文精神。
而在非洲,由于历史上的奴隶贸易和殖民统治,非洲各民族之间的音乐交流相对较少,每个民族的音乐旋律风格都有非常独特的地方。
2.节奏风格节奏风格是民族音乐的另一个重要特征。
民族音乐通常具有非常明显的节奏感,而且很多时候这种节奏风格反映了某个地区的文化背景、民俗风情等。
例如,非洲的鼓乐就以强烈有力的节奏和复杂的鼓点为特色,展现出非洲大陆上独特的文化风景。
3.表现形式民族音乐的表现形式也有着很大的差异。
一些民族音乐通常以明快、欢快的方式表现出愉悦的情感,例如印度的波普音乐;另一些则倾向于以哀伤、忧郁的方式展示出情感,例如爱尔兰的民谣。
4.歌曲形式民族音乐在歌曲形式上也有其特殊的特征。
各种艺术形式,例如中国的京剧戏曲中的音乐和舞蹈,通常都采用长篇宏伟的歌曲形式,而民间音乐则倾向于使用短小精悍的歌曲形式。
此外,一些民族音乐还使用口头长诗和故事,用它们唱出长篇史诗。
二、民族音乐的文化特色1.地域特色民族音乐通常反映了它所属民族的地域和历史背景。
它们反映着当地自然和文化环境,表达出当地人民的民族精神和文化传统。
例如苏格兰的苏格风格(Scofield)就是反映了其地域文化特色的音乐形式,它蕴含了苏格兰民族的历史情感和野性生命的感受。
2.民俗文化民族音乐经常进一步反映了当地民俗文化的特征。
它们传承了当地人们的社会和文化价值观。
浅谈中国民族音乐的发展及特点

浅谈中国民族音乐的发展及特点中国是一个拥有五千年悠久历史文化的国度,其中民族音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至今已有数千年的历史。
随着时间的推移以及社会的进步,中国民族音乐在不断地激荡与创新,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和特点。
一、中国民族音乐的发展历程中国民族音乐的发展可以追溯到上古时期,最早的中国音乐记录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300年左右的商代。
商代的音乐艺术主要表现在祭祀活动中,如商王祭祀时,会有专门的歌舞和器乐伴奏,表达对祖先的崇敬和感谢。
同时,商代时期还出现了“六簧琴”,成为了当时的主要乐器。
在汉代,音乐艺术受到了更多的关注和发展,形成了宫廷音乐、雅乐和岁时乐等多种流派。
唐代时期,音乐艺术更是达到了巅峰,出现了许多有代表性的音乐家,如李白、杜甫的好友韦应物等。
历史上,中国民族音乐的发展曾长期处于停滞不前的状态,直到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由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推动了中国传统音乐的复兴和发展,形成了新的艺术流派和音乐风格。
二、中国民族音乐的特点中国民族音乐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音乐形式奇特,曲式繁多。
中国民族音乐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包括器乐、声乐、舞蹈等形式。
其曲式也异常多样,常见的曲式有“小令”、“特曲”、“夜行船”等。
2. 音韵婉转,节奏独特。
中国民族音乐的音韵婉转,节奏独特,形成独特的音乐风格,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例如,“二泉映月”就是中国民族音乐中最著名的一首曲子,凭借其优美的音调和回旋曲式,成为了人们最爱听的曲子之一。
3. 以民族传统为主题。
中国民族音乐以中华文化为基础,传承着民族文化的精华,反映了中国民族音乐的深刻内涵与独特魅力,更为现代民族音乐所欠缺的是优美的旋律、独特的韵味。
4. 彰显民族性格。
中国民族音乐在每一首曲子的表现中,都体现了中国人民的民族性格,它犹如一个历史积淀、文化沉淀、智慧结晶的传统之树,以其独特的音乐魅力吸引了众多音乐爱好者的关注与喜爱。
浅谈中国民族音乐的发展及特点

浅谈中国民族音乐的发展及特点1. 引言中国民族音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经过几千年的发展,中国民族音乐形成了独特的风格和特点。
本文将从历史背景、音乐风格以及代表性乐器等方面来浅谈中国民族音乐的发展及特点。
2. 历史背景中国民族音乐的发展可以追溯到数千年前的古代中国。
古代中国的音乐可以分为宫廷音乐和民间音乐两大类。
宫廷音乐是贵族阶层所独有的,反映了封建社会的特点。
而民间音乐则是广大人民群众共同创造的,它融入了民间故事和情感,体现了普通百姓的生活和情感表达。
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民族音乐逐渐与各地方文化和各民族音乐相结合,形成了丰富多样的音乐风格。
3. 音乐风格中国民族音乐具有独特的风格和特点。
其中一些代表性的音乐风格包括:3.1 京剧音乐京剧音乐是中国最著名的戏曲音乐之一,具有浓厚的宫廷音乐风格。
它融合了戏曲表演、歌唱和音乐伴奏等元素,旋律华丽而独特。
3.2 西南少数民族音乐中国西南地区有着丰富多样的少数民族音乐。
这些音乐以其原生态、质朴和独特的音乐风格而闻名。
例如,云南的傣族音乐和西藏的藏族音乐等都具有独特的音色和演奏方式。
3.3 南方民歌南方民歌是中国民族音乐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具有悠扬的旋律和朴实的歌词,常常表达人们的生活困扰和情感。
3.4 传统器乐中国民族音乐中有许多传统乐器,如古筝、琵琶、二胡等。
这些乐器在演奏上要求技巧高超,能够表达出丰富的情感和情绪。
4. 代表性乐器中国民族音乐中有一些代表性的乐器,它们在音乐演奏和表达上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4.1 古筝古筝是中国最古老的弹拨乐器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
它具有独特的音色和演奏技巧,常用于演奏民间音乐和古代宫廷音乐。
4.2 琵琶琵琶是中国古代的丝弦乐器,常用于演奏京剧音乐和古代宫廷音乐。
它具有独特的音色和演奏技巧,能够表达出丰富的情感和情绪。
4.3 二胡二胡是中国传统拉弦乐器,广泛用于民间音乐演奏。
它具有悠扬的音色和独特的演奏技巧,能够表达出深情和浪漫的感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民族音乐风格特征及其形成王星南摘要:中国民族音乐有着悠久的历史,并且形成了自身独特的风格特征。
中国民族音乐讲究线条、和谐、意境,追求内在思想上广阔、自由、美的空间。
其中,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语言方式、传统记谱方式以及“写意”式的美学表现思想都对中国民族音乐风格特征的形成产生了较大影响。
关键词:中国;民族音乐;文化;风格特征;形成中图分类号:J63文献标识码:A中国民族音乐有着数千年的历史积累,是各民族共同创造的结果。
在音乐的体裁和形式,音调和风格等挥个方面都呈现着多彩的面貌。
中国民族音乐风格的形成受到各民族所处自然生态环境及其由此而形成的主要生产方式、生活习俗以及语言、宗教等诸多因素的综合影响,反映了中华民族的审美标准、人生观念以及思维方式等。
中国传统音乐中的歌曲、歌舞音乐、说唱音乐、戏曲和器乐等五大类,其风格特征既有共性,也有个性。
而且,它们共同形成了自身内在的鲜明个性:讲究气韵与意境;强调风骨与神貌;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追求表现中情感与伦理的结合、渗透;推崇蕴蓄、婉曲;遵守谐调与中和、简约与适度等。
这些美学上独特的追求,铸成了中国民族文化艺术固有的风格特征。
一、中国民族音乐的基本风格特征中国民族音乐尽管由于不同的民族、地区、体裁、品种、流派而各具特色,但它们都共同地蕴藏着以上特征,并且体现在音乐形态的各个方面。
中国民族音乐反映出自身的风格与特征有别于西方音乐,其主要原因在于中国数千年来以传统生产、生活方式为基础的宗法社会决定着人们的社会意识形态、心理素质。
一方面“成教化、助人伦”,旨在维护种种关系;另一方面受庄禅影响,追求神化出世。
勤劳质朴,尊重传统,自足自得,崇尚中庸等成为集体潜意识,渗透在社会文化的各个领域和各个方面.人们心理、生理、物质和生存的文化根基使得人们在长期的艺术实践中形成一种习惯,讲究和谐、追求悟性等等,它包含在音乐的创作技巧,形式和心理需求。
中国民族音乐的基本风格特征表现在音乐的线条、和谐和意境三个方面。
1、线条中国民族音乐是线状为主的音乐思维方式,与西方音乐注重立体的声响效果,通过和声及多声思维而构成音乐的框架来表现一种哲理,音乐上有较丰富的逻辑性等特征有着明显的区别。
中国民族音乐以表现曲调为主,属单音音乐体系,特别留意发挥旋律进行时所能产生的各种变化以丰富单音的内容,其旋律直接生成于诗、词、曲声韵的音响色彩,孕育于丰富的各地声调、腔调、声腔及方言音韵,多彩优婉,会通于书法、绘画、雕塑,舞蹈等艺术线条,通过乐音的线性表情显现,在音乐中常运用音量的控制,乐句的伸缩、乐段的转换、音色的变化等来表现各种不同的情感与意境。
它体现在线条上的美化处理中,一是对单音的处理;二是旋律进行时的装饰。
发音的过程是表现为声的运动过程。
在这一过程中对单音加以艺术化处理,如音量、音色等就使得音乐的线条得以修饰,而成为民族音乐风格的重要体现之一。
中国民族音乐的音并不是演唱或演奏之后使其作直线的任意消失,而是当音发出后,将其进行修饰,以增加作品的深度和韵味。
如民歌、戏曲、器乐曲中的滑音、倚音等各种装饰,在乐器演奏中的吟、揉、推拉等技法,它产生于本位音与稍低或稍高的音迅速交替而产生的滑动式的演奏,是一种表现力丰富的演奏手法,使音呈波浪式的弯曲状,形成来回往复的曲线,增加乐曲的韵味。
民族音乐的旋律多以五声调式为基础或以五声为骨干的调式,在旋律的定向上,都较自然圆滑,在多数的拖音或长音上都不是一种音高的,它需要加花、变奏等手法来美化旋律,使得旋律进行巾动静结合、以静带动或以动带静,使音乐更加生动,旋律线条更加优美。
2、和谐“乐者,天地之和也”。
从古代西周规模宏大用于祭祀天地神灵祖先的典礼音乐起,在长期实践中而逐渐形成的“集体潜意识”,具有深远的历史的延续性。
由此,中国音乐千百年来根基于民族的土壤,始终保持着夭地之性情以及自然地域特点之神性。
这是一种伦理型的、非逻辑性的。
因此众多的民族音乐作品,多运用变奏、启承转合、再现等手法来表现音乐的缓神陈叙、忍耐、而不像西方音乐中讲究矛盾冲突主题的对比抗争。
和谐美也就成为我国民族音乐中重要的特征之一。
它具体表现在结构上和表演中。
在民族音乐中,结构上讲究均衡、对称、平稳。
如《春江花月夜》全曲在众多的段落中其结尾均运用合尾的形式,听起来十分和谐统一。
在民歌中对称结构的也屡见不鲜。
在音乐进行中以五声音阶为基础构成音乐的相对稳定性而达到一种音响上的统一,同时统一中又有变化等。
另外以文武、阴阳、刚柔而形成的整体动态平衡,也使人获得一种宁静心理并产生美的感受。
在我国民族音乐艺术表现中,演唱演奏中要达到情感的体现是“内与外”的有机统一,音乐才能达到完美的境界。
要有内心感受、体验,通过演唱(奏)来表达,求得情与气、力与气的和谐统一。
只有注意保持气与力的和谐通畅,才能有力地表达出多层的音乐情绪。
3、意境千百年来,中国民歌、说唱、戏曲、器乐等音乐形式,其表现为对意境的追求。
作为一件完成了的艺术品所呈现出来的美的境界,一般意境表现在虚和实、讲究传神和悟两个方面。
虚与实是指作品中音响实体与所塑造的形象以及技术上所形成的虚与实。
音乐不像绘画、雕塑那祥直接描摹表现对象的实体,它要通过个人的技术、修养,对音乐的理解等来表现意境,这就体现出虚与实。
在音乐中总包含着某种音乐音响之外的内涵,既有实实在在的音响实体,又有人自身对音乐的感受,要通过联想而达到的一种境界。
如常说的“声断意连,声断意不断,意到音不到”、“意在笔先,笔所未到气已吞”等。
意思是通过音乐中的空白和休止来表现”此处无声胜有声”。
只有虚实结合,动静相依,变在其中音乐才具有魅力。
中国民族音乐也非常注重音乐艺术的传神作用。
一场戏中在音乐的伴随下,常常可以看到或感受到各种场景,但这种传神需要一定的条件,即“悟”。
悟是指人的思维经过紧张的运动之后,能够达到对事物本质的有力把握。
领悟需要坚实的基本功和广泛的修养,要摆脱技术的困扰。
中国民族音乐的文化传播中主要是靠“口传心授”,这种传统的传播方式也成为民族音乐中追求意境美的客观条件。
在民族音乐中,无论是创作、演唱、演奏、还是欣赏,在经过“悟道”而对本质的把握后,才能达到意境美的最高境界。
二、中国民族音乐基本风格特征的形成作为中华民族文化整体中一个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中国民族音乐经过了数千年的传承、发展、演变,形成了共同地美学基础和艺术范式,包括以“线”状为主的音乐思维方式,简约相适、动静相衬的音乐表达方法,匀称平稳的节奏安排,均衡对称的结构原则,逐层对称的展开手法,以五声为骨干的调式结构,与文学、诗歌、语言、舞蹈、戏曲相结合的综合表现形式等等。
概括而言,语言方式、传统记谱方式以及“写意”式美学表现思想都对中国民族音乐风格特征的形成产生了较大影响。
1、语言方式的影响中西语言的差异,决定了中西方各自民族音乐艺术的特质。
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中国的声乐艺术形成的风格特征主要表现在用嗓的方式、声音的调节、发声的技巧、语言的特征音乐的风格和审美要求等方面。
中国传统歌曲的旋律走向总是与歌词声调走向大致吻合。
在口传文化占主导地位的农耕文化中,人的生存知识、行为规范、审美意趣等精神文化主要依靠口头语言传承,而歌唱则是文化传承的主要行为之一。
声音的优美与旋律的动听,成为中国民族声乐艺术自古以来的审美理想。
中国民族声乐对音色的选择,从根本上说也是以中国的语言语音为依据,形成了以汉语语音为基础的中国民族唱法上的音色特征,并已积淀为一种稳定的音色审美观念。
与情感表现直露、强调个性化的欧洲声乐艺术不同,中国民族声乐艺术更讲究蓄、中庸和群体化。
“乐而不淫,哀而不伤”,这一审美标准贯穿于两千多年以来的中国音乐中。
中国民族声乐艺术中所特有“润腔”,也是中国民族声乐中一个重要风格特点。
在民族歌唱审美活动中,“润腔”则成为判断声乐作品及其表演是否具有审美价值的一个重要标准。
这一风格在中国传统美学理论中被称为“韵味”。
润腔不仅可使歌唱富于韵味,弥补曲调表达情感的不足,达到深刻刻画人物性格及意境的目的。
同时,这些又不可避免地影响到民族器乐,由此产生了酷似人声的管子、二胡,高亢明亮的唢呐、笛子等乐器及其技法。
2、传统记谱方式的影响中国传统的“框架式”记谱形式对中国民族音乐风格的形成产生了重大影响。
中国音乐文化拥有悠久的历史,却一直沿用着“不精确”的“框架式”的记谱形式。
这是中华民族独特的文化背景、人文价值观、情感表达方式等诸多因素所决定的产物。
中国民族音乐本体、人文的若干主要特征,都与它相关和互为因果,它是中国民族音乐独特性思维方式的一种物化显示。
中国传统的框架记谱法,仅仅是有关传统乐曲或唱腔的基本音高和基本节奏的轮廓记录,这样,反而在音乐的传承的过程中促使了民间艺人和表演艺术家在音乐形态结构方面的创新,并使他们的艺术表现发挥不出中国民族音乐所特有的跨时空的“一曲多变”和“一曲多用”的艺术功能。
在中国民族音乐中,不同的民间艺术家根据同一首工尺谱来演奏或演唱曲目,常常会根据个人的心得体会和修养能力,奏(唱)出各种富有新意的不同版本的作品来。
因而,同一首乐谱在不同的演奏家的“打谱”演奏下,可产生不同的作品版本和音乐风格。
正是由于这种不精确的记谱形式,才由此而产生了与中国传统的美学思想相统一的即兴式的演奏风格。
《乐记》中说:“乐者,天地之和。
”通过对乐音客观化时值划分的摈弃,去掉了束缚演奏(唱)的书面精确记谱,辅以口传心授,从而使人在演奏(唱)音乐时,更容易通过“忘我”,从而“有感而发”、“自然流露”,进入“天人合一”的最高境界。
3、“写意”式美学表现思想的影响中国民族音乐的表现手法与西洋管弦乐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中国的民族音乐,意境幽远,与西方音乐完全不同。
中国民族音乐的风格特点与国画、书法等中国艺术一样,形成了独树一帜的“写意”风格,充满感情的流露。
如果把民族管弦乐曲《春江花月夜》看成是一幅水墨长卷的话,正是靠旋律自身的分支,并通过音色、音区、织体的变化来展开画卷。
中国的器乐作品受乐器特点限制,大多是以独奏的形式出现。
即使是大型的器乐作品,也是以齐奏为主。
要取得乐曲丰富多彩的艺术效果,就需要通过乐器色彩的变化,旋律线条的起伏、乐句的抑扬顿挫等来实现。
旋律是中国民族音乐中几千年来几乎主宰一切的要素,与中国其他艺术形式一样,共属“写意”风格。
中国民族音乐大都是“写意”的作品,往往用虚拟、含虚的手法表现对象,更注重“神似”。
中国民族音乐善于以点代面,以一代十,擅长以象征性的手段表现乐曲内容。
虽不像西方管弦乐那样丰满厚重,但却给人以丰富的想像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