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地质概念辨析:风化作用与侵蚀作用

合集下载

地理易混淆概念辨析(自然)

地理易混淆概念辨析(自然)

地理易混淆概念辨析---自然地理篇多年教学中发现学生总把一下概念混淆。

自然地理中以下概念你分得清吗?天体与天体系统你分得清吗?天体是就宇宙间物质的存在形式而言的,是各种星体和星际物质的通称。

天体系统是就天体的运动关系而言的,是指运动着的天体因相互吸引、相互绕转所构成的相对独立和层次不同的系统。

最高一级天体系统是总星系,最低一级天体系统是行星和卫星组成的行星系统如地月系等。

回归年与恒星年你分得清吗?回归年是太阳直射点回归运动的周期,时间是365日5时48分46秒;恒星年是地球绕日公转360度所需要的时间,是365日6时9分10秒。

地方时、区时、时区、北京时间、国际标准时间你分得清吗?地方时:因经度不同的时刻。

地球上有无数个地方时。

时区:1884年国际上采取了全世界按统一标准划分时区,实行分区计时的办法,将全球分成24个时区,其中东西12区各半个时区。

区时:国际上规定每一时区都采用中央经线的地方时作为标准时间,这种时间称为区时。

北京时间:我国统一采用的标准时间,等同于东8区的区时,或东经120度的地方时。

国际标准时间:中时区的区时,即格林尼治时间。

日界线与划分两个日期的界线你分得清吗?国际上为避免日期混乱而人为划定的一个界线,与180度经度既有重合也有不重合的地方。

划分两个日期的界线有两条:日界线和地方时为0时的经线,在计算两个日期的面积时,一般用地方时而不用区时,同时也不考虑日界线的弯曲。

太阳高度与正午太阳高度你分得清吗?太阳高度是太阳高度角的简称,是表达昼夜状况的指标,大于0为白昼,小于0时为黑夜,等于0时在晨昏线上。

正午太阳高度是一天中最大的太阳高度,是太阳在上中天的高度或地方时为12点时的太阳高度。

太阳高度的分布特点是从某一点向四周递减,如北京时间6月22日12点时,全球太阳高度的分布规律是:由北纬23度26分,东经120度向四周递减;而正午太阳高度的分布规律是由某一条纬度向南北两侧递减,如12月22日正午太阳高度的分布规律是:由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

第5章 风化作用和剥蚀作用

第5章 风化作用和剥蚀作用
气、水及生物等因素的影响,使地壳或岩石 圈的矿物、岩石在原地发生分解和破坏的过 程。
风化带:风化作用强烈发育的地带。 风化作用的重要特征:岩石或矿物在原地遭 受分解和破坏,风化的产物仍保留在原地。
3
黄山
4
天平山山顶
5
连续岩层被破坏成孤峰
6
风化作用的类型
按风化作用的方式和特点,风化作用可分为:
(一) 物理风化作用 (mechanicol weathering)
(二) 化学风化作用 (chemical weathering)
(三) 生物风化作用 (biological weathering)
7
(一)、物理风化作用
➢ 主要由气温、大气、水等因素的作用引起的 矿物、岩石在原地发生机械破碎的过程。 ➢ 特点:矿物、岩石的物质成分不发生变化, 只是碎裂成为大小不等的碎块。
23
纪念碑被酸雨化学风化前后
24
3、水解和碳酸化作用
➢ 水解是指水离解出的OH-离子与矿物离解出 的阳离子结合形成带OH-新矿物的过程。碳酸 化作用是指当CO3溶解于水中时,形成CO32和HCO31-离子,它们与矿物中的阳离子结合 形成易溶于水的碳酸盐或碳酸氢盐的过程。 如钾长石转变成高岭石、铝土矿和蛋白石。
铁帽 Fe(OH)3
黄铁矿
硫酸亚铁
硫酸铁
褐铁矿
21
氧化作用形成的褐铁矿使岩石染色为砖红色
22
2、溶解作用
➢ 水溶液溶解岩石的某些易溶组分,使其 松软、破碎的过程。
➢ 常见矿物的溶解度由大至小顺序为:石盐、 石膏、方解石与白云石、橄榄石、辉石、角闪 石、滑石、蛇纹石、绿帘石、钾长石、黑云母、 白云母、石英。
18
4、层裂或卸载作用

风化作用和侵蚀作用区别

风化作用和侵蚀作用区别

风化作用和侵蚀作用区别?人教版高中地理教材必修一第70页,描述如下:在温度、水以及生物的影响下,地表或接近地表的岩石经常发生崩解和破碎,形成许多大小不等的岩石碎块或砂粒,这种作用叫风化作用。

风化作用产生的岩石碎块或砂粒堆积在原地,为其他外力作用创造了条件。

水、冰川、空气等在运动状态下也可以对地表岩石及其风化产物进行破坏,成为侵蚀作用。

侵蚀作用常使被侵蚀掉的物质离开原地,并在原地形成侵蚀地貌。

【解析】一、风化作用:风化作用指岩石在地表或接近地表的地方由于温度变化、水及水溶液的作用、大气及生物等的作用下发生的机械崩解及化学变化过程。

风化作用一般分三类:物理风化、化学风化和生物风化作用。

岩石是热的不良导体,在温度的变化下,表层与内部受热不均,产生膨胀与收缩,长期作用结果使岩石发生崩解破碎。

在气温的日变化和年变化都较突出的地区,岩石中的水分不断冻融交替,冰冻时体积膨胀,好像一把把楔子插入岩石体内直到把岩石劈开、崩碎。

以上两种作用属物理风化作用。

岩石中的矿物成分在氧、二氧化碳以及水的作用下,常常发生化学分解作用,产生新的物质。

这些物质有的被水溶解,随水流失,有的属不溶解物质残留在原地。

这种改变原有化学成分的作用称化学风化作用。

此外植物根素的生长,洞穴动物的活动、植物体死亡后分解形成的腐植酸对岩石的分解都可以改变岩石的状态与成分。

二、侵蚀作用:指风力、流水、冰川、波浪等外力在运动状态下改变地面岩石及其风化物的过程。

侵蚀作用可分为机械剥蚀作用和化学剥蚀作用。

在干旱的沙漠区常常可以见到一些奇形怪状的岩石。

它们有的像古代城堡,有的像擎天立柱,有的像大石蘑菇,这并非雕塑家们的精工巧作,而是风挟带岩石碎屑,磨蚀岩石的结果,人们称之为风蚀地貌。

流水的侵蚀作用更是强大而普遍,大陆面积约90%的地方都处于流水的侵蚀作用控制之下,降水冲蚀地表,沟谷和河流的流水,使谷底和河床加宽加深,坡面上的流水冲刷着整个坡面,使之趋于破碎。

地球科学地球表面的风化和侵蚀作用

地球科学地球表面的风化和侵蚀作用

地球科学地球表面的风化和侵蚀作用地球是一个复杂而多样化的行星,拥有美丽而独特的地貌。

地球表面的风化和侵蚀作用在形成和改变地貌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探讨地球表面的风化和侵蚀作用,并详细介绍它们的影响和作用机制。

一、风化作用风化是指岩石和土壤受到风力的侵蚀和破坏的过程。

它是地球表面作用中最常见的一种形式。

风化分为物理风化和化学风化两种类型。

1. 物理风化物理风化是由于温度变化、风力、冰雪和水的作用而引起的岩石破碎和破坏。

高温和低温交替作用下,岩石会发生膨胀和收缩,导致岩石表面的剥落和开裂。

风力也是物理风化的重要原因之一,强风会携带沙尘和细颗粒物,对岩石表面进行剥蚀。

此外,冰雪的融化和结冰过程也会导致岩石的破碎和剥离。

2. 化学风化化学风化是由于化学反应而引起的岩石溶解和分解的过程。

岩石中的矿物质与空气中的水和气体发生反应,形成酸性物质,进而溶解岩石中的矿物质。

这种化学反应会导致岩石变得松散和脆弱,加速岩石的风化过程。

二、侵蚀作用侵蚀是指由于水、冰、风等外力作用,将岩石和土壤颗粒运输、剥蚀或溶解的过程。

侵蚀包括水力侵蚀、冰川侵蚀、风力侵蚀和人类活动导致的侵蚀。

1. 水力侵蚀水力侵蚀是指水流对地表岩石和土壤的破坏和剥蚀。

河流、海浪、降雨和洪水等形成水力侵蚀的主要因素。

水流的冲刷和剥蚀作用会改变地表地貌,形成河谷、峡谷等地貌特征。

2. 冰川侵蚀冰川侵蚀是指冰川对地表的剥蚀和改造。

当冰雪融化形成的冰川滑动时,会将岩石和土壤颗粒带走,形成冰川沉积物。

冰川侵蚀是形成峡谷、冰斧谷和冰碛平原等地貌的重要原因。

3. 风力侵蚀风力侵蚀是指风力对地表岩石和土壤的破坏和剥蚀。

强风会携带沙尘,对地表进行剥蚀和磨蚀。

沙尘暴是风力侵蚀的一个典型例子,它会改变地表的风貌并形成沙丘和红土区。

4. 人类活动导致的侵蚀随着人类的活动不断发展,人类对地表的开发和利用也导致了环境的破坏和侵蚀。

过度的伐木、开矿和土地开垦等活动会改变地表的植被覆盖和土壤结构,导致侵蚀的加剧。

高中地理 区别几个易混淆的地理概念2

高中地理 区别几个易混淆的地理概念2

区分几个易混淆的地理概念1.风化作用与风力侵蚀风化作用——是指在水、风、温差、生物等的作用下,岩石崩解破碎的过程。

风力侵蚀——是指降水少的地区,大风强,作用于地表并将地表物质搬运的过程。

区别——风力侵蚀一定有风的作用,风化作用不一定有风的作用。

2地质作用、地壳运动、地质构造、构造地貌地质作用——是指由于自然界的原因,引起地壳表面形态、组成物质和内部结构发生变化的作用,按其能量来源可分为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

地壳运动——主要是指地球内部动力作用所引起的各种地壳运动和变化,是内力作用的一种表现形式,主要分为水平运动和升降运动两种。

地质构造——是地壳运动的“足迹”,是由地壳运动引起的岩石(或岩层)的变形和错位,它包括两种最主要的基本构造类型——褶皱和断层。

构造地貌——是地质构造在地表的形态和地貌特征,例如背斜成岭、向斜成谷、断崖、块状山地等。

3光照与热量光照——主要是指直接来自太阳辐射的能量。

光照的多少主要取决于日照时数的多少,而影响日照时数的因素主要与昼夜长短、天气、海拔高度有关。

通常太阳高度角越大,晴天多,日照时数越长,光照就越充足。

一般在光照充足的地区,农作物光合作用强,单产高,比如新疆的长绒棉、青藏高原的青稞。

热量——是指某一地区在特定的气候条件下所能获得的热量,它是太阳辐射和地表、大气各种物理过程的综合结果。

一个地区的热量主要取决于纬度位置和海拔高度。

一般来说,纬度低,地面获得的太阳辐射能量多,热量高;纬度高,地面获得的太阳辐射能量少,热量低。

热量状况最直观的描述就是温度。

区别——光照充足的地方,热量不一定丰富,例如青藏高原光照充足但热量不足。

4地方时、区时、时区、北京时间、国际标准时间地方时——因经度不同的时刻。

地球上有无数个地方时,经度不同的地方,地方时不同。

时区——1884年国际上采取了全世界按统一标准划分时区,实行分区计时的办法,将全球分成24个时区,其中东西12区各半个时区。

区时——国际上规定每一时区都采用中央经线的地方时作为标准时间,这种时间称为区时。

高中地理第10章 风化作用

高中地理第10章 风化作用
●斜长石易碳酸化,可使花岗岩被强烈风化瓦解(disintegration)。 ●碳酸钾有利于植物生长。南方多雨水,因而富长石的花岗岩地区 植被多很发育。
水解+碳酸化→花岗岩风化
舒良树摄
“红楼梦”电视剧中的顽石(黄山)
⑸ 氧化作用 (oxidation)
水解+碳酸化→花岗岩风化
矿物被氧化后可形成新矿物。在地表富氧条件下,某些矿物中
4. 常见的风化地貌 ◆ 四种常见风化地貌区: 花岗岩区;垂直节理发育的红色碎屑岩区;垂直节理发育的杂色 砂岩区;X节理发育的岩石区 ◆ 在花岗岩发育区,以圆滑的石蛋地貌为特征,如黄山、三清 山、厦门鼓浪屿所见;
在垂直节理发育的红色碎屑岩区,以秀丽的丹霞地貌为特征。 南方非常普遍,如广东丹霞山、江西龙虎山;
二、残积物 (eluvium) 岩石风化后残留原地的物质。
1. 特征:结构松散、大小不一、棱角显著、没有层理。 2. 矿产:◆ 抗风化力强的重矿物如金刚石、金、锡石可残留原地,富集
成残积型砂矿。◆ 若岩石中活动组分被水带走,稳定组分Fe、Al残留原 地,可富集成残余型砂矿。
三、风化壳
基岩上由风化产物组成的不
◆多发生在蒸发量大于降水量的半干旱地区。如哈密。
舒良树摄
天山玉希达坂碱性岩中的卸载节理
新疆天山艾肯达坂花岗岩中的水平与垂直节理
舒良树摄
舒良树摄
盐分结晶撑裂作用 :鼓包状盐碱沼泽地 (哈密)
二、化学风化作用 (chemical weathering)
1. 基本特征 ●岩石在水、氧、二氧化碳作用下,发生化学分解; ●不仅破坏岩石,而且发生化学反应,形成新矿物; ●温湿的南状风化-褐铁矿晕圈
舒良树摄
球状风化 形成过程

地理地形知识:土地的侵蚀和风化的影响

地理地形知识:土地的侵蚀和风化的影响

地理地形知识:土地的侵蚀和风化的影响土地的侵蚀和风化是一个非常普遍和重要的自然现象,在地球的各个角落都能看到它们的影响。

土壤的侵蚀和风化会直接影响到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人类社会的发展,因此我们有必要深入探讨这个话题。

首先,让我们来了解一下什么是土地的侵蚀和风化。

土壤的侵蚀是指土壤表层被水、风或流体冲刷、冲切或吹走的过程。

风化则是指在地表和近地表地质中,由于长期受到自然力和人类活动的作用而引起的岩石物质的分解和破碎的过程。

这些过程可能导致土豆的质量和数量的损失,以及人类社会的生态方面的问题。

土地的侵蚀和风化对生态系统影响深远,它们会破坏土地的肥力和稳定性,导致生态平衡失衡。

通过土地侵蚀,土壤中的营养成分被冲刷走,导致土地肥力降低,植被生长受阻,水土流失,还会造成湖泊和河流的富营养化,影响水体生态系统的健康。

风化也会造成一定的环境问题,例如沙漠化问题就与风化有关。

在沙漠化地区,强风可以搬运大量的沙子,导致植物灭绝,水资源匮乏,对人类和动物造成巨大的影响。

另一方面,土地的侵蚀和风化也对人类社会的发展产生极大影响。

农业发展是人类社会的基础性行业,其发展需要耕地的稳定和肥沃。

土地侵蚀和风化造成的土地贫瘠和水土流失不仅直接减少了农业生产的产量和质量,而且也会增加农村贫困地区的贫富分化。

除此之外,土地的侵蚀和风化也会导致生态恶化和生态系统退化,这对于维护人类社会的长期和可持续发展构成极大的威胁。

如何预防和减轻土地的侵蚀和风化呢?首先,我们需要重视环境保护,限制土地开发,无序的大规模开发和人类活动对土地的破坏应该避免。

其次,应该加强土地的保护和恢复工作,通过植树造林、封山育林等自然工程的措施来促进土地的恢复,增加土地的稳定性和肥力。

还需制定完善的环境保护政策,提高环保法律制度的力度,加强环境监管,从根源上防止各种爆发的环境问题发生。

总之,土地的侵蚀和风化是对人类社会和生态系统的不可忽视的影响。

我们有责任和义务保护好我们的土地,使之得以持续稳定的发展。

高考地理专题知识:风化和风蚀的区别

高考地理专题知识:风化和风蚀的区别

高考地理专题知识:风化和风蚀的区别01风化(weathering)是指位于地球表面或邻近地表的物质分解和变化的过程。

02机械风化( mechanical weathering)不改变岩石的化学成分,只改变其大小与形状。

影响机械风化的因素有很多,包括温度和压力。

当水结冰时,它的体积会增大约9%.在地球表面的许多地方,比如岩石缝隙和岩层之间,会有积水。

如果温度降至冰点,这些水就会结冰、膨胀,并对周围岩石施压,使得缝隙变宽。

当温度升高时,岩石缝隙和岩层之间的冰又会融化。

压力的影响另一个影响机械风化的因素是压力。

当根系逐渐生长并向外扩张时,它们对岩石施加的压力会不断增大,进而造成岩石破裂。

从更大的范围来说,压力同样在地球内部发挥作用。

在地壳深处的基岩承受着来自上方覆盖岩层的巨大压力。

地下几千米深的岩石重量所带来的巨大压力可能会形成大块的岩石。

当覆盖岩层随着侵蚀、采矿等情况被剥离,下方基岩所承受的压力就减轻了。

于是,之前埋在地下的基岩表面就扩展、增长,形成弯曲的裂缝。

当地质过程使得岩体上升后,由于压力减小岩石可能会形成细小的裂缝。

岩石的外层会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自然剥落,就像洋葱被一层层剥去外皮那样。

剥落经常导致圆顶形状,比如美国纽约州的默克斯汉山和加利福尼亚州约塞米蒂国家公园的半穹顶。

03( 化学风化 )这些动力和岩石的相互作用会溶解一些物质或者产生一些新的矿物。

新矿物与原有岩石相比,具有不同的性质。

例如,赤铁矿中的铁会和氧形成氧化铁。

岩石的构成决定了它将要发生的化学风化的结果。

一些矿物,比如由碳酸钙组成的方解石,会在酸性水中完全分解。

温度是化学风化的另一重要因素,这是因为在发生化学反应时,温度会影响化学反应的速率。

化学反应的速率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加快。

在许多化学反应中,水作为一种反应媒介,担任了一个活跃的角色。

在某些化学反应中,水还可以直接与矿物发生化学反应。

氧的影响氧是化学风化的一个重要因素。

地球大气中约有2%的氧气。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理地质概念辨析:风化作用与侵蚀作用
高中地理课程标准“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部分内容包括“运用示意图说明地壳内部物质循环过程。

”“结合实例,分析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

”相应教材编排在必修一,对于“风化作用与侵蚀作用”尽管个别教材没有明确或不作为重点,但是一个难以回避的知识点,人教社教材描述如下:
在温度、水以及生物的影响下,地表或接近地表的岩石经常发生崩解和破碎,形成许多大小不等的岩石碎块或砂粒,这种作用叫风化作用。

风化作用产生的岩石碎块或砂粒堆积在原地,为其他外力作用创造了条件。

水、冰川、空气等在运动状态下也可以对地表岩石及其风化产物进行破坏,成为侵蚀作用。

侵蚀作用常使被侵蚀掉的物质离开原地,并在原地形成侵蚀地貌。

【概念解析】
一、风化作用:
风化作用指岩石在地表或接近地表的地方由于温度变化、水及水溶液的作用、大气及生物等的作用下发生的机械崩解及化学变化过程。

风化作用一般分三类:物理风化、化学风化和生物风化作用。

岩石是热的不良导体,在温度的变化下,表层与内部受热不均,产生膨胀与收缩,长期作用结果使岩石发生崩解破碎。

在气温的日变化和年变化都较突出的地区,岩石中的水分不断冻融交替,冰冻时体积膨胀,好像一把把楔子插入岩石体内直到把岩石劈开、崩碎。

以上两种作用属物理风化作用。

岩石中的矿物成分在氧、二氧化碳以及水的作用下,常常发生化学分解作用,产生新的物质。

这些物质有的被水溶解,随水流失,有的属不溶解物质残留在原地。

这种改变原有化学成分的作用称化学风化作用。

此外植物根素的生长,洞穴动物的活动、植物体死亡后分解形成的腐植酸对岩石的分解都可以改变岩石的状态与成分。

二、侵蚀作用:
指风力、流水、冰川、波浪等外力在运动状态下改变地面岩石及其风化物的过程。

侵蚀作用可分为机械剥蚀作用和化学剥蚀作用。

在干旱的沙漠区常常可以见到一些奇形怪状的岩石。

它们有的像古代城堡,有的像擎天立柱,有的像大石蘑菇,这并非雕塑家们的精工巧作,而是风挟带岩石碎屑,磨蚀岩石的结果,人们称之为风蚀地貌。

流水的侵蚀作用更是强大而普遍,大陆面积约90%的地方都处于流水的侵蚀作用控制之下,降水冲蚀地表,沟谷和河流的流水,使谷底和河床加宽加深,坡面上的流水冲刷着整个坡面,使之趋于破碎。

例如我国的黄土高原由于植被多遭破坏,流水侵蚀严重,造成千沟万壑的地表形态。

在高寒地区,巨大的冰川,可以刨蚀地面,形成冰斗、角峰、U形谷等冰川地貌。

在全世界约270 000千米的海岸线,海浪不断拍击岩石,可以产生38吨/米2的压力,一面把岩石“击”成碎屑,一面再以碎屑为工具加速破坏着岩石,在海岸形成海蚀柱、海蚀桥、海蚀洞穴等奇特的海蚀地貌。

此外,流水对岩石还有溶蚀作用。

地表水、地下水能溶解岩石中的可溶解性盐类,如碳酸钙、氯化钠等,形成天然溶液而随水流失。

我国的桂林山水、路南石林等岩溶地貌就是可溶性石灰岩受到含有二氧化碳流水的长期溶解和冲刷作用而形成的。

【概念差异】
两个概念的含义比较接近,它们都是造成地貌变化的因素。

它们有五点不同之处,供大家参考:
一、对象
风化的对象是岩石。

侵蚀的对象包括岩石及其风化物。

如:土壤、岩屑。

如今,侵蚀一词更广泛地应用于社会学、经济学等领域,如外来文化对本土文化的侵蚀,等等。

二、方式
风化有物理、化学和生物几大方式。

生物方式也可以分为物理和化学两类。

侵蚀主要是物理方式。

三、时间
风化的过程往往漫长而平静,较少能看得见,好像没有人说“我发现这块岩石慢慢风化了”。

一块岩石的自然风化所需时间似乎超过了一个人的寿命。

所以,风化多数是通过实验与推理的方法验证的。

有些侵蚀现象是可见的,时间比较短。

如:雨水对地表的侵蚀、流水对边坡土壤的侵蚀,等等。

一些侵蚀现象可以通过观察法验证。

当然,时间的差距不是绝对的,有的侵蚀现象时间也很漫长,如:黄河对黄土高原的侵蚀、海水对海岸的侵蚀、冰川侵蚀地表形成的冰斗,等等。

四、结果
风化的结果是岩石变碎、变小。

侵蚀的结果是物质被移走,留下千疮百孔、沟壑纵横的面貌。

五、次序
就某一处地表的变化而言,风化在前,侵蚀在后。

【小结】
1.风化一般是在原地进行的,侵蚀一般是在运动中进行的。

2.风化作用的实质是“大块变成小块”,风化作用是把大块岩石变成碎屑。

侵蚀作用的实质是“小块被搬走,大块越来越小”,其重点在于“搬走”了,至于搬了多远,搬到哪里,并不是最关心的。

搬运作用就要重视“小块”的被搬运过程和距离了。

3.二者的区别主要是:风化主要是指相对静止的事物对岩石的破坏;参与的因素主要是:温度的变化、大气、水、空气,生物等;侵蚀是指运动的事物对岩石及风化产物的破坏。

参与的因素主要是一些运动着的(如风、流水、冰川、海浪)等力的作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